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烯菌酯综述
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分析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下同。
从表2可知,对照处理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
26.86%,病情指数为20.48。一遍用药下各处理的病
穗率均显著低于CK,表现为T3<T5<T4<T2<T1,
T2和T1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T1。病
情指数表现为T3<T4<T5<T2<T1,各处理均显
表1 各处理药剂类型及用量
处理
药剂
CK
清水
T1
氰烯菌酯悬浮剂150ml/667m2
氰烯菌酯悬浮剂130ml/667m2+450克/升咪
T2
鲜胺水乳剂80ml/667m2
氰烯菌酯悬浮剂130ml/667m2+430克/升戊唑
T3
醇悬浮剂25ml/667m2
氰烯菌酯悬浮剂130ml/667m2+8%叶菌唑
T5 507.49a 39.00c 47.36b 7528.07c 20.12
从表4可知,不同处理两遍用药对小麦产量有着
显著的影响,药剂处理的小麦穗数均显著高于CK,
各药剂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各处理穗粒数从大到
小依次为T3>T4>T2>T5>T1>CK,药剂处理均
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分别比CK高出
著低于CK,组合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
T1。病指防效T1为62.79%,T2为67.53%,比T1高
出7.55%,T3为83.22%,比T1高出32.54%,T4为
73.68%,比T1高出17.34%,T5为70.93%,比T1高出
12.96%。
两遍用药下各处理的病穗率均显著低于CK,
表现为T3<T4<T2<T5<T1。病情指数表现为T3
T4
氰烯菌酯综述
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柏亚罗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主流杀菌剂大多广谱不同,氰烯菌酯更专注于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
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众多创制农药中独树一帜。
其作用机理虽仍未明确,但从其与大多数市售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来看,其作用机理与众不同;初步研究推测,其作用靶标为肌球蛋白-5(myosin-5)。
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0.82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1.07亿元)之后,第2个迈入亿元方阵的创制产品。
对于氰烯菌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兄弟单位全方位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氰烯菌酯的优秀性能,展示了其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凸显了它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收获了用户和市场对氰烯菌酯的高度认可和可观回报。
国内创制农药约50个,而氰烯菌酯就这么“任性”,凭借其专注的特性将自己锻造成精品。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抗性发展呼唤新药剂的诞生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小麦扬花期遇雨极易流行。
赤霉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致人畜中毒。
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但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治失效的风险。
氰烯菌酯综述
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柏亚罗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主流杀菌剂大多广谱不同,氰烯菌酯更专注于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
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众多创制农药中独树一帜。
其作用机理虽仍未明确,但从其与大多数市售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来看,其作用机理与众不同;初步研究推测,其作用靶标为肌球蛋白-5(myosin-5)。
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0.82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1.07亿元)之后,第2个迈入亿元方阵的创制产品。
