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合同欺诈手段及防范
买卖合同的漏洞及欺诈
买卖合同的漏洞及欺诈在商业活动中,买卖合同是保障双方权益、规范交易行为的重要法律文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买卖合同中可能存在漏洞,甚至可能出现欺诈行为,给交易双方带来严重的损失。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买卖合同中常见的漏洞及欺诈手段。
一、买卖合同中的常见漏洞1、条款不清晰合同中的条款表述模糊不清是常见的漏洞之一。
例如,对于商品的质量标准、规格型号、数量、交货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没有明确具体的约定。
这可能导致在履行合同时双方产生争议,无法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违约责任不明确如果合同中对于违约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应的责任承担方式规定不清晰,那么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能难以获得有效的赔偿或救济。
3、争议解决条款不完善缺乏明确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如选择仲裁还是诉讼,以及具体的仲裁机构或管辖法院等。
这会使得在发生争议时,双方在解决途径上产生分歧,拖延问题的解决。
4、法律适用条款缺失没有明确规定合同适用的法律,可能导致在处理纠纷时依据不同的法律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5、知识产权条款疏漏对于涉及知识产权的交易,如专利、商标、版权等,如果合同中没有对相关权利的归属、使用范围和保护措施进行明确约定,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
二、买卖合同中的欺诈手段1、虚假陈述卖方故意夸大商品的质量、性能、价值等,或者隐瞒商品的缺陷、瑕疵,使买方在错误的认识下签订合同。
2、假冒伪劣商品卖方以假冒伪劣商品冒充正品,欺骗买方支付高价。
3、合同陷阱设置一些看似公平合理,实则对买方不利的条款,如苛刻的退货政策、不合理的免责条款等。
4、主体欺诈一方以虚假的身份或不存在的主体与对方签订合同,骗取财物后消失无踪。
5、价格欺诈通过操纵价格、虚报成本等手段,使买方支付远远高于合理价格的款项。
三、如何防范买卖合同的漏洞及欺诈1、仔细审查合同在签订合同前,双方应仔细审查合同的每一个条款,确保条款清晰、明确、公平合理。
对于不理解或有疑问的条款,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欺诈风险防范措施
欺诈风险防范措施
欺诈风险防范措施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为防止诈骗、欺诈等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和保护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欺诈风险防范措施:
1. 加强对客户身份的验证:在进行交易前,应对客户的身份进
行验证,核对客户姓名、证件号码等信息,确保客户的身份真实。
2. 提高警惕:在进行交易时,应提高警惕,谨慎对待来自陌生
人的交易请求,避免轻信他人,防止被骗。
3. 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包括风险评估、风
险管控、风险预警等,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风险。
4.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确保员工行为符合法规和道德规范,避免员工内外勾结进行欺诈行为。
5. 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
识和防范能力,加强员工对欺诈行为的识别和防范。
6. 加强技术防范: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声纹识
别等技术,提高交易安全性和防范欺诈的能力。
以上就是欺诈风险防范措施的一些常见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1 -。
样板房装修合同欺诈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样板房作为商品房的一个包装,是购房者装修效果的参照实例。
然而,在样板房装修过程中,合同欺诈现象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灵痛苦。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样板房装修合同欺诈的常见手段,并给出防范建议。
一、案例回顾陈先生购买了一套精装修商品房,在参观样板房时,被其精美的装修效果所吸引。
在签订合同时,陈先生发现合同中约定的装修材料品牌与样板房展示的品牌不符,但销售人员承诺实际装修时会使用样板房展示的品牌。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陈先生发现工人使用的装修材料竟然是低价的替代品,与样板房展示的品牌相差甚远。
陈先生立即提出异议,但销售人员以各种理由推脱。
陈先生无奈之下,只能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欺诈手段分析1. 以次充好:销售人员在样板房展示时,使用高品质的装修材料,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却使用低价的替代品。
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很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2. 虚假宣传:销售人员会夸大其词,宣传自己的装修团队和技术如何专业,实际上却达不到承诺的标准。
3. 隐蔽工程猫腻:在隐蔽工程中,如水电改造、防水等环节,容易产生猫腻。
销售人员在合同中模糊表述,实际上却偷工减料。
4. 合同条款不明确:合同中对于装修材料、施工工艺、工期等方面的表述模糊,给销售人员留下了操作空间。
5. 追加费用:在装修过程中,销售人员会以各种理由追加费用,如“施工难度大”、“材料价格上涨”等,让消费者不得不支付额外费用。
三、防范建议1. 强化合同意识: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装修材料品牌、施工工艺、工期等方面的要求。
对于模糊不清的条款,要及时与销售人员沟通,确保合同表述清晰。
2. 核实装修材料:消费者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提供装修材料的品牌、规格、型号等详细信息,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地核实。
3. 监督施工过程:消费者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如有疑问,要及时与销售人员或施工队伍沟通,解决问题。
店铺转让租赁合同欺诈
店铺转让租赁合同欺诈是指在店铺转让过程中,转让方或中介机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手段,诱使受让方签订不利于其的合同,从而骗取钱财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市场的繁荣,店铺转让租赁合同欺诈案件时有发生,给广大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欺诈手段、防范措施和法律法规三个方面探讨店铺转让租赁合同欺诈问题。
一、欺诈手段1. 虚构店铺信息:欺诈者发布虚假的店铺转让信息,夸大店铺的位置、面积、租金等条件,吸引受让方关注。
2. 隐瞒真实房东:欺诈者并非店铺的实际房东,而是从房东处转租而来。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欺诈者隐瞒真实房东身份,使受让方误认为与其签订合同的是房东。
3. 篡改合同内容: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欺诈者通过篡改合同条款,使其有利于自身,损害受让方利益。
例如,在租金、转让费、租期等方面做文章。
4. 收取高额中介费:中介机构在办理店铺转让过程中,收取高额中介费,甚至虚构交易金额,诱使受让方支付费用。
5. 连环欺诈:欺诈者先以低价购买店铺,然后以高价转让,再以各种理由终止合同,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防范措施1. 核实店铺信息:受让方在签订合同前,应实地考察店铺位置、面积、租金等情况,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 核实房东身份:受让方应要求欺诈者提供房东身份证明,并与房东本人核实转让事宜。
3.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受让方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是关于租金、转让费、租期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4. 拒绝高额中介费:受让方应拒绝支付高额中介费,可通过多家中介机构对比,选择合理的价格。
5. 留存证据:在交易过程中,受让方应留存与欺诈者的聊天记录、合同文本等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三、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欺诈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受让方有权请求法院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者承担违约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欺诈行为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浅谈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浅谈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合同法律风险也日益凸显出来。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是一种最基本的商业行为方式,而合同的成立涉及到各种相关法律风险的防范问题。
