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桡足类解析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样品处理
03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清洗、筛选和分类,以便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
实验室观察与实验
01
02
03
显微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桡足类的 形态特征,如体形、附肢 、生殖器官等,并进行测 量和记录。
生活习性实验
模拟不同环境条件,观察 桡足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 应性、繁殖和生长情况。
生理生化实验
研究桡足类的生理生化特 征,如代谢产物、酶活性 等,以了解其生命活动规 律。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养殖环境调控
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指示生物,通过对其种群数量的监测 ,及时发现养殖环境的变化,为养殖环境调控提供依据。
养殖废弃物处理
桡足类可以处理养殖废弃物,如残饵、粪便等,减轻养殖环境的污 染。
生物饵料
某些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物饵料,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 。
06
桡足类的未来研究方向
食物链的位置
桡足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 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较低层
级。
它们以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是水生食物链中连接浮游植物和
更高级消费者的关键环节。
桡足类的存在维持了水生态系统 的平衡和稳定,为其他生物提供
了食物来源。
对环境的影响
桡足类对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摄食和排泄,桡足类参 与了营养物质的循环,维持
生态平衡维持
桡足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捕食、被捕食等生态关系 ,维持着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研究
桡足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 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 持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修复与重建
利用桡足类进行水生生态 修复和重建,有助于改善 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生 态系统功能。

水生生物学14桡足类

水生生物学14桡足类

四 各目的主要特征
剑水蚤(p222)
•第一触角长度仅达体长 的一半;
•头胸部与腹部是慢慢小 下来的,而不是陡然分 开的;
•腹部左右两个卵;
• ♂体第一触角左右都变 成执握器。
四 各目的主要特征
猛水蚤(图220) •第一触角很短小, 很少超过八节; •头胸腹一样大, 呈大小一样的园筒形; •雌体腹部一个卵囊; •猛水蚤左右都变成执握
捕食性
底栖生活为主, 水底
刮食性
1.减轻体重,增加浮力
2.身体内增加比水轻的物质
3.形成胶质壳
4.体内增加水份
5.扩大个体表面积
6.生成增加体阻的形态构造
7.主动地运动
九 对浮游生活的适应 1.减轻体重,增加浮力 2.身体内增加比水轻的物质 3.形成胶质壳 4.体内增加水份 5.扩大个体表面积 6.生成增加体阻的形态构造 7.主动地运动
器。
淡水桡足类三个目主要特征的比较
晢水蚤
Calanoida
剑水蚤
猛水蚤
Cyclopoid Harpacticoida
1体型
2活动 关节
前体部远宽于后体 部
明显,位于第五胸 足与生殖节之间
前体部稍宽于后体 部
明显,位于第四、 第五胸足之间
前体部后体部略等 宽
不明显或没有,位 于第四、第五胸足 之间
• 桡足幼体期:从第六无节 幼体期进入第一桡足幼体 期,随着蜕皮,附肢逐渐 发育完善,基本与成体相 似,第四、五桡足幼体期 从第一触角和第五胸肢上 可以区分雌雄,最后一次 蜕皮即为成虫,达到性成 熟
四 各目的主要特征
哲水蚤(p218)
•第一触角超过胸部和体 长;•头胸部与腹部是徒 然分开的,没有一个缓 慢过程;•雌体腹面一个 卵囊 ;•♂体一般右边 第一触角呈胳臂状弯曲 成执握器。3卵囊ຫໍສະໝຸດ 4第五 胸足一个,在身体中间

