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价,它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素质和品质发展状况。
一般应采用质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加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理念:立足整体、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
一、评价内容(一)活动方案的评价1、活动主题的评价:时代性、切合性、可行性。
2、活动方案的评价:完整性、科学性、操作性、特色。
(二)实施过程的评价1、学生活动的参与态度。
2、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投入。
3、学生在过程中的合作情况。
4、学生在活动中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的情况。
(三)活动结果的评价1、对学生活动结果的评价:知识、活动技能、情感态度。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二、评价形式1、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量化评价:采用测量、问卷等方式,用数值即分数加以表示。
质性评价:通过自然观察、调查访谈,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
2、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口头评价: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评价形式。
书面评价:评价表(表格)、分析性评语(鼓励或提示性的评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期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参与动机)。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成绩与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评判。
学生评价:学生充分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的交换意见。
4、表演评价与实践评价表演评价:如通过学生技能表演、角色表演、专题汇报等形式,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察。
实践评价: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行动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1、档案袋评价(1)让学生随意放(2)有指导的放(3)展示性的放(4)设计小栏目2、小组评价法(1)小组评价法的优点: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2)小组评价法的实施步骤:先向学生说明评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初步掌握小组评价过程,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情况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过程
一、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过程入手,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成效。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过程1. 设计阶段(1)确定主题: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主题。
主题应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教育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制定方案:教师需根据主题,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评价等。
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活动。
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特点,使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形成互补。
2. 实施阶段(1)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制定计划、购买材料等。
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2)实践阶段:学生按照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进行指导、答疑和评价。
(3)总结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内容包括活动成果、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改进措施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评价阶段(1)过程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结果评价:根据活动成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全面。
(3)反思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成效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性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本文将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 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2.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体验和探究。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 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1. 优化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东十里小学赵许宽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
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
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
但这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的展开尽快进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
这样的状况在数学课程的现实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
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
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
正是因为如此,过程本身就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的辅助性手段。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减法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学生也会想到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进位。
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些。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标题: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引言概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结合个人经历总结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收获。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1.1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
1.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活动中的合作,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协作。
1.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过程与方法2.1 确定活动主题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之前,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2 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主题,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2.3 分工合作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合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三、活动成果与收获3.1 提升专业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3.2 增强自信心通过活动的实践,学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
3.3 拓展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结识新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活动反思与改进4.1 总结活动经验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分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4.2 收集反馈意见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为下次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4.3 完善活动方案根据总结和反馈意见,完善活动方案,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五、活动展望与建议5.1 持续开展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学校和社会组织持续开展此类活动。
5.2 加强实践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3 注重个性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浅谈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创新型的带有点研究性的课题,它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学习生活而设计的一门浮动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可以说,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更是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意志。
我认为,要上好综合实践课,应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下面淡淡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看法: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整个活动是面向学生,那作为老师又起什么作用呢?在活动中又该当好什么角色呢?因为它其课程内容不来源于书本,而是应来源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的来源来组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科学。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预设的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好,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关键。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要保证学生三十分钟的活动主题的整合性,在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保证整个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是从生活背景中、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从一个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来看,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整个学段的活动主题只是围绕某一角度来确定的,那么活动主题的确定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整个活动主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问题。
在充分尊重学生自我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
2.2妥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任何主题的活动都应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这是关键,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形式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价值追求之一。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封丘县第一初级中学
张新艳
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使广大教师、学生认识到评价不能只看结果,而要全面的了解、培养没一个学生。尽可能考虑各方面的结论,也是学校广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
课题组成员:
张新艳负责全面工作。
王彦负责课题实验具体事项
张新艳、齐淑慧、负责具体实验内容
leafafterperiodbeforerainyseasonprecipitationevaporationgreater性的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形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只能用一些质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诸如档案评定研讨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
二分工:张新艳负责全面工作,把握课题实验进度,组织研讨会。
王岩负责课题具体事项。
张新艳、齐淑慧负责具体实验内容。
张华、刘金霞负责组织评议指导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
本课题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2月,准备方案,制定措施,确立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分期进行,上半期以学习基本知识为主,下半期以复习为主,根据研究进程及时总结和积累研究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段。收集汇总材料,写出研究结论。
(一)活动方法措施
