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学术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研究

古代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研究

古代中国秦汉文化的影响及其价值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在这些历史中,秦汉时期是其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个时期。

秦汉文化的繁荣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巨变。

本文旨在从秦汉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两个方面,探究古代中国秦汉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秦汉文化的影响秦汉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统一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文化的统一与塑造功不可没。

建立同一的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标准,统合诸子百家的思想,贯穿六合山河,使得中华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意识。

2.文化传承秦汉时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从建筑、雕塑、绘画到文学、诗歌、音乐,无不传承着秦汉文化的精髓。

秦代的陶真和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始了。

此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与东亚及其它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如,“无字碑”、“帛书”、以及《汉书》、《史记》、《诗经》等数部经典著作,均为秦汉文化留下的珍贵遗产。

3.军事胜利秦汉时期的军事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秦统六国之后,最大的贡献在于消除了秦镇之间的内耗,打造出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权。

而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击败项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

这些军事胜利,不仅为北京、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中国古代人民崇高的国家民族精神。

二、秦汉文化的价值秦汉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其对世界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意义重大。

1.秦汉文化的思想性秦汉时期,对中国思想的开发和集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后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哲学思辨,心术、智慧等。

其中,秦始皇所推行的绳墨一尺,国家定一的思想,也具有现代化、标准化的理念。

同时,秦汉思想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也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

2.秦汉文化的艺术性秦汉文化在建筑、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2.重视选择修史人员的资质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贡献 1.刘氏父子的生平简介。 2.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及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从《叙录》——《别录》——《七略》 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 四、荀悦对《汉纪》的修撰
校雠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
图谶
例: 甘忠可制《包元太平经》政治性预言: “汉家逢 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 下教我此道。”后其弟子夏贺良继续鼓吹: “赤精 子下凡,汉家要再受命”为王莽夺权造舆论。
刘秀及手下也大加利用谶言,神化刘秀,最后使图谶 地位达顶峰状态。
如在泰山顶上刻石铭文,向全国宣布由刘秀钦定的 81篇谶纬。
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 天人感应 彰显汉室 尽圣人之道
文字
《史记》富有感情,善于描写,生动形象; 《汉书》叙事客观,文字严谨,有条不紊。
《史记》文字平易 《汉书》文字较艰涩
《史记》雅俗共赏 《汉书》雍容而雅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体现:1.官修国史制度初步形成;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秦汉思想史

秦汉思想史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①崇法反儒 ③毁灭文化 ②防止旧势力复辟 ④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 “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 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 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A
[高考例析]
11、(2013· 高考重庆文综卷) 我 审题干,识记人物主张 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识记人物:我国古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 代一位学者 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识记主张: “天人 A.韩非子 合一”的理论,为 B.孟子 统治提供了“天命 攸(所)归”的神 C.董仲舒 学依据 D.朱熹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 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 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1】(2011新课程)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 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 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 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重要性。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转变。

这一转变由春秋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逐渐脱离了周王朝的控制,形成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独立国家。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的封建帝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

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经济和阶级矛盾。

在农业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削弱,种植业逐渐取代了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这一转变导致了土地的私有化和私人农田的出现,使得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明显。

同时,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

社会上出现了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封建君主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这些阶级矛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农业生产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逐渐形成,商业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这些经济变革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们纷纷涌现,提出了众多的学术理论和思想观点。

如孔子、荀子、墨子等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派的学说相互竞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形态和用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汉字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代所用的样子,而且字义也更加丰富和精确。

五、对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2 / 222 / 22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

“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子治理论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无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代表下层民众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误区警示 1.老子的身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1.2.2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2.2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 独尊 地位。 (三)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1.董仲舒“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
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
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正统思想 ,对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本思想。 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答案: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
系。 3.史料四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
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

中国各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历史上重要时期的时代特征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度盛行。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性;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

