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课件
燃烧学点火可燃性和熄火PPT课件
![燃烧学点火可燃性和熄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f0b98ea45177232e60a2c6.png)
exp
Etotal RTB
]
hS V
TB
Etotal 2R
Etotal 2R
1 4R T0II Etotal
可以看出TB有两个解。取等号右边两项相加所对应的 TB 值很高,它位于 曲线上的拐点以上,实际上 TB不可能如此高。所以我们可以不予考虑,只取TB较低
的值。
第22页/共60页
即 :TB
Etotal 2R
总之,混气的初温,浓度,流速和混气性质对着火 和熄火都有影响。初温较高,浓度接近于化学恰当比, 混气流速低或活化能小均会使着火过程容易实现,亦即 有利于稳定燃烧;而熄火则发生在初温较低(比着火温 度低),浓度偏离化学恰当比,流速较高的情况下。
第28页/共60页
第三节 可燃极限
1.可燃性 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物在点火的情况下,如果会产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温度或压力降低时,着火温 度缩小,当压力或温度下降到某一数值时,着火界限缩 成一点,如果压力或温度继续降低,任何混合气成分都 不能着火。
燃料/氧化剂混合物中温度和压力可燃极限随当量比变化的典型 曲线
第32页/共60页
可燃边界 取决于反应容器的尺寸, 点火源的能量,火焰传播的方向(向 上,向下,水平),压力,温度和混 合物中稀释气体的量和性质。
第15页/共60页
则系统的能量方程为:
的热
表示单位气体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
量,称为生热速率。
外界散
表示单位气体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平均向
发的热量,称为散热速率。
取决于阿累尼乌斯因子
第16页/共60页
取决于阿累尼乌斯因子 为T的线性函数,斜率
第17页/共60页
初始值:
着火速率取决于生热速率与散热速率的相互关系 及其随温度而增长的性质。分析 和 随温度的变化, 就可以得出系统的着火特点,并导出着火的临界条件。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a8895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4.png)
1.爆炸浓度极限: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 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遇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 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二、 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1.单质的燃烧产物 一般单质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 化物。
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 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是一氧化碳(CO2),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会分 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光气、 氰化氢等。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其发生的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 火、自燃、爆炸。
一、 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定义: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整齐,遇明火 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 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蒸发出来的蒸 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 补充维持稳定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主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 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也会 申城可燃蒸气及颗粒。
三、 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 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 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一氧化碳是火灾中最危险的气 体。
