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离家务工、外出学习等原因,而被迫独自留在农村或城市家中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并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我们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
二、调查方法1. 目标群体:我们选择了某农村地区的20个家庭,其中有留守儿童家庭和非留守儿童家庭。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并直接面对面采访被调查者。
三、调查结果1. 家庭背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普遍为年轻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工作。
他们迫于生计的压力,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城市或其他地方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留守儿童的非留守对照组中,父母或监护人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系更加紧密。
2. 教育状况(1)学习时间: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他们需要自己安排自习时间,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他们所在地的学校条件较差,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
3. 心理健康(1)孤独感: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孤独感,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支持。
这种孤独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行为异常。
(2)自信心:由于缺乏关爱和指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普遍较低。
他们在面对学业和社交方面更为胆怯和不自信。
四、影响及对策1. 教育方面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可以建立家庭辅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
2. 关爱机制父母或监护人应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需求,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尽量兼顾陪伴孩子。
社区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关爱和交流机会。
3. 心理辅导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与干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与干预随着中国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被城市的工作机会所吸引,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乡村。
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农村地区生活,其父母在城市从事工作的儿童,然而,在这种环境下,留守儿童经常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和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它涉及到孩子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例如:缺乏父母的亲情、自我孤独感、情感不满足、自卑、焦虑、抑郁、心理创伤、人际关系困难,等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留守儿童造成长期的心理影响。
尽管有相当大的数目的研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还是一种挑战。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系统的学科。
因此,社会学适合研究留守儿童的问题。
社会学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通过对社会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不单单是由于父母的经济需求所导致的,还有很多社会和文化因素如性别、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等等的影响。
例如,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在中国,父母往往强调成功,追求数字化的成果:如好成绩、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等。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家长通常认为让孩子成为成功者是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勤奋学习,因此,单纯地关注孩子成为“优秀学生”会给留守儿童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沮丧或者失败。
在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社会学家采用的方法包括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定量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和统计大量数据,在更深层次了解问题和依据数据来寻找答案。
定性研究则是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通过了解留守儿童的经历和话语,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和心理体验。
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社会学家建议的干预方法:首先,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和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生活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
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生活照顾不足等,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包括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主要面临的问题等。
接着,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家庭结构变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工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的独特作用,如提供心理支持、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家庭沟通等。
本文提出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这些对策旨在从政策、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出发,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其现状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紧迫性。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普遍面临亲情缺失的困境。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这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和安慰。
长期缺乏亲情陪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亟待关注。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和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律性和学习习惯较差,导致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护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上相对较弱。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些在家乡与父母分离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注,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以及对儿童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
这种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限制,父母往往被迫到城市打工以谋生计,而无法将孩子携带过去。
这种经济驱动因素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高发。
此外,社会变迁也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动着人们外出打工,而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逐渐瓦解。
作为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个体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料,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长期的分离和孤立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导致抑郁和自闭症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同龄人一样的教育资源。
他们的学习条件受限,智力发展面临着困境。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还面临健康和营养不良等物质层面的问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既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转型,也涉及到城乡差距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也反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失衡。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和综合考虑。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此外,应建立健全的家庭关怀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益力量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社会学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
社会学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在当代社会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儿童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留守在农村地区或其他城市。
留守儿童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社会学家的思考与研究,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
本论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并对其影响、原因以及社会对策进行探讨。
在探讨留守儿童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影响。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问题,例如情感失落、教育机会受限、心理健康问题等。
由于和父母的长期分离,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容易感到孤独和不安全,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温暖。
同时,由于所在地资源的匮乏,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往往受到影响。
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使得他们在学校成绩上可能存在困难,较难获得全面的发展。
除此之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抑郁、焦虑等,这些问题可能会长期困扰他们的成长。
