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工作的有效衔接,建立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一、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关系院前急救是指事故、急病等突发情况下,急诊护理人员到达患者现场,在不影响患者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生命体征稳定、初步诊断、预处理等工作。
而院内抢救是指急诊医生对重症抢救的一种行动,需要对患者进行复杂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麻醉等多方面的技术应用。
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院前急救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在院内抢救时获取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是院内抢救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的原则1.人性化原则: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选择和权益,保护其隐私和人权。
2.规范化原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标准化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各种环节具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
3.科学化原则: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提升急救、抢救的效率和安全性,保证医疗质量。
4.整合化原则:整合急救、抢救资源,建立相对完备的配套体系和保障机制,综合应对各种医疗需求和人性化服务。
5.协同化原则:医护人员要协同工作,相互配合,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伤亡。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流程1.院前急救:发生急救事件,急救人员迅速出发,到达现场,实施初步处理,稳定患者病情。
同时,针对患者情况,采取合适的医疗手段,给予医疗护理。
2.院内抢救:急救人员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接诊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指导急救队员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处理。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急救手段不同,组织相应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
3.医院管理:医院应及时分析各种急救和抢救情况,总结及时反馈,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医院管理方还可以加强与院前急救人员和急救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的提升。
急诊就诊病人绿色通道开通处置流程绿色通道开通制度
急诊就诊病人绿色通道开通处置流程绿色通道开通制度一、绿色通道开通的背景与意义急诊病人绿色通道是指为了满足急救病人尽快得到医疗救治的需要,开通的一种特殊的就诊通道。
绿色通道的开通对于提高急救效率、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急诊病人绿色通道开通的制度和处置流程。
1.开通范围(1)适用对象:一般社区居民、职工、学生等居民群众。
(2)特殊对象:行动不便、急救重要性较高的患者(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孕妇等)。
2.办理程序(1)特殊对象:行动不便、急救重要性较高的患者(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孕妇等)可由家属提前一天致电预约挂号,留下病人的基本信息,医院会在挂号系统中为其开通绿色通道。
(2)普通病人:初次就诊选择急诊科就诊,进行常规的挂号和登记即可。
3.常规手续(2)进行挂号:根据挂号号码安排医生接诊。
三、绿色通道处置流程1.抵达急诊科急救车将患者送到急诊科时,医护人员应配合急救人员,将患者迅速转移到急诊科具体的绿色通道处置区。
2.诊断判断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初步检查和诊断判断,将患者分为绿、黄、红三个等级,确定患者的优先级。
3.快速就诊或观察绿色通道的病人一般病情较轻,可以进行快速就诊或观察。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初步诊断,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
4.急救措施如果患者病情较重,需要进行急救措施,医护人员应立即执行。
5.检查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和情况,医生会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准确的诊断。
6.转诊或住院如果病情较重或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情况进行转诊或住院。
7.办理出院对于治疗完毕或病情好转的患者,医生会通知患者进行出院手续。
四、注意事项1.绿色通道适用于急救病人,非急救病人不得擅自使用绿色通道,以免影响急诊效率。
2.医院应及时公布绿色通道开通的范围和要求,让广大市民有所了解。
3.医院应设立专门的人员负责绿色通道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提高急救的效率和质量。
急诊科三甲应知应会
急诊科三甲复审应知应会内容(1)急诊科、急诊检验、影像检查、药剂科等实行7×24小时服务。
(2)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医护人员定期技能再培训,不断提高急诊抢救水平。
(3)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
(4)落实急会诊制度,急会诊时间不超过10分钟,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
(5)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
(6)急诊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急诊与病房和手术室之间有护理交接单。
(7)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急诊患者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命名方式为x年x月x日x时间(具体到分钟)+无名氏+字母(按英文字母顺序书写)。
例如:201106081830无名氏A作为其姓名,记录在腕带上,身份识别方式为姓名+医疗卡号。
待患者姓名及身份明确后,由医师或护士按患者信息更正修改。
(8)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能为急诊抢救工作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
(9)急诊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对急诊留观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有管理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处置。
(10)急诊抢救患者优先住院。
(11)急救设备完好率100%,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有应急调配机制。
(12)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征的外伤性脑出血、外伤性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小于60分钟。
(13)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急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并有妥善处理如下患者的工作流程:①特殊人群:“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②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血管意外等。
③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是医院紧急救援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的作用是救治患者,在抢救时间和医疗技术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医院抢救任务的关键部分,下面将介绍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一、院前急救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是指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
院前急救的时间非常关键,需要急救人员能够熟练地应对各种病情,快速地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接到呼叫:当急救人员接到呼叫时,需要尽快出发。
2. 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需要进行现场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受伤情况。
3. 实施急救措施:急救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氧气供应、止血等。
4. 运送患者:急救人员需要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
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阶段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内部的紧急救援系统,是院前急救和病人入院治疗之间的重要纽带,具有加快患者诊治的时间、提高救治效果的作用。
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的主要特点是快速、高效、全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诊疗工作。
一般情况下,院内急诊绿色通道可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接受患者:医院急诊部门的医护人员需要尽快接受急诊患者,并进行病情评估。
2. 注册登记:医护人员需要进行患者的注册登记,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严重程度等。