燃烧学9-非预混火焰ppt课件
![燃烧学9-非预混火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e29de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e.png)
相对于层流扩散火焰,湍流扩散火焰要复杂得多,很难用分 析的方法求解。主要靠数值方法求解。也有一些关于火焰长 度和半径的经验公式
对于燃料自由射流产生的垂直火焰,取决于以下4个因素:
动力-扩散燃烧
燃烧的快慢既与化学动力因素有关,也与混合过程有关
本生灯
一次空气消耗系数α1:从底部吸入的空气为一次空气量 二次空气消耗系数α2:从出口引射所得的空气为二次空气量 总空气消耗系数: α= α1 + α2
(1) α1 =0,燃烧所需的空气全部由外界环 境通过引射提供,属于扩散燃烧; (2) α1 ≥1,从本生灯的底部供入的空气充 足,燃烧过程完全由化学反应的快慢控制, 属于动力燃烧; (3) 0<α1 <1, 燃烧既有一次空气混合物的预 混燃烧,也有剩余燃料的扩散燃烧,属于动 力-扩散燃烧。
燃料燃烧所需的时间τ= τm+ τr
燃料与空气混合时间τm流动特征时间
燃烧反应时间τr
化学反应时间
Da= τm /τr
扩散燃烧: τm >>τr, τ≈ τm
化学反应进行得很快,燃烧快慢主要取决于混合速度,与化 学反应速度关系不大
预混燃烧: τm <<τr, τ≈ τr
混合过程进行得很快,燃烧快慢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度(化 学动力因素),与混合过程关系不大
在动量其主要作用区域,无因次火焰长度的经验公式为 :
Frf 5
L* 23
甲烷射流火焰的长度比丙烷小的原因:
(1)出口动量对甲烷射流火焰长度的影响其主要作用,使得 甲烷射流火焰的无量纲长度比丙烷的长;
《燃烧学》课件
![《燃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7877c74431b90d6d85c73c.png)
焰 折火焰表面理论 ”。
传 播
容积燃烧理论:萨默菲尔德和谢京科夫建立。将
理 湍流火焰的前沿看成燃烧反应区。又称为“微扩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散理论”。
湍流火焰现象分类
湍流火焰
小尺度湍流火焰 ( l l )
大尺度湍流火焰 ( l l )
大尺度弱湍流火焰 ( u Sl )
大尺度强湍流火焰 ( u Sl )
小尺度湍流火焰
即:
St
Sl
Ft Fl
只要求出
Ft Fl
即可求出
St
谢尔金 : 假设湍流火焰表面是由无 数锥形组成。
St Sl
4d Ft 2
Fl
h2d2 2
l2
1 h 2 d/2
d l
hutul/Sl
h /r 2 u l/S l/l2 u /S l2
故: St Sl 1ku/Sl2
火焰前沿面积的计算:用锥体面积表示有一定的误差,最近开始应用分 形几何学的方法 。
示,也称为层流燃烧速度 ( laminar burning
velocity) ,用Sl表示。
——大小取决于反应速度、热量和活性中心的传
递速度。
数学表达式
Bussen 燃烧 嘴火焰
Un Ucos Sl Ucos
U—未燃混合气局部流速
静止坐标下的预混合气火焰传播速度分析
us——混合气流速 up——火焰面的移动速度 u0——火焰面相对未燃混合气的移动速度
基本方程:
连续方程 : 能量方程: 组分扩散方程: 状态方程:
u u S l c o n st (4-11)
uCpddT xddxddT xWQ (4-12)
uddC xi ddxDddC xi W
燃烧学课件.
![燃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ee69310066f5335a812151.png)
燃烧学课件_第六章 层流预混火焰传播
![燃烧学课件_第六章 层流预混火焰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1c7b52695acfa1c7aa00cc4e.png)
0.75
1 s
P 101325 r= = = 0.1997kg / m 3 ( Ru / M r )T (8315 / 29)1770
RR = - 9.55 ?10 (0.1997) = - 2.439kmol / ( s ?m 3 )
5
1.75
0.0301 0.1 0.1095 1.65 ( ) ( ) 44 32
Ti
Tb
(6-8a)
_____
式中 [1 / (Ti Tu ) RRdT ]可以看成是反应区中平均反应速率 RR
Ti
由下图火焰面前后总的能量平衡关系,得
f ( H R ) mc p (Tb Tu ) m
u w f ,u ( H R ) u c p (Tb Tu )
假设燃气中没有氧气或者燃料,可得出氧气和燃料 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 1 w f = ( w f ,u + 0) = 0.06015 / 2 = 0.0301 2 1 wo2 = [0.2331(1 - w f ,u ) + 0] = 0.1095 2 其中0.2331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化学恰当比的丙烷-
(6-5)
方程(6-5)的物理解释是:来自已燃气体的导热 通量对预热区未燃气体混合物进行“预热”,将其 温度从Tu提高到Ti。
