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线索技巧(作文教案)
《记叙的线索》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记叙的线索》作文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线索的种类、作用和寻找线索发的方法。
2.学会阅读记叙文时掌握寻找线索的方法和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传统教育和爱心教育。
教学重难点:寻找线索的方法和写作注意事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和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预习《叙事的线索》,,要求注意画出以下几个问题答案:1.什么叫线索?它的作用有哪些?2.常见的线索有哪大类?3.什么叫明线、暗线?4.如何找线索?二.检查预习,了解线索知识1什么是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种感情等等。
运用线索是以某个事物等将文章的材料组织和串联起来,并贯穿于全文始终的一种写作技法。
2.线索有何作用?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能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
(贯穿全文)②使文章中心明确(主旨鲜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集中,文脉贯通。
(条理清楚)3线索的种类有哪些?(时、地、人、事、物、情)三、领悟线索安排学法:1.阅读《一件军大衣》、《我家阳台上的那盆花》后,思考讨论:阅读记叙文如何寻找线索?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2欣赏《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七嘴八舌议一议::写作记叙文应如何把握线索?(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
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
四、布置作文:㈠、题目(任选一题):1.通过一件事或多件事叙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题目自拟。
2.那一次,我读懂了------㈡、要求:1.要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2.重点突出,巧用细节描写;3.详略得当。
4.不少于550字。
初中线索作文教案

初中线索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索作文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线索作文的定义与特点2. 线索作文的写作技巧3. 实例分析与演练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篇优秀的线索作文,让学生初步了解线索作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线索作文的定义与特点:线索作文是一种以某一事物、人物或情感为线索,展开叙述、描写、议论的作文。
其特点是全文围绕线索展开,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讲解线索作文的写作技巧:(1)选好线索: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生动性的事物、人物或情感作为线索,使作文具有吸引力。
(2)突出线索:在作文中要不断强调线索,使全文紧密围绕线索展开。
(3)线索贯穿全文:线索要贯穿全文,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
(4)巧妙运用线索:在作文中要巧妙地运用线索,使线索成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4. 实例分析与演练:(1)分析优秀线索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线索作文的成功之处。
(2)让学生进行线索作文的实战演练,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线索作文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线索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线索作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线索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记叙的线索 教案

记叙的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线索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把握记叙文线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线索组织记叙文,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和类型2. 线索的作用3. 把握线索的方法4. 运用线索组织记叙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线索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 难点:把握线索的方法和运用线索组织记叙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线索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线索组织。
3.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线索写作。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线索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2. 案例文章:优秀记叙文。
3. 练习素材:相关记叙文写作素材。
第一章:线索的定义和类型1.1 线索的定义1.2 线索的类型1.2.1 人物线索1.2.2 事件线索1.2.3 物品线索1.2.4 地点线索1.2.5 时间线索第二章:线索的作用2.1 引导读者阅读2.2 串联故事情节2.3 突出主题2.4 增加悬念第三章:把握线索的方法3.1 读题:理解文章主题和情节3.2 寻找线索:识别各类线索3.3 分析线索:把握线索与情节的关系3.4 总结线索:提炼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第四章:优秀记叙文中的线索组织4.1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线索组织4.2 特点总结:总结优秀线索组织的共性第五章:运用线索组织记叙文5.1 实例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线索组织记叙文5.2 学生练习:运用线索写作5.3 作业点评: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六、线索的运用技巧6.1 线索的引入:如何自然地引入线索6.2 线索的展开:如何丰富线索的情节内容6.3 线索的转折:如何处理线索中的转折点6.4 线索的收尾:如何巧妙地收尾线索七、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7.2 塑造人物形象:如何通过线索展现人物性格特点7.3 揭示主题:如何通过线索揭示文章主题7.4 增加艺术魅力:如何通过线索增加文章的艺术魅力八、线索的实践训练8.1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线索运用8.2 学生练习:运用线索写作8.3 作业点评: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九、线索在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9.1 线索单一:如何丰富线索的类型9.2 线索杂乱:如何处理线索的条理清晰9.3 线索平淡:如何处理线索的起伏变化9.4 线索过于突兀:如何处理线索的过渡自然十、总结与拓展10.