对于氰烯菌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兄弟单位全方位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氰烯菌酯的优秀性能,展示了其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凸显了它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收获了用户和市场对氰烯菌酯的高度认可和可观回报。
国内创制农药约50个,而氰烯菌酯就这么“任性”,凭借其专注的特性将自己锻造成精品。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抗性发展呼唤新药剂的诞生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小麦扬花期遇雨极易流行。
赤霉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致人畜中毒。
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但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治失效的风险。
(劲护)_氰烯菌酯说明
29
• 小麦根系对药剂的吸收和输导性测定
• 氰烯菌酯灌根,可抑制 下部和上部接菌叶片上 病斑的形成,对下部叶 片的保护效果好于上部 叶片。
t h e l e n g t h o f t h e l e s i o n (c m )
2.5 2 1.5 1 0.5 0
CK 125 250 500 750 1000
the middle the upper the lower
JS399-19 (ug/ml)
氰烯菌酯可被叶片吸收、滞留并向上 输导的生物学特性。
31
• 氰烯菌酯的保护性测定
400 µg/mL多菌灵 和氰烯菌酯分别 喷洒麦穗3 、2 和1 d后接种多菌 灵敏感和抗性分 生孢子混合液。 氰烯菌酯防效分 达到73%、78% 和 88%。多菌灵的防 效只有5.2%、 10.9% 和9.6%。
%
8.96 7.91 河南 0.43% 6.03 3.77 3.36 3 2.76 1.81 2.16 1.25 0.25 0.29 0.79 0.45 1.520.6 1.06 0 0 0000 0 0 0 0.88
19861991 1994 1997 20 0 0 2003
19.8 10
5 0
13.7 8.6
26
2、抗菌谱、活性及作用方式
群体中的敏感性差异小
• EC50:0.15±0.05 µg/mL; • EC90:0.71±0.25 µg/mL; • 最低抑制浓度(MIC)≤4.0 µg/mL。
Frequency (%)
镰刀菌专化性杀菌剂
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
品纯度不低 于 9 5 %,室 温下稳定 ,遇 高温脱 水 ,可湿粉 剂可与 许多农药 粉剂混 用 ,不能 与液剂 混用 ,以防药害 。 毒 性 :雌 、雄大 鼠急性 口服 L D 0 为 1 0 8 mg / k g ;雌小 鼠为 2 0 0 mg / k g ,雌性豚 鼠 为2 7 . 1 mg / k g ;对北美鹌鹑 连续用药 8天其 T L m值为 3 8 . 5 mg / L( 4 7 . 5 %可湿粉 )。 防治对象 和使 用方法: 毒菌锡为非 内吸性杀菌剂 , 能有效 防治对铜类杀剂敏感 的一 些菌类 。 以0 . 2 5 — 0 . 3 0 ,0 . 0 4 6 - 0 . 0 5 5 k g a i / n a剂量 可 防治 马铃 薯早 疫 病 、晚疫 病 。用 0 . 0 5 5 -
氰烯菌酯能在 防病增产的 同时降低小 麦穗 粒 中的毒 素含量 ,提高小麦 品质 。
9 、耐雨水冲刷 。
扬花期小麦叶片 ,中部涂抹 5 0 0 g / mL药剂 ,1 2 、2 4 、4 8 小时后清洗用药部位 ,针 剌 接种后放于 RH8 0 % ~9 0 %、2 5 ℃人工气 候箱 里培养 ,7 d后所有处理 叶片都只有 轻微 的发病症状 ,防治效果达到 9 0 %左右 。说 明氰烯菌酯在小麦 叶片上能被植物吸收 ,不被雨
水 冲洗 。在生产上 ,施药 l 2 小 时后下雨不影响 防治效果 ,不需要重新 施药 。 l 0 、使 用安全 ,无残 留。
氰烯菌酯 2 5 %悬浮剂按推荐剂量 3 k g / h a( 有效成分 0 . 7 5 k g / h a )和 襄化市蜴l o. 薹 》 0农 化 行 业 资 深 媒 体 z / 6 7 4
{ 蜴 l …产 品
创制杀菌剂—— 氰烯菌酯
氰烯菌酯
全新机理、自主创制农药劲护®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四川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受害严重,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替代富民隆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中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但是,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失败的危险。
为攻克小麦赤霉病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中国最早农药研究机构之一的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经多年大量的化合物合成及生物学活性测定与筛选,发现了氰烯菌酯(2-氰基-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这种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的新型杀菌剂。
