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man Kodak Ektachem的干片与仪器使用早期发展史
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
告别胶卷:柯达和富士截然不同的转型思路柯达望见数码时代,富士则看到护肤品几乎所有主流商业媒体都没有关注这个消息:美国堪萨斯州一家小型摄影公司,在2011年元旦前,冲洗完世界上最后一卷柯达克罗姆胶卷——这是过去75年间,全球最畅销的彩色胶卷。
不予关注,是因为对传统胶卷业的哀鸣已然泛滥。
从根本上,柯达认为在胶卷业的尽头,只存在通往数码时代这一条道路,果真如此吗?柯达昔日的劲敌,日本富士胶片集团却做出全然不同的选择。
就在柯达发布财报同期,这家曾以绿色胶卷广为人知的公司决定,在中国正式推出红色包装的“艾诗缇”品牌护肤品,在电视、网络等渠道全方位投放广告。
事实上,早在2006年,富士便开始进入日本护肤品市场。
彼时,柯达仍在承受2003年转型以来的亏损。
而且,和那些知名的日本护肤品牌不同,富士一开始便涉足网络销售,四年店铺数量达5千家,该业务销售额在2009财年同比增长2.5倍。
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傻瓜相机”诞生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磊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的:“柯达”。
而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相机”。
温馨家庭回忆柯达建立品牌忠诚的另一着眼步在于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识别。
柯达早期广告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百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常可以从电台上收听到“这就是柯达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世界胶卷之王柯达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
柯达发展史
第一阶段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
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
1891年,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2年,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X射线。
当年圣诞节前夕,伦琴用Kodak胶片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次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商业摄影领域,推出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而设计的相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
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
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
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
20世纪初,柯达的产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亚洲。
直至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干化学基础
干化学基础所谓干式生化,就是将原来发生在液相反应物中的反应,转换到一个固相载体上,然后被检测。
其原理是将某项测定所需要的全部试剂成分固化在具有特定结构反应装置(试剂载体)上,当把样品加到载体上之后,液体成分将试剂溶解并发生反应,然后通过检测器检测反应信号。
一、干化学历史1930年PH试纸条的出现,是最早的干化学应用于临床,开创了试纸条法干式化学的先河,后有1956年美国出现的尿糖试纸条及1972年尿试纸条自动分析仪的出现,在1983年的REFLOTRON(BM)和1987年的SPOTCHEM(ARKRAY)系列的出现,把试纸条法干式生化临床应用范围扩大了,Boehringer Mannheim 公司推出了用全血的干式试纸条试剂。
即将血细胞排除于滤膜之外,而血浆与试剂发生反应后显色检测。
干片式干式化学分析仪是 80 年代问世的。
分别由1978年Eastman Kodak和1980年富士DRICHEM (FUJI)制造出了测定血清中血糖、尿素、蛋白质、胆固醇等的干式试剂片。
当加上定量的血清后,在干片的前面产生颜色反应,用反射光度计检测即可进行定量。
这类方法完全革除了液体试剂,故称之为干化学法。
二、仪器结构干片式生化仪由干片(dry sheet)试剂和检测仪器两部分组成。
(一)干片试剂所有检测项目的试剂都做成干片,成为干片试剂,干片试剂的结构从上到下一般分为分布层、试剂层和支持层。
入射光干片不仅包括试剂,也可由电极构成,如富士DRICHEM (FUJI )的钾、钠、氯三合一试剂片,所以这类分析仪也可进行电解质的测定。
这类干片均为一次性使用,故成本较贵。
(二)检测仪器检测仪器也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之分。
半自动分析仪在分析过程中试剂片的选择与放入和待测样品的加入均需要由人工逐个去完成,且测定速度较慢。
全自动分析仪则只要在样品盘或样品架上放好待测样品,在操作屏幕上设定好需测定的项目、或者放入需检测项目相对应的干片(干片上印有条码,仪器自动识别所检测的项目),由分析仪自动选取干片试剂、自动进行定量取样、孵育和检测,且测定速度较快。
柯达历史
柯达历史1888 年,伴随着“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口号,乔治•伊士曼为消费者带来了第一部简易相机。
从此,他使笨重而复杂的摄影过程变得简单易用,并且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
从此,伊士曼柯达公司踏上了开发新产品之路和使摄影更简单、更有用且更有趣的历程。
实际上,现在的柯达不仅以摄影著称,同时还因各种休闲、商业、娱乐和科学应用使用的影像而闻名。