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10.2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10.3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线索的运用技巧6.1 线索的引入:如何自然地引入线索6.2 线索的展开:如何丰富线索的情节内容6.3 线索的转折:如何处理线索中的转折点6.4 线索的收尾:如何巧妙地收尾线索七、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7.2 塑造人物形象:如何通过线索展现人物性格特点7.3 揭示主题:如何通过线索揭示文章主题7.4 增加艺术魅力:如何通过线索增加文章的艺术魅力八、线索的实践训练8.1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线索运用8.2 学生练习:运用线索写作8.3 作业点评: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九、线索在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9.1 线索单一:如何丰富线索的类型9.2 线索杂乱:如何处理线索的条理清晰9.3 线索平淡:如何处理线索的起伏变化9.4 线索过于突兀:如何处理线索的过渡自然十、总结与拓展10.1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10.2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10.3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以记叙文的线索为主题,涵盖了线索的定义、类型、作用,以及线索的运用技巧、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实践训练、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内容。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优秀6篇)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优秀6篇)【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学生的A卷基础习题;2.阅读讲解:阅读之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主要题型有两类,一是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修辞、语言效果和表现手法;二是从大处设题,从谋篇布局角度考查表达技巧。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3)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
知识回顾1.什么是表达技巧?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
比喻: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修辞手法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映象。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为补充。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象征(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情节更生动感人。
衬托手法:正衬/反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其中一种情感。
表达技巧直接抒情表现手法间接抒情动静结合渲染用典虚实结合描写记叙表达方式议论说明【例题剖析】亲亲麦子(节选)张佐香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
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
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
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
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
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
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
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
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记叙文阅读之线索教案

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秀丽辉煌的金色花,我竟酸楚地流下
5.本文对比奇妙鲜亮,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
了眼泪。我想起自己过去曾无所顾忌地嘲讽它的丑陋,我深为自己的浅薄 比。
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
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顽强,在沙漠吞噬掉很多娇美的花卉之后,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经受的四种改变。
此刻,仙人掌傲慢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愈加深刻了。是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奇异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
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全部心血啊!
4.“我〞刚开始“不喜爱〞“不关心〞仙人掌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秀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安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消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
然起敬。
美,一旦与坚韧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选自《当代学生》2021 年 Z2 期,有改动〕
第3页共3页
5.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来布局 谋篇。
6.以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进展改变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 【阅读指导】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表如今三个方面: 1.对主题的作用:可以使主题更集中。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表达的, 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假如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 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对人物的作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更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 需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假如没有线索将事 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亮的。 3.对结构的作用: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这二者的有机结 合,可以使文章形成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假如没有“赞美〞这条 抒情线索,文章的结构就无疑会混乱。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中线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中考作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与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与运用3.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组织与安排4. 线索运用的注意事项5. 真题演练与讲解三、教学过程1. 线索的定义与作用1.1 线索的含义1.2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与运用2.1 人线2.2 物线2.3 事线2.4 地点线2.5 时间线2.6 情感线2.7 对比线2.8 想象线3. 线索在记叙文中的组织与安排3.1 线索的选取与提炼3.2 线索的贯穿与交织3.3 线索的转换与衔接4. 线索运用的注意事项4.1 线索的明确性4.2 线索的合理性4.3 线索的生动性4.4 线索的自然性5. 真题演练与讲解5.1 真题展示5.2 学生写作练习5.3 优秀作文赏析5.4 作文修改指导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线索的类型与作用。
2.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记叙文,分析其中的线索运用。
