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主旨】
文章记叙了晋文公攻打原国时发生的故事,说明了守信和明察下情的重要性。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原文】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市)。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目的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趣味阅读】
改观音经语
艾子一日观人诵佛经者,有日:"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艾子喟然叹日:"佛,仁也,岂有免一人之难而害一人之命乎?是亦去彼及此,与夫不爱者何异也?"因谓其人日:"今为汝体佛之意而改正之,可者乎?日:"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 【译文】
艾子有一天看见一个诵读佛经的人,经文有一段说:"诅咒那些毒药,都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它去毒死制作毒药的那个人。"
艾子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佛,是讲仁慈的,难道会免去一人的祸难而再去害死另一个人吗?这样放走那个杀死这个,与不讲慈爱有什么区别呢?"因而便对那个念佛经的人说道:"我现在为你体味佛的本意而改正这段话,可以吗?应该这样说:"诅咒那些毒药,它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两家都没有灾祸。"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 裹.十日粮()②遂与大夫期.十日()
③至.原十日而原不下()④罢兵而去.()
⑤夫原之食竭.力尽矣()⑥君姑.待之()
⑦不去是亡.吾信也()⑧吾不为.也()
⑨可无归.乎()⑩乃.降公()
2.翻译。(10分)
①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②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③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④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⑤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5.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 ①携带。②约定。③到。④离开。⑤尽。⑥暂且,姑且。⑦失去。⑧做。⑨归顺。⑩于是,就。
2. ①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②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③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④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⑤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
3. 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4.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5.(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文章主旨】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做事不能因为条件丰富,而与事情结果反着做,背道而驰,凡事都要符合实际。【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文学常识】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取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趣味阅读】
獬豸①
齐宣王问艾子日:"吾闻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对日:"尧之时,有神兽日獬豸,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②。"
艾子对已,复进日:"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
【注释】
①獬豸(xiè zhì):传说中的神兽名,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故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称"獬豸冠"。②邪僻:不正派、作风邪恶怪僻。
【译文】
齐宣王问艾子说:"我听说古时有一种动物叫做獬豸,这是什么兽呀?"艾子回答说:"早在唐尧的时候,有一种神兽叫做獬豸,专门住在朝廷里,辨认群臣中作风奸邪的人去抵死、吃掉他。"
艾子回答完了,接着又进言道:"假使今天有了这头野兽,料想它就不会讨饭吃了!"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中道而反.()②恃.王国之大()
③犹至.楚而北行()④举欲信.于天下()
⑤我欲之.楚()⑥将奚为
..北面()
⑦此数者愈善.()⑧王之动愈数.()
⑨犹.至楚而北行也()⑩季梁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