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各镇区名的由来2

合集下载

中山、佛山简介

中山、佛山简介

一、中山概况中山市人口数量约为400万,镇区包括:黄圃、南头、东凤、小榄、东升、古镇、横栏、沙溪、大涌、三乡、板芙、神湾、坦洲、五桂山、南朗、民众、三角,共19个,其中石岐是中山市中心城区,区域包括火炬开发区(工业区)、西区、南区,东区和石岐区算是城区范围,无地铁,出行方式主要私家车、摩托、公交等。

1.石岐区:曾经的政治中心。

未来发展定位为休闲商业中心、城市文化展示中心。

2.西区:以旅店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

未来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商务酒店等产业,打造成有较强集散功能的“商务港”。

3.南区:秉承“工业强区,三产兴区”的发展思路,未来重点发展商住地产业,打造物流服务业。

4.中山经济发展快,第三产业空间大,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较高。

2010年GDP为1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广东省第五位;三产结构2.8:57.8:39.4;全市常住人口人均GDP62225元,折合9109美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97.1%,下降2.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41.8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8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约为188亿元全年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分别为25357元、14928元,分别比2009年增加8.9%、12.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415元,增长3.2%;年末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人均33.6平方米;这里主要介绍石岐商圈:1. 最大商场是大信新都汇,类似广州正佳的shopping mall 公司项目遍布中山城区、小榄、古镇、横栏、三角、阜沙2. 益华百货,类似北京路广百,2013年12月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3. 利和广场,近5年刚刚兴起的购物中心4.商业步行街,类似广州上下九模式,低端消费为主中山石岐美容行业有代表性的品牌:伊丽莎白美容中心,内瑞尔,诗婷美容院,新之肤,伊维娜国际皇室会所等和一些美容连锁机构。

约近千家美容院注册,大型连锁、高档美容院主要会围绕以上商圈设立经营机构,平均每平方租金约为60-100元,美容师月薪在2k-3k 左右,另加提成,营运成本低,利润可观,举例一间伊丽莎白美容中心1500平方米,租金8-9万,营业额60-70万,毛利35-40万之间,可合作性较高。

中山市乡土地理

中山市乡土地理

• 北纬22°11′-22°47′,东经 113°09′-113°46′,
热带北缘,北回归线以南,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 全年最热7月,最冷1月
• 地势以平原为主,中部高亢,全市最高峰 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 • 以低山,丘陵、台地、珠江口冲击平原、 海滩组成
• 赤红壤、水稻土
• 每年4月涨水、10月份逐渐下降
乡土地理
中山
1、广东省下辖地级市,原名“香山县” 2、下辖18个镇,五个街道,一个开发区
石岐区、东区、南区、西区、 五桂山、火炬开发区 古镇镇、小榄镇、东凤镇、南 头镇、黄圃镇 横栏镇、东升镇、阜沙镇、三 角镇、港口镇、民众镇 大涌镇、沙溪镇 南朗镇、板芙镇、三乡镇、神 湾镇、坦洲镇
产业特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北接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顺德, 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 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
• 冬季咸潮 • 灾害天气:台风(最严重)、暴雨、洪涝、 倒春寒天气
• 语言较为复杂 • 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
• 粤方言: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中 西部、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 新会话) • 闽方言:沙溪、大涌、三乡、张家边 • 客家方言:五桂山、神湾、坦洲
• 农业
• 水稻、番薯、马铃薯、花生、甘蔗

