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二)乙酸
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乙酸》是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这为过渡到乙酸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使用球棍模型或用橡皮泥自制的模型,使学生对有机原子之间的成键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但有机化学容易使学生感觉很复杂很陌生,而且乙酸的酸性学生有这个常识,但作为有机酸如何确定它为几元酸以及如何判断它的酸性强弱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反应,后续教材中还有,本节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去感受此反应的真实存在,以及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解释此反应作为探究的重点。因此乙酸作为烃的衍生物典型官能团的代表,是理科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培养的良好载体,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本学段主要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乙酸来学习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习有机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主要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3、通过对乙酸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建立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
科学方法。
3、尝试建立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学科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1.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调味品有着浓厚兴趣;
3.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并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乙酸的新知识;
4.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5.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方法
七.教具:
学生用球棍模型、教师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
【实验药品】 Mg粉、 Na2CO3粉末;酚酞溶液、石蕊溶液;1mol/L乙酸、
NaOH溶液、CuSO4溶液;无水乙醇、无水乙酸、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熏醋实物,生鸡蛋。
【实验仪器】试管、点滴板、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镊子、大烧杯、量筒、铁架台、带橡胶塞的导管、酒精灯、火柴。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组成和结构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
2.酯化反应实质:羧酸断(羧基上)羟基,醇断(羟基上)氢。
九.教学过程:
十、教学流程图
十一、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设计1. 直观演示:利用演示实验、球棍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 活动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课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阅读课本并思考学案中的问题,查询有关醋酸的用途等,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