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模版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模版

23xxx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xxx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我行”)市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法所指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第三条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

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我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各部门要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下安全、稳健经营。

确保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我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第五条我行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一)股东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控;(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三)完善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五)适当的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

第六条实施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市场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市场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第九条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各分支行,各附属机构应在风险偏好框架内,适时调整业务经营与管理,落实风险偏好理念,协助风险偏好制定、执行、监测与评估等管理工作。
第四章 框架与内容
第一十条风险偏好框架至少包括:
(一)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制定依据,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关联性;
(二)为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
第一十三条风险偏好的实施。各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流程和限额等将风险偏好纳入日常经营与管理中,确保各项业务经营与管理在风险偏好框架内。
第一十四条风险偏好的监测和报告。总行风险管理部组织各类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偏好执行情况监测,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风险偏好的执行情况。
第一十五条风险偏好的调整。由各风险管理部门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的变化,结合实施、监测情况,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交调整申请。总行风险管理部按照风险偏好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
XXX银行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管理原则1
第三章职责与分工1
第四章框架与内容2
第五章组织与实施3
第六章并表管理4
第七章附则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健全X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风险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维护本行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XXX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和监管文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七条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开展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风险偏好管理机制,制订风险偏好管理制度;牵头制订风险偏好;牵头开展风险偏好执行情况的监测与分析,并定期形成报告提交高级管理层审议。
第八条各类风险牵头管理部门,总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运营管理部、董事会办公室、总行办公室、贸易金融部等,负责协助制订各类风险的风险偏好,定期开展监测与评估,并在风险偏好框架内制订管理政策与细化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策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

第二章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第三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各级职责,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审计部门等。

第四条风险管理职责1. 董事会负责制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监督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

2.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组织风险管理的实施。

3.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银行风险。

4. 业务部门负责在其业务范围内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确保业务活动符合风险管理要求。

5. 审计部门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风险管理有效性。

第三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五条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体系,包括但不限于:1. 定期进行风险调查和风险评估,了解银行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2. 对业务流程、产品、地区、客户等进行风险分类,识别潜在风险。

3. 关注行业趋势、法规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及时调整风险识别范围。

第六条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但不限于:1.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

2.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的可能性、影响程度、严重性等进行分析。

3.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第四章风险控制与缓释第七条风险控制措施商业银行应制定针对各类风险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管理体系,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流动性。

2. 信用风险:建立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对贷款、债券投资等业务进行风险控制。

3. 市场风险: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对利率、汇率、股票等市场风险进行管理。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报告管理办法

附件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报告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及时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各类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根据《XX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及相关监管指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风险与《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一致,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和合规风险、声誉风险。

第三条风险报告是指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编制不同层次和种类的风险报告,遵循报告的发送范围、程序和频率,以满足不同风险层级和不同职能部门对于风险状况的多样性需求的过程。

第四条我行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的目标是通过风险报告机制的建立,准确传递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的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我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及时、准确地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监管机构报告风险管理信息,使其充分了解我行风险管理的总体情况、高级管理层处理重大风险事件的有效性以及监控和评价日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条线、不同机构之间及时分享风险信息。

第五条风险报告的原则(一)全面性。

风险报告要覆盖所有机构及员工、所有业务类别、所有流程和所有风险形态。

(二)及时性。

风险报告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履行报告责任,以便风险信息的及时利用。

(三)准确性。

风险报告的信息应完整、真实、有效,不得有重大遗漏和虚假,未经人为篡改和不合理的取舍等,以客观、准确的反映风险状况。

(四)保密性。

风险报告的传递应限定在一定范围,并遵守有关保密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规定。

第二章风险报告类型第六条从报告使用者来看,风险报告可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两种类型。

(一)内部报告的使用者包括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等,其中对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的风险报告应按照报告使用者的相关要求执行,不在本制度规定之列。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推动本行业务持续稳健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规定,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场风险系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按照引发风险的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市场风险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第三条市场风险管理系指由合格的人员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

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最大化。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办法是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文件,是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制度,其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或技术手册等涉及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职责分工第五条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是以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为决策核心,以本行高级管理层为实施主体,以风险管理部和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为执行单元,以市场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持部门为支撑,各方紧密联系的市场风险管理决策和实施体系,以本行监事会,稽核、监察部门组成监督体系,共同构成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董事会职责董事会对本行市场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