第五章-桡足类

第五章-桡足类
桡足类
Copepoda
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Arthopoda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 颚足纲Maxillopoda 桡足亚纲Cop布于海洋、淡
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水浮
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物良好的
型。大多数在海水中营底栖生活,少部分分布
淡水或咸淡水底栖。
25
小星猛水蚤属Microsetella
额角弯向腹面呈喙状。A1雌 5节,雄6节,执握状,前4对 胸足内外肢3节,内肢长于外 肢。P5退化。
26
美丽猛水蚤属Nitocra
体圆柱形,额突出,腹部各 节的侧面、尾叉及肛门板后 缘具细刺。A1,8节;A2,4 节,外肢仅1节。雄性第一胸 足底节内末角的刺呈钩状, P2-P4内、外肢均3节,P5两 性均2节。为淡水或咸淡水种 类。
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39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简述桡足类的基本特征。 3.绘图区别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的 特征。 4.试述桡足类的经济价值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5.简述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40
10
三、生殖和发育
• 雌雄异体,雄性用A1或P5抱握雌体,进行交配。
交配时把精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
殖孔旁,受精形成受精卵。
•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11
无节幼体: 一龄:体呈卵圆形,不分 节,有3对附肢,A1、A2、 大颚,身体末端具一对尾触 毛,又叫六肢幼体。 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 基,尾触毛2对。 四龄:第一小颚较发达。 五龄:第二小颚出现,末端 具3 对尾触毛。 六龄:出现颚足及前2对胸 足的原基。

第二篇第四章 桡足类

第二篇第四章 桡足类

桡足亚纲—内部构造
消化系统:口、食道、盲囊、胃、 中肠 、直肠、肛门 循环系统:心脏

桡足亚纲—繁殖与发育
有性生殖 间接发育:受精卵—无节幼(6期)--桡足 幼(5期) 繁殖敏感期:
受精卵→无节幼1 无节幼3→无节幼4:开口摄食 无节幼6→桡足幼1:食性转变
桡足亚纲—食性
甲壳纲--桡足亚纲
Crustacea-Copepoda
桡足亚纲--概述
无头胸甲,无复眼 分节明显,节数不固定 胸部有双肢型附肢,腹部无附肢 间接发育(无节幼、桡足幼)
桡足亚纲—形态构造
一般形态:体形、色彩 身体分部、分节:头胸部、腹部,活动关 节,前体部、后体部,体节愈合,不超过 11节。
头部:前额、额角、侧钩、晶体 胸部:节数、后侧角 腹部:节数、生殖节、生殖突起、尾节尾叉、尾 刚毛
桡足亚纲—形态构造
附肢
A1:单肢型,营感觉,雌雄有别 A2:双肢型,与摄食有关 M:双肢型,口器附肢 M1:双肢型,口器附肢,结构因食性而异 M2:单肢型,简单,缺外肢 Mp:单肢型,缺外肢,细长 P:双肢型,用于游泳
桡足亚纲—生态分布与意义
分布
海水多,淡水少 垂直分布:上层种、深水种 季节分布:狭温普生种 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意义
重要饵料 水团 、海流指标种 食物链重要环节 危害:捕食鱼苗等
滤食性 捕食性 兼食性
桡足亚纲—分类
哲水蚤目:自由生活,前后体部分界明显, 活动关节位于胸、腹之间,A1长于身体, ♂常右A1特化为执握肢,P5不对称
哲水蚤属 胸刺水蚤属 唇角水蚤属 纺锤水蚤属
桡足亚纲—分类
猛水蚤目:自由生活,前后体部分界不明 显,活动关节位于末两胸节之间,A1极短, ♂左右A1均特化为执握肢,P5对称 剑水蚤目:自由生活,前后体部分界明显, 活动关节位于末两胸节之间,A1短于身体, ♂左右A1均特化为执握肢,P5对称