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各国变法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文化上: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私学兴起;3、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大一统,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文化上:文化专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代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头脑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盘据,社会动荡,民族大融合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并立混战,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经济上:均田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化上:佛道鼓起,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5、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繁荣、开放、多元化政治上: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上: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商业(夜市、坊市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化上:三教合一,中兴儒学,文化多元,兼收并蓄6、宋: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二府三司,收地方三权)经济上:宋代的商业革命(表现);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市井生活丰富;经济重心在南宋完成南移;文化上:宋代的文化革命(宋词、宋代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7、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政治上: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明废丞相设内阁,雍正设军机处,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开展(农产品商品化、长途贩运、货币、商帮),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开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文化上:个性解放的新头脑呈现,批判继承儒家头脑,但宋明理学仍占主导地位,文艺发展(四大名著)8、清末(1840—1870)政治上:列强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者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秦汉时期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秦汉时期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秦汉时期主干知识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前221——前207年)1.政治文明(1)完成统一①灭掉东方六国。

②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长城。

(2)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中央):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地方):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④文书制度: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⑤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⑥基层组织: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形成乡里制度。

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

(3)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4)秦朝暴政①秦始皇: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

②秦二世:严刑峻法2.经济文明(1)统一货币,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2)赋税制度:秦简有“口赋”或“户赋”的记载。

(3)道路交通: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3.思想文化(1)统治思想:法家思想。

(2)文化专制:焚书坑儒4.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2)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等。

(3)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二、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前202—9年)1.政治文明(1)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2)君主专制:设置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上升。

(3)官员选拔与管理①选官制度:察举制。

②考核制度:上计制。

③监察制度:地方设刺史。

(4)户籍制度:编户齐民。

秦汉河西走廊上的文化学术交流及其文学影响

秦汉河西走廊上的文化学术交流及其文学影响
20 0 9年 第 5期 总 第 2 2期 1
齐 鲁 学 刊
QI J R AL L U OU N
No. 5
G e e a o 1 n r lN .2 2
秦汉河西走廊上的 文化学术交流及其文学影响
孑 少 华 】 、
( 国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 研 究所 , 京 10 3 ) 中 北 0 7 2
有 传播与发展 , 且都是经河西 走廊完成 的。 并


通 往西域 的 门户—— 河西走廊
河 西走 廊在 历史 上 具 有 重 要 的 战 略 地 位 。“ 北 边 是一 望无 际 的戈壁滩 , 边是 连绵 起 伏 的祁 连 山 , 南
惟 有河 西走 廊是 一马 平川 , 东起 西汉 核 心地 区 , 接 西 西域 门户 , 同时 又 南 接 陇 、 , 当时 最 重 要 的 战 略 蜀 是 通 道 之一 ”1。秦 汉 王朝 与西 域 诸 国 有着 广 泛 而 深 [ ] 入 的交往 。战 国 时期 , 西 疆 以外 与 之 交 往 的 最 重 秦
河西 走廊是 中 国汉唐 时 期连 接 西域 的重要 交 通 要 道 。战 国时期 , 秦通 过河西走 廊 与义渠 保持 着广 泛 的接触 。义渠 亡后 , 氏兴 起 , 月 与乌 孙 分 别据 有 义 渠 故地 。后乌孙 击破 大 月 氏 , 其西 迁 , 据有 月 氏故 逼 遂 地 。部分不愿迁徙 的月 氏人 , 臣属 于乌孙 。秦汉 之 也 际, 匈奴在 冒顿单 于率领下 , 相继 攻灭 东胡 , 屡侵 乌 并
廊传 入 的 西域 文化 不无 关 系 。 关 键 词 : 汉 时期 ; 秦 西域 ; 西 走 廊 ; 术 文 化 交 流 河 学 中 图分 类 号 :2 6 2 I0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 2 X( 0 9 O 1 0 一O 2 2 0 ) 5—0 0 一O 16 6

秦汉时期的墨家思想与文化进步

秦汉时期的墨家思想与文化进步

秦汉时期的墨家思想与文化进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开阔视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和活泼气息的思想和文化现象。

其中,墨家思想在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墨家思想的内涵、影响和意义等方面,剖析秦汉时期的文化进步。

一、墨家思想的内涵墨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

其代表人物是墨子,因而得名。

墨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兼爱",也就是"爱人如己","爱己如人"。

这种"兼爱"精神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规律。

在墨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兼爱"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系列与"兼爱"的相关思想,如"反墨"、"非攻"和"无为"等。

