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一篇: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课程标准】1、归纳明清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归纳盛世隐藏的危机的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对历史的敏感性。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直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衰落和工业文明发展的比较,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
本课出现了“近代化”“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雇佣劳动方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四民”等一些高难度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应作为难点处理。
【教学过程】导入:展出图片《南都繁会景物图(局部)》和《盛世滋生图》,让学生感受明清时期社会的繁荣提问:这两幅图画反映的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最鼎盛的时期被称为什么?这样一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世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进行归纳。
由此导入新课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历史小提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1、农业:人口增加、劳动效率提高、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2、手工业:纺织品、陶瓷、茶叶远销国外3、商业:出现商帮;城市繁荣阅读材料,巩固练习:材料一:据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3%提高到32%,而欧洲仅从23%提高到26%,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word教案 (3)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2.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清朝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2.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3.通过列举鸦片的危害,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
【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清经济的发展情况、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明朝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课前预习】1.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2.明中期到清前期经济发展状况(1)农业:(2)手工业:(3)商业:(4)对外贸易: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表现)(1)社会方面:(2)经济方面:(3)思想方面:4.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等;(2)封建者,固步自封,于世界潮流;(3)、、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英国19世纪初推行罪恶的,中国更加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我的疑惑】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内容探究与活动】一、明清经济的发展虚拟历史场景:小品演示: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主人公是一位初次来华的美洲商人。
(将学生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组,分别就多媒体所显示的任务向美洲商人介绍此时中国的相关情况。
)多媒体投影:任务一:为这位美洲商人介绍一些以其家乡的食材烹制成的菜品。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2)掌握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3)认识清朝前期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了解清朝前期的盛世表现;(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清朝前期危机的原因;(3)采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盛世表现(1)政治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3)文化科技:科举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
2. 清朝前期的危机(1)内部困境:腐败现象、农民起义、民族矛盾;(2)外部压力:西方列强的侵略、闭关锁国政策的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如何使学生理解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清朝前期的盛世景象;(2)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为何会出现盛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盛世表现;(2)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内外困境及其原因;(3)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4. 案例分析:(1)展示清朝前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2)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事件对清朝前期盛世与危机的影响。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历史背景。
1.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概念。
分析近代前夜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概念和背景。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相关问题。
第二章:清朝的盛世与危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让学生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介绍清朝的盛世,包括康乾盛世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清朝的危机,包括内忧外患的表现和原因。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清朝的盛世与危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危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近代化过程。
让学生了解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包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分析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包括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和对中国的影响。
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日本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影响。
第四章: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危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
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
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割地赔款、不平等条约等后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和对中国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侵略事件和后果。
第五章: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
让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改革与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5.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改革,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措施。
分析近代前夜的革命,包括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优秀篇)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
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1、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2、理解近代化、农耕社会、工业文明等概念。
3、分析清帝国出现危机原因。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较,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历史现象。
5、通过观察插图,了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提高学习历史兴趣;通过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的学习,了解国家政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较清朝的盛世与危机;农耕文明的衰落与工业文明的发展。
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原因;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表现。
教学过程:导入语:《中华五千年》,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
其中,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时期。
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局面:如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第一目:过渡语:读课本法国伏尔泰的一段话,来导入新课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引导学生看本目课本,分析明清经济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增加;国民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手工:兴盛。
商业:发达. 商帮的形成:农村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对外贸易:发达)第二目:过渡——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导入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欣赏有几个同学表演的历史剧,来思考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表演情景剧)根据以上答案得出结论:这些因素的成长,带有从农耕文明各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从而揭示这些变化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性质。
第三目:危机——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过渡语:,中国近代化因素出现萌芽趋向,西方社会状况如何呢?让学生阅读课本134页小字最后一段了解西方社会状况。
(政体、科技、生产率、殖民地)用康有为的一句话体会西方社会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掌握康乾盛世、明清对外贸易、商业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通过观察反映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南都繁会卷》和《盛世滋生图》,培养通过插图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观察清代民间市井画”,学习通过教材插图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和途。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请学生描述上面所反映的场景,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明清手工业及商业的繁荣景象。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因此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清朝
欧洲列强
政治
经济
科技
思想
外交
课件出示“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请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清朝当时所处的严峻形势,而清朝却浑然不知潜伏的危机。
于是,英国趁机为扭转其在中英贸易中的入超地位,开始向清朝倾销大量鸦片。
以史为鉴——课件出示罂粟花等图片,请学生进行介绍其危害。然后,向学生简介鸦片战争,为日后学习打下伏笔,同时使学生明白清朝闭关锁国所带来的恶果。
升华: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开放包容,有选择的吸收别人的长处将会最终走向成功!