它的范围越来越涉及使用技术来结合图像与信息-为深远地改变人们和公司的通信方式创造了条件。
正如伊士曼让摄影“像使用铅笔一样方便”的目标的一样,柯达坚持发展影像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道路。
作为位列前茅的主要跨国公司,公司的品牌几乎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乔治伊士曼公司的诞生1880 年4 月,伊士曼先生租用罗彻斯特州街一座大楼的第三层,开始制造干版出售。
他最先购买的设备之一是价值125 美元的二手发动机。
“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马力”,他后来回忆道。
“这是两个马力,但我想可能随着业务的发展,会需要两个马力的。
这值得一试,因此我就把它买下了”。
随着新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至少有一次面临分崩离析,那就是在经销商手中的干版出现问题时。
伊士曼先生将这些坏板全部召回,并用好产品替换。
“赔偿那些版花掉了我们最后一美元,”他说。
“但是留给我们的更加重要,那就是声誉。
”伊士曼先生的第一个办公室位于罗彻斯特州街上这栋大楼的三楼上。
“这个想法是逐渐形成的”,他后来说:“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制作干版,而是使摄影变成平常事物”,或者像他更简洁地描述一样,“使相机变得和铅笔一样方便”。
伊士曼先生的实验方向是使用比玻璃更轻、更灵活的片基。
他的第一个方法是将照相乳胶涂在相纸上,然后将相纸装入胶卷架。
该胶卷架用于取景相机,代替玻璃片支架。
1885 年第一个胶片广告词是“很快将推出一款新型感光胶片,相信将被证实为室外和工作室用玻璃干燥板的经济而方便实用的替代品”。
使用胶卷架的该摄影系统立即大获成功。
化学仪器历史
化学仪器历史化学仪器是化学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们在化学研究和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仪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玻璃容器到高精密的仪器设备,不断推动着化学科学的发展。
一、早期化学仪器的发展早期的化学仪器发展相对简单,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玻璃容器和简易的实验设备。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玻璃容器进行实验,例如埃及人使用玻璃瓶来保存香料和药物。
而在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的光学实验室中已经出现了使用凹凸透镜的光学仪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的发展促进了化学仪器的进一步改进。
在17世纪,随着化学实验方法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的实验仪器。
例如,罗伯特·波义耳发明了波义耳瓶,这是一种用于定量分析的玻璃容器。
而安东尼·范·李温霍克发明了显微镜,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微小的化学结构。
二、现代化学仪器的发展随着化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仪器也随之不断创新。
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使用电子仪器来进行化学实验。
例如,在1907年,罗伯特·米利坎发明了质谱仪,用于分析化合物的质量和结构。
20世纪中叶,化学仪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仪器设备。
例如,核磁共振仪的发明使得科学家能够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动态过程。
气相色谱仪的出现则使得分离和分析化合物变得更加快捷和精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仪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现代化学仪器不仅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灵敏度,还能够实现自动化和高通量的分析。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联用技术的结合,使得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三、未来化学仪器的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仪器的发展仍将继续。
未来的化学仪器将更加智能化和高度自动化。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将使得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更加高效和准确。
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化学仪器带来新的突破。
纳米仪器的尺寸更小、功能更强大,能够实现对分子和原子级别的精确控制和操作。
乔治·伊士曼:摄影因为他,从最初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人都懂的“照
乔治·伊士曼:摄影因为他,从最初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人都懂的“照相”| 这个人有好奇心他是谁:乔治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1854 - 1932),柯达公司创始人。
他是谁:乔治·伊士曼最早提出了“为每个人设计照相机”的想法,并通过技术和好奇心:乔治好奇心:服务的改进实现了这一点。
如果能坚持伊士曼一贯以来的做派——将最新潮的技术民主化,柯达在数码相机的时代也许不会落后那么远。
乔治·伊士曼去世时留下了两把鲁格尔手枪、胸膛上的枪孔,以及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何必再等待死亡?”那是 1932 年,伊士曼 77 岁。
51 年前,伊士曼创立了柯达 (Eastman Kodak Company),此后他完成的工作可以分为两部分,都围绕着照相。