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长期外出务工。
在很多家庭中,为了谋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父母被迫到外地或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然而,由于工作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将孩子们带在身边。
长期分离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影响。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相比城市的发达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干预和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
通过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
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情感问题和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包括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学论文留守儿童
社会学论文留守儿童社会学论文:留守儿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父母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常常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乡,而自己则前往城市打工。
这种现象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出现,他们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而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心理和教育问题。
本论文将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顾的儿童。
他们的父母通常在城市从事工作,只能偶尔回到家乡探望他们。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于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通常面临以下特征:1. 缺乏父母陪伴和照顾2. 与父母沟通不畅3. 心理孤独感和失落感4. 角色模糊和责任感缺失5. 教育资源匮乏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面临各种社会问题。
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包括:1.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往往接受的是较为落后的教育资源,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上的困难。
2. 心理问题: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长期的心理负担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3. 社交问题:由于长期与同龄人和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容易发展出内向和孤僻的性格。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常常面临较高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留守儿童常常担心父母会永远离开自己,这种担忧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分离焦虑症状,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多动等行为。
2. 自卑感:缺乏家庭的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孩子优秀,这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3. 行为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严格教育和监督,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不良习惯的养成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1. 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鼓励父母回乡创业或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减少留守现象。
留守儿童方面的社会学论文
留守儿童方面的社会学论文在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工作,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被迫与父母长时间分离,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仅面临着物质和教育问题,更加重要的是他们面临着情感和心理上的困境。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在农村人口外流的过程中,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长、交通不便等因素,孩子们不得不在家乡留下。
这种留守状态使得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减少,社会支持和亲情支持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这导致了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尊心低下等。
此外,他们的教育机会也受到了限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社会层面来看,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带来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公平的扩大。
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由于缺乏户籍等原因,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和服务。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同时,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社会各界应当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中来,以合力推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问题的本质,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措施。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帮助,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亲属长期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或城市家中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照顾,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社会化问题。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社会化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席,无法及时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许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同时,家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留守儿童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这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容易落后于同龄人。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提高师资水平。
另外,可以推动与城市学校的合作,互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城市学生到农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的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和失落,缺乏安全感。
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农村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
同时,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三、自我管理问题由于长期独立生活,留守儿童可能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的指导和监督,他们可能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任务,容易陷入不良习惯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农村设立学习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指导和帮助。
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班或社区活动提供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社交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关怀,容易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不懂得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处理冲突,导致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疏离。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活动机会,让留守儿童与同龄人进行互动。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培训班或社区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社交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友好相处。
第一次形考任务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心理发展现状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祖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他,跳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意中的797%山爷爷、奶奶成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指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作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这规模限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市的花养、雨季,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则成为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劣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留守儿童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型时期,长期与父母分高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便其变得自毕、沉默、悲观、孤馆、情绪不稳定,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憎恨、极端的心理特征。
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装现越是突山,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另外,女生比男生更突出。
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性格孤解不合群、焦虑与自厚倾向、扭曲心理严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等。