其中,"反墨"是墨家思想的主要竞争者,强调"有攻必防",提倡自我保卫和军备竞赛。

而"非攻"和"无为"则体现了一种非暴力、兼容并包的思想,颇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二、墨家思想的影响墨家思想的影响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首先,它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墨家的兼爱思想强调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等,主张以仁义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使得当时的政治生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同时,墨家思想也促进了各种艺术文化的发展,如书法、音乐、诗歌等,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亦深刻反映了墨家思想的内涵和精神特点。

其次,墨家思想的影响还表现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

在秦汉时期,墨家思想并不只是纸上谈兵或纯属学术兴趣,它融入了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观念的一部分。

兼爱、以仁义为中心的精神,不仅渗透到了各大政治、文化机构中,更体现在人们的言行和决策中。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一单元 阶段1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起源多元,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学的创立: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3.道家的产生: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揭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包含朴素的辩证法;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春秋战国思想的大变革(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6.汉代新儒学: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提倡“三纲五常”、遵循孝道,提供了封建社会的处世标准。

7.儒学的官方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标志着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重点1先秦、秦汉时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史料“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1、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详细的原因在于以下部分:一、政治史研究政治史方面的研究文章,在栏目中占有较重的分量。

政治制度与职官方面,简修炜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与农民的反封建斗争》(1988年第2、4期)一文,揭示了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等历史特点与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密切联系,突出地显示了该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明显个性。

方北辰《释九品中正制之一品虚设问题》(1989年第1期)一文,通过考察该制度的历史渊源,认为魏晋之际,儒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并未根本动摇,三皇五帝、禹、汤、文、武、周、孔这些儒家崇尚的“圣人”,仍享有极崇高的地位,儒家的名教仍然左右着士大夫的思想,而当世活人要跻身于位至极品的圣人之列是不可能的。

陈琳国《试论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吏的考课》(1991年第2期)指出,魏晋以后,秦汉时期通过上计来考课地方官吏的形式已名存实亡。

东晋南朝未能建立起合理的考课制度,只以输入赋税的多寡来衡量地方官吏的政绩。

北魏后期重新建立起考课制度。

西魏、北周的考课卓有成效,因而地方吏治情况较好。

赵昆生《曹魏侍中考释》(2000年第6期)对曹魏的侍中进行了考察,认为它是曹魏重要的权力中枢,构成了君权实现方式的核心。

关于政治事件,在司马睿对待祖逖北伐的态度问题上,刘伟航《司马睿对祖逖北伐态度之我见》(1988年第2期),不同意历代史家对司马睿的责难和批评,作者认为:自司马睿渡江直到祖逖北伐的七年中,南北形势并没有形成一个北伐的大好时机;东晋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也难以成为北伐的经济保障;东晋派戴渊节制祖逖的目的在于对王敦形成威慑,阻止其叛乱活动。

王永平《曹爽伐蜀之目的及其失败原因考析》(1999年第3期)指出,历来对曹爽伐蜀的动机及其失败原因研究不够,认识停留于表面。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秦朝和汉朝两个朝代的统治。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一、经济发展在秦汉时期,农业是中国的主要经济支柱。

经过秦朝的统一,土地私有化和土地占有制度的实行,大幅度地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使得农业产量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与此同时,商业在秦汉时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制度,使得货币在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和运河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文化繁荣秦汉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陶俑群,也是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重要珍品。

这些兵马俑以栩栩如生的姿态和精细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除了兵马俑,汉朝时期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楚辞》是汉朝时期出现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秦汉时期,科技和学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丝绸、铁器、造纸术等许多重要的发明和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汉武帝还设立了太学,培养了大批的文学和科学人才,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起来看,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经济方面,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盛为中国带来了繁荣;文化方面,兵马俑和《楚辞》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这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秦汉时期,中国大陆经历了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的一系列发展与创新。

这一时期的科技先驱们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文化的传播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科学技术方面,秦汉时期的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张衡,他是一位博学的天文学家和工程师。