中山资料

中山资料

中山是中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接广州,南连珠海,西通江门,毗邻港澳.全市下设19镇,4个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政府所在地东区松苑路1号.中山是著名的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中山古称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民国后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1925年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中山市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中山市地处低纬,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年平均为21.8℃.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全市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霜冻,低温阴雨,寒露风和暴雨.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主要种类有61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12.95%.主要旅游景区有孙中山故居,孙文纪念公园,中央电视台中山拍摄基地中山城,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孙中山纪念堂,中山温泉,泉林山庄,海上庄园,岭南水乡,紫马岭公园,阜峰文塔,逍遥谷等,其中"孙中山故居"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2年全市户籍人口136万人,家庭户43.4万户.汉族人口为230.18万人,占97.39%,少数民族人口为6.17万人,占2.6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43.41万人,占总人口的60.67%.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粤语方言分为4种:石岐话,沙田话(近顺德话),三角话(近东莞话),古镇话(近新会话).中山民间艺术丰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龙狮鹤凤,黄圃飘色等.中山是民歌之乡,民间流行的民歌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客家山歌,鹤歌,姑妹歌,渔鼓,龙舟,小调儿歌等,其中以咸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这两种民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坦洲镇等大沙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陆交通发达.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57%.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153公里,105国道,广珠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市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及11个出口起运点,从中山港经海路往香港仅75分钟,1.5小时车程内可达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大国际机场.中山近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等称号.1997年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比尔盖茨到底有多少钱???他到底有多少钱呢,让我们来打个比方——1、盖茨每秒赚250美元,即每天赚2000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2、假如盖茨掉了1000美元,他才懒得去捡,因为他去捡要花掉四秒钟,这一弯腰他已赚回1000美元;3、美国的国家债务约56200亿美元,如果由盖茨来还,他能在少于10年内偿还美国的债务;4、如果盖茨将钱捐给地球上每个人15美元,到头来,他还剩下500万美元的零用钱;5、迈克尔·乔丹是美国收入最高的运动员,如果他不喝不吃,将3000万美元的年收入存起来,他必须存上277年,才能像盖茨现在这样有钱;6、假如盖茨是一个国家,他将是地球上第37个最富有的国家,或是美国第13家大公司,甚至比IBM还大;7、如果将盖茨所有的钱换成一美元,你可以建一条路连接地球和月亮,来回14次,但你必须用1400年不停地建造这条路,而且用713架B747飞机来运这些钱;8、盖茨今年45岁,假设他能再活35年,他必须每天花678万美元,才能在上天堂前花完他所有的钱;9、不过如果微软视窗的用户每次在电脑死机时可以向盖茨索赔1美元,盖茨会在三年内破产;目前他的家产大概有480亿美圆,最多时有960亿要看潜力你先看看地理位置: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有5个机场(其中3个是国际机场)和4个外轮深水码头,从水路至香港只需75分钟。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顺德区)以南。

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

古称香山。

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

隋设香山寨。

唐设香山镇。

宋初置香山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

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

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现辖24个镇区,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

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

惯称石岐城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

旧为中山(香山)县治。

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

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

后取“凤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

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

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

1953年改石岐市。

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

呈半环状,北起狮窖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后经改建今至陵岗村止与江陵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

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

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

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注:孙文东路基本由原岐濠车路(西起学宫即人民医院东至濠头)改建。

后增加齐东至白庙段也属孙文东路,东接中山港大道。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

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

中山市基本情况

中山市基本情况

市情概况】中山市,是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中山,古称香山,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1866年11月12日,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香山县翠亨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香山改名为中山。

[1]中山市全年平均气温23.0℃。

市域公路通车里程1665.8公里;市内有3个对外贸易港口;市外周边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位置范围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

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

地质特征中山市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地质构造体系属于华南褶皱束的粤中坳陷,中山位于北段。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中部高亢,四周平坦,平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五桂山、竹嵩岭等山脉突屹于市中南部,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

地貌由大陆架隆起的低山、丘陵、台地和珠江口的冲积平原、海滩组成。

其中低山、丘陵、台地占全境面积的24%,一般海拔为10~200米,土壤类型为赤红壤。

平原和滩涂占全境面积的68%,一般海拔为-0.5~1米,其中平原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和基水地,滩涂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渍沼泽土及滨海沙土。

河流面积占全境的8%,西江下游的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自北向南流经市西部边界,由磨刀门出南海;北江下游的洪奇沥水道自西北向东南经过市东北边界由洪奇门出珠江口。

