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
常见追及与相遇问题类型及其解法
追及与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是运动学中较为综合且有实践意义的一类习题,它往往涉及两个以上物体的运动过程,每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又不尽相同.对此类问题的求解,除了要透彻理解基本物理概念,熟练运用运动学公式外,还应仔细审题,挖掘题文中隐含着的重要条件,并尽可能地画出草图以帮助分析,确认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借助于v -t 图象来分析和求解往往可使解题过程简捷明了. 知识要点:一、相遇是指两物体分别从相距S 的两地相向运动到同一位置,它的特点是:两物体运动的距离之和等于S ,分析时要注意: (1)、两物体是否同时开始运动,两物体运动至相遇时运动时间可建立某种关系; (2)、两物体各做什么形式的运动; (3)、由两者的时间关系,根据两者的运动形式建立S=S 1+S 2方程; 二、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中两者速度大小与两者距离变化的关系。
若甲物体追赶前方的乙物体,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
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
若一段时间内两者速度相等,则两者之间的距离 。
2、追及问题的特征及处理方法:“追及”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⑴ 速度小者匀加速追速度大者,一定能追上,追上前有最大距离的条件:两物体速度 ,即v v =乙甲。
⑵ 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向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存在一个能否追上的问题。
判断方法是:假定速度相等,从位置关系判断。
①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后方,则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小。
②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置在乙的前方,则追上。
③若甲乙速度相等时,甲乙处于同一位置,则恰好追上,为临界状态。
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二者是否同时出发,是否从同一地点出发。
⑶ 速度大者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情形跟⑵类似。
三、分析追及问题的注意点:⑴ 追及物与被追及物的速度恰好相等时临界条件,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 ⑵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之欧阳学文创作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欧阳学文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 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 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最新常见的相遇问题及追及问题等计算公式(非常实用)
常见的相遇问题及追及问题等计算公式(非常实用)小学常用公式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植树问题1 单条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棵数=全长÷间隔长+1=间隔数+1全长=间隔长×(棵数-1)间隔长=全长÷(棵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全长=间隔长×棵数间隔长=全长÷棵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棵数=全长÷间隔长-1=间隔数-1全长=间隔长×(棵数+1)间隔长=全长÷(棵数+1)2 双边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也有三种情形:参考单条线路上的植树问题,注意要除以2。
3 环形或叫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棵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全长=间隔长×棵数间隔长=全长÷棵数盈亏问题(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题目】一游泳池道长100米,甲乙两个运动员从泳道的两端同时下水做往返训练15分钟,甲每分钟游81米,乙每分钟游89米。
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技巧
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技巧
追及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物理问题,涉及到两个物体相互追逐,最终会在某一点相遇。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 建立坐标系: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坐标系,通常可以选择
一个物体的位置作为原点,然后选择一个沿着两物体运动方向的轴作为正方向。
2. 确定物体的运动方程:根据题目给出的物体的速度和初始位置,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方程。
对于匀速运动的物体,运动方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位置 = 初始位置 + 速度 * 时间;对于加速度运动的
物体,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加速度来确定运动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将两个物体的运动方程联立起来,得到一个方
程组。
通过解这个方程组,可以求解出两个物体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4. 注意物理意义: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对结果的物理意义进
行分析。
例如,是否存在负时间或负位置的情况,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5. 特殊情况处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特殊情况,如两个物体
速度相等,或者只给出了一个物体的速度和初始位置等。
在遇到这些情况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
需要注意的是,追及相遇问题的解法并不唯一,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教学内容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第10讲 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技巧(解题方法类)
第10讲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技巧【方法指导】一、追及问题(1)特点: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2)满足的位移关系:x2=x0+x1。
其中x0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x1表示前面被追赶物体的位移,x2表示后面追赶物体的位移。
(3)临界条件:v1=v2。
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可能出现恰好追上、恰好避免相撞、相距最远、相距最近等临界问题。
