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中考化学专项练习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含解析)

中考化学专项练习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图示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检查气密性B.量取液体C.熄灭酒精灯D.取用液体药品2.以下实验操作错误的选项是()A.B.C. D.3.小曼同学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结束后,以下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选项是〔〕A.B.C. D.4.以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做完实验,将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不浪费B.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C.制取氧气结束后,应立即把装反应物的试管用冷水冲洗干净D.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5.以下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选项是〔〕A.点燃酒精灯B.检查装置气密性C.滴加液体药品D.闻气体的气味6.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用手拿着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B.称取易潮解的药品〔如烧碱〕时要垫上纸片C.点燃一氧化碳气体前,应先检查气体的纯度D.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回原试剂瓶7.以下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选项是()A.测定溶液的pHB.称量固体C.检查气密性D.蒸发食盐水8.以下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后捂试管C.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9.以下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选项是〔〕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C.熄灭酒精灯D.闻气味10.以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点燃酒精灯B.滴加液体C.移开蒸发皿D.读出液体的体积11.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给液体加热C.熄灭酒精灯D.过滤1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选项是〔〕A.取用药品B.称量药品C.读取体积D.溶解固体13.化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以下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A.B.C. D.【二】填空题14.请将以下错误实验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填写在相对应的横线上.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________.过滤操作中,滤纸破损___ _____.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进浓硫酸里________.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称量物放在了右盘________.15.指出以下图中操作引起的后果:A:倾倒稀盐酸________;B:点燃酒精灯________;C:给铜绿固体加热________;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①本实验中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__(填〝是〞或〝否〞)。
2020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含答案)

《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小军同学在做碘遇淀粉变色的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没像课本中描述的一样变蓝色。
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向老师请教B.查找有关资料,探究原因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2.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3.进行化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A.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手直接取用固体药品 B.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气味C.品尝一种白色固体的味道 D.把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入指定容器5.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进入集气瓶的水约为体积的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6.从反应原理和产物纯度二个角度考虑,下列制取Fe2(SO4)3溶液的方案中最佳的是( )A.过量的Fe粉与稀硫酸反应,过滤B.过量的稀硫酸与Fe2O3反应C.过量的Fe2O3与稀硫酸反应,过滤D.过量的Fe粉与CuSO4溶液反应,过滤7.除去下表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试剂错误的是A.A B.B C.C D.D8.只用水无法鉴别的一组物质是()A.炭粉、二氧化锰B.淀粉、氯化钠C.冰糖粉、硫酸铜D.碳酸钙、氯化钙9.“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题1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1)小杨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现象,证明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小杨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证明酸碱能发生反应。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杨的实验不能得出酸碱能发生反应,请分析其理由并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实验二(3)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 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
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
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1)方案Ⅰ: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 NaOH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③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若观察到有少量气泡出现,请分析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方案Ⅱ: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2 mL 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若稀盐酸过量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若没有明显现象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实验反思(3)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4)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填序号)。
化学中考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附有答案)

实验探究题1、某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残留的废液。
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麽物质?【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红取少量残留废液和少量氯化钙溶液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当加入该试剂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拓展应用】(1)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全后过滤。
(2)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导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写一条)2、某学习小组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 H2。
【查阅资料】①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2原因是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
【拓展延伸】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KMnO4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 2 (6) +3A↑。
2020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专项测试试题(含答案)

②加热铜片,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变黑
③加热铜片一端,观察另一端的蜡烛是否熔化,如下图所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0.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和氢气
(3)在模拟转化关系图中,你认为可以循环重复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字母)
四、实验题
2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图1是实验室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
(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_____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到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上述实验中首先观察到铁锈生成的是_____。由此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
19.如图所示为小明改进的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反应前先持续通入CO气体,并在管口P处点燃,实验中可观察到试管中黑色固体变红色。
(1)实验中还能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
(2)酒精灯对试管加热导致氧化铜的温度升高,这是通过_____的方式改变氧化铜的内能。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有相似之处,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Ca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则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检验不是O2。
(2)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
中考化学复习学案专题 实验探究习题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入浓氨水。
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下图中甲所示):烧杯B 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左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它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甲同学猜想: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乙同学猜想:蜡烛燃烧后,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导致了蜡烛熄灭;丙同学猜想:甲、乙两位同学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两人的猜想都有道理; 丁同学猜想:。
[查阅资料]①白磷的着火点是40℃;②生石灰(CaO )与水发生化学反应:CaO + H 2O = 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设计]大家激烈地讨论,很难达成一致。
于是丁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反思]①在该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②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底部的固体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写出三种即可)3.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将玻璃罩内充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如图A 所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小组同学用注射器从a 处抽取气体,测定玻璃罩内气体的成分及其含量。
【查阅资料】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氧气。
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相似,其水溶液都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且没有气体物质生成。
【实验一】检验玻璃罩内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乙甲【实验二】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玻璃罩内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方法1:用如图B 所示的装置测量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1)将抽取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到150 mL 的集气瓶中, 燃烧匙中点燃的固体药品的名称是;(2)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 进入集气瓶中,其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约为125 mL 。
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