1、开展学科讨论形式,深入语文学习的方法探讨,评价较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张华、刘金霞组织评议指导总结
性的、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形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而只能用一些质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诸如档案评定、研讨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综合实践课教师点评(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摘要] 教师评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原则有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
教师评价的内容有课程开发设计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反思能力、教学工作量等,其具体操作程序是建立评价领导小组、初步面谈、收集信息、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教师评价档案管理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确定好评价指标的内容、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处理好自评与他评的关系,并将长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评价方法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崭新的课程理念、课程内涵,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所谓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素质及实施过程情况的鉴别,其目的是给教师提供信息反馈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总结、反思教学的优劣,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改进教学。
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教师评价不仅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务晋升、经济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纵深推进,因此,改革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评价就显得异常迫切。
一评价原则(一)多元化评价原则这里的多元化评价首先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因此它所涉及的评价主体既包括校内领导、教师、学生,还包括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主体。
正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也就决定了在评价过程中必然会引入多种评价内容与方法,以及多样的评价信息收集手段和评价结果反馈方式。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各主体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多渠道地提供评价信息,使教师评价更有效。
同时被评教师亦要端正态度,以平和的态度、宽广的胸襟接受他人的评价。
(二)个性化评价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程及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实施的一个亮点,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很多学校都专门开设了此课程。
实践性、体验性、综合性、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紧特点。
它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进程的教育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进程哲学”。
因此,正确处置好进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体要求。
但是,我在课程改革实施中发觉,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已慢慢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上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试探时期,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果轻进程的教学”,把形成结果的主动进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试探和个性,是对学生聪慧的抹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我也曾经走过如此的弯路,此刻想一想那时的我是何等的幼稚。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新的熟悉,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同时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的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体会、爱好和爱好,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路在活动中进展。
它强调的是实践的进程,强调学生探讨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能够这么说,实践进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命,没有了活动进程,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
具体缘故如下:一、价值贯穿于进程中。
有人这么说,若是没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新课改谈不上真正开始,这话不无道理。
它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外教育比较后的产物。
它关注的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进展。
其大体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在实践中自主地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体会来尝试解决问题,取得丰硕的体会,体验问题解决的大体方式,进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四) 如何处理课程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四)如何处理课程评价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
唐丽
【期刊名称】《网络科技时代》
【年(卷),期】2007(000)015
【摘要】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科学的教学测量与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效率的
反馈,也是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而适当的测量与评价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化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操作实施阶段,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一些学校或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比如写课题报告、出论文集、制作电子报、开作品展示会等,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唐丽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之四 [J], 郭元祥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之四) [J], 郭元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之六) [J], 郭元祥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之
一 [J], 郭元祥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十大关系(之一) [J], 郭元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可以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于不同学科,探究其在跨学 科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实践应用价值
进一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应用价值,包括如何设计 有效的实践活动、如何评价活动的效果等,为实际教学提 供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过程
指实践活动中的计划、实施、反思、 调整等步骤和环节,侧重于具体的操 作和实施过程。
结果
指实践活动所达成的预期或非预期的 结果,包括目标实现、问题解决、知 识获得、能力提升等方面,侧重于实 践活动的最终成效。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过程决定结果
实践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直接影响着最终结果的实现 和质量。有效的过程管理、扎实的实施步骤和环节,有助于 提高实践活动的成效和结果的质量。
案例三:调研项目的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总结词
调研项目中,过程和结果相互关联,互为影响。
详细描述
在调研项目中,过程和结果是相互关联的。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可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结果的呈现也可以反映过程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因此,在调研项目中,要把握好过程和结 果的关系,以获得更为准确有效的结果。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共 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更 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了解社 会、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的常见类型
01
02
03
04
研究性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调查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 服务、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为了保证质量,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的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
因此,地方和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在把握好该门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师生发挥创造性,个性化地达成课程培养目标。
首先,要正确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师生协商过程中生成新的目标与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过去的活动课程的发展与继承,它以国家确定培养目标、学校开发实施的方式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
根据以往的经验,为了避免这门课程无序,走形式、走过场、缺乏实效, 学校必须承担有效管理的职责。
一方面,从本校的办学目标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对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符合本校特点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内容领域、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不能以统一的主题、内容、方式上的固定体系去要求和约束所有班级的课程实施,从而剥夺师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扼杀师生的创造力,背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意。
学校要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中生成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和有效的活动方式。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已有的课程资源包,处理好预设内容与师生共同创生新主题、新内容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依据大纲、教材、教辅材料进行,他们缺少参与课程教材开发的机会,也鲜有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教师自主开发难以落实。
基于此,一些地区、机构合作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包,供教师使用。
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
一些教师甚至将资源包直接当作教材来用,将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形式则是内容传达的方式和手段。
只有合理的内容和适当的形式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形式来传达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沟通交流等。
在课程设计上,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实际需求,以确定合适的内容。
例如,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课程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包括相关的技术原理、学科知识等。
这些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实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呈现。
2. 实践操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实践环节。
可以设置实验、实地考察、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沟通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常是团队合作的,因此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展示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以上仅是总体上的内容分类,具体的内容设置要以课程实际需求为准。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年级、学科特点和教育目标等因素。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是内容传达的方式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形式:1. 课堂讲解: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点、展示实例等方式来传达内容。
