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合集下载

孔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孔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孔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1. 孔子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可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诸侯国之间你打我骂,战争不断,民生凋敝。

想想吧,普通百姓日子过得简直像在火星上,没个安稳。

然而,在这样一个乱世,孔子出现了,简直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他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个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提倡的“仁、义、礼、智”,就像四根大柱子,支撑着当时社会的道德和伦理。

2. 孔子的思想与教育2.1 仁爱思想说到孔子,最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仁”字。

孔子认为,做人就要有爱心,要善待他人。

就像老话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孔子的真谛。

他的这个思想,不仅让当时的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为后来的社会建立了道德标准。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生活还不美滋滋的?2.2 教育的普及而孔子的教育理念,更是为后来的教育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不拘一格,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贵族子弟,大家都能来学习。

孔子开设了私人讲学,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哦!在那个重门大院的时代,谁敢让普通人进来上课?他就是这么任性,把知识的大门打开,任大家进来“偷学”。

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举动,让更多人有了求知的机会。

3. 孔子的政治主张3.1 君子之道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强调德治而非法治。

他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不是严刑峻法,而是让统治者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一个好榜样胜过一千条规矩。

”如果领导者自己都做得不怎么样,那谁还愿意听话呢?3.2 社会和谐此外,孔子也很强调社会和谐,认为不同阶层的人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你想想,要是每个人都能像邻居一样和睦相处,那这世界得多么美好啊!他在当时的影响力,就像是为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人们意识到和谐的重要性。

4.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不止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甚至影响了几千年后的中国,乃至全世界。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的教育理念和政治主张,至今仍被视为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原则。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时代转换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时代转换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摘要: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星转斗移,然而,迄今为止,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拨而激荡。

孔子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挥之不去的孔子始终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不过,让我们简略地回望一下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许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他这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而他通过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的个人形象,一般人们主要是依据《论语》一书来予以概括、描述和说明。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足够中立、客观而允当贴切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这种概括、描述和说明中获得一种有关孔子本人的真实的形象。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诚如傅伟勋先生所言,“原原本本地去了解原来思想家原原本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纯粹客观的诠释是个神话”。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真实的孔子”可能只是一个诠释的神话。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地形成了“个个心中有仲尼”或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的现象,乃至各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孔子观念或孔子形象在历史上彼此竞立并存或此消彼长。

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演变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演变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演变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从孔子的智慧言行中可以发现,他是一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演变可以从不同方面展开,其中包括传承的方式、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等。

孔子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经过了历代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方式主要有书面传承和口头传承两种。

在书面传承方面,孔子的思想被纪录在《论语》、《孟子》等书籍中。

这些书籍不断流传于后代,经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孔子思想得以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口头传承方面,则主要是通过后代儒家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讲解、辩论等方式互相交流,才得以传承和保持活力。

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汉代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州学和洛阳纸贵的倡导,形成了“经之学”。

隋唐时期,孔子思想逐渐演变为理学,着重强调“心学”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发展了人们的思维和思想。

宋明时期,则逐渐形成了“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体系,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来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

在孔子思想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人性、教育、道德等方面。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因为社会矛盾和个人欲望的原因,人们才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希望通过追求仁来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在教育方面,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授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并强调教育宜从娃娃抓起。

总的来说,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和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传统和发展。

传承方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思想内容也不同,但都围绕着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儒家学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智慧言行历经千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我们应该从中挖掘学习,以此启迪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关于孔子形象史料

关于孔子形象史料

关于孔子形象史料孔子形象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伟大的思想家。

通过历史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智慧、品德和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孔子形象的一些历史史料。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体现了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崇高地位。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人们应该尊重长辈,尊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奉为圣贤。

孔子的形象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

据记载,孔子是一个温和而谦逊的人。

他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总是以平和的语气传授知识,鼓励学生思考,并且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

他的言行举止体现了他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也使他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楷模。

