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理论燃烧学基础39页PPT

合集下载

燃烧理论基础ppt课件

燃烧理论基础ppt课件
微波燃烧
微波燃烧是一种新型的热工技术,利用微波电磁场与燃料 的相互作用产生热量,实现燃料的快速、高效燃烧。微波 燃烧具有低污染、高效率和节能等优点。
06
未来展望
清洁能源的发展
清洁能源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未来,化石燃料的使用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02
燃烧化学
燃烧反应方程
燃烧反应方程是表示燃烧过程中物质 变化和能量转换的数学表达式。它由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其相应的 反应系数组成,遵循质量守恒和能量 守恒定律。
燃烧反应方程可以用来表示燃料与氧 气或其他氧化剂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产物的过程,如C + O2 → CO2 + H2O。
热工仪表
热工仪表用于监测和控制燃烧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氧分析仪 等。这些仪表能够实时监测燃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和含氧量等。
燃烧控制技术
01
空燃比控制
空燃比是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合适的空燃比是保证燃烧效率和经济
性的关键。通过控制燃料和空气的流量,可以调节空燃比,使燃烧过程
燃烧温度
01
燃烧温度是指燃烧过程中火焰或 反应区的温度,它与燃料的种类 、空气的供给、燃烧方式等因素 有关。
02
燃烧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燃烧 产物的组成和燃烧效率,过高或 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燃烧过程的 进行。
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是指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 的气体、烟尘和灰渣等物质,它们由 燃料中的可燃元素转化而来。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资源节约
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浪费,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消防燃烧学》PPT课件
的性质分类、按燃烧方式分类
按燃烧物的性质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性质,可以将燃烧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固体燃烧又可以分 为表面燃烧、熏烟燃烧和炽热燃烧;液体燃烧可以分为闪燃和沸溢;气体燃烧可以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按燃烧方式分类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和动力燃烧。扩散燃烧是指可 燃物与助燃物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物与助燃物预先混合,然后进行 燃烧;动力燃烧是指可燃物在高速气流中进行的燃烧。
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冷却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隔绝空气或稀释可 燃物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将可燃物与火源隔 离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通过抑制可燃物的化学 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应急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应急救援的组织 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的起因与分类
火灾的起因
可燃物、助燃物(如氧气)和点火源 (如火柴、打火机)是火灾发生的必 要条件。
火灾的分类
根据燃烧物的不同,火灾可分为A、B 、C、D、E五类,分别为固体物质火 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气 体火灾、金属火灾和带电火灾。
火灾预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01
02
03
消除可燃物
减少室内可燃物的存放, 避免将可燃易燃物品置于 靠近火源的位置。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 的化学反应,通常伴随 着火焰的产生。
燃烧反应需要可燃物、 助燃物(通常是氧气) 和足够的高温,三者缺 一不可。
燃烧反应通常涉及一系 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 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 量和光。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持燃烧。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三)爆炸极限
1.爆炸浓度极限: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 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遇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 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二、 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1.单质的燃烧产物 一般单质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 化物。
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 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是一氧化碳(CO2),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会分 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光气、 氰化氢等。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其发生的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 火、自燃、爆炸。
一、 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定义: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整齐,遇明火 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 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蒸发出来的蒸 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 补充维持稳定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主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 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也会 申城可燃蒸气及颗粒。
三、 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 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 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一氧化碳是火灾中最危险的气 体。

燃烧及燃烧理论PPT课件

燃烧及燃烧理论PPT课件
1.2.1 燃烧素学说
• 也简称为燃素学说,它认为可燃烧的物 质中含有“燃烧素”,燃烧时燃烧素就 从物质中逸出,燃烧素没有了,火焰就 熄灭了,燃烧素是构成火微粒的元素, 或者说火是由无数细小、活跃的火微粒 构成的物质实体。
1
第1页/共93页
• 由于没有办法通过试验来证实“燃烧素” 的存在,更不能说明其是由什么成分构 成的。
• 电火花的能量比静电火花大的多,由其引发 的矿山、工厂、住宅、办公室、宿舍的火灾 事例很多。
• 电焊渣温度达1200℃,一个电焊渣不能引发 木材火灾,但大量电焊渣就能够引燃,因为 其能量总量大。
29
第29页/共93页
第14页
1.4 燃烧化学反应速度方程
1.4.1 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反应式 aA+bB → eE + fF
5
第5页/共93页
1.2.4 活化能理论
• 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力, 阻止分子之间直接碰撞,没有足够能量的分 子不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碰撞属于无效 碰撞。
• 具有足够动能的分子在碰撞时能引起分子中 原子或原子团之间结合减弱,分子内部发生 重排,氧化还原反应发生。这些具有足够能 量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C
x F
C
y ox
exp(
Es RTs
)
结论: ① 可燃物和氧气的浓度越低,燃烧反应速度越慢; ② 火灾现场温度越低,燃烧反应速度越慢,这是冷却灭 火法的依据; ③ 可燃物反应时活化能越高,燃烧反应速度越慢。 注意:液态和固态可燃物的燃烧反应速度不能用上述方 程来表达。
32
第32页/共93页
第79页
• 活化分子数量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 • 可燃物、助燃物两种气体分子发生氧化反应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件