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做好约定事项的明确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需要充分协商,就相关事项进行明确。
需要注意的是,约定事项需尽量详细准确,以免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同时,在合同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术语和概念,尽可能使用具有明确含义的法律用语,以确保合同的明确性和有效性。
二、严格遵从法律规定在合同中的各项约定以及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双方需要始终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
例如,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需要遵守《合同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合同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
同时,在遇到法律问题时,需要及时寻求法律帮助,以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及有效性。
三、合理分担风险在签订合同前,双方需要认真分析相关的风险因素,并就各项风险进行合理分担。
例如,合同的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均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适当进行风险分担,以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和风险控制。
四、加强对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双方需要加强监督,确保各项约定得以有效履行。
例如,在商品销售合同中,需对商品的品质、数量进行严格监督,同时,对于付款、交付等事项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合同的有效履行及相应风险的控制。
五、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需要进行相应的背景调查,了解对方的信誉、资质等相关信息。
通过对合作伙伴的认真筛选,可以避免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合同纠纷。
六、及时处理合同纠纷合同纠纷是商业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对于合同纠纷的处理需要及时、准确、公正。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需要制定相应的纠纷处理方案;在发生纠纷时,需要选择专业化的法律服务机构,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合法维权。
综上所述,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七类合同陷阱五个真实案例四个要点教你如何防范合同欺诈
七类合同陷阱五个真实案例四个要点教你如何防范合同欺诈当前,合同违法行为几乎成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大公害,合同欺诈案件逐年增多,而且其行骗手段更加隐藏、智能,作案手法也不断翻新。
每日商报18创富收集了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常见合同陷阱,让宽敞读者看看骗子们是如何利用合同招摇撞骗的,并选择部分来电读者的案例请律师点评、出招。
常见的七类合同陷阱(一)钓鱼合同。
行骗人往往利用合同先向对方预付定金或少量预付款,取得对方信任后,骗取全部物资,或者先给付少量物资,蓄意骗取全部货款。
随着企业合同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往那种“空手套白狼”的骗术,即利用合同骗取全部物资或贷款的情形已不多见。
许多骗子用定金、少量预付款或物资为诱饵,来达到行骗目的。
(二)以假乱真。
行骗人要紧用假公章、执照、证明、汇票,账号、甚至假身份证等为幌子,虚构背景编造谎言,瞒天过海。
一样说来,这些人往往通过装得专门阔专门有来头,或一掷千金毫不吝惜,或言称与某某领导人有某某关系,一旦与之签约履约,便逃不脱上当受骗的厄运。
(三)合演双簧。
行骗人在报纸等媒体上公布如“诚寻加工面袋、木包箱铸件”等子虚乌有的广告信息,然后以中介人的身份与闻之而来的当事人订立信息中介合同,借机收取所谓的信息费、立项费、中介服务费等,然后再让签约当事人持中介合同到另一个事先已串通好的外地合伙行骗人那儿订立虚假加工承揽合同,并借机收取质保金、履保金、材料款等费用,接着将样品图纸交给对方当事人制做样品,并约定,样品不合格所交费用不予退还。
由于图纸设计本身相互矛盾,存有缺陷,当事人全然不可能做出合格样品来,因此,签约时受害人不明白也不留意这一点,如此,骗子通过相互勾结,两地串通,一唱一和,共同上演合同欺诈的双簧戏。
(四)偷梁换柱。
又可分为明偷与暗偷两种形式。
暗偷即通常所说的“调包”,行骗人利用合同条款约定不明,标的物规格、型号、标准等模糊不清,通常口头约定,有意在成交时以小充大,以次充好,以廉充优,以旧充新借以达到行骗目的。
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
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在现实生活中,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是一种常见的诈骗手段。
诈骗者通常会利用个人或企业的信任,以签订合同的名义骗取对方的财产或资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情况,下面将详细介绍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的定义、特征、应对措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一、定义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是指个人或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诈骗者以各种手段迫使或欺骗其签订一份空白的反担保合同。
这种合同通常没有具体的内容和条款,但给诈骗者留下了广泛的操作空间,以便其在未来随意填写合同内容,进而获取不当利益。
二、特征1. 欺骗手段:诈骗者通常会利用各种欺骗手段,如虚假宣传、伪造文件、威胁恐吓等,迫使被骗者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
2. 空白合同:被骗者签订的合同通常没有具体的内容和条款,只有空白的表格,给诈骗者填写内容的机会。
3. 不当利益:诈骗者通过填写合同内容,获取不当的经济利益,如获取财产、资金或其他资源。
三、应对措施1. 谨慎签订合同:在签订任何合同之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内容明确、合法合规。
如遇到任何疑问或不确定的地方,可以咨询专业人士或律师。
2. 防范欺诈手段:要提高警惕,警惕诈骗者使用的各种欺诈手段。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或未经证实的信息,尤其是涉及财产或资金的事务。
3. 保护个人信息:个人或企业的重要信息应妥善保管,避免泄露给不可信任的人。
诈骗者常常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活动,因此保护好个人信息对预防被骗很重要。
4. 密切关注合同变化:如果已经签订了合同,要密切关注合同的变化情况。
如发现合同内容被篡改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
5. 寻求法律援助: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
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咨询律师,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四、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对于被骗签订空白反担保合同这类诈骗行为,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规定和惩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以欺骗、胁迫方法使他人签订空白文书或者以其他欺骗、胁迫方法使他人签订有损害他人利益的文书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采购合同的风险及防范
采购合同的风险及防范采购合同的风险及防范引言采购合同是企业在进行采购活动时使用的重要工具,它规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采购方和供应方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针对采购合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的防范措施,以帮助企业降低采购合同风险。
1. 欺诈风险在采购合同中,供应商有可能提供虚假信息或故意隐瞒重要信息,以获取更好的合同条件或实施欺诈行为。
为了防范欺诈风险,采购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仔细核实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度,包括历史交易记录、客户评价等;与多家供应商进行比较,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水平,避免过分依赖单一供应商;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约的处罚措施;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监控和验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质量风险采购的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供应商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偷工减料等问题,给采购方带来质量风险。