孔子的形象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中。

据记载,孔子曾经游历于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学说。

他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的进步。

他的行为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

孔子的形象还体现在他的学说中。

他提出了"仁爱"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他的学说也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人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历史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智慧、品德和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他的形象体现在他的学说中,他的言行举止中,以及他的行为中。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作为一个充满智慧和仁爱的人,孔子的形象都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对中国社会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人士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各自的阐释和发展。

一、孔子时期的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之中。

孔子提倡“仁爱”、“勤勉”和“礼仪”,认为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君子应该怀有仁爱之心,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正确看待权力和责任。

孔子的思想是非常实用和现实的,他的许多思想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二、汉代的孔子思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汉代统治者通过对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重新强调了孔子的思想,将其奉为经典和圣训。

在汉代,成书的《论语》为孔子的思想奠定了更为确定的基础,它记录了孔子自己的话语和言行,成为了后人学习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除了《论语》,汉代还出现了一些对孔子思想的注释和研究工作。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郑玄的《注释》。

他通过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使得孔子思想更加鲜明和具体化。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经典著作,例如韩诗外的《春秋左传》等,这些著作都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唐代的孔子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孔子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发扬的时期。

唐朝皇帝李世民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他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和推广也非常认真。

唐代的学者们通过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发掘了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智慧。

在唐代,孔子思想被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唐朝政治家魏徵认为,孔子的思想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尊卑有序、仁爱和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

林存光:孔子形象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林存光:孔子形象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摘要: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星转斗移,然而,迄今为止,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拨而激荡。

孔子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挥之不去的孔子始终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不过,让我们简略地回望一下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许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他这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而他通过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的个人形象,一般人们主要是依据《论语》一书来予以概括、描述和说明。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足够中立、客观而允当贴切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这种概括、描述和说明中获得一种有关孔子本人的真实的形象。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诚如傅伟勋先生所言,“原原本本地去了解原来思想家原原本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纯粹客观的诠释是个神话”。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真实的孔子”可能只是一个诠释的神话。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地形成了“个个心中有仲尼”或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的现象,乃至各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孔子观念或孔子形象在历史上彼此竞立并存或此消彼长。

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一、思想传承的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在孔子出生的时代,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内战给人民带来了种种困难。

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各国割据、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等。

孔子深感社会的困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思想传承的要点1. 仁爱:孔子主张仁爱,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体谅。

他的著作《论语》中有一句至为著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应该不做对别人不愿意被做的事。

2. 教育:孔子重视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道德和智慧,才能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他的教育思想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影响了数千年。

3. 君子:孔子提倡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仁爱、谦虚、诚实、忠诚等美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思想演变的过程孔子的思想在后世有所演变,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应用。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传承者。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学派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道德和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新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多次遭到挑战和批判。

然而,在近代,一批新型的儒家思想家兴起,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将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

3. 孔子的国际影响: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引入了周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形象在历代的传承和演绎中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孔子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代形象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孔子在不同时期的形象演变。

孔子的形象在古代可以说是神圣而威严的,被视为至圣先师。

《礼记·学记》中说:“孔子,周人也,所以为圣人者也。

”这说明孔子被认为是圣人的代表,他的言行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这种形象在汉代被进一步强化和确立,孔子被尊奉为“文圣”,成为统治者追求的楷模。

在孔子的形象塑造中,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被强调,而他的个人生活和经历则相对较少被关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形象逐渐从神圣崇高转变为亲民和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宋代,宋代文人开始将孔子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将孔子描绘成一个亲近百姓、平易近人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转变使得孔子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敬仰。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开始与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文化符号和价值观的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孔子的形象进一步被夸大和神圣化。

明代朱熹将孔子的形象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将孔子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

清代孔庙的建立和孔子祭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孔子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象征。

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形象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形象被神圣化,几乎无法超越。

然而,随着现代思潮的兴起,孔子的形象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

孔子被指责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被认为是压抑人性和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

