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掷远问题-数学模型
数学实验之铅球投掷
一、问题:铅球掷远比赛的场地是直径2.135m的圆,要求运动员从场地中将7.257kg(男子)重的铅球投掷在45°的扇形区域内,如下图所示。
观察运动员比赛的录像发现,他们的投掷角度变化比较大,一般在38°- 45°,有的高达55°,试建立模型讨论以下问题:(1)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2)给定出手高度为1.8m,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3)是否存在最佳出手角度?二、问题引入的背景:铅球比赛是奥运会中一项重要的比赛项目,在铅球比赛中,运动员在投掷圈中站立开始投掷。
投掷圈外围是金属镶边,有6毫米厚,顶端涂白。
投掷时,运动员不能接触铁边的顶端或者投掷圈以外的地面,铅球的投掷圈直径2.135米。
圈内地面由水泥或者有相似的硬度又能防滑的物质构成,它的高度略低于地面高度。
铅球投掷圈的正前方放着一个木质的抵趾板,用来防止运动员滑出圈外。
运动员可以碰抵趾板的内侧,但不能碰抵趾板的顶部。
运动员进入圈内开始投掷后,如果运动员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圈外地面,或触及铁圈和抵趾板上面,或以不符合规定的方式将铅球推出,均判为一次试掷失败。
铅球必须完全落在落地区角度线内沿以内,试掷方为有效。
每次有效试掷后,应立即测量成绩。
从铅球落地痕迹的最近点取直线量至投掷圈内沿,测量线应通过投掷圈圆心。
运动员在器械落地后方可离开投掷圈。
离开投掷圈时首先触及的铁圈上沿或圈外地面必须完全在圈外白线的后面,白线后沿的延长线应能通过投掷圈圆心。
铅球的投掷运动是运动员单手托住7.264kg(16磅)重的铅球在直径为2.135m的投掷圆内将铅球掷出并且使铅球落入开角为45°的有效扇形区域内。
以铅球的落地点与投掷圆间的距离度量铅球投掷的远度,并以铅球投掷远度的大小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在铅球的训练和比赛中,铅球投掷距离的远与近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完整的数学建模(铅球投掷)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C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2.3.日期: 2012 年 05 月21 日编号专用页评阅编号(由评委团评阅前进行编号):评阅记录表铅球投掷问题摘要本文通过对投掷铅球的水平距离的讨论,研究了根据实际怎样控制水平距离的因素,才能使得铅球飞行更远.运用了力学知识,抛物线规律及数学软件的辅助,建立了各种最佳投掷模型。
即运动员应该根据自身的的具体身高与其习惯的出手姿势计算并得出最佳的出手角度,一般而言使出手速度在14m/s左右,对应的出手角度在37.2707°左右时能使得投掷距离最大,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增大手与铅球间的摩擦力,同时采用旋转投掷法,从腰间发力,在投掷点采用前后脚交替等方法可达到增大初速度从而增加投掷距离的作用.关键词:铅球投掷投掷距离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最佳一、问题的提出铅球的投掷运动是运动员单手托住7.264kg(16磅)重的铅球在直径为2.135m的投掷圆内将铅球掷出并且使铅球落入开角为45o的有效扇形区域内。
以铅球的落地点与投掷圆间的距离度量铅球投掷的远度,并以铅球投掷远度的大小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如图1:图1 铅球投掷场地根据优秀运动员的投掷数据看出他们的投掷角度一般为35°—41°,出手速度一般为13.1m/s—14.1m/s,出手高度一般为1.9m—2.1m……………[1]。
铅球掷远问题
铅球掷远问题摘要本文研究了铅球掷远的问题,分析了掷远距离和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的关系.得出了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的了最佳出手角度,比较了掷远结果队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度.铅球投掷作为田径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投掷距离s (米)的远近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最关心的问题.由投掷常识知道,影响投掷距离远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v (米/秒)、出手角度α(度)和出手高度h (米).针对于问题一:综合考虑了铅球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运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把出手速度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给予运动学知识,建立了模型1,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分别为v ,α,h ,不难得到ααα22222cos 2)2sin 2(2sin 2ghv g v g v L ++=针对于问题二,运用数值求解,在出手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对于不用的出手速度,当出手角度为2arccos 21v gh gh+=α时,铅球掷远最远,并且当h =0时,最佳出手角度是 45;L 是v 和h 的增函数,但是最佳出手角度α只能是数值地计算.L 对v ,α的灵敏度虽然可以分别用()()Ld dL L S L v dv dL v L S ααα==,,,来度量,但是它们也只能数值地计算,可以发现,()()α,,L S v L S >,即L 对v 的灵敏度远大于α的灵敏度.3,当考虑到运动员展臂过程中对掷球结果的影响,对模型进行适当的调整,掷远结果跟展臂之前的速度u 、展臂过程中运动的距离s 、肩高b 、臂长1s 有关,基于模型一的改进,得到模型二的结果为)cos(cos ))sin (8.3)(sin (2)2sin 2)sin (8.3(2sin 2)sin (8.3),,,(12121212121ααααααααs gg m Fs u s b g g m F s u g g m F s u u s b F L +-+++-++-+=关键字: 出手角度 出手速度 灵敏度 运动学目录1问题提出 (1)2问题分析 (1)2.1问题一的分析: (1)2.2问题二的分析: (2)2.3问题三的分析: (2)3模型假设 (2)4符号说明 (2)5模型建立与求解 (3)5.1 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3)5.1.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5.2 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4)5.2.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5.2.2铅球运动轨迹图形示意可求L: (4)5.2.3由最大L相应的α的求解 (4)5.2.4模型结果的图形表示速度v对应的α的函数 (6)5.3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研究 (6)5.3.1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对应的投掷距离 (6)5.3.2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L对v的灵敏度 (7)5.3.3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L对角度α的灵敏度 (10)5.4 问题三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13)5.4.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3)6模型的分析与检验 (15)6.1模型分析 (15)6.2模型的检验 (15)7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17)7.1 模型的评价 (17)7.2模型的推广 (17)8参考文献 (17)9附录 (18)附录一 (18)附录二 (18)附录三 (19)1问题提出球掷远比赛要求运动员在直径2.135m的圆内将重7.257kg(男子)的铅球投掷在45°的扇形区域内,如图1所示.观察运动员比赛的录像发现,他们的投掷角度变化较大,一般在38°与45°之间,有的高达55°,建立模型讨论以下问题:1.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2.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3.考虑运动员推铅球时用力臂展的动作,改进上面的模型.2.135m4545图12问题分析2.1问题一的分析:问题一要求在给定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的前提下建立模型、由于铅球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只受重力m gG ,因而铅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抛物线.首先建立平面坐标系,画出铅球的运动轨迹(抛物线),以铅球出手点的铅垂方向为y轴,以y轴与地面的交点到铅球落地点方向为x轴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再运用运动的分解对铅球的出手速度v进行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解,得到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 以铅球到达最高点时为分界点,将铅球的运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计算这两个阶段铅球的运动时间,进而得到铅球运动的总时间,从而可以求出铅球的掷远结果.2.2问题二的分析:针对于问题二,运用数值求解,在出手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对于不用的出手速度,对水平距离求导,确定最优解,即铅球在不同出手速度下的最佳出手角度.当出手角度为2arccos21v gh gh+=α时,铅球掷远最远,并且当h =0时,最佳出手角度是45;L 是v 和h 的增函数,但是最佳出手角度α只能是数值地计算.L 对v ,α的灵敏度虽然可以分别用()()L d dL L S L v dv dL v L S ααα==,,,来度量,但是也只能数值地计算,可以发现,L 对v 的灵敏度远大于α的灵敏度. 2.3问题三的分析:针对于问题三,需要将运动员的展臂考虑到掷远结果中来.掷远距离跟展臂之前的速度u 、展臂过程中运动的距离s 、肩高b 、臂长1s 的有关,求解过程与模型一相似.3模型假设1、假定此运动员每次掷铅球时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2、假定铅球每次运动的轨迹都是在同一平面内.3、人的高度h 和铅球投掷初速度v 是一定的,当投掷出时间1t 后,铅球到达最高点,当时间在2t 时刻时铅球落地,重力加速度g =9.82/s m ,速度方向与投掷的水平方向所成角为α时(0≤α≤90°),此情况下铅球落地点与人的距离是L .4、由于铅球质量大体积小,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对铅球运动的影响非常小,故忽略空气阻力对投掷铅球的影响.4符号说明h :人的高度,假设为1.7mv :铅球投掷初速度α:速度方向与投掷的水平方向所成角L :下铅球落地点与人的距离g :重力加速度g =9.82/s m1t :当投掷出时间1t 后,铅球到达最高点 2t :当时间在2t 时刻时铅球落地 m :铅球的质量u :展臂前速度s :球在展臂过程中运动的距离b :运动员肩膀到地面的高度1s :运动员的臂长5模型建立与求解5.1 问题一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1.