为了降低质量风险,采购方可以考虑以下方法: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检报告和相关认证文件,如ISO认证等;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并约定供应商在产品质量不达标时的补救措施和追责机制;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质量监督和抽样检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解决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3. 价格风险采购合同中的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关键议题之一,但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和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波动。
为了管理价格风险,采购方可以考虑以下方法: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价格的调整机制,如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整或固定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关注相关市场行情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及时与供应商协商调整合同价格;多寻求报价,与多家供应商开展谈判,优化采购成本;在合同中增加价格保护条款,如向供应商采购一定数量或金额后享受固定价格优惠。
4. 交货风险供应商未能按时交货可能给采购方的生产计划和客户交付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交货风险需要得到有效管理。
如何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的欺诈风险
如何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的欺诈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伪造文件与合同的欺诈风险也日益增加。
这些欺诈行为不仅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还会损害信誉和声誉。
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的欺诈风险。
首先,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欺诈的基础。
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流程和规范,确保文件和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等环节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监控。
此外,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伪造文件和合同的识别能力,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
其次,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欺诈的重要途径。
比如,可以使用数字签名和电子认证等技术手段来确保文件和合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来建立可追溯的合同管理系统,确保合同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此外,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合作也是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欺诈的有效手段。
企业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法律和财务风险的审查和评估。
同时,也可以与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打击伪造文件和合同的欺诈行为。
最后,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也是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欺诈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大对伪造文件和合同欺诈的曝光力度,提高公众对此类风险的认识和警惕性。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和员工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防范伪造文件与合同的欺诈风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合作,以及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才能有效地减少伪造文件与合同的欺诈风险,保护个人和企业的利益。
如何防止购销中的欺诈
如何防止购销中的欺诈在商业活动中,购销环节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欺诈风险。
这些欺诈行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破坏企业的声誉和商业关系。
因此,了解如何防止购销中的欺诈至关重要。
一、了解常见的购销欺诈手段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常见的购销欺诈手段,以便更好地识别和防范。
1、虚假身份和资质欺诈者可能会伪造公司名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资质文件,以骗取供应商或采购商的信任。
2、虚假产品或服务提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或者夸大产品性能、服务质量,从而获取不当利益。
3、合同欺诈在合同中设置陷阱条款,如模糊的质量标准、不合理的交货期限、不公平的违约责任等。
4、货款欺诈包括故意拖欠货款、开具空头支票、恶意破产逃避债务等。
5、信息欺诈故意提供虚假的市场信息、行业数据等,误导购销决策。
二、建立完善的供应商和采购商审查制度为了防止欺诈,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和采购商审查制度。
1、资质审查仔细核实对方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基本资质,确保其合法经营。
2、信誉调查通过行业协会、商业信用评估机构、其他合作伙伴等渠道,了解对方的商业信誉和过往交易记录。
3、实地考察对于重要的合作伙伴,有必要进行实地考察,查看其生产设施、库存情况、管理水平等。
4、背景调查了解对方企业的股东结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等背景信息。
三、签订严谨规范的购销合同合同是购销活动的重要依据,务必严谨规范。
1、明确条款合同应明确产品或服务的规格、质量标准、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避免模糊不清。
2、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约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争议解决方式,如仲裁或诉讼的地点和机构。
3、审核与修订合同应由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条款合法合规,保护企业利益。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加强货款管理货款的安全是购销活动中的关键环节。
1、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优先选择信用证、银行转账等相对安全的支付方式,谨慎使用现金交易和个人支票。
合同诈骗常见预防方法
常见合同诈骗预防1:如何防范合同诈骗呢?(一)、正确地签订合同,预防合同诈骗与合同风险信用风险的控制的最后一关,就是正确的签订合同。
现在利用合同诈骗的情况非常之多,而且大部分合同诈骗被视为经济纠纷,使骗子们逍遥法外,骗子有了实力后往往会设计更大的骗局.关于如何正确地签订合同,不同的情况自然有不同的要求。
1、在签订合同以前,经营者必须认真审查对方的真实身份和履约能力。
审查身份就是查对方的经营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和真实存在。
审查履约能力就是要查清对方现有的、实际的、真实的经营情况。
2、审查合同公章与签字人的身份,确保合同是有效的。
如果对方公章为法人的分支机构公章或内设机构,应要求其提供所属法人机构的授权书。
对方在合同上签公章,并不能保证合同是有效的,还必须保证合同的签字人是对方的法定代表人或经法人授权的经办人.如对方签字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那么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要求对方提供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法人资格证书;如对方仅系企业的业务人员,则还应让其提供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授权委托书、合同书、业务人员自身的身份证明以及财产担保书等相关证明文件,切忌仅凭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合同专用章等不全面、不规范的文件就与其签订合同。
同时也应该从根本上杜绝那种仅凭老关系、熟面孔或熟人的介绍就与对方签订合同的做法。
3、签订合同时应当严格审查合同的各项条款,有条件的不妨向专业人员咨询。
根据合同诈骗的特点。
为了防止对方利用合同条款来弄虚作假,应该严格审查合同各项条款以便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明确,便于履行。
对于合同的主要条款,特别是关于交货地点、交货方式、质量标准、结算方式、货物价格的约定更要力求表达的清晰、明确、完整,决不能含混不清或者模棱两可,给合同以后的履行埋下隐患。
4、约定违约条款。
违约条款是明确约定违约的责任,为将来可能的诉讼与维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违约条款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金或欠款的利息。
签约过程中的陷阱及应对方法
签约过程中的陷阱及应对方法?
