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与视觉、听觉及其他身体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代环境美学也开始对空间环境中“身体 感受”的问题有了集中的关注,如阿诺 德·伯林特就提出美学应关注“身体是环境 的”,而且“抓住此种观念就会把我们引 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结论: 结论:
• 所以,“身体快感”这一概念必须进入到美学知识体系的 核心区域,成为对“美感”进行全面描述的依据。这就意 味着在强调功能性与实用性的审美生活和在空间环境的审 美生活中的人的感觉不再仅仅是传统美学乃至于现代美学 意义上的美感,它意味着把人放置在特定的事件与空间之 中,除了由视觉与听觉带来的审美快感之外,还包括由触 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协同起作用的快感。 • 但是,单独的嗅觉、味觉、触觉并不能直接地单独地产生 美感。在某一具体的审美生活中,身体是以此时此地的整 体性来参与审美的。以康德为代表的现代美学知识体系之 后的美学应该把功能性的美以及“环境”或更准确地说应 该把“空间”引入知识体系,把接触或使用功能性的审美 对象以及处在“环境”与“空间”中的人的身体感觉作为 基本对象。
2、美学中的“身体”复苏 美学中的“身体”
事关美学知识的完善
• 美学如果不能确立明确的研究对象,或者 研究对象范围过大或者过于狭窄,那么, 它就必然走向谬误;而且,对象的更新或 者说新对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新美学的 产生,或者说会导致美学中新知识的产 生——这种“新”往往并不是局部的,而 是涉及美学作为一种形而上知识形态在整 体与全局上的变化。
感觉分类
• • 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这 第一类 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 第二类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第二类 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 (如胃壁、呼吸道)。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运动觉反映我们四肢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收缩的程度,运动觉 的感受器是肌肉、筋腱和关节表面上的感觉神经末梢。 平衡觉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 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各种器官的状态。它的感受器多半位 于内部器官,分布在食道、胃肠、肺、血管以及其它器官。
• 美国现代哲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提出了“美是快感的对象 化”,主张:“人的一切机能都对美感有贡献。”他关注 了存在于纯粹艺术品所引发的视觉听觉快感之外的,即审 美主体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统觉体验,他说:“让花香从园 里飘来,它就会给同时认识到的事物添上另一种感性的魅 力,帮助它们显得美。因此,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 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其它 美学家的赞同,但是,由于他没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分 有力的证据,所以一直没能得到更为普遍的公认,而且, 更为遗憾的是他没有在这个身体的纬度继续深入地走下去, 也没有始终坚持这一身体统觉快感的立场。
• 我们只能说,在相对纯粹的、往往主要使 用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活动中,身体是作为 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只不过由于视觉与 听觉所起作用过大的缘故,其它的身体感 觉被掩盖在后台了。
三、必须引入“身体快感”解释美 必须引入“身体快感” 感
1、受功能性审美对象之性质决定
1. 功能性的审美对象与我的身体的融合以及空间环境之中的 人与物的陈设就成为“我”感受的源泉。 2. 而审美体验就主要来源于对这一功能性审美对象的使用、 接触以及对空间环境陈设结构的注视与游历,同时,这两 者所具有的一切物理因素,都会对“我”的感觉与经验产 生必然的作用,比如材质、质地、结构、气候、温度、植 被、建筑、石头、土壤、“他人”的数量、色彩、空气运 动、气味、水等等。不是“我”的听觉与视觉仅仅存在于 此,而是“我的身体”存在于此。 3. 与纯粹的以艺术为对象的各审美感官相比,视觉听觉尤其 是视觉之外的其它器官更强烈地参与其中。
3、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感的身体说
• 从近现代美学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美学 观可以说是对于“身体感受美学”的草创。
• 现代西方美学中早期的一些美学流派,比 如移情派美学的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伏龙·李的“线性运动说”等都已经涉及到 在视听感受所引起的身体感受经验的描述 问题,而居约则把一些低级的感官活动乃 至生殖功能满足所获得的快感都包含在美 感经验之中。
• 当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当中也注意 到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当审美主体面对一 个具有包含审美特性在内多种性质的事物 时,主体的感受应该是怎样的?按照康德 的看法,他认为:“对于一物的多样性所 感到的愉快,和规定它的可能性的内在目 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一个概念 上的愉快。”
• 所以,康德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就是:只 能针对一个而且只有一种感觉特性,再加 上这一感觉是由一个纯粹由纯粹的物体所 带来的。这一物体就是纯粹的艺术作品, 而“多样性”的对象则是康德加以过滤的 对于自然界的审美对象和以功能性为目的 的审美对象。
试想: 试想:
• 在一个凉爽的春季早晨,在安静的树林中, 微风习习,躺在两树之间的吊床上,聆听 苹果NANO的MP3音乐的感觉,与一个在嘈 杂炎热的街道、公共汽车上听音乐的感受, 能一样吗?如果我们把一个音乐厅的温度 从23度调到33度,听音乐的感受会怎么样? 诚然,温度的升高只是影响了皮肤对于温 度的感觉,而丝毫没有影响到听觉,但是 对于听觉显而易见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
• 3、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 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 缩等等。
• 4、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 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 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 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 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 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 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失去感觉, 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因此, 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 忆、思维)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 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3、审美行动中的视觉、听觉和其 审美行动中的视觉、 他感觉
• 即使是对纯粹艺术品的审美,我们似乎仅 仅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的话,那么这样一个 审美行为同样是在一个现象界发生的、在 一个实在的自然时空环境中进行的,其它 感官同样是参与的,只不过参与的性质不 同而已。
• 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人是处在一定的物理环境中 的,他的身体的感觉器官是受其限制的,嗅觉、触觉、味 觉、皮肤的感觉尽管不直接参与,但是却是作为视觉与听 觉的功利性的前提来存在的。人在这样一个物理环境中, 在这些感觉上必须满足其基本需要,或者对于他们的干预 不能超过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生理阈限,也就是说,在一 个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事件中,也就意味着周围环境 的因素,比如温度、湿度、安静的程度、温饱的程度已经 满足了审美主体的基本需要,因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就 成为审美即使是最为纯粹的审美的最直接也是最为隐晦的 支持因素。
总的来看: 总的来看:
• 康德在对审美对象的界定上采用了“本质先行” 的做法,在“本质先行”中过滤掉了审美生活中 只能由“身体”才能得以完满描述与阐释的两大 重要现象,所以,康德美学既是以视觉听觉为核 心的现代美学的奠基,同时又是以“身体”为核 心现代美学之后的继续的起点,这个起点就必然 是——继续从经验出发,从现象出发,扩展现象, 在扩展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描述与解释,“审美 超功利”这一适合于以纯粹艺术品为对象的审美 活动的“本质”就必须 “先行悬置”,新的美学 知识体系因而得以诞生。
1. 2. 3.