这种质疑和批判主要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孔子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被质疑,他的形象也被重新解读和评价。

然而,在当代,孔子的形象逐渐恢复了其独特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儒家文化的复兴,孔子的形象重新受到重视和尊崇。

孔子被重新理解为一个具有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被重新解读和应用于当代社会。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张岩张倩倩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4期[摘要]近代孔子形象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孔子圣人形象的几次颠覆上。

太平天国时期孔子被视为妖魔作乱之源,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孔子被视为维护封建君主集权的附庸,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孔子被视为一切封建落后思想的代言人。

孔子在近代百年圣人形象被颠覆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封建君主专制灭亡,二是西方科学民主思想传入,三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解体,四是儒学创新能力衰减。

孔子圣人形象的颠覆是孔子形象的变异,而近代与反孔倾向一直相交织的尊孔做法,其实也是对孔子本然形象的一种变形和利用。

近代孔子圣人形象的颠覆,打破了传承两千多年的“尊孔”传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后世更加辩证客观地对待儒学和客观地评价孔子有所启发。

[关键词]近代中国;孔子形象;变异;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089-06孔子是一位生活于春秋末期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

春秋末期的孔子多数时间是一介布衣,一个君子,一个博学多识的智者,一个有血有肉、风趣幽默的教育家。

他本人自有其本然的思想、情怀和精神风貌。

然而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幻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及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而最早的记载又相对简约和“模糊”,致使孔子去世之后,其形象就开始了被利用、改造和重塑的历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执政者,都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来变化,甚至重塑孔子的形象来为自己服务,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

由于孔子孝、悌、忠、信,仁者爱人等一系列思想吻合了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形象就越来越高大,直至走上神坛,被奉为“圣人”。

可以说从汉代开始,在绵绵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孔子的形象始终是一个高高立于神坛的圣人,特别是“宋明理学”更是将孔子地位提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体系涉及伦理、政治、教育、宗教等多个领域,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之一。

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反映。

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变迁,探讨孔子思想的历史演变。

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原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在鲁国,早年曾经担任过官员,但是由于不满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他离开了官场,走上了求贤若渴的教育之路。

孔子强调“信人”,认为诚实是人的最基本品质,而“仁者爱人”,人性的根本是关爱他人。

孔子还提出了“孝道”、“礼制”等重要概念,强调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礼制、仁爱、忠诚、孝道、中庸。

2.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孔子的思想体系在春秋时期得到了发展,成为了古代中国社会道德和思想的基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春秋时期道德体系的基础已经开始崩溃,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也对孔子思想带来了影响。

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时期。

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学派纷纷出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墨家的思想体系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墨家认为“兼爱”是最高的道德准则,而且强调实践和社会公正,这与孔子的“仁爱”、“孝道”等思想有相同之处。

但是墨家更加注重人的本质,在“兼爱”的基础上,对“名教”、“实教”、“兼听则明”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发。

3. 汉代儒学的崛起和变革汉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它打破了秦朝的威权主义,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经学”,即传统经典的研究和阐释,主要代表人物是“五经”注释家程颐、程颢和“四书”注释家朱熹;二是“理学”,即对儒家经典中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王阳明等。

全国高二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二高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5.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6.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7.《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8.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9.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

