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看我国社会危机管理的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主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主题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主题王郅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5)摘要:随着各种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应运而生。

在发展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具备了自为的知识共同体。

同时,我国理论工作者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紧密关注和揭示公共危机事件千变万化现象之下的机理规律,探寻危机预防和应对策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总结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管理的转型路向和未来重点研究的主题,以求对现实发展进行理论关照和回应。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09l03—0073—03作者简介:王郅强(1974一),男,四川仁寿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政府治理研究。

一、公共危机管理学科从无到有.呈现探索气象、卫生、安全、航天等部门的灾害风险控制发展的上升趋势和安全管理。

发展到现阶段。

危机管理研究对象一般来说,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三个方已经具有了综合性、交叉性、多样性特点,涉及面:一是是否具有了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到)s Ty-面面、各个领域。

围;二是是否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上看,论体系;i是是否形成了自为的知识共同体,即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涉及危机事件综备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人才培养机制等。

合管理研究。

比如:1994年魏加宁发表的《危机从研究x,-Y象和范围上看,公共危机管理学是与危机管理》一文,对于危机内涵进行了理论解一门专门以公共危机现象为对象,探询危机发生、读,并提出了克服、消解危机的一些理论与实践发展规律并系统防范和应对危机的科学。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自古以来,人们就活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每当公共危机发生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逐渐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如何预防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成为考查我国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准,加强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危机管理机构不断增加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众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增强经过期作废2010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核泄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各类公共危机事故的发生,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队伍不断壮大,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媒体公开事实信息,走向成熟危机发生的同时媒介要起到正确的作用,起初发生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媒体没有准确的报道相关信息,导致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手机、互联网等夸大其辞传播谣言,造成社会恐慌。

如今媒体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报道,在公开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提高,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危机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淡薄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差。

以前我们有一些危机性事件,但我们更愿意把它们定位为突发性事件。

虽然学术界早就呼吁加强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政府的呼应。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意识淡薄,突发事件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在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突发事件得以蔓延。

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突发事件本身更为严重。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非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2003年9月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袭击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首当其冲,在经济发展、人际交往、社会公平、社会参与、政府政治、健康、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党中内、国务院果断决策,在一手抓抗击“非典”的同时,一手抓经济建设,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但非典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则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非典与经济目前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形势依然良好,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53亿元,比去年同期实际增长8.2% 。

上半年,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质量和效益比较好。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二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收。

三是国家外汇储备稳步增加。

但非典对经济滞后影响在下半年会进一步显现,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走低,主要表现在:1、对就业影响大于对GDP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就业高峰期,今年城镇要新增1000万个劳动力,目前有600万下岗职工,800万登记失业人员,而今年计划新就业1000万人,其中净增就业岗位800万个,就业缺口达1400万个。

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是高校扩招以来首次毕业的一年,比上年净增67万人。

截止6月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0%,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这次非典主要打击的是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度最高的服务类行业。

如餐饮就业人员有1700万,住宿业就业人员有1200万人,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为600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000万人,还有零售业、娱乐业及其他服务业等,与工业相比,其在就业中所占比重明显大于占GDP的比重。

非典期间,还有1000万农民工返乡,存在着大量人员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

2.对居民收入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就业减少直接导致居民收入的减少,特别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去年农民增收的四成来自进城务工收入,今年非典将直接减少农民打工收入约二三百亿元,农民减收已成定局。

从非典到汶川地震看政府危机公关

从非典到汶川地震看政府危机公关

从非典到汶川地震看政府危机公关首先来了解下非典和汶川地震时期的相关信息一,非典初期政府由于缺乏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在处理危机时,显得措手不及,一些政府官员不愿面对危机,采取了信息封锁的态度,使危机不断扩大,应对危机的办法还是运用了传统的做法,只在内部“消化处理”,对外秘而不宣,致使流言盛行,政府公信力下降,造成了社会恐慌心理。

为了稳定人心,卫生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信誓旦旦,不惜瞒报,掩盖真相。

甚至对前来北京的世卫组织人员也进行隐瞒,骗取其取消SARS疫区。

但不久真相被北京301 医院军医蒋彦永的署名信在国外媒体所披露,国际舆论哗然,损坏了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良好形象。

一度造成了极其被动的局面。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及时果断调整了策略,此后中央政府开始以一个公开负责的政府形象出现,公开信息,如实发布疫情,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及时公布危机的真实情况,化解流言。