一部分更像是技术活儿。
柯达最早的时候叫伊士曼干板制造公司,那是因为伊士曼在 1880 年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做出了干板胶片,而过去,人们用湿漉漉的玻璃做胶片,重且易碎。
五年后,这家公司又研制出了感光胶卷,这种胶卷也适用于托马斯·爱迪生在 1891 年发明的电影摄影机。
换句话说,后者借助了伊士曼的胶卷技术才得以面世。
胶卷在那时候还是个稀罕货,原因是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摄影器材,也不了解如何使用照相机。
伊士曼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摄影是个奢侈品,它能民主化吗?” 1888 年,第一台自动照相机“柯达一号”问世了。
“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柯达当时的口号这么说。
这实际上是另一项更复杂也更重要的工作——伊士曼捕捉到,人们有了可以支配的休闲时间,有了按动快门的渴望。
“柯达一号”一开始遭到了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拒绝,可这几乎是在意料之中的“好消息”——除了他们之外,潜在的市场还有多大呢?那是大众消费兴起的年代,伊士曼指出了一个大众市场的存在。
之后,整个 20 世纪的消费社会所遵循的就是他创立的原则: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人消费得起过去只属于贵族的东西,并想方设法地让这个日益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持续购买——购买产品,同时也购买服务。
显微镜发展史
显微镜发展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人们就已发现通过球形透明物体去观察微小物体时,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后来逐渐对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体放大成像的规律有了认识。
1590年,荷兰和意大利的眼镜制造者已经造出类似显微镜的放大仪器。
1611年 Kepler(克卜勒):提议复合式显微镜的制作方式。
1665年 Hooke(胡克):「细胞」名词的由来便由虎克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而得来的。
1674年 Leeuwenhoek(列文胡克):发现原生动物学的报导问世,并于九年后成为首位发现「细菌」存在的人。
1833年 Brown(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紫罗兰,随后发表他对细胞核的详细论述。
1838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施莱登和施旺):皆提倡细胞学原理,其主旨即为「有核细胞是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 Kolliker(寇利克):发现肌肉细胞中之线粒体。
1876年 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显微镜中成像时所产生的绕射作用,试图设计出最理想的显微镜。
1879年 Flrmming(佛莱明):发现了当动物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其染色体的活动是清晰可见的。
1881年 Retziue(芮祖):动物组织报告问世,此项发表在当世尚无人能凌驾逾越。
然而在20年后,却有以Cajal(卡嘉尔)为首的一群组织学家发展出显微镜染色观察法,此举为日后的显微解剖学立下了基础。
1882年 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将微生物组织进行染色,由此他发现了霍乱及结核杆菌。
往后20年间,其它的细菌学家,像是Klebs 和 Pasteur(克莱柏和帕斯特)则是藉由显微镜下检视染色药品而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 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见光理论上的极限,他的发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镜头为显微学者另辟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 Golgi(高尔基):首位发现细菌中高尔基体的显微学家。
干化学技术简介.
140/105.211*100=133.0 mmol/L
• 直接法没有电解质排斥效应
性能优势
• 一次性电极 • 没有基质效应
• 没有电解质排斥效应
• 没有繁琐的日长保养
免疫速率法干片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免疫速率反应模式 需要液体反应底物 地高辛、苯妥因、苯巴比妥、CRP、 卡马西平
免疫速率法干片
茶碱干片(THEO)
速率法(多点法)
应用速率法进行测试的项目
谷丙转氨酶干片(ALT)
谷草转氨酶干片(AST)
碱性磷酸酶干片(ALKP)
肌酸激酶干片(CK)
肌酸激酶同工酶干片(CK-MB) 谷氨酰转肽酶干片(GGT) 乳酸脱氢酶干片(LDH) 胆碱酯酶干片(CHE)
比色/速率法干片
扩散层
试剂层
指示剂层
干片法(直接法)
独立电极 / 测试 一次性Tip头 无 无管道 定标周期长、环保 没有
ISE间接法电解质排斥效应
• 标本10微升,非水相5%,水相9.5微升 • 稀释100倍,加入稀释液990微升,水相999.5微升 • 实际稀释倍数=999.5/9.5=105.211 • 如果标本中含K 3.50 mmol/L; Na 140 mmol/L • 间接法实测值为:3.50/105.211*100=3.33 mmol/L
终点法
应用终点法进行测试的项目 白蛋白干片(ALB) 血氨干片(AMON)
钙离子干片(Ca)
葡萄糖干片(GLU) 镁离子干片(Mg) 总蛋白干片(TP)
胆固醇干片(CHO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干(HDLC) 磷离子干片(PHOS) 甘油三酯干片(TRIG)
尿素氮干片(BUN/UREA) 尿酸干片(URIC)
ct发展历程
ct发展历程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能够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断层图像。