二、相遇问题(1)特点:在同一时刻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2)条件:同向运动的物体追上即相遇;相向运动的物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三、处理“追及”“相遇”问题的三种方法(1)物理方法:通过对物理情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2)数学方法:由于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是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利用判别式进行讨论:在追及问题的位移关系式中,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相遇两次;Δ=0,有一个解,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Δ<0,无解,说明不能够追上或相遇。
(3)图象法: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可利用图象法分析,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对点题组】1. A与B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B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A.两质点速度相等B.A与B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A的瞬时速度是B的2倍D.A与B的位移相同2.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位移x(m)随时间t(s)变化规律为:汽车为x=10t-14t2(m),自行车为x=6t(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做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做什么运动C .开始经过路标后较短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D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 m3. 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
追及和相遇问题解题技巧
追及和相遇问题解题技巧1.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体能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过程示意图得到。
2.追及相遇问题的两种典型情况这个时刻一辆自行车以v自=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旁边超过汽车。
试求:(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什么时候汽车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1)追上前汽车和自行车相距最远的条件是什么?提示:汽车和自行车速度相等。
(2)追上时汽车和自行车的位移关系是什么?提示:位移相等。
尝试解答(1)2_s__6_m__(2)4_s__12_m/s(1)解法一:(物理分析法)如图甲所示,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1,汽车和自行车间的距离为Δx,则有v自=at1所以t1=v自a=2 sΔx=v自t1-12at21=6 m。
解法二:(相对运动法)以自行车为参考系,则从开始到相距最远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相对这个参考系的各个物理量为初速度v0=v汽初-v自=0-6 m/s=-6 m/s末速度v t=v汽车-v自=0加速度a′=a-a自=3 m/s2-0=3 m/s2所以汽车和自行车相距最远时经历的时间为t1=v t-v0a′=2 s最大距离Δx=v2t-v202a′=-6 m负号表示汽车在后。
注意:利用相对运动的方法解题,要抓住三个关键:①选择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②选择哪个物体为参考系;③规定哪个方向为正方向。
解法三:(极值法)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1汽车和自行车相距为Δx,则Δx=v自t1-12at21代入已知数据得Δx=6t1-32t21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1=2 s时,Δx有最大值6 m。
所以经过t1=2 s后,汽车和自行车相距最远,为Δx=6 m。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1]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能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焦点公式:行程问题最焦点的公式“速度=旅程÷时光”.由此可以演化成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个中: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光的肯定第一:相遇时光和追实时光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义务时配合走的时光.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雷同时光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甲︳→S1→∣←S2←︳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雷同时光内走的距离之差甲︳→S1←∣乙→ S2 ︳A B C在雷同时光内S甲=AC, S乙=BC距离差AB=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偏向若何?走的距离是若干?都不影响相遇时光和追实时光,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更,具体变更都应视情形从开端相距的距离中加减.简略的有以下几种情形: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 =1000/(120+80).甲︳→ S1 →∣←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 =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雷同的时光内配合走完的.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地向B开出30分钟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1000-120*30/60=(120+80)*T甲︳→ S1 →∣→︳←︳乙A C D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车先向乙走30分钟,使甲乙间的现实距离变短,甲乙在同时走时现实相距(1000-120*3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94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 T=(1000-120*30/60)/(120+80)解析二:甲车先走20分钟到C点,这时甲乙两车现实相距距离CB为(1000-120*30/60)千米,CB间的距离是由甲乙在雷同的时光内配合走完的.