氰烯菌酯,试验代号:JS399,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
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
氰烯菌酯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同类产品应用问世。
中国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25%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
一、产品简介氰烯菌酯原药登记证号:LS20072660;25%氰烯菌酯悬浮剂登记证号:LS20072657;生产批准文件号:HNP32066-D4254;产品标准证号:Q/3201PI 056-2006.农业部登记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发明专利号:ZL01 1 15593.0;ZL 2004 1 0014097.8;ZL200410065145.6;ZL200610125921.6、ZL200710020277.0。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好
( 1)安 全性观 察 。 观察 试 验 药剂 对小 麦 生长 的 影
3 4
i
种植有方l
东 台: 5 2 %氰茵 酯悬 浮剂 1 0 克、 1 0 连续使 用 2 0 防治 小麦 赤霉病 1 或2 O 克 5 0克 次 次防 效 明显高 于5 %多菌 0 O 克或8 %多菌 灵6 ~ 25 ,但不 同剂量 问防效相 0 0 6 .克 2 ,保 穗 效果 分 别是 9 . 1 次 5 3 %、9 .2 ;病 指 防效 分 灵 1 O 79 % 别是 9 7 44 %、9 _7 67 %,均 高于 亩用8 %多菌 灵6 克防 近 ;如皋点亩 用2 %氰 烯菌酯 1 0 、1 0 防治小 麦赤 0 0 5 O克 5克
皋 、东台 、洪 泽9 个示范 点。其 中张 家港安排在 杨舍镇河 厂 生产 ,市售 ),示 范面 积 1 ;靖 江 ( 通农 药 厂生 亩 南
头村 ,小麦 品种 为扬麦 1 号 ,2 0 年1 月3 日机 灭茬免 产 ,市售 ),示范面积 O5 ;东台为8 %多菌 灵可湿性 6 09 O 1 .亩 0 耕 播种 ;金坛 市安 排在 尧塘镇 岸头 村 ,小麦 品种 为扬麦 粉  ̄ 6 克/ ( : 0 亩 上海宏 邦化 工有 限公司生产 ,市售 ),示 r J 1 5,1 月1 日免 耕直播 ;丹 阳市 安排在珥 陵镇 中仙 村 , 1 0 范 面积 1 ;洪泽 为8 %多菌 灵水分 散颗 粒剂6 .克/ 亩 0 25 亩 ( 太仓 市农药厂生产 ,市 售 )。示范面积07 亩 ; I5 ( 4)空 白对 照 ,张 家 港 10 ,金 坛 、丹 阳 、邗 .亩
小 麦品种 为扬麦 1 ,1 月底播 种 ;江都市 安排在仙 女镇 5 1
涵 西村 ,小 麦 品种 为扬麦 1 5,1 月6日耕翻 撒 播 ;靖江 1
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
病 均具 有 优 良的 防 效 ,与 对 照 药 剂 多
菌 灵 、咪 鲜 胺相 当。 防 治小 麦赤 霉病 ,
防 治 适 期 在 小 麦 扬 花 初期 至 盛 期 。每
亩 用2 % 烯 菌酯 悬 浮剂 10 0 克 对 5氰 0 ~2 0
深翻 改土 ,清 除病 残体 。黄 瓜收 获 后及 时 清 除病残 体 ,特 别是 残根 ,要集 中烧
膜 1 后松 土 定植 ; 用 1% 线 丹颗 粒 周 或 0克 剂 3 公斤 沟 施用 药 ; 3 乐 尔颗 粒 ~4 或 %米
剂3 公斤 均 匀施于 定植 沟 穴 内。
根结线 虫除危 害黄瓜外 , 能危 害番茄、 还
辣椒 、茄子 、 菜豆 等2多种蔬 菜。 0 1症状 黄 瓜 根结 线 虫病 仅发 生于 . 根部 ,尤 以侧 根和侧 枝 最易 受害 。根部 被 害 部 位 产 生 大 小 不 等 的瘤 状物 或 根 结 。 剖开 根结可 见其 中藏 有很 多黄 白色 卵 圆形雌 线虫 。重 病株 地上 部分 表现 为 生长衰 弱、植株矮 小 ,叶 色淡而 无光泽 ,
『 粳8号( I 一 8 原代号吉O 2) 1 4 1 是吉林 l 亡 : .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 99
}u 年 以 高 产优 质 日本 品 种奥 羽 3 6 4 号 为母 本 、抗 逆性 强大 穗 少 蘖 的长 自9 号为 父本 ,经人 工 杂交 选育 而成 。2 0 05 年通 过吉 林省 品 种审 定委 员会 审 定及 通 过 国家 品种 审定 委 员会 审定 ,2 0年 通 06
种 ,应 适 当 加 大 播种 量 。
灌水 , 覆盖地膜 , 密闭温室或大棚1 ~2 5 0
天, 经过夏季高温 或水淹 , 效9 以上 。 防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示范
500
455 91.0 40.5 47.7
D 30%多酮 100g 500
414 82.8 40.7 47.4
E
80%多菌灵 100g 两次
500
102 20.4 15.7 79.7
f
ck
500
478 95.6 77.4
由表 2 可以看出:(1)处理 a、b、c、d、e 每穗有 26.7 粒、29.2 粒、27.4 粒、29.0 粒、29 粒,空白对照仅 26.2 粒,分别比空白增 加 0.5 粒、3.0 粒、1.2 粒、2.8 粒、2.8 粒,单穗粒数最高的是氰烯 菌酯,防治效果越好单穗粒数越多,呈正相关;(2)处理 a、b、 c、d、e 病粒率分别是 53.2%、4.5%、52.9%、38.6%、2.8%,空白 对照的病粒率是 76.5%,多菌灵两次和氰烯菌酯病粒率分别 是 4.5%、2.8%,其它 3 个处理病粒率高达 38.6%(下转 150 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May. Sci. Bull. 2013,19(09)