3. 诊断治疗: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4. 医技检查:医院内部的各种医技检查、检测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检查和筛查服务。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衔接的工作流程为了充分发挥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势,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协调工作流程,使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个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1. 呼叫中心接到求助电话后,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立即调度急救车和急诊科医生。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一、引言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为了规范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衔接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原则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本单位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
2. 信息共享、无缝衔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信息共享,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信息的实时更新,为院内抢救提供准确、及时的病情资料。
3.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简化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交接程序,明确各自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4. 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抢救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
5. 质量监控、持续改进:建立健全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的质量监控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急救质量。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流程1.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急救处理,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初步救治方案。
2. 院前急救人员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患者的病情信息及时反馈给院内抢救部门,并请求院内抢救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3. 院内抢救部门接到院前急救人员的通知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资源,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4. 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转运至院内抢救部门时,应与院内抢救人员进行详细的病情交接,确保院内抢救人员了解患者病情和救治方案。
5. 院内抢救人员应按照院前急救人员提供的病情信息和救治方案,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6. 院内抢救结束后,应将患者的救治情况和结果反馈给院前急救人员,以便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后续跟进和跟踪。
三级医院涉及的相关流程
4.18.1.3
1.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
44
4.18.1.3
2.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45
4.18.4.3
2.有辐射损伤的具体处置流程和规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6
4.18.5.1
6.有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检查、处置规范和流程。
47
4.19.3.2
3.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规定与批准流程。
7
5.5.2.3.1
1.科室有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8
5.5.2.3.1
【B】1.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健全,具有专科特色。
9
5.5.3.1.1
有护理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护理常规,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流程。
第六章医院管理
序号
条款
内容
1
6.6.4.2
2.有明确的价格管理工作流程。
(3)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
(4)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40
4.17.6.1
5.有明确的科室内部全面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的方案与控制流程。
41
4.17.6.7
(6)特殊染色质量达到室间质评的合格标准,有相关操作规定与流程。
42
4.17.6.10
(4)有因病理仪器、试剂所致的安全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流程。
15
4.8.2.2
3.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
16
4.8.4.1
1.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医技检查→住院→手术/
介入)与规范。
17
4.8.4.1
急诊核心条款迎检思路1217 - 副本
改是否落实。
【A】符合“B”,并
急救设备处于应急待用状态,有应急调配机制。
【模拟演练】
模拟从急诊科之外紧急调配一台急救设备,
评价工作人员对急救设备紧急调配的流程是否知晓,对所调配设备的性能是否了解,能否正确使用。要求设备在5分钟内调配到
位,工作人员对其调配来的设备性能了解,
【现场核查】
1.抽查急诊抢救患者(2名),核查抢救记录
与病历资料符合相关规定,符合率100%。
2.抽查已收入院的急诊病历(2份),核对抢
救登记、入院、转诊、转科记录,符合相关
规定,符合率100%。
3.核查急危重症患者登记本,没有一起因经
费原因,放弃抢救的情形。
【A】符合“B”,并
1.有与协作的三级医疗机构签订的急诊转接服务协议。
2.急救设备使用培训记录
3.急救药品使用与补充记录。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中明确专人管理的名单,开展工作的记录
5.职能部门的检查记录。
【现场核查】
1.核查2台件急救设备的保养维护记录与随机维护卡。
2.核查急救药品的基数与效期。
3.现场测试急救设备的运行状况(2台件),
完好率100%
【跟踪核实】
从职能部门的检查报告中,抽取所提出的1
3.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
4.相关管理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5.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有记录。
【查阅资料】
1.医院制订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明确院领导职责。
2.急诊科制订的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
3.医院制订的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
后勤等)和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应急救援的
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制度
急诊绿色通道制度
一、急诊“绿色通道”是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而设置的畅通的诊疗过程。
二、绿色通道的范围:
1、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的急诊处理。
2、“三无”人员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3、重大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急性中毒、某些传染病等)且须急诊处理的患者。
三、接诊医师根据病情决定是否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同时上报科主任、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等有关人员必须10分钟内到达现场,组织和协调抢救工作。
四、进入绿色通道后实行“三先三后”(先抢救后分科、挂号,先就诊后缴费办手续,先治疗后检查),药房接到处方后优先配药发药,检验医技科室接到检查申请单优先检查,检查完毕后可先电话口头报告结果,随后再送书面报告。
五、及时请住院总或二线医师会诊,接到急诊会诊后10分钟内到达现场。
六、需签字的检查和治疗操作,如无家属或委托人在场,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执行,报医务科或总值班批准后执行。
七、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检查、治疗、转运必须在医师监护下执行。
八、医务人员有义务积极参加“绿色通道”的抢救工作,不得推
诿病人或对“绿色通道”的呼叫不应答。
对干扰“绿色通道”的个人和科室,追究责任。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颜色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急诊科开设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即“急救绿色通道”:对危急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医疗相关的手续酌情补办。
第二条:急救绿色通道抢救范围: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类危急重病人。
第三条:急救科在抢救通道设定“急救绿色通道”醒目标志,急诊大厅设有急诊就诊流程图,方便病人、陪人等。
