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太宗问公【注】日:“朕所行事,与贞观初有异否?”对日:“贞观之初,陛下锐情思政,从谏如流,每因事触类为善,志存俭约,无所营求。
比者造作微多至于谏争时有忤色以此为有异耳J虢州统军裴师利奏:“诸山大有银矿,采之极有利益J敕殿中少监赵元楷,令诸国府卫士及百姓采之。
公进谏日:“陛下巍巍盛德,所急在于仁义,所宝岂是珍奇?珍奇既积,仁义必损。
且劳役卫士,与下争利,人不见德,将何好焉。
太宗深纳之,即令停废。
太宗问日:“义宁之初,国家虽有关中,王世充、李密各自割据。
当此之时,诸君所事之主,谁优谁劣?”公对日:“李密智计英拔而器度局小。
”戴胄奏称:“王世充言议繁而寡要,为化但为一时之利,不堪思其后图。
”太宗日:“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若守之失图,切牛亦复难保。
秦始皇实可为诫。
公等直念公忘私,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太宗谓侍臣日:“计朕平定四方,优勤百姓,虽不及前代哲王,比炀帝故应万倍。
但君臣相须,事同鱼水。
然鱼不得水则立,水无鱼则废。
固知国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翊戴,方得保其尊荣。
”公对日:“昔楚王召詹何为相.何日:“唯解修身,不解理国。
'王又遣使重请何日:'未有身正而国不理者。
'今远方慕化,并由陛下克己自修,所以夷狄成知效命J(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材料二: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
古先圣王所以置谏律■之职,凡以先后纵臾,左右维持,惟恐此心顷刺之间或失其正而已。
舜其所以然者,诚以天下之本在是,一有不正,则天下万事将无一物得其正者,故不得而不谨也。
(节选自朱熹《庚子应诏封事》)【注】公:即魏郑公,魏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比者A造作B微多C至于谏争D时E有忤色F以此为G有异耳。
中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专题30 治国篇(解析版)

专题30 治国篇(解析版)专项训练卷一计划用时:30分钟题量:7题满分:30分实际用时:测试人:得分:【山东省东营市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甲】先帝创业来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乙】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②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③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
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④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 “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⑥,国焉得无亡乎?——《韩非子·猛狗与社鼠》注:①升概,这里是指用器具量酒。
②县,通“悬”。
③迓(yà),迎接。
④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
⑤涂阤(zhì),(木板周围的)泥崩塌。
⑥壅,堵塞、蒙蔽。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②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所以:③而狗迓而龁之龁:④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得:2. 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其提出的缘由。
中考语文轮复习:治国谋略类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 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轮复习:治国谋略类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轮复习:治国谋略类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解析版Word版含答案中考即将到来,语文考试备考也进行到了紧张时刻。
其中文言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治国谋略类文言文是文言文中较为重要的一类,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以下我们将带领大家进行这类文言文的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解析。
一、文本阅读篇一:墨子曰:“昔者,鲁哀公之年,县社未立,神人以告,闻者皆曰˙不可;莫知所谋,于是乎谔谔焉,不知所出。
鲁人既立县社,七十年,春秋之际,孔子闻祷而宾,试祷而受,故其弟子继嗣相传,至今二千年。
昔者鲁民耕于城下,有告者,公欲杀之;孔子使人拦而不之;公怒,曰:‘吾欲杀之,汝曹何故拦之?’子游笑曰:‘君不能杀,而我不能使;二者等也。
’孔子看而笑曰:‘吾之徒也!’1.阅读以上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县社”是指什么?(2)孔子闻祷而宾、试祷而受的含义是什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3)文中出现的“公”是指哪个人物?(4)文中的“君不能杀,而我不能使;二者等也。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二、对比阅读文本1:《孟子•离娄下》离娄问曰:“仲尼之不行仁,非所以无得善民也。
然则以仁之故不行仁,岂不谓大谬乎?”孟子曰:“人皆有所好,吾好仁。
”文本2:《荀子•劝学》荀卿子曰:“人无我而知者,吾之不好学也;人无我而有能者,吾之不好为也。
”1.请对比这两个文本,回答以下问题:(1)这两个文本都表达了什么?(2)这两个文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这两个文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三、综合分析文本1:《孔子家语•叶公子》叶公子问孔子曰:“吾听先生之教,知养生之道,今欲入官,将若何?”孔子曰:“君子不以官为贵,但思可行之迹。
”叶公子曰:“臣不能如是而欲以官宦自进,如之何?”孔子曰:“志坚者金石为开,身正者白刃为裂。
”文本2:《荀子•修身》智是表学,仁是道学,勇是干学,诚是居学。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壬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夫本不正者末必倚,拒不盛者:“管子称仓廓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
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观天。
管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博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
”公日:“西益而宅。
”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
”公曰:“何不筑?”对日:“一日不稼,百日不食。
”公出而告之仆,仆场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
”乃令于国日:“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为A 末作奇巧B 者C 一日作而五D 日食E 农夫终岁之F 作G 不足以H 自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动词,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相同。
治国之鉴的文言文翻译

古之明君,治国家如操棋,一子得失,关乎全局。
故治国之术,非一日之功,须深思熟筹,方能稳中求进。
今有《治国之鉴》一篇,述古圣先贤之治国方略,鉴往知来,以飨后世。
兹将原文译注如下:《治国之鉴》曰:夫治国之道,首在得贤。
贤者如良医,能医国病;贤者如良匠,能筑国基。
是以古之圣君,必广求贤才,任之国政。
贤能者,国家之栋梁也。
其次,在于法治。
法者,国之权衡,民之准绳。
法不立,则国无纲纪;法不明,则民无所适从。
故君临天下,必明法立制,使法行于世,以正风俗,肃刑罚。
再者,在于民心。
民心者,国之命脉。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故治国者,须以仁爱为本,以德政为基,以民为天,以民心为向。
又其次,在于赏罚。
赏罚者,国之利器也。
赏善罚恶,使天下知所趋避。
赏不遗贤,罚不避亲,则国无不治之境。
又其次,在于节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故治国者,须省徭役,薄赋税,使民得休息,国得安宁。
又其次,在于和睦。
国家者,如舟也,民心者,如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故治国者,须和衷共济,以和谐为贵,以和睦为福。
又其次,在于敬天爱人。
天地之大德,生养万物。
君者,民之父母,须敬天爱人,以诚敬之心,敬天地之德,以慈爱之心,爱民如子。
又其次,在于明察秋毫。
治国者,须明察秋毫,知微知著。
能见微知著者,无不知国之兴衰。
又其次,在于审时度势。
时移世易,势随人而变。
治国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以成大业。
又其次,在于知人善任。
人各有才,才各有用。
治国者,须知人善任,使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又其次,在于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能容天下之士。