反应区:
在反应区,能量的对流通量(源自温差)比扩散通量 小,因而可以忽略对流项,能量方程(6-2)变成:
d( dT / dx ) / dx RR( H R )
传导的热流 ——扩散项
混气本身热焓的变 化——对流项
方程(6-2)中的边界条件如下:
x (未燃气体)
T Tu ,
dT / dx 0 dT / dx 0
燃烧学讲义.PPT
![燃烧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11f7f2cfc789eb172dc8ef.png)
雾化原理
• 液膜雾化:离心喷嘴喷出空心锥形液膜具有向外 扩张的惯性,而表面张力克服不了此惯性,于是 液膜继续向外扩张,液膜越来越薄,同时,表面 张力形成的表面位能也越来越高,使液膜越不稳 定。结果表明,液膜破裂成液丝或液带,并在表 面张力作用下继续分裂成液滴;流速较大时,除 了表面张力、惯性力及粘性力起作用外,由于相 对于周围气体的运动速度加大,气动力对液膜的 作用也加大,致使液膜扭曲和起伏形成波纹,再 被甩成细丝,继而形成小滴;流速很大时,液体 离开喷口便立即被雾化。
0.1
布函数
F d e
dp d
n
p
Rd 100exp(dd)n%
0.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d p
Rd:液滴群中,颗粒直径大于d的质量分数
n:均匀系数,一般数值2~4。 愈大,均匀性好
d
:特征尺度(定义为
Rd
1 e
36.7%
时油滴直径)
12
6.2.1 雾化评价指标
③ 雾化角:
qr……m3 (m2 s)
14
雾化评价指标
① 雾化粒度 ② 雾化油滴均匀性 ③ 雾化角: ④ 流量密度:
15
雾化原理
• 油射流或薄膜由于射流紊流、周围气体的气动力 作用、液体中可能夹杂气体、喷枪的振动及喷嘴 表面不光滑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扰动。扰 动使薄膜或射流产生变形,特别是在气动压力和 表面张力作用下,使得表面变形不断加剧,以致 于射流或薄膜产生分裂,形成液滴或不稳定的液 带,液带随之也破裂成液滴。若作用在液滴上的 作用力相当大,足以克服表面张力时,较大的液 滴就会破裂成较小的液滴,这种现象称为“二次 雾化”。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
![燃烧学-3.着火的理论基础-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ea009672b160b4e777fcf2f.png)
可燃混合气内的某一处用点火热源点着相 强迫着火 邻一层混合气,尔后燃烧波自动的传播到 (点燃或点火) 混合气的其余部分。 ——局部加热。 Forced ignition
Spark ignition
Local initiation of a flame that will propagate.
自燃和点燃过程统称之为着火过程 。
第三章 着火的理论基础
研究不同着火方式的着火机理。 着火方式与机理 着火过程及方式 着火温度 热自燃过程分析 着火温度求解 着火的热自燃理论 谢苗诺夫公式 热自燃界限 热自燃的延迟期 链反应速度 链反应的发展过程 着火的链式反应理论 链反应的延迟期 烃类-空气混合物着火(自燃)特性 强迫着火过程 常用点火方法 强迫着火 电火花点火 点火的可燃界限
q1与q2 相离:
q1始终大于q2,一定能引起可燃混合气的着火。所以,
这种工况是不稳定的。
q1与q2 相切:
B点是临界状态,也是不 稳定的。只要环境介质温 度略高于T0,则q1和q2就 没有交点了,必然导致反 应混合气的着火。
图中 B点为着火临界点 Tb为着火温度 T0为自燃温度 T0~Tb之间的时间为着火 感应期
影响着火的因素
增加放热量q1
增加燃料浓度 增加燃料压力
增加燃料发热量
增加燃料活性
放热率曲线左移,在相同 温度下,燃料放热量增加, 着火温度降低,着火温度 E v q w Q V k n e x p V Q 降低,着火提前。 1 n 0 T R
可用着火的临界条件来确定活化能。
四、热自燃界限
log
P
T 0
燃烧学ppt课件
![燃烧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7e2c9e79563c1ec4da715f.png)
传质基础
• Fick定律(形式、各参数意义) • Stephen问题 • 单个液滴蒸发时间(D2定律)
.
燃烧动力学
• 概念:基元反应、反应级数、链式反应 • 碰撞理论(理解) • 基元反应速率、Arrhenius定律 • Kc、kf、kr与kp的关系 • 链式反应过程 • 两种近似方法:稳态近似与局部平衡假设
.
湍流预混火焰
• 湍流预混火焰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快的原 因
• 三种湍流火焰模式(根据湍流强度、长度 尺度划分)、各模式传播速度影响因素
.
扩散火焰
• 扩散火焰 • 层流扩散火焰特征(火焰表面、火焰高度、
浮力影响、碳烟生成、火焰高度-流量关系) • 层流扩散火焰物理描述(T-f、Yi-f) • 火焰高度影响因素 • 层流扩散火焰向湍流扩散火焰的转变
.
几个重要的反应机理
• H2-O2系统 (几个爆炸极限) • CO氧化机理(区分干式、湿式机理) • 高链烷烃氧化机理(乙烷的8步氧化机理)
C-C断裂脱氢自由基产生染料分子 进一步断裂脱氢反应甲酸基、甲醛生 成氧化CO氧化机理
.
简化守恒方程
• 简单化学反应 • 守恒标量:混合物分数(概念与计算)、
混合物绝对焓(了解其前提)
.