二、以往美学的大多是视觉听觉美 学
1、整体概括: 整体概括:
• 现代美学的知识体系一直是以艺术作品作 为自己的合法界限的,因而,审美快感就 只能以视觉与听觉为限。
2、具体的体现
1. 2. 3. 4. 视觉与听觉器官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作更加“人性”、 “理性”、“神性”的最为文明的感官。 视听语言或者说视听符号所呈现出的世界是一种使得本 真世界的材料与质感消失的世界,即“形式”的世界。 而其它感官就被当作服从理性支配的器官,而是被当作 不容易受理性支配的。 即便是对于“感性”的强调,以纯粹艺术作品为阐释对 象的美学,也只能把“感性”阐释为失去最直接材质、 质感的“感性”,即被符号所描述的“感性”,当然, 这是对“此”感性而不是对空间环境美学以及日常用品 审美设计学视野中“彼”感性的阐释。
康德美学的不足
• 从宏观上说就在于两大方面: • 第一,无法解释而且必然摒弃由“造物性”的审美对象所 触发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对一个具有多种属性的事物所引 发的多重的、混合的体验,因为康德过于偏向“精神性” 的——也就是由符号构成的纯粹艺术品,造成美学研究对 象的重大遗漏; • 第二,康德美学过于追求以具有单一属性的“精神性”即 纯粹艺术品为对象的美感体验,而对具有包含审美感觉在 内的多种感觉特性的心理体验无从进行合法的、结构清晰 的描述,对感觉与体验的构造分析往往失效,比如,这一 体验是多种感觉的随意混合,还是孰先孰后,还是同时并 存等等关键的“时间性”问题。这正是现代美学之后继续 弥补的两大领域。
1、康德美学中的身体缺失
• 没有香味的玫瑰花可能吗?
• 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由于追求最为纯粹、 最为典型的审美主体性,在他的理性形而 上学的建构中出现矛盾与分裂是必然的, 一方面他主张一切从经验出发,另一方面, 又从先验的形而上原则与概念出发,这导 致经验与概念之间无法完全吻合,关于审 美判断力四大契机之首——“审美超功利” 的命题,正如本文在前文所述,仅仅是适 合于以纯粹艺术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的, 仅仅是对这一审美体验的描述。
比如: 比如:
在“我”在视觉上对某一空间环境 感到舒适愉悦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处在这 一空间环境因素相对应的其它感觉器官也 同样得到了愉悦,而且所有这样一些愉悦 是同时发生的。在对这两种审美对象的意 向性关联中,“我”是以全面的身体感觉 来参与的,有多少身体感觉器官的参与, 这取决于我所使用的某一件日用品和我所 处的自然环境的材料的构成要素。
美感的感官:视觉 视觉\听 第二章 美感的感官 视觉 听 身体诸觉? 觉\身体诸觉 身体诸觉
刘彦顺
一、心理学上的“感觉” 心理学上的“感觉”
• 1、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 • 2、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 最简单的认识形式。例如当菠萝作用于我们的感 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 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酸甜味;通过嗅觉可以反映 它的清香气味,同时,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粗 糙的凸起。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 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
2、现象学对康德所开创的现代美 学进行ຫໍສະໝຸດ Baidu最为有效的补充
•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在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上, 现象学所张扬的“悬置本质”命题有助于还原审 美生活的全部领域,通过将一切实体(包括客体 对象与主体观念)加以“悬搁”的途径,回到认 识活动中最原初的意向性,使得现象在意向性过 程中显现其本质,从而达到“本质直观”。而在 这个“走向事情本身”或是“现象学的还原”的 过程中,主观的意向性具有巨大的构成作用。正 是由于现象学反对采用主客二分,转而倡导将被 误认为独立于意识的世界存在还原到世界的合乎 意识之显现上去。
介绍材料: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介绍材料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朱狄
• 人的五种感觉在审美知觉中所发挥的作用 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看来,根据它们作 用的重要性不同,可以作如下排列: • 触觉→味觉→嗅党→听觉→视觉
据此推导出以下结论: 据此推导出以下结论:
• 一、愈是往后的感觉,与客观对象的物质 属性的距离就愈大。 • 二、愈是往后的感觉愈带有抽象的性质。 • 三,愈是往后的感觉愈带有形式化的倾向。 • 四、愈是往后的感觉愈趋向于事物的客观 方面,而不是趋向子主体的主观方面。 • 五、愈是往后的感觉愈接近于观念,而愈 远离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