答:在签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陷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陷阱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
一、常见的陷阱
1.模糊条款:合同中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条款,导致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产生分歧。
2.隐藏费用:合同中可能未明确提及某些费用,而在后续过程中向签约方收取。
3.不公平条款:合同中可能存在对某一方明显不利的条款,例如违约金过高、解约条件苛刻等。
4.虚假陈述:一方可能在签约前对重要事实进行虚假陈述,误导另一方签订合同。
5.违反法律法规:合同内容可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或产生法律纠纷。
二、应对方法
1.仔细阅读合同:在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合同内容,确保充分理解每一条款的含义。
2.寻求专业意见:如果对合同内容有疑虑,可以寻求律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意见,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
3.明确费用:在签订合同前,务必明确所有费用,包括但不限于服务费、违约金等,避免后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4.协商修改条款:如果发现合同中存在不公平或模糊不清的条款,可以与对方协商修改,确保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和明确性。
5.保留证据:在签约过程中,务必保留所有相关证据,例如邮件、短信、录音等,以便在后续纠纷中维护自身权益。
6.了解法律法规:在签订合同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避免因违反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
总之,在签约过程中保持谨慎和理性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审查合同、寻求专业意见、明确费用、协商修改条款、保
留证据以及了解法律法规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签约过程中的陷阱和风险。
合同诈骗的手段及案例分析论文
合同诈骗的手段及案例分析论文合同诈骗是一种常见的犯罪手段,通过欺骗、伪造或者侵权等手段,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合同诈骗的手段以及一些案例分析。
合同诈骗的手段主要包括虚假陈述、伪造文件和操纵折扣等方式。
虚假陈述是指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欺骗对方获得对方同意的行为。
常见的做法包括夸大产品或服务的优势,隐瞒产品或服务的缺陷等。
伪造文件是指通过伪造证书、文件或者合同等,以假乱真,骗取对方的信任。
操纵折扣是指以捆绑销售、滥用职权或变相降价等方式,引诱对方签订不合理的合同。
以下是一些合同诈骗的案例分析:案例一:虚假承诺公司销售人员向客户承诺购买他们产品后可以获得70%的折扣,并且产品具有极高的性能和耐用度。
客户在听到这些承诺后,决定购买了该产品。
但客户发现产品既没有折扣,也没有宣传的性能优势。
该公司销售人员虚假陈述的承诺,就是一种合同诈骗手段。
案例二:伪造合同一名律师通过伪造合同,骗取客户的信任并收取高额的“合同费用”。
该律师伪造了多个案件的合同,包括涉及房产买卖、劳动合同和婚姻协议等。
当客户支付了费用后,他们发现这些合同都是伪造的。
这种伪造文件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合同诈骗。
案例三:操纵折扣一家商店为了提高销售量,宣布将在一些时间段内提供50%的折扣。
但事实上,商店却故意将商品的原价提高,然后再打折,以便保持较高的利润率。
由于客户对商品的实际价值缺乏了解,他们相信自己得到了优惠,实际上却成了商店的受害者。
这种操纵折扣的行为也是一种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是一种流行的犯罪手段,容易对个人和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防范合同诈骗,个人和企业应该保持谨慎,并仔细阅读和审查合同的细节。
任何涉嫌欺诈行为的合同都应该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
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合同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
只有共同努力,合同诈骗才能得到有效遏制,保护个人和企业的权益。
签订阴阳合同骗取公司钱财
签订阴阳合同骗取公司钱财引言在商业环境中,各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
其中一种常见的欺诈手段是签订阴阳合同,以骗取公司的钱财。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欺诈手段的运作方式,分析其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该手段。
什么是阴阳合同?阴阳合同是指在合同中故意模糊或隐藏真实内容,以达到欺诈目的的一种手段。
在签订阴阳合同时,通常会使用复杂的条款和捉弄易受欺骗的一方,使其对合同的真实含义产生误解。
阴阳合同的运作方式1.隐藏真实价格:在阴阳合同中,一方可能会故意将真实价格隐藏在合同的附录或其他不易被察觉的地方,使对方误以为价格更低或更有利。
2.模糊条款:阴阳合同中的条款通常会使用复杂的措辞和法律术语,使对方难以理解或发现其中的陷阱。
例如,一些条款可能会授权对方在未经通知的情况下进行价格调整或取消订单。
3.欺骗陈述:签订阴阳合同的一方可能会对合同内容进行虚假陈述,使对方误以为合同对自己更有利。
这种虚假陈述可能包括夸大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的稳定性等。
阴阳合同的危害1.财务损失:签订阴阳合同可能使公司支付比预期更高的价格,或者接受不利的商业条款,从而导致财务损失。
2.商誉受损:一旦公司被曝光签订阴阳合同,其商业信誉将受到严重影响。
投资者和客户可能失去对公司的信任,进而导致业务流失。
3.法律风险:签订阴阳合同可能涉嫌欺诈,从法律角度来说,公司有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等风险。
预防和应对阴阳合同的措施1.加强合同审核:公司应该建立严格的合同审核流程,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不留任何模糊或含糊之处。
2.培训员工:公司应该向员工提供相关培训,使其具备识别阴阳合同的能力,了解常见的欺诈手段并学会应对。
3.寻求法律帮助:一旦公司发现签订了阴阳合同,应该立即寻求法律帮助,了解应对措施,并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
4.加强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信任关系,并进行定期审查,以确保合作伙伴的信誉和业务品质。