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一、科学探究题1.(2022·河北唐山·二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装有硫酸镁和硫酸铜废液的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铁粉,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 和溶液B ,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加入铁粉时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4MgSO ; 乙同学:4FeSO 、4MgSO ; 丙同学:______。
【表达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合理即可)。
探究实验2:【提出问题】固体A 中的成分是什么?【进行实验】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得出固体成分为Fe 、Cu 。
【表达交流】在得出固体A 的成分后,也确定了探究实验1中______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小组同学想将滤渣中的两种金属进行分离,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请写出你的操作步骤:______。
【归纳总结】根据以上探究活动,可以总结出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一般思路是: ①与所加物质反应后生成的溶于水的物质一定存在。
①与所加物质 ______的溶质一定存在。
2.(2022·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乐平中学模拟预测)小明在阅读相关资料时,发现二氧化氮(NO 2)具有助燃性。
他决定利用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氮是否具有助燃性?【查阅资料】①蓝色的硝酸铜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Cu(NO3)2=2CuO+4NO2↑+O2↑。
①通常状况下,NO2是一种红棕色气体,相同状况下,其密度大于氧气的密度,在低于室温时变成液态。
【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现象:试管内蓝色固体逐渐变成______色,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氮具有助燃性.【反思与评价】小刚认为小明的实验不能证明NO2具有助燃性,其理由是_______。
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练习实验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实验探究一选择题1.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 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错误的是()A. 对比①③, 温度越高, 反应速率越快B. 对比②③, 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 反应速率越慢C. 对比③④, 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 反应速率越快D.对比①②③④, ④的反应速率最慢2.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3.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4.如图所示, 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 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 a, b为止水夹, 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 充分燃烧后, 恢复至室温, 同时打开a、b, 则烧杯中的水()A.进入甲瓶B.进入乙瓶C.同时进入甲乙两瓶D.无法判断5.如图的锥形瓶内是空气, 试管中盛有部分水, 现向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 会使U形管内b处的液面高于a处的液面, 则该物质不可能是()(注: 生石灰、NaOH遇水、浓硫酸稀释都会放出大量热;NaCl溶于水不会放出热量)A.氯化钠B.浓硫酸C.生石灰D.氢氧化钠固体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完成多个实验(氨气、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其中对相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有()①若分液漏斗中装蒸馏水, 烧瓶中放足量的细铁丝, 则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②若分液漏斗中装滴有石蕊试液的足量水, 烧瓶中充满HCl, 烧杯中盛放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则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可与盐酸反应③若分液漏斗中装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烧瓶中充满CO2, 烧杯中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则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可与CO2反应④若分液漏斗中装足量的水, 烧瓶中充满NH3, 烧杯中盛放无色酚酞试液, 则可证明NH3的水溶液显碱性⑤若分液漏斗中装稀盐酸, 烧瓶中装石灰石, 烧杯中盛放紫色石蕊试液, 则可证明CO2气体显酸性⑥若分液漏斗中装足量的稀硫酸, 烧瓶中装铁片, 烧杯中盛放足量水, 则可证明H2是难溶于水的气体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7.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个装置,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M中盛放硫酸, N中隔板上放大理石, 可以制二氧化碳B.关闭弹簧夹, 在M中不断加水, 水面不断下降, 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C.该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其原理与启普发生器相同D.N中储满气体后,通过M将水注入N,一定可以排出N中的气体8.如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开止水夹a、b, 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水被压入上瓶B.取用气体时, 可通过控制止水夹a 、b, 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后, 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D.该装置也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二非选择题1. 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Cu、Al、Ag的活动性顺序时, 做了如图所示两个实验, 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实验1