(一)负责审定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与相关制度。

(二)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形势与变化,结合本行业务发展情况,合理确定本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敞口、金融工具、投资方式、保值和风险缓解策略,负责审批或授权审批涉及重大市场风险的重大经营活动。

(三)督促高级管理层对市场风险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并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价。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上部分职能。

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第七条监事会职责监事会有权获得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任何议案和报告,并对全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合规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以及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设定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设定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偏好设定当前世界经济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部分行业、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面对这一窘境,我行就目前风险状况认真分析,现将风险偏好设定如下:一、风险点变化情况(一)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大。

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违约风险,是我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

一方面,当前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较差,小农意识较强,信用观念淡薄,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信用观念的淡化,认为向我行贷款也是一种民政性扶持,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金融体系多元化、多层次格局的形成,农业银行、包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纷纷介入农村市场,加上民间借贷的活跃因素,这种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势必导致本来较差的社会信用环境进一步加剧恶化。

而我行80%以上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农村,在这种信用环境背景下潜在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凸显。

(二)市场风险比较敏感。

我行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衡量金融产品收益率的重要指标.而我行点多面广,加上负债结构不合理,资金组织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我行当前盈利模式和结构单一,多元化的收入和盈利结构尚未形成,贷款利差目前仍是经营效益的主要支撑,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微乎其微。

随着利率市场化, 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水平明显高于我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利率的多次调减使存贷款利差进一步缩小,致使银行经营效益滑坡的趋势比较明显.利率风险对我行经营效益的影响逐渐显现。

(三)流动性风险明显。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势必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农业耕作已逐步被“三高”和特色农业所替代,农业产业已不是当前地放经济发展的主导,各类新兴的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工辅农的多元化产业结构格局已成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生产经营周期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贷款期限也随之延长,我行发放的贷款大部分是短期贷款,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比较突显,另外受市场经济冲击,导致大范围的经济萧条甚至经济衰退,致使到期贷款收回率水平偏低,部分到期贷款可能形成不良,关注类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信贷资金流动性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XX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促进业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标准,结合本行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操作风险系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三条操作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目标是:(一)降低操作风险的不确定性,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二)提高服务效率,实现流程优化,促进全行业务健康发展;(三)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第四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职责明确、分散控制、奖罚分明”的原则。

“全面管理”系指本行操作风险管理覆盖各级机构、岗位、经营管理活动和操作环节。

“职责明确”系指操作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操作风险防范的责任体系,明确和落实各级机构、部门和员工的具体责任。

“分散控制”系指根据操作风险的特征,在遵循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偏好下,实行各业务条线指导与监督下的、分层级控制模式。

“奖罚分明”系指鼓励各级机构和人员主动管理和报告操作风险,对于及时发现报告操作风险,有效避免或降低损失的行为给予奖励;对造成重大操作风险的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严格问责。

第二章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第五条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工董事会承担监控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最终责任。

董事会及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制定适用于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总体政策。

(一)高级管理层高级管理层是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具体组织者,对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负责。

1.总行行长职责:(1)在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方面,对董事会负最终责任;(2)根据董事会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及总体政策,负责批准、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总体情况的报告;(3)明确界定各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督促各部门切实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4)全面掌握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特别是各项重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或项目;(5)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必要的经费、设置必要的岗位、配备合格的人员、为操作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赋予操作风险管理人员履行职务所必需的权限等。

农商银行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作为一家金融机构,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着各种风险。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客户资金安全,农商银行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农商银行的年风险管理策略应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控制和处置五个方面。

风险识别阶段,农商银行应通过了解自身业务模式、市场情况等,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

风险评估阶段,农商银行应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定性、量化,确定各项风险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风险监控阶段,农商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通过风险指标设定、风险报告、风险度量等工具,对各项风险进行持续监测。

风险控制阶段,农商银行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风险处置阶段,农商银行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以减少可能的损失。

其次,风险偏好是指农商银行在面临风险时所承受的程度和能力。

农商银行的风险偏好应建立在平衡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基础上。

具体而言,风险偏好应包括风险承受限度、回报预期、投资期限、投资种类等方面。

农商银行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风险偏好标准。

通过科学的风险偏好管理,农商银行可以在经济效益和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三,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农商银行应对特定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农商银行应根据风险特点和风险性质,制定相应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其中,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评级标准、风险处置计划等。