层流预混燃烧
• 火焰、预混火焰概念 •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影响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
与火焰厚度的因素(温度、压力、当量比、燃料 类型) • 点火、可燃性与熄火
燃烧三阶段 热自燃理论及应用(着火熄火过程) 可燃极限(P、T、浓度范围) 最小点火能量 火焰稳定(两个必要条件)
燃烧学复习
.
本课程内容
• 绪论 • 燃烧热力பைடு நூலகம் • 传质基础 • 燃烧动力学 • 几个重要的反应机理 • 层流预混燃烧 • 湍流预混燃烧 • 扩散火焰 • 液滴蒸发与燃烧
燃烧学基本理论_PPT课件
![燃烧学基本理论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314360a76e58fafbb00342.png)
➢计算步骤:
C pi
➢先假定一个理论燃烧温度t1,从“平均恒压热容”表
中查出相应的 C pi代入上述公式,求出相应的Ql1 ;
➢然后再假定第二个理论燃烧温度t2,求出相应的
和Ql2;
t
t1
t2 Ql 2
t1 Ql1
Ql
Ql1
➢然后用插值法求出理论燃烧温度t
• 燃烧温度计算举例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一、化合物的生成焓
1 C 2 O2 CO
1 2
H2
1 2
I2
HI
√ h f 298,CO
110.59KJ
/
mol
√ h f 298,HI
25.12KJ
/ mol
CO
1 2
O2
CO2
× h f 298,CO2
283.10KJ
/ mol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一、化合物的生成焓
➢n mol物质在恒压(恒容)下,由T1升高到T2所需的 热量用Qp(Qv)来表示。
T2
Qp n T1 CpdT
T2
QV n T1 CV dT
➢Cp大于Cv,对于理想气体: Cp-Cv=R;
➢对于液体和固体: Cp=Cv。
➢热容比:气体的恒压热容和恒容热容之比,用K表示,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一、化合物的生成焓
➢燃烧温度的计算
➢计算方法
Ql
T
ni 298 C pi dT
Ql Vi Cpi T 298
恒压平均热容 C取pi 决于温度,只在某一个温度 范围内是常数
燃烧学课件第五章多组分反应流体守恒方程
![燃烧学课件第五章多组分反应流体守恒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7b21f9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9.png)
VS
解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值计算的稳 定性和精度,以及边界条件和初始条 件的设定。同时,还需考虑反应流体 的非线性特性和多尺度问题,以提高 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守恒方程的数值解法
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的方法,通过在离散点上 设置差分方程来逼近原方程的解。
有限差分法适用于规则的网格系统,通过在网格点上设置离散变量,利用 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离散的差分方程组。
解析方法
常用的解析方法包括分离变量法、特征线法、有限差 分法等。
解析过程
解析过程包括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选择合适的变量 、求解方程等步骤。
解析结果
解析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等实 际应用。
03
多组分反应流体的动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的推导
推导基于牛顿第二定律
动量守恒方程的推导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对于多组分反应流体,动量守恒方程描述了流体中 各组分动量的变化规律。
能量守恒方程的应用