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一:在速度,角度,高度为参数的条件下建立掷远模型由题意知,铅球运动轨迹图形如图1所示)(t H vαh1t 2t t图2由模拟铅球运动轨迹图形可知,在1t 时刻铅球到达最高点,此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0.1sin gt v =α即gv t αsin 1=最高点()gv h gt h t H 2sin 2122211α+=+= 可设该抛物线的方程为gv h g v t a t H 2sin )sin ()(222αα++-= h g v h g v a H =++=2sin sin )0(22222αα 2ga -=∴ gv h g v t g t H 2sin )sin (2)(222αα++--=∴ 又0)(2=t Hg v gv g h t ααsin sin 22222++=∴ 又2cos t v S =可得给定出手高度下,下铅球落地点与人的距离Sgv g v g hv S 22sin )22sin (cos 222222ααα++=5.2 问题二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2.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基于模型一对问题二的求解: 5.2.2铅球运动轨迹图形示意可求L :由模拟铅球运动轨迹图形可知,在1t 时刻铅球到达最高点,此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为0.1sin gt v =α即gv t αsin 1=最高点()gv h gt h t H 2sin 2122211α+=+=5.2.3由最大L 相应的α的求解由最终式子可以看出,一个人投掷铅球,在能力(即初速度)一定时,所投掷距离L 只与投掷角度α有关,要看L 是否有最大值,即要看L 关于θ的函数式是否有最大值.(因为L ≥0,当然求最小值无意义,故L 有极值且为极大值就为L 的最大值)g v gv g hv g v g v g hv S ααααααα2cos )22sin (cos 22cos 2sin )sin (cos 222122222222'++⋅+-⋅⋅==g v v ghv gg hv gv αααααα2cos 2sin cos 812sin 22cos 2sin 22422224++- = )2sin cos 82cos 2sin 22cos 2sin (2sin cos 82422224222ααααααααv ghv gh v v ghv g v ++-+=0即02sin 22sin cos 82cos 2cos 2sin 24222=-++ααααααgh v ghv vαααα2sin cos 8)2sin 2tan 2(242222v ghv v gh +=-⇒ αααα222222cos 82sin 2tan 42tan 4ghv ghv h g =-⇒ αααα2222cos 22sin 2tan 2tan v v gh =-⇒ααααα2cos )12(cos 2cos 2sin 2sin 22222+=-⇒v v gh ]2cos 2cos 2cos )2cos 1[(2sin 32222ααααα++-=⇒v gh ααα2cos )2cos 1()2cos 1(22+=-⇒v gh αα2cos )2cos 1(2v gh =-⇒22cos v gh gh+=⇒α可得:当2arccos 21vgh gh +=α时投掷距离最远 5.2.4模型结果的图形表示速度v 对应的α的函数由2arccos 21v gh gh +=α可得速度v 对应的α的函数图象,程序见附录一.010203040506070809010051015202530354045optimum anglespeeda n g l e图3由图可知,不同的出手速度对应不同的最佳角度,速度不断增加的时候,角度趋于45°.5.3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去角度的范围从0到2π,速度的范围取5到252/s m .程序见附录二.5.3.1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对应的投掷距离0.20.40.60.811.21.41.62468101214161820051015202530354045图4旋转一定的角度只有的效果图,如图50.20.40.60.811.21.41.6510152001020304050图55.3.2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L 对v 的灵敏度0.20.40.60.811.21.41.6510152025-800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角度速度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 对 速度的灵敏度图6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对一定速度,不同角度的灵敏度的效果图0.20.40.60.81 1.2 1.4 1.602040-8000-6000-4000-2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角度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 对 速度的灵敏度图7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对一定角度,不同速度的灵敏度的效果图012510152025-8000-6000-4000-2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角度速度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 对 速度的灵敏度图8下图是L 对出手速度求偏导,不同速度不同角度所对其的影响效果图0.20.40.60.811.21.41.6246810121416182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图9旋转一定的角度的效果图,如图100.20.40.60.811.21.41.624681012141618200100200300400图105.3.3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L 对角度 的灵敏度0.20.40.60.811.21.41.6510152025-2-1.5-1-0.50.511.5x 1026角度速度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 对角度的灵敏度图11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对一定速度,不同出手角度的灵敏度的效果图0.20.40.60.81 1.2 1.4 1.62040-2-1.5-1-0.50.511.5x 1026角度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 对角度的灵敏度速度图12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对一定角度,不同速度的灵敏度的效果图012510152025-2-1.5-1-0.50.511.5x 1026速度角度不同速度不同角度下的 对角度的灵敏度图13下图是L 对角度求偏导,不同速度不同角度所对其的影响效果图0.511.525101520-1-0.50.51x 104图14旋转一定的角度的效果图,如图150.20.40.60.811.21.41.62468101214161820-8000-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图15由以上图形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初速度 v 、出手角度α因素对投掷距离L 的影响度的大小,即()()Ld dL L S L v dv dL v L S ααα=>=,, L 对v 的灵敏度远大于α的灵敏度,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5.4 问题三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5.4.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问题三的求解:设在展臂过程中,用的力为常数F ,设F 与α无关,则铅球在α方向的加速度为αsin g mFa -=vs 1sαb hu L图10其中m 是铅球的质量,设展臂前速度是u ,球在展臂过程中运动的距离是s ,则如图,出手速度v 满足as u v 222+=代入公式得()αsin 2222sg msFu v -+=即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α有关,随着α的增加而减小. 设肩高b ,臂长1s ,肩恰在场地边界,则掷远为αcos 1s L D +=其中L 可有模型一计算出来,v 可用 ()αsin 2222sg msFu v -+= 计算出来,αsin 1s b h +=,且一般19.1s s =,于是需要给出b ,1s ,u ,讨论F 和α的影响.)cos(cos )8.3)(sin (2)2sin 28.3(2sin 28.3),,,(12121212121αααααs g a s u s b g a s u g a s u u s b a L +++++++=即)cos(cos ))sin (8.3)(sin (2)2sin 2)sin (8.3(2sin 2)sin (8.3),,,(12121212121ααααααααs gg m F s u s b g g m F s u gg m Fs u u s b F L +-+++-++-+=5.4.2根据以上求解,假定臂长1s 为1m ,肩高b 为1.5m ,展臂前的速度为u 为02/s m ,则可得到F 和α对掷远距离的影响图,程序见附录三,图形如下0.20.40.60.811.21.41.6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001000150020002500出手角度改进的图形结果出手力度投掷距离图16旋转一定的角度后的效果图如下0.20.40.60.811.21.41.6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05001000150020002500改进的图形结果出手角度投掷距离出手力度图176模型的分析与检验6.1模型分析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在最佳出手角度的容差范围内对于同一个运动员而言,滑步速度是影响投掷距离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其次是出手速度,故在训练中应注意加强滑步运动和出手速度的练习;运动员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确定与自身相适应的最佳抛射角度,而不要太过追求最佳抛射角度.6.2模型的检验通过上述模型,可知,在不考虑空气阻力、运动员心里状况等等理想的情况下,最佳投射角度为45度,这与实际动员的真实投射角度有偏差,以下是中国铅球运动健将的部分参数,世界优秀铅球运动员的最佳掷远角度应该为38°到40°之间,一级运动健将级铅球运动员为36°到38°,二级与三级铅球运动员应该为30°到36°,可见表1和表2,不同水平铅球运动员的投射角度和掷远距离的数据,其中表1中的理论值由传统的新、旧公式得出,考虑到空气阻力等方面,再此处做对比.