2023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实验1一、单选题1.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所用试剂操作方法A Ag粉Cu粉过量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B KCl 固体KClO 3少量二氧化锰加热C H2SO4溶液HCl溶液适量AgNO3溶液过滤D CaO CaCO3加入适量稀盐酸,过滤A.A B.B C.C D.D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证明CO2水溶液呈酸性B.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C.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D.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氢气3.为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物质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A Cu粉(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在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B CO(CO2)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干燥C N2(O2)灼热的铜网D 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A.A B.B C.C D.D4.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金属。
下列是与铁的性质有关的部分实验图,其中说法合理的是()A.A中细铁丝燃烧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铁B.B中铁钉最易生锈的部位是“a”C.C中刚开始无气泡产生,可能因为稀硫酸与表面的铁锈先发生了反应D.D中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片的表面析出了一层红色的物质铜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A.N2气体(O2)一通过灼热的氧化铜B.NaCl溶液(MgCl2)一加入适量的硫酸钠溶液,过滤C.CaO固体(CaCO3)一高温充分煅烧D.Fe粉(Fe2O3)一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6.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则的是()A.为了防止加热时产生的冷凝水倒流,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B.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去拿C.为了节约药品,剩余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D.分离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可以使用过滤器过滤出汽油7.小明通过实验探究氢气的还原性。
2020中考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包含答案解析)

1.某同学欲除去NaCl溶液中的CaCl2、MgCl2、Na2SO4杂质制取精盐。
制作流程如图所示:(1)操作a和操作b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2)B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的加入顺序能否颠倒?(3)写出用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2.有一包白色粉末A,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流程如图):(1)取白色粉末A,向其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B和无色滤液C。
由此可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由此可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3)向无色滤液C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D和无色滤液E,由此可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
3.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的物质。
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某科学小组的同学展开了一系列拓展性探究。
(1)定性分析:(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①基于上述实验结论,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______。
②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2)定量分析:(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小吕方案: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①小吕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填字母,装置不重复使用)。
②装置D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
小周方案: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

2020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实验探究题1.粮食、蔬菜、肉类、豆制品等食物是我们日常营养的主要来源。
菠菜营养丰富,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钙盐等,但民间有“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说法。
某化学兴趣小组针对此说法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①菠菜含有丰富的铁、草酸盐、碳酸盐等;②草酸钙(CaC2O4)不溶于水,不易被人体吸收;③醋酸不与草酸钙反应,但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等。
(1)(提出猜想)“菠菜、豆腐不宜同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实验探究)加入足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
(3)已知气体C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醋酸的化学式可简写为HAc。
写出步骤④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5)白色沉淀B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可见菠菜中的草酸盐能与钙盐反应生成草酸钙。
(反思与应用)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________。
2.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_______(填“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________。
中考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1.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发生装置生成的氢气可能含有氯化氢和水)。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 加热氧化铜② 检验氢气纯度③ 停止加热④ 通入氢气⑤ 停止通入氢气。
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5)实验过程中,通入D装置的氢气如果不纯(混有空气)就可能发生事故。
2. 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CO和HCl组成,请从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2列问题:(注意:图中装置不得重复使用,有的装置可不选用。
)(1)所选用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序号)。
(2)选用的第一个装置的作用是;选用的第二个装置的作用是。
3.某同学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还要防止反应后多余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他准备了甲、乙、丙、丁四个装置(丙装置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试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 丙 丁(1)装置丙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2)实验进行时,各装置口的连接顺序为:A 接 , 接 ,G 接 。
(3)C 处放出的气体为 ,应 处理。
(4)装置丁中反应管内的现象是 。
(5)装置乙中的现象是 。
4. 一种气体可能含有N 2、H 2O (气)、CO 2、H 2和CO 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研究该气体的组成(A 中试剂足量):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为:A 、E 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 、F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 中浓H 2SO 4无明显变化,D 中氧化铜转化为一种红色物质。
于是他得到如下结论:气体中① 肯定不含CO 2;② 肯定含CO ; ③ 肯定含H 2O (气);④ 肯定含H 2;⑤ 可能含N 2。
【化学实验专项练习】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高分专项练习:酸、碱性质的探究(含答案与解析)