5.保持警惕: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应保持警惕,对于合同条款中的模糊或不合理之处进行深入研究和审查。
国际贸易合同欺诈类型及其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合同欺诈类型及其防范措施引言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合同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
然而,由于合同争议案件的复杂性和纠纷成本的增加,欺诈行为也在贸易合同中越来越普遍。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贸易合同中常见的欺诈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欺诈类型1. 伪造文件伪造文件是国际贸易合同中常见的欺诈手段之一。
很多时候,一些商家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会伪造货物清单、发票、提单等贸易文件,从而骗取对方的付款。
这种欺诈行为会给贸易双方带来很大的损失。
2. 虚假陈述虚假陈述是指在合同中故意提供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以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
例如,在合同中夸大产品的性能指标或虚假宣传产品的优势等。
虚假陈述会误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贸易纠纷的发生。
3. 隐瞒信息隐瞒信息是指在合同中故意隐瞒或不提供重要的信息,以达到欺骗对方的目的。
例如,在合同中故意隐瞒产品的缺陷或存在的问题,以此获取对方的同意。
隐瞒信息会使对方陷入被动,导致贸易合同无法履行或损失。
4. 欺诈转移欺诈转移是指将欺诈的责任转移到其他方面,以掩盖自己的欺诈行为。
例如,在合同中涉及多个供应商或中介商,一方欺诈,而将责任推卸给其他供应商或中介商。
这种欺诈行为会使对方陷入困境,难以追究欺诈的责任。
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风险,贸易各方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检查合同文件的真实性在签订合同之前,双方应仔细审查和核实所有合同文件的真实性。
可以通过与相关机构核实文件的合法性,比如验证提单的真实性,来减少伪造文件的风险。
2. 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关系是防范欺诈的重要手段。
双方可以通过多次合作,逐渐建立起互相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欺诈风险的发生。
3.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在签署合同之前,双方应详细阅读并仔细审查合同条款。
特别是对于涉及重要信息的条款,双方应该确保合同中没有任何虚假陈述或故意隐瞒信息。
4. 寻求专业法律支持如果发生贸易纠纷,双方应寻求专业的法律支持。
合同避坑的三个特征
合同避坑的三个特征《合同避坑指南:三个关键特征助你远离陷阱》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聊聊这合同避坑的事儿。
合同这玩意儿,签好了能保平安,签不好那可就是给自己挖大坑呐!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合同避坑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那可得是“字字抠”。
合同可不是随便一读就完事的,那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千万别小看那些小小的字,说不定里面就藏着大陷阱。
就像那些狡猾的商家,总是偷偷在合同里塞些“小字条款”,等你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呐!比如买手机的时候,合同里可能有一行小字写着“手机壳颜色随机发货”,等你拿到个绿油油的手机壳,想反悔都来不及啦!所以啊,看合同就得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避免被坑。
接着呢,是“没问题也要问”。
有的人觉得合同看着没啥问题就签字了,结果最后出了问题才傻眼。
嘿,咱可不能这么马虎!哪怕你觉得没问题,那也得找对方问问清楚。
你就想象成去菜市场买菜,你还得问问老板这菜新鲜不新鲜呢,对吧?比如说租房合同里写着“家具如有损坏需照价赔偿”,那咱就得问问清楚这“照价”是按什么价,新的价还是二手价。
多问一句,就少一个坑,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嘛!最后一个特征特别重要,那就是“不着急签”。
好多人一看到合同就着急签字,生怕晚了就没机会了似的。
哎呀呀,可别这么着急啊!就像你去饭店点菜,也得看看菜单再决定吧,总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
签合同也是一样,得给自己留够时间去研究。
你可以拿回家仔细看看,或者找朋友帮忙瞅瞅。
有时候,时间就是金钱呐,多等一天,可能就能发现一个大坑。
比如说找工作的时候,公司让你马上签合同,这时候你就得稳住,说“我回去考虑考虑”,说不定回家一研究,发现工资里还有好多隐藏的扣除项呢!总之啊,合同避坑就得记住这三个特征:字字抠、没问题也要问、不着急签。
有了这三招,咱就像有了金钟罩铁布衫,那些合同陷阱就甭想轻易骗过咱!大家可都要记住咯,别等到掉进坑里才后悔莫及呀!愿大家都能在合同的世界里畅游无阻,顺顺利利!哈哈!。
十大常见法律陷阱解析
十大常见法律陷阱解析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保护公众的权益并维护社会正义。
然而,由于法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陷入一些常见的法律陷阱中。
本文将为您解析十大常见法律陷阱,帮助您避免在日常生活中陷入困境。
陷阱一:口头承诺陷阱口头承诺往往具有不明确性和不可信性。
在与他人进行交易或签订合同时,务必要求对方提供书面证据,确保自身权益不被侵犯。
陷阱二:房屋买卖陷阱在房屋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应当开展详细的核实和调查工作,确保房屋权益清晰明确。
此外,购房者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和附加条件。
陷阱三:就业合同陷阱就业合同涉及到劳动者和雇主的权益保障问题。
劳动者应当关注薪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关键条款,并确保合同内容与雇主的口头承诺一致。
陷阱四:网络购物陷阱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应仔细审核商品信息、交易方式、退款政策等细节。
同时,选择可靠的电商平台,避免因虚假宣传或销售欺诈而陷入法律纠纷。
陷阱五:侵犯个人隐私陷阱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日益完善,然而,仍有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侵犯个人隐私。
为避免陷入此类陷阱,我们应谨慎保护个人信息,避免随意透露在互联网上。
陷阱六:借贷合同陷阱在借贷合同中,借款人应仔细审查合同内容,特别是对于利率、还款方式和逾期罚息等条款要特别注意。
此外,借贷合同应当明确约定还款时间和方式,并保留好交易证据。