第四条:急诊科设有24小时专职(分诊)人员,包括护士和护工,随时到急诊大厅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
值班护士立即准备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第五条:急诊科值班医师和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在5分钟内投入抢救,急诊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原则上10分钟内到达。
第六条: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总值班,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由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
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
第七条:经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处方、各种辅助检查申请单、住院证应粘贴蓝急方形“急”字印章。
各相关科室予以优先处理,经医务科(白天)或总值班(夜间)签字并经收费处登记签章后可行取药、检查、住院,后付款。
第八条: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生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及时告之病情及变化,根据病情发给病重或病危通知,并请书面签字。
第九条:为保证抢救及时,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可以先操作后补谈话。
第十条:抢救病历应由相关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完整并妥善保管。
第十一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急危重病人全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病人的诊疗。
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是指在急救医学领域中,为了提高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之间的工作衔接进行规范化和有效化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诊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制度措施。
一、院前急救环节在院前急救环节中,应建立以下制度措施:1.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制度。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急救技能和应急能力。
2.院前急救装备标准制度。
规定急救车辆配置应急药物、急救设备等,并按时进行检查和更新。
二、院内急诊环节院内急诊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后,在急诊科接受初步治疗和评估,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在院内急诊过程中,急诊科医生需要与院前急救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接,确保患者信息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在院内急诊环节中,应建立以下制度措施:1.急诊接诊制度。
明确急诊科医生的接诊责任和权限,以及接诊时应进行的初步评估和处理。
2.急诊科培训制度。
加强急诊科医生的培训,提高其急诊诊疗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3.院内急诊与其他科室沟通制度。
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医生的有效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转诊手续。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衔接顺畅,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应建立以下制度措施:1.信息共享制度。
院前急救人员需要及时将患者相关信息传递给急诊科医生,包括患者病情、处理措施和用药情况等,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2.交接手续制度。
院前急救人员应按规定将患者交接给急诊科医生,并记录交接时间、人员和内容等,确保交接的连续性和规范性。
3.急救纪录制度。
要求院前急救人员和急诊科医生都要做好患者急救纪录的记录和保存工作,以备后续参考和研究。
以上是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的一些建议。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同时,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提高急救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 与院内急诊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 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 特制定本规定。
一、院前急救 1. 120救护车出诊快捷 小于3分钟 院前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 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 急危重病人 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 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 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 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 1.保证院前院内信息互通 急救病人病情通报; 120中心 急救中心/救护车 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 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 尽快转运回医院 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
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
救护车返回院内 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 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 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 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救护车 急诊科/室 抢救室 (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 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
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 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 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 院前工作要求:确定生命体征 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 并作出“拟诊” 做好到院交接准备 到达急诊科 正确、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 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1.急诊科设有24小时专职导诊(分诊)人员 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有效衔接制度及工作流程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统组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承担三个部门功能:①院前急救;②医院急诊科急救;③院内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护。
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三方面紧密配合,构成了EMSS的一个急救链,作为整个急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急救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急诊医学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其技术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诊服务的最终效果。
院前急救的服务过程包括:1.目击者或患者行为(包括自救.互救.按急救电话指导要求行动等)。
2.呼救受理与调度.咨询指导.联络指挥(包括记录患者必要信息.按原则和程序分流调度.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精神支持.必要的联络/上传下达/协调指挥等)。
3.现场急救(指在患者发病/呼救场所,按医疗原则.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救治措施)。
4.搬运途中救护(指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
5.急救车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
6.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7.其他(指完成单次急救任务后的一系列工作)。
三.院前院内紧密联系,急救一体化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与互助互补,表现在如下多方面:①通信调度: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医院急诊科预报,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②病人转送与安置:病人送达医院急诊科时的快捷.准确.正确转运与安置必要位置,并实行进一步救治等医疗护理操作;③病情交接:院前急救医生将患者的必要病史信息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④器材.设备交接。
1.通信.调度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2.病人转送与安置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等工作。