随后处理了一批工作不力的政府官员,督促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工作。

动员各种力量,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恢复民众信心。

积极拯救受害者,采取防护与救援措施。

控制SARS病人的管理,分别接诊SARS 病人,安全转移SARS 病人,分类进行隔离,集中医疗治理,保护医护工作人员,尽可能地降低死亡率。

开展SARS 的防治和健康教育,在各种公共场合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减少大型活动和人员流动,建立隔离检查制度。

与国际社会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疾病灾害方面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

最终遏制了疫情扩大的事态,扭转了局势,化解了这场危机,新一届政府赢得了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在国际上塑造了一个负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

二,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投入应急处理,国家领导、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各兵种部队、各救援队、医疗队等,均在第一时间到达地震灾区,快速及时的行动使无灾群众得以脱险,也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是应急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浅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其体制的完善

浅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其体制的完善

完备的法律制度是行政管理过程 中必不可少 的保 障, 同样 , 法制建设也是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中十分关键的
环 。尽 管一些 突 发 性 的 危机 事 件 可 能 会 导致 社 会 进 入

种紧急状态 , 但即使是在非常时期社会也不可脱 离法
治, 政府 的所有危机管理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与一些发
过程也是政府理念、 角色和责任及其组织文化的体现。公
共 危机 管理 流程 可参照 图 2 。
一 一 一 一
的出现和爆 发会 严重影 响到社 会的正常运作 , 也会对 生 命、 财产、 环境等方面造成威胁和损害 , 很多公共危机 的产 生往往超出了政府和社会 的管理能力 , 因此要求政府和社
背景下 , 需正视我国危机管理 中所存在的问题 , 并不断提 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水平 , 从而推动我国政府管理体
制 的不 断 完善 。
[ 关键词] 政府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
中图分类号 : C P M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0 6 7 O ( 2 0 1 3 ) 1 0— 0 1 1 7— 4
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 以应对 。 …理论上来看 , 公共危机 的
机 理流程 如 图 1 。
1 1 7
社 会 发 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 , 各种传统和非
传统的、 自然和社会的风险并存 , 公共安全和危机管理工 作形势十分严峻 , 其中 自然灾害频繁、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 , 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危机等突 发性事件的高发。 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 , 政府就必须不 断提升 自身危机管理的能力 , 并建立起一个全面有效 的公

抗击非典中国的应对卫生危机之战

抗击非典中国的应对卫生危机之战

抗击非典中国的应对卫生危机之战抗击非典:中国的应对卫生危机之战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疫情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卫生危机的关注。

然而,在17年前的2003年,中国曾经历过一场同样严重的卫生危机——非典疫情。

这场疫情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成为了中国卫生系统改革的重要契机。

本文将回顾中国在抗击非典疫情中的应对措施,探讨其在卫生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一、疫情爆发与初期反应2002年11月,广东省广州市出现了一系列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畅通和缺乏有效的监测机制,疫情在初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200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感染科医生李文亮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了一条关于非典疫情的警告信息,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面对疫情的迅速蔓延,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成立了由国家卫生部牵头的非典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协调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工作。

其次,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公开透明。

此外,政府还迅速调动了医疗资源,建立了专门的隔离病房和医疗队伍,加强了对疫情防控的力度。

二、全民动员与社会参与在抗击非典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动员和社会参与的作用。

政府通过媒体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疫情知识,提醒大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提高了卫生标准和消毒措施。

此外,政府还积极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合作,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全民动员和社会参与的效果显著。

在疫情期间,中国人民自觉遵守防控措施,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

许多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全民动员和社会参与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抗击非典的重要力量。

三、卫生系统改革与长期影响非典疫情的爆发暴露了中国卫生系统的许多问题,也成为了推动卫生系统改革的重要契机。

中国政府在疫情结束后,加大了对卫生系统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首先,加强了疾病监测和报告体系的建设,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与策略建议

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与策略建议

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与策略建议非典事件是2003年全球面临的一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场也不例外。

在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出现了一些特点和变化,并且需要相应的策略来应对。

首先,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可分为两个阶段。

初始阶段,人们对非典病毒的了解不足,公众恐慌情绪高涨,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活动严重降低。

这一阶段,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骤减,特别是与非典病毒相关的行业,如旅游、餐饮、娱乐等遭受了极大的冲击。

随后,随着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应对措施逐渐落实,非典病毒得到有效控制,公众对市场复苏的信心开始恢复。

