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简介
地震触发的次生灾害及应对

地震触发的次生灾害及应对地震是地球自身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到来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繁多,涉及到土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首先,地震引发的土地滑坡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
当地震发生时,地壳受到巨大的震动,其中的土石质量被严重扰动,导致土地的稳定性下降。
在山区,地震引发的土地滑坡可能会导致土地和山坡的大规模滑坡。
滑坡的产生会对周围的道路、建筑物和人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来加固土地和山坡,预防和减少地震引发的土地滑坡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地震触发的泥石流也是一种常见的次生灾害。
地震造成的山体震动和地貌改变,极大地影响了山区土地的稳定性。
在地震后,连续的降雨可能引发大量泥石流的形成,对附近的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对地震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监测地震后可能形成泥石流的地区,并及时向附近居民发出预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再次,地震也会引发土壤的崩塌现象。
地震对土壤的影响不仅涉及到土地滑坡和泥石流,还涉及到土壤内部的物理和化学结构的变化。
地震引发的震动可能会导致土壤颗粒的重新排列和土壤孔隙的变化,使土壤失去稳定性,引发土壤崩塌。
这将对农田和城市建设带来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因此,在地震后,及时评估土壤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固土壤,是降低地震次生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应对地震触发的次生灾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为次生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其次,要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和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规范,加强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另外,要加大科研力度,开展对地震次生灾害的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手段。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无法预测或控制的突发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
然而,除了这些直接产生的破坏力量外,自然灾害还经常引发一系列二次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的二次灾害现象,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1.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可以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容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可能导致土地滑坡、地面塌陷和山体滑坡等现象,进而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
在地震后,人们应采取措施加固建筑物,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进行土地管理和规划,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2.洪水引发的次生水灾洪水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往往不限于洪水本身。
洪水可能引发次生水灾,如滞洪区的漫灌、水库溃坝等。
这些次生水灾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因此,在面对洪水威胁时,必须建立健全的防洪体系,包括堤坝、河道疏浚、退水工程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次生水灾的发生。
3.飓风引发的次生风灾飓风是一种猛烈的风暴,它可以造成广泛的破坏,包括摧毁建筑物、切断电力和交通等。
除此之外,飓风还可能引发次生风灾。
当飓风过境时,强风会打击树木、折断电线和导致塌建物,进而形成次生风灾。
为了减少次生风灾的风险,人们应该进行建筑物的抗风设计,及时修剪树木,确保电线的牢固,并加强飓风监测和预警系统。
4.山火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山火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以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山火还可能引发次生环境灾害,如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当山火烧毁了植被,土壤就变得松散,容易发生次生环境灾害。
因此,在预防山火时,除了加强火源管理和扑火工作外,还应进行土地保护和植被恢复,减少次生环境灾害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触发的二次灾害不可忽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减少二次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加固建筑物、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等。
地震次生灾害

水灾
• 地震引起震动使水库大坝遭到破坏,引起水灾。
• 会对山谷处的建筑物有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会 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大的改变。
传染性疾病
• 地震灾害后,因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一些强烈 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得不到控制,引 起传染病。 •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痢疾、霍乱,黑死病等。 • 但只要主意防护还是可以避免的。
危险品泄漏
• 浓缩气体、有毒危险品、放射性物质的 泄漏
被称为危险品泄漏。
• 气体和有毒化学品在泄漏后会通过水、空气等 途径直接传播,而放射性物质会通过放射线损 害生物体的健康。
地震的次生灾害
简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 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 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 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 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地震 次生灾害按其成因,种类一般分为火灾、毒气 污染、细菌污染等。其中炎灾是次生灾害中最 常见、最严重的。
海啸
• 一般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 6.5以上的海底地震、沿岸、火山爆发引起海 啸。 • 我们耳熟能详的印尼海啸就是在一次在苏门答 腊岛西160千米,水下30千米深处的9.0级的 大地震引起的。
心理性伤害
• 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 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 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 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 棚”灾害都是心理伤害。
泥石流及堰塞湖
• 因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会导致泥石流的产生, 泥石流会冲毁沿途经过的所有东西。
• 而如果泥石流正好拦截住了一条河流或湖泊, 就会形成堰塞湖。当水压最终达到能冲垮堤坝 时,会形成来势凶猛的山洪,后果不堪设想。 • 但只要及时疏导,就没事了。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我们需要重视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产生机理的研究并提出有 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次生灾害的类型
(一)崩塌和滑坡 1. 崩塌和滑坡概述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 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 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 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 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崩塌和滑坡造成的灾害是毁灭性的,尤其是滑坡掩埋城 镇村庄,在突如其来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及时使用大型机械 挖掘,一般难以施救,或者根本无法施救。如 2008 年汶川 地震造成龙门山山区大面积滑坡和崩塌(图 1),连续数十 天,滑坡 3627 处、崩塌 2383 处、泥石流 837 处、不稳定 斜坡 1694 处,直接威胁 80 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杜玮, 2009)。地震时造成死亡 30 人以上的有 17 处(表 1)。 山区公路滑坡和崩塌滚石毁坏公路桥梁,还砸中不计其
(1)从力平衡的角度
件为泥石流活动提供动能优势。泥石流强烈活动的山区,都
山区地形陡峻,松散碎屑物质丰富,生态环境脆弱,许 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有大量的疏松土石堆积物、
多山区本来就具备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在地震前,大部分 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地段。这种地段既能为泥石流
斜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地震发生 活动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又因地形高差对比大,具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60%。
百人的滑坡达十余处,仅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就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指由地震活动诱发的地 掩埋了 1600 余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
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 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四、结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 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和气象灾害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灾区的抗灾能力。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防 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3、社区参与和培训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结论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在 未来的灾害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同时采 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我 们应该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气象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 发现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海啸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沿海城市,应提高城市的防 洪排涝能力,通过修建防洪堤、排水渠等工程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海啸等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 展开救援工作。
一、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物理化学 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地质灾害和气 象灾害。
1、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主 要与地震造成的地质环境改变有关。地震的震动使得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 而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岩体崩裂、断层破 裂等灾害。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汶川地震触发青川县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
以汶川大地震触发的青川县地区次生地质灾害为背景,介绍了由地震诱发的不稳定斜坡(震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并对主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做了统计分析.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
作者:丁月双马志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 刊名:中国水运(下半月)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2009 9(4)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垂直破坏。
地震次生灾害_3000字