练兵场——考察验收本课的学习成果。
过程与方法:
与同时期欧洲相比较,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阅读地图与插图,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能力。
通过自编自演历史短剧,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为攻克此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传统农耕社会开始发生变化,原来从事农业的人中有一部分不务农了,从事其他行业,人口流动性大。经济方面,运用新的经营手段的新型地主出现,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劳动方式和带有现代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思想观念方面,读书入士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商人地位升高,并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掌握近代前夜的时间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
1.2 教学内容:介绍近代前夜的定义和背景。
分析近代前夜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课程,引导学生对近代前夜的兴趣。
展示时间范围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近代前夜的了解和观点。
1.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近代前夜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第二章:盛世的表现2.1 教案目标:了解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分析盛世的原因和后果。
2.2 教学内容:介绍盛世的表现,如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分析盛世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科技进步等。
探讨盛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如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发展等。
2.3 教学活动:展示盛世的表现和影响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盛世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盛世案例,并向全班展示。
2.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盛世的表现和影响。
第三章:危机的爆发3.1 教案目标:了解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分析危机的原因和后果。
3.2 教学内容:介绍危机的爆发,如战争、经济危机等。
分析危机的原因,如社会矛盾的激化、国际关系紧张等。
探讨危机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如社会动荡、生活水平的下降等。
3.3 教学活动:展示危机的爆发和影响的图表或幻灯片。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危机的理解和观点。
小组项目,让学生研究一个具体的危机案例,并向全班展示。
3.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危机的爆发和影响。
第四章:应对危机的措施4.1 教案目标:了解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效果。
分析应对危机的成功和失败原因。
4.2 教学内容:介绍应对危机的措施,如政策改革、国际关系调整等。
分析应对危机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如领导力的发挥、民众的支持等。
探讨应对危机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生活水平的恢复等。
4.3 教学活动:展示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效果的图表或幻灯片。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_3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懂得闭管锁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落伍。
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②认识目标: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现和危机出现的原因。
教学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出示投影: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和清《盛世孳生图》(局部)请同学们仔细看投影,说说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怎样的现象?这两幅图反映了明清两朝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但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之际,潜伏着什么危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4课,去共同感受和探究《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二)自学1.自学内容1:理清本课知识体系。
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历史创造性练习P99 “课前思考”。
2.自学内容2:明清经济发展自学方法:阅读教材P132—133“明清经济发展”一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2)康乾盛世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有哪些表现?3.自学内容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133—134“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一目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明清时期,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些向近代化方面转变的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4.自学内容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自学方法:认真阅读教材P134—136“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一目的内容,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材料:“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三)练习(解题、互阅或自阅)完成创造性练习P99—101(四)反思小结加速一探究“盛世”是中国人不解的情结,荧屏上,清宫戏频繁播出,小说家言语中的康乾盛世,演绎的眼花缭乱,在史家眼中又是如何?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就康乾盛世的有关问题接受记者的采访:(1)记者(以下简称记):常常听人们说起盛世,作为历史学家,你能谈谈盛世的内涵吗?中国历史上又有哪些盛世?(2)记: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word教案 (6)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北师大版
本学期总
第课时
本单元
第课时
日期
月日
课型
复习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戚继光抗倭:时间、战役、结果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间、结果
雅克萨反击战:时间、结果、第 一个条约签订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发展
地区
措施
作用
蒙古
康熙帝评定准噶尔叛乱
新疆
乾隆帝评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利将军
重新统一新疆,利于巩固西北边陲
西藏
顺治帝:
康熙帝
册封制度
金瓶制掔
基础知识记忆
25分钟
学生根据知识,进行读课本,标画重点,快速记忆。
1、明清加
政治方面
废除宰相
厂卫制度
廷杖制度
军机处
思想方面
八股取士
文字狱
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比较中国古代史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朝代
措施
秦朝
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西汉
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司隶校尉、刺史)
隋朝
三省六部制
元朝
行省制度
明朝
废宰相,六部负责;设立厂卫;廷杖制度
清朝
军机处—— 高峰
3、抗击外来侵略斗争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和评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然后,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清朝盛世的成因和危机,以及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中,教师以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内涵,提高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促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在讨论、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充分互动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例如,讲述康熙皇帝是如何智擒鳌拜、平定三藩,以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传说,让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产生好奇。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康熙到乾隆年间被认为是清朝的盛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4.危机与隐患:封建制度的僵化、官僚腐败、科技滞后、外部压力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清朝盛世的成因是什么?