19第五章-桡足类解析

19第五章-桡足类解析
14
哲水蚤目 体形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活动关节 明显,第五胸节与 生殖节之间
剑水蚤目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明显,位于第四与 第五胸节之间
猛水蚤目 前后体部略等宽 不明显,如有在第 四五胸节之间
卵囊
一个(许水蚤除外)
二个Biblioteka 主要浮游生活一个以底栖生活为主
生活方式 主要浮游生活
第一触角 23~25节,长度超过 长度适中,6~17节 最短,5~7节,仅 后体部。最长可超 组成,长达1/3头节 为头节长的1/5,最 过尾刚毛之末端。 至头胸部末端之间。长也不超过头节末 雄一侧变为执握器。 雄左右皆为执握器。端。雄左右均为执 握器
7
第 五 胸 足
雌雄有别,雌:左右对称,雄左右不对称。
8
二、主 要 特 征
1. 体呈圆筒形,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
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
2. 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即前体部和后体部。 3. 附肢:头部5对(A1,A2,M,M1,M2);躯干肢6对(颚足(Mp),
前体部(头胸部): 头节+1-5胸节 额角、A1、感觉棒、 A2、M、上唇、下唇、 M1、M2、颚足、第1 至第5胸足。 后体部(腹部):
生殖节、生殖孔、第2 腹节、第3腹节、尾节、 尾叉、羽状刚毛。 由3~5节组成,雌雄有
哲水蚤Calanus
别,雄比雌多一节。
3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25 节组成,末2~3节具 羽状刚毛,是运动和 执握的器官,有明显 的雌雄区别,雄常特 化成执握器,哲水蚤 目为一侧,剑、猛水 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四章 桡 足 亚 纲
Copepoda
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布于海洋、 淡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 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 物良好的天然饵料。另外,也有一些种类是营寄 生生活的,寄生于鱼类中,引起疾病。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作者:————————————————————————————————日期:轮虫一、主要特点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2 有内涵咀嚼器的咀嚼囊3 内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二、形态结构外部构造头:头冠(轮盘)纤毛环、纤毛带、纤毛沟、前棘刺。

躯干部:角质膜,平滑或具有颗粒,兜甲,常有附属肢、棘刺等结构。

足:帮助游泳和爬行,能自由伸缩。

足腺,趾。

内部构造呼吸系统: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消化系统: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泄殖腔排泄系统:具有纵长焰茎球原肾管、膀胱神经与感官:具脑、触手和眼三、生殖与发育☐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口和肛门。

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

☐雌体:存活10天左右。

☐孤雌(单性)生殖: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有(两)性生殖: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图中蓝色为单雌生活红色为有性生殖四、分类蛭态目(体蠕虫形,假体节能像套筒式地收缩。

)轮虫属体细长。

眼点一对,位于背触手前面的吻部。

足端有三趾。

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体,常附着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旋轮虫属体较粗壮。