陷阱七:交通事故陷阱在遭受交通事故时,受害者应及时报案、收集证据和联系保险公司。
同时,为了避免重大经济损失,驾驶员应当购买合适的车险,并仔细阅读保险合同。
陷阱八:婚姻财产陷阱在婚姻中,夫妻经济往来频繁。
为避免日后财产争议,夫妻应当提前明确财产归属、债务责任等法律关系,签订婚前财产公证或婚前协议。
陷阱九:租赁合同陷阱租赁合同中的租金、租期和押金等条款对租房者和房东有着重要意义。
在签订合同前,双方应当详细商议、明确约定,并留存好合同副本、付款凭证等重要证据。
陷阱十:刑事陷阱了解和遵守刑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合同签订风险防范
合同签订风险防范合同签订风险防范合同签订风险防范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如何防范合同签订阶段风险,欢迎大家阅读!1、对方当事人缔约能力风险风险一:合同效力待定的风险无权代理、限制行为能力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是否有效取决于有处分权人、被代理人的事后追认,但追认是对方的单方行为,主动权在对方,对其有利才追认,不利则不予追认。
防范:签订合同前要审查对方是否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能否履行合同上的义务,对自然人而言是否成立,对企业而言则是否具有法人地位,是否已经注册成立。
涉及标的物处分或转让的,审查该方是否对标的物具有处分的权利(包括其是否所有人或具有处分权),必要时要求对方对自己的处分权作出保证。
风险二:合同欺诈的风险对方盗用其他单位签订合同或以虚假的单位签订合同。
从合同法的角度上分析,被假冒单位没有做出交易的意思表示,不是合同上的当事人,不会承担任何合同上的法律责任,而假冒单位或个人不是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合同根本不存在,也不能追究其合同上的责任。
如果造成己方的损失,该假冒人可能根本没有能力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目的在于利用合同进行欺诈,骗取己方的财物。
防范: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签订合同前要对客户的资信信息、资信档案、信用状况、信用等级进行调查了解,最大限度地控制客户信用和违约风险。
签订合同时要审查对方的信誉和履约能力,包括对合同承办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必要时应查看对方的营业执照和企业年检资料,确定对方是否为依法注册并有效存续的法律主体,了解对方的经营范围,以及其资金、信用,经营情况,是否具有法定的资格进行合同项下的业务。
同时对合同经办人尤其是签字代表进行审查,查看对方开具的授权委托书,包括该授权委托书签字盖章是否真实、授权范围是否明确,有无存在涂改之处,以确定对方签约人的合法身份和权限范围,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对于标的额大的交易或需长期履行的合同,还应到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调查对方当事人的资信能力。
合同欺诈的常见手段有哪些?
合同欺诈的常见手段有哪些?一是虚构主体资格或冒用他人名义实施合同欺诈。
二是虚构合同标的骗取财物。
三是以“货到付款”方式骗取货物。
四是采取“钓鱼式”骗取巨额财产。
五是采取虚假财产、权利担保,骗取财物。
合同欺诈指的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履行合同或者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间,通过隐瞒真相、设定陷阱、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
那么合同欺诈的常见手段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合同欺诈的常见手段的相关内容。
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最基本的法律形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结企业的纽带。
合同顺利的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得以发现的重要保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合同的运用便会更加广泛,但在合同订立和履行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欺诈合同行为屡见不鲜,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大公害。
近几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合同欺诈案件占全部欺诈案件的50%,个别地方甚至达到80%以上。
企业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合同欺诈有以下几种:▲1.伪造合同欺诈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伪造合同主体、伪造合同内容等手法,凭空捏造或者虚构合同,骗取他人的财物。
可以是伪造合同,直接套取他人财物;也可以是先伪造一份合同,并用此合同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骗取财物。
▲2.货物引诱欺诈方利用一些单位或个人急需某种紧缺或畅销商品的心理,谎称能提供诸如钢材、汽车、铝锭、彩电之类的紧俏商品,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骗取对方的定金或预付款。
这种打法使欺诈方伪装成供货方当事人实施的。
▲3.盗用、假冒名义盗用、假冒名义可以是假冒知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业务负责人,利用伪造的证明文体与对方签订合同;盗用他人盖好合同专用章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占用章,冒充该公司与他人订立合同;用他人已经作废或者遗失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冒充该公司的业务人员与他人订立合同;擅自刻制他人印章,冒充他人,打着别人的招牌与人签订合同。
捷信合同贷款诈骗
捷信合同贷款诈骗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型金融诈骗案件也愈发猖獗。
其中,以捷信合同贷款诈骗为主要手段的案件频频发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困扰。
本文将从捷信合同贷款的特点、诈骗手法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深入探讨。
一、捷信合同贷款的特点捷信合同贷款是一种借款形式,其特点是办理手续简单、审批快捷、额度灵活,并且无需提供任何担保物或贷款用途说明。
这一特点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将捷信合同贷款作为诈骗手段。
二、捷信合同贷款诈骗手法1. 骗取个人信息: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以办理捷信合同贷款的名义,向个人索要个人身份信息,例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信息等。