这一阶段,市场发展走势逐渐呈现出向好的趋势。

尤其是与疫情相对独立的行业,如医疗保健、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推动,市场需求逐渐恢复。

基于以上发展走势,下面给出一些建议策略:1. 提高安全意识与卫生管理水平:企业应加强员工卫生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落实严格的卫生管理措施,确保员工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这可以增强市场对企业的信心,促进市场的复苏。

2.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举办线上促销活动等方式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增加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此外,在推广活动中突出产品和服务的卫生可靠性,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的关注,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3. 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企业可以考虑通过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等方式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餐饮行业可以增加在线订餐服务,旅游行业可以提供“无接触”旅游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卫生安全的需求。

4. 经济激励政策:政府可通过财政和货币支持等措施,提供经济激励,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促进市场的快速复苏。

在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与策略需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重点是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提供经济激励政策等方面,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在非典事件下,市场的发展走势与策略需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

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

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

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
黄晓军
【期刊名称】《医院管理论坛》
【年(卷),期】2003(020)007
【摘要】最近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猖狂蔓延,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正在经受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次非典危机充分暴露出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政府危机管理制度的创新,以不断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黄晓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J], 黄晓军
2.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J], 黄晓军
3.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J], 黄晓军
4.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J], 黄晓军
5.从非典事件看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 [J], 黄晓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非典”病毒与“卡特里娜”飓风看中、美两国的政府危机管理

从“非典”病毒与“卡特里娜”飓风看中、美两国的政府危机管理

从“非典”病毒与“卡特里娜”飓风看中、美两国的政府危机管理● 吴家华 曹 霓(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提要〕 由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与危机相伴随。

近几年,自然灾害和恐怖事件愈演愈烈,因而政府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本文将主要通过“非典”事件与飓风事件的对比,进而比较分析中、美两国的政府危机管理,最终得出完善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非典事件;飓风事件;危机管理;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1-0194-04 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急状态”①。

而“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和紧急事态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损害,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策略,包括应付危机的准备、应付危机的运作、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②。

换言之,政府危机管理,指的是政府为应付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订、措施制定、划界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全过程。

由于危机具有意外性、紧急性和危险性等特征,而危机管理是以危机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相应地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等特征。

由于全球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均衡,局部动荡、战争不断,自然环境急剧恶化,更容易爆发各种各样的危机,政府对危机进行管理,以保障公共安全,因此危机管理已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它造成的损失有时会超过一场局部战争,如2005年10月发生在印巴边境的地震,一分钟所造成的伤亡超过印巴边境军事冲突的伤亡人数总和,因此它维系着国家的安全。

虽然中、美两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并不相同,但危机管理作为社会的公共产品之一,其在不同制度国家中依然具有可比性。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从“非典”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一、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

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不太清楚,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与政府和医疗单位有效合作,甚至产生排斥和扩大事态的情况。

还有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淡薄,制造大量不健康的食品,使用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等等。

第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发起者,例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规定执行,执行力不够,甚至存在腐败现象。

再者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一些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现象依旧存在。

此外,国家颁布的政策不足,对公共卫生特征的管理不足。

二、“非典”相关方面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转变第一是观念上的影响和转变。

“人的安全”的概念和观念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人的地位、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身份难以区分,人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关键。

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怕性、突发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国家认识到了是不是不应该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否应该加大对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的投入,是否不要形成国家的畸形发展等等问题。

第二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制定措施、完善措施、增设部门机构的影响和转变。

“非典”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加速建成应急管理体制。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建立的。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以及预案》,我国政府确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它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