CT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以下将详细介绍CT的发展历程。
CT的发展始于1972年,当时英国的一位物理学家阿兰·麦克劳德(Alan McLeod Cormack)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
他的想法是通过使用X射线从不同角度扫描人体,然后使用计算机算法将这些扫描数据转化为图像。
这一想法引起了美国的一位医生,戴维·柯曼(David Kuhl)的兴趣。
柯曼与麦克劳德合作,成功地开发出了第一台CT扫描仪。
第一台CT扫描仪于1972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投入使用。
这台扫描仪使用了一个旋转的X射线源和一个旋转的探测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扫描数据。
然后,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处理,生成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
这一技术的突破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医学成像领域的一次革命。
随着CT技术的发展,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逐渐提高。
在1975年,第一台全身CT扫描仪问世,使得医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人体图像。
1980年代,CT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螺旋CT扫描仪。
螺旋CT扫描仪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连续的扫描,大大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
1990年代,多层螺旋CT扫描仪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CT技术的发展。
多层螺旋CT扫描仪可以同时获取多个层面的图像,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CT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21世纪初,CT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高分辨率CT扫描仪和多能谱CT扫描仪。
高分辨率CT扫描仪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多能谱CT扫描仪可以同时获取不同能量的X 射线图像,从而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目前,CT技术已经成为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筛查和治疗规划等方面。
柯达相机的发展1111111111111111
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的相机生产始于1888年的 “The Kodak”。一百多年来,柯达公司传统相机 制造的基本策略是以相机生产促进胶卷销售,并利 用可以自行确定胶卷规格的优势,生产了不少世界 知名的普及相机名品,从这一点来讲,柯达在促进 摄影成为大众化生活消费的进程中功不可没。另一 方面,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位于战火从未 波及大陆本土美国的柯达公司,因一度成为同盟国 阵营唯一的摄影器材供应商,也开发、生产了数款 中高档相机精品。这些相机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不仅是柯达相机制造百年史上光彩照人的明珠,而 且是世界相机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7
8
1891年,柯达収布了可在日 光下更换胶卷的方箱式相机 “柯达A、B、C”,幵在相机 上标示有Daylight(日光)字 样。柯达A、B、C型相机分为 普通型和日光型,普通型还需 要在暗室换装底片,日光型可 在明室中操作,其各型尺寸如 下:A型2.75×3.25英寸,B型 3.5×4英寸,C型4×5英寸。
1898 年 - 柯达推出折叠便携式柯达相机, 该相机如今被视为现代卷装胶片相机的鼻祖。 该相机使用 2 1/4 英寸 x 3 1/4 英寸(5.7 厘 米x 8.3 厘米)的负片,这种负片成为了此 后几十年间的标准尺寸。♦ 公司的建议制度 启动。该制度为给公司提出改善经营建议的 员工给予现金奖励。
1996 年 - 推出先迚摄影系统 (APS) 栺式。其功能包括 落入式胶片盒装入、允许胶片在未完全曝光时中途回 卷的更换功能,以及三种不同的图片栺式(经典、群 组和全景)。柯达为其相关产品推出 ADVANTIX 品 牌。♦ 六月,公司向迅速增长的民用数码市场推出第 一个便携式数码相机系列。♦ 柯达推出主题为“Take Pictures.Further.(开拓影像新天地)”的电视广告, 为扩大柯达品牌吸引力迚行宣传。♦ 公司向北卡罗莱 纳杜罕的杜兊大学医学中心収出公司第 1 万台医疗激 光打印机。♦ Daniel A. Carp 被仸命为柯达总裁和首 席运营官。
血气酸碱分析仪发展历史
血气酸碱分析仪发展历史一、早期的血气分析方法过去,为了测定血液中的CO2 和O2 含量曾采用多种测定方法。
(一)、Van,Slyke-Neil 法此法的原理是应用铁氰化钾(破坏血红蛋白以释放O2)、皂素(破坏红细胞)、辛醇(去泡剂)等混合液,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破坏,在密闭真空条件下,让血液中所含CO2 、O2 及N2 全部释出,然后在固定容积下测量其压力,再计算出CO2 和O2的含量。
(二)、Scholander-Roughton法此法的原理shi血液与含有重碳酸钾、高铁氰化钾和皂素的溶液相混合,再加醋酸盐缓冲剂,使重碳酸钾在醋酸盐缓冲剂作用下产生CO2,使血液中的各种气体得以全部释出(这样就可免去真空释放气体的操作,但此法不能测定血液中的CO2含量)。
(三)、Riley法此法是利用Scholander-Roughton二氏微量血液分析器作动脉血O2、CO2 分压的直接测定。
其原理是利用小气泡(肺气泡)浮悬于相对大量的动脉血中,置于37℃水浴内,使两者之间的气体分压取得平衡,然后分析小气泡中的气体成分,其所得的气体分压,即等于动脉血的气体分压。