综化上的所物述质,不一物定质都燃是烧能是够氧燃化烧反的应物,质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8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 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连锁反应中间产物——游 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连锁反应是燃烧反 应的实质,光和热使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如:汽油、柴油、煤油、酒精 。
气体可燃物
14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9/16
凡是在空气中能发生燃烧的气体,都称为可燃气 体。可燃气体在空气中需要与空气的混合比在一 定浓度范围内(即燃烧最低浓度),并还要一定 的温度(即着火温度)才能发生燃烧。
如:H2 CL2 CH4、 氢气 氯气 甲烷此外, 有些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 又可以燃烧。如:赤热的铁在纯氧中能发生剧烈 燃烧;赤热的铜能在纯氯气中发生剧烈燃烧;铁、 铝本身不燃,但把铁、铝粉碎成粉末,不但能燃 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生爆炸。
3、一定的点火能量
20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 2019/9/16
可燃物发生燃烧,都有本身固有的最小点火能要求,达到一定的 强度才能引起可燃物着火。否则燃烧就不会发生。所需火源的强度, 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引燃温度),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 的引燃温度各不相同。汽油0.2mJ,乙醚0.19mJ。
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河南消防职业培训学校漯河站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内容

燃烧学基本理论_PPT课件

燃烧学基本理论_PPT课件

➢计算步骤:
C pi
➢先假定一个理论燃烧温度t1,从“平均恒压热容”表
中查出相应的 C pi代入上述公式,求出相应的Ql1 ;
➢然后再假定第二个理论燃烧温度t2,求出相应的
和Ql2;
t
t1
t2 Ql 2
t1 Ql1

Ql
Ql1
➢然后用插值法求出理论燃烧温度t
• 燃烧温度计算举例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一、化合物的生成焓
1 C 2 O2 CO
1 2
H2

1 2
I2

HI
√ h f 298,CO

110.59KJ
/
mol
√ h f 298,HI
25.12KJ
/ mol
CO

1 2
O2

CO2
× h f 298,CO2

283.10KJ
/ mol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一、化合物的生成焓
➢n mol物质在恒压(恒容)下,由T1升高到T2所需的 热量用Qp(Qv)来表示。
T2
Qp n T1 CpdT
T2
QV n T1 CV dT
➢Cp大于Cv,对于理想气体: Cp-Cv=R;
➢对于液体和固体: Cp=Cv。
➢热容比:气体的恒压热容和恒容热容之比,用K表示,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一、化合物的生成焓
➢燃烧温度的计算
➢计算方法
Ql
T
ni 298 C pi dT
Ql Vi Cpi T 298
恒压平均热容 C取pi 决于温度,只在某一个温度 范围内是常数