在讲解时,应注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通常要求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 实践操作:对于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可以设置实验室实践、实地考察等形式。
融通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十分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对于二者的关系,其中指出:“各学科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
”这也就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相互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者的渗透、延伸和拓展,既能促进学科课程的内容的深化,也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以目标为先导,实现活动方案的融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新课程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薛俊杰的整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学科课程的目标是统一的。
换句话说,作为一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也应该以三维目标为圭臬。
这样一来,如果我们能够以目标为导向,就可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方案的融通。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一切教学的逻辑起点。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应在遵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学情,有效地融合学科目标,并使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的效益。
我以八年级物理教学为例,在学习物理课程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有线电话”,探索电话的声音传播的原理,使学科活动方案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统一起来。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巩固,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最终,不仅教师能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达成物理学科的学习目标,这二者真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综合实践课程问题提问
一、引言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提高课程质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课程设计者的关注和思考。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问题1. 课程设置是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综合实践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请问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2. 课程内容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部分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使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请问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3. 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综合实践课程既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请问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4. 如何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时效性?综合实践课程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请问如何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时效性,使课程紧跟时代发展?三、教师队伍建设问题1. 如何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课程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请问如何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2.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教师培训与交流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缺乏培训机会,交流渠道不畅。
请问如何加强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培训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如何解决教师工作量与待遇不匹配的问题?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工作量较大,但待遇相对较低。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们亲自参与,亲自动手进行实践,经历了过程,取得了结果,发现了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这对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很好的窗口。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过程和结果永远是一对矛盾,关注过程与兼顾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注重过程。
比如在视频《毽球运动会》中,我们不期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多少踢毽球的技术,他们将来也不一定会以此作为事业,而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学习,是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良好发展。
因为实践能力没有办法在课本课堂中获得,唯有在参与中尝试、积累经验。
肖帆老师也说了,半年后的运动会中,班上学生的表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2、关注过程也并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
例如在《校园安全》这节课中,有安全的课题,可以采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视频观看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访有关校园安全的负责人,听其介绍有关校园安全的规章制度和预防措施;或者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等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着重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
但就总的综合实践的形式来说,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因为综合实践是一门崭新课程,每个学校都想抢在前列,都在大力宣传各自推行了哪些综合实践项目,新课程是怎样如火如荼开展的。
但如果形式太多太杂而疏于管理,像走过场,就真的容易流于“形式”,失去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了。
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3、关注过程也同样兼顾结果,不想更多地谈论结果,是因为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都很关注结果。
但综合实践课程不追求理论化的知识的获得,而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积极影响。
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总结
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
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总结:
1. 目标与规划: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活动的目标,并进行详细的
规划。
教学总结时需要回顾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规划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2. 学生参与度: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学生的参与与合作,教师应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
表现。
教学总结时需分析学生的参与情况,并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学生学习成果: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等。
教学总结时需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资源和环境: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环境,包括实地考察、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
教学总结时需要评估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情况,并思
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和环境来提升教学效果。
5. 教学方法与策略: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导向等。
教学总结时需要评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并思考如何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总结,教师可以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东十里小学赵许宽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
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
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
但这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的展开尽快进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
这样的状况在数学课程的现实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
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
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
翼。
在很多数学家的研究生涯中,借助直观作出重大发现,然后通过逻辑推理证明结论的事例比比皆是。
数学的发展过程也表明,再抽象的数学结论总能找到相对直观的表征和解释。
运用直观手段本身就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它更应成为我们处理和组织课堂内容的重要方式。
比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都是课程内容组织上可以加强的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各个比例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核心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
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需要对各个比例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各个比例进行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分别为6%和10%。
这一比例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 小学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约为6%,其中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课时比例应适当提高,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课时比例可适当降低,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2. 初中阶段: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约为6%,与小学阶段相同。
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 高中阶段: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比例约为10%,高于初中和小学阶段。
高中阶段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块比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包括: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实践和综合实践项目。
各模块的比例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地域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
1. 科技活动:科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科技活动模块的比例应占总课时比例的20%-30%。
2.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的比例应占总课时比例的20%-30%。
3. 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文化艺术活动模块的比例应占总课时比例的1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郭元祥作为一种实践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比其他任何形式的课程都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一种“实践哲学”或“过程哲学”。
因此,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我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调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价值”的现象。