3. 按照线索的类型,编写一篇短篇记叙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线索定义与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常见线索类型与运用的熟悉程度。
3. 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4. 学生对真题演练的参与程度及作文质量。
六、线索的选取与提炼6.1 线索选取的重要性6.2 提炼线索的方法与技巧6.3 实例分析:提炼线索的过程七、线索的贯穿与交织7.1 线索贯穿的意义7.2 线索交织的技巧7.3 实例分析:线索贯穿与交织的运用八、线索的转换与衔接8.1 线索转换的必要性8.2 线索衔接的方法与技巧8.3 实例分析:线索转换与衔接的运用九、线索的明确性、合理性、生动性、自然性9.1 线索的明确性9.2 线索的合理性9.3 线索的生动性9.4 线索的自然性9.5 实例分析:线索的明确性、合理性、生动性、自然性的体现十、真题演练与讲解10.1 真题展示10.2 学生写作练习10.3 优秀作文赏析10.4 作文修改指导十一、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线索的选取、贯穿、转换与衔接的方法。
记叙的线索 教案

记叙的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线索,并能够分析、评价记叙文。
3.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创作记叙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概念、特点和线索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索创作记叙文。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和线索的运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掌握线索的运用。
3. 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提高运用线索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优秀记叙文作品,用于案例分析。
2. 准备写作素材,供学生实践训练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线索,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线索的运用和作用。
4. 实践训练:让学生动手创作,运用所学线索进行记叙文的写作。
5. 课堂讨论:学生互相交流作品,评价彼此的记叙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记叙文线索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运用线索创作记叙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课时:记叙文线索的类型与作用教学内容:介绍直接线索、间接线索、明线和暗线等不同类型的线索,并分析它们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线索类型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2. 第七课时:记叙文线索的运用技巧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在记叙文中巧妙地运用线索,包括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技巧。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实践运用线索的技巧,提高写作效果。
3. 第八课时:记叙文线索的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如何将多个线索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及如何优化线索的使用。
教学活动:分析优秀记叙文作品中的线索整合与优化,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线索提升文章质量。
七、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运用线索的能力,包括线索的类型、运用技巧和整体效果。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线索

记叙文写作指导——线索【知识与能力】1.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
2.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3.增强学生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文章,讨论如何解决不能将几件事有效串联的办法。
2.例文分析,方法总结。
3.实战训练,能力提升。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线索作用2.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合作探究(一)、思考讨论。
1.何为记叙文的线索?2.回忆学过的课文,想想记叙文的线索都有哪几种?3.选择记叙线索的标准是什么?(二)教师明确。
1.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下地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或者更简洁的说,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
线索不确定,情节、结构都无从谈起;只有确定了线索,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何处需要过渡,哪里应该照应,怎样划分段落,怎么安排层次。
线索在叙事性文章中起着组织情节的作用,是构成情节的艺术手段。
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生活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贯穿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2.线索的种类①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项链》。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③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鸿门宴》④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 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七年级作文训练教案——记事写人线索清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事写人的基本技巧,学会抓住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使人物形象鲜明,事件具体生动。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概念及作用:线索是连接文章各个部分的纽带,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2. 线索的类型:人物线索、事件线索、物品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3.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展现人物形象;以事件为主线,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使事件具体生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索?线索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 新课讲解:讲解线索的类型及作用,举例分析如何在作文中运用线索。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我的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线索展现老师形象的。
4. 练习写作:让学生动手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作文,要求抓住线索,使人物形象鲜明。
四、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加强线索的运用。
2.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选取一个有特点的人物,写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作文。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线索的概念及作用,学会在作文中运用线索。