姓名 掷远距离m / ()1-⋅s m Vα出手高度m / m L 0理论距离m / 理论 0α偏差() αα-0高飞 8.0 8.11 28.3 1.85 38.48 10.18 李林 11.5 9.88 34.2 1.89 40.36 6.16 马帅 13.3 10.72 35.0 2.00 40.73 5.73 车华美 14.87 11.39 36.86 1.86 0 14.80 41.44 4.58 郭翠霞 15.34 11.55 37.0 1.89 +0.05 15.32 41.49 4.49 韩林 16.13 11.86 36.58 2.08 +0.10 16.16 41.33 4.75 姚永光 17.96 12.49 37.17 2.17 +0.11 18.00 41.56 4.39 隋新梅 18.51 12.74 38.02 2.02 0 18.44 41.89 3.87 黄志红 19.16 13.15 38.02 2.09 -0.08 19.01 41.89 3.87 德罗索娃 20.84 13.49 38.94 2.00 -0.19 20.58 42.26 3.32 李梅素 21.65 14.08 39.35 1.95 0.18 21.76 42.43 3.08 平均(Z )16.1111.7736.311.98+0.0218.0141.264.95表1不同水平铅球运动员的技术参数上线 国际运动健将 运动健将 一级 二级 三级 少年线 底线 男女男女女男男女男女女男男女男女2220.1018.2517.1017.0516.0515.3012.5010.009.509.008.505.001.70 40.2‘ 39.7‘ 39.1‘ 38.1‘ 38.4‘ 38.3‘ 37.9‘ 36.1‘ 33.4‘ 32.7‘31.9 31.0 17.71.80 39.9‘ 39.4‘ 38.8‘38.3‘38.2‘37.8 37.4 35.5 32.6 31.8 31.0 30.0 15.6 1.9039.6‘39.0‘ 38.4 37.9 37.9 37.4 36.9 34.9 31.8 3130.0 28.9 13.52.00 39.3 38.7 38.0 37.5 37.5 36.9 36.5 34.2 31.0 30.1 29.1 27.9 11.3‘ 2.10 39.0 38.3 37.6 37 37.0 36.5 36.0 33.6 30.1 29.2 28.1‘ 26.8‘ 9.1‘ 2.20 38.738.037.2‘36.6‘36.6‘36.0‘35.5‘32.9‘29.2‘28.2‘27.1‘25.8‘6.8‘表2不同技术等级铅球运动员最佳投射角度对照表注:男子铅球除少年级为6kg 外,其余均为7.26kg ,女子铅球均为4kg ;‘ 代表全力投掷时,此种情况出现几率较小.由以上数据可知,最佳投射角度应该在35°到41°之间,由于此模型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考虑,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等 级标 准 最 佳 角度 出 手 高 度7模型的评价与推广7.1 模型的评价1.模型简单易懂,对于实际指导,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上面的模型忽略了铅球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重力加速度随地域不同的变化,出手高度因运动员个体差异引起的不同等,如果加上以上因素,得出的公式将会更加准确,但处理过程会变得很复杂.3.该模型可以得出初速度v、出手角度 因素对投掷距离L的影响度的大小,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4.选拔投掷铅球的运动员时,要选身高体壮、爆发力强的运动员,这是因为当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一定时,身高者其出手高度必然高,故有助于增加投掷距离.5.加强爆发力和出手速度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投掷距离.6.为了更好的利用上述结论作为指导,在日常的投掷训练中应注意以下要领,滑步时应低平快;过渡阶段随着左腿低而快地抵趾板下沿,退髋侧移,使铅球低而远的远离出手点;最后发力阶段突出向前性.7.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态、环境等可能是影响铅球投掷距离的因素,而在模型中并没有计算.8.由于本题模型主要是多元方程和用MATLABA软件绘图,使得计算量和程序编写难度较大.7.2模型的推广仔细分析本文中建立模型的特点,不难发现铅球掷远模型不仅能够解决各个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对应的铅球掷远距离值,还可以进一步解决炮弹发射距离的测定问题,可以应用于铁饼、标枪或篮球投篮、飞盘的投掷等有关于投掷的问题,也可用于撑杆跳等运动问题.8参考文献[1]姜启源,《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25][456],1996.[2]胡守信等,《基于MATLAB的数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岂兴明,王占富《matlab 7.0程序设计快速入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孙俊逸,朱永松,《计算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王岩,隋思连,王爱青,《数理统计与MATLAB工程数据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吴德州,张沛林,《不同技术等级铅球运动员最佳投射角度的理论分析》,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期,2009.6.9附录附录一问题二中,图3由2arccos 21v gh gh +=α可得速度v 对应的α的函数图象的matlab 的程序.g=9.8; h=1.8; v=0:1:100;y=0.5*acos((g*h)./(g*h+v.*v))/pi*180; plot(v,y)title('optimum angle '); xlabel('speed'); ylabel('angle');附录二问题二中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研究分别对出手速度、出手角度的分析,matlab 对应的程序.syms v L a h=1.8; g=9.8;L=(v.*v./2*g).*sin(2*a)+(((v.*v./2*g).*sin(2*a)).^2+2*h.*v.*v.*cos(a).*cos(a)./g).^0.5; L1=diff (L,a,1)L2=diff(L,a,1)L 对V 求导S1,L1为灵敏度:S1=49/5*v*sin(2*a)+1/2/(2401/100*v^4*sin(2*a)^2+18/49*v^2*cos(a)^2)^(1/2)*(2401/25*v^3*sin(2*a)^2+36/49*v*cos(a)^2) L1 =(49/5*v*sin(2*a)+1/2/(2401/100*v^4*sin(2*a)^2+18/49*v^2*cos(a)^2)^(1/2)*(2401/25*v^3*sin(2*a)^2+36/49*v*cos(a)^2))*v/(49/10*v^2*sin(2*a)+(2401/100*v^4*sin(2*a)^2+18/49*v^2*cos(a)^2)^(1/2))L 对角度求导S2,灵敏度为L2:S2=49/5*v^2*cos(2*a)+1/2/(2401/100*v^4*sin(2*a)^2+18/49*v^2*cos(a)^2)^(1/2)*(2401/25*v^4*sin(2*a)*cos(2*a)-36/49*v^2*cos(a)*sin(a)) L2 =(49/5*v^2*cos(2*a)+1/2/(2401/100*v^4*sin(2*a)^2+18/49*v^2*cos(a)^2)^( 1/2)*(2401/25*v^4*sin(2*a)*cos(2*a)-36/49*v^2*cos(a)*sin(a)))*a/(49/1 0*v^2*sin(2*a)+(2401/100*v^4*sin(2*a)^2+18/49*v^2*cos(a)^2)^(1/2))对速度v=linspace(5,25,100);a=linspace(0,pi/2,100);[a,v]=meshgrid(a,v)h=1.7;g=9.8;L1=(49/5.*v.*sin(2.*a)+1/2./(2401/100.*v.^4.*sin(2.*a).^2+18/49.*v.^2.* cos(a).^2).^(1/2).*(2401/25.*v.^3.*sin(2.*a).^2+36/49.*v.*cos(a).^2)) .*v/(49/10.*v.^2.*sin(2.*a)+(2401/100.*v.^4.*sin(2.*a).^2+18/49.*v.^2 .*cos(a).^2).^(1/2))surf(a,v,L1)shading flat对角度v=linspace(5,25,100);a=linspace(0,pi/2,100);[a,v]=meshgrid(a,v)h=1.7;g=9.8;L2=(49/5.*v.^2.*cos(2.*a)+1/2./(2401/100.*v.^4.*sin(2.*a).^2+18/49.*v.^ 2.*cos(a).^2).^(1/2).*(2401/25.*v.^4.*sin(2.*a).*cos(2.*a)-36/49.*v.^ 2.*cos(a).*sin(a))).*a/(49/10.*v.^2.*sin(2.*a)+(2401/100.*v.^4.*sin(2 .*a).^2+18/49.*v.^2.*cos(a)^2).^(1/2))surf(a,v,L2)shading flat附录三对问题三,即模型二对模型一的调整的结果分析,matlab程序1.syms a fg=9.8;h=1.8;b=1.5;u=0;s1=1;m=7.257;s=1.9.*s1;v=sqrt((u.*u+2.*s.*f./m)-2.*s.*g.*sin(a));L=(v.*v./2.*g).*sin(2.*a)+(((v.*v./2.*g).*sin(2.*a)).^2+2.*h.*v.*v.*cos(a).*cos(a)./g).^0.5+s1.*cos(a);结果L=(18620/7257*f-45619/250*sin(a))*sin(2*a)+((18620/7257*f-45619/250*s in(a))^2*sin(2*a)^2+5/49*(4560/2419*f-16758/125*sin(a))*cos(a)^2)^(1/ 2)+cos(a)2.f=linspace(0,500,100);a=linspace(0,pi/2,100);[a,f]=meshgrid(a,f)g=9.8;h=1.8;b=1.5;u=0;s1=1;m=7.257;s=1.9.*s1;v=sqrt((u.*u+2.*s.*f./m)-2.*s.*g.*sin(a));L=(v.*v./2.*g).*sin(2.*a)+(((v.*v./2.*g).*sin(2.*a)).^2+2.*h.*v.* v.*cos(a).*cos(a)./g).^0.5+s1.*cos(a);surf(f,a,L)shading flat%L=(u.*u+2.*(f./m-g.*sin(a)).*s)./2./g.*sin(2.*a)+(((u.*u+2.*(f./m-g. *sin(a)).*s)./2./g.*sin(2.*a)).^2+2.*(b+s1.*sin(a)).*(u.*u+2*(f./m-g. *sin(a)).*s).*cos(a).*cos(a)./g).^0.53. f=linspace(50,500,100);a=linspace(0,pi/2,100);[f,a]=meshgrid(f,a);L=(18620./7257.*f-45619./250.*sin(a)).*sin(2.*a)+((18620./7257.*f-456 19./250.*sin(a)).^2.*sin(2.*a).^2+5./49.*(4560./2419.*f-16758./125.*s in(a)).*cos(a).^2).^(1/2)+cos(a)surf(a,f,L)%stem3(a,f,L)%surfc(a,f,L) %mesh(a,f,L) %meshz(a,f,L) %meshc(a,f,L) shading flat。