酸、碱性质的探究1.某实验小组对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如图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①中所使用的实验仪器名称是,该实验固体表面变潮湿证明氢氧化钠的性质是。
(2)实验①中所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实验①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填化学符号)。
(3)实验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滴加一定量的盐酸后,发现溶液依然红色,则溶液中的溶质成分除酚酞外还有(填物质名称)。
(4)实验①①所进行的实验叫实验,目的是。
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定性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先将浓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盛有CO2的试管中,振荡;然后将止水夹K打开。
(1)注入氢氧化钠浓溶液后,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打开止水夹K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定量实验】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用甲、乙两个250mL的烧瓶收集满CO2进行实验。
如图2所示,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两个烧瓶。
得到如图3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
(3)曲线2对应的是(填“甲”或“乙”)烧瓶内压强变化,曲线1中bc段压强逐渐变小的原因是。
(4)对比曲线1与曲线2,能得出的结论是。
(5)【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分别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NaOH Na2CO317.3<0.01请结合该信息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3.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探究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向20mL水中加入5g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溶解,溶液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如图1所示,同学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溶液显碱性。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实验(含答案)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实验一、选择题1.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 )A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B .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C .分解氯酸钾制氧气D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2.下列实验注意事项不合理的是( )A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B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浪费要放回原瓶C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D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3.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时,小明提出:固体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进行实验D .得出结论4.化学实验中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
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 .取用固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g ~2gB .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C .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试管水,振荡后倒掉D .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5.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C .电解水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A .AB .BC .CD .D13122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B .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C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度角D .用完酒精灯后,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7.下面摘录的是某同学笔记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酸中都含有氢元素,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B .用熟石灰可以中和含硫酸的废水C .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D .可用在氧气流中灼烧的方法除去氧化铜中的铜8.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炭粉(铁粉)-------- 将固体粉末在空气中灼烧B .CaO (CaCO 3) -----------加水,过滤C .CO 2 (CO) ---------------将气体点燃D .HNO 3 [Ba (NO 3) 2]----------------加入适量的 H 2SO 4溶液9.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中混有的HCl 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OH 溶液的洗气瓶B 鉴别溶液和NaOH 溶液取少许样品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C除去NaCl 溶液中混有的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D 分离和的固体混合物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A .AB .BC .CD .D10.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不合理的是( )A .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摄氏度B .用50mL 量筒量取了4.34mL 的水C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2CO 23Na CO 4CuSO ()2Ba OH 2CaCl 3CaCOD .用10mL 的量筒量取了5.0mL 的水11.小明在加热试管时,发现试管破裂了,于是他对试管破裂的原因提出下列分析,你认为错误的是( )A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珠B .在加热过程中试管不小心碰到了酒精灯灯芯C .加热时试管夹没有夹在距管口1/3处D .加热时没有先预热12.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用活性炭软化硬水B .用100mL 量筒量取8.32mL 的水C .用电解水证明水的组成D .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3.今有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中不加二氧化锰,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均完全反应,得到的气体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4.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Na 2SO 4、MgCl 2、CaCl 2等杂质,下列提纯过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通过a 操作得到的沉淀中有三种物质B .滤液中有三种溶质C .加入足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步骤④、⑤中过量的试剂D .步骤⑤中的试剂A 是碳酸钠溶液二、非选择题15.在空格内简要说明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错误操作不良后果A B A B倾倒液体时,瓶塞未倒 放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把大块固体垂直投入试管中 用试管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容器口塞橡胶塞时,把玻璃容器放在桌子上 16.为了检测香烟的危害,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中考初三化学专项练习:实验探究与设计