三、如何完善我国医疗体系建设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药品回扣及收受红包现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市场调控政策,加强行政干预和管理,制定严格监督及处罚政策,改善就医环境。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现状和完善的建议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现状和完善的建议
百计 把化解 矛盾 、 消除危机 、 护社会 稳定 放在 至关 重要 的位 置。 维
问题、 融风 险 问题 、 金 土地 征用 中的纠 纷 问题 、 社会 保 障和医疗 改 加 强政府 危机 管理 , 于维 护社 会 的安 定有 序 , 断 消除现 实 社 革 方面 的问题 , 易引起群 体性 突发事 件 , 专家 认为 , 下来 的 对 不 都 有 接 会 中各种不 稳定 因素 , 经济 发展 、 对 社会进 步 、 民群众 安居乐 业 3 人 0年是 我 国突发 事件 的频发 期 , 社会化 进程 中 , 在 社会 流动 人员
管理 机制 。
管 理体制 对于 提供 安全 、 预防危 机发 生、 减轻 危机 危害 、 保护 国家 和 人 民的利 益发 挥 了 巨大作用 , 同时 也存 在一 系列 的 问题 。 但
( ) 高政府 危机 管理 能 力是构 建 和谐 社会 的 必然要 求 二 提
目前我 国进入 经济社 会发 展的黄 金 时期 , 也是社 会最 不稳定
基础 .
关键 词 危机 管理 常设 机构 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9 0 D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0 9(0 90 . 50 10.522 0)82 .2 4
当 前, 国正在致 力 于构建 社会 主 义和 谐 社会 , 我 就必 须千 方 深 化 , 种矛 盾汇 集在 一起 , 易暴 露 出管理 中的 问题 。如三 农 各 容
tfl 咖 . a e
A ds n y n o
{ 占▲ l }金 } I
20.( ) 8下 09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畿力的现状和完善的建议
张 娟
摘 要 人类社会 已经进入 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风险社会, 各种社会矛盾 、 冲突越来越多, 越来越激烈.在政府的诸 多能力 中,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成为 目前最受重视也是迫切需要提高和完善的能力之一. 当前我 国政府危机管理还存在诸多问 题, 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重要 内容, 因此政府 必须加强立法保障, 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 系统, 加强信息的全面公开, 全面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 以确保危机管理能力的全面提 高, 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 从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

从非典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一场“非典”忽然袭来,震惊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

这一突发性旳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旳一次严峻旳考验。

在这场没有硝烟旳战争中,中华民族所体现出来旳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旳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

同步,“非典”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去反省和总结,特别是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旳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在危险和困难境地旳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旳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用旳对策及管理活动。

而旳非典危机使我国旳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旳严峻考验,也充足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旳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旳局限性,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高我国政府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旳能力。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旳问题。

1.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这次“非典”疫情旳扩大,除了受卫生技术条件旳制约外,在初发时对“非典”旳传染性和可控性结识局限性,政府有关部门及一般民众缺少危机管理意识也是一种重要因素。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大。

在我国政府刚波及非典危机时,信息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旳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并且影响了中国旳国际名誉。

3.反映能力较为迟钝。

在我国现行旳行政管理体制下,当危机爆发时,对于某些重大事项谁负责、对谁负责旳问题是难以明确旳,许多事项往往要由中央政府统一下令才干协调一致,导致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旳反映能力大打折扣。

4公共危机管理旳法律体系尚未健全。

我国目前缺少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旳法律法规,权威性旳应急法律保障局限性, 无法满足危机管理旳法律化及制度化规定。

二.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旳途径(一)增强政府危机风险意识对于公共危机管理,我们应当坚持“以防为主”旳观念。

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广泛树立危机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发现、捕获、判断危机信息旳能力,将对多种潜在风险旳随时评估纳入危机管理旳平常工作中。

浅谈我国危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危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危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现代社会公共危机频繁出现,这不仅给我国政府带来了更多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上的压力,也逐步暴露出了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的弱点。

本文分析了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的现状和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政府等危机管理主体,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阶段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对于无法避免的危机事件,政府必须采取应急行动,尽可能迅速控制危机,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已经遭受危机侵害的群众要立即组织紧急救援。

应急管理一旦发生失误和错误,就会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损失,政府的错误和失误往往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弹,甚至引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一.我国危机应急管理的发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古有之,但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专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且区别于政府常态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从2003年开始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00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应急管理具有经验性、临时性。

1949年以前,我国在自然灾害、瘟疫、饥荒等预防和应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但总体来讲,治标的多、治本的少,而且在人治条件下,并不注重制度性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于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针对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的事件,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些管理体制以及各种办法。

但同样没有形成一套专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且区别于政府常态管理体系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经验性和临时性特点。

(二)2003~200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应急管理制度化和专门化。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一、本文概述《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2002年至2003年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疫情对中国危机管理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应对此次公共卫生危机中所展现出的挑战与机遇。

文章首先回顾了SARS疫情的爆发和全球蔓延情况,分析了该疫情对中国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系统带来的严重冲击。

随后,文章详细剖析了中国在SARS疫情中暴露出的危机管理问题,如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SARS疫情之后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提升中国危机管理能力的积极影响。

文章总结了中国在SARS疫情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SARS疫情对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二、SARS事件概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事件,又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首次爆发于2002年,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期间,SARS迅速传播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中国作为疫情的重灾区之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SARS疫情的爆发暴露出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诸多不足。