这些信息被用来伪造借款合同和办理贷款手续。
2. 虚构借款需求:诈骗者会冒充金融从业人员,向被害人介绍虚假的借款需求,声称捷信合同贷款无需提供借款用途,并且通过虚假的高额利息回报来吸引被害人。
3. 操作虚假网站:不法分子会仿制捷信官方网站,通过搜索引擎排名提升或广告推广等方式,诱使受害者在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以此实施捷信合同贷款诈骗。
三、捷信合同贷款诈骗应对措施1. 提高安全意识:广大公众应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警惕不法分子的欺诈手段。
不轻信陌生电话、短信,不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任何不可靠的第三方。
2. 核实信息来源:在接到奇怪的贷款推销电话或短信时,可主动向相关金融机构咨询,核实其是否真实存在,以免上当受骗。
3. 谨慎填写信息:在填写捷信合同贷款申请表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借款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同时,谨慎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4. 多渠道核实:如果怀疑自己成为捷信合同贷款诈骗的目标,可通过多渠道核实,如捷信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等,以确保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结:捷信合同贷款诈骗是一种常见且危险性极高的金融诈骗形式。
为了自身的财产安全,广大公众应提高警惕,增强风险意识,掌握相应的防范知识,并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同欺诈手段及防范合同欺诈手段及防范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其对全国4695位企业董事长、总经理、CEO、厂长有关企业信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企业信用状况有所好转,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恶意拖欠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近一年来,有90%以上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合同纠纷。
合同欺诈手段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是不法分子赚钱的一种手段,可谓花样繁多。
但这种迷惑也急于赚钱的人们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避免上当,人们只须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
☆俏货引诱。
利用紧缺畅销商品,诱人签订购销合同,骗取预付款或定金。
☆鱼食诱饵。
先履行几份小额合同,制造履约能力强、信誉好的假相,骗取信任后签订大额合同,骗取大量货物或大额货款,然后销声匿迹。
☆移花接木。
让对方看别人货物,一旦签约骗取对方货款或定金后,便再无踪影。
☆假冒身份。
私刻公章,伪造企业,然后与人签订合同,骗取货款或货物;通过关系或采取挂靠等方式,骗得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营业执照,借此行骗;假冒具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企业的名称,骗取信任签订合同;骗取单位的空白介绍信、盖有合同章的空白合同,骗签合同。
☆设置圈套。
事先精心设计并诱人签订根本无法履行的加工承揽合同。
被骗方落入圈套后,合同不但无法履行,而且事先支付给骗方的定金和原料无法追回。
☆设托骗卖。
即"买方"是"卖方"的"托儿"。
☆传真诈骗。
骗签合同后,骗方利用汇款时间差,先通过银行向供方汇去少量货款,待取得盖有银行公章的汇款单后,用涂改液改为大额汇款,再用传真机发往供方,诱使供方发货,待提货后溜之大吉。
本网站"房地产在线"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特殊欺诈手段,有详细的介绍,欢迎读者浏览。
预防合同欺诈☆签订合同前认真审查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
签订合同前做到\"三要\",即一要对方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营业执照,委托代理人签订合同的,要求对方出具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代理人的身份证明等,杜绝凭关系或熟人的介绍草率签订合同的情况;二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对方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三要掌握与了解对方的履约能力。
☆签订合同时严格审查合同条款。
应严格审查合同内容,使权利、义务对等、条款规范、约定明确,以利履行。
合同主要条款不能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以防止对方利用条款设置骗局,留下隐患。
这项工作,应由法律顾问(律师)把关。
☆建立健全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
根据具体情况,从合同签订到履行完毕,企业应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完善而严密的合同管理制度。
☆聘请法律顾问,降低经营风险。
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诈骗屡屡得手,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事实上,合同相对方提出的,看似公平的条款,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对方对某些法律问题的规避;己方提出的,在业务上很有利的条款,实际上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法律隐患。
因此,企业除了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外,聘请有合同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律师做法律顾问,是当务之急。
识破合同陷阱的几种招式通过对众多案例的剖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欺诈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溜--"人去楼空"是三无公司在经济交往中惯用的骗术。
这些人往往以签订数额巨大的购销合同取得对方的欢心,尔后以少量预付款骗取大宗货物,或以少量货物骗取巨额资金,最后就\"人去楼空\"逃之夭夭。
如前些年棉花热销时,新疆的某商贸中心与川西一家企业签订了1000吨棉花的供销合同,合同签订后,该商贸中心向川西那家企业供货100吨,并言称正在办理车皮计划。
只要货款到齐后立即将全部棉花运出。
川西这家企业信以为真,将全部货款汇入供方帐户。
结果,供方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迟供货。