据记载,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通过测量地震波进行地震预测。

这一发明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家的创世纪,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除了地动仪,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其他许多关于天文学和气象学的重要发明。

例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经典之作,它详细地介绍了许多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这部巨著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传播方面,秦汉时期的中国大陆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之一。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传播效率,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文字的印刷与传播使得知识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这一技术创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活字印刷术,秦汉时期还出现了纸张的普及与使用。

纸张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写作、保存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纸张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籍的传播与交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的是文化传播。

在秦汉时期,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宫廷与贵族阶级,更多地走向了普通百姓。

在这一时期,戏曲开始成为主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各种以歌舞演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曲出现了,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追求。

秦汉时期的戏曲为后世的艺术发展和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在中国大陆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个时期的科技先驱们的发明与创新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取得了崭新的进展。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思考题
• 1、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 何? • 2、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表现在那些方面?
三、汉代儒学独尊与经学的兴起
• (一)儒学独尊 • (二)经学兴起 • (三)经学内部的纷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罴黜百家、 罴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专治《公羊》的经学家董 仲舒提出来的。它一方面是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斗争的表 现,同时也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 在诸家学派中,只有儒家比较适应建立大一统和巩固农村 宗法血缘基础的需要。但是它不经过发展和改造,也不会 成功。这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
(二)思想统一措施
• 1.秦代:“焚书”、“坑儒” • 2.汉代:罴黜百家、独尊儒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秦始皇采取统一思想 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 而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 籍,给文化上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是中国文化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经学与教育。 经学与教育。
• 从汉代开始,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几乎都以经学 为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准,经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 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 经学与学术。 • 从学术文化方面看,经学与中国的史学、哲学、 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据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 周予同先生在皮锡瑞先生的《经学历史》一书的 序中指出:“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 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 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影响与关系。经学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和延续, 起了巨大作用;也严重抑制了新思想的萌芽,阻 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课件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ppt课件
文学: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拓展延伸 史学巨著
通史:连贯地 编年体:以时间为 记载各个时代 中心,按年、月、 的史实的史书。 日顺序记述史事。
如司马光的《资治 通鉴》。
纪传体:以人物为 断代史:以朝 中心的综合性史书 代为断限的史 体裁,按时间顺序, 书。如班固所 连贯地记述各个时 著的《汉书》。 代史实。
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5.(2023·云南节选) 材料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 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 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且宜于书写 。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 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斗米道(张陵创立)
(3)教义:尊奉黄帝和老子;吸收社会上的流行的神仙方术 (4)传道方式:以治病来传道 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不断,人民生活困难,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 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研学第六站:河南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 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 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 “祖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 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 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约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 尼)创立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天竺
东汉明帝时 广泛传播
互动问题: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并得
《九章算术》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总 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 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 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

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分析秦汉文化的差异摘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成长期,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经历了由法家、黄老到儒家的变化,文化政策也相应进行了从强制到宽驰放任,再到由利禄之路诱导而趋同的调整,最终确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格局。

关键词:秦汉文化;法家思想;儒家学说;差异一、从“焚书坑儒”看秦朝的核心文化秦孝公时商鞅用法家思想指导变法,使秦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此后秦历代统治者基本尊奉变法内容,国家大治。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中,重用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完成了统一事业。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看到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为适应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在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同时,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要求人们做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1]使人们的文化和思想行为在法家路线下统一起来。

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事件和随后的“坑儒”事件,标志着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达到顶峰。

博士淳于越以古非今,对时政提出批评时,李斯起来反驳并提出禁锢文化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这一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并在全国实行。

次年,始皇又制造了与“焚书”异曲同工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御用的方士卢生、侯生等人,因不满意秦始皇的专制主义政策而逃亡。

始皇大怒“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焚书坑儒”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不但直接毁坏了大量传世典籍,而且首开思想禁锢之例,用强制力量消弭反抗意识,将思想学术限制在政府圈定的范围之内。