疫情初期,由于信息不透明、防控措施不到位、医疗资源紧张等原因,导致疫情迅速蔓延。

随着病例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恐慌情绪逐渐升温,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包括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加强社区防控等。

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最终在2003年夏季成功控制了SARS疫情的传播,为全球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SARS事件的爆发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6
中国 应 急 救 援
C HINAE MER GENC YR ESC UE
控制的 状 态之 下, 对公 众来 说 这简 直就 是一 场比 公 共危 机还 可怕 的灾 难。
3 、从信息角度来看 ,我国政府 对危机信息的公布往往不够及时、透 明
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发布往往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政府出于种 种考虑并不是很想迅速公布一些敏感 的危机信息。这就导致了权威信息发 布缺位,信息空间被流言占领,信息 恐慌演变成社会混乱。与此同时,部 分媒体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热衷 于炒作危机事件。这就给本来不甚稳 定的危机社会心理造成雪上加霜,人 人自危。以致造成集中抢购某一物资 或者逃离某一区域,给政府的危机管 理带来极大困难,对经济、社会的发 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以至于 这种影响在危机过后依旧存在。如在 “非典”中,我国政府的权威就遭到 了严重的质疑。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一般是指政 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 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 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 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 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 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 理活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 调动一切力量,采取必要措施以达到 化解危机,保障公共利益,恢复社会 秩序的目的,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 策研究
1 、完善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法律 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 的环境下运行
在 法治 的环 境 下, 只有 加强 立 法才能在危机到来时有序的进行相关 活动。我国目前关于公共危机的立法 很散,还缺乏一部对公共危机管理共 同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法 律。这就导致在应对复合型的公共危 机事件上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所 以我国应加快立法,甚至成立专门的 法律工作机构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研 究、立法、规划和监督。此外,政府 还应对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件 进行详细解释,并开展有效的宣传教 育活动,使之能够充分了解这方面的 知识,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做到依法 行事 ,平 和心 态, 协助 政府 共 同应 对,而不是流于形式。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新编版)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新编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新编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新编版)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

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不太清楚,大多数人遇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知怎样有效地配合政府和医疗单位处理,甚至产生排斥和扩大事态的情况。

还有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淡薄,制造大量不健康的食品,使用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等等。

第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发起者,例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规定执行,执行力不够,甚至存在腐败现象。

再者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一些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现象依旧存在。

还有就是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够完善和针对对方公共卫生特色管理不够多。

二、“非典”给政府在相关方面管理带来的影响和转变第一是观念上的影响和转变。

“人的安全”的概念和观念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人的地位、身份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显得没有区别,人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关键。

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怕性、突发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国家认识到了是不是不应该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否应该加大对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的投入,是否不要形成国家的畸形发展等等问题。

从管理的四个方面看非典中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的四个方面看非典中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的四个方面看非典中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摘要:针对中国公共管理部门在非典中的表现,从管理学四个方面内涵分析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与提升空间。

关键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公共管理。

作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本土面临的最大危机,非典作为世纪之初的最大灾难虽然已经过去,但这次公共危机,损失之大、死亡人数之多,却仍让我们心有余悸。

这当然主要归咎于灾难的不可预知性与巨大的破坏性,但在传染病可控制范围之内,中国公共管理部门并没有有效发挥自身职能,实施有效管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伤亡与损失。

在非典时期的公共管理,是否在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内做到了有效管理,这一点是本篇论文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待这次公共管理应对危机是否做到有效管理,就应当先明确“管理”的四大核心要素或是步骤,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方面。

以下论述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逐个分析。

•计划:我们在非典事件发生过程中即便发生问题,往往会首先想到公共管理部门应急能力不足、相关人员应急水平不够等原因,事实上这样看问题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是一种逃脱责任的思维。

首先能力水平本身是循序渐进提高的,这也就意味着因能力水平不足而造成的过失,在主观上错误不大,可以原谅,这使得相关部门为自己的失职找到了借口。

然而事实却是,表面上能力水平的不足,其背后是一个机制、系统的缺失问题,这涉及到在危机发生之时,相关公共管理部门是否有紧急预案可供采纳、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人员迅速到位,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有赖于计划的制定。