农商银行应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在执行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时,农商银行应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

具体流程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处置等环节。

农商银行应制定明确的操作细则和操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

同时,农商银行还应建立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农商银行的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保证其风险控制和经营安全的重要手段。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治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治理政策和程序为提升风险治理水平和水平,建立风险治理的长效机制,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限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治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治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治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治理政策和程序.一、风险治理策略本行的风险治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躲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 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置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置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举措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治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四〕风险躲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当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治理,而且又无法躲避、不得不承当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升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当的价格补偿.二、风险治理流程.本行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限制体制,将风险治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限制四个主要步骤.〔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 ,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 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 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当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开展趋势,保证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治理、限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四〕风险限制:指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躲避和补偿等举措,进行有效治理和限制的过程.三、风险治理体系〔一〕本行董事会是最高风险治理与决策机构,承当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负责审批风险治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可以承受的总体风险水平,催促高级治理层采取必要的举措识别、计量、监测和限制各种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风险治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治理方面的履职情况.〔二〕监事会负责风险治理的监督,全面了解风险治理状况, 跟踪、监督董事会及高级治理层的内部限制工作, 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治理政策和原那么的行为.〔三〕高级治理层主要负责执行风险治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及时了解风险水平及其治理状况,并保证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治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限制各项业务所承当的各种风险.高级治理层应明确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风险治理部门结构,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明确本行所能承受的风险规模,建立有关风险治理政策和指导原那么的档案和手册.〔四〕风险治理部门应全面掌握本行的整体风险状况,其核心职能是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重要责任是监控各类金融产品和所有业务部门的风险限额, 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及时将其整合到风险治理的标准程序和模型中O〔五〕其他风险限制部门根据各自责任,实行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治理与限制.四、风险治理偏好本行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限制,在满足监管部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稳健经营要求的前提下,促进本行平安、持续、稳健运行,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提升经济资本回报率.其风险偏好涉及的主要风险定量、定性指标如下:〔一〕本行风险水平类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一〕流动性风险指标:1.流动性比例衡量本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不低于25%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低于60%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低于-10%.〔二〕信用风险指标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高于4%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高于5%本行的不良率最低应满足该项监管标准,且应保持在较低水平.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5%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10%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50%〔三〕市场风险指标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高于20%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四〕操作风险指标衡量本行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过失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本行将根据银监会具体政策出台后另行确定最低目标.