2.盛世背后的危机有哪些表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3.针对这些危机,你认为当时的历史人物应该如何应对?
4.从清朝盛世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掌握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了解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查询、讨论等方式,分析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2. 教学难点:(1)如何评价清朝前期的盛世与危机;(2)清朝前期历史地位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2)提问:“清朝前期是中国的盛世吗?它是否存在危机?”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述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讨论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4)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是否存在盛世与危机并存的现象?3. 课堂小结:(2)强调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概括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四、作业布置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清朝前期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清朝前期历史的深入了解。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4. 案例分析:(1)以“康乾盛世”为例,分析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2)以“准噶尔叛乱”为例,分析清朝前期面临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3)以“康熙帝与荷兰使者”为例,分析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基本状况。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清朝前期存在的盛世与危机现象;(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代前夜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现象及其成因;(2)认识近代前夜我国面临的危机及其根源;(3)掌握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近代前夜我国盛世与危机的原因;(2)运用历史知识,评价近代前夜我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近代前夜的盛世现象(1)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历史背景;(2)分析清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原因;(3)掌握康乾盛世的成就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近代前夜的危机根源(1)分析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的加剧原因;(2)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我国面临的内外困境;(3)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3. 第三课时:鸦片战争与近代前夜的终结(1)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2)分析鸦片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3)了解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的变革。
4. 第四课时:太平天国运动(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及结果;(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原因;(3)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5. 第五课时: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探索(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洋务运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3)评价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相关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盛世与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其启示;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具体事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面的表现;2. 期中学业成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4. 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
近代前夜的盛世和危机-教案示例第一章:明清盛世的成就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1.1.2 分析明清盛世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1.1.3 认识明清盛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明清时期的政治成就: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
1.2.2 明清时期的经济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2.3 明清时期的文化成就: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繁荣。
1.3 教学方法1.3.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明清盛世的成就。
1.3.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清盛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3.3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了解明清盛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近代前夜的危机2.1 教学目标2.1.1 了解近代前夜中国面临的危机。
2.1.2 分析近代前夜危机的原因。
2.1.3 认识危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近代前夜的政治危机:清朝的衰落、内忧外患。
2.2.2 近代前夜的经济危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困境。
2.2.3 近代前夜的文化危机:科举制度的衰败、科技的滞后。
2.3 教学方法2.3.1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近代前夜的危机。
2.3.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2.3.3 利用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危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第三章:鸦片战争的爆发3.1 教学目标3.1.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爆发原因。
3.1.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1.3 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革。
3.2 教学内容3.2.1 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的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
3.2.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贸易不平衡、英国对华鸦片贸易。
3.2.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深。
3.3 教学方法3.3.1 利用历史资料,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爆发原因。
3.3.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明朝的永乐盛世”为主题,讲述永乐皇帝的相关故事,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明朝在永乐时期会出现盛世?”“盛世背后是否存在危机?”等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能够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认识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5.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近代前夜盛世与危机的历史背景。
2.知道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朝的永乐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以及危机的出现,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清朝的鸦片战争等。
3.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贡献,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等,以及他们的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影响。
3.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永乐盛世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让学生对当时的繁荣景象有直观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教师详细讲解明朝永乐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阐述当时的繁荣与成就。