其间汊道纵横交错,其中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横贯市北半部,汇入横门水道由横门出珠江口。

水系划分为平原河网和低山丘陵河网两个部分,平原地区河网深受南海海洋潮汐的影响,具典型河口区特色。

气候特征中山市地处低纬度区,全境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太阳辐射能量丰富。

中山市校本课程“伟人故里,人文中山”专题一:历史沿革与改革开放成果

中山市校本课程“伟人故里,人文中山”专题一:历史沿革与改革开放成果

中山的历史沿革(古代)——设县

中山古称“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 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 人在此渔猎、生活。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 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 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区的白水井遗址、大 涌镇的全禄遗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 器、夹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镇的龙穴遗 址还是一个由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 沙丘遗址,在后期的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 铸铜石范等物。

中山的历史沿革(现代)

1955年8月,全县各区均以区(镇)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区改设乡,15个区改划为34 个大乡。
1958年8月,各大乡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 全县34个公社合并为7个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体制,全县共辖34个耕作区。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为石岐镇;12月,经广 东省人民委员会确定为县级镇,仍称中山县石岐 镇,属中山县和佛山专区双重管辖。


中山的历史沿革(现代)
1961年8月,恢复区建制,其中张家边 区辖榄边、南蓢、翠亨等7个公社。 1963年初,撤销区建制。 1976年12月,全县设3个区级镇、25个 公社。 1983年11月,撤销公社,改称区公所, 下辖乡(乡级镇)。

中山的历史沿革(现代)


1984年2月,撤销石岐镇,设立中山市石岐 中区、石岐烟墩区、石岐岐江区、石岐莲 峰区、石岐西区,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 机构,该5个区称作城区。 1986年7月,从南蓢区划出4村成立翠亨村 镇;12月,撤区改镇建制,并扩大市区范 围,郊区和环城、张家边划入市区。
中山市校本课程——伟人故里,人文中山

广东省 中山市 古镇镇简介

广东省 中山市 古镇镇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简介[概况]古镇镇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面,是中山、江门、佛山市(顺德区)三市的交汇处,毗邻港澳。

全镇总面积47.8平方公里,由古镇、曹步、海洲三大自然村组成,下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6.8万人,外来人口超过10万人,历来是外商投资和发展经济贸易合作的理想宝地。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按照“工业立镇,工农商并举”的发展思路,逐步从单一的农业经济镇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明显,以灯饰、花卉苗木两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城镇。

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古镇赢得了各种荣誉,被授予和评为“中国灯饰之都”、“国家文明镇”、“国家卫生镇”、“首届全国投资环境百强乡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广东省首批工业卫星镇”、“省教育强镇”、“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07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60亿元,人均1.2万美元,首次突破人均1万美元大关;各项税收8.5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500元,全市第一;各项存款余额近90亿元。

[灯饰行业] 古镇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十分突出,个体、私营经济十分活跃,占经济总量的95%以上。

目前,古镇镇已形成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全镇已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牌照超万家,超过六成的家庭成为大大小小的企业主。

其中灯饰业是古镇的龙头行业,也是古镇的经济支柱。

从1982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性几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

经过十几年的引导、扶持,古镇镇沿新兴大道形成了十里“灯饰一条街”,共有灯饰铺位1000多家。

200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灯饰之都”荣誉称号,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和较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全镇已登记注册的灯饰厂企五千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

2007年,灯饰业总产值近15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出口创汇6.1亿美元,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美国及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顺德区)以南。

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

古称香山。

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

隋设香山寨。

唐设香山镇。

宋初置香山场。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

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

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现辖24个镇区,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

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

惯称石岐城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

旧为中山(香山)县治。

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

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

后取“凤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

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

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

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

1953年改石岐市。

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

呈半环状,北起狮窖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后经改建今至陵岗村止与江陵大道相接)。

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

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

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

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注:孙文东路基本由原岐濠车路(西起学宫即人民医院东至濠头)改建。