以上诸方法操作手续麻烦,测定时间长,准确性差。
现在临床上已经基本淘汰,不再使用。
二、血气分析仪1954年,丹麦雷度公司与Astrup教授合作研发,推出全球第一台PH分析仪即Astrup Apparatus E50101,从而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到1959年,推出了第一台检测PH、pO2、pCO2的分析仪,从此医院开始测量这些参数来诊断和挽救患者的生命。
这一时期血气分析仪发展和应用起步不久,一起处于手动时代,结构笨重。
所需样品量大,可测定值较少。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导致血气分析仪进入全自动时代,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仪器结构得到重要改进,重量降至30kg左右。
传感器探头小型化使得所需样品量降至几百到几十微升,工作菜单日趋简单,操作可在提示下进行,可测量和计算的参数也不断增多。
柯达的发展历程
柯达的发展历程
柯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88年,当时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创办了柯达公司。
在成立初期,柯达主要
从事照相机胶卷和相纸的生产和销售。
在1900年代初期,柯达推出了一款易于操作的便携式照相机——柯达No.1摄影机,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摄影的乐趣。
不久后,柯达推出了一种基于胶片的照相机——柯达Brownie,这成为了摄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柯达继续推出了新的照相机系列,包括自动对焦相机、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等。
在20世纪70年代,柯达成为了最重要的照相机制造商之一。
然而,在21世纪初,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传统胶片照
相机市场的衰退。
面对这一挑战,柯达逐渐放弃了传统照相机业务,转向数码相机和打印机的研发和制造。
然而,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发展并不顺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因此,在2012年,柯达宣布破产重组,并逐渐退出
了消费者数码相机市场。
尽管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遭遇挫折,但该公司仍然在商业打印和图像处理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他们提供各种打印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包括高速打印机、商业印刷机、图像分析软件等。
时至今日,柯达已经成为一家以商业打印和图像处理为主的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打印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
他们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保健、金融、教育等。
总结来说,柯达经历了从传统照相机制造商到数码相机制造商的转型过程,最终转型为一家商业打印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虽然公司在途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柯达始终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断通过创新来保持竞争力。
柯达公司大事记
年影像巨人的里程碑柯达公司大事记前言:“只要你一按,其余交我办”使用胶卷的柯达照相机在1888年问世,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为此亲自创造了这句广告语。
就这句话,成为了柯达在科技研发和客户服务安身立命的根本。
柯达,秉承弃繁从简的核心理念,将最先进的影像科技和色彩科学转化为慧及大众的创新产品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服务。
1878年乔治·伊士曼是首位证明感光干板便利性的人士之一。
干板避免了以往使用玻璃片必须涂布,然后立即曝光,并在湿润的状态下进行冲洗的麻烦。
感光干板1879年乔治·伊士曼发明一款乳剂涂布机,实现批量生产感光干板。
1884年乔治·伊士曼创办伊士曼干版和胶卷公司,成为柯达公司前身。
摄影成为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1885年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胶卷,使摄影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
1888年推出第一部民用相机,掀起业界研发同类产品热潮。
爱迪生和乔治·伊士曼1889年推出第一卷民用胶卷,改变人类影像世界的发展。
这软胶卷的出现,让爱迪生日后在1891年发明的第一台电影摄像机。
1891年推出第一部可在日光环境下安裝胶卷的民用相机,使相机的应用更加方便。
1895年推出便携式柯达相机,使用卷装的胶卷,并能从附设的显示器读取曝光的底片编号。
医用X光片1896年发明专门的X光放射成像产品,奠定现代医疗影像的基础。
柯达 Folding Pocket1898年推出“Folding Pocket”柯达相机,被认为是现代使用卷装胶卷的相机鼻祖。
该相机使用2×3 ?英寸的底片,此后几十年间,成为业界的标准。
柯达 BROWNIE1900年推出第一部“BROWNIE”相机,售价仅1美元,使用仅售15美分的胶卷。
第一次使得摄影成为普通大众能够承受的爱好,成功地使摄影普及化。
1902年发明柯达冲印设备,简化冲洗胶卷的程序,能够在非暗房条件下冲洗照片。
1908年推出全球第一卷采用醋酸纤維素生产的商用胶卷。
光谱仪发展历史
光谱仪发展历史
光谱仪是用于分析物质成分的光学仪器,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光谱仪发展历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发明的简要概述。