2.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分析明清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以及近代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具体案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清朝鸦片战争等,让学生了解危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案〖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
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
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
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
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
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生答:略。
师:不错。
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
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
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出示投影:课题)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教师出示投影或书写板书,让学生说出盛世、危机的表现,对课文有个总体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
(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
师问:我们大致了解了明清经济发展,谁能试试看,总结出这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生答:说出繁荣、发达等词汇。
教师总结: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对当时的中国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二、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学生自主学习)师:中国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出现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组织大家学习,同学们欢迎。
(关于这一段的学习请参看附录一)三、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过渡:明中期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等方面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中国农耕文明逐渐向近代文明演进,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却无视这种变化。
正当西方列强发展之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却在前进的历史车轮之下摆上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致使中国社会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开始倒退。
著名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是这样评说当时的中国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出示投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结合教材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附录二),试分析讨论这段话,之后说出讨论结果。
讨论问题如下:(出示投影)(1)“不顾时世”中的“时世”指的是当时的什么形势?(让学生分析西方世界发展情况)(2)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安于现状”的?(让学生分析明清危机: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落伍于世界;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阻碍历史发展的政策;陷入鸦片贸易的危机)(3)你对马克思的这段话有何感想?(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归纳小结同学们,中国的近代前夜尽管曾经有过灿烂与辉煌,但在迈向近代文明的过程中,封建统治却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英国等西方国家以鸦片作为敲门砖,终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殖民列强的挤压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举步维艰的近代化道路。
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历史课中学习。
巩固练习依学生情况设计(略)。
布置作业“我来想、我来说、我来写”假如你是一个历史老人(可能是几百岁),请你根据本课的有关内容,以历史老人的身份给大家讲述一个“近代前夜”的故事。
〖评价操作〗本课的评价操作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
根据本课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四个大奖”,分别是:“特别表现大奖”(授予在本课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最佳发言奖”(授予本节课中发言次数最多的学生,这个奖项的设计主要是想激励学生表现自己,所以发言的质量不一定要求过高)、“最佳表演奖”(授予参与课本剧表演的学生)、“最佳集体智慧奖”(授予合作学习较好的小组)。
这个环节的评价可以师评,也可以师生共同评出。
另外,这里设计了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表格,可让学生们对自己在本课的表现做一评价。
〖自我点评〗1.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时间的调控上要把握好尺度,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不必过细,不要把问题设计得过难,本课的定位就是让学生感受、知道“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2.本课的设计中较满意的地方是学生编写历史短剧,强调的是学生将教材的多种素材(插图、文字等)进行整合。
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这一环节学生的兴奋点最高。
3.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的想像力要比老师丰富得多,他们的潜力需要去挖掘,在这个环节上老师要下功夫。
学生们愿意表现自己,教师就要为之搭起表现的平台。
4.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听取别人意见、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这样做会使学生的热情提高,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要改变原来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要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
〖教案点评〗教师对课程标准、学生和教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取了较为新颖的“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设计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小短剧等环节,使学生自然地融入于历史情境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文字表达以及丰富的想像等能力;教师还注重为学生们提供参与合作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颇具匠心地设计了“四个奖项”,以真正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教案中还附有学生自编的历史短剧和精心编写的学习材料,更具有指导性。
指导教师:刘蕴莲(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录一第二子目的学习小组主持人:本课的第二子目由我们小组带领大家来学习。
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历史三幕短剧(编剧是学生甲,分别饰演摊主、雇主、商人),注意要仔细看,然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
第一幕地点:市场中摊主:卖汤圆,卖豆腐花,刚出锅的,实惠得很,买了买了。
学生乙:那不是宋家村那个种田大王吗?学生丙:怎么不是?他……也跑来做生意了!(乙、丙靠近甲)摊主:你们俩要来点儿什么?学生丙:待会儿。
我问你,你是不是宋家村那个种田的?摊主:对呀。
但本人现已不务农了,那种田的活,既累又不太赚钱。
本来想到官绅家做仆人,后来一想还是自己出来卖东西好。
唉,你们现在忙些什么?学生丙:我呀,在一家杂货店里帮忙。
学生乙:我现在还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四处游荡。
第二幕地点:劳动力充足的货运码头雇主:我这个做小买卖的,虽不太起眼,但业务多了自然就照顾不了。
今天上这儿来找几个人帮忙。
(乙、丙闲走,遇到雇主)雇主:你们好!看样子你们一定是外地来的吧?!学生乙:是呀!雇主:那么,你们……就到我那儿干活吧!学生丙:行。
但我只会做包饺子、蒸馒头之类的活。
雇主:太好了。
你就去我那儿做面食工作,一小时我给二十文钱,这样以计时的方式算工钱怎么样?学生丙:OK,太棒了。
学生乙:我能吆喝。
雇主:也好。
你帮我卖竹席,卖出一个大的,你将得到四文钱的报酬;卖出一个小的,我给你两文钱,这样以计件的方式算工钱你看怎样?学生乙:哈哈,为什么不行呢?雇主:那么咱们就去我的店铺里吧!第三幕地点:一家客栈里学生丙(店小二):要住宿,来此处登记。
商人:前面的人怎么这么多?小二!(不耐烦的样子)学生乙(店小二):来了,这位客官……哦!京城的宋大官人!您往里请,不用登记。
商人:行,太好了!小组主持人:观看了三幕短剧,下面请大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1.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农民生活有了哪些变化?2.江南地区出现了哪些新型劳动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好处?3.这时期商人的地位如何?(以上问题由带领大家学习的小组组织大家讨论、研究,得出结论,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指导)附录二学习材料――明清经济情况介绍明朝人口增加,高产小麦、水稻是主要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