〔五〕风险抵补水平指标2.本钱收入比不高于45%3.资产利润率不低于%4.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6.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50%7.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8.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五、主要风险治理及程序〔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治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卡透支、保函等业务.1.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识别贯穿于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等各环节.主要是对客户已提出申请但尚未实际发生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加以判断、鉴定,权衡比照该信用业务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后,决定是否对客户发生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风险识别分为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两个阶段.定性识别.主要是对客户一般情况的调查、了解,从整体上掌握客户如期归还债务的意愿和水平.定量识别.主要通过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在信用风险定性识别和定量识别的根底上,完成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再通过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等方法计量信用风险.以信用风险计量为根底,在符合信用发放的条件下,交由授信审批委员会审议后,并经有权审批人对该笔信用业务的潜在风险权衡利弊,最终决定是否与客户发生信用业务、以何种条件发生信用以及信用品种、期限等.2.风险监测.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到达引起关注的水平或临界值.主要包括:(1)监测对象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多种信贷资产组合层面的信用状况.(2)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不良资产/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贷款风险迁徙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3)风险监测中要及时探测出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举措.预警类别包括: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和客户风险预警.3.风险限制.主要通过限额治理、信贷审批、贷后治理和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1)限额治理是对某一客户(单一法人或集团法人)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最大信用风险暴露.如某一客户的信用风险暴露超过既定限额时,应采取更严的准入审批或更高层次的审批来处理.限额治理包括单一客户限额治理、集团客户限额管理、区域限额治理和组合限额治理.(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机制的建立和贷款发放机制的建立.贷款发放机制坚持授权治理制度和授信审批制度.授信审批制度遵循以下原那么:审贷别离原那么,即授信审批完全独立于贷款的营销和贷款的发放.统一考虑原那么,即对借款人所有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表内外业务风险暴露统一考虑和计量.展期重中原那么,即对任何信用风险暴露的任何展期都应作为一个新的信用决策,必须经过正常的审批程序.(3)贷后治理通常采取贷款转让和贷款重组方式来限制信用风险.贷款转让是指本行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分散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贷款重组是指当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本行为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引致的损失,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进行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4)本行将细化对信用风险的治理,对信用风险分配一定比例或额度的经济资本.(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治理的重点主要是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以及银行各类头寸等.1.风险识别及预警本行在科学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根底上,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缺□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收益分析法和风险价值分析法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和计量.(1)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防范、躲避为主.(2)产业风险识别及预警.产业风险包括产业内在风险和产业外在风险.产业外在风险.通过对国家产业开展战略及顺序、价格趋势、主要技术变化、上下游企业对产业的影响、政府管制方式变化的监测,总体判断产业的未来走势,制订相应的信贷产业策略.产业内在风险.在产业原那么符合信贷策略的前提下,通过对产业内企业集中程度、企业间竞争态势、技术装备结构、产业供销方式、销售渠道、产业内国家重点企业状况的监测,客观分析客户在产业内的开展后劲、长期开展态势,以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轨迹,作为决定是否对客户发放信用业务或以何种条件发放信用的重要依据.2.风险监测和报告本行风险治理部门应监测总体市场头寸、风险水平、盈亏状况以及市场风险经济资本配置及使用情况等指标, 动态掌握本行的市场风险情况,并按一定的频率向董事会和高级治理层报告.3.风险限制和化解本行应根据业务需求,完善市场风险治理限制手段:一是采用市场风险限额(含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手段,使所承当的市场风险规模限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使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与治理水平和资本实力相匹配.二是采用市场风险对冲手段,通过投资或购置与治理根底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或完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金融衍生品来对冲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治理市场风险.三是通过配置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来抵御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1)利率风险化解.根据利率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头寸的结构,合理确定各贷款客户的利率水平.(2)产业风险化解.通过对产业整体的统一授信,使该产业在本行的信用总额限制在一定限额以下,使本行信用总量在各产业间适量匹配.本行通过制定产业统一授信治理实施意见,定期和不定期调整分支机构的重点和高风险产业的总体授信额度.对超过统一授信的产业,压缩信用总量,以促进本行信用资产的结构优化.