治国者,须虚怀若谷,以广纳贤才,以成大业。
综上所述,治国之术,莫不在于得贤、法治、民心、赏罚、节俭、和睦、敬天爱人、明察秋毫、审时度势、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能行之者,国必昌盛;不能行之者,国必衰败。
是以君子慎于治国家,必以此为鉴。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贤人治国与依法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贤人治国与依法治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臣之所闻日:“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J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
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
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含法任智则危。
故日:上法而不上贤。
记日:“舜见替嗖,其容造焉。
孔子日:'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围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
臣日: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
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寄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
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
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材料二:囱现十四年,特进魏征上小日:“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
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
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
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进之以,六正①',戒之以,六邪②',则不严而自励,不功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
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答案】BDG(每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河南省平顶山市2020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10.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二)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祖河东太守。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①.父友同郡薛勤来候②之,谓蕃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③,甚奇之。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
秽:多。
②侯:拜访。
③清世志:让世道澄清的志向。
清:形容词做动词用。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既加冠B.岂不诚大丈夫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戒之曰必敬必戒D.不得志处处志之(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孟子》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简要分析语段(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谈到了“大丈夫”,请你结合两个语段内容说说孟子、陈蕃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10. 【分析】【参考译文】(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劝谏治国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劝谏有技巧,治国有担当文言文阅读专题系列之劝谏治国类一、内涵:“劝”意为用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谏”意为规劝,使改正错误。
劝谏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
“劝谏文化”兴于先秦,是向君王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国为君为民的初衷勇敢的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达到劝说目的。
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二、分类:从劝诫方式劝谏可分为直言进谏和曲言劝谏。
如:《出师表》《曹刿论战》是直谏,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向君主提建议;《孙权劝学》是引经据典,借例言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讽谏,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委婉劝谏广开言路治国。
三、课本篇目:劝谏类:《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诫子书》《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曹刿论战》;治国类:《大道之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专题演练:【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杂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乙】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
反曰:“不可伐也。
其忧在上,其乐在下。
且贤臣在焉,曰沈驹。
”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
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
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
兴师伐之,其民必反。
”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
(节选自《说苑·奉使》)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治国方略文言文译文翻译

治天下者,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是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是以治国之道,在安民、富民、教民。
安民者,政之始也;富民者,政之成也;教民者,政之终也。
故治国必先富民,然后教之。
富民之道,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者,广积财货;节流者,俭约用度。
是故,政在得人,法在得宜,事在得时。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得宜者兴,失宜者衰。
得时者盛,失时者败。
译文(现代文):治理天下的人,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然后才能端正他人的行为。
因此,君子的行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言、不动。
因此,治理国家的道路,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富裕、受到教育。
使民众安居乐业,是政治的起点;使民众富裕,是政治的成果;使民众受到教育,是政治的终点。
所以,治理国家必须首先使民众富裕,然后才能对他们进行教育。
使民众富裕的方法,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广泛积累财富;节流,就是节约开支。
因此,政治的关键在于选用贤能之人,法律的关键在于适宜得当,事情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
选用贤能之人,国家就能昌盛;失去贤能之人,国家就会衰败。
法律适宜得当,国家就能兴盛;法律失宜不当,国家就会衰败。
抓住时机,国家就能繁荣;失去时机,国家就会失败。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修养: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自我修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 安民富民: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因此,确保民众的安居乐业和富裕是治国的重要任务。
3. 教育民众: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公民。