相遇距离=(开端两车相距的距离-甲车先走的距离),相遇距离=(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T(1000-120*30/60)=(120+80)*T(3)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乙车先从B地向A开出20分钟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1000-120*20/60=(120+80)*T甲︳→∣相遇←乙︳→乙先走←︳乙A D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AC(1000-120*2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96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 T=(1000-120*20/60)/(120+80)(4)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地背向B开出10分钟后到C(或乙车先从B地背向A开出10分钟后到D),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10/60)/(120+80)︳←︳甲乙︳︳C A B D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车先背向乙走了10分钟,使甲乙间的现实距离变长,甲乙在同时向相而行时现实相距(1000+120*1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102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10/60)/(120+80)解析二:乙车先背向甲而行同甲(5)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车先从A背向乙走10分钟到C,乙车也从B背向甲走30分钟到D后,甲乙两车再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10/60+80*30/60)/(120+80)C A B D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两车先分离背向而行走了10分钟和30分钟,使甲乙间的现实距离变长,甲乙在同时走时现实相距(1000+120*10/60+80*30/6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实为CD=1060千米;④应用公式:相遇时光=相遇距离÷速度和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10/60+80*30/60)/(120+80)归纳总结:不管甲乙两车在同时走之前谁先行(或同时行),只如果相向而行,就会造成现实相遇距离变短,在肯定相遇距离时,需用原始相距距离减去某车先行距离;只如果相背而行,就会造成现实相遇距离变长,在肯定相遇距离时,需用原始相距距离加上某车先行距离;(二)追及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 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若甲乙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甲(快车)在乙(慢车)后面,T小时后快车追上乙车,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解析一:甲︳→ S1 ∣乙→︳A B C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在甲乙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①甲乙在同时动身前相距1000千米为甲追上乙多走的距离,应肯定为追及距离②甲每小时比乙多走了(120-80)千米,③求追实时光,现实上是求1000千米中有T个(120-80)(2)若甲乙两车同时从A地动身,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走80千米.乙(慢车)在(甲)快车后面,同向而行,T小时后甲与乙相距900千米,则可列方程为T=900/(120-80)解析一: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速度不合,造成甲乙经T小时后相距9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900千米;④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900/(120-80)(3)若甲乙两车在长方形的跑道上同时从A地同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走80千米.已知长方形跑道的周长为500千米,T小时后甲与乙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500/(120-80)解析一: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速度不合,只有甲经T小时多走一圈后才干追上乙,也就是说甲乙追及的距离为长方形的周长500千米;④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500/(120-80)Array(4)甲乙同时从A地以40千米/小时速度同向动身,15分钟后,甲车因油量缺少以90千米/小时需返回到A地加油,乙车持续原速前行,甲车在A地加油用了10分钟,随后甲车又以90千米/小时速度用了T小时追上乙车,可列方程为:甲乙︳→ S1 ∣乙→S2︳A B C解析一:①此题为追及问题;②甲追乙配合走的时光为T小时;③因为甲乙同业15分钟产生距离AB=40*(15/60),甲在返回A地所用时光40*(15/60)/90小时和加油时光(10/60)小时乙车在依旧前行,前行的距离为BC=40*【40*(15/60)/90+10/60】千米;则甲车追乙车现实距离为AC=40*(15/60)+40*【40*(15/60)/90+10/60】④甲乙两车的速度差为(90-40)千米/小时⑤应用公式:追实时光=追及距离÷速度差.依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40*(15/60)+40*【40*(15/60)/90+10/60】}/(90-40)归纳总结:解追及问题的症结也在于肯定追实时光和追及距离,具体同相遇问题.。
初一总结同向、相向类问题的求解规律
初一总结同向、相向类问题的求解规律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x相遇时间=速度和x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7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余莹: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x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之欧阳术创编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 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七上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公式
七上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公式
七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追及问题: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如果甲、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追及问题的等量关系为: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甲与乙的初始距离。
2. 相遇问题:甲、乙两物体在某地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它们相遇了。
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是:甲的路程+乙的路程=两地的距离。
3. 航行问题:航行问题可以分为顺水航行和逆水航行两种情况。
在顺水航行中,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在逆水航行中,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
4. 劳力调配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涉及三个等量关系,设工作总量为“1”,
若完成某项工作的人数增加,则工作时间减少;若完成某项工作的人数减少,则工作时间增加。
5. 比例问题:若甲、乙两数的比是 k,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量关系:甲/乙=k,或者甲=k×乙。
6. 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这些是七年级上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公式和等量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和等量关系都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情况而定的,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 甲︳→ S1 →∣← S2 ←︳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 S1 ←∣乙→ 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 S乙=BC 距离差 AB =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甲︳→ S1 →∣←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初一数学相遇和追及问题解析