(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个方面.1.风险识别.操作风险识别主要包括归纳收集、同行借鉴以及排列风险优先次序等.(1)归纳收集.主要是对已发生的风险,查找是否由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形成,并对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 查找的重点主要是认定有无主观责任人的信用风险.(2)同行借鉴.比照同类银行的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查找本行是否有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失当之处.(3)排列风险优先次序.针对上述两种方法整理出的操作风险,按各类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形成风险的大小依此排列.2.风险预警.本行通过强化内控治理,增强监督检查,对操作风险及时预警.(1)信贷业务操作中主要的风险:调查、审查不严,向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或办理承兑汇票、信用证;对客户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缺乏约束;受理贴现要素不全的银行承兑汇票;担保手续不合法、不合规、造成担保失效或担保人免除责任;家庭共有财产做抵(质)押物的,没有取得共同所有人同意;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占管手续;未核实出质人是否同意质押或未经出质人签字同意.(2)业务经办中主要的法律风险:合同、文本、文书、凭证不完整、不标准;对不具备借款主体资格的客户贷款引起法律风险;受理不具备担保主体资格的担保引起法律风险;用土地所有权作为借款抵押物的无效抵押引发风险;抵债资产所有权未转移至本行;投标保函中,申请人在中标前撤标、改标或中标后不履行签约手续,担保业务中承当偿付责任等.(3)资产业务中主要的道德风险:盗窃库款;编造客户资料,利用个人消费贷款审批环节少的特点骗取贷款;与房地产开发商相互串通,办理虚假按揭,套取银行信用;未按规定办理质押物占管手续,内部人员私自将质押物取走;治理者授意经办人员隐瞒企业真实情况,套取银行信用;低值高估,接收抵债资产;高值低估,贱卖抵债资产等.(4)其它资产业务主要的风险:库存现金、贵金属的交接、保管手续不全;固定资产购置价格过高、治理处置不当和抵债资产接收、治理、处置不当,形成实物毁损等.3.风险计量.本行主要采用根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4.风险限制和化解.一是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本行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内控体系和规章制度进行自查及校正.根据风险排列优先次序,先急后缓地反映、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完善内控体系;二是保证内限制度的有效执行, 积极培育健康有效的合规治理文化.强化对内限制度的培训,使员工做到“应知应会〞, 降低业务操作中的水平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减少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增强对内限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所有部门、所有员工都要竭力维护内限制度的有效执行,任何人员都不得拥有超越制度的权力.三是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不管是主要面向客户的业务处理系统还是主要供内部治理使用的治理信息系统,都必须有助于支持风险评估、建立损失数据库风险指标的收集与报告,进而限制操作风险.(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缺乏或市场动乱, 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我行应当尽可能提升负债的稳定性和资产的稳定性,以降低流动性风险.1.风险识别.流动性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识别,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同质性识别.2.风险评估.适时监测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流动性比率指标, 同时采用现金流分析法、缺口分析法等方法评估流动性风险,并进行把握、调整,将其限制在警戒线内.3.风险监测.在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及时、有效监测银行各种内外部指标、信号和融资指标、信号的明显变化,适时采取正确的风险限制方法, 及时纠正错误.监测的方法包括压力测试法和情景分析法.4.风险限制与治理.本行流动性日常治理由金融市场部门负责,对各项流动性指标进行监控与分析,并作出相应决策.同时本行应制定流动性治理应急方案,包括危机处理方案和弥补现金流量缺乏的工作程序.〔五〕声誉风险声誉风险存在于本行经营的任何环节,通常与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叉同在.1.风险的识别.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是正确地识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中可能威胁本行声誉的风险因素.业务机构及重要岗位定期通过清单法详细列明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所包含的风险因素,然后将其中可能影响到声誉的风险因素提炼出来,报告给声誉风险治理部门.2.风险的评估、监测和报告.本行综合治理部(办公室) 为声誉风险的日常治理部门, 在日常治理中将收集到的声誉风险因素根据影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通过分析自身对各类利益相关者承当的责任以及收集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而预测本行的业务、政策或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响,评估本行即将采取的各类政策可能产生的结果. 声誉风险治理部门应当仔细分析和监测所收到的意见和评论, 通过有效报告和反映系统, 及时将利益相关者对本行的正面、负面评价和行动,所有的沟通记录和结果,以及本行应当采取的应对举措建议,报告董事会及高级治理层.3.风险的治理和限制.(1)将声誉风险治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治理体系. 董事会负责制定风险治理政策, 建立全行声誉风险治理体系, 监控全面声誉风险治理的总体状况和有效性,承当声誉风险治理的最终责任.本行应建立和制定适用于本行的声誉风险治理机制、方法、相关制度和要求,内容包括风险排查、分级治理、应急处理、投诉处理及监督评估、信息发布及归口治理等.(2)采取恰当的声誉风险治理限制方法,包括强化声誉风险治理培训、保证实现承诺、保证能及时处理投诉与批评、从投诉与批评中积累早期预警经验、尽量将开展战略与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保持一致、将社会责任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接触、增强对客户、公众的透明度、制定危机治理规划等.。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序实施和推行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XX》等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可能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产生不利影响并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法律和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不包括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五)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户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