铅球掷远问题的数学模型
铅球掷远问题的数学模型颜学友1,黄兰香1,黄旺林21.韶关学院2001级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广东韶关512005; 2. 韶关学院2002级计算机系本科(2)班,广东韶关512005[摘要]:本文综合考虑铅球的受力情况,抓住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投掷距离的关系,从解析几何角度考虑铅球的运动方程,进而得出了反映铅球掷远距离与三者函数关系的模型Ⅰ.为了得到更为合理的数学模型,我们进一步观察整个投掷过程,将整个过程分为滑步用力阶段和展臂脱手两个阶段.再对两个阶段分别进行合理的分析,进一步考虑推力、初速度、加速度、出手速度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以上模型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更为合理的模型Ⅱ.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固定出手高度,求出了最佳出手角度为πθk 2±]4/,0(π∈,N k ∈,其中))/(arccos(2/12v gh gh +=θ.另外,运用数值极差法和图象分析法,得出了速度的灵敏性高于出手角度.关键词: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灵敏性1 问题的提出铅球掷远比赛要求运动员在直径2.135m 的圆内将重7.257kg 的铅球投掷在 45的扇形区域内,如右图.综合分析铅球的运动过程建 立分别符合以下要求的两个数学模型:1.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 2.考虑运动员推铅球时用力展臂的动作,改进以上模型.3.在此基础上,给定出手高度,对于 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4.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2 模型的分析2.1 模型Ⅰ2.1.1 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约定1 忽略空气阻力对铅球运动的影响.2 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是相互独立的.3 不考虑铅球脱手前的整个阶段的运动状态. 2.1.2 符号约定v 铅球的出手速度 θ 铅球的出手角度 h 铅球的出手高度 t 铅球的运动时间 L 铅球投掷的距离g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2/8.9s m g =)2.1.3 问题的分析问题1要求我们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我们只需求出掷远的距离关于三者的函数关系式.这样,我们合理地简化其他影响因素,从物理、数学上得出关系式即可. 2.1.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铅球出手后,由于是在一个竖直平面上运动.我们,以铅球出手点的铅垂方向为y 轴,以y 轴与地面的交点到铅球落地点方向为x 轴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铅球脱手后的运动路径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如图(1).因为,铅球出手后,只受重力作用(假设中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所以,在x 轴上的加速度0=,在y 轴上的加速度g a y -=.如此,从解析几何角度上,以时间 t 为参数,易求得铅球的运动方程:⎪⎩⎪⎨⎧+-==h gt t v y t v x 221sin cos θθ 对方程组消去参数t ,得h x x v gy ++-=)(tan cos 2222θθ……………………………………………(1) 当铅球落地时,即是0=y ,代入方程(1)解出x 的值v ggh gh v g v x θθθθθ2222sin 22cos sin cos sin 2-++=对以上式子化简后得到铅球的掷远模型θθθ22222cos 22sin 222sin g v h g v g v L +⎪⎪⎭⎫ ⎝⎛+=………………………………(2) 2.1.5 模型的检验以下是我国两名优秀女运动员一次投掷的成绩: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模型Ⅰ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投掷距离是比较吻合的.但也有一定的误差,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过多的因素,下面我们尽量考虑所涉及到的因素建立模型Ⅱ.2.2 模型Ⅱ2.2.1 模型的假设1 忽略空气阻力对铅球运动的影响.2 手对铅球的推力是一个恒力.3 在铅球脱手前,铅球的运动方向与出手角度一致.4 铅球从静止到运动期间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5 不考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投掷铅球的影响.6 铅球出手瞬间肩部恰在场地边界. 2.2.2 符号约定v 铅球的出手速度 θ 铅球的出手角度 h 铅球的出手高度g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2/8.9s m g =) F 手对铅球的推力m 铅球的质量(m=7.257kg)'h 铅球出手瞬间肩部的高度L 铅球出手后运动的距离1L 手臂的长度 2L 铅球加速的距离S 铅球投掷的总成绩 2.2.3 问题的分析在模型Ⅰ中,我们假设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是相互独立的.事实上,整个投掷过程包括滑步用力阶段和展臂脱手阶段,(如图(2)).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模型Ⅰ中假设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相互独立是不合理的.现在,我们观察以上两个阶段,铅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其运动状态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距离是2L 段.且出手高度与手臂长及出手角度是有一定的联系,进而合理地细化各个因素对掷远成绩的约束,改进模型Ⅰ.2.2.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在投掷角度为θ上进行受力分析,如图(3)由牛顿第二定 律可得,ma mg F =-θsin 再由上式可得,θsin g mFa -=………………………………………(3) 又,22022aL v v =-,即22022aL v v += (4)将(3)代入(4)可得,θsin 2222202g L m FL v v -⎪⎭⎫⎝⎛+= ………………………(5) (5)式进一步说明了,出手速度v 与出手角度θ有关,随着θ的增加而减小.模型Ⅰ假设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相互独立是不合理的. 又根据图(2),有θsin 1'L h h += (6)由模型Ⅰ,同理可以得到铅球脱手后运动的距离θθθ22222cos 22sin 222sin g v h g v g v L +⎪⎪⎭⎫ ⎝⎛+= 将 (4)、(5)、(6)式代入上式整理,得到铅球运动的距离()⎥⎥⎥⎥⎥⎦⎤⎢⎢⎢⎢⎢⎣⎡⎥⎦⎤⎢⎣⎡-⎪⎭⎫⎝⎛++++-⎪⎭⎫ ⎝⎛+=θθθθθ22220'2220sin sin 22sin 2112sin 2sin 22g L m FL v h g g g L m FL v L 对上式进行化简:将m=7.257kg,2/8.9s m g = 代入上式,再令m h 60.1'= (我国铅球运动员的平均肩高),代入上式进一步化简得,()⎪⎪⎭⎫ ⎝⎛-++-++⨯θθθθθ2222232222sin sin 6.192756.06.19sin 6.19sin 2756.0sin 1L FL v L FL v ………………(7) 所以,运动员投掷的总成绩θcos 1L L S +=即为模型Ⅱ.一般情况下,129.1L L =.将2L 代入以上模型,得到S 关于F 和θ的函数关系式(手臂()θθ2sin sin 6.192756.051.0222L FL v L -+=长1L 是常数).为了了解S 对F 和θ的关系,我们令m L 8.01=,分别用数学软件MAPLE 作出S 对F (令θ=37.6)和S 对θ的图象(令F=350N)供参考:2.3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要确定最佳的出手角度.显然,是求极值的问题,根据微积分的知识,我们要先求出驻点,首先,模型一中L 对θ求导得,g hv g v g hv v g v d dL θθθθθθθθ22224242cos 82sin sin cos 42cos 2sin 2cos +-+=令0=θd dL,化简后为, 0sin cos 42cos 2sin cos 82sin 2cos 2422242=-++θθθθθθθhgv v hgv v v根据倍角与半角的三角关系,将以上方程转化成关于θ2cos 的方程,然后得,hv g g vgh gh222cos +=+=θ (3)从(3)式可以看出,给定铅球的出手高度h ,出手速度v 变大,相应的最佳出手角度θ也随之变大.对(3)式进行分析,由于0,0>>θh ,所以02cos >θ,则40πθ≤<.所以,最佳出手角度为)arccos(212v gh gh +=θθ是以π2为周期变化的,当且仅当N k k ∈⎪⎭⎫⎝⎛∈±,4,02ππθ时,πθk 2±为最佳出手角度.特别地,当h=0时(即出手点与落地点在同一高度),最佳出手角度︒=45α. 2.4 参数灵敏性分析 2.4.1 数值极差法模型Ⅰ、Ⅱ是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运动员最为关心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掷远成绩,也就是怎样从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出手速度三个自变量中抓住其中的主要因素,提高掷远成绩.由于出手高度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着手找出其中对掷远成绩影响较大的变量.也就是比较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这里,我们引入数值分析中的极差来比较两者的灵敏性.根据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三个因素的具体情况,我们令0.2=h 米,出手速度在10m/s ─15m/s 之间变化,出手角度在37─43变化.用数学软件MA TLAB 编程得到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出手角度在其可能范围内所引起的成绩的最大改变量在0.06─0.42m 之间;出手速度在其可能范围内所引起的成绩的最大改变量在12.48─12.88m .这表明,出手速度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即出手速度的灵敏性高于出手角度的灵敏性. 2.4.2 图象分析法极差法从数值上分析了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的灵敏性,图象法是从得到的模型出发,观察L 关于速度的图象(4)和L 关于角度的图象(5).分析:图(4)和图(5)是根据我国优秀运动员正常情况下投掷时作出的, 图(4)是s m v m h /10,2==时,θ在一个周期内的图象;图(5)是 37,2==θm h 时,v 在s m s m /15/10-时的图象.