中考初三化学专项练习:实验探究与设计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厨房中有一瓶白色固体,小明提出它可能是食盐,小刚提出它可能是白糖。
就这两个人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环节()A.拓展与迁移 B.假设与预测 C.实验与事实 D.解释与结论2.下列实验设计错误..的是()A.加热含有石蕊的碳酸溶液可证明碳酸发生了分解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证明是否产生二氧化碳C.用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的方法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将糖块放入水中,糖块消失,水变甜了,可以证明分子是运动的3.通过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4.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回答: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B.火焰为什么向上?回答: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回答: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回答: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5.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中,正确的是()A.用燃烧的木条即可把N2、O2和CO2区别开来B.按溶解、过滤、洗涤、蒸发结晶的操作顺序,可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测定某溶液pH的操作是: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再取出与标准比色卡对照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变色,可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6.下列物质中,有一种物质的颜色与其它三种的颜色不同,这种物质是()A.NaOH B.Na2O C.Na2O2 D.NaHCO37.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C.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8.为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的CO2含量,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教材实验专题练习1(共10题)

中考化学教材实验专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图丙: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观察到对着哈气的玻璃片上____,空气中的玻璃片上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含量_(1)图甲: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________(填“多”或“少”,下同)。
(2)图乙:向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1) 实验前用砂纸将细铁丝打磨光亮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 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____,将铁丝盘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 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 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
(5)在新制的氧气中做“铁丝燃烧”实验,结果铁丝未出现燃烧现象,请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1) 图甲: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
(2) 图乙:将红热的木炭缓慢插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图丙: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盖好玻璃片,振荡,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反应中有______生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中考专训6 实验探究