(六)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本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七)法律和合规风险是指本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八)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本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围绕本行总体经营目标,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并履行相应风险管理职责,有效识别、评估、应对、监测及报告涵盖全行各类业务的风险,进而为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持续过程。

第四条全面风险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全面性原则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要覆盖所有机构及员工、所有业务类别、所有流程和所有风险形态。

(二)全员参与原则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动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构建和完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有效实施风险限额管理,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监管要求及省行《省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限额管理指导意见》(行发〔2017〕212号),制定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一)风险偏好。

是指依据本行战略目标,在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约束下,所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

风险偏好陈述是对风险基本取向的概括性文字表述,表明本行对待风险的基本态度。

风险偏好陈述应根据全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内外部限制等因素综合确定,并与全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高度相关,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二)风险容忍度。

是指有关本行收益、资本、风险等总体情况的一系列代表性定量指标,旨在搭建全行总体风险的量化框架,是对风险偏好的进一步量化和细化。

风险容忍度指标及其设置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风险偏好陈述书。

是指经本行董事会批准,以书面正式文件为载体对风险偏好和主要风险容忍度量化指标作出正式且清晰的说明。

(四)风险限额。

是指依据风险偏好陈述内容,针对客户、产品、行业、区域或风险类别、业务线等设定的更为细化的风险控制指标,是风险偏好的具体落地实施形式。

(五)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是指有关风险偏好的制定、沟通实施以及监测等系列管理活动,包括职责分工、风险偏好陈述、风险限额管理等。

有效的风险偏好管理体系需将政策、流程、限额、控制、系统等有机结合。

风险偏好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战略层面,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石,通过内部政策、指标体系、考核机制、监测与纠偏机制、后评价报告等形式层层传导,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

限额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战术层面,是风险偏好管理组成部分,是风险偏好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限额管理不能替代风险偏好管理,特别是没有明确战略和风险偏好管理机制的限额管理。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2018年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农商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本行《章程》,结合本行风险管理实际,特制定本行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一、风险管理策略本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五个方面。

(一)风险分散:即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在经营中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或同一地域的客户,使客户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风险。

(三)风险转移:即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如担保)。

(四)风险规避:即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五)风险补偿:即对于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可以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二、风险管理流程。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制,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

(一)风险识别: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对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即确定正在或将要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计量:指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所承担的所有风险,并采用压力测试等其他分析手段进行补充。

(三)风险监测:指通过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随时关注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现质量、效果。

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

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

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中心,承担着信贷、支付、储蓄、投资等职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银行业也面临着风险管理的挑战。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为规避、转移或接受某些风险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正确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银行的偿付能力和盈利能力。

本文将探讨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实施。

一、风险管理的策略1、风险管理框架建立银行在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时,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

该框架应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结构和操作过程。

银行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来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该部门应将风险管理作为其核心职责,通过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方法等方式来确保风险的有效管理。

2、风险识别和评估银行需要通过对银行业务和交易所涉及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潜在影响,以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地图、风险分类和风险评估模型等。

通过这些方法,银行可以及时发现并报告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发展成危机。

3、风险管理措施银行需要制定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防范和减少风险。

经过风险识别和评估后,银行可以按照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严格的风险原则和管理流程、行为准则和规则以及严格的风险控制要求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确保银行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并且对外部风险具有一定自我保护能力。

4、风险监测和控制银行需要建立风险监测和控制的体系,全面掌握银行的风险状况。

在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同时,银行应当设立一套完善的监测和控制制度。

该制度应当对银行所有的贷款、投资等业务进行监测,及时了解风险变化,以便采取及时的对策来控制风险。

二、风险管理的实施1、制度建设银行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制度基础上。

如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方法等制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完整和完善的制度,可以使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有效保障,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XXX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XXX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XXX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重大风险
管理政策和程序
本行致力于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本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等方面。

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本行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高管层领导和风险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和监督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实施情况,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本行制定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信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本行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支持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四)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本行注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等方式,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风险管理能力。

总之,本行将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流程和体系,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以保障本行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则风险管理总则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则风险管理总则

欢迎阅读【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则(2010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中国银行整体发展战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整体性、集约性、针对性、有效性,保障银行业务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章程》及相关监管规定,参考国际同业先进实践,特制定《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则(2010年版)》(以下简称《总则》)。

总则是我行风险管理最高层次纲领性文件。

第二条风险是指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始终存在于银行经营的每一项活动中。

我行面临的风险类别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等。

:第二章风险管理目标第三条中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监管部门、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稳健经营要求的前提下,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优化资本配置,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条中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一)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涵盖中国银行整体,包括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

(二)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风险管理覆盖各类别风险,涵盖全行所有经营业务,银行对各类别、各业务风险进行一体化识别、评估和管理。

(三)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相关的业务和管理人员应认同中国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明确了解中国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原则,认同并严格执行风险管理制度。

(四)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的全流程,渗透业务发展、管理控制、操作保障等所有环 节。

独立的内部审计,是评估整体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全流程的一部分。

(五)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理念和做法,结合经济环境和经营状况, 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需要依靠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 来实现。