眼点一对大而明显,位于背触手后,脑的背面。

趾四个。

单巢目(卵巢1个。

咀嚼器呈各种不同形式,但绝不是枝型。

身体虽能伸缩变动。

)臂尾轮属被甲多呈方形,长度很少超过宽度。

前端具有1-3对棘刺。

足不分节,具环纹,并能伸缩摆动。

趾1对。

裂足轮属被甲长超过宽度,前端具2对棘刺,后端具2对棘刺。

典型的浅水池塘浮游轮虫。

龟甲轮属背甲上龟纹。

前端有3对棘刺,后端浑圆,或具有1-2个棘刺,无足。

腔轮虫属兜甲卵圆形。

具2趾。

单趾轮虫属只有一趾。

常栖息碱性水体。

晶囊轮属体透明似灯泡,后端浑圆,无足。

咀嚼器砧型,能伸出口外摄取食物后缩入体内。

肠和肛门消失,食物残渣有口吐出。

胎生。

典型浮游种类,肉食性。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一、天然桡足类的收集
桡足类在我国较早用于海水经济动物的繁殖过程中,主要 是在海湾或河口区域利用潮位落差,采用定置网加上灯诱 装置过滤获得 。
二、池塘施肥培养桡足类
(1)选择池塘(面积667~6667 m2不等) (2)清池灭害 (3)网滤(80目)灌水 (4)施肥培藻 (5)培养管理(调节透明度,调节盐度,调节溶氧) (6)捕捞
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大; 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 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状 刚毛,捕售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
胸足: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 羽状刚毛,用于游泳,通称游泳足, 即为第2—6胸肢,通称1—5对胸足 (P1-5)。前四对皆为双肢型,其结构基 本相似,一般没有雌雄的区别。基肢 2节,内、外肢各3节,通常内肢较短 小,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称外缘刺, 外肢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 要的游泳器官。第五对胸足随种类的 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雌、雄 有显著的区别,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 依据。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称,雄性 常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1、滤食方式
滤食的效率与食物的大小,丰度和质量有关; 对于一些哲水蚤类,如刺水蚤、宽水蚤属的种类,除了主要以滤食方式 摄食微藻类食物,有时也能捕食小型桡足类 ; 饵料密度和种类不同,对桡足类的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2、碎屑食性方式
碎屑食性方式的桡足类主要为猛水蚤类,食性是杂食 的,主要以有机碎屑、细菌、酵母、微藻、原生动物、大 型海藻类(石莼、浒苔、裙带菜等)、鱼虾人工配合饲料、 面粉、谷类粉糠、奶粉、小球藻干粉、酱油槽鸡粪等饵 料。
三、 哲水蚤的集约化培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试图进行 桡足类的集约化培养,主要是为了替代卤虫无 节幼体在鱼虾蟹育苗中的利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在海洋中的地位与作用
桡足类是生活在海洋及差不多所有淡水环境中的一类细小甲壳动物,一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浮游的桡足类对全球生态及碳循环有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浮游动物中优越的成员,且是细小鱼类,鲸鱼,海鸟,及其他类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

由于他们体型细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加之他们平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所以他们对全球海洋的次级生态及碳的循环比其他的海洋生物都有其优越性。

有研究表明,他们每年吸纳了约20多吨的碳,占人类排放的三分之一并减其影响。

很多浮游的桡足类夜间到海面觅食,白天回到海底及避开掠食者,他们脱落的外骨骼,粪便及呼吸作用可以将碳带到深海。

在海洋食物网中是单细胞藻类和多种鱼类之间比不了少的中间“桥梁”。

例如:桡足类的飞马哲水藻失败大西洋的优势物种,已有多年的捕捞历史,主要用其作为幼鱼的饵料。

此外桡足类营养丰富,干重占湿重的10.2~33.9%(平均约为17%),其中有机物占干重的77.2~97.9%哲水蚤物质中蛋白质占80%,含二十多种氨基酸,包括人类和动物的必需氨基酸。

桡足类的虎斑猛水藻和纺锤蚤体内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这对鱼类和虾类保持健康,促进迅速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用桡足类饲养鱼虾,而鱼虾喜食,且成活率高,生命力强。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 是海洋渔业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力, 直接影响着鱼类资源的数量及分布。

不同洋流的交汇与频繁的上升流, 给该海区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从而给浮游生物繁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形成良好的渔场创造了条件。

所以,桡足类等为渔
场的寻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标志。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桡足类的培养》课件

桡足类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生活环境
桡足类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湖泊、河流等水域环境中,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分 布。
习性
桡足类是食肉性动物,主要捕食小型动物和浮游生物,有些种类也会互相残杀 。它们的繁殖能力较强,生命周期较短,适应力强,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桡足类的生物学意义
生态平衡
桡足类作为食肉性动物,能够控制其 他小型生物的数量,对维持水域生态 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桡足类的培养》PPT课件
目录
• 桡足类简介 • 桡足类的培养方法 • 桡足类的应用 • 桡足类培养的挑战与前景 • 参考文献
01
桡足类简介
桡足类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桡足类是水生动物中的一大类群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 具有头、胸、腹三部分,以及2对 触角和5对胸肢等特征。
分类
桡足类包括50多个现生类群,主 要分为真虾类和十足类两大类, 其中真虾类包括龙虾、对虾等, 十足类则包括螃蟹、虾姑等。
06
前景3:桡足类作为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 料,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1
桡足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展望1
加强种质库建设,挖掘具有 特殊生物学特性的桡足类品
种,为应用研究提供基础Fra bibliotek研究方向2
桡足类与环境因子互作机制研究
展望2
深入探究桡足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 生态学意义,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 依据
生物防治与害虫控制
总结词
桡足类中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资源,用于控制其 他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减少对农林业生产的危害。
详细描述
一些桡足类是害虫的天敌,可以以害虫为食或者通过传播疾 病等方式控制其数量。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可以利用这些 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 农产品残留。