后增加齐东至白庙段也属孙文东路,东接中山港大道。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

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

中山文化信息网

中山文化信息网

中山文化信息网简介:中山,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为百粤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当时中山属南海郡。

汉初,“秦南海尉赵佗亦自王”1,“秦已破灭,佗即出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2”中山属南越国。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复置南海郡,属番禺县地。

晋以后为东官郡地。

唐为东莞县地。

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置香山县,属广州。

元代属广州路。

明、清代属广州府3。

1925年4月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将香山县改称为中山县。

1983年12月中山撤县设市(县级市);1988年1月1日升格为省辖地级市。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香山县县名由来,可从史籍里寻找它的踪迹。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930-1007年)撰《太平环宇记》载:“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

”清道光七年编撰的《香山县志》卷一载:“……以里数计之,(香山)疑即今县东南五桂山。

盖县名所由锡也。

”清代学者认为香山县实因五桂山上有神仙花卉称香山而得名。

此一说言之成理。

中山市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地处北纬20°11′~22°66′;东经113°39′~113°46′,总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5万人,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80多万人4,是广东省重点侨乡之一。

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

可分为三角洲平原区、丘陵台地区和海积平原区。

五桂山、竹篙岭等突屹于境内的中南部。

珠江水系的主干流西江,自顺德分东、西直泻入境,一支从横门水道出珠江口;一支从磨刀门出南海。

中山市位于珠江口的西岸,珠江三角洲的西南端。

地理学家们认为:“珠江三角洲是在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的过程中发育起来的,这是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的基本过程;而海侵、海退的交替,是全球性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结果。

中山市乡土地理概要2(有图,练习B4)

中山市乡土地理概要2(有图,练习B4)

中山市乡土地理概要中山古称香山。

在汉代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代为东莞县地。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隶属广州.民国后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1925年香山县易名中山县,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2°C,户籍人口138万。

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

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腊味、东升脆肉鲩等区域特色经济网站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

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1.40亿元,工业总产值1544.29亿元。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

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

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小榄镇的历史

小榄镇的历史
香山寨旧址(见申志),至建文元年(1399年),巡检长学重建分司新署于此,明崇祯十年(1637年),分司署设在寨前(见榄屑),后该署又迁小榄慈恩庙左侧陈家祠,以巡检一人掌理全部民政及治安,至辛亥革命(1911年)后始裁撤。
榄乡公约——清嘉庆年间,地方不靖,乡人禀准县令金毓奇,设榄乡公约于晚市街何舜举祠(俗称积厚祠),约内绅士由八股内人士充任,约绅共4人,多是何、李、麦三姓的人(八股详榄山书院文内),是为乡约设立的原始。至清光绪年间,乡约迁设于主帅庙后街,再迁于榄乡义仓(细庙前街公局乡约),掌理乡中自治事务,兼为调处民间纠纷机构。公局辖武装壮丁250人(俗称二百五),分驻镇内要点;并巡船18艘,分驻西海十八沙,复增升平卡于七埒。后又迁至西区财帛星君庙,又设和平卡于第一埒,是为后来护沙队的开端。
一、小榄镇的历史沿革
来源于:中山政协
小榄历史悠久。现是广东省中山市下辖的一个镇。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14万。因境内溪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1987年1月1日,小榄镇人民政府、小榄区公所合并并迁往东区镇塘新政府大楼办公。同年2月23日,在小榄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以钟彪同志为镇长的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新的小榄镇分别设置新市区、沙口区、下基区、永宁等4个办事处和九洲基、东区、西区、北区、福兴、竹源、沙口、埒西一、埒西二、织东一、织东二、织西、埒东、联东、宝丰、菊城等16个管理区。
民国卅四年(1945年)光复后不久,撤销区长,民政治安统归警察所主理,另增设一联防指挥所,也是武装机构。
按:上列各政制的转变,由民国元年(1912年)起至1949年是由追忆所得而写成的,各机构转易的年数,或有未尽详确及遗漏的,容待更正。