教师在课后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作,培养写作兴趣。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进一步掌握线索在记事写人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事件描述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能够发现并抓住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七、教学内容:1. 细节描写:通过衣着、动作、语言、表情等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
2. 线索与细节描写相结合: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线索,结合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记叙的线索作文教案

记叙的线索作文教案教案标题:记叙的线索作文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能够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2.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线索来组织记叙文的结构。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他们能够撰写连贯、有逻辑性的记叙作文。
教学准备:1. 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的PPT或课件。
2. 多个记叙文的例子,包括有线索和无线索的。
3. 学生练习用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记叙文是什么?它的特点有哪些?”2. 展示PPT或课件,简要介绍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讲解(15分钟):1. 解释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线索是指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来帮助读者理解故事情节的线索。
2. 展示有线索和无线索的记叙文例子,比较它们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发现有线索的记叙文更容易理解和阅读。
3. 解释不同类型的线索,如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和事件线索。
通过例子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线索的使用方法。
示范(15分钟):1. 选择一个简单的故事作为示范,例如“我去公园玩耍”。
2. 在黑板上列出这个故事的主要事件,例如“早上我和家人一起去公园,看到了美丽的花园,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中午吃了美味的午餐,下午玩得很开心,晚上回家了。
”3. 解释如何使用线索将这些事件连接起来,例如“早上”和“中午”是时间线索,“公园”是地点线索,“家人”和“朋友们”是人物线索,“美丽的花园”、“玩耍”和“午餐”是事件线索。
4. 通过将这些线索整合到一个连贯的段落中来示范写作。
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用纸和铅笔给学生。
2.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并使用线索来组织记叙文的结构。
3. 学生可以先列出事件,然后再思考如何使用线索来连接它们。
4.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和短语,以提高段落之间的连贯性。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优秀9篇)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优秀9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探索试题的呈现方式;并通过本文的解读,提高答题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记叙文阅读考什么?一、根据阅读分析06、07年的试题(《风吹一生》《心灾》)的体会,说出记叙文阅读“考的是什么”(即各对应了《考试说明》上的哪些点)。
记叙要素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记叙人称记叙内容记叙思路中心意思词句的语境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作者情感读者感受、评价、启示教师小结:试题特点:1、取材内容文质兼美,突出一个“情”字,2、试题的内容,紧扣考试说明。
由于题量限于4~5题,所以两年的“异”,只是考点的不同,并非本质的改变。
3、试题的形式,灵活多变,注重情境的创设,但始终紧扣文本。
教师建议:答题时:1、首先要基本读懂文本,千万不要在没理解之前匆忙答题;2、要认真审题,要透过创设的情境看出“考点”所在。
教师过渡:什么叫读懂文本?1、“写的是什么”(记叙文主要从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状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等方面来理解),2、“怎样写的”(思路、结构、主要手法等),3、“为什么要这样写”(欣赏角度)。
三、下面,我们就以《能给予就不贫穷》为例,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1、学生阅读思考2、交流:写的是作者到山中拜访大自然的朋友怎么写的:采用了拟人手法四、阅读《山中访友》,组织学生解答、讨论、评价老师的题目。
13、为什么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和我说话,和我交流,和我成了好朋友)14、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作者的游踪。
走出门,进山访友——(首访古桥)——(树林奇想)——(山谷俯仰)——(驻足遥想)——(树下凝神)——踏上归途。
15、请根据第③节的内容,品味“德高望重”在文中的含义?(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古老,持久不变的坚韧个性,热爱身边的一切)16、仔细阅读第⑤节,想一想六个称呼是否可以互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中线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和运用3. 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线索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线索,体会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线索的定义和作用:讲解线索的概念,阐述线索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
3. 常见线索的类型和运用: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常见线索的类型,并通过实例分析其运用方法。
4. 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线索: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连贯。
四、课后作业:1. 分析一篇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的线索,并思考如何改进线索的运用。
2. 写作练习:以“成长中的一件事”为主题,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线索的运用情况。
3. 作文练习: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线索的运用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索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一篇作文中更好地运用线索,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修改建议,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七、线索运用实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一篇以时间为线索的作文,讨论其优点和可以改进之处。
2. 案例二:分析一篇以人物为线索的作文,讨论其优点和可以改进之处。
八、课堂练习:1. 根据给定的素材,学生尝试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九、课后拓展:1. 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尝试运用线索进行记叙文写作。
2. 学生可以尝试发表自己的作文,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和反馈。