(六)全额的风险计量口径全额的风险计量是银行在明确总风险敞口基础上, 把经济资本配置到各风险类 别、各机构、各业务线。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等相关监管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是指董事会对全行在实现经营战略目标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的表达方式。

第三条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体现收益、资本和风险的均衡,应与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并服务于整体战略的实施推进,是制定年度预算和业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为我行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明确的政策指导和风险水平要求,使我行能够承担与经营战略和管理能力相符的风险,防止承担不可接受的风险或过低的风险,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

第四条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的管理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应当与我行规模、业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经验战略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其内容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相衔接。

(二)全面性原则。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应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覆盖收益、风险、资本、流动性等总体经营目标和我行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

(三)有效性原则。

确保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能够有效传导至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其执行情况能够得到持续监控和评估,从而使我行能够有效抵御所承担的总体风险和各类主要风险,有效支撑各项业务的稳健经营与发展。

(四)动态性原则。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监管要求、业务发展水平以及我行风险管理能力等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涉及的制度、标准和流程等进行持续跟踪、调整。

第一章职责与分工第五条董事会对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以及全行风险承受能力、经营战略所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承担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如下:(一)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银行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银行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

银行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在当今金融市场的高度竞争中,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承担着重要的风险管理责任。

银行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对于银行的稳健运营和客户的资金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银行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并分析其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首先,银行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策略之一是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

银行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贷款额度和利率。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抵押品、担保等方式来降低信用风险。

例如,银行在发放房地产贷款时,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房产作为抵押物,以确保在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可以通过变卖抵押物来弥补损失。

其次,市场风险管理是银行工作中的另一个重要策略。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导致的资产价值损失的风险。

银行通过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对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和控制。

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管理市场风险,例如多元化投资组合、对冲交易等。

多元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银行资产暴露于单一市场的风险,从而降低整体市场风险。

对冲交易是指通过建立相反的头寸来抵消市场风险,从而保护银行的资产价值。

此外,操作风险管理也是银行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操作失误、系统故障等因素导致的损失风险。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来管理操作风险。

例如,银行可以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来提高操作效率,减少系统故障的可能性。

最后,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是银行工作中的关键策略之一。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面临资金流出压力时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流动性资金的风险。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流动性管理框架、制定合理的流动性政策等方式来管理流动性风险。

例如,银行可以建立紧急贷款机制,以应对突发的资金需求。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获得额外的流动性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6〕44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等相关监管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是指董事会对全行在实现经营战略目标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的表达方式。

第三条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体现收益、资本和风险的均衡,应与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并服务于整体战略的实施推进,是制定年度预算和业务计划的重要依据。

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为我行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出明确的政策指导和风险水平要求,使我行能够承担与经营战略和管理能力相符的风险,防止承担不可接受的风险或过低的风险,从而实现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

第四条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的管理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应当与我行规模、业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经验战略和管理能力相适应,其内容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相衔接。

(二)全面性原则。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应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覆盖收益、风险、资本、流动性等总体经营目标和我行所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

(三)有效性原则。

确保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能够有效传导至各业务条线、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其执行情况能够得到持续监控和评估,从而使我行能够有效抵御所承担的总体风险和各类主要风险,有效支撑各项业务的稳健经营与发展。

(四)动态性原则。

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监管要求、业务发展水平以及我行风险管理能力等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涉及的制度、标准和流程等进行持续跟踪、调整。

第一章职责与分工第五条董事会对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以及全行风险承受能力、经营战略所确定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承担最终责任,主要职责如下:(一)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二)制定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包括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设定风险偏好和确保风险限额的设立。

(三)必要时对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进行调整。

(四)审阅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内部审计报告。

第六条董事会授权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如下职责:(一)审议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

(二)审议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及其调整方案。

(三)监督高级管理层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听取关于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七条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体系中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按照监管要求,根据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建立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明确各相关部门(或直属单位,下同)职责,合理设置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岗位并配备能够履行管理职责的人员,督促各部门履行管理职责。

(二)提出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建议。

(三)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在全行得到落实。

(四)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执行情况,并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变化适时提出调整建议。

高级管理层授权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上职责。

第八条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过程中履职尽责情况,并将相关监督检查情况纳入监事会工作报告。