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

文 中就说 : “ 各 时代 有各 时代 的孔 子 , 即在 一 个 时代 中也 有 种 种 不 同 的孔 子 呢 。 ” 又如“ 春 秋 时 代 的孑 L 子
是 君子 , 战 国 的孔 子 是 圣 人 , 西 汉 时 的孔 子 是 教 主 , 东 汉 后 的孔 子 又 成 了 圣 人 , 到 现 在 又 要 快 成 君 子
从 战 国诸 子 典籍 看 孑 L 子 形 象 的 变异
刘 敏 锐
( 西南 大学 文 学院 , 重庆 北碚 4 0 0 7 1 5 )
摘要 : 两 千 多年 来 , 孔 子作 为我 国历 史上 杰 出的 思 想 家、 教育 家, 儒 家学说 的创 始人 , 对后 世 影 响 巨大 。然 而 , 对 于这 样 一 位 文化 巨人 , 其 一 生 却 颇 多争 议 , 其 形 象也在 历 史 中不 断 地 演 变。
了。 ” … 陈独秀在其晚年所作《 孔子与中国》 一书中论述孔子“ 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时, 概括了孔子从春秋到 东汉的演变历程。 『 2 ] l 。 再如近些年来的学者, 如林存光著专著《 历史上的孔子形象》 将孔子形象的演变置于 政治与文化语境下来钻研 , 探讨了其演变的历程 , 以及孔子和儒教从古到今的历史命运变迁问题等等 以上诸家更多的是以整个社会时代因素作为 出发点来研究论述的 , 但单就 “ 孑 L 子其人” 来说 , 历史上
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孟子及后来的荀子那里 , 孔子的本然形象都得到了较多 的保留 , 表现出对《 论语》 的继
承; 而另 一方 面 , 则是 孑 L 子 形象 的变 异 , 这是 当 时的诸 子典 籍 中十 分普 遍和 突 出 的特 点 , 也是 本文 探讨 的重
点, 并且 ,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 庄子》 、 《 墨子》 、 《 韩非子》 等诸子典籍 中, 即使在儒家 的后继者孟子与苟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

对孔子历代形象变化的看法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代表,其形象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下面从历代形象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孔子形象的演变。

孔子的形象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为主。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的学说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

因此,在先秦时期,孔子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圣人。

他的形象被塑造成崇高的道德楷模,被人们视为学习的榜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在汉代,孔子被封为“文宣王”,被追尊为“文圣”,他的形象更加被神化。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与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被赋予了许多超自然的能力和奇迹。

这种神圣化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孔子权威性和教育价值的高度认可。

然而,到了唐代,孔子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唐初,孔子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的特征。

这是因为唐代社会经历了大规模的变革,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学派,对孔子的儒家思想也进行了一些批判和质疑。

为了让孔子的形象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一些文人学者开始将孔子描绘成一个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思想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孔子的形象再次得到了提升。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孔子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被视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圣化,被人们奉为儒家信仰的核心。

同时,孔子的形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智慧和学识,被尊奉为学问的权威。

这种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孔子学说的高度推崇和崇拜。

到了清代,孔子的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

清代是中国封建统治最后的时期,孔子的形象被重新理解和诠释。

清代的儒学主要注重礼教和道德修养,将孔子视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但对其政治思想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孔子被塑造成一个温和保守的形象,被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的代表。

两种历史背景下的孔子银幕形象比较——以电影《孔夫子》与《孔子》为例

两种历史背景下的孔子银幕形象比较——以电影《孔夫子》与《孔子》为例

两种历史背景下的孔子银幕形象比较——以电影《孔夫子》与《孔子》为例两种历史背景下的孔子银幕形象比较——以电影《孔夫子》与《孔子》为例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其重要地位,孔子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多次演绎。

本文将以电影《孔夫子》和《孔子》为例,探讨这两部电影中对孔子银幕形象的塑造,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下的孔子形象1. 历史时期:春秋时期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前的混乱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思想家开始探索道德伦理,提出了儒家等各种学派。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恢复礼仪道德,致力于政治的改革和社会的和谐。

他提出了“五常”思想,强调内外有别、儒家教育和政治表率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孔子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一位有远见卓识、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智者。

2. 孔子在历史上的形象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孔子在历史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自汉代开始,孔子被正式封为太师,并由此得到官方的瞻仰。

在明清时期,孔子被奉为教育的楷模和道德的典范,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形象在这个时期被神圣化,成为了封建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权威的象征。