二、社会化程度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一)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概念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学习知识、价值、技能、动机和适合他们在群体或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过程,个体能够根据社会规范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生活,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活动。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化的关注点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形成独特人格的影响因素,以及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
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随 着 我 国 经济 的快 速 发 展 , 会转 型加 速运 行 , 来 越 多 社 越 的农 村 青 壮 年人 走 进 城 镇 谋 生 ,而 在 他 们 身 后 也 随 之 产 生 了 个 特 殊 的 群体 — — 留守 儿 童 。 守儿 童 日益 为 社会 所关 注 。 留 从 教 育 社 会 学 的理 论 视 角 对 留守 儿 童 问题 进 行 分 析 .对 解 决
二 、 教 育 社 会 学 班级 理 论 视 角 探讨 留守 儿 童 问 题 从
交 朋 友 的 现 象 ,让 留守 学 生 积 极 融 入 到 班 级 的 大 集 体 中来 。 通 过 “ 拉 手 ” 活 动 . 同生 活 环 境 中成 长 的 未 成 年 人 可 以 手 的 不 相 互 理 解 , 进 一 步 增 强 相 互 认 同 感 。同 时 , 校 作 为 班 级 的 并 学 k一 级 组 织 体 要 为 班 级 行 动 指 明 方 向 。 学 校 要 加 强 文 化 建 设 . 力 营 造 互 相 信 任 、 互 关 爱 的 氛 周 . 导 全 体 家 长 和 全 努 相 引 体 教 师 积 极 关 爱 留 守 儿 童 : 校 要 创 设 机 会 、 建 平 台 . 导 学 搭 引 广 大 留守 儿 童 充 分 展 示 自 己 。 促使 其 健 康成 长 : 留守 儿 童 也 要 加 强 自我教 育 , 高 自信 心 和 意 志 水 平 , 免 出 现 自我 贬损 和 提 避
生 与 留 守 学 生 交 朋 友 . 量 打 破 留守 学 生 一 般 只 和 留 守 学 生 尽
农 村 留 守 儿童 教 育 问 题 有着 重 大 意 义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
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
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前,我们必要先弄清楚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哪些方面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生命。
(二)心理问题据调查,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敏感、孤独、不安、胆怯和自我封闭等。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前儿童、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
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
这样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尤其在初中阶段,有些甚至对某些科目到了一无所知的地步。
有调查通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为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学业分档,结果显示:优为11.70%,良为22.08%,中为32.44%,差为33.24%,即这类学生中学业成绩中下达三分之二,与正态分布相距甚远。
社会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农村的家长不得不留在家中工作,而把孩子留给亲戚或留守在家中,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个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工作或生活,而孩子则留守在家乡或其他地方的情况。
这一群体通常会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1. 家庭生态因素导致的问题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料,这种缺乏造成了他们很多方面的困难。
首先,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往往会导致孩子在生活中出现各种偏差的行为,例如厌学、打架、逃学等。
其次,孩子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受到其他亲戚、爷爷奶奶等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使孩子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
最后,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也容易感到孤独、自卑和无助。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是孩子个体的问题,而是家庭生态系统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从改善家庭生态环境中开始着手改善留守儿童的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父母或监护人提交更多的留守申请,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使得父母和孩子在经济和生活上的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此外,我们也可以加强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的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心理支持。
消除留守儿童困难的问题离不开大众化福利教育,比如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组织孩子走近大自然、参观博物馆、阅读书籍等等,让孩子感受到外界的关爱。
此外,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公共设施也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让孩子被更好地照顾和关爱。
3. 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留守儿童在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照顾。
首先,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多出资建设学校图书馆,机会设施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教育资源。
其次,在职业发展方面,我们也需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和制度,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留守儿童社会学论文
留守儿童社会学论文留守儿童是指由一方或双方父母外出工作,将子女留在农村或城市的老家中独立生活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的儿童。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的社会学问题,并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善他们状况的建议。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是研究这一群体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是农民工,为了谋生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城市工作。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中,子女的照看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为了确保孩子得到相对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父母选择将他们留在家乡。
然而,这种决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留守儿童通常需要在早期适应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他们可能会对分离与父母的感受产生负面情绪,如孤独、焦虑、沮丧等。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适应新的社交环境,可能会面临同伴关系和集体生活带来的压力。
这些情绪和社交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得到适当的关注与解决。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无法抽出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受到明显影响。
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业的困扰,缺乏学习动力和规范。
此外,他们还面临着缺乏师生互动和课余活动的问题,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留守儿童社交关系问题由于在早期适应新的社交环境的需求和限制,留守儿童的社交关系发展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他们可能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机会,导致对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社交问题可能会导致孤立感、自卑感和自闭等心理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五、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状况,各方面应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
其次,社会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应积极介入,开展相关项目与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教育培训和社交机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问题,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迁徙到城市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儿童,他们在父母的照顾下长大,面临着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1. 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监管,容易在学校中出现问题,如旷课、逃学等。
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支持,这些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会限制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使得他们难以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2. 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些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长期压抑自己的情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社会适应问题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无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这样导致他们在与社会互动时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面对挑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2. 加强家庭教育支持父母应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在离乡工作时主动寻找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为他们提供温暖和关爱。