图(4)的曲线明显比图(5)的曲线递增要快,几乎任意一点的斜率都要比图(5)中的任意点的斜率要大.也就是说,改变等量的L,θ的变化量比v 的变化量要更大.换言之,改变少量的v 则可以使得L 变化较大.所以,v 的灵敏性较高.3 模型的优缺点模型Ⅰ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假设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是相互独立的,较为简单地描述了掷远距离与三者的关系.缺点是忽略了过多的因素,该模型相对简单且与实际问题有一定距离,不适合精确的计算和要求较高的铅球运动员训练参考.模型Ⅱ综合考虑铅球从静止到脱手整个运动过程,将整个过程分成滑步用力阶段和展臂脱手阶段.合理地假设铅球脱手前作直线运动,利用出手速度与初速度和出手角度的关系,得出的结果更为合理和精确.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解出了最佳出手角度,这样铅球运动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使投掷距离最远.在模型Ⅰ的基础上,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出手速度的灵敏性高于出手角度.所以,运动员要提高成绩,应该抓住出手速度这一主要矛盾.缺点是数值分析法只能从数值上进行比较,图象分析法是观察图象比较的,较为粗糙.参考文献:[1] 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 刘来福.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 [3] 王庚.实用计算机数学建模[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7 [4] 郑永令.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10 [5] 程稼夫.力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3The mathematics model of the shot putYAN Xue-you 1, HUANG Lan-xiang 1, HUANG Wang-lin 2(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Abstract: This text synthesizes the consideration shot put suffers the dint circumstance, holding tight the handangle,out the hand speed and out the hand the high degree with the relation that throw the distance, consider the square distance in sport of the shot put from the analytic geometry angle, then have to out to reflect the shot put distance with three equation the model Ⅰ that function relation. For getting more reasonable mathematics model, we are further to observe whole foundation for throwing process,Whol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slipping a correlation for making an effort stage with exhibition arm selling two stages. Again to two stages distinguishing reasonable analysis in proceeding, further considering pushing dint, beginning speed, acceleration, outing hand speed etc. Bases the above model proceeding improvement, getting more reasonable model Ⅱ. In the above model is last fix out hand high degree, beg a the best out hand angle is N k k ∈∈±],4/,0(2ππθ,thereinto ))/(arccos(2/12v gh gh +=θ.In addition,the number ofapplication differs the method very to analyze the method with portrait, get flat-out and intelligent higher than out hand angle.Key wrods: Out the hand the speed;Out the hand angle;Out the hand the high degree; Intelligent。
数学建模铅球掷远
数学建模铅球掷远一、引言铅球掷远是田径项目中的一项,它要求选手将铅球尽可能远地抛掷出去。
而在数学建模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计算,来研究铅球掷远所需的最佳策略。
本文将从数学角度出发,探讨铅球掷远的建模方法和优化策略。
二、问题分析铅球掷远的关键在于角度和速度的选择。
我们首先假设铅球在空中的运动符合平抛运动模型,并不考虑空气阻力和风力的影响。
那么,我们可以将铅球的运动轨迹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
三、数学建模1. 铅球的水平方向运动模型在水平方向上,铅球的运动速度恒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铅球的水平速度为v_x, 则铅球在x方向上的运动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 = v_x * t其中,x为铅球的水平位移,t为时间。
2. 铅球的竖直方向运动模型在竖直方向上,铅球的运动受到重力的影响。
设铅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为v_y,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铅球在y方向上的运动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y = v_y * t - (1/2) * g * t^2其中,y为铅球的竖直位移。
3. 最佳投掷角度的计算为了将铅球掷得更远,我们需要确定最佳的投掷角度。
根据上述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列出铅球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方程。
然后,通过对这两个方程进行求解,可以得到最佳投掷角度的表达式。
首先,根据水平方向的运动方程x = v_x * t,可以得到时间t与水平速度v_x的关系:t = x / v_x将t代入竖直方向的运动方程y = v_y * t - (1/2) * g * t^2,可以得到铅球的竖直位移y与水平位移x、竖直初速度v_y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y = (x / v_x) * v_y - (1/2) * g * (x / v_x)^2接下来,我们需要求解这个关系式的极大值点,从而确定最佳的投掷角度。
通过对上述关系式进行求导和求解极值的过程,可以得到最佳投掷角度的表达式。
四、优化策略1. 初始速度的选择除了求解最佳投掷角度外,我们还需考虑初始速度的选择。
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模型
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模型铅球投掷的模型一. 背景、问题: 投掷圆直径=2.135m ,有效扇形 450,坻趾板 10×10cm ,铅球重 16磅=7.264kg 。
运动员单手托住铅球,在投掷圆内将铅球掷出并使铅球落入有效区内。
以铅球落地点与投掷圆间的距离测量铅球投掷的远度。
以铅球投掷的远度评定运动员的成绩。
问题:建模分析如何使铅球投掷得最远?二. 模型与分析:1. 抛射体模型:假设:1. 铅球是个质点。
2. 忽略空气阻力。
3. 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无关。
变量、参量:出手角度 a ,出手高度 h ,出手速度 v =(v cos a, v sin a),投掷远度 s 。
先分析铅球出手后的运动过程;在x-y 坐标系中铅球运动的轨迹为 ( x(t), y(t) ).由力与运动平衡关系(牛顿定律)得:铅球落地点为 (s , 0) 解得模型I : s=s(v, h, α).检验:姓 名 v (m/s) h(m) a(0) s(m) 实测李梅素 13.75 1.90 37.60 20.68 20.95李梅素 13.52 2.00 38.96 20.22 20.30斯卢皮 13.77 2.06 40.00 21.25 21.41基本吻合分析:1. 最佳出手角度: 显然函数 s (v , h , a )是变量v 和h 的单调增函数,关于变量a 的极大值点满足方程 ∂s /∂a =0,即:化简可得:因此,0≤a ≤π/4, 给定出手高度 h , 最佳出手角度a 随出手速度 v 增大而增大。
给定出手速度 v ,最佳出手角度a 随出手高度 h 增大而减小。
2. 最佳投掷模式: 给定出手高度h、出手速度v 从而可以计算最佳出手角度a o p t=a(v,h)和相应的投掷距离s=s (h, v, αopt). 这样构成最佳的铅球投掷模式。
h\v 10 11 12 13 14 14.5 151.9 40.48 41.16 41.71 42.15 42.51 42.76 42.8011.95 14.11 16.48 19.05 21.81 23.27 24.782.0 40.28 40.99 41.55 42.01 42.39 42.55 42.7012.03 14.20 16.57 19.14 21.90 23.36 24.872.1 40.08 40.82 41.40 41.88 42.27 42.44 42.5912.12 14.29 16.65 19.29 22.00 23.46 24.973. 主要因素分析—模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问题:h, v, α这三个因素中哪个最重要,即哪个参数变化对投掷距离s 影响最大?归结为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投掷铅球的数学模型
分 析表 中 数据变 化 规 律 可 以 发 现 ¹ 初 速 度 V 是 影 响投 掷 距 离 的 最 主
要 因 素 初 速 度提 高 1 米 / 秒
,
:
½ 表
测量
,
1
可 为 运 动 员 寻 找个 人差 距
。
、
改
进 投掷 技 术 提 供 参 照 均值
h
;
。
铅 球 出手 高 度 易 于
,
,
则投 掷 距 离
.
或 4 o 0 则 投 掷 距离 均不 高 于 3 4’
, ,
若 实 际 投距 与 表
。
6 2 米
2
厘米 的差 距 离 对 于 高水 平 的
,
中 的 距 离 有 较大 差 距
,
,
则很 可 能是 由 于 出
,
运动 员 来 说 是 极 其 宝 贵 的
往往决定 能否
球 角度 不 佳 所致 运动 员 应 调 整 出 球 角度
0
.
’
41 47
0
.
’
42 0 6
0
.
’
4 2 14
0
.
,
42 25
0
.
’
42 35
0
.
’
42 46
0
.
’
42 53
0
.
’
43 59
0
.
’
(1 3 9 4 ) (1 5 0 9 ) ( 1 6 3 1 ) (1 7
4 1 20
0
.
,
1 75
.
4 1 42
0
.