孔子被赋予了许多超凡的品质和传奇的事迹,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崇拜的对象。

二、《孔夫子》的背景与形象塑造1. 电影背景《孔夫子》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由杂技演员郑学斌扮演孔子。

这部电影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着重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修养。

2. 形象塑造《孔夫子》着重展现了孔子的智慧与仁慈。

电影中,孔子以智者的形象出现,他聪明睿智、对社会矛盾有敏锐的洞察力。

同时,孔子对待学生和他人,都展现了仁慈和宽容,体现出儒家的道德思想。

三、《孔子》的背景与形象塑造1. 电影背景《孔子》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电影,由周润发扮演孔子。

这部电影主要受到了当代中国重建国家形象的需要,着重突出孔子的政治意义和儒家思想。

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

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
20 0 9年 9月
安徽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哲
Ju a o A h i nvri P i spyadSca Si cs or l f nu ie t n U sy( h ooh n oi c n e) l l e
S pe e 0 e t mb r20 9
第3 3卷 第 5期
趋向、 造就 通才 为宗 旨。 _ 9 6年 , ” 】 0 钾1 清政 府颁 布 了“ 忠君 、 尊孔 、 尚公 、 尚武 、 尚实” 的教 育宗 旨。2 在 _2 』 历史 教学 目标上 , 强调要 注意发 明实 事之关 系 , 文化之 由来 , 辨 使得 省悟强 弱兴 亡之故 , 以振 发 国民之志
资源, 而且 势必触 及 中国社会公 众信 仰 问题 ” _ 。 3 作为 国民教 育主 要 知识 载体 的历史 教 科 书对 孔 子儒
学 持何种 态度 ?这 种态度 在 多大程 度上受 到 国家与思 想界 的影响 ?从 中大致可 见政府 与思 想界 在社会 转 型时期 对儒学 等传统 文化 的立场 , 值得认 真研 究 。 历史 教科书是 认识一 个 时代 的思想 与社 会 的重要 资源 , 一般 国 民普 遍历 史观 的重要来 源 , 是 是联结
国家 、 知识 分子 与民众 的一个桥 梁 , 编写 反映 了国家 政府 、 者对 历 史 资源 的态 度 。清 末 民 国时期 是 其 学
孔教 成为 问题 的时期 , 文尝试 考察 此期 中学历史 教科 书①中孑 子 形象 的 塑造 , 本 L 以期 进 一步 了解 孑 子 形 L
象 的演变 ②
的知 识 观 念 , 随 时调 整 , 因应 或 造 成 社 会 意 识 的 变 迁 。 并 以
关 键 词 : 子 形 象 ; 学 ; 史 知识 ; 会 意 识 ; 科 书 ; 孔 儒 历 社 教 清末 ; 国 民 中 图 分 类 号 :2 22 G 2 . B 2 . ; 5 9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0 9 2 0 )5— 16— 7 10 5 1 {0 9 0 0 0 0

孔子与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

孔子与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

孔子与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发生了许多政治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带来了思想上的重大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孔子与春秋时期思想变革的关系,以及孔子对于时代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这一部分可以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的介绍,包括政治动荡、封建制度的崩溃等)二、孔子的思想1. 仁爱主张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心灵的和谐与人伦之道,才能建立社会的和谐。

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体现了他对于人际关系亲和力的重视。

2. 礼仪观念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古代礼仪制度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

他认为人们应该恪守礼法,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使整个社会发展繁荣。

3. 教育与人才选拔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口号。

他认为人们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三、春秋时期思想变革1. 封建制度的动摇春秋时期是封建制度动摇的时期,原本统一的君主体制逐渐衰败,封建诸侯之间开始频繁发生战争和争斗。

这种政治动荡也促使了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的重新思考。

2. 儒家与诸子百家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学派的思想家,其中包括孔子、墨子、荀子等。

这些思想家们的出现和他们思想的碰撞,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3. 道德观念的转变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也包括了对道德观念的转变。