直至发货期已过月余,川西这家企业进疆催货,向工商、技监部门投诉,合同管理机关查找到其注册地址,发现该供方已退租房屋,经到银行查对货款,方知购货方的几百万元货款已于5天内全部提出走。
蒙--搞文字游戏,伺机混水摸鱼,蒙到一个算一个。
譬如在合同中技术标准苛刻,以算命先生的语言成其条款,暗芷陷阱,饱含"杀着",以骗取合同保证金、技术转让费等,倾销伪劣原材料,牟取暴利。
某食品加工厂在一家大报上登载广告,寻求产品加工者。
一批生产厂家与之签订了加工承揽合同。
合同规定,承揽方向定做方交付合同保证金400至8000元不等,并要交技术培训费1000元,第一批发件300套,由承揽方25天内加工组装成品,待验收合格后再发第二批散件2万套。
如验收不合格,则合同解除。
合同还附上验收标准以定做方认可为标准。
承揽方接到散件后,业工细作,但验收时,却无论如何也不会合格。
这样一个个被解除了合同,合同保证金、技术培训费等白白损失。
换--围绕"换"耍"金蝉脱壳"是这些人的主要骗术。
骗者以某单位承包人、业务员等合法身份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待货物到手后,则以低价倾销出去,收入自然归已,尔后改换面孔溜之大吉,损坏合同双方的利益。
假--假戏真做,玩"空头支票"。
履行经济合同时,以支票付款提货,有意交付不符合要求的支票,利用银行支票承付的时间差骗取货物。
这也是一种很长见的诈骗行为,以至现在相当多的企业规定收到支票3天后方可发送货物,以防"空头支票"的假戏真做。
媒--在经济交往中以虚假中介骗人十分普遍,容易使人上当。
譬如上述的合同骗局中,几乎都有一个中介机构在为对方作介绍,即使合同圈套被识破,中介合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全同也已执行完毕,追回中介费的法律依据不足,只能白白损失了事。
广州某咨询公司与某合资绸厂签订了中介合同,合同规定,由咨询公司对其订购的德国箭杆绸机进行全考察,编制蚵行性报告,并介绍一家纺织设备公司负责对绸机的技术参数鉴定,咨询公司职责履行完毕。
合同签订后,合资绸厂交纳了15万元中介费。
在履行合同中,合资绸厂很快发现,所谓对绸机的技术参数鉴定的合同是一个地道的骗局,要求追回中介费,则被中介方以合同条款中"非定购方责任"为由而拒绝,苦处难言。
套--在竞争的市场面前设置陷阱早已屡见不鲜。
其主要手段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在对产品(商品)的验收、咨询和运输环节中挖空心思设置圈套,以少充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等。
在市场购销交往中,手法大多以送货要收条为名,让对方在验收单上签字,或偷梁换柱以劣质货换下已验收待提运的产品(商品),或突然袭击,制造仓促、混乱局面,干扰对方正常履行职责,并利用对方人员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法律知识欠缺以及异地情况不熟等弱点,使对方上当,达到非法得利的目的。
炒--社会上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往往围绕子虚乌有的事大炒大传,编织奇绝故事,引人签约上当。
诸如波及大江南北的养海狸鼠发财戏,棉花、蚕茧大战等等的发财梦。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已被中央禁止的非法传销活动。
可以肯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不法分子还会不断变换招术,利用经济合同骗取财物。
这需要广大企业加强学法、守法、用法,有关部门加强执法力度。
买卖合同中的欺诈与反欺诈买卖合同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在法律上的典型表现形式。
买卖合同中的欺诈种类繁多,欺诈手段也变化多端,花样不断翻新。
常见欺诈手段主要有:一、伪劣产品替代履行法。
在签订买卖合同时,欺诈方出示真实的质量较高的样品,而在履行时却代以质量低劣的伪次品。
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欺诈法。
当事人一方在自身无履约能力或虽有一定履约能力的情况下,自订立合同起,就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而是想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履行合同。
在骗取对方履行合同之后,非法占有对方履行的钱或产品,而自己却不再履行合同,使对方造成重大损失。
三、伪造产品的质量鉴定证明或标志法。
供方本无产品或产品质量不合格,但为骗取货款,引诱对方签订合同,伪造产品的质量鉴定证明或标志,合对方看过之后信以为真而订立合同,在对方作出履行之后,供方则不再对等做出履行,溜之大吉。
四、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诱签合同法。
一方当事人为了诱使对方签订合同,骗取钱财,将自己的伪劣产品假冒为注册商标商品,对方由于信任注册商标商品而与之签订合同,在履行合同之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五、专利产品谎称法。
当事人一方(供方)谎称自己的产品为专利产品或名优产品,利用对方信息不灵,交通闭塞,缺乏经验,对"专利"或"名优"产品的神秘感或信任感而使用权其陷入错误的认识。
供方在对方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与其签订合同,以推销自己的伪劣产品。
六、盗用其他单位名称法。
一方当事人通过非法途径盗取其他单位的公章或合同专用章或空白合同书,在对方当事人不知自己为无权订约人的情况下,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与对方当事人签订买卖合同,获取对方当事人履行的钱或物。
七、假单位欺骗诈法。
所谓假单位,又称"皮包公司",是指根本不存在或未经合法注册的单位。
这样的单位没有注册资金、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经营管理设施,甚至连从业人员都有是虚假的。
社会上极个别不法分子往往就是利用私刻公章或合同专用章,骗取营业执照成立所谓的"假单位",然后冒充某单位董事长或业务经理的名义与被欺诈方签订合同,待对方做出履行或预付款项后,携带钱财逃之夭夭。
八、虚假价格欺诈法。
供方使需方在陷入错误认识的情况下与之订立合同,从中获取不法利益。
这种欺诈手法一般是通过所谓的"大削价"、"大甩卖"、"大清仓"活动实现的。
九、长线大鱼欺诈法。
所谓长线大鱼,即"放长线钓大鱼"。
这种欺诈手段的特征:一是欺诈方在实施欺诈行为之前已先与被欺诈方签订履行了几份小额合同,付小额定金,且履约积极、顺利,制造本身履约能力强、重合同守信誉的假象,骗取对方信任。
然后谎称因生产生活需要,签订大额买卖合同,骗取大量货物或钱款。
二是欺诈方对被欺诈方非常了解,而被欺诈方对欺诈方的了解一裔是假象。
待上当受骗后,方知欺诈方原来所说纯属谎言。
三是在实施欺诈行为之后,欺诈方往往逃避或隐藏起来。
十、买卖双重欺诈法。
这是一种古老传统且较难识别的欺诈手法。
其特征:一是欺诈方先后以卖方和买方两种身份出现。
即欺诈方先派人以卖方或推销方的身份出现,意欲出卖某种商品,使受欺骗诈方产生有人出卖某种商品且价格较低的现象。
然后欺诈方再多次派人以买方或求购方的身份出现,使被欺诈方又产生有多人要买这种商品且价格较高的假象。
二是受欺诈方是一些开业不久,但又赚钱心切的企业。
由于缺乏签约交易经验,这些新企业很容易上当受骗。
三是欺诈方在与受欺诈方签订完某种买卖合同,受欺诈方付清贷款后,就携款逃走。
买卖合同的反欺诈,无论对企业、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