能量守恒方程在多组分反应流体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于描述反应流体的温度场、压力 场和浓度场的变化。
通过求解能量守恒方程,可以预测反应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如温度、压力和组分浓度等,以及反应过 程中的热量传递和能量转化。
能量守恒方程的解析
解析能量守恒方程需要采用数值计算 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连续的偏微分方程离 散化为一系列的代数方程,以便于求 解。
动态平衡
多组分反应流体中的化学组分在 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 ,维持一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守恒方程的概述
01
质量守恒
守恒方程是描述系统中质量守恒 的方程,表示质量在化学反应过 程中保持不变。
燃烧学课件
![燃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f09cfbce2f0066f4332210.png)
v j p 膨胀 / 压缩功 x j
v i 耗散能 ij x j
v j v i 2 [2Sij ( )ij] 3 x j x j
能量守恒方程(续3)--内能形式
v i v i v j v i v j 1 张量运算 [( )( )] S ij ij x j 2 x j x i x j x i
q rj T ( ) x j x j
能量方程的完整形式
2 d v (e ) dt 2 x j
x j
(
s
Ys D x j
hs )
vi s Fsi s FsiVsi (pijvi ) x j
能量守恒方程(续2)-膨胀功和耗散能
v j v i v j 2 pij pij ( ) ( )ij x j x i 3 x j
多组分有反应流动分子输运定律(续)
• 组分焓和混合物焓都包括物理焓 ( 热焓)和化 学焓。 • 组分生成焓是常数,混合物生成焓是组分浓度 的函数。 • 组分的比热与组分浓度无关,混合物的比热取 决于组分浓度。 • 三种混合物的焓:热焓、热焓十化学焓、滞止 焓 = 热焓十化学焓十动能。
(v j ) S 0 t x j
[ V t x j
d SV 0 dt V
2.2 连续方程
t x j x j
S 0
(v j ) 0
vj x j
d 0 dt
v j (v j ) x j
0, S ij ij
ij ij 0,
ij ij 0,
v j v i ij x j x j
燃烧学完整版.ppt
![燃烧学完整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2b53260151e79b89680226b8.png)
液体燃料蒸发与燃烧
• D2定律
12
9
湍流预混火焰
• 湍流预混火焰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快的原 因
• 三种湍流火焰模式(根据湍流强度、长度 尺度划分)、各模式传播速度影响因素
10
扩散火焰
• 扩散火焰 • 层流扩散火焰特征(火焰表面、火焰高度、
浮力影响、碳烟生成、火焰高度-流量关系) • 层流扩散火焰物理描述(T-f、Yi-f) • 火焰高度影响因素 • 层流扩散火焰向湍流扩散火焰的转变
燃烧学复习
1
本课程内容
• 绪论 • 燃烧热力学 • 传质基础 • 燃烧动力学 • 几个重要的反应机理 • 层流预混燃烧 • 湍流预混燃烧 • 扩散火焰 • 液滴蒸发与燃烧
2
绪论
• 燃烧概念 • 燃烧分类(按照流态、相态、传播方式等)
3
燃烧热力学
• 概念:当量比、绝对焓、生成焓、热值 • 绝热火焰温度概念与计算(定压、定容) • 化学平衡判定,Kp的计算 • 能够利用压力平衡常数计算平衡产物成分
6
几个重要的反应机理
• H2-O2系统 (几个爆炸极限) • CO氧化机理(区分干式、湿式机理) • 高链烷烃氧化机理(乙烷的8步氧化机理)
C-C断裂脱氢自由基产生染料分子 进一步断裂脱氢反应甲酸基、甲醛生 成氧化CO氧化机理
7
简化守恒方程
• 简单化学反应 • 守恒标量:混合物分数(概念与计算)、
4
传质基础
• Fick定律(形式、各参数意义) • Stephen问题 • 单个液滴蒸发时间(D2定律)
5
燃烧动力学
• 概念:基元反应、反应级数、链式反应 • 碰撞理论(理解) • 基元反应速率、Arrhenius定律 • Kc、kf、kr与kp的关系 • 链式反应过程 • 两种近似方法:稳态近似与局部平衡假设