院内转送工具保证:指接收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将担架(车).推床.轮椅等转送工具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急诊科三级甲等评审标准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医务部牵头护理部、门诊部参与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PSG.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重点)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医务部牵头、护理部参与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院感科
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医务部牵头护理部参与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护理部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护理部
第四章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MQI.1.2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
三、医疗技术管理医务部
MQI.3.2
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或方案。
MQI.5.2.2按照医院现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规范地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肠道外营养、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
MQI.14.5医师、药师、护士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
流程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附件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
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
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
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院前急救组进行患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及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病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急诊科——抢救室——(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病史、处理措施、药物等)。
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要求如下: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预计提前20分钟等待——急救车到达——推床并接诊——抢救
处理。
2、院前工作要求:确定并记录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作出“拟诊”——转运并监测病人——向院内通报患者信息急需作相应准备——做好与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并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
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设施及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的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必要时由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由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
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
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须10分种内到达。
4、进入绿色通道及其他急危重病人的检查、取药、住院应优先处理。
5、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并签字;如没有家属和委托人的急危重病人,
按《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程》处理。
6、为保证抢救工作的及时性,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可以先操作后补谈话、签名,并及时将当时情况记录于病程记录中;对需紧急手术抢救生命而又不能取得患方意见时,及时请示院领导同意后先手术,并及时将当时情况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7、抢救记录应由相关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书写并签名,因抢救来不及书写抢救记录的,应于抢救结束后于6小时内据实补记完整并妥善保管。
8、值班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急危重病人全力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病人的诊疗。
附件2:
急诊患者转接流程
1、院前急救组与急诊科患者转接流程图:
2
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
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等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
2、气道异物或梗阻、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等。
3、急性冠脉综合症、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
4、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
5、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
6、“三无”人员指无姓名(不知姓名)、无家属、无治疗经费,就诊时也在绿色通道管理范畴内。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传染病疫情、重大交通事故及其他重大伤害事故的伤病者。
(二)原则
1、先抢救生命,后办理相关手续。
2、全程陪护,优先畅通。
(三)急诊绿色通道流程
1、急诊抢救
⑴患者到达急诊科,分诊护士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迅速摆放成患者合适的体位,给予吸氧、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采取血液标本(常规、生化、凝血和交叉配血标本)备用,建立患者急诊病历。
⑵首诊医师询问病史、查体、迅速判断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下达抢救医嘱、急会诊医嘱、检查医嘱等。
⑶专科医师在到达急诊科进行急会诊时,急诊医师需陪同并介绍病
情,专科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快捷有效的查体,并向急诊科医师说明专科处理意见。
确定收入院患者,应优先入院抢救,由专科医师负责将患者转送到指定场所(如手术室、ICU或病区)。
⑷经急诊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手术的应协调有关科室尽快实施手术。
⑸多发性损伤或多器官病变的患者,由急诊科主任或在场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召集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并主持会诊,根据会诊意见,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
会诊记录由急诊科完成,符合进入ICU标准的患者应收入ICU。
⑹所有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检查、治疗、转运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
2、门诊抢救绿色通道
⑴门诊发现需要抢救的患者,由接诊医师和门诊护士负责现场抢救,组织专科医师进行会诊;如诊断明确的,可由专科医师接诊,决定进一步治疗;如不能快速明确诊断的,由接诊医师继续抢救,情况允许后护送至急诊科。
⑵接诊医师在交接患者时要完成门诊抢救病历,与接收医师进行交接。
(四)急诊绿色通道的要求
1、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必须符合本制度所规定的情况。
2、在确定患者进入绿色通道后,凡不属于本专业授权范围的抢救要尽快请相应专业医师紧急会诊或协助抢救。
接到会诊或协助抢救通知及指令的科室及医师,应保证在10分钟内到达会诊抢救现场,如有医疗工
作暂不能离开者,要指派本专业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前往。
3、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医学检查结果报告要求医学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心电图室等辅助科室应尽快进行有关检查并按急诊检查报告时限规定出具相关检查报告,病情危急时可以是口头报告,并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
4、药学部门在接到处方后优先配药发药。
5、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后,10分钟内准备好手术室及相关物品,并立即通知手术相关人员到场,麻醉医师进行麻醉评估和选择麻醉方案。
6、患者的病情、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案等均应根据医院《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的规定完成对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告知,并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7、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接受就治时在各医技科室发生的所有费用,均由收款结算处工作人员记录在专用的“患者暂记账本”上,并有相关记录,及时上报院总值班或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