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记叙的线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记叙的线索【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注意圈点勾画。
2.了解记叙线索的相关知识。
3.质疑。
二、预习检测1.线索的定义是什么?2.线索的作用是什么?3.常作为文章线索的有哪些内容?三、自学方法指导:1.自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并了解线索的相关内容。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线索的运用,如《藤野先生》《我的第一本书》等。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学情预设:学生对于线索的相关知识已经比较熟悉,但要灵活运用,还需进一步学习、实践。
教学课时:2课时二、重难点突破1.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深入学习记叙线索的相关知识;(2)学会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2.教学难点:在作文中运用线索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三、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了解记叙线索的相关知识。
2.收集学过的课文的线索,深入了解记叙文中线索的运用。
技法突破:知识链接1——线索的定义;知识链接2——线索的表现形式:人、事、物、情感、时间、地点等;知识链接3——线索的分类:明线、暗线。
课文的线索可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
环节二:合作探究1.小组为单位,每位组员提交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记叙文,组内交流,说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通过互相讨论、评价,每小组选出一篇作文在全班展示。
技法突破:在讨论评价中归纳出选择和设置记叙线索的方法。
2.结合“写作实践二”、“写作实践三”的作文要求列提纲,并交流展示。
四、作文实践结合“写作实践二”、“写作实践三”,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作文讲评】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在中考作文中获取高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线索的类型及运用3. 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和运用线索4. 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5. 结合实例分析线索在优秀作文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线索的定义和作用:详细讲解线索在记叙文中的含义、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
3. 分析常见线索类型及运用:举例说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常见线索的运用方法。
4. 讲解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和运用线索: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5. 线索在优秀作文中的应用:分析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让学生感受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修改一篇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线索问题的作文。
2. 选取几篇优秀作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线索的设置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成课堂笔记。
2. 写一篇作文,运用所学的线索技巧,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收集更多关于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实例,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互交流和借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线索认知和运用方面的进步。
2. 结合学生的作文修改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线索技巧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和分享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实例,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来学习线索的运用。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并改进线索问题。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示例:用于分析和讲解线索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应用。
记叙文阅读的线索教案

记叙文阅读的线索教案【篇一: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记叙文阅读考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主旨3、找准文章的线索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6、分析人物形象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11、了解记叙的顺序12、区分写作手法(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常见问法: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答题思路: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课文实例:《背影》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

中考作文复习《记叙文写作——线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中线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运用线索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线索的定义及作用。
2. 常见线索的类型及运用。
3. 如何在文章中设置和突出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记叙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线索的定义及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能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3. 分析常见线索类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4. 讲解如何设置和突出线索: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设置线索,并通过过渡语句使其贯穿全文。
5.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中线索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线索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动手修改一篇没有线索或线索不明显的作文,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连贯。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拟题目,现场写作一篇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收集优秀作文,分析其中线索的运用,下周课堂分享。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线索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线索组织文章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作文来学习线索的运用。