1燃烧学课件
![1燃烧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46368f6f1aff00bed51ead.png)
1燃烧化学基础1.1燃烧本质和条件1.1.1燃烧本质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1.1.2.1 燃烧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C p T1 T0 8 ln 1 L 2m r1 r0 2m ( 1 1 ) 2m 4m K1 Cp f f r0 r1 f r0 r1 f r0 d 0 f
2 d0 d 2 t K1
d (5-4)
湍流火焰的高度与喷管直径成正比,而与 气流速度、湍流涡团扩散系数无关,即 L/d = 定值。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5.3 液体燃料的喷射燃烧火焰
燃烧 气态 蒸发 燃料雾 化
原因:使燃料破碎成细小的液滴以扩大它与空气 接触表面,同时还尽可能将液滴合理地分布在燃 烧室空间内,强化液体燃料的燃烧,满足燃烧性 能好的要求。 因此,液体燃料的喷射过程、喷雾特性对扩散燃烧 性质及燃烧效率都有重要影响 。
L↘
L↗
L↗
2.喷雾油束的燃油分布特性 燃油分布特性:通过给出燃料浓度沿油束横截面径向分布 和沿油束轴线分布的规律来反应。
r x
燃料浓度分布 :
C f C fm exp h 2 r 2
轴线上:
1 Cf x
横截面径向上:
C f C fm exp h 2 r 2
Cfm —— r=0处轴线上的燃料浓度值 h —— 常数,综合反映具体喷射过程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 试验来确定。
液滴直径
液滴直径
液滴尺寸分布曲线——液滴数量的微分分布。 常用的喷雾油束液滴尺寸分布函数有:(1)罗森(Rosin)— 瑞姆勒(Rammler)分布函数;(2)拔山—棚泽分布函数 。
二、单液滴燃烧(蒸发和燃烧)
破碎后的油滴置于高温含氧介质中所发生的变化: 1)油滴的蒸发燃烧 —— 油滴在不很高的温度下,蒸发成 气态后,与氧气分子接触达到着火温度着火燃烧。(蒸发 速度、燃烧速度) 2)油滴的热解和裂化 —— 和氧接触前便达高温、热解、
(5-24)
r1>r0,故 r02 / r1 可以忽略:
dt C p f r0 dr0
ln 1
0 C p T T0 L
(5-25)
将上式自0到t, r0到r之间进行积分:
t C p f r02 r 2
(5-26)
Cp T T0 2 ln 1 0 L
产生固体碳和氢气(燃油炉子所见到的黑烟);未蒸发前
剧烈受热,发生裂化,产生焦粒或沥青(重油烧嘴的“结 焦”现象)。
高温气流中液滴的蒸发
蒸发模型假设
(1) 液滴是球形的,由一高温球面所包围,相当于 包围燃烧油滴的狭窄燃烧区,见图所示; (2) 蒸发是稳定过程; (3) 蒸发率决定于液滴的加热速率; (4) 蒸发率的大小能满足液滴表面处蒸气和液体处 于平衡的条件; (5) 通过传热和扩散,液滴达到稍低于液体沸点的温度; (6) 蒸发过程是等压的; (7) 燃料蒸发和周围介质气体满足理想气体定律; (8) 导热系数不随温度而改变; (9) 不考虑辐射和对流热损失; (10) 在液滴附近,燃料浓度和温度随离开液滴中心的距离作线性变化。
L u0 t 1 2.4 a a f f
1/ 2
d d0
1.5
t
2
分析: 1°喷射压差↗ :u0 ↗ 3°ρa、μa ↗ :空气阻力 ↗ 4° ρf 、 μf ↗ :液滴直径 dp ↗ L↗
2°喷孔直径d0 ↗ :液滴直径dp ↗
mCp 4
T T0 r 2 dT
dr r r1
dT r2 dr r r0
m C p dT d 2 dT r 4 dr dr dr
对球形火焰区积分 ,即从r0到r(r≤r1),从T0到T(T≤T1):
喷雾特性
燃料喷射到静止空气中的影像
空间轮廓(长度、宽度、喷射的锥角,输送的空气或 氧气的速度场等);
喷射横截面上的液体分布;
雾化液体的液滴大小;
雾化液体液滴大小的均匀性。喷 Nhomakorabea器θ
L
B
1. 喷雾油束的空间形状 油束锥角(spray angle) —— 喷油嘴孔口处油束外包络 线的两条切线之间的夹角 s Sitkei给出的经验公式:
(5-27)
(5-28)
——蒸发常数
油滴的燃烧过程
油滴燃烧示意图
根据油滴扩散燃烧理论获知,油滴的燃烧速度决定它的 蒸发速度。
第五章 扩散燃烧及火焰