孔子提出了仁爱的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与春秋时期其他学派强调个人利益和权力争夺形成鲜明对比。

四、孔子对时代的影响1. 教育的发展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和他提倡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儒家文化的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广泛,不仅涉及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也涉及政治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而在这个时期,孔子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也在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孔子与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中国正处于诸侯争霸、乱世动荡的阶段。

而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礼制、家族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作用,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孔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生和活动的,他对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二、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转变1. 仁爱主义与传统道德观念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对于缓解社会紧张局势和改善人们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孔子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的关键。

他提倡以“为人师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尊重。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时社会的文化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礼仪之学与社会秩序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之学,认为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使得人们对于秩序的渴求十分迫切。

孔子将礼仪之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基础,对于社会的规范和秩序有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孔子对于文化转变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更新孔子提出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强调了团结、和谐和互助的重要性。

这种价值观念的更新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也与当时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为后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体制的改革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建立的教育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为何不同时代孔子画像都不一样?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为何不同时代孔子画像都不一样?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为何不同时代孔子画像都不一样?前些日子,在被认为”史上储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的发掘中,出土一副漆器的”孔子屏风”。

其表面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人物下还有题字,题字部分除能辨认”孔子””颜回””叔梁纥”等人名外,还能看清楚”野居而生”字样,而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可谓最大,佛教造像、敦煌莫高窟,山水、文人画之于道家,佛道艺术在今天皆为显学,而儒家艺术却很少有人提起。

正如巫鸿教授所说: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对儒家美术兴趣的缺乏实在令人吃惊,对艺术中的儒家思想观念的讨论非常罕见,以至使人怀疑儒家美术是否存在。

”海侯墓发掘现场孔子漆器孔子,其创立儒家思想的学说至今依旧影响着中国,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文明一般,儒家思想如同烙印一般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也同样成为思想史、美术史研究上极为特殊的个案。

历代帝王对孔子不断地推崇,使得孔子像即天然带着”圣像“的属性,然而这种过强政治目的性却又迥异于圣像。

历朝历代出于不同的目的,反对或攻击儒学,也给现代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或是”至圣神明”或是”封建恶魔”的争议印象,这种偶像化、妖魔化的过程,图像的变迁本身便是思想、文化各个方向变迁的左证,并为我们展现历朝历代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

现代孔子像如果回头看,现在可能是最为看脸的世界。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更加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学识,而对外在的形象没有太多的褒贬,”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而对中国艺术,尤其是造型艺术对于”成教化,助人伦”这一面显然更为重视,孔子像的出现亦是为此目的。

帝王祭祀、弟子追思、普及儒学教化民众基本为孔子像的三种实用目的,并伴随着历朝历代的时代特征形成时空交错式的孔子形象。

已知最早的孔子像,是孔子的弟子子贡为表达思念之情,而作有楷木雕刻《孔子夫妇像》,楷木是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孔林中一种特有的树种,由服丧的子贡带来。

孔子于73岁去世后,弟子皆来服丧三年,唯子贡服丧六年,为孔子结庐守墓,《孔子夫妇像》便雕刻于服丧之时,并在此后成为孔子嫡系后裔传家之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摘要: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星转斗移,然而,迄今为止,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拨而激荡。

孔子与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挥之不去的孔子始终是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其原因究竟何在?这无疑是一个最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又不易回答的问题。

不过,让我们简略地回望一下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也许对于进一步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所谓“孔子”之名的三层含义,是说当人们谈论“孔子”时,并不只是指涉孔子本人这唯一的含义,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他这个人,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他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前479年之间,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而他通过其一生的所言、所行、所思,究竟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的个人形象,一般人们主要是依据《论语》一书来予以概括、描述和说明。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足够中立、客观而允当贴切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这种概括、描述和说明中获得一种有关孔子本人的真实的形象。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诚如傅伟勋先生所言,“原原本本地去了解原来思想家原原本本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纯粹客观的诠释是个神话”。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真实的孔子”可能只是一个诠释的神话。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地形成了“个个心中有仲尼”或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的现象,乃至各各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孔子观念或孔子形象在历史上彼此竞立并存或此消彼长。