燃烧基本理论PPT课件

燃烧基本理论PPT课件
纯碳与氧反应的表观频率因子 Ko,c仅是碳粒温度与直径的函数,而煤焦反 应的频率因子 Ko,ch K ocf (s) , 表示煤焦比表面积f(s)影响 煤焦反应速率的某一函数,显然f(s)是 个物理因素,它的大小与煤质有关,因此煤焦反应的频率因子与煤质有 关。
第21页/共44页
4.实验室研究情况
分析挥发分含量,它是按我国标准规定,将干燥 的煤样放在有盖坩埚内,在900±10℃的马弗炉中 加热7min,煤样所失去的重量。
第5页/共44页
2. 煤粉的着火特性
以煤着火机理研究、煤粉的着火特性实验研究及评 判为主要内容
煤粉着火机理的研究已有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程, 其中一个主要的争论是,煤的着火是均相还是非均 相的。
Kd=2.3ФD/(d RTa)
其中,Ф为化学当量系数,与反应机理有关,在
C+O2→2CO时,Ф=2,在C+O2→CO2时Ф=1
第13页/共44页
其他影响因素
燃烧速度不仅与边界层扩散有关,而且与氧在孔 内的扩散有关。
孔内扩散系数与焦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 煤中矿物组成及含量对煤焦燃烧反应也具有影响。
第20页/共44页
傅维标的研究
原因是:在前人处理数据中,将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引起对炭粒着火的 影响都归入E、Ko,c 中。其次,在用着火温度来确定反应动力学参数时, 许多研究者常以观察到火焰出现或者炭粒发光作为着火的标志,但此刻 与理论上定义的着火时刻相距较远,所以导致误差也较大。
E应是颗粒表面温度的函数,由煤焦与氧的化学特性决定,而与煤质无 关;
第15页/共44页
三、 煤粒着火过程及着火动力学
1.着火的定义 任何燃料的燃烧过程,都有“着火”及“燃烧”两个
阶段,由缓慢的氧化反应转变为剧烈的氧化反应(即 燃烧)的瞬间叫着火,转变时的最低温度叫着火温度。 Essenhigh指出 临界着火的情况下,有的点 dT dt 0, d 2T d 2t 0 出现

《燃烧理论基础》PPT课件

《燃烧理论基础》PPT课件
• 与着火时的热焰比较,温度较低,辉光较弱,产生 的热量很少,这种现象是烃类气相氧化的特征之一 ,称为焰前反应
完整版ppt
19
射流特性及其混合过程
完整版ppt
20
➢实际意义
①射流是大多数工程燃烧混合的主要方式:除固 体燃料有时以块状进行燃烧外,其它燃料和氧化 剂都是以射流形式送入燃烧空间的。
②物理因素在整个燃烧过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焰燃烧。
完整版ppt
32
实际中常见的交叉射流形式
• 为了混合良好,需保持二次风以较高的速度射入 燃料气流,否则二次风很快被主气流“同化”, 二次风穿透深度不足,导致混合不充分
• 二次风的温度升高, 穿透深度变小
完整版ppt
33
5、环形射流和同轴射流
• 流场结构
– 完全发展区 • 距离喷口约8~10倍 喷口直径的区域 • 与圆形自由射流类 似
相反混合减缓射流张角速度及浓度沿轴向的变化率随之减小势核长度越大当速度梯28射流特性的影响因素1流速比当由0或213趋向1时射流核越来越大轴心速度衰减变慢当射流的密度小于周围气流的密度时射流的衰减速度将加快2密度293多股平行射流射流之间形成较为强烈的旋涡区使多股平行射流的湍流脉动比自由射流大而边界层的增厚主要与横向脉动速度成正比314交叉射流两股射流以某一角度交叉喷出形成的射流汇合点之前存在回流区大小与喷口间距和射流交角有关32速度衰减规律33实际中常见的交叉射流形式为了混合良好需保持二次风以较高的速度射入燃料气流否则二次风很快被主气流同化二次风穿透深度不足导致混合不充分二次风的温度升高穿透深度变小345环形射流和同轴射流距离喷口约810倍喷口直径的区域有回流区存在回流区一般用于改善火焰的稳定性
第四章 燃烧理论基础