2. 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修改作文和课堂练习中掌握线索的设置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优秀作文中的线索运用,相互学习、交流。
七、教学资源:1. 优秀作文素材库,用于分析线索的运用。
2. 作文修改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线索。
3. 教学PPT,用于展示线索的定义、类型和设置方法。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线索的定义及作用,让学生明确线索在记叙文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常见线索类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并讲解如何设置和突出线索。
《记叙的线索》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叙的线索》教学设计沁阳市第十中学张娜娜学习目标1.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分类。
2.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3.增强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认识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
线索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人、事、物、情感等。
二、线索分类1.结合曾经学过的4篇文章,让学生先说一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明确线索的分类。
2.出示4篇文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散步》。
3.指名回答说线索。
学生回答:《藤野先生》的线索是“我”的思想感情变化。
《我的母亲》的线索是以“母亲”为线索。
《我的第一本书》的线索是“第一本书”回忆了“我”儿时上学的乐趣、同学的友谊,也表现生活的艰辛和人间温情。
《散步》是以"散步"为线索,主要讲我们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情谊,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4.明确线索的分类:以实物为线索如《我的第一本书》以人物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以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三、找线索的方法:1.学生思考。
2.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点评,明确找线索的方法:a、看文章标题。
b、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看看有没有重复的某个语句。
c、看看文章有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有无感情变化。
d、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有些文章的线索就暗含在这些句子里。
四、实战演练:找线索1.例文引领《长在心上的眼睛》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
记叙文线索教案

记叙文线索教案教案标题:记叙文线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2. 了解记叙文中的线索的概念和作用;3. 学会分析和提取记叙文中的线索;4. 能够运用线索来理解和解读记叙文。
教学重点:1. 记叙文的线索概念和作用;2. 分析和提取记叙文中的线索;3. 运用线索来理解和解读记叙文。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记叙文中的线索;2. 学生能否熟练分析和提取记叙文中的线索;3. 学生能否运用线索来理解和解读记叙文。
教学准备:1. 记叙文教材或故事书籍;2. 记叙文样本;3. 小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记叙文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记叙文的定义和特点。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记叙文中的线索是什么,以及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步骤二:讲解(10分钟)1.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线索的概念和作用,强调线索在记叙文中起到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2. 通过示例故事,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线索,如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等。
步骤三:分析和提取线索(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篇记叙文样本。
2. 引导学生一起阅读样本,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和提取出记叙文中的线索。
3.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分析和提取的线索,并解释线索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四: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以检验他们对线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练习册,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记叙文中线索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注意观察和分析线索,提高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阅读一篇记叙文,并分析和提取其中的线索,写出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反思:记叙文线索教案的撰写需要注意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如故事样本和练习册,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线索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案2010-9-6莫文洲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增强学生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内容:一、记叙文文体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
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写记叙文,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记叙,就是记载和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经过;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己的感情;议论,就是讲述道理,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事件的评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的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记叙文时,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适当穿插抒情和议论不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记叙文线索写好记叙文,抓住线索是关键。
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洛,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即一线串珠法。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
我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觉得自己选择的材料还挺精彩的,但写出来以后却觉得杂乱散漫,其原因往往就是未能给全文确定一条合理、清晰的线索。
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
可见,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是多么重要。
三、记叙文线索的分类选取记叙文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围绕“藤叶”记叙了琼珊生病看藤叶、看藤叶病好、贝尔曼画藤叶的事件。