1.牛顿的分光镜
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是第一个使用分光镜进行实验的人。
他通过对太阳光的折射和反射进行了实验,并发现了白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光谱分析奠定了基础。
2.赫歇尔的分光仪
19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改进了牛顿的分光镜,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分光仪。
这种分光仪可以将光线分散成较宽的谱带,并且可以通过移动谱带来测量不同波长的光线强度。
赫歇尔的分光仪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和化学分析领域。
3.傅科的光谱冲击管
19世纪中叶,法国物理学家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科发明了一种新的光谱分析方法,即光谱冲击管。
这种方法利用了气体在强电场中会发出辉光的原理,通过记录辉光的颜色和强度来分析气体的成分。
傅科的光谱冲击管为后来的光谱仪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分子荧光光谱法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分子荧光光谱法。
这种方法利用了分子在受到光激发后发出的荧光光谱来分析物质的成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荧光光谱法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方法,尤其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光谱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牛顿的分光镜到赫歇尔的分光仪,再到傅科的光谱冲击管和分子荧光光谱法,这些发明和创新为光谱分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1901
回顾1901回顾1901-2020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亨利·莫瓦桑(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比希纳(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居里(波兰):“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保罗·萨巴捷(法国):“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医用影像设备的发展简史
第一节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简史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在做真空管高压放电实验是,发现了一种肉眼看不见、但具有很强的穿透本领、能使某些物质发出荧光(荧光屏)和使胶片感光的新型射线,即X射线,简称X线。
伦琴是在及其简陋的条件下工作的,但他的这一伟大发现却震撼了全世界,为世界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接着,他利用X线为其夫人拍摄了一张手的照片,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张X线照片。
为此伦琴于1901年12月10日荣获首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世人为纪念他的不朽功绩,又将X线称为伦琴射线或伦琴线。
X线的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首先始用于骨折和体内异物的检查,以后又逐步用于人体其它部分的检查。
与此同时,各种X线机的相继出现。
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X线管。
20世纪10~20年代,出现了常规X线机。
其后,由于X射线管、高压变压器和相关的仪器、设备以及人工对比剂的不断开发利用,尤其始体层装置、影像增强器、连续摄影、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电视、电影和录像记录系统的应用,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末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称为影像设备学。
1972年,英国工程师汉斯菲尔德首次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由于颅脑的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简称X-CT设备,或CT设备。
这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X线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问世,是1895年发现X线以来医学影像设备的一个革命性的进展,为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学奠定了基础。
CT设备是横断面体层,无前后影像重叠,不受层面上下组织的干扰;同时由于密度分辨率显著提高,能分辨出0.1%~0.5%X线衰减系数的差异,比传统的X线检查高10~20倍;还能以数字的形式(CT值)作定量分析。
近30年来,CT设备的更新速度极快,扫描时间由最初的几分钟向纳秒级发展,图像快速重建时间最快已达到0.75S(512X512)矩阵,空间分辨率也提高到0.1mm…..平板探测器CT设备目前尚在开发阶段,一旦技术成熟,从机器设计、信息模式、成像速度、射线剂量到运行成本都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将会引起CT设备的又一次革命。
胶卷轶事
胶卷轶事摄影爱好者们都知道柯达胶卷和柯达快照是美国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创建的。
他本是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Rochester)城一家银行的办事员,业余爱好摄影。