第九条总行风险管理部是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其主要职责如下:(一)组织拟订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办法并重检。

(二)组织各相关单位拟订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

(三)按照高级管理层要求,组织总行各相关部门、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执行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

(四)组织监测、分析、评估并报告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对违反风险管理策略及突破风险偏好的情况及时预警、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五)对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规范的文档记录。

第十条总行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如下:(一)提出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建议,包括承担此类风险的原因、拟采取的管理原则与导向,拟订风险偏好指标及其限额。

(二)根据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提出风险政策与风险限额方案,并落实执行。

(三)监测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情况,提出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调整建议,并向风险管理部提供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情况的报告。

(四)参与对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的评估,负责归口管理风险的评估工作。

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分工详见附表《****银行各类主要风险分工一览表》。

第十一条总行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相关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如下:(一)总行财务管理部负责在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制定过程中提供盈利类指标及其目标值,在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过程中提供盈利指标的执行情况报告。

(二)总行资产负债部负责在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制定过程中提供风险调整后相关收益类指标及其目标值,在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过程中提供风险调整后相关收益类指标的执行情况报告。

(三)总行各业务条线部门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要求开展业务,并向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提供执行情况报告。

(四)总行各管理部门应在管理流程中考虑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要求,并向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提供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二条总行审计局负责对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各附属机构应根据本办法要求,建立适合本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偏好管理体系。

第二章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内容第十四条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制定依据,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的关联性。

(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

(三)各类主要风险的管理策略,包括承担此类风险的原因、风险管理原则要求和采取的管理措施导向。

(四)各类主要风险偏好定量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为实现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愿意承担的风险总量;愿意承担的各类风险的最大水平;资本、流动性抵御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的水平;利润、风险、资本、流动性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等。

(五)可能导致偏离风险偏好目标的情形和处置方法。

第十五条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应充分考虑内部和外部相关利益人对我行经营管理的期望,确保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并满足监管要求。

内部利益相关人包括但不限于: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及内控合规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员工等;外部利益相关人包括但不限于:监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本市场分析机构、潜在投资者、客户等。

第十六条在确定我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我行目标评级、最大可承受损失、目标收益率、收益分配政策、我行对经济环境的敏感度等因素,确定具有可传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

第十七条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涵盖主要风险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国别风险等。

第三章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管理流程第一节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制定第十八条每年年底,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组织各主要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以及附属机构拟订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方案,并在征求总行各部门、各附属机构意见后,提交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

第十九条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方案经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

第二十条经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方案,最终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

第二十一条经董事会审核批准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方案应印发全行执行。

第二节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传导第二十二条高级管理层应综合考虑资本、风险集中度、流动性、交易目的等方面因素,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年度风险政策,并按照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设定风险限额,细化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确保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目标得以实现。

第二十三条高级管理层同时应建立相应机制,将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相衔接,从而使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在各级机构、各业务条线、管理条线、附属机构得到有效传达和执行。

第二十四条各附属机构应按年度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要求,制定本机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并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五条按监管要求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报送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方案。

第三节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监测与报告第二十六条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组织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各附属机构,按风险偏好指标监测频率要求,监测风险偏好执行情况,并按季监测风险管理策略落实情况。

第二十七条总行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各附属机构应在每季度初15个工作日内将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执行情况报送总行风险管理部。

当风险偏好目标被突破时,责任部门或机构应深入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

第二十八条按季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监事会财务、内控与风险监督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年度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十九条风险偏好指标实际值临近监管指标限额时,应启动相应的纠正措施和报告程序,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并向银监会报告。

第三十条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及执行情况报告属于我行商业机密,未经允许,不得对外披露。

第四节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评估与调整第三十一条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战略目标调整、业务发展趋势等情况,及时评估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在行内传导和实施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必要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三十二条在报告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方案年度执行情况的同时评估其有效性。

第三十三条总行各类主要风险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牵头管理部门及风险偏好指标归口管理单位根据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变化等实际情况,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指标的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原因、调整目标、调整后拟采取的管控措施等,确保调整后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更具现实性和可落地性。

第三十四条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调整方案经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提交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

第三十五条经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调整方案最终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

第五节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的内部审计第三十六条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偏好应被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审计频率由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全行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