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老王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却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善良品质。
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
“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三是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
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四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全文的线索,连接起对死难者生前经历的简历,对死难者牺牲场面的描述和对死难者战斗精神和死难意义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极度的悲痛和无比愤懑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青年学生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以感情为线索。
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即明、暗线),我们在选择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习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训练题一]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多少酸甜辣和悲喜交加,又有多少值得记忆的事情,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
3.不少于800字。
[训练题二]请以“幸福的感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所写内容必须在文题范围内。
3.不少于800字。
结合课本的“写作指导”知识,参看“写作实践”第二题提示,选定题目,确立线索进行写作。
要求:1.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2.所写内容必须在合乎要求。
3.不少于800字。
范文选例一、与小苗儿一起成长去年八月末,暑假将要结束时,哥送给我一株不知名的小苗,还说三年后它会开花,很漂亮的。
我便小心地将它植下,期待着三年后的美景。
期待中,我怀着万分喜悦踏入了高中的大门,开始了我人生之旅又一的旅程,旅程之始是很不顺的。
太多的陌生,太多的不适应,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万事开头难。
”刚开始独立生活,又遇种种不便,心中的哀怨真的可与那“一江春水”相提并论了。
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在无数次偷偷的流泪后,成功地淌过了那“一江春水”。
这时,妈妈来信说我的小苗儿那几天显得有些蔫了,大约过了一两个星期才返回生气,现在己抽出了新芽……我一心要搞好学习,但事与愿违,虽然我夙兴夜寐,努力钻研每门功课,甚至连视力都下降到了惊人的地步,可成绩还是毫不留情地给我挂了八盏红灯。
唉!真是伤心欲绝。
我几乎要放弃求学这条路了,但见到其他同学的认真劲儿,我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的火焰。
不再是盲目的死抠,不再是一味地苦熬。
我终于摸索出了属于我自己的一套学习的路子。
茫然的脸上终于现出了微笑。
就在我那次月考各门功课都考出了及格分数时,妈妈又来信了,她告诉我,上一阶段由于小苗遭受大风,差点儿夭折了。
但终于还是坚强地活了过来。
现在已经长出好多嫩叶了。
——哦,我的苗儿,你太棒了!日子还在行云流水似般地无声无息地走着。
而我们这帮高一新生总爱制造亮点,也爱制造麻烦,几乎每天都有人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赏被罚。
我很庆幸,虽然未被赏过,但也未被罚过,也算得上是一个“良民”了。
后来妈妈又来过几次信,嘘寒问暖之余,她总会告诉我一些小苗的生长情况。
妈说,小苗己长大了,只是偶尔会生点小毛病,但很快也就会好起来的。
现在长势很好。
我很开心,不仅是为苗儿。
终于,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挫折后,我走完了高一的行程。
回家时,迎面便看见我的那一株苗儿,此时己有一米多高,微风中,叶儿轻轻地摆着,像是在问候,也像是在向我表说:“多么不易的一年!”点评:伴着一株“小苗”艰难的的成长过程,自己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地提高,这样,便使那一株小苗儿的成长暗合了自己高一生活的经历,不仅增添了文章意蕴,而且,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回忆中,能结合有关具体事例来谈感受,内容显得充实,感受也显得自然。
范文选例二、鱼尾纹某天晚上,在餐桌旁。
“阿嬷,这两天都只吃菜,没有肉啊!”我刚抱怨完,外婆哈哈大笑着说:“明天哪,可能连白米饭都没有了!”我和外婆对视一眼,一齐哈哈大笑。
那时小时候,我寄养在外婆家里。
外婆是一位个子很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的老太太。
她脸上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眼角的鱼尾纹,那么深刻,又那么自然,自然到外婆笑的时候在眼角眯起一道深沟都不显半点突兀,反而更富亲和力。
于是鱼尾纹就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漾开来,外婆总那么乐观开朗、精神抖擞。
而我,在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上幼儿园时,我的成绩有点不好,当时成绩单采用的是5分制,我的各科成绩都是1分或者2分的。
我对外婆说:“对不起,都是1分2分的。
”她眯起那道鱼尾纹说:“不要紧,不要紧,1分2分的加起来就有5分啦!”我问:“不同科目的成绩也能加起来吗?”这回,她表情认真、果断地说:“当然。
人生就是总和力!”可是当时的我并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清晰地记得那鱼尾纹漾着漾着,就漾起一串爽朗的笑声了。
外婆从不曾开口问我:“学校怎么样?上课听得懂吗?”但是,唯独一件事她永远不嫌唠叨。
“要带着笑容,好好跟别人打招呼。
穷人最能做的,就是展露笑容。
”说着,外婆眼睛眨巴眨巴的,眼角的鱼尾纹就更深刻了。
因此我便留心要带着笑容、很精神地跟邻里打招呼。
放学我笑着跟附近的伯母说“您好”,她会高兴地把家里一些小馒头送我。
多么令人开心的结果啊!外婆说笑容是宝。
她自己总是满脸笑容,所以邻居们跟她很和得来,也很乐意送她一些蔬菜、水果、糕饼点心的。
夏季是炎热的,对于买不起风扇的我们更是折磨。
泥土没有了光泽,小草失去了生机,大树耷拉着脑袋,蝉在树上聒噪地扯开嗓子,叫人心烦。
这时,外婆就会搬来小板凳,拿着把大芭蕉扇,一下一下、不紧不慢地帮我摇扇子,她自己却热得汗流浃背。
不管天气多炎热,她总是笑着说:“别总抱怨冷啊、热啊的,夏天时要感谢冬天,冬天时要感谢夏天!”外婆那深深的鱼尾纹在炎炎夏日里显得特别清爽。
在大树下乘凉时,你会给我讲道理:“到死前都要有梦想!没实现也没关系,毕竟只是梦想嘛。
”我躺在床上想着爸爸妈妈时,你总用手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晚上别提伤心事。
难过的事留到白天再说也就不算什么了。
”爸妈带我离开的时候,我哭闹着说会一直想你,你一滴泪未掉说:“时钟反着走,人们会觉得钟坏了而扔掉。
人也不要老回顾过去,要一直向前走!”可我分明看到,你那一向流露笑意的鱼尾纹也淌着悲伤……外婆那承载者许多欢笑的鱼尾纹穿梭着我的童年,它不断地告诉我——笑着活下去!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觉真幸福!点评:选取“鱼尾纹”为线索,记叙几件生活小事情,表现外婆的爱笑的个性特征和含笑育人的风格及其给我快乐成长的幸福感。
范文选例三、父亲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
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
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
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
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
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
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
”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
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
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
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