93
25%氰烯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示范
孙友武 蒋 山 高 矿
(凤台县植保站,安徽凤台 232101)
摘 要:2012 年在凤台县桂集镇园艺村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大田示范,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mL/667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 79.6%,与 80%多菌灵 100 克/667m2两次施药的防病和增产效果相当,显著
作者简介:孙友武(1971-),男,农艺师,长期从事植物检疫、病虫测报、试验示范工作。 收稿日期:2013-04-14
150
步操作分离出来的种子摊匀,然后将其分成几个长条,从每 个长条种子中随机数取 1 000 粒种子,再进行称量和计算。
国内创制的专业防治镰刀菌病害农药——氰烯菌酯
理化性质氰烯菌酯结构式中文通用名:氰烯菌酯英文名:Phenamacril分子式:C12H12N2O2相对分子质量:216.2CAS:39491-78-6化学名称: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原药为白色固体粉末熔点:123℃~124℃蒸气压(25℃):4.5×10-5 Pa溶解度(20℃):难溶于水、石油醚、甲苯, 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稳定性:在酸性、碱性介质中稳定, 对光稳定氰烯菌酯25%悬浮剂悬浮率≥ 90%;倾倒试验:倾倒后残余物≤5.0%,洗涤后残余物≤0.5%;湿筛试验 (通过75 μm试验筛)≥98%;产品在常温条件下质量保证期为2年。
毒性氰烯菌酯原药和25%悬浮剂大鼠急性经口LD50均>5 000 mg /kg,急性经皮LD50均>5 000 mg/kg;对大白兔皮肤、眼睛均无刺激性;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结果均为弱致敏物 (致敏率为0);原药大鼠13周亚慢性喂养毒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雄性44 mg/kg·d,雌性47 mg/kg·d;3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未见致突变作用。
氰烯菌酯原药和25%悬浮剂均属微毒杀菌剂。
环境生物安全性评价氰烯菌酯25%悬浮剂对斑马鱼的96 h LC50 7.7 mg/L;鹌鹑经口染毒(灌胃法) LC50为321 mg/kg;蜜蜂(胃杀毒性) 48 h LC50为536 mg/L;家蚕(2龄)食下毒叶法LC50436 mg/kg桑叶。
该产品对鱼、鸟为中毒,蜜蜂和家蚕为低毒。
要严格按登记规定使用, 不得污染各类水域等环境, 不得在河塘等水域清洗施药器具, 以免造成对有益生物的不利影响;在鸟类保护区禁用本品;使用时注意对蜜蜂的保护。
镰刀菌专化性氰烯菌酯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
劲护氰烯菌酯使用方法
劲护氰烯菌酯使用方法劲护氰烯菌酯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农业生产中,正确使用劲护氰烯菌酯可以有效地控制作物病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劲护氰烯菌酯的正确使用方法,以确保其最大的防治效果。
1. 使用前的准备。
在使用劲护氰烯菌酯之前,首先要做好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需要检查喷雾设备是否正常,喷嘴是否堵塞,喷雾压力是否合适。
同时,还要注意天气情况,选择在风速较小的清晨或傍晚进行喷雾,避免高温、大风、雨雪天气进行喷药,以免影响药液的附着和防治效果。
2. 药液的配置。
在使用劲护氰烯菌酯时,需要按照规定的配比将药剂和水充分混合。
首先将适量的水倒入喷雾罐中,然后按照配比将劲护氰烯菌酯加入水中,并充分搅拌均匀,确保药液的浓度均匀一致。
3. 喷雾技术。
在进行喷雾作业时,需要注意喷雾技术,确保药液均匀喷洒在作物上。
喷雾时要注意喷雾角度和喷雾距离,尽量将药液均匀喷洒在植物的叶面和茎部,避免出现漏喷和重喷的情况。
同时,要注意避开蜂窝、鱼塘等敏感区域,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注意事项。
在使用劲护氰烯菌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首先,要注意避免与人体直接接触,使用时要穿戴好防护服和防护面具;其次,要避免误食,将药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存放;最后,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喷雾设备和更换工作服,避免残留药液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5. 药液的处理。
在使用劲护氰烯菌酯后,要及时处理剩余的药液和药液包装。
剩余的药液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不能随意倒入水体或土壤中,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药液包装要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回收或处理。