(diffusion combustion) 扩散燃烧火焰类型
气体扩散燃烧火焰
基本概念 扩散火焰高度 燃料雾化的喷射特性
单液滴燃烧
液体燃料的喷射燃烧火焰 油雾燃烧 燃料液滴在壁上的蒸发和燃烧
燃料膜的蒸发燃烧
扩散燃烧概念,扩散火焰类型,气体扩散燃烧特点, 扩散火焰高度,喷雾燃烧,单液滴燃烧模型 喷雾燃烧原理,气体扩散燃烧特点
a 2 d c s 3 10 l f
0.3
Re 0.7
0.1
增大喷射压差则流出
喷孔燃油流速增大,使Re
增加,造成 s 增大。 增加喷孔直径与喷孔
喷油器
θ s L
B
通道长度比也可增大
s 。
喷雾油束的贯穿距离(spray penetration) —— 在给定时间 内,油束顶端实际到达的位置与喷油嘴喷孔间的距离称为喷 雾油束的贯穿距离。 经验公式:
r
浓度分布特点:在横截面内燃料浓度沿径向分布服从正态分 布规律。在轴线上燃料浓度有最大值,随轴线方向距离的增 加浓度迅速减小,靠近喷孔燃料浓度变化大,离喷孔越远的
横截面内燃料浓度变化越小,以至整个截面趋于均匀。
3.喷雾油束中的液滴尺寸大小
液滴的平均直径:衡量雾化程度的指标。
算术平均直径 体积平均直径 表面积平均直径
mCp 4
T T0 r 2 dT
dr r r1
dT r2 (5-19) dr r r0
导热热量被用作蒸发热,则:
dT 4 r 2 mL dr r r0
(5-20)
式(5-20)代人式(5-19)中,并在r0到r(r≤r1),从T0到T(T≤T1)间积分:
dm ni di / n0
d m v ni di3 / n0
1/ 3
d m s ni di2 / n0
1/ 2
总体积及表面积平均直径
[索特(Sauter)平均直径]
ds
ni d i
ni d i
3 2
(最为通用)
经验公式(柴油机) :
一、基本概念
扩散火焰分布在宽度很小的区域中,在这一区域中,燃
料气和氧化剂互相扩散,它们最初是分开的。
已燃气体从一个燃烧区散布到另—个燃烧区,因而燃料 气和氧化剂需要穿过形成的已燃气层,以便在点燃后相互接 触。
着火前燃料气和空气分子的扩散过程
着火后燃料气与空气向燃烧产物中的分子扩散
在具有理论燃烧剂量(λ=1)的表面上形成火焰前沿,形成燃烧 表面。 燃烧速度取决于燃料与氧化剂的扩散速度和活性中心的扩散速度。
b)同轴流扩散火焰(受限射流扩散火焰)
(concentric jet flame)
c)逆向喷流扩散火焰
(counter-flow diffusion flame)
优点:不会发生回火现象 ,稳定性又 好,在燃烧前又不必要把燃料 与氧化剂进行预先混合 ,操作 方便 ,所以在工业上应用很广。
5.2 气体扩散燃烧火焰
M1 u d 2 / 4 ud 2
1 M 2 Ld D d 1 2 ud Ld D d
ud 2 L D
L ud 2
(5-2)
湍流扩散火焰
用湍流涡团扩散系数ε代替(5-2)式内的层流扩散系
数D,即
:
ud 2
L ud 2
L
lu ud
一、燃料雾化的喷射特性 雾化定义
靠外界作用将连续的液流破碎成雾状的油液滴群的过程。
液体燃料的喷射雾化方法
用机械方法或用压缩空气对燃料加压喷散到燃烧室内; 对燃料施加高压并用旋转加速方法从喷嘴喷出使其粉 碎和分散; 采用高压将燃料喷射在固体壁或挡板上产生飞溅破碎 等等。
燃油的破碎机理
空气 燃料 空气
1-富氧火焰 2-贫氧火焰
同心圆管内的扩散火焰
扩散火焰只有在燃料与氧化剂以化 学剂量比混合的表面上才是稳定的。
二、扩散火焰高度
1.实验观察
火焰特征随气流喷射速度的变化
2. 数学模型
火焰高度
喷管尺寸(直径d) 流率(u)
层流扩散火焰
推导依据:燃料通过圆管的质量流率M1与层流扩散混合的 燃料质量M2成比例 。
实验现象
富氧扩散火焰:火焰表面逐渐 收缩到圆管的轴线上,成为圆 锥形火焰。 贫氧扩散火焰:空气中的氧气 不足,这时火焰扩展到外管的 壁上形成喇叭形的。
现象解释:一个稳定的火焰边界只能是燃 料和氧化剂按化学计量比混合的表面,在
火焰边界上不能有过剩的空气,也不能有
过剩的燃料,否则,火焰边界的位置便不 能稳定。
通过喷孔或环形缝隙,把燃油伸展成油柱(stream)或锥 形空心油片(sheets); 在油柱或油片的表面出现波纹和扰动; 在上述表面波和扰动的作用下,在油柱或油片的表面 形成油线或空洞; 油线的分裂(collapse)或空洞的扩大产生较大的油滴; 由于大油滴在各种外力(运动液体的惯性力,气体动力, 表面张力,粘性力等)的作用下发生振动,分散成小油 滴; 小油滴之间的碰撞可能产生更小油滴或聚合成较大油 滴,这些油滴的综合体称为油束(sp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