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作为纯粹符号化的“孔子”,他既可能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至圣素王,也可能是被历代帝王盗用的“专制之护符”;既可能是绝对真理或天理良心的化身,也可能是坏人心术的邪恶妖魔;既可能是是非善恶的绝对标准,也可能是“道德不必求其是,理想亦不必求其是,惟期于便于行事则可矣”的乡愿人物;既可能是人们惯常借助或使用的用来“作为掩盖无数富于创造精神的个人的新观点的手段”,也可能是人们常常用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活的传统”或独特异彩的象征。

因此,人们运用“孔子”这一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可能只是他们自己对于权威的态度,对于真理的看法,对于是非的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甚至只是为了追求实现专制统治的目的或者其他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各种意图及意图背后的利益。

看待“孔子”的四种眼光“个个心中有仲尼”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的孔子观念和孔子形象就是纯粹主观个人的,事实上它们总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一种视界融合的结果。

从时代背景演变的大的历史分期来讲,我们大体可以富有意义地区分辨识出四种解读“孔子”的时代性眼光。

轴心期的眼光。

依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及其死后的战国之世乃是中国人精神觉醒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各种原创性的思想宗派谱系的多元分流发展。

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着周文疲敝和时代变革的历史难题,历史的难题需要他们作出具有深度的理论回应,在这种回应中,孔子首先引领和开创并自觉地进行广泛传播的,是一种具有极大影响力、并具有“思想范式”意义的儒家思想流派。

当时的诸子站在不同的思想立场、依据不同的政治信念来批评孔子,在他们眼中,孔子成了一个繁饰礼乐、崇尚无用的仁义、扰乱人心、败坏人的自然本性而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

帝制中国时代的眼光。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终结了中国轴心时代“学无拘禁,思想自由”的状况,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帝制时代,以至任何宗派的学术思想都不得不依附于专制皇权强制性和压迫性的支配权力以求生存,它们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取舍。

当然,儒术、儒教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独尊地位及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比简单的好恶问题错综复杂得多,它们之间既有不完全协调一致的方面乃至存在着难消解掉的对立、紧张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利用、彼此依存共生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孔子和儒术依靠专制皇权或国家政权的强制性权力和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地倾心推崇,赢得了朝野上下共同一致的尊奉,不仅孔子被尊奉为“为汉制法”乃至“垂宪万世”的神明素王、至圣先师,而且围绕着孔子崇拜而逐渐发展出了种种常规化、制度化的国家祀典、尊号封谥和文庙建制等。

尽管在某些时期或个别思想家那里,孔子偶尔会遭到问难、菲薄和批评,但总的来讲,帝制中国时代的孔子乃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拥有绝对权威而历久弥尊的政治文化偶像。

近代变革或现代转型期的眼光。

晚清以来,在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的西方强势文明和由其激发出的内部的强烈要求进行改良变法乃至激进革命的运动浪潮冲击下,孔子的观念和形象在近世中国人的心目中发生了日益深刻而难以弥合的急剧裂变和根本转换。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拉开了近代第一次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的大规模反孔斗争的序幕,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

而由洋务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和官僚士大夫之间引发的观念冲突和思想斗争中,孔子的观念和形象更逐渐发生了深刻的裂变,积极主张采西学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与一味严持“夷夏之防”的守旧派人士之间的争议尚主要围绕着“西学”问题而展开,而对于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来讲,孔子之为孔子则已经完全不同于洋务派和守旧派心目中的孔子了,康、梁维新一派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积极阐扬孔子的大同太平之教,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正是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敢于怀疑、勇于批评精神的激荡下,思想界遂起一大革命,国人的思想观念与舆论风气为之一变,而博爱、平等、自由、民权等等的呼声开始响彻“暮气充塞之国”的上空。