总之,正确使用劲护氰烯菌酯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做到喷雾均匀、避免污染、注意安全,以确保其最大的防治效果。
同时,要注意环保,做到药物包装和药液的合理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2007,9(3):2352239C hinese J ourna l of Pesticide Science・研究论文・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陈 雨, 张文芝, 周明国3(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摘 要:氰烯菌酯(22氰基232氨基232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219)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F usa rium gram inea rum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
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药剂对禾谷镰孢菌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生长抑制活性;同时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氰烯菌酯能够强烈地抑制禾谷镰孢菌敏感菌株菌丝的生长,EC值分50布在0.092~0.141μg/mL之间;并可降低敏感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速率,以及影响其萌发的方式,使芽管从分生孢子基部和中间细胞萌发的比率增加;同时氰烯菌酯使敏感菌株分生孢子膨大、畸形,并使其芽管肿胀、扭曲,明显抑制其芽管的伸长生长;但对抗性菌株的抑制作用和致畸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氰烯菌酯;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孢菌;孢子萌发;致畸作用中图分类号:S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03(2007)0320235205Effects of JS399219on Con i d i a l Ger m i n a ti on and M yceli a lGrowth of F usa rium gram inea rumCH EN Yu, ZHAN G W en2zhi, ZHOU M ing2guo3(Key L abora tory of M onitoring and M anagem ent of P lant D iseases and Insects,M inistry of Agriculture,N anjing Agricultura l U niversity,N anjing210095,C hina)Abstract:JS399219(22cyano232am ino232phenylacrylic acetate)is a novel fungicide exhibiting specific activity against Fusa rium gram inea rum.In vitro,the inhib itory activ ity of the fungicide against m ycelial grow th of both sensitive and resistan t isolates of Fusa rium gram inea rum w as m easur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ungicide on conidial ger m ination of Fusasium gram inea rum w as deter m ined.T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JS399219could strongly inh ibit the m ycelial grow th of a sensitive isolate of F usa rium g ram inea rum w ith the EC50values0.092~0.141μg/mL.JS399219decreased the speed of conid ial ger m ination of the sensitive isolate of Fusa rium gram inea rum,strongly inh ibited the ger m tube grow th of the conidia, and affected the conid ia ger m ination by increasing the ratio of the tubes ger m inated from the basal and that from the m iddle parts of the conidia increased.M o reover,JS399219cou ld cause abnor m ality of conid ia and the tubes of the sensitive isolate,by inducing the conidia,and the tubes sw ollen and conto rt,respectively.H ow ever,the fungicide w eakly affected the JS3992192resistant iso lates. 