初一数学相遇和追及问题解析一、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相遇问题是指在两个或多个物体或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并在某个时间点相遇的问题。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速度、时间、距离等变量来描述相遇问题。
二、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追及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或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其中一人或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或人,并最终追上的问题。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速度、时间、距离等变量来描述追及问题。
三、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相遇时各个物体或人行驶的距离总和等于两物体或人的初始距离。
具体解决方法如下:1. 找到两物体或人的初始距离。
2. 计算两物体或人相遇时各自行驶的距离。
3. 计算两物体或人相遇时的总距离。
4. 根据总距离和初始距离的关系,确定相遇时各个物体或人的速度、时间等变量。
四、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追及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追及时各个物体或人行驶的距离差等于两物体或人的初始距离。
具体解决方法如下:1. 找到两物体或人的初始距离。
2. 计算追及时各个物体或人行驶的距离差。
3. 根据初始距离和行驶的距离差的关系,确定追及时各个物体或人的速度、时间等变量。
五、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实例相遇和追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两个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或者一个人从后面追赶另一个人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可以从初一数学的角度来解析。
六、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常见陷阱在解决相遇和追及问题时,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考虑到相遇或追及的时刻是否已经过去,导致计算错误。
2. 没有考虑到物体的速度是否相同或相等,导致计算错误。
3. 没有考虑到物体的初始位置是否相同,导致计算错误。
4. 没有考虑到物体的行驶方向是否相同或相反,导致计算错误。
七、如何提高解决相遇和追及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解决相遇和追及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熟悉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多做练习题,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 甲︳→ S1 →∣← S2 ←︳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 S1 ←∣乙→ 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 S乙=BC 距离差 AB =S甲- S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甲︳→ S1 →∣←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初一追及问题六大公式
初一追及问题六大公式导言初中数学中的追及问题是一类常见的物理运动问题,也是数学中的经典题型。
通过学习追及问题,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对物理运动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
本文将介绍初一阶段常见的追及问题,并总结出六大解题公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类题型。
一、两物相向而行问题某一时刻,两物体相隔一定距离,同时朝着对方方向开始运动,速度分别为v1和v2。
求它们相遇需要多少时间。
解题方法:1.建立关系式:时间t乘以v1,等于时间t乘以v2;2.解方程:根据关系式得到方程t*v1=t*v2,化简并解方程求得t。
公式一:两物相向而行问题公式dt=--------v1-v2二、两物先后出发问题某一时刻,物体A以速度v1出发,过了一段时间后,物体B以速度v2出发。
求物体B追上物体A需要多少时间。
解题方法:1.建立关系式:时间t加上A先行的时间,等于B行程的时间;2.解方程:根据关系式得到方程t+(t*v1)=t*v2,化简并解方程求得t。
公式二:两物先后出发问题公式dt=---------v2-v1三、正向相遇问题某一时刻,物体A以速度v1出发,物体B以速度v2出发,在距离x处相遇。
求A出发后多长时间会与B相遇。
解题方法:1.建立关系式:时间t加上x除以速度v1,等于时间t乘以速度v2;2.解方程:根据关系式得到方程t+(x/v1)=t*v2,化简并解方程求得t。
公式三:正向相遇问题公式xt=---------v2-v1四、追上问题某一时刻,物体A以速度v1出发,物体B以速度v2出发,求A多长时间能追上B。
解题方法:1.建立关系式:时间t乘以速度v1,等于时间t加上t乘以速度v2;2.解方程:根据关系式得到方程t*v1=t+(t*v2),化简并解方程求得t。
公式四:追上问题公式tv1=-----1-v2五、反向相遇问题某一时刻,物体A以速度v1出发,物体B以速度v2出发,它们相遇后,A往回走,B继续向前,求B追上A需要多长时间。
追击及相遇问题的处理方法
追击及相遇问题的处理方法一、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两物体能否同时达到空间某位置。
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进行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列出位移方程④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⑤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方法是:(1)临界条件法: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近)。
(2)图象法:画出x-t图象或v-t图象,然后利用图象进行分析求解。
(3)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减速直线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着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当速度相等时两者之间距离有一个最大值。
在具体求解时,可以利用速度相等这一条件求解,也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解,还可以利用图象等求解。
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匀速直线运动)。
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②当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具体的求解方法与第一类相似,即利用速度相等进行分析还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和图象图象。
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
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相遇二、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要注意1、分析问题是,一个条件,两个关系。
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及是否恰好追上等。