’
5 6 ) (1 8 8 6 ) ( 2 0 2 3 ) ( 2 1 6 3 ) ( 2 3 0 9 ) ( 2 4 6 0 ) 0 0 , 0 , 0 ’ 0 , 0 , 0 ’ 4 1 59” 42 0 8 4 2 21 42 32 42 42 42 50 42 58
铅球掷远研究-数学建模-论文
铅球掷远研究目录一、问题的提出 (3)二、问题分析 (3)三、模型假设 (4)四、符号定义 (4)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4)六、模型的评价 (10)七、参考文献 (10)八、附录 (10)摘要:本文研究了铅球掷远的问题,分析了掷远距离和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的关系。
得出了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的了最佳出手角度,比较了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度。
铅球投掷作为田径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投掷距离s(米)的远近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最关心的问题。
由投掷常识知道,影响投掷距离远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v(米/秒)、出手角度A(度) 和出手高度h(米)。
迄今为止,利用物理中运动学知识研究铅球投掷运动现象比较多, 而且在研究时很少考虑出手高度的影响[2, 3]。
通过建立模型,寻求初速度v、出手角度A和出手高度h三个因素对投掷距离s的影响度的大小,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铅球掷远投掷距离出手角度灵敏度一、问题提出球掷远比赛要求运动员在直径2.135m 的圆内将重7.257kg (男子)的铅球投掷在45的扇形区域内,如图1所示。
观察运动员比赛的录像发现,他们的投掷角度变化较大,一般在38°- 45°,有的高达55°,建立模型讨论以下问题 :1.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
2.在此基础上,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
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
二、问题分析针对如何使铅球掷得最远,只需求得铅球在空中停留时间以及铅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即可,铅球投掷后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可以凭借铅球投掷后在垂直方向上先以向上的速度运动到静止,再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到地面求出。
【1】三、模型假设1、 人的高度h 和铅球投掷初速度v 是一定的,当投掷出时间1t 后,铅球到达最高点,当时间在2t 时刻时铅球落地,重力加速度28.9s m g =,速度方向与投掷的水平方向所成角为θ时)900(︒≤≤θ,此情况下铅球落地点与人的距离是S 。
最新铅球掷远研究-数学建模-
铅球掷远研究目录一、问题的提出 (3)二、问题分析 (3)三、模型假设 (4)四、符号定义 (4)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4)六、模型的评价 (10)七、参考文献 (10)八、附录 (10)摘要:本文研究了铅球掷远的问题,分析了掷远距离和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的关系。
得出了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的了最佳出手角度,比较了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度。
铅球投掷作为田径比赛的一个重要组成项目,投掷距离s(米)的远近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最关心的问题。
由投掷常识知道,影响投掷距离远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v(米/秒)、出手角度A(度) 和出手高度h(米)。
迄今为止,利用物理中运动学知识研究铅球投掷运动现象比较多, 而且在研究时很少考虑出手高度的影响[2, 3]。
通过建立模型,寻求初速度v、出手角度A和出手高度h三个因素对投掷距离s的影响度的大小,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铅球掷远投掷距离出手角度灵敏度一、问题提出球掷远比赛要求运动员在直径2.135m的圆内将重7.257kg(男子)的铅球投45的扇形区域内,如图1所示。
观察运动员比赛的录像发现,他们的投掷掷在角度变化较大,一般在38°- 45°,有的高达55°,建立模型讨论以下问题:1.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
2.在此基础上,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
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性。
二、问题分析针对如何使铅球掷得最远,只需求得铅球在空中停留时间以及铅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即可,铅球投掷后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可以凭借铅球投掷后在垂直方向上先以向上的速度运动到静止,再做自由落体运动落到地面求出。
【1】三、模型假设1、 人的高度h 和铅球投掷初速度v 是一定的,当投掷出时间1t 后,铅球到达最高点,当时间在2t 时刻时铅球落地,重力加速度28.9s m g =,速度方向与投掷的水平方向所成角为θ时)900(︒≤≤θ,此情况下铅球落地点与人的距离是S 。
数学建模铅球投掷问题(四川理工学院)
t t1 t2 ; s v水 t 。
5-3 建立数学模型
汇总以上所求函数加以简化可以得出以下函数:
s v cos v sin g
2gh v2 sin 2
模型检验:根据参考数据资料,计算测试成绩并与实测成绩作比较,计算误差
表3 姓名
李梅素 李梅素 斯卢皮 亚内克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不同运动员,最优出手角度不同,即使同一运动员出手速度、出手 高度不同最优出手角度也不同,但是基本分布在 42°-42.5°之间.
所以,由数值法分析可知,铅球运动员的最优出手角度在 42°-42.5°之间。
6-3.
图6
图7 图8
图9
图 10
图 11
6-3-1.用 excle 进行计算在不同出手角度下,出手速度从 12m/s 到 15m/s 变化时的投掷距 离如下表所示(假设出手高度 h=2m):
;
g :铅球投掷后的重力加速度 (m / s^2) ;
s :铅球投掷的实测成绩 (m) ;
5 模型的建立 5-1 图形示意
图1
图2
图3
图4
5-2 根据图形示意可求函数:
v水 v cos
v ; 直
vsin
h1
;
v直2 2g
;
t1
v直 g
t2
;
2h2 g ; h 2 h h1 ;
20.95
李梅素
13.52
2.00
38.69
20.30
斯卢皮亚内 克
13.77
2.06
40.00
21.41
姓名 李梅素
表 2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铅球投掷数据
成绩 s(m) 出手速度 出手 出手高度
铅球掷远模型
铅球掷远模型一、问题重述建立铅球掷远模型,不考虑阻力,建立投掷距离与铅球初速,出手高度,出手角度(与水平地面夹角)的关系式,并求出在铅球初速和出手高度一定的条件下的最佳出手角度。
二、模型假设1、不考虑铅球的旋转对铅球速度和运行轨迹的影响2、不考虑空气的阻力3、选取9.8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4、不考虑投掷铅球的过程中手对铅球运动状态的影响5、把铅球的看做一个质点三、符号说明V:铅球初速A:出手角度H:出手高度L:投掷距离G:重力加速度T:表示时间V x:水平方向分速度V y:竖直方向分速度四、问题分析针对这个模型,画出铅球的运行轨迹,并分解速度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根据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组,联立可以得到L与V,H,A的关系式,第二个问题,可以让L对A求导,使倒数为零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可以得到最佳出手角度。
五、建立模型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画出铅球的运动轨迹对速度做如上分解:V x =VcosA;V y =VsinA;球抛出时,在第一段过程中,先是竖直方向做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运动,减速到0后又做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运动,所以当铅球到达抛出点时,竖直方向速度仍为V y ,方向向下,所以在这段运动过程内,所花时间2)(1⨯÷=g V T y 。
在第二段过程中,球做加速度为G ,初速度为V y 的匀加速运动,所以可以列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T T V G H y 22221⨯⨯+⨯=求解可以得到H G y V T ⨯+=222.因此,)(21T T V x L +⨯=代入T 1,T 2,V x ,V y 得到 )2sin sin 2(cos 22H GA G A V A V L V ++= 令0d =dA L 得到最佳出手角度)(2sin 21GH V A V +=- 令H=15m/s,V=10m/s,可以算出A= 4.41o L=11.4m.六、模型改进及推广对于这个模型,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简化成了最理想的情形,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把球的旋转等对球的运动状态影响较大的因素考虑进来。
铅球抛掷问题数学建模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
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
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
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
铅球抛掷问题
摘要
本文探究了铅球投掷远度的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运用了牛顿力学等物理、数 学知识建立了铅球投掷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探讨了出手速度v(m/s),出手高度 h(m),出 手角度 α(度),这三个影响铅球投掷水平位移s(m)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数值法进行 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问题一的分析:根据斜抛运动及牛顿运动定理求解铅球抛掷的水平距离s(m)以及求 出水平距离s 与出手速度v(cm/s)出手高度h(m),出手角度α(度)的影响。用 Mathematica 软件求出理论抛掷距离s0,并用 Matlab 软件对题中数据进行筛选,最终得 到实际抛掷距离s0与理论值 s 之间的误差百分比。再分析表1、表 2 中的数据,得出出 手速度v在10m/s~15m/s之间变化,出手角度 α 在37°~43°之间变化, 并对这之间的速度、角度分别求出对应的投掷距离。再运用 Excel 做出角度与投掷 距离的关系图。最后得出运动员投掷铅球存在最佳角度,角度是在 40°~42°间。