桡足类名词解释

桡足类名词解释

桡足类名词解释桡足类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

身体狭长(体长为1-4㎜,最大可达13㎜),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

第一触角比较发达,为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躯干肢6对,第一对为颚足。

后五对为步足,又称游泳足,其中前四对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是桡足类的重要分类依据。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

发育经过变态,即有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

一、形态结构外部形态桡足类体形多样,一般的浮游种类躯体多呈圆筒形,附肢刚毛较为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寄生种类的体形反常,长有吸盘,附肢退化。

1、体节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一般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一般不超过11节。

身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后者较细,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区分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

2、附肢桡足类有11对附肢,腹部无附肢。

二、消化系统桡足类的消化器官为一条狭长的管道。

口位于头部腹面中央,经短的食道通入中肠,其向前部分为宽的盲囊,盲囊向前伸展几乎达头部前端,中肠在头节处膨大,称“胃”,约在第二胸节处,中肠变狭,并继续向后伸展;位于腹部的一段为后肠,肛门位于尾节末端的背面。

“胃”具腺上皮,它由大型不规则的腺细胞组成,腺细胞能分泌消化酶,食物的消耗主要在这里进行。

三、排泄系统颚腺是桡足类的一对排泄器官。

在无节幼体期,触角腺是排泄器官,自桡足幼体开始,触角腺退化消失,颚腺出现。

此外,身体的表皮和消化道的后段也具有一定的排泄作用。

四、循环系统哲水蚤目,心脏呈卵圆形,位于第二、三胸节的背面。

具有4个心孔,前1、侧2、腹1。

前心孔与前大动脉相通,具活瓣,其余心孔与静脉相连。

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没有心脏和血管,血液的循环是通过消化道的蠕动和外部附肢的运动,来促使血液的流动。