1877年,他23岁,花了94.36美元购买了照相机、镜头和一些配件;花了5美元听一位摄影师讲解照相技术,开始了学习研究摄影,阅读化学教科书,购买有关摄影的书刊。
他从一本英国出版的关于摄影的杂志上读到论述一种新的干感光片比湿感光片的优越性,就开始在他母亲厨房清洗餐具的水槽中试验制造这种干感光片,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于是他在1880年辞去了银行的工作,和一位合伙人在一家乐器商店的楼上一间室内创建了干感光片公司,生产干感光片。
所谓湿感光片是在摄影术早期出现的。
最先是用蛋清把摄影底片上的感光剂涂敷在玻璃片上,1851年英国一位摄影师阿切尔(F.S.Archer,1813-1857)改用火棉胶。
火棉胶是硝化纤维素溶解在乙醚和乙醇或其他溶剂中的胶状溶液,可以比蛋清更好地把感光剂均匀而细致地分散在玻璃片上,大大缩短了摄影的曝光时间,是摄影史上一项创举。
但是这种感光底片只有在硝化纤维素的溶剂未挥发掉以前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因为感光剂在干燥了以后就不再感光了。
用这种感光底片摄影,特别是拍摄外景时是非常麻烦的,到达摄影地点后首先要支起帐蓬作为暗室,在帐蓬里调制感光剂,涂敷在玻璃片上,在未干燥前装进照相机里摄影。
这种底片就是湿感光片。
这种湿感光片虽然经过一些人的改进,终未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是经过了20年,到了1871年,英国医生、微生物学家马多克斯(R.L.Maddox,1816-1907)提出改用动物胶代替火棉胶把感光剂涂敷在玻璃片上。
动物胶能吸收空气中水份并膨胀,干燥后仍能使底片感光。
这种底片就是干感光片。
伊斯曼在美国在1880年创建干感光片公司,开始生产干感光片,掌握了时机,很快获得发展。
他没有满足于这个发展,从1884年开始又研究制一种轻巧而坚韧和薄而能卷曲的摄影感光片,以取代笨重的玻璃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astman Kodak Ektachem的干片与仪器使用早期发展史Eastman Kodak公司坐落于纽约州罗彻斯特,Ektachem的故事开始于1970年。
在一段时间内,Eastman有机化学制品公司为临床实验室提供试剂,Al Baitsholts为分析灵敏度的干片扫描色谱分析系统产品经理,他确信某种干片扫描格式可能成为一种新方法测定的原理,以用于日常临床化学分析。
这时时机非常好,因为Kodak 一直对一种新产品有兴趣,这种新产品可使用专利涂层技术制造。
Al拜访了他以前的老板兼朋友,Edwin Przybylowicz,Kodak研究工作实验室高级经理。
他们讨论了多种干片扫描化学的配置,仅需要不超过10μl的体液(血清、血浆、全血甚至是脑脊液),但是会产生定量结果。
Przybylowicz被这些建议强烈地吸引住了。
他成立了以Charles Warburton、Leo Kunzelsauer和William Fellows为成员的小组来探究这些可能性。
这些早期实验的目的是制造一种干燥且薄的膜层,包含临床分析比色法中所必需的所有试剂。
在亲水聚合物矩阵中的试剂被涂在透明塑料之上并进行干燥。
在干片上加入样本,水和被分析物在试剂层混合,开始反应。
用比色法来取得最终反应结果。
使样本在干片上分散被证明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在干片表面液体往往形成一个水珠。
研发小组最初使用过滤纸、塑料过滤器或机织品使液体在试剂层分散。
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涂抹扩散层作为试剂层上凝胶材料中泥浆的固体颗粒;在涂层浆料干燥过程中这将成为一种多孔固体形成的地方。
由Al Goffe研制的首选成分是以在溶剂-非溶剂混合剂外的二氧化钛涂层中的有色醋酸纤维素为基础。
干燥时,这种混合物产生一种高度多孔性结构。
在试剂层上的扩散涂层分析片横截面示意图为图1;图2为二氧化钛-醋酸纤维素层的显微照片。
当测试液体低落时,如血清,触及到扩散层时,它迅速扩散直至微孔被填满。
使用两倍的液体体积则扩散为原来约两倍的面积(在体积为5-15μl被证明其属实)。
因而扩散层提供一个涵盖每单位面积的流体,其不受使用液体体积的限制。
10μl液体可扩散1平方厘米。
因为二氧化钛-醋酸纤维素的扩散层几乎是不透明的,有色反应产物必需通过反射密度量化。
使用Kodak研究工作实验室设计的设备,适当的光波长通过干片控制,以试剂层为45°角为基础,背面反射光为90°,从而减少镜面反射。
读数通过微小的窗口读取。
在反应过程中干片在可控温度下保存。
这一设备示意图在图3中显示。
直到1971年年末,研发小组终于证明研究的结果可运用到常见的临床化学反应方案中。
确实,他们在可接受范围内以葡萄糖氧化酶与山葵过氧化物酶-催化邻苯甲苯胺氧化为基础进行葡萄糖分析干片。
在1976年取得了干片分析的专利。
基于这点,管理层决定通过建立以下三个新的团队扩大研究:(a)一个化学-生物化学小组,由Cornelius Unruh领导,Pat Grisdale为其下任,该小组提供试剂、化学及生物化学分析概念;(b)一个涂层技术小组,由Dick Spayd领导,进行涂层研究并将其转化为分析实验原理(小的干片,16mm正方形被证明是最好的格式);(c)由Henry Curme领导的生物分析小组,进行分析干片的性能测试,并诊断其发生的问题。
这些小组的领导或实验室负责人,是众所周知在Kodak具有10-20年的摄影研究与发展经验。
实验室行政部门由Roy Rand负责,一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化学家,努力尽早提供必需的临床化学经验,指导研究计划。
此外,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生化专业及多个方面经过培训后也加入这个团队,每个分析干片研究小组都是由以上述专业团队组成。
技术障碍无处不在,例如高温是很不便的,因为在反应完成前高温会使酶的活性减少,干片变干。
通过亲水聚合物的再次水化形成的凝胶体太浓密而不能使大的分子(如白蛋白)通过。
因此,要为大分子的分析设计不同的策略。
又比如腐蚀性化学物质,如在Abell–Kendall胆固醇诊断中使用的,能够损害干片。
虽然将凝胶体排除在外使大分子的分析变得困难,但是其它大分子,如血色素(一种用光度测定的、化学干扰物),仍然留在白色不透明扩散层,影响光度检测。
血色素实验分层干片的敏感度小于常规分光光度测定系统。
但一般而言,低孔隙度血清蛋白不会进入凝胶层。
小组对将酶作为试剂使用很感兴趣,不仅因为其特异性高,还因为在37℃酶催化的反应速度。
在葡萄糖测定中的直联茴香胺被改进的Trinder试剂取代。