一、问题重述
众所周知,铅球的投掷运动是运动员单手托住 7.264kg (16 磅)重的铅球在直径为 2.135m 的投掷圆内将铅球掷出并且使铅球落入开角为 45 的有效扇形区域内。以铅球 的落地点与投掷圆间的距离度量铅球投掷的远度,并以铅球投掷远度的大小评定运动 员的成绩(以国际男子铅球比赛为例)。如图:
数学建模铅球掷远
铅球掷远理学院物理1011 2010533021 姓名:童一龙摘要:本文研究了铅球掷远的问题,分析了掷远距离和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的关系。
得出了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的了最佳出手角度,且比较了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的灵敏度。
由运动规律可知,影响投掷距离的因素主要有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
本文利用物理中运动学知识研究铅球投掷运动,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三个因素对投掷距离的影响,从而解决铅球掷远问题.关键词:铅球掷远出手速度出手角度数学模型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铅球掷远比赛的场地是直径2.135m的圆,要求运动员从场地中将7.257kg 重的铅球掷在45°的扇形区域内,如图1 。
观察运动员的比赛录像发现,他们的投掷角度变化较大,一般在38°~45°,有的高达55°建立模型讨论以下问题:1.以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为参数,建立铅球掷远的数学模型。
2.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
比较掷远结果对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灵敏性。
3.考虑运动员推铅球时用力展臂的动作,改进上面的模型。
2 数学建模2.1 问题分析如果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都已给定,且不考虑铅球在空气中所受的阻力影响,则根据牛顿运动定理可完全确定铅球的运动轨迹方程。
2.2 模型假设假设1:以水平面为参考系,设运动员的出手高度为h,出手角度为θ,出手速度为V。
,铅球达到最高点时经历时间为t1,从最高点下落到水平面的时间为t2,在总时间T=t1+t2内铅球水平方向经过的路程即为S。
假设2.铅球在空气中所受的阻力对其运动影响甚小,忽略不计。
假设3.不考虑运动员推铅球时用力展臂的动作。
2.3 模型建立图2:铅球掷远简意图如图2为铅球斜抛运动简易图,对铅球的运动求解:① 将出手速度V 。
在水平及竖直方向分解:θθsin ,cos 00v v v v y x ==② 铅球从开始抛出到最高点经历时间: gv y=1t③ 铅球最高点处到抛出位置的垂直高度: t g 121h 21=④ 铅球从最高点落到水平面的时间:()gh h 122t +=⑤ 铅球水平方向经过的路程:()21t t v S x +=联立以上5个方程最后可得掷远距离S 与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的函数关系式:gv g v g hv S 22sin )22sin (cos 220220220θθθ++=因为对出手高度没有要求,可设出手高度 h=1.8m ,g 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2 .Matlab 命令1.建立掷远距离随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变化的函数文件function f=fun_s(a,v)f=(2.*1.8.*v.*v.*cos(a).*cos(a)./9.8+(v.*v.*sin(2.*a)./19.6).^2).^0.5+v.*v.*sin(2*a)./19.6;2.在matlab 中绘出函数图像v=linspace(0,30,100); a=linspace(0,pi/2.100); [A,V]=meshgrid(a,v);S=fun_s(A,V);surf(A,V,S)ylabel('速度V m/s');xlabel('角度');zlabel('投掷距离 m');title('不同出手速度和角度对应的抛掷距离图像');axis([0 pi/2 0 30 0 100]);结果如下图所示:图3.不同出手速度和角度对应的抛掷距离图像3 模型求解3.1给定出手高度,对于不同的出手速度,确定最佳出手角度。
第五章 微分方程建模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a = sin
和最佳成绩为
∗
−1
v ; 2 2(v + gh)
v 2 R = v + 2gh . g
∗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如果测得该运动员的出手高度 h = 1.5 m,铅球初速 , 度为 v = 10m/s,则有 , 得最佳出手角度为 最佳成绩为
a ∗ ≈ 41.4 ,
R∗ = 11.4m .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在右图坐标系下, 在右图坐标系下,铅球运动方程为
x ɺɺ = 0 ; ɺ x(0) = 0 , x(0) = v cos a .
y ɺɺ = − g ; ɺ y(0) = h , y(0) = v sin a .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分= x(t ) = sinacos a + 2 sin a + v cos a , g g g
这个关系式还可以表示为
1 2
R2 g = 2v2 cos2 a(h + Rtana) .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dR = 0 ,得最佳出手角度为 由此计算 da a∗
x ( t ) = ( v cos a )t ;
1 2 y ( t ) = (v sin a )t − gt + h . 2
又令 y ( t ) = 0 ,可得
1 t = v sin a + v 2 sin 2 a + 2 gh , g
∗
(
)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代入 x ( t ) 可以求得铅球的投掷距离为
第四节
铅球掷远模型
某铅球运动员正在训练,如果不考虑阻力, 某铅球运动员正在训练,如果不考虑阻力,设铅球初 与地面夹角), 速度为 v,出手高度为 h,出手角度为 a (与地面夹角 , , , 与地面夹角 试建立投掷距离 R 与 v,h,a 的关系式的数学模型。并 , , 的关系式的数学模型。 在 v,h 一定的条件下求该运动员的最佳出手角度和最佳 , 成绩。 成绩。
铅球掷远数学建模matlab代码
铅球掷远数学建模matlab代码铅球掷远是一项流行的田径运动,同时也是一个经典的数学建模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 Matlab 对铅球掷远问题进行建模并求解。
1. 模型构建微元法是解析上问题的标准方法,在铅球掷远中,我们可以采用微元法将其转换为微分方程问题。
我们可以假设铅球是一个小球,它沿着一个轨道的方程运动,该轨道的方程如下:$$y = h +\frac {x^2}{4R}$$其中, $y$ 表示轨道上的高度, $x$ 表示沿轨道的位置, $h$ 表示轨道的高度(即铅球离地面的高度), $R$ 表示轨道半径。
在铅球的运动过程中,它受到以下三个力的影响:重力、空气阻力和旋转力。
旋转力是由于铅球自身的自转引起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忽略它的影响。
假设铅球的重量为$m$ ,则铅球受到的重力为$$F_g = mg$$其中 $g$ 表示重力加速度。
空气阻力是铅球受到的一个速度相反的力,它的大小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其中 $C_d$ 是阻力系数,$\rho$ 是空气密度,$A$ 是铅球的横截面积,$v$ 是铅球的速度。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假设铅球在 $x$ 轴上的速度为 $v_x$ ,在 $y$ 轴上的速度为 $v_y$ 则铅球在 $x$ 轴上和 $y$ 轴上的分量分别为:这样我们就得到了铅球掷远的微分方程组:$$\frac{d^2x}{dt^2}=-\frac{1}{2m}\rho CAv^2\cos\theta$$其中,2. 数值求解使用 Matlab 对这个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我们需要进行如下步骤:1. 定义模型参数:铅球重量 $m$,空气密度 $\rho$,铅球横截面积 $A$,阻力系数$C_d$,轨道高度 $h$,轨道半径 $R$,初始位置 $(x_0,y_0)$,初始速度$(v_{x0},v_{y0})$。
2. 定义微分方程:使用 Matlab 的 ode45 函数对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
铅球抛掷问题数学建模
五一数学建模模拟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中选择一项填写): A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8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四川理工学院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郭亮2. 陈欢3. 肖望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
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
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5 年 4 月24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五一数学建模模拟赛编号专用页评阅编号(评阅前进行编号):铅球抛掷问题摘要本文探究了铅球投掷远度的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运用了牛顿力学等物理、数学知识建立了铅球投掷过程的数学物理模型探讨了出手速度v(m/s),出手高度h(m),出手角度α(度),这三个影响铅球投掷水平位移s(m)的主要因素。
然后运用数值法进行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问题一的分析:根据斜抛运动及牛顿运动定理求解铅球抛掷的水平距离s(m)以及求出水平距离s与出手速度v(cm/s)出手高度h(m),出手角度α(度)的影响。
铅球掷远模型
铅球掷远模型一、问题重述不考虑阻力,铅球初速度为v ,出手高度为h ,出手角度为a (与地面夹角),建立投掷距离与v ,h ,a 的关系,并在v ,h 一定的条件下求最佳出手角度。
二、基本假设1、设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且取值为9.8m/s 2,并在抛铅球的任意点都相等;2、不考虑空气阻力,摩擦力以及风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3、铅球运动轨迹在同一平面内;4、地面处处水平。
三、问题分析由题目所述,再根据物理知识可得,铅球投掷轨迹为一抛物线,且由题目知,初速度v 和高度h 一定,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分别对x ,y 方向进行分析。
对y 即竖直方向,铅球做竖直向上抛运动,对x 即水平方向,铅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轨迹为两个运动的叠加。
照此,根据物理知识可建立模型。