五、感觉器官桡足类没有复眼,只有无节幼体眼,由2个侧眼点和一个中眼点组成。

桡足类的培养ppt正式完整版

桡足类的培养ppt正式完整版
③食物链短的滤食性种类,适宜大量培养。
④发育快,排卵次数频繁,产卵持续时间长, 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⑤在天然水体中大量出现的优势种,容易大 量培养,值得重点培养研究。
(2)驯化:方法是用桡足类原生活水体的水 把采回的桡足类先养在一个稍大的容器内, 试养数天,使其适应实验室的条件。包括 温度、盐度、光照等的驯化。
好有两只塘,预防一个塘培养桡足类发生变异。
二、清池 1、排干水,暴晒3—5天以杀死敌害,同时有利
于有机物的分解,增加肥力,同时进行整池、平整池 底等。
2、进少量水用下列药物清池 (1)40—80ppm漂白粉 (2)2ppm鱼藤精 (3)10ppm敌百虫 泼洒后,漂白粉3—5天失效,用鱼藤精约一个月 才能失效,敌百虫10天失效,可进行桡足类培养。
3、注意水质变化 ④发育快,排卵次数频繁,产卵持续时间长,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以后追肥要根据池中浮游植物量来调节。 (4)饵料:培养桡足类,饵料的供应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施肥后10天第二次施肥,施肥量约为第一次的一半。
高温季节水质容易恶化,严重时引起桡足类大量 提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不同种单胞藻单独喂养及混合喂养对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
三、进水引种
进水闸门或涵洞用80目筛绢过滤进海水,阻 挡鱼虾进入,而桡足类可进入池中。
四、施肥培养浮游植物
进水达到要求深度后,进行施肥。第一次施 肥:绿肥600—700公斤/亩,牛粪300—400公斤/ 亩,人尿150—200公斤/亩,硫酸铵1.5—2公斤/ 亩。第一次施肥后10天第二次施肥,施肥量约为 第一次的一半。以后追肥要根据池中浮游植物量 来调节。
2、控制水位及保持正常比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附肢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25节 组成,末2~3节具羽状 刚毛,是运动和执握的 器官,有明显的雌雄区 别,雄常特化成执握器, 哲水蚤目为一侧,剑、 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二小颚:头节的最后 基肢很发达,基节:内缘形成一 一对附肢,单肢型,缺 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 外肢,基肢两节各向内 即上肢。底节:内缘具一突出小 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 叶。内外肢不发达,内肢2节, 羽状刚毛。 外肢1节。
2.食性
1 滤食性:用A2、大颚、第一小颚3对附肢上的 刚毛滤食细菌、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如拟 哲水蚤、许水蚤、纺锤水蚤等大多数种类 2 捕食性:捕食寡毛类、摇蚊幼虫、各种幼体、 桡足类、鱼苗等小动物及卵 3 杂食性:
3.经济意义
1 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鲱、鲐、须鲸类等的重要饵料。 桡足类的分布和鱼群的洄游路线密切相关,可作为寻找渔 场的标志。 2 某些种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 物。 3 影响渔业生产。如台湾温剑水蚤侵袭鱼苗、鱼卵, 影响鱼类孵化。 4 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 等,影响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1、体节
明显分节,全身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 的原因,通常见到的一般都不超过11节。 身体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 后者较细。在前体部和后体部之间具一活动关节, 其位置是区别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在哲水蚤 目,其活动关节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一腹节之 间;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第四、五胸节 之间;而怪水蚤目则在第三、四胸节之间。
第四章 桡足类