这个反应序列包括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催化4-氨基偶氮苯氧化,更进一步的与苯酚或萘酚结合以形成染色剂。
在Curme实验室中进行的机械论研究,每个人都指出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就像其它酶)在膨胀的高分子干片中显示出同样的活跃性,就像它们在常规有水环境中一样。
各种过氧化物-催化某种染色剂基质(无色母体染色剂)氧化在一般的实验中表现的很好。
由于Kodak在染色领域的专业技术,发现染色基质系统并不难,为各种浓度的分析物提供有用的反射系数值,如葡萄糖(3.9-5.8 mmol/L)和尿酸(150-420 mmol/L)。
反应的系数调整很必要,因为所有的反应要与未稀释的血清反应,研究者不能随意调整稀释度以适应不同分析物的浓度。
Zona Pierce与David Frank设计出一种扩散层以处理如白蛋白这种大分子。
这个层次中1mm聚合球体轻轻的粘贴在一起,透明的干片底部与适合的粘合剂相连。
图4为这个层次的照片。
随着实验的发展,小组更清楚的明白干片格局是多么的有用。
例如,他们发现包含维生素C酸氧化酶的层次可进行涂层(“清洗层”)在尿酸实验中消除抗坏血酸盐干扰(当年轻的生物化学家T.W. Wu指出其可与夏南瓜壁球表皮相分离,酶的生产量数额便成为可能)。
层间化学的一个创造性使用被另外一个年轻的化学家Barbara Bruschi所设想,其在涂层技术实验室工作。
Bruschi想对氨水进行量化,这些氨水是通过酶催化尿素的水解释放出来的,催化作用通过使用无法消除的指示染色剂进行。
为防止来自于碱性实验系统固有的干扰,Bruschi将指示剂反复用醋酸纤维素薄层进行涂层。
透过小的中性分子,如NH3,但不包括离子,这个层间系统证明氨水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而且对离子无任何敏感性。
当管理层成员看到这些研究小组对不同的分析物-葡萄糖、尿素及尿酸进行的成功实验,发现干片有许多优势,他们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同意从不同的学科聘用更多的科学家。
包括刚刚离开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的学业的专业人员。
这些新进人员在他们加入的几个月中对事业有重要的贡献。
工作很具挑战性,士气也大振。
然而,一些困难的分析物依然存在。
例如,胆固醇研究小组不能单纯的在干片中混合足够多的酸以达到Abell-Kendall类型反应,让其在pH中独自产生摇摆以水解胆固醇酯,然后进行强烈的酸变色构成反应。
同时就像上面提到的,这里还涉及到在物理设备中强酸的影响。
然而,解决方法被Charles Goodhue发现,他是少数被Kodak聘请的微生物学家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注意到了胆固醇脱氢酶,Goodhue向发现这种有机体的全国卫生研究所科学家写信并获得样本。
Goodhue培养这种微生物然后将任务指派给Roy Snoke,Snoke接下来的发现带来的惊喜贯穿了整个研究。
当胆固醇散射暴露于细胞析取时,其中一种产物就是过氧化氢。
这就意味着酶是一种氧化酶,而不是脱氢酶,同时染色反应的产物由氧化偶合作用产生,就像在葡萄糖和其它实验中使用的一样。
水解胆固醇酯的问题被Ted Esders 解决,Esders发现胆固醇酯在脂肪酶M中的活跃性,用于清洁配方中可使其商业化。
一个净化酶的可行性方案在数月中被提出。
任何与胆固醇分析相关的研究都是很困难的:将新发现的化学物质转化为运转的干片是一个新的挑战。
最严峻的事情是胆固醇的疏水性妨碍它从扩散层扩散为潜在的试剂。
第二个障碍是血色素伪装为过氧化物酶的活动,其催化过氧化氢的副作用。
涂层技术实验室的Glen Dappen通过设计完整的全新干片结构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里所有的酶和染色基质都是分析所必需的,与扩散层是一体的。
在这种格局中胆固醇不必要扩散,过氧化物和染色基质能够有效的将过氧化物与血色素对抗。
因为二氧化钛扩散层太浑浊而不能测定染色剂的吸光率或反射率,反应在钡硫酸盐层完成,当其潮湿时并无明显的浑浊。
常规甘油三酸酯分析带来的挑战与胆固醇是一样大的。
Goodhue与Esders决定尝试一种酶的测定途径,随后便证明他们净化的脂肪酶M能有效的将甘油酯水解为甘油。
然后他们使用微生物学的传统方式筛查大量被怀疑具有反甘油或磷酸甘油的有机体。
研究非常成功,但是结果并不非常理想。
Esders发现有机体粪链球菌产生酶a-甘油磷酸盐氧化酶。
反应的最终产物是过氧化氢,这意味着检测通过具有氧化性的染色化学达到。
当然,在干片发展过程中评价其进步性是必要的,我们进行了数百甚至数千的反射系数测量。
实验的早期,样本的10μl滴液被人工的在干片上进行分配,在适合的时间后(通常为5分钟),分析物反应产物的反射系数由控制台显像密度计决定。
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反射密度1.2×10-4密度单位中复制密度(类似于吸光度)便成为可能。
为调解支持这项研究所需的高容积测试,自动控制台必须被设计并建造。
这需要性能统计的积累以支持干片格局的最优化。
还必须进行干扰的确认与量化。
在George Scherer与Clyde Glover的指导下,一个自动化的控制台在设备部门建造,两者都是Kodak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这种设备自动分配10μL滴液,安置分析薄片,将薄片放置在自动调温的培养器中。
当其通过观察点时,反射系数光度计记录在每次旋转中的每个干片的反射系数,自动数据换算将反射系数数据转换为浓度单位。
设备的吞吐量很惊人。
后来Glover和他的团队转移到研究实验室来设计与建造新一代设备的原型。
工程与装备制造管理者Scherer 提供原型与产品的分析器。
直到1978年,一些比色测试被转换为干片格式,共同秘密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不同设计的描述在Spayd等人的论文中进行了概述。
最初的五种化验由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在1980年批准,被同意参与市场试用的许多实验室所使用。
他们的反响很热烈,管理者的信息不断增加。
许多概念与Kodak Ektachem分析仪器在商业链上成为一体(现在为Johnson 与Johnson Vitros分析仪),第一批400Kodak Ektachem分析仪于1980年到达12个可应用的市场领域。
干片格式的离散性与良好的稳定性,随机存取设备为连续多通道分析系统提供灵活的可选择的设备,随之便在临床实验室中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