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的通知(2001)

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的通知(2001)

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的通知(2001)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11.21•【字号】中府[2001]120号•【施行日期】2001.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中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中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府〔2001〕120号)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现将《中山市地名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2001年11月21日中山市地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对地名的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广东省地名管理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管理。

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地名是指:(一)山(峰)、河(涌)、湖、海、岛礁、沙滩(滩涂)、岬角、海湾、水道、关隘、沟谷、泉、瀑、洞、地形区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二)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名称;(三)城镇、村、农林牧渔点、住宅小区及街、巷、楼门号等居民地名称以及大型建筑物的大楼、大厦、广场、商业城、商住大楼等名称;(四)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水库、渠道、堤围及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业事业单位名称;(五)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名称;(六)城镇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等市政设施名称;第四条地名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

第五条中山市民政局是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中山市地名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地名办)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其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二)编制本行政地名规划;(三)制定本市地名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四)统一审核本市地名的命名和更名,推行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五)组织设置地名标志;(六)审查、编纂地名资料、图书;(七)管理地名档案和资料,并提供利用;(八)查处违法行为;(九)承办省和市其他地名工作任务。

我的家乡,广东-中山

我的家乡,广东-中山

1、孙中山故居
2、孙文公园
3、孙中山纪念堂
4、中山纪念中学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始建于1934年,由伟大 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 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 而创办。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学校就被 广东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 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2006、 2007年,学校均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了广东省 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初评和复评验收。
咸水歌

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 及民众镇一带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 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 很有地方特色。
1、早茶

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 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
岭南水乡
2、凉茶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对煮好的中药的液体部 分的通称。与某些针对特点疾病的中药茶,凉 茶又一般指具有清热、下火功效的,一般人都 可以喝的中药。凉茶并不是茶,而是中草药熬 出来的药汤;凉茶也不一定凉,热着喝效果更 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老吉凉茶。
1孙中山故居2孙文公园3孙中山纪念堂4中山纪念中学?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始建于1934年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而创办
广东
中山
中山,古称香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1152年设 立香山县,1925年,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 生,是中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1983年 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1988 年1月7日,县级中山市升格为地级中山市,由广东省 政府管辖。中山市是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现 辖6个街道、18个镇。中山市东接广州市南沙区,南 抵珠海市香洲区、斗门区,西达江门市新会区、江 海区、蓬江区,北至佛山市顺德区、广州市番禺区, 四周与8个县级行政区接壤。1866年11月12日,伟大 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诞生在中山市南朗镇翠 亨村。

中山市各镇排名:南朗镇面积最大,小榄镇人口最多

中山市各镇排名:南朗镇面积最大,小榄镇人口最多

中山市各镇排名:南朗镇面积最大,小榄镇人口最多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

中山市是中国5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

前身为1152年设立的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和佛山市,西邻江门市,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中山市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中山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户籍人口163.3万,常住人口约332万。

在各镇的面积排行上,南朗镇面积最大,达到218平方公里;石岐区面积最小,面积只有22.72平方公里。

在各镇的人口排行上,小榄镇人口最多,有36.63万人;神湾镇人口最少,只有4.5万人。

五桂山镇介绍

五桂山镇介绍

五桂山镇介绍武侯庙中山市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通广州市,东、南连珠海市,西接江门市,毗邻港澳。

全市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0多万人。

中山市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的同胞6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山市人民政府五桂山办事处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脉腹地,毗邻港澳和珠海经济特区,东邻南朗,西接南区,南连三乡,北枕东区,西南面与板芙接界,面积113平方公里。

境内群山连绵,层峦叠翠,飞瀑流泉,乃中山市之天然氧吧,有中山“市肺”之美誉,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中山市唯一的生态保护区。

五桂山交通便利,城桂公路贯穿南北,是联结中山、珠海、澳门的交通要道,长命水、石鼓、龙塘、南桥、桂南等村如长藤结瓜之状分布在城桂、马石、翠山公路两旁,公路沿途风景如画,曾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热情赞誉。