同时,家庭教育支持机构和专业人士也应提供家长培训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3. 加强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更多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鼓励学校与留守儿童更密切地互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学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社会学分析摘要: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归纳,分析产生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更好地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学分析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1](P98)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
[2](p487)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这种互动的结果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和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
然而伴随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的留守儿童弱势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社会化关键期,却得不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上的引导和帮助,被动的以各种监护方式留守农村。
其留守类型主要有:1.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因这种监管方式是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的,为了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呵护的缺憾,祖辈往往通过物质、生活上的全方位满足来补偿。
一般祖辈年纪偏大,观念陈旧、文化水平低下、知识缺乏,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能力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导致该监护类型重养不重教,对儿童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引导和管束不够,这就容易给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
另外,祖辈还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劳动时间的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交往,在日常互动中,祖辈往往表现出顺从、妥协,出现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祖辈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弱化,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施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2.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儿童托付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一模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由于不是自己的子女以及碍于情面,监护人主要关注儿童的安全,避免各种安全隐患以便向儿童的父母有所交代,对儿童的行为多数是采取认可的态度,很少采取太严厉的态度进行约束和管教,更不会关注儿童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第一次形考任务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次形考任务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常性。
因此,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对其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亲属关系、教育资源、社会支持等。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离开和缺乏监护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其社会交往和研究能力。
其次,亲属关系也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
如果留守儿童与亲属之间的关系融洽,亲属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资源,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
再次,教育资源的缺乏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
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地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会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社会支持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因素。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留守儿童所需要的情感和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措施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情感和物质支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研究中的问题。
第三,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留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支持,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需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自我,这需要他们与社会成员进行正常的互动交往经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社会角色。
然而,由于身为留守儿童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很多缺陷,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生活技能弱,自我观念模糊,道德感不强,社会角色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很多社会化任务无法完成。
留守儿童的社会学问题与帮助手段
留守儿童的社会学问题与帮助手段随着城市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得不留在乡村或城市里的亲戚家,而不是跟随父母生活。
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和教育不足,还包括身心健康、家庭关系和社会适应等各种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留守儿童的一些社会学问题以及他们可能需要的帮助手段。
家庭角色与关系的改变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失去了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亲子关系。
此外,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家庭关系可能也受到了影响。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可能与父母的期望不同,家庭支持和辅导也可能受到限制。
因此,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情感和行为问题,例如抑郁、孤独、焦虑和冒险行为等。
为了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建立强大的家庭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寻求各种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并尽可能回家与他们生活一段时间。
同时,其他亲戚和社区成员应该愿意担起支持留守儿童的责任。
例如,可以通过电话、社交媒体或视频聊天来保持联系,同时也可以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支持和指导。
教育和学业的挑战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面临与城市孩子不同的挑战。
首先,他们的教育资源有限。
由于生活在乡村或较小的城市,他们可能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针对高中和大学的教育。
其次,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和监督,留守儿童往往更容易落后于同龄人。
最终,他们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他们缺乏城市孩子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建立关系的机会。
为了缓解这些挑战,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提供教育机会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学校应该注意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志愿者和慈善组织可以提供课后辅导、艺术和体育活动等额外的机会和支持。
应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照料,他们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医疗照顾。
此外,他们可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缺乏营养、贫血、自闭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学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学分析2012-7-3 14:43:39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7期王晓艳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探索改变留守儿童成长现状的途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城市为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提供保障;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分析作者简介:王晓艳(1975-)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办公室,助理馆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田间,到城镇务工。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也因此使农村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为此,全社会应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留守儿童现状1、留守儿童队伍庞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留守儿童的数量。
有学者按0.95%的抽样比例测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仅以2000年为界就已达到2290.45万人,其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6省的就占到留守儿童比例的55.2%,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
从2000年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恰恰处于最快的发展期,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绝不止2300 万,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3000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2、多数留守儿童目前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表现出冷漠、行为孤僻,暴躁、冲动易怒,缺乏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导致个性发展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各种困境,如性格偏激、价值观扭曲、道德规范缺失、越轨行为频发等问题。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融入主流社会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