收稿日期:2007205206;修回日期:2007208222. 作者简介:陈雨(19822),男,安徽铜陵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杀菌剂方面研究;3通讯作者(A uthor for correspondence):周明国(19582),男,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联系电话:025*********;E2ma il:m gzhou@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2006CB1019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 E01A04208);国家“863”计划(2006AA10A2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048,3067138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307028);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BG2006328).Key words:JS199219;w heat scab;Fusa rium gram inea rum;conidial ger m ination;abnor m al activ ity 禾谷镰孢菌F usa rium g ram inea rum S chw.有性态为玉黍蜀赤霉G ibbere lla zeae Petch,是许多植物病害尤其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
劲护与其他杀虫剂比较
对植物具体有很强的抑制功能,不可用于浸种。高浓度下明显抑制叶片生长,作物破口前后应停用。不可灌根防治枯萎病等病害
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无毒素产生,大幅改善农产品品质。
对产量影响
无影响
连续使用可以抑制叶片生长,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最终会影响产量。
全新作物机理,近年投入使用,尚无任何抗性产生
作用方式
单纯治疗剂,只能在病菌侵染以后使用。
具有保护盒治疗功能,在病菌侵染前后使用都有效
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在病菌浸染前后使用都有效。
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在病菌浸染前后使用都有效。
对作物及农产品品质影响
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但明显提升谷物毒素含量,减低农产品品质。
连续使用可以抑制叶片生长,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最终会影响产量。
可有效稳定作物低毒
微毒
市场前景
即将在大田作物病害防治中停用
已被限制在大田作物上的使用次数
已被限制在大田作物上的使用次数
农技推广中心要求加大推广力度
氰烯菌酯与常用药剂各项对比分析
成分
多菌灵
三唑酮\烯唑醇
己唑醇\戊唑醇
氰烯菌酯
杀菌谱
广谱杀菌剂,对各类高等真菌病害均有效,无特效防治谱;易被土壤颗粒吸附,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灌根防治枯萎病效果一般
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高效。对纹枯病防效较理想;但对赤霉病、枯萎病、恶苗病等病原真菌活性一般。
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特效。对纹枯病防效突出,但对赤霉病、枯萎病、恶苗病等病原真菌活性一般。
专业针对赤霉病、枯萎病和恶苗病等镰刀属病害防效突出。
抗性水平
25%氰烯菌酯悬浮剂使用介绍
25%氰烯菌酯悬浮剂使用介绍
25%氰烯菌酯悬浮剂(劲护)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自主开发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对由镰刀菌引起的作物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病害活性突出。
室内EC50活性是多菌灵的4倍。
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取代芳烃类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即对噻菌灵、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咪鲜胺、戊唑醇和嘧菌酯等常用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菌,劲护仍具有突出的防治效果。
亩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技术:防治小麦赤霉病亩用
100毫升,手动喷雾器对水40公斤,机动弥雾机对水15公斤。
一般年份在齐穗期用药,偏重至大发生年份间隔5-7天再用药防治一次。
杀菌剂氰烯菌酯的特性、研究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
杀菌剂氰烯菌酯的特性、研究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
吴小美;朱友理;何东兵