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今日的五桂山,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特别是在被定为生态保护区之后,五桂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环境保护。

优越的自然环境先后吸引了广东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中山中专、香格里拉酒店国际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的入驻,一个现代化的职业教培育园区正在五桂山形成。

泮庐山庄、阳光翠苑、岭东上筑、山水豪庭、万鑫花园等高档住宅区先后兴建。

设立生态保护区以来,五桂山取得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2.11%;实现工业总产值37.4亿元,增长15.25%;外贸出口总值3.19亿美元,增长32.85%;国地两税合计2.58亿元,增长43.41%。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450元,增长10%。

五桂山人民正为把五桂山打造成为中山市的教育高地、绿色宝地、宜居福地、旅游胜地而不懈努力!五桂山以毗邻中心城区的优越位置,以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的优美风光,以“一站式”优质服务,热切欢迎热爱、关心、支持和有志于在五桂山建设和发展的有识之士、海内外朋友,在五桂山这块投资热土上,精诚合作,携手共赢,共创美好明天!五桂山简史五桂山办事处(原五桂山镇)简史(至2005年止)据清道光《香山县志》载,五桂山主峰顶有五峰,产木犀、岩桂,故称五桂山。

南朗镇镇志梳理

南朗镇镇志梳理

南朗镇总述南朗镇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

位于中山市东部,西靠五桂山,东临珠江口,北接中山火炬开发区,南连珠海市,与香港隔海相望中山市共有28公里海岸线,其中约26公里海岸线集中在南朗镇,是濒海之区。

辖区土地面积218.8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万人,非户籍人口6.7万人,旅居海外侨胞近5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先后荣获中国绿色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镇、广东省旅游特色镇、中山市经济强镇等称号。

南朗(蓈)因地处蓈草丛生的丰阜湖南面而得名。

位于中山市东南部,西高东低,西靠五桂山、东濒珠江口,与香港隔海而望。

辖翠亨、崖口、泮沙、南朗、龙穴、左步、涌口、华照、濠涌、榄边、大车、关塘、白企13个行政村和南朗、横门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史前:南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据省、市博物馆和有关专家对已出土的文物进行的考古研究,认为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人类在南朗繁衍生息,南朗古代人类群体,就是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南越人的祖先,也是中山古代人类的祖先。

据南蓢的龙穴、泮沙、翠亨海边、下沙、崖口、平顶山等地考古发掘发现证明,早在5000~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古人类在南蓢地区生息繁衍。

远古时期,南蓢地处香山岛,位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孤岛,其境域仅为今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

据《中山市志》记载,香山岛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海屿之地,南蓢地域属香山岛。

秦——民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香山岛属南海郡地。

南蓢地域属南海郡香山岛。

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香山岛属南海郡之番禺县地,南蓢地域属南海郡番禺县香山岛。