这种以法家的高压政策为核心的文化,给秦朝带来了统一六国的短暂辉煌,但更多的则是对这种政策的反抗。

高压一旦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便会形成更大的反弹。

于是不久,陈胜登高一呼,“天下云会响应,嬴粮而景从”,而秦朝则二世而亡。

显然,秦始皇力图构建的为大一统政治服务的文化高压政策并不成功,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没有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结果,反而严刑重法的法家政策最终激起了百姓的反抗,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秦汉时期的语言文字与知识传播

秦汉时期的语言文字与知识传播

秦汉时期的语言文字与知识传播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文字与知识传播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发展。

秦朝时期实行的小篆字形是对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字书写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汉朝时期,隶书的产生也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秦汉时期的知识传播也经历了从儒家经典到百家争鸣的转变。

一、小篆字和隶书的产生及其传播小篆字是秦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字形,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公认的书写规范。

小篆字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字书写和传播,以及知识的传承与宣传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篆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也促进了文字的流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大基石。

而汉隶是在汉朝时期产生的,它是以小篆为蓝本,经过改变而产生的一种字形。

汉隶曾经是古文化中最优秀、最标准的一种书写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小篆字于当时所呈现的书写风格,更加规范、更加精美。

传承和宣传便是文字书写和传播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

在秦汉时期,小篆字和汉隶作为书写规范和流通形式,大大加强了知识的传承和宣传。

古代的书籍多是抄写、手写传承,只有提升文字的书写规范,才能提高传承和宣传的效率。

小篆字和汉隶的产生,使得书写规范的确定和文字的流通成为了可能,也促进了古代知识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知识传播秦汉时期的知识传播是古代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有着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也经历了新思潮的兴起,这一阶段的知识传播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儒家思想的传播、天文历法学的传承和百家争鸣之时的学派争斗。

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典是中国思想传承的重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宣传,既是社会道德推行的必要结果,也是文化的不断发展。

在整个秦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第一选择,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影响力也逐渐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与此同时,天文历法学也成为了知识传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文历法学的传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而在秦汉时期,则是经过沉淀,更加成熟。

《周髀算经》、《五经订名》等书籍都是在秦汉时期完成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历法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也为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学作出了很多贡献。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讲义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讲义

课时2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

(2)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文化:(1)汉代造纸术。

(2)小篆和隶书。

(3)汉赋。

[主干梳理]考点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a.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b.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九章算术》①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

②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2.文学: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秦汉争鸣主要内容

秦汉争鸣主要内容

秦汉争鸣主要内容(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秦汉争鸣的背景和重要性二、秦汉争鸣的主要内容:1.政治思想: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的竞争2.学术文化:诸子百家的学术交流与辩论3.社会风俗:秦汉时期的民间风俗与信仰三、秦汉争鸣的影响:1.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影响2.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的影响四、结论:总结秦汉争鸣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正文秦汉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详细介绍秦汉争鸣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秦汉争鸣的政治思想方面,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法家主张法治,提倡以严格的法律和秩序来治理国家。

儒家则主张仁政,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人际关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政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普遍的爱和平等。

这些学说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秦汉争鸣在学术文化方面,诸子百家的学术交流与辩论十分活跃。

各种学说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竞争,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秦汉争鸣的社会风俗方面,民间风俗与信仰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一时期,民间信仰多样化,各种神灵和宗教信仰并存。

同时,秦汉时期的民间风俗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节庆、礼仪、饮食、服饰等,这些风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秦汉争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龚留柱,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导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上)∙段落(1):今天咱们准备讲一个专题,专题的名字叫做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我们首先界定一下什么叫秦汉?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按照一般的约定,那就是从公元前的221年秦统一全国开始,这就进入了秦汉时期,然后到东汉王朝灭亡,∙段落(2):也就是说公元的220年被曹魏所取代,这中间大概一共是440年。

传统上说,它包括三个朝代:“秦汉”时期包含三个朝代:秦西汉新莽王朝东汉秦、西汉还有东汉,∙段落(3):但是实际上在西汉和东汉中间,有一个新莽王朝,虽然它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实际上它也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这么你说是四个朝代也可以。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说像条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可以说都必不可少,都很重要,∙段落(4):但是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些时期处于大的转折期,各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时期则相对和缓,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太大。