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布于海洋、 淡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
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
物良好的天然饵料。另外,也有一些种类是营
寄生生活的,寄生于鱼类中,引起疾病。
一、形态构造
体形多样,一般 浮游种类躯体多 呈圆筒形,附肢 刚毛发达;底栖 种类则扁平、狭 长,适于爬行; 寄生种类体形反 常,常有吸盘, 附肢退化。
P1~P4:双肢型,羽状 刚毛,游泳足。无雌雄差 别,基肢:基节,底节。 内外肢各3节,外缘刺。
第 五 胸 足
雌雄有别,雌:左右对称,雄左右不对称。
二、主 要 特 征
1. 体呈圆筒形,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 节的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 部5节。 2. 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即前体部和后体部。 3. 附肢:头部5对(A1,A2,M,M1,M2);躯干肢6对(颚足,第 1-5步足(P1~P5)),腹部:无腹肢。 4. P5两性有异,常是分类重要依据。 5. 第一触角比较发达常为运动和执握器官。 6. 幼体发育:经过变态,要经过无节幼体、桡足幼体阶段。
哲水蚤Calanus
(1)前体部
也称头胸部,由头和胸部组成。 头部: 通常由头部的5个体节和第1胸节(有时由 第1、2胸节)愈合而成,其前面称额器,腹面常 有刺状的突起,叫额角 。背面常有1个单眼。 胸部:由3—5节组成,每节均有1对附肢。
哲水蚤Calanus
(2)后体部
即腹部,由末胸节或末2胸节和腹部愈合组成。 腹部不具附肢,由3—5节组成,雌、雄有别, 雄的一般比雌的多1节(雌性常第1、2两节相愈 合)。在第一腹节具有生殖孔,称生殖节。在雌 性,其腹面常膨大,叫生殖突起。最末的腹节 称尾节(telson),肛门位于该节的末端背面, 故将这节也称肛节。末端具1对尾叉,在尾叉的 末端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常呈羽状。
2. 胸刺水蚤科Centropagidae
中小型桡足类,头部和第一胸节分开,第四、第 五胸节不愈合。末胸节的后侧角刺状或圆钝。腹
部雌性3-4节,生殖节不对称并具刺毛,雄性4
-5节、第五胸肢两性均为双肢型,雄性右足外
肢末端有钩状刺。
五、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
1.分布:海水、半咸水、淡水均有分布,海洋种类多。 小型水域中栖息的桡足类,常能以休眠卵、幼虫或成虫 渡过水域干旱、冰冻等不良环境;在大型水域中,在水 层中的分布具季节垂直移动或昼夜垂直移动。 季节垂直移动:因季节不同而分布于不同的水层,如纺 锤水蚤,夏季分布于下层,冬季移至表层水域。 昼夜垂直移动: 当黑夜来临时,上升到上层生活,日出 前开始下降到下层生活。这种因昼夜交替而在水层分布 产生移动的现象,称昼夜垂直移动。绝大多数的种类都 有此现象。
寄 生
哲水蚤目 体形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剑水蚤目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猛水蚤目 前后体部略等宽
活动关节 明显,第五胸节与 生殖节之间
卵囊
明显,第四、五胸 节之间
不明显,如有,第 四、五胸节之间
一个 以底栖生活为主 最短,5~7节,仅 为头节长的1/5, 最长也不超过头节 末端。雄左右均为 执握器
一个(许水蚤除外) 二个 主要浮游生活
三、生殖和发育
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殖孔旁, 受精形成受精卵。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无节幼体: 一龄:体呈卵圆形,不分 节,有3对附肢,A1、A2、 大颚,身体末端具一对尾触 毛,又叫六肢幼体。 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 基,尾触毛2对。 四龄:第一小颚较发达。 五龄:第二小颚出现,末端 具3 对尾触毛。 六龄:出现颚足及前2对胸 足的原基。
生活方式 主要浮游生活
第一触角 23-25节,长度超 长度适中,6~17节 过后体部,最长可 组成,长达1/3头 超过尾刚毛之末端。 节至头胸部末端之 雄一侧变为执握器。 间。雄左右皆为执 握器。
(一)哲水蚤目Calanoida
头部与第一胸节愈合,第四与第五胸节愈合;A1雄性 右侧变为执握器;P5雌性退化或全缺。腹部雌4节,雄5 节。卵直接产于水中或产于卵囊内。
桡足幼体: 第一龄:体共6节,第3胸足的原基出现。尾叉5对刚毛。 第二龄:7节,腹部1节。胸足4对。 第三龄:8节,腹部2节。 第四龄:9节,腹部3节。 第五龄:10节,雄4节,雌3节。
四、分类
采用Sars等分类系统分为7个目
自 由 生 活
哲水蚤目Calanoida 剑水蚤目Cyclopoida 猛水蚤目Harpactioid 怪水蚤目Monstrilloida 背孕水蚤目Notodelphyoida 鱼虱目Caligoida 腭虱目Lernaeopoida
第一小颚:双肢型,很小。
A2:双肢型,游泳器官。 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 基肢:2节(基节+底节),内肢2节, 基节-几丁质板,面向口的 外肢7节 一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内肢2节,外肢5节,皆为羽 内外肢的结构及长短比例-分类 状刚毛。
颚足:胸部第一对附肢,单肢型, 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5节,颚足 结构随食性和种而异,滤食性: 羽状刚毛。捕食性:则为具有强 刺。
1.哲水蚤科Calanidae
中型桡足类,A1雌25节,雄24节,长度超过尾叉,末2节
有2条羽状长刚毛。胸足的内、外肢均3节;P5未变形,
雌的似前4对,雄的左足外肢比右足稍长。
哲水蚤属Calanus
末胸节后侧角圆钝。P5基 节内缘具锯齿,雄的左足比 右足大。本属分布广,数量 大,是重要海洋桡足类,是 很多经济鱼类和须鲸的主要 饵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