在实施中强调过程是否就意味着对结果的忽视?强调过程是否仅仅注重活动形式?应该引导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结果?究竟如何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一、关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的课程,可以说,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了。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为什么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去关注过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在实践中自主地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问题解决,获得丰富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及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这种发展空间和机会是开放的,是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才能把握的。
在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中,儿童会发现他们在书本中难以发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经历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遭遇的无数现实情境,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实践故我在”。
看看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感受,我们就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就在过程中。
(学生活动日记略)在儿童的实践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败的体验,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那些冷嘲热讽甚至对孩子们人格的侮辱几乎是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每所小学的孩子们都遭遇过的。
正式这些遭遇,引起了孩子们对理解、尊重、合作的认识和感悟。
如果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情景和真实的活动过程,这些认识、体会和感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的。
成功的喜悦也罢,失败的教训也罢,几乎都发生于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可以简要地说,过程就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得到核心要素。
儿童经历了完整的活动过程,一系列的目标和价值伴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得以生成。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可能比具体结果更有意义。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价值我们不能期望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哪些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或知识,但完全可以通过活动的具体实施,期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以活动主题为中心,丰富小学生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以活动主题为中心的经验重组的过程。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已有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经验都可能受到来自亲历行为和亲历情境中新经验的冲击,或得到矫正,或得到改写,或得到充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经验重组的价值不是通过口耳相授或知识传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儿童完整的、具体而生动的活动环节来实现的。
从此意义上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经验的积累、总结与反思。
⑵以活动任务为取向,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
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
从此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活动的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
如日本滋贺县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综合学习时间的核心目标是围绕“学力”和“生存能力”来设计的[②]。
广岛县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了方法论层面的目标,并作了如下分解:[③]①信息处理技术与能力,包括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与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分析和选用适当的信息、运用概念图式适当地整理与表述信息;②表现的技术与能力,主要包括用写作、绘画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具有个性的表达、问题解决过程中合理地表述观点、应用本人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并适当加以区分;③内容·思考·判断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地提出活动课题、课题设计的明确性、深入地分析课题的意义;④论理的合理性,主要包括内容的适切性、学会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⑤兴趣、关心与态度,主要包括兴趣与意念的发展、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活动的参与程度、积极参与活动的评价、自主学习与自我反省,以及自信心的增强。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的六大总目标之一便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意义实现的过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价值的体现。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历制定活动方案、搜集处理信息、运用调查、考察、实验、设计与制作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等,在具体的方法体验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另外,学生的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思想意识和个性品质也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发展。
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在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
体验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也许是痛苦的、失败的经历或感受,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种作用往往表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实践能力和思想意识等方面。
3.“关注过程”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关注过程,不是关注活动的形式,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而是关注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即关注过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由于综合实践的教育价值集中在活动过程中,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⑴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活动主题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引导每个学生自主地关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问题到小组的活动主题的提出,应该让小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放手让小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并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充分合理的准备,发展他们的规划与组织的能力。
在活动实施阶段,留给小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在开放的活动情景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
在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对亲历的行为和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
小学生只有亲历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才有可能获得丰富多样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因此,“关注过程”首先要求的是必须保证小学生参与完整的活动过程。
⑵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
关注过程不是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的热热闹闹。
关注过程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
因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亲历实际情景的时间和空间,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及时总结。
只有关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价值生成,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
二、兼顾结果任何教育活动或课程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
但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而言,只能兼顾结果,而不刻意去追求活动结果。
1.综合实践活动追求什么样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不要结果的课程。
区别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有其特殊性。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在关注过程的同时,综合实践所要兼顾的“结果”是什么。
⑴综合实践活动不可以追求系统化的理论化的知识,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不追求基于文本学习的纯粹的认识结果,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
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活动主题的实际,形成对有关事物或事务的基本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⑵综合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小学生活动结果或活动产品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通过研究、实验、设计、制作等具体活动方式,学生必然会提出自己对相关问题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设计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策略。
在活动的评价中,我们不应以“科学参照”或“成人参照”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所获得的认识成果、活动产品的价值,不应对学生的活动结果和产品做出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独创性的判断。
当然,不以科学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活动结果,并不表示学生的活动结果就可以违背科学性,也不表示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⑶不仅仅兼顾有形的结果,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
有形的活动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报告以及具体的产品等,而无形的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的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
这就要求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积极结果。
就活动主题的实施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或价值来说,这不仅仅是应兼顾,而且是应加强关注的。
学生的实际发展就是活动的结果,远比有形的产品重要。
而这些无形的结果往往是与活动过程相伴随的,是在过程中生成的。
从此意义上讲,关注过程就是关注了这种“无形的”活动结果。
从下面的例子中就不难看出,无形的结果往往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生命力的。
(略)2.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
为了保证活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不能没有“结果”意识。
如何保证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⑴学生和指导教师都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性的先天性活动和学习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活动主题的展开过程是随意的、盲目的,相反,活动的展开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目标明确的。
在全班学生形成了一个或几个综合活动主题后,指导教师要参与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的过程。
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保证活动方法的合理性。
只有学生进行有知性的活动和有理性的实践,才能为活动结果的合理性奠定扎实的基础。
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如何进行小实验,如何表达与交流等等,在活动准备阶段以及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⑶活动结果表达的形式多样化。
活动结果的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活动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的产品,方案、也可以是日记。
在美国应用学习标准所引用的案例中,学生的活动结果大部分是以活动日记的形式来表达活动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