比如说有些时期它处于大的转折期,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这样它对后代的影响就会特别大。

而有的时期,相对处于比较和缓的时期,发展的比较迟缓,那么影响也就不太大,∙段落(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汉时期它上接先秦,它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截然不一样,从政治体制上,它来了一个翻天地覆的转折,而这个转折一直影响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秦汉奠定了∙段落(6):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秦汉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可能这个话不为过。

所以正因为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如我们不认真地来研究秦汉的历史,就很难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段落(7):也就说要发现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要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们必须重视对秦汉时期历史的研究。

那么我们说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有重大的影响,∙段落(8):按照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这部书里边所概括的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秦汉时期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统一的大王朝的出现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那种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比如说,中国古代那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段落(9):大王朝的出现;还比如说,从思想文化方面开创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先河,所以从这些种种方面来看,秦汉时代对后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所以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段落(10):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这样一个方面,同样它也是上承先秦,下启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主要讲哪些内容呢?我想我们基本上按照秦汉思想发展的脉络,∙段落(11):以及秦汉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准备给大家讲十个方面,我先把这十个方面的小题目说一下,然后咱们依次地来展开。

第一个题目我想讲一焚书坑儒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段落(12):第二个题目,我准备讲一下二汉初的黄老思想第三个方面我准备讲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也就是中国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强化∙段落(13):儒学或者叫做经学意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第三个小题目;第四个小题目,我想因为经学占据了垄断地位,于是,就开始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边的四经今古文之争就是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两个学派的争论,∙段落(14):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五东汉“白虎观会议”也就是说在谶纬迷信达到高峰的时候,东汉的时期有了一次白虎观会议,对这股思想领域里边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六个方面,我想讲一讲六∙段落(15):王充及其《论衡》王充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那股谶纬迷信的思潮进行了英勇地反击,也很重要,所以第六个问题我们要讲一讲王充和他的《论衡》;第七个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很突出的一个方面七“史观” 文化∙段落(16):所以我们找一个典型的代表想讲一讲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尤其着重于《史记》里边的文化精神,这是第七个方面;第八个方面我们想讲一讲,八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形成因为在中国古代,∙段落(17):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得很快,曾经达到世界的高峰,但是,它不同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的那一套科技体系,所以我们准备讲一讲它的形成以及它的特点,这个形成正是在秦汉时期;第九个方面,九佛教的传来我们想讲一讲佛教的传来,∙段落(18):佛教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它是在中国的东汉时期传进了中国,就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境外的文化交流应该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所以我们讲一讲佛教的传来;最后第十个方面我们讲一讲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十道教的产生也就是说道教的产生。

∙段落(19):虽然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它的社会影响还比较有限,但是,它是一个发轫期,或者说这是一个源头,它对后来中国人思想、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影响非常大。

∙段落(20):这样,我们想基本以这十个方面来涵盖秦汉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

那么我们首先来讲第一个题目,我们想看一看,第一,我们想讲一讲第二,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坑儒”大家都知道,∙段落(21):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曾经有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辉煌的文化思潮时期,或者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黄金时代。

从一方面来说,∙段落(22):这个时期社会秩序最混乱,政治上也很混乱,但是从思想上来说,这个时期最解放,思想家辈出,人们自由地思索、自由地发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上的∙段落(23):一个黄金时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

关于百家争鸣以及诸子百家的的情况,我们在学习先秦历史的时候,大家可能已经接触到了,这里边我们不准备再多讲。

但是有一点,∙段落(24):为什么百家争鸣到了秦汉时代就不能再延续下来了,用有些学者的话说,就成了一场流韵不再的绝唱也就是说后无来者,空前绝后,以后再没有出现过。

∙段落(25):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什么?因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它需要有特殊的社会政治条件,需要有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历史背景,这种条件大概有两个: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一政治上的不统一第一个是政治上的不统一,政治上的不统一,∙段落(26):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上所说的,这个时候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王道既微”,什么叫“王道既微”?那就是周天子衰微了,统一的政治局面没有了,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各个诸侯崛起,力,用力量,争,争伐,你打我,我打你,∙段落(27):所以天下动荡一片混乱诸侯力政。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当时的国君,因为背景不一样,所以有的喜欢这种思想,有的喜欢那种思想,所以叫做“好恶殊方”,“殊”,特殊,不一样,“方”,方方面面。