(完整)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 A 地到 B 地,乙从 B 地到A 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 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 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 A 地出发,乙从 B 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 C 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 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 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 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行程问题最核心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由此可以演变为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
其中: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和=快速+慢速速度差=快速-慢速二、相遇距离、追及距离、速度和(差)及相遇(追及)时间的确定第一: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是指甲乙在完成相遇(追及)任务时共同走的时间。
第二:在甲乙同时走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才是相遇距离(追及距离)分为:相遇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和;S=S1+S2甲︳→S1 →∣←S2 ←︳乙A C B追及距离——甲与乙在相同时间内走的距离之差甲︳→S1 ←∣乙→S2 ︳A B C在相同时间内S甲=AC ,S乙=BC 距离差AB =S甲- S 乙第三:在甲乙同时走之前,不管是甲乙谁先走,走的方向如何?走的距离是多少?都不影响相遇时间和追及时间,只是引起相遇距离和追及距离的变化,具体变化都应视情况从开始相距的距离中加减。
简单的有以下几种情况:三、例题:(一)相遇问题(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若两车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T小时相遇,则可列方程为T=1000/(120+80)。
甲︳→S1 →∣←S2 ←︳乙A C B解析一:①此题为相遇问题;②甲乙共同走的时间为T小时;③甲乙在同时走时相距1000千米,也就是说甲乙相遇的距离为1000千米;④利用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距离÷速度和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T=1000/(120+80)解析二:甲乙相距的距离是由甲乙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走完的。
相距的距离=甲车走的距离+乙车走的距离根据等量关系列等式1000=120*T+80*T(2)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80千米。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专题复习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流水行船问题;四、过桥问题。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二、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专题复习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流水行船问题;四、过桥问题。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那么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一样,那么为追及问题。
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开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根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那么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二、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假设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到达解题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列方程的技巧行程问题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
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
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
则有: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
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
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
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
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
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基本公式有:追及(或领先)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或领先)的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要正确解答有关“行程问题”,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
如:运动的方向(相向、相背、同向),出发的时间(同时、不同时),出发的地点(同地、不同地)、运动的路线(封闭、不封闭),运动的结果(相遇、相距多少、追及)常用公式:行程问题基本恒等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即S=vt.行程问题基本比例关系式: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相遇追及问题中符号法则:相向运动,速度取和;同向运动,速度取差。
流水行船问题中符号法则:促进运动,速度取和;阻碍运动,速度取差。
程问题常用比例关系式:路程比=速度比×时间比,即S1/S2=v1/v2×t1/t2电梯运行规律: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顺电梯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所需时间2v1v2往返运动问题核心公式:往返平均速度= ------- (其中v1和v2分别表示往返的速)v1+v23S1+S2两次相遇问题核心公式:单岸型S= -------;两岸型S=3S1-S2(S表示两岸的距离)2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之和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之和×时间注意:同向而行追及时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环形运动的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若同向同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时,速度快的比速度慢的多跑一圈;若相向同起点运动,第一次相遇时,两者路程和为一圈的长度。
解决行程问题,常以速度为中心,路程和时间为两个基本点,善于抓住不变量列方程。
对于有三个以上人或车同时参与运动的行程问题,在分析其中某两个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还要弄清此时此刻另外的人或车处于什么位置,他(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关系。