地震次生灾害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地震次生灾害指,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按其成因,种类一般分为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等。
其中炎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海啸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
例如:地震时电器短路引燃煤气、汽油等会引发火灾;水库大坝、江河堤岸倒塌或震裂会引起水灾;公路、铁路、机场被地震摧毁会造成交通中断;通讯设施、互联网络被地震破坏会造成信息灾难;化工厂管道、贮存设备遭到破坏会形成有毒物质泄漏、蔓延,危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城市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厂、水厂、煤气厂和各种管线被破坏会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卫生状况的恶化还能造成疫病流行等。
大地震对自然界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如大地震时出现地面裂缝、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河流改道、地表变形,以及喷沙、冒水、大树倾倒等现象。
破坏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摧毁力,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
有一些地震本身没有造成直接破坏,但由于各种“地震消息”广为流传,以致造成社会动荡而带来损失。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损失会相当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种类水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由于人畜尸体来不及处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引起“环境污染”和瘟疫流行;另外,震时有的人跳楼,公共场所的群众蜂拥外逃可造成称为“盲目避震“的摔、挤、踩等伤亡;大地震后或地震谣传或误传之后,由于恐震心理,还可出现不分时间、地区“盲目搭建防震棚”灾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玻璃损坏造成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破坏引起的称为“记忆毁坏”灾害等。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成灾机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成灾机理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汶川地震引发了许多次生灾害。
汶川地震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带来了许多次生灾害。
主要次生灾害有:地表滑坡、地面沉降、山洪暴发、河道泥石流、堰塞湖淹没、水库汛期超负荷运行、地震次生洪水、受震工程物损坏、以及地震次生风暴及海啸等。
这些次生灾害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地表地貌变化,地震时会发生滑坡、滑崖、沉降、裂缝等地貌变化,造成次生灾害;二是水文地质动力学,发生地震后河道泥砂乱流和水库淹没;三是空间结构的破坏,地震对建筑物及构筑物有破坏作用,导致受震物体减弱或破坏;四是人类活动,受震区内森林火灾、施工等人类的活动也会引发次生灾害;五是大气环境,在受震区出现的地震次生风暴及海啸等大气环境灾害也会带来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震
我国位于世界两条地震带附近, 地震活动十分频繁。
• 崩滑流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 尤其是西南地区,峡谷深切、地 貌复杂,是崩滑流的频发地区。
地质灾害与防治——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 地震
地震的基本概念
由于在地球介质内能量释 放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地球介质的震动。
地震的构造 地震的大小
地质灾害分类 • 按空间分布特征
山地地质灾害
平地地质灾害 海岸海底地质灾害
湖北远安县盐池河磷矿灾难性山崩 (1980.6.3)
矿井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定义简介 地质灾害分类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 两个要素
火山喷发
成灾的动力条件
严重的灾害后果
滑坡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定义简介 地质灾害分类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分类
地质灾害分类 • 按动力来源划分
地球内动力地质灾害 地球外动力地质灾害 人为动力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分类
不利的结 构面组合
A:原斜坡剖面;D:滑坡后的剖面;E:滑动面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二)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
(三)实施预防措施。 (四)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各国火山科 学家对世界100 多座活跃的火山 进行监测,力求 预报火山喷发的 时间。
地质灾害与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田小甫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定义简介 地质灾害分类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简介
地质灾害简介
• 定义
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 直 地接震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给社会生产建设造 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二)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
(三)实施预防措施。 (四)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挡墙工程 ct
护坡工程 ct
护坡工程 ct
植树造林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二)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
(三)实施预防措施。 (四)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中国正在启 动27个地震监测 台网,形成全国 联网的地震监测 系统。
……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二)加强管理,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
(三)实施预防措施。 (四)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 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
谢谢!
用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 小即震级来衡量。一次地 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破坏程度的大小
典型的地震地灾震破害坏程度的大小一般 通过地震烈度来表示。一 次地震随着震中距的增大, 地震烈度是递减的
震前的北川 震后的北川
地质灾害与防治——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 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拉裂面
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 九次会议通过。
《地 震 预 报 管 理 条 例》1998年12月17日
施行。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年2月24日
施行。
……
各省市自治区也都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法规或 将其纳入地方性的立法计划中。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
(一)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破坏分割,突然脱离母体而快
• 崩滑流
速翻滚、跳跃和坠落下来,即 为崩塌
崩形塌
滑坡 泥成石流
汇水动力区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面所发生 的滑定移义现:象泥,石即流为是滑山坡区。爆发的特殊洪流,
物质供给区 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
典区型的崩滑流灾害 坏力极强。
流通区
沉积区
软硬岩 层相间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