晋朝咸和六年(311年),香山岛属东官郡地,南蓢属东官郡地香山岛。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东官县改名为宝安县,香山岛属宝安县,南蓢地域属宝安县香山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大丰(Mǎdàfēng)在中山市区东北9.7公里。属港口镇。据传, 民国22年(1933),顺德马姓人在此建村,名马大丰,寓意“马氏大围田丰收”。
前进(Qiánjìn)在中山市区东北10.8公里。属港口镇。清光绪五 年(1879) ,港口公庙黄姓、新会县陈姓徙此,建村于囊涌河岸上,初名囊涌村。1952年改称为前进。 寓“不断向前”意。
三墩(Sāndūn)在中山市区东北16.9公里。属浪网镇。明代海边有 三垫沙,当地称三墩沙。清代形成村落,沿用沙名为村名。
三角镇(Sānjiǎo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镇东北部,东北临 洪奇沥水道 与番禺县横沥、万顷沙相望。明代为海边沙洲,近三角形,故名三角沙。清道光末渐成聚落 。民国5年(1916)形成圩集,初称万和圩,后易名为三角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三角区。1 959年成立三角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中山市各镇区名的由来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22:21中山市各镇区名的由来 转载自 mц耦﹎ 转载于2009年12月19日 08:36 中山市 中山市(Zhōngshān Shì)在佛山市南部。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古称香山。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设香山寨。唐 设 香山镇。宋初置香山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 ,改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呈半环状,北 起狮 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 并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 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 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高平(Gāopíng)在中山市区东北22.3公里。原名高沙。属三角镇。 含上赖生、 下赖生、蔡份等自然村。清中叶建村,因地属高沙田,初名高沙。地势平坦,1953年改称高 平。
南蓢镇(Nánláng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镇区原是一片海滩,元至元年间(1335 —1340)建村,因村南多长蓢草,故名南蓢。明末成南蓢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南蓢乡。1958年设南蓢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
崖口(Yákǒu)在中山市区东偏南18.6公里。属翠亨村镇。含东堡、 中堡、西堡等6个自然村。元至顺元年(1330),谭姓从东莞县大宁乡徙此建村,因处崖门山 西北侧,又当溪流出海口,故名。
小榄镇(Xiǎolǎn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西北与 顺德县均安镇隔河相望。镇区地处凤山四周,凤山形似橄榄,故名小榄。原有大榄都。清光 绪初称榄镇。1958年成立小榄公社。1963年改设小榄镇。
古镇镇(Gǔzhèn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西临磨刀 门水道。传说北宋末有古氏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初称古溪。清中叶已渐成圩镇,遂改为 古镇。1957年设古镇乡,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冈镇(Gāngzhèn)在中山市区西北22.6公里。属古镇镇。含四巷 、南胜、广厚里等自然村。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村。清末因其地处大冈山之南,名 冈南坊。1950年改称十坊。1955年改为今名。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北接孙文路,南连广 珠公路。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组成。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 成。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19 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
沙口(Shākǒu)在中山市区西北22公里。属小榄镇。1960年始渐成村 庄。因地处榄面沙及小榄水道东埒口,故名。
金龙(Jīnlóng)原名宝丰,曾称新丰。在中山市区西北14.8公里 。 属小榄镇。清咸丰七年(1875),张坤海从顺德来此建围馆,称宝丰。光绪十二年(1886)成村 落,易名为新丰。因避镇内同名,1985年改为今名。
黄圃镇(Huángpǔ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北部,西北邻顺 德县桂洲镇,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大岗镇相望。因镇区附近山坡曾盛长黄菊,如天然 大花圃,名大黄圃,后简称黄圃。1952年建黄圃镇。1958年成立黄圃公社。1986年黄圃区并 入,仍名为黄圃镇。