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时,最好画线段图帮助思考。
理解并熟记下面的结论,对分析、解答复杂的行程问题是有好处的(3)甲的速度是a,乙的速度是b,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一共行的At+bt=s t=s/a+b S甲=a*t=a*s/a+b S乙=b*t=b*s/a+b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解决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仍要抓住“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基本关系式,搞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可以转化为非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来解决。
在求两个沿封闭路线相向运动的人或物体相遇次数时,还可以借助图示直观地解决。
直线上的来回运动、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夹角问题,实质上也是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
每个小时内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垂直两次。
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解答时要注意各种速度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已知船的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求船的静水速度及水流速度。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掌握下面几个数量关系:船速: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河流中水流动的速度顺水船速:船在顺水航行时的速度逆水速度:船在逆水航行时的速度船速+水速=顺水船速船速-水速=逆水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船速(顺水船速-逆水船速)÷2=水速顺水船速=船速+水速=逆水船速+水速×2过桥问题一列火车通过一座桥或者是钻过一个隧道,研究其车长、车速、桥长或隧道道长,过桥或钻隧道的时间等关系的一类应用题。
解答这类应用题,除了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外,还必意到车长,即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或隧道长加车长。
基本公式有:桥长+车长=路程平均速度×过桥时间=路程过桥时间=路程÷平均速度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方法分类:1、信心不足有不少孩子往往一拿到行程问题的题目心里就发怵,没有信心去把题目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平时做行程问题时选题的难度不适当,对一些基本的题目没能做到熟练掌握。
而现在学生们自己从一些参考书上找的练习题难度不一、类型各异。
这样的话,孩子自己很难在短期内把行程问题掌握。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感觉学了很长时间,也还是有很多题目不会做。
时间一长,自然孩子们就很难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因此,同学们在做行程问题时一定不要盲目的做那些难度很大的题目,从简单的常规题目开始,一步一脚一印,逐步建立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攻克行程问题。
作为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谨慎的给孩子安排一些难度大的题目。
不要急于给孩子安排做一些竞赛题或导引上的题目。
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程度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
2、耐心不够行程问题很多题目的文字叙述比较其他题目要普遍的长一些,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讲,去理解题意也就增加了难度。
因而多数孩子都不愿读长题,这样首先从心理上就对题目产生了厌倦感和恐惧感。
那么势必造成对题目理解的不够,分析的不透彻。
这就是因为孩子在做题时缺乏足够的耐心,急于求成。
而做行程问题最重要的前提恰恰是要把题意理解透彻,把过程分析清楚,把这前期工作做好了后,后面解题的过程也就会变得简单了。
我们发现往往是老师把题目读完,把相应的过程给孩子分析完之后,他们自己很快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安心思考,逐步把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未知条件建立联系。
经过这么逐步分析,你一定会找到解题的方法的。
家长在这时也可以慢慢提示着帮孩子理解题意,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题目的能力。
3、习惯不良有一些孩子做题时不喜欢写步骤和过程,往往是只写答案。
有的是写了几个简单的算式而没有相应的文字提示。
例如这样一道题: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时距离A地60千米,然后两人继续前行,分别到达BA后调头继续前行。
当他们第二次相遇时距离B地30千米。
问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一道非常典型的迎面相遇问题。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解这道题,他们能够很快的列出算式。
60×3-30=150(千米)但如果你要是问这个算式的含义,就有很多同学回答不上来了。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了这个解题算式。
原因还在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算式和结果,而忽视了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对老师在解题过程中做的分析和讲解没有理解充分,对一些关键的字眼没能做好记录。
因而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老师对题目所做的文字分析,不明白的要及时询问老师,只有真正把老师所讲题目的解题思路搞懂了才能逐步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如果自己有新的想法,有更好的思路也一定要积极的和老师探讨,以确认方法的正确性。
家长们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时也不能只看孩子的解题结果,而是要问明白孩子所列算式的来龙去脉,鼓励孩子讲题给你听。
相信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会更大。
4、做题时不喜欢画图其实,如果能把题目所叙述的过程表现出来,题目的难度自然就会大大降低。
因为如果单纯凭空想象一些相遇或追及过程不仅很困难,也很容易出错,尤其是那些多人相遇或追及,多次相遇或追及那就更不可想象了。
所以同学们平时做题时一定要养成画图的好习惯,这对你分析解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的。
所以老师讲题过程中画的图大家一定要记录好。
解行程问题的方法已知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中的任何两个,求第三个数量的应用题,叫做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运动的方向,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进行计算。
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行程问题常见的类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即同向运动问题),相离问题(即相背运动问题)。
(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