四、模型建立由题目可知,铅球初速度为v ,高度为h ,出手角度为a ; 设铅球质量为m ;抛出的水平距离为s ;抛出至落地的时间为t 。
以铅球抛出点在水平地面投影点为原点,原点与落地点方向为x 轴正方向,原点与抛出点方向为y 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物理知识有:y 方向:h+t*v*sina-1/2*g*t^2;x 方向:t*v*cosa=s.五、模型计算由于h 和s 是正相关的,因此当求出h (max )时,即对应的s 也为s (max ) v y xs a h由上面两关系式,联立消去t得-h=-1/2*g*(s/v*cosa)^2+s*tana=-(gs^2/2v^2)*(tana-v^2/gs)^2-g/2*(s/v)^2+v^2/2g可知在a变化时,-h的最大值为-h=-g/2*(s/v)^2+v^2/2g此时tana=v^2/g*s;所以有s=v*sqrt(v*v+2*g*h)/g,然后将tana=v^2/g*s代入得tana=v/sqrt(v*v+2*g*h)另外,对抛物线分析,设最高点距地面H,且前后两段时间为t1、t2,则有:(v*sina)^2=2*g*(H-h)1/2*g*t2^2=Hv*sina=g*t1所以s=(sqrt(2*g*h+(v*sina)^2)+v*sina)*v*cosa/g由上,s、h、v、a的关系式如下:s=(sqrt(2*g*h+(v*sina)^2)+v*sina)*v*cosa/g且当a=arctan(v/sqrt(v*v+2*g*h))时,s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 A/B/C/D 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 赵 彬 李 欣 尹欢欢
C
日期:
2012 年
5
月
22 日
评阅编号(由评委团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 号 专 用 页
问题二,为分析最优出手角度θ与出手速度 v 的制约关系,先对铅球做力学分析, 运用牛顿力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见方程(13) ) ,根据该模型可知,最优出手角度θ会 随出手速度 v 的减小而减小,结合方程(9)可得,运动员不能使初速度达到最大的情 况下,应适当减小投掷角度的结论。再利用 MATLAB 软件编程将投掷水平位移 L 和出手 角度θ、出手速度 v 之间的关系图作出(见图 5),可以确切的求出各个最优角度与初速 度的对应值。 问题三,分析了影响铅球投掷远度的因素,从空气阻力、推力大小、出手高度、 施 力距离对铅球掷远距离 L 的影响分别建立函数模型, 通过取点绘图的方法比较各因素的 影响, 最后根据结论有效的分析了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运动员的成 绩。
h( m)
2.02 2.00 2.02 2.04 1.95
二、问题分析
铅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竞技项目,而在一些重要的比赛中,运动员经过训练, 其投掷铅球的力度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决定竞赛胜负的往往是运动员的掷球技巧。而要 提高技巧,运动员必须对铅球的整个运动情况有所了解,以下是对各个影响铅球掷远因 素的分析: 问题一,为求出最佳投掷角,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首先必须对 铅球的整个运动情况进行运动学的分析, 根据运动学知识求出投掷水平位移 L 和出手角 度θ、出手速度 v 之间的多元方程后,再对 L 关于θ求导,便可求得最佳出手角度θ的 表达式。 问题二,分析最优出手角度θ与出手速度 v 的关系可以通过分析铅球受力情况, 用 牛顿力学公式表示出定量推力 F0 与最优出手角度θ、出手速度 v 之间的等式,从而容易 分析出θ与 v 之间的制约关系, 另外为了更形象地表达出投掷水平位移 L 和出手角度θ、 出手速度 v 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这一关系绘到同一图形中,从而可求出 v 变化, θ 随之变化的具体取值。
cos 2
g g v2 / h
(10)
由此可得当 =
g 1 时,投掷距离最远,即 L 达到最大。 arccos 2 g v2 / h
图 3 为速度 v 所对应的 的函数图象,由图像容易得出最优出手角度的大致范围在 38 42 之间。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v 2 2aS t
(11)
(12)
从而推得
v 2S t F G sin M
(13)
通过观察以上式子我们可得:当 增大时,合力减小,从而加速度 a 减小,速度 v 也减小,所以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相互不独立,相互影响;将该式代入(9)式可得:
L (2 FS t 2 MgS t sin ) sin cos Mg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铅球投掷数据 出手速度 出手角度 出手高度
成绩 s(m)
v(m / s )
李梅素 李梅素 黄志红 隋新梅 李梅素 19.40 20.30 20.76 21.66 21.76 13.16 13.51 13.58 13.95 14.08
(o )
40.27 38.69 37.75 39.00 35.13
关键词: 运动物理学 多元方程 MATLAB 编程 图形分析 力学分析
一、 问题提出
1.1 背景资料与条件 众所周知,铅球的投掷运动是运动员单手托住 7.264kg(16 磅 ) 重的铅球在直径为 以铅球的 2.135m 的投掷圆内将铅球掷出并且使铅球落入开角为 45o 的有效扇形区域内。 落地点与投掷圆间的距离度量铅球投掷的远度, 并以铅球投掷远度的大小评定运动员的 成绩。如图 1:
(7)
水平位移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为: L vxt2 将(1)式、(7)式代入(8)式得:
L v cos (v sin v 2 sin 2 2 gh ) ) g
(8)
(9)
由(9)式可以看出,当初速度一定时,水平位移 L 只与出手角度 有关,若 L 有最大值, dL 则 关于 L 的导数等于 0 有解,即 0 d
θ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V
图 3 V-θ图形
Hale Waihona Puke 5.2 折中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模型 由式(10)可知当 v 变化,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该运动过程中,铅球做匀加速运 动,在某一点对铅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 4:
F0
G sin
G
图 4 受力分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0 G sin Ma 由运动学公式可得:
关 于 a-v-L1的 图 线 44 42 40 38 36 34 a 32 30 28 26 24 22 6 8 10 12 14 16 L1 18 20 22 24 26
P 大气压强 t 气温
五、建立模型
5.1 最优出手角度模型 对于运动员投掷铅球,由于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不同,投掷的水平位移也不一样, 当水平位移达到最大时,即其导数等于 0 时,可得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关系。 同 如图 2 所示,以运动员站处为原点 O,竖直方向为 Y 轴,铅球的落地点与 O 点连线为 X 轴:
L' v 2 sin 2 v cos 2g g v 2 sin 2 2 gh
v 2 sin 2 v 4 sin 2 2 2hv 2 cos 2 g 2g 4g 2
1 g 8 gh cos v sin 2
2 2 2
(v 2 sin 2 cos 2 2 gh sin 2 cos 2 8 ghv 2 cos 2 v 4 sin 2 2)
H(t)
V
θ h
O
t1
图 2 铅球的运动轨迹
t2
t
由模拟模型和物理学知识,可得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分别为: v x v cos 则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为:
v y v sin
(1)
t1
v sin g
(2)
第一次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和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式: 1 2 v sin 2 H (t1 ) h gt h 2 2g 可设该抛物线方程为: v sin 2 v sin 2 H (t ) a(t ) h g 2g 当 t=0 时,H(t)=h,代入(4)式得:
问题三,主要考虑影响铅球投掷远度的因素,有空气阻力、推力大小、出手高度和 施力距离四个方面。空气阻力的影响可以根据通常情况下的空气阻力参数(实验求得定 值),建立含阻力的多项式方程,根据微分知识求得实际距离 L 关于出手角度θ与出手 速度 v 之间的关系。其它因素均可根据问题一、二中的公式变形后作图分析。
1.3 参考资料 参考数据资料如下:
表1 姓名 李素梅与斯卢皮亚内克铅球投掷成绩 出手速度 出手高度 出手角度 实测成绩
v(m / s )
李梅素 李梅素 斯卢皮亚内 克 表2 姓名 13.75 13.52 13.77
h( m)
1.90 2.00 2.06
(o )
37.60 38.69 40.00 20.95 20.30 21.41
三、基本假设
1.假设铅球被看做一个质点; 2.假设出手速度与出手角度无关; 3.假设运动员的每次成绩都有效; 4.假设投掷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5.假设铅球本身、运动员身体状况、天气等条件对运动员的影响不计; 6 假设投掷范围内引力常数、空气密度、风速相同;
四、模型使用符号说明
h
人和手臂的长 铅球到达最高的位置与手臂的垂直距离 铅球到达最高的位置与地面的垂直距离 铅球投掷的初速度 铅球投掷的水平速度 铅球投掷的垂直速度 速度方向与投掷的水平方向所成角 铅球下落地点与人的距离 当地重力加速度 g=9.8m/s 铅球到达最高点所需时间 铅球从开始到落地所需的时间
评阅编号(由评委团评阅前进行编号):
评阅记录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铅球投掷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对影响铅球掷远成绩因素进行了研究, 采用牛顿力学等物理的分析法和微 分知识建立了数学模型,运用 MATLAB 软件编程绘图进行模型求解和分析,使问题得以 解决。 问题一,由于空气阻力、铅球本身、天气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可忽略。 运 用运动物理学知识建立投掷水平位移 L 和出手角度θ、 出手速度 v 之间的多元方程关系, 对掷远水平位移 L 关于θ求导可知, 简化可得到最优出手角度θ与出手速度 v 和出手高 度 h 之间的函数关系,再运用 MATLAB 软件编程将这一关系图作出(见图 3),可直观的判 断运动员最优出手角度的大致范围在 38 42 之间。
2
h1
H v
vx
vy
L g
F0 手对铅球的推力
M 铅球的质量 G 铅球的重力 a 铅球运动的加速度 F 空气阻力
C K
形状阻力系数 空气密度阻力系数, K
1 p (0.04737 ) 2 273 t
S
模型的阻力面积( S A 0.0113m 2 , S B 0.00785m 2 )
a g 2
2 2 2
(3)
(4)
(5)
则该抛物线方程式为: g v sin 2 v sin 2 H (t ) (t ) h 2 g 2g 当 H(t)=0 时,t=t2 ,代入(6)式得:
t2 v sin 2h v 2 sin 2 2 g g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