比如说,儒家∙段落(28):鲁国的国君那兴起了儒家,孔子、孟子的故乡;比如说三晋,汉、赵、魏兴起了法家,法家像有名的,商鞅、韩非、李斯都是三晋人;像南方的楚国出现了道家;道家∙段落(29):像北方的燕国或者齐国阴阳五行家出现了阴阳五行家等等,所以正因为这些国君他们的喜好好恶不一样,那么就有了各个学派同时存在的这样一种空间,∙段落(30):所以班固继续说“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以九家之述逢出并作”,“九家之述”这个九家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三教九流的“九”,包括儒、道、墨、法等等等等,颁布在《汉书·艺文志》里所列的十家,除了小说家其他一共是九家,这是实指,实际上、事实上来指的九家;但是另外,∙段落(31):在古代还有一种习惯叫虚指,“九”就代表多,诸子百家,各种级学派,所以“九家之述”,各种各样的诸子百家,各种各样的主张,“逢出并作”,像蜜蜂一样,你飞来我飞去,并作,同时存在,所以这样的局面∙段落(32):是由于政治上不统一,是由于各国的国君他们的喜好和厌恶不一样,“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好恶殊方”,所以你不喜欢我,我可以跑到另外的国家去,东方不亮西方亮。

所以这样,∙段落(33):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对诸子百家兼而礼之,同时都给以尊敬,礼,礼敬,会礼之,这样就有了各家共存的这样一个空间。

所以诸子百家都可以同时的竞争,同时的发展,这是一个原因。

∙段落(34):因为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为有这样一种社会政治的存在它不统一,所以思想上也可以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知道,在西周的时候,有所谓王官之学那个时候叫做礼不下庶人∙段落(35):学都是贵族的东西,老百姓接触不到,所以那个时候的政治,所谓政治上的和文化思想上的,它是一致的,都在贵族的掌握之中。

后来,周天子衰微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一政治上的不统一二士阶层兴起∙段落(36):那统一的王官之学也崩溃了,原来贵族的等级制也被打破了,所以这样就新崛起了一些“士”的阶层。

我们知道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到士这样一个等级,最低的这个阶层就叫士,士在这个大动荡当中∙段落(37):失去了田产,失去了官位,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知识和学问还在他们身上,于是这些人就开始办起了私学。

从孔子为代表,开始把原来的贵族之学传授到民间,∙段落(38):这样就成为文化秩序的代表者,中国古代爱讲道统,政治上是一个系统,文化上是一个系统,文化上是一个道统,道统过去在贵族身上现在转移到士阶层的身上。

这些士阶层他们对于那些政治上的国君来说,有一种话语权,就今天我们讲,所谓有一种说话的权利,∙段落(39):那就是他们可以以他们知识或者他们的学问来自居,来对各国的政权给他提供一种合法性,就是他们所谓有道在身,这个道就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政权它的存在∙段落(40):当然需要有形的国家机器,官僚、军队、监狱、刑法这些东西,同时它还需要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的支持,就是老百姓要信服你,你不能整天对老百姓拿着皮鞭子挥,要让老百姓信服你,怎么信服你,就需要有一种道统的支持,或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持。

∙段落(41):春秋战国谁掌握着意识形态?士那就是士,这个士他们对于国君来说,不是国君的大臣,而是国君的老师,或者是国君的朋友,“非友即师”。

因此,各国的国君∙段落(42):第一想要让这些士用他们的知识、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来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所谓合法化,就让老百姓信服你;第二,他们还希望利用这个士给他们出谋划策去统一天下。

因此,各国君主都用优厚的生活待遇∙段落(43):来招揽、来供养大批的这些士人。

我们都很熟悉有名的四君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他们都豢养了大批的宾客、士人,各行各业、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好吃好喝,为什么?∙段落(44):就是因为统治者需要一种道统,或者是还需要一种谋略,对他们加以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