在非典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的预防控制、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机制、公共事业财政拨款机制、公共管理危机法律体系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没有计划,在应对非典危机的时候手忙脚乱,这也就造成了非典传染开始之初全国的慌乱状况,而这些状况通过提前计划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组织:管理学上的组织包含名词与动词两种解释,它既指基于某一共同目标、围绕某一核心使命任务、由多个功能相关的个体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责权关系有机组合而构成的系统,又指通过安排实现目标的过程,它的核心在于以下几个名词:目标、规章、协调。

从SARS到甲流看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从SARS到甲流看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从SARS到甲流看中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非典”危机事件,到2004年春季的“禽流感”疫情,2008年南方遭遇风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等,对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验,政府在这些突发事件中的反应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对于国家成功避免和驾驭各种风险和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每一次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处理都是对政府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完善和创新的不断推动。

为了减轻公共危机对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不利影响,做到处变不惊、审慎应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

如何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水平:1、信息的公开透明非常重要,经过SARS以后,中国的信息透明化已经做的越来越好了,但还进一步提高。

社会在变化,传媒也在变化,只有让国民得到更完整的信息,才能使他们更成熟,才能做出更好更正确的选择。

2、加强各国协作,关注国际形势,做好防御工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公共危机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注意做好收集国际信息,做好国内检测。

各国的协作机制显得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应该要求各国,把住出境的关,强调各国要注重国际责任,只有各国的行动协调一致,才能有利于整个疫情的防控。

3、强化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政府在危机预防管理中一方面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同时不忘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

政府应大力开展对医务人员以及老百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让老百姓注意自身防御,同时一定要相信科学、相信政府。

努力获取公众的支持,使人们积极配合政府的行动,接受检测与隔离。

2009年4月间,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始发于墨西哥和美国,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截至北京时间六月二日二十三时三十分,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六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一万七千四百一十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一百一十五例。

精选范文--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精选范文--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

从“非典”中看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一、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第一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压力。

作为管理对象的国民的公共卫生知识薄弱甚至缺乏,例如对一些疾病的致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不太清楚,大多数人遇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知怎样有效地配合政府和医疗单位处理,甚至产生排斥和扩大事态的情况。

还有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淡薄,制造大量不健康的食品,使用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添加剂,盲目追求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等等。

第二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者自身也存在不小的问题。

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发起者,例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规定执行,执行力不够,甚至存在腐败现象。

再者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不够,一些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现象依旧存在。

还有就是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够完善和针对对方公共卫生特色管理不够多。

二、“非典”给政府在相关方面管理带来的影响和转变第一是观念上的影响和转变。

“人的安全”的概念和观念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关注,人的地位、身份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显得没有区别,人人的生命健康都是那么的重要和关键。

人们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可怕性、突发性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对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国家认识到了是不是不应该盲目地追求GDP,而忽视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否应该加大对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的投入,是否不要形成国家的畸形发展等等问题。

第二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制定措施、完善措施、增设部门机构的影响和转变。

“非典”发生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加速建成应急管理体制。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以及预案》,我国政府确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它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专家组。

三、如何完善我国医疗体系建设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改善就医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仍存在医疗资源浪费、药品回扣及收受红包现象,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市场调控政策,加强行政干预和管理,制定严格监督及处罚政策,改善就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非典”看我国社会危机管理的现状摘要: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危机管理可以大致分为自然危机管理和社会危机管理两大类。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让我国政府对前者的预防、处理相较后者而言更为重视。

本文从分析2003年我国在处理‚SARS‛中出现的有关情况的角度,解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危机掌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非典与社会危机2003年春,新一届中国政府领导班子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面临21世纪第一场全球性传染疾病SARS(非典)的严峻考验。

与1998年洪水考验上一届政府不同的是,抗击SARS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第一例报告的SARS病例于去年11月26日出现在广东佛山,之后又从广东、香港蔓延到华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甚至还波及到了一些边远山区,形成了从南向北的两波大面积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和外国媒体的不满,民众对真实信息的强烈呼吁,谣言的四处散布,使得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一下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正如一位权威人士所说,非典非常狡猾地挑选了一些喜庆的时刻——在广东是春节,在北京则是十届人大胜利召开——在人们不设防或来不及设防的情况下以长驱直入的进攻方式得逞一时。