横档(Héngdàng)在中山市区北22.5公里,东濒洪奇沥水道。属 黄圃镇。含4个自然村。因当地有海拔76.2米小山,山势如屏挡潮得名横档山。清乾隆二十 四年(1759)始有人聚居山南,名镇南,后范围扩展,改用山名村。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 路交会处。惯称石岐城区。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旧为中山(香山)县治。因石岐山而得名。 石岐古时写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后 取“风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 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民国10年(1921)拆 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 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民众镇(Mínzhòng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东北隔 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万顷沙相望。清末成圩。民国19年 (1930)间黄泽生从番禺迁此建民众茶 室,因此得名民众圩。镇因圩名。1950年设民众乡。1959年置民众公社,1983年改区,1986 年建镇。
西桠(Xīyā)在中山市区东9.3公里。村处小隐涌上游分叉之西,初称 西溪,后改名西丫。因“丫”与“桠”同义,清宣统三年(1911)后称今名。
濠头(Háotóu)在中山市区东4.5公里。含员山、李家村等4个自然 村。属张家边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郑氏建村。临海,盛产虫豪、溪称虫豪溪 ,后溪易名为濠头涌。村因溪而名。
恒美(Héngměi)在中山市区西南6公里处。南宋末,李姓人从新会 河塘村迁此。为纪念故里,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渡头(Dùtóu)在中山市区西南6.7公里。属环城区。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于石岐河南岸,岸边筑船渡码头,俗称渡头。
张家边(Zhāngjiābiān)在中山市区东北7.5公里。北濒横门 水道。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张凤冈一家从良宋都张婆澳迁此,因村处海边,且为张 姓首居,故名张家边村。
东濠涌(Dōngháochōng)在中山市区东17.1公里。属南蓢镇。南宋末年,严姓人从南雄珠玑巷徙此建村,因地处涌 边,村民以采蚝为业,称蚝涌。因同音,易名为濠涌。后又避同名,1983年以古时曾称东乡 而改称今名。
港口镇(Gǎngkǒu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中北部。北临鸡 鸦水道。 驻地于清末成圩,为当时石岐往来广州的必经港口,故名港口圩。镇因圩名。1949年设港口 乡。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顷二(Qǐngèr)在中山市区北26.2公里。属黄圃镇。清同治七年(18 68),顺德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氏迁居于此,时垦田约120亩,故名顷二。
翠亨村镇(Cuìhēngcūn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部, 东濒珠江口伶仃洋,清康熙年间(1662—1722),蔡氏来此建村,因村近山坑,人称蔡坑村。 后人见山林青翠,以方言谐音,于道光初改名翠亨。寓“万事亨通”意。镇因村名。1955年 设翠亨区,1957年改设翠亨乡。1958年建翠亨公社。1986年建翠亨村镇。保留有孙中山故 居。
中心海(Zhōngxīnhǎi)在中山市区西北22.5公里。属小榄镇 。含太乐、同丰等4个自然村。因地处河涌交错的中心,故名。
北村(Běicūn)又名北街。在中山市区西22.3公里。永宁办事处驻 地 。属小榄镇,清中叶,在妙灵宫至文昌庙一带已形成街市,称大榄市。因地处天妃庙北,故 名北街,后改称今名。
南头镇(Nántóu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清道光年 间(1821—1850)建圩,名南和。同治三年(1864)因处坡头沙之南改名南头圩。镇因圩名。19 55年设南头区。1957年设南头乡。1958年成立南头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聚财(Jùcái)在中山市区西北23.6公里。属南头镇。清同治初, 村民从顺德县容奇、桂洲及本市黄圃等地迁此,建聚财社,故名。
易家(Yìjiā)在中山市区东北18·6公里。属民众镇。清末,有易姓人 在此承耕,称易家围,因以名村。
浪网镇(Làngwǎng 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流动 渔民常在 此处沙滩晾晒渔网,方言“晾”与“浪”音同,称浪网沙。清光绪十二年(1886)始有人定居 ,宣统二年(1910)形成集市,初名万安圩,1949年改名浪网圩。镇因圩名。1950年设浪网乡 。1974年成立浪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教昌(Jiàochāng)在中山市区西北26·5公里。属古镇镇。 含新圩、外闸等5个自然村。清末因有教昌庙而得名。寓“教化其昌”之意。
曹二(Cáo ér)在中山市区西北21·9公里。属古镇镇。含首龙南、首 龙北等5村。1958年原为曹步二、六两大队,1965年两大队合并,称为曹二村。
阜沙镇(FùshāZhè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北部。东临鸡鸦水道 。镇人民政府驻阜圩。清初有人聚此垦耕,后形成集市,称浮圩,因处浮圩山南麓而得名, 谐音埠圩。1957年设阜沙乡。1983年改阜沙区,1986年建镇。
低地(Dīdì)原名牛角。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7.9公里。属阜沙镇。清 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有人定居。因地势较低,故名。
长洲(Chángzhōu)又名烟洲。在中山市区西缘。含西村、北村、 中心村。因所处沙洲狭长,故名长洲。又因朝暮时刻,沙洲沿马山上空烟雾缭绕,“长洲烟 雨”为石岐一景,故雅称烟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