中考高频考点专训
5 【2022·齐齐哈尔】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之后,同学 们对氢氧化钙产生了浓厚兴趣。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 定量氢氧化钙溶液于四支试管中,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1)试管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溶__液__变__浑__浊___。 (2)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溶__液__变__红____。 (3)试管丙中出现白色沉淀。
中考高频考点专训
(1)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___红___色。 (2)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
后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 __氧__化__铁__与__盐__酸__反__应__生__成__氯__化__铁__,__此__时__溶__液__变__为__黄___ __色__,__氧__化__铁__反__应__完__后__,__内__部__未__生__锈__的__铁__与__盐__酸__反___ __应__生__成__氢__气__,__看__到__气__泡__产__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高频考点专训
【应用与拓展】(5)结合以上实验内容,请设计实验方案除 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得到纯净的铜: __向__混__合__固__体__中__加__入__足___量__稀__盐__酸__,__然__后__过__滤__、__洗___涤__、_ __干__燥__固__体__,__得__到__纯__净__的__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考高频考点专训
(3)用多孔球泡(内空球体,球面有许多小孔能通气)能增大反 应物的接触面积,比直接用导管插入 K2CO3 溶液的吸收效果 好。实验中,需要监测 K2CO3 溶液是否还有较强吸收 CO2 的能力,方法之一是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气泡,则说明 K2CO3 溶液还有较强吸收 CO2 的能力,若立即出现气泡,则说明已无吸收CO2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专题训练
1、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要探究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反应,做了如下实验:将一除去表面氧
化膜的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一段时间后,铜片表面变黑。
为此:
①小兰得出结论: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②小明得出另一结论:铜在加热条件下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
全燃烧生成的炭黑(碳单质)。
(1)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一步实验操作验证上述各结论:
可能有的结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黑色物质是氧化铜
②黑色物质是炭
③黑色物质是
(3)为避免上述结论的不确定性,要验证在加热条件下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反应,应如何改进上
述实验?
2、为探究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加热分解的产物。
取一定量样品进行加热,生成黑色
固体,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思考并回答:
(1)产生的气体中肯定含有。
(2)对生成的黑色固体物质的猜想是:①可能是炭黑;②可能是铁或铁的氧化物;③可能是氧化铜。
你认为上述猜想缺乏依据的是(填编号),理由是。
(3)从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否判断有水蒸气产生(填“能”或“不能”)?;
不用任何试剂,你判断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是。
3、某同学收集了班级同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固体残渣(含铜和氧化铜),欲从中回收单质
铜和制取硫酸铜溶液。
他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称量:称量收集到的固体残渣为20g。
该操作需要的仪器的名称是
(2)溶解:将20g称量好的固体残渣放入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溶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稀盐酸碳酸钙稀盐酸
硝酸银溶液
甲乙
直至反应完全。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过滤:该操作除滤纸外,还需要哪些仪器
(4)洗涤干燥:冼净滤纸上的固体,干燥后称量。
此固体名称为
(5)收集滤液:滤液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是
(6)分析:为了除去滤液中过量的硫酸,应往滤液中加入过量的下列(填字母)
固体粉末,过滤。
A 、氧化铜
B 、氢氧化钠
C 、铁
D 、硫酸铜
在滤液中加入过量的固体粉末,原因是;实验现象是。
4、学生甲和乙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
(1)、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和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
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
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3)实验结论:甲认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不相等。
”
乙认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
你认为的正确,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4)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5)结论应用:“非典“时期,全国各中小学校每天用过氧乙酸[CH 3COOOH]稀溶液给校园消毒。
过氧乙酸和双氧水一样不稳定,能分解生成乙酸[CH 3COOH]和一种单质气体,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某初级中学学生为了探究该校化学实验室的一种黑色粉末和一瓶标签破损
的无色溶液(如右图所示)可能是什么物质,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发现问题] 当把黑色粉末与无色溶液混合时即产生气泡。
[查阅资料]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的黑色粉末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炭粉等。
[提出假设] 黑色粉末是,无色溶液是。
(只写一种假设)
[设计实验] 向盛有少许黑色粉末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无色溶液;用收集一试管气体;
检验气体(写出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此气体是,原假设
6、小明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
.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4)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
CO 2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了Na 2CO 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
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NaOH 浓溶液CO 2
a ①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CO 2
②③
NaOH 浓溶液
CO 2。
小气球
7、CuSO4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有同学猜想其它盐溶液也能在这个反应中起同样的
作用,于是他们做了以下的探究。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5%的H2O2溶
液,然后滴入适量的FeCl3溶液,把带火
FeCl3溶液可以催化分解H2O2
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已知FeCl3在水中可解离出Fe3+和Cl—,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甲同学的猜想是: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H2O;
乙同学的猜想是: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Fe3+
丙同学的猜想是:真正催化分解H2O2的是FeCl3溶液中的Cl—;
你认为最不可能的是同学的猜想,理由是。
(3)同学们对余下的两个猜想,用实验进行了探究。
请你仔细分析后填表: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向盛有5ml 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无明显现象
少量的HCl,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向盛有5ml 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少量的,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8、取一片洗净晾干的鸡蛋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不考虑其他杂质),放在酒精喷灯火焰上灼烧一段时间后,放置冷却。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探究灼烧后残留固体的组成,请将有关内容记录在下表。
残留固体的成分探究的步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1) 可能有氧化钙取残留固体加水溶
解,过滤,向滤液中滴
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2) 还可能有碳酸钙
另取残留固体滴加
足量盐酸。
①
②
答案
1、(2) (3)将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
2、(1)CO 2(2)②碱式碳酸铜中不含铁元素,所以加热分解不可能生成铁或铁的化合物
(3)不能,观察加热碱式碳酸铜的试管中是否有水珠生成
3、(1)天平;(2)CuO+H 2SO 4==CuSO 4+H 2O (3)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
(4)铜(5)H 2SO 4、CuSO 4(6)A 保证滤液中的硫酸完全反应;黑色粉末部分溶解
4、(1)相等(3)乙,甲的反应容器不密封,产生的气体散逸到空气中;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5)2CH 3COOOH=2CH 3COOH+H 2O
5、MnO 2、H 2O 2溶液;排水集气法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氧气;成立
6、(1)烧杯、胶头滴管(2)试管内液面上升、小气球胀大(3)塑料瓶、塑料瓶变扁了
(4)可能有的结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黑色物质是氧化铜用试管取少量黑色物质,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变蓝色
②黑色物质是炭有黑色不溶物
③黑色物质是氧化铜和炭有黑色不溶物,溶液变蓝色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用试管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CO 2和NaOH 溶液反应生
成了Na 2CO 3
7、(1)带火星木条复燃;(2)甲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含有水;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向盛有5ml 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少量的HCl,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无明显现象
Cl—不能催化分解H2O2
向盛有5ml 5%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少量的FeCl3,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带火星木条复燃Fe3+能催化分解H2O2
8、
残留固体的
成分
探究的步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1) 。
溶液变红色
有氧化钙
CaO+H2O=C a(O H)2
(2) ①有气泡产生有碳酸钙
CaCO3+2HCl=CaCl2+H2O+CO2↑②无气泡产生没有碳酸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