2-1 燃烧基础理论 PPT课件

2-1 燃烧基础理论 PPT课件

(4)反应的类型:分支链反应与不分支链反应 ①不分支链反应:即一个游离基只产生一个新游离
基,一个活性中性,如Cl2+H2; ②分支链反应:即一个游离基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新游离基,产生分支(不少于2个活性中心), 如O2+H2:
• I H2+ O2=2OH
• II + H2= H2O+H
• III H+ O2= OH+O
2-1 燃烧基础理论
一、研究燃烧学的意义 1、对科技、经济、军事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
能源、燃烧新技术、高能燃料等) 2、研究燃烧过程和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3、研究燃烧的发生、发展和熄灭规律对消防
安全的重要意义
二、燃烧的特征 1、燃生烧成的了一新般的特物征质是什么? 2、放热 3、发光与发热
三、燃烧学说理论
你所了解的自燃现象有哪些? 具有什么特点呢? 你认为自燃的着火源是什么?
2、自燃与自燃点 (1)基本概念
自燃: 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 自行燃
烧的现象。如:夏季坟地“鬼火”、森林火灾和煤 层自燃等
自燃点: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如:黄磷:30℃,煤:320℃
(2)物质自燃过程
(5)活性分子:指能量达到或超过活化能的分子。
反应物A变成生成物C时,要经过一个活化态B,分子要吸收能量 E,才能达到活化态B。这时反应才能进行,最后变成产物C。
E 就是这一反应活化能,E’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反应中:分子吸收 E,达到 C,放出 E’,反应中放出的能量为: ΔE = E – E’。
2、燃素学说
(1)理论: 火是由无数细小的微粒(燃素)构成的物质实
体。只含有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并在燃烧时被释 放出来,变成灰烬;物质燃烧需要空气的原因在 于,空气能够吸收燃素(德国化学家施塔尔 1660-

燃烧理论及应用PPT课件

燃烧理论及应用PPT课件
2024/7/29
一、闪燃与闪点
闪燃意义 ➢ 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从防火的观点来说,
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 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时,闪燃现象 是必须掌握的一种燃烧类型。
2024/7/29
一、闪燃与闪点
闪点分级 ➢ 甲类液体:闪点小于28℃的液体。(如原油、汽油等) ➢ 乙类液体:闪点大于或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 燃烧素学说认为,某种物体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其 中含有一种燃烧素,燃烧时,燃烧素就从物体内逸出。
➢ 例如,蜡烛的燃烧。 ➢ 燃烧素学说在解释什么是燃烧素时,认为火是由无
数细小活跃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由这种火微粒构成 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烧素,物质如果不含有燃烧素则不能 燃烧。
2024/7/29
二、燃烧的氧学说
【学习目标】
1、了解着火理论 2、掌握闪燃与闪点、自燃与自燃点、着火与着火点 3、熟悉最小点火能量和消焰距离、物质的燃烧历程、燃烧
产物
2024/7/29
目录
一 着火理论 二 燃烧的类型
2024/7/29
第一节 着火理论
2024/7/29
一、燃烧素学说
基本内容
➢ 18世纪以前,欧洲盛行燃烧素学说(亦称燃素学说), 对当时化学界的影响很大。
基本内容
➢ 有一体积为V(m3)的容器,其中充满有化学均匀可燃 气体混合物,其浓度为C(kg/m3),容器的壁温为T0(K),
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正以速度u(kg/m3﹒s)在进行反
应,
➢ 化学反应后所放出的热量,一部份加热了气体混合物 ,使反应系统的温度提高,另一部份则通过容器壁而传给 周围环境
可燃物质或助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游 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将燃烧热释放出来,直至全部物质燃烧完或由于 中途受到抑制而停止燃烧。

自燃理论燃烧学基础PPT课件

自燃理论燃烧学基础PPT课件
着火感应期的存在原因:可燃体系在着火前由 低温化学反应到高温燃烧反应,需要有个热量 逐渐积累、温度逐渐上升过程,反应才能自动 加速,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34
四、热自燃理论中的着火感应期
(一)T-t曲线图
q
ql T
b
Tc
c a
T0 Tc
T
t
35
第二节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Frank-Kamenetski
第一节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一、热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化学反应放热因素与体系向 环境散热因素的相对大小。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 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累,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出 现自燃。反之,不能自燃。 二、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自然体系的着 火成功与否取决于放热因素和散热因素的相互关系。
31
三、热自燃理论的着火条件 (二)放热速率的影响因素
1、发热量 2、温度 3、催化物质 4、比表面积 5、新旧程度 6、压力
压力越大,反应物密度越大,单位体积产 生的热量越多,易发生自燃。
32
三、热自燃理论的着火条件 (三)散热速率的影响因素
1、导热作用 导热系数越小,越易蓄热,易自燃;
2、对流换热作用 对流换热作用差的,容易自燃。如:通风
决定曲线位置关系的因素 :T0,P一定; h变!
q
Q1
Q2
a点:
b
b点:
c点:
a
c
T0
T
相交: 相切: 相离:
21
放热速率:
散热速率:
决定曲线位置关系的因素 :T0,P一定; h变!
q
Q1
b
Q2 自燃重要的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