虽然我们相信,在肇事元凶‚冠状病毒的变种‛已经被确认并找出了其基因排序,加上国际国内的专业机构的联合攻关,非典病魔终将被降伏,特效药也迟早会面世。

但是,要从这场‚中国的911噩梦‛中走出我们还需要耐心。

虽然非典已经蛰伏三年,其造成的‚社会危机‛是显而易见的,‚禽流感‛其兴未艾,多年绝迹的的‚霍乱‛又在华东地区重现,我们的社会危机预警、反应机制依然压力重重。

为此,我们从‚非典‛来看看什么是社会危机恐怕还是很有必要。

一、社会危机与社会问题什么是社会危机?社会学的概念中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词叫‚社会问题‛,打个比方,社会问题好比社会有机体所患的慢性病,社会危机则是社会病患的急性发作。

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有其共同的特点:其一,对个人或社会群体造成损害;其二,造成超出本身范围的广泛的负面影响;其三,造成社会偏见和社会隔阂;其四,有一定的持续性。

相对而言,社会问题持续的时间较长,社会危机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后者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解决,‚急性期‛一过就会演变成更持久、更难根治的‚慢性病‛——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危机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是突如其来,它不像社会问题是对社会机体的慢慢侵蚀,有个逐渐蔓延的过程,而是常常在人们还没有觉察、醒悟之前,就已呈席卷之势;二是预防不好,它不像治理社会问题那样可以有时间从长计议,社会危机一旦爆发,就得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迅速采取紧急措施,但如果应对措施的方式方法不得当,常常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

社会危机按其影响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以及国际性的。

地区性的如2003年4月在辽宁海城发生的‚学生奶中毒事件‛,以及2002年年末非典刚刚发作时的广东;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如3月底以来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中非典的影响。

但地区性的危机如果处臵不当,影响的范围就会逐步扩大,演变成更大范围的危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想到对于社会危机我们应该尽早、尽快、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其缓解乃至彻底解决。

社会危机的爆发必然有其可能是很复杂的社会背景,它潜伏、酝酿的过程可能是长时间的,而引发危机则需要一定的触媒。

用中国的老古话说,这触媒不外是‚天灾‛和‚人祸‛。

譬如,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完全是‚人祸‛造成的;而中国的非典爆发流行而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则主要是‚天灾‛(这里讲的‚天灾‛不是指纯自然灾害,而是其他‚客观的‛或‚自然的‛非人为因素)。

但是,应该指出,所有因‚天灾‛造成的社会危机,一定有‚人祸‛的因素掺乎其中。

二、‚非典‛类社会危机的特征非典的爆发流行已然具备上述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共有的四个特点和社会危机本身特有的两个特点:其一,非典危机的对染病的个人和家庭的损害是显见的,既包括健康方面的损害,也包括精神方面、经济方面的损害。

同时,与职业特点密切关联,某些特殊的业缘群体,譬如医务人员,受到了如同‚集束炸弹‛般的集中攻击,成为遭受非典侵袭的‚高危人群‛。

其二,非典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疾病‛和‚健康‛的范围。

非典对广东的不宣而战使人猝不及防自不待说,香港与北京因为在疫情发作初期对其重视不够也先后中招。

在人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非典的袭击突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在国际上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显然也受到褒贬,很多国际会议和活动被迫推迟和取消,甚至还涉及到外交方面的被动。

其三,非典危机显然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社会紧张和社会恐慌。

譬如,谣言四起,人人自危,从抢购预防药物、口罩、消毒用品一直到各种生活必需品。

这些在广东年初发生过并且已经被证明事后会吃后悔药的‚搞笑剧‛,居然4月间又在北京演出了续集。

这说明一部分人在危机中逐渐丧失理智和正常的判断力。

究其原因,常言道:‚关心则乱‛,因为社会心理从来就是一面凹凸镜,对于事实真相不是夸大就是缩小。

所以在危机时刻,常常会对负面的东西加以夸大,由此而引出了许多非理性行为。

而危机在社会上所造成的潜在的隔阂、猜忌与不信任可能是更大的社会隐患。

其四,非典危机的持续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2002年年末在广东发现第一例病例至今,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

从香港疫情控制的一波三折看,对国内疫情被控制的前景最乐观的专家预测也是到下半年,而4月下旬在北京的调查表明50%的被调查者认为控制疫情需要2—6个月的时间,北京市市长在与记者对话时则不愿意正面谈这个话题。

已然形成的偏见、隔阂和不信任可能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譬如,从疫区‚逃回‛老家的学生和农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报道相继见诸报端;人们还担心,得过非典以及曾经被隔离的职工会不会被用工单位辞退、得过非典以及曾经被隔离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求职时会不会更添一层麻烦,等等。

但是,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有先例,身体原因(譬如‚澳抗阳性‛)是辞退职工或拒绝求职的‚最充分‛的理由。