4. 开源节流:在增加国家收入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开支,确保国家财政的健康运行。
5. 用人唯贤: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国家要职,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6. 法制建设:制定适宜的法律,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有效执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治国谋略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治国谋略类一、对比阅读(共 6 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出师表(节选)诸葛亮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②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③,身老沧洲④。
【注释】①梁州:治所在南郑。
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②关河: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
③天山: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④沧洲: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夙夜..忧叹夙夜:_____当奖.率三军奖: _____以告.先帝之灵告: _____当年万里觅.封侯觅:_____2.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恐/托付不效C.陛下亦/宜自谋D.关河/梦断/何处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4. 《出师表》中,请概括诸葛亮接受先帝“临崩”重托以后所做的事。
5. 请分析两篇诗文中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1. (1). 早晚,日日夜夜 (2). 鼓励 (3). 祭告 (4). 寻找 2. C3. 我期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
4. 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出师北伐。
5. 相同点: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报国之情。
不同点:《出师表》中,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和收复汉室的坚定决心。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治国而缓法制者亡(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治国而缓法制者亡(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甚祸害者,为恶所得。
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日:“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而广不为后勺,然终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且固命也?”朔日:“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广日:“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至今恨之,独此矣!”朔日:“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然之,闻者信之。
夫不侯犹不王者也。
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
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
(节选自《论衡•祸虚篇》)材料二: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
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土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
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土侯者亦且数辈。
而广每至于败妞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
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举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有死将之令。
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
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
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
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
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Q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
”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
昔者,司马穰苴卒然擢于闾伍之间而将齐军一申令于庄贾②而三军之士莫不奋争为之赴战遂一举而摧燕晋之师。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二)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二)1.文言文阅读。
岳阳楼记(节选)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以.刀劈狼首(《狼》)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得之则.生(《鱼我所欲也》)C.发于声,而.后喻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D.舜发于.畎亩之中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而或长烟一.空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B.把酒临.风临.表涕零(《出师表》C.衡于虑,而后作.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D.征于色.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附答案及译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治国之道》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②,安乡重家则敬上③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④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即“以奚”,根据什么。
②重家:看重家业。
③敬上:服从上司。
④陵:同“凌”,凌辱。
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道()(2)畏()(3)故()2.用“/”为下面这个句子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是以善为国者3.翻译下列句子。
(1)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本文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结合当今我国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的政策,你对作者的政治主张有何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方法(2)害怕(3)所以2.是以/善为国者3.(1)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困就难以治理。
(2)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先使人民富裕,然后再好好治理。
4.作者主张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使老百姓先富裕起来。
5.提示:对作者在当时的政治主张要给予肯定,然后分析他的不足。
专题38文言文阅读题材:治国谋略类

专题38文言文阅读题材:治国谋略类一、课内阅读(2022·山东泰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B.躬耕于.南阳万钟于.我何加焉C.可计日而.待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D.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治国谋略篇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治国谋略篇一、课外阅读帝①置酒洛阳南宫。