在新旧思想不断“互相搏激而异论日起”并不断走向“激进化”的过程中,尊孔的时代似乎注定将走向终结而成为历史,乃至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革命话语中的排孔非儒的声音越来越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最强音,最终孔子的偶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浪潮中被彻底打倒。

“文革”期间的“批孔”简单地将孔子作为旧传统、旧文化、邪恶势力的象征符号或人格化的代表而一味地予以声讨,则不仅制造了无谓的思想混乱,更制造了种种的思想禁区以加强意识控制。

全球化时代的当下眼光。

在1974年“批孔”的高潮期间,梁漱溟先生曾经以惊人的勇气与胆识写了一篇题为《今日我们如何评价孔子》的文章,无畏地站出来为孔子说话。

总的来讲,梁氏对孔子持一种“过分抑扬,贤智不为”的态度,并相信“近二千年孔子的价值到今天而一大变,固非到此为止,行且有不远而复者”。

这大概是当时最孤独的一种声音。

但历史不会停止脚步,我们最终还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走出了“批孔”的迷狂,而且,今日的我们确乎已经见证了梁氏有关孔子价值“行且有不远而复者”的论断或预言的实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孔子、儒学和中国文化价值的声音和热情日趋高涨,那么,我们又当如何来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是否意味着尊孔时代的重新到来呢?在我看来,要认清这一现象的实质,必须明确我们的时代定位,也就是说,只有对于我们究竟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有一种明确的意识,我们才能具备审视这一现象的适当视角和眼光。

略言之,我们当下所处的乃是一个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的趋势又激发起了人们强烈的地方性的文化自觉或文化认同意识,这种意识昭示于人们的是——这是一个多元文明竞争并存的全球化时代,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人们应努力寻求有关“全球伦理”的共识,一方面还须审慎明智地维护自身地方性的文化身份与民族特性,只有维持这两个方面的微妙平衡,才会增进世界多元文明间的和谐相处与彼此之间的依存共生。

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我认为,全面尊孔或全面批孔的时代不会重新到来,而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没有人再会抱持简单地尊孔或简单地批孔这样的对待“孔子”的两极态度了,但我深信,简单地尊孔或简单地批孔这种两极的态度,已不可能再赢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和强制性的一致遵从了。

一个不会结束的“孔子”故事张申府先生曾经有一大感叹,他说:“孔子实在是中国一个最不幸的人。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孔子总是身处吊诡而反讽的历史迷雾之中。

尊崇他的人可以把他偶像化,而批判他的人也可以把他作为替罪羊随心所欲地丑化他;尊崇他的人总是利用他,批判他的人也可以利用他;不仅读过他的书的人,有的尊崇他,有的批判他,即使未读过他的书的人,也会跟着尊崇他或批判他;对于孔门的精华(纲常礼教)与中西文化的不相容,“反孔”斗士们与顽固守旧分子有着最一致的共识与话语策略,而取舍的态度却最相反对;对于西方文化(科学与民主),梁漱溟最能与陈独秀产生共鸣,而对于孔子的态度两人却南辕北辙。

究其因,历代的中国人不过是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来塑造孔子的形象,而其尊孔或反孔亦不过在以孔子的名义表达其个人的、宗派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地方的、全球的种种诉求而已。

总之,孔子之为孔子,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自己塑造的孔子形象面前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本相。

如果我们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孔子的话,我们当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孔子之于我们,在过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今日能够意味着什么?在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定论,争议肯定会不断地持续下去,然而,孔子的故事也将会因争议而一再地被人讲述。

而且,在我看来,从一个不会结束的故事的角度上讲,把孔子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活的传统”(而非死的偶像)的代表或象征也许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视角。

讲述孔子的故事,也就是讲述我们自身的活的文化传统的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本文发表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2日第6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