本文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带入城市生活、上学,他们只能留在农村,成为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各种困境,如性格偏激、价值观扭曲、道德规范缺失、越轨行为频发等问题。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融入主流社会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
因此,本文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分析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主要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进城务工,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将其留在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属照顾的未成年子女。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万,占全国农村儿童的37.7%。
并且在今后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进入主流社会生活。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社会化,会影响到一个人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价值观的树立。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依赖的社会化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介等,这些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学分析
2012-7-3 14:43:39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7期
王晓艳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分析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探索改变留守儿童成长现状的途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城市为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提供保障;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学分析
作者简介:王晓艳(1975-)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办公室,助理馆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田间,到城镇务工。
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也因此使农村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为此,全社会应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留守儿童现状
1、留守儿童队伍庞大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留守儿童的数量。
有学者按0.95%的抽样比例测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仅以2000年为界就已达到2290.45万人,其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6省的就占到留守儿童比例的55.2%,在重庆、江西、四川等省市,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
从2000年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恰恰处于最快的发展期,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绝不止2300 万,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了3000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2、多数留守儿童目前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表现出冷漠、行为孤僻,暴躁、冲动易怒,缺乏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导致个性发展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人身安全无保证。
由于缺乏家长管理和自我保护意识,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除此之外,留守儿童还面临其他安全隐患,例如农村学校分布的重新规划,使多数孩子上学比较远,年幼的留守学生起早摸黑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没有家长护送非常危险。
(3)违法违纪现象增多。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
他们中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还有人染上毒品甚至走上贩卖毒品的不归路。
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
(4)逃学、辍学。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看到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打工、做生意,认为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形成了“不学-厌学-逃学-辍学”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经济学成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
(1)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动提供了动力和目的地。
①城乡差距。
在中国,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现象,在建国后强调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制度束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形成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②东西差距。
我国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经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设立等,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对东部的倾斜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东西区域在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别,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东西差距逐渐拉大。
从而追求更高收入的农民工便大量流入东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在中部地区务工的
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
(2)地区产业分布不均,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产业间人口流动。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高,这点正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2、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是造成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1)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问题。
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得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现实问题。
(2)住房问题。
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男性收入大约在2万元左右,女性从事服务业大约在1万以下,而且没有任何福利收入。
这个收入虽然比农村高,但根本不足以在城市安家生活。
目前我国城市住房价位居高不下,即就是一般的城市居民在没有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下,也难以实现购房愿望,遑论进城民工;当然,在城市发财的农民大款另论。
(3)社会保障问题,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管理政策不配套。
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民工进城后没有正式身份,在婚嫁、幼托、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而办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都要求有本地户口。
另外,在日常谋生过程中,还有名目繁多的暂住费、管理费等各种费用,增加了农民工的务工成本。
种种限制使农民工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1、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
(1)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发挥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以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实现就地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工业化模式经营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最佳选择。
通过农业产业化可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同时获得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收益。
在政府主导之下,让农村稀缺的资源返回农村,如果农民在家乡就能直接参与政府资金投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从中获得现金收入,那他们就不用再背井离乡。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3、城市为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提供保障
“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他们在城市中大多从事的是脏、累而收入又低的工作,支付孩子高昂的学习费用,成为他们最大的难题。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城市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教育。
增加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教育投资,为其生活和子女接受教育创造好的条件。
4、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
一方面,父母应该主动通过书信、电话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增进与孩子的交流及沟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亲情的重要性;一方面,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路,平等对待留守学生,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
除此之外,社会也应整合社会资源,由村委会、学校联合组成一个能够担负起儿童监护、生活料理和教育工作的机构,或者由一定的部门组织老干部、老教
师、老军人等有文化、有责任心的人员,共同组成一个流动的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监护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
[2]国家统计局。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M]。
2006.(3)。
[3]周福林,段成荣。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6.(3)。
[4]李秀英。
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
中国妇运,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