上②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仁而敬人,项羽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释):①指汉高祖刘邦;②尊指刘邦;③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置酒洛阳南宫(安排)B.给饷馈(提供)C.夫运筹帷幄之中(大丈夫)D.群臣说服(通“悦”,高兴)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刘邦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④。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擢:提升。
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⑤布:昭示。
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_______(2)朕复何忧_______(3)上皆从之_______(4)生于忧患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B.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C.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D.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主旨】文章记叙了晋文公攻打原国时发生的故事,说明了守信和明察下情的重要性。
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原文】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市)。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目的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趣味阅读】改观音经语艾子一日观人诵佛经者,有日:"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艾子喟然叹日:"佛,仁也,岂有免一人之难而害一人之命乎?是亦去彼及此,与夫不爱者何异也?"因谓其人日:"今为汝体佛之意而改正之,可者乎?日:"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
" 【译文】艾子有一天看见一个诵读佛经的人,经文有一段说:"诅咒那些毒药,都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它去毒死制作毒药的那个人。
"艾子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佛,是讲仁慈的,难道会免去一人的祸难而再去害死另一个人吗?这样放走那个杀死这个,与不讲慈爱有什么区别呢?"因而便对那个念佛经的人说道:"我现在为你体味佛的本意而改正这段话,可以吗?应该这样说:"诅咒那些毒药,它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两家都没有灾祸。
"【练习与检测】(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 裹.十日粮()②遂与大夫期.十日()③至.原十日而原不下()④罢兵而去.()⑤夫原之食竭.力尽矣()⑥君姑.待之()⑦不去是亡.吾信也()⑧吾不为.也()⑨可无归.乎()⑩乃.降公()2.翻译。
(10分)①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②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③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④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⑤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5.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4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 ①携带。
②约定。
③到。
④离开。
⑤尽。
⑥暂且,姑且。
⑦失去。
⑧做。
⑨归顺。
⑩于是,就。
2. ①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②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③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④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⑤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3. 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4.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5.(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文章主旨】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做事不能因为条件丰富,而与事情结果反着做,背道而驰,凡事都要符合实际。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文学常识】《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
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汉宣帝时,为谏大夫。
汉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取名《战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趣味阅读】獬豸①齐宣王问艾子日:"吾闻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对日:"尧之时,有神兽日獬豸,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②。
"艾子对已,复进日:"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注释】①獬豸(xiè zhì):传说中的神兽名,能辨曲直。
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
故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称"獬豸冠"。
②邪僻:不正派、作风邪恶怪僻。
【译文】齐宣王问艾子说:"我听说古时有一种动物叫做獬豸,这是什么兽呀?"艾子回答说:"早在唐尧的时候,有一种神兽叫做獬豸,专门住在朝廷里,辨认群臣中作风奸邪的人去抵死、吃掉他。
"艾子回答完了,接着又进言道:"假使今天有了这头野兽,料想它就不会讨饭吃了!"【练习与检测】(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中道而反.()②恃.王国之大()③犹至.楚而北行()④举欲信.于天下()⑤我欲之.楚()⑥将奚为..北面()⑦此数者愈善.()⑧王之动愈数.()⑨犹.至楚而北行也()⑩季梁闻.之()2.翻译。
(10分)①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
②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③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④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⑤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 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 )(3分)A. 我欲之楚B. 此非楚之路也C. 小大之狱D. 王之动愈数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文言短文的内容。
(3分)5. 本文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告送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1. ①通“返”,返回。
②依靠,凭借。
③到,往,去。
④通“伸”,伸展。
⑤到,往,去。
⑥为什么。
⑦好。
⑧几个,几样。
⑨像,好像。
⑩听说。
2. ①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
②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③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④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⑤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3. A4. 本文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
5. 南辕北辙。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启发我们做事不能因为条件丰富,而与事情结果反着做,背道而驰,凡事都要符合实际。
【文章主旨】《范雎说秦王》讲的是老谋深算的范雎初入秦国就看准了权相魏冉的位置。
为了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他利用秦国宫廷矛盾,抓住秦昭襄王急欲摆脱外戚制约的心理,不惜离间他人骨肉,用危言耸听的言辞,鼓动秦昭襄王发难。
昭王初见范雎时,昭王执礼甚恭,范雎试探再三,然后进说的情景。
后来,秦王毅然废太后,逐穰侯,用范雎为相,封为应侯。
【原文】1.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2.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