此外,从媒体的报道看,造成非典肆虐的人为因素也是很明显的。

除了一些因为渎职而被处理的政府官员(上至省、部级,下至乡镇、街道一级),以及前文所提到的不负责任的医疗单位以外,老百姓也有种种越轨行为,不可理喻的是几起非典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逃跑‛事件,在损人不利己方面可称为的‚典型中的典型‛。

(二)非典引发的反思总而言之,非典肆虐已经引发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场社会危机是不争的事实,要估计它到底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即便是3年后的现在依然不容易。

但是有些国际经验值得我们深思:非洲南部有一个160万人口的小国叫博茨瓦纳,1966年独立的时候,是全世界最穷的25个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收入仅有80美元。

在六十年代后期,博茨瓦纳接连发现了钻石和铜镍矿,带动了经济发展,很快就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九十年代后期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3250美元。

不幸的是,1985年在博茨瓦纳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那时,别的非洲国家早就发现了艾滋病。

但艾滋病的传播在博茨瓦纳却快得出奇,到九十年代,受感染的人口竟达全国总人口的36%,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人均预期寿命也因此迅速从60岁降到40岁以下。

虽然在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博茨瓦纳经济增长率连续保持在7%左右,创造了非洲持续增长的最高记录。

然而,艾滋病的传播消耗了钻石和铜镍矿带来的大部分收入,政府把钱都花在盖医院、买药品上,老百姓也把钱都花在办葬礼上了,不几年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和经济滑坡。

总结博茨瓦纳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他们曾经把患艾滋病看成是个人隐私而给予保密,使得艾滋病在人们的不知情中迅速扩散。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沉默及沉默造成的不知情滋养着非洲大陆的爱滋病。

‛‚沉默的后果迅速扩展:感染率飙升,成见越来越深,排斥加速了死亡的到来,知识与行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

‛两相比较,我们还是可以从博茨瓦纳的惨痛经历中获益的。

其中在宏观层面的教益可能就是不要把眼光紧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上。

一位东盟国家的领导人曾说过,汉语中的‚危机‛一词,含义很深刻,它既包括了‚危险‛的一面,也包括了‚机遇‛的一面。

非典给中国社会的教训是深刻的,如果我们对非典引发的社会危机能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深层次的的反思和检讨,这对我们今后在迈向‚和谐社会‛的征途中路继续前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我们的反思和检讨已经在‚公共卫生‛和‚疾病控防‛的领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早在2002年第四季度,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举行‚社会保障冬季论坛‛上,社会学家景天魁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应该把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到疾病预防上来。

当然,他的发言是有所指的,因为对防疫工作的不重视,很多在五十到七十年代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目前又死灰复燃,如肺结核、血吸虫病、霍乱,等等,而且传染面相当大。

我们老是感叹我们的资金不足,但是如果政府在优先次序的排列中,将重点放在预防上,可能要比放在治疗上效果好得多。

前面所举的博茨瓦纳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景天魁的发言虽然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但却没能足够的政府重视和社会响应。

然而,接踵而来的非典的肆虐却为这个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在中国社会开始重视健康问题的同时,老百姓所担心和不满的社会问题中,医疗卫生常常名列榜首。

其实,老百姓的‚重视‛与‚担心‛可以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怎么也掰不开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医疗卫生领域中,政府忽视了卫生保健机制,尤其是防疫和疾病控制机制建设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我们挂在嘴边的常是有多少医院、多少病床、多少医生和护士、引进了多少新药、医疗保险保了多少人,……等等,而对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保健网络和有效机制的建设却被认为是‚软任务‛(尤其在地方政府),不是没做,而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

在公共卫生领域之外,我们应该深刻检讨的也很多。

我们注意到,可能是中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机制的失灵给了非典以可乘之机。

建国以来,我们在城市曾经以‚单位体制‛为依托、以行政指令为手段构筑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机制。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事业单位成为独立法人以及转变经营机制,这使单位体制正在走向失灵、失效和失控。

于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为适应城市人口将从‚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或‚社区人‛的发展趋向,提出了‚社区建设‛的口号。

十余年来,城市社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发展很不平衡。

以上海市为例,在抗非典的斗争中,近十年苦心经营的社区工作体系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对非典的‚严防死守‛中所起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作用也非常明显。

《参考消息》转载境外报道披露:‚上海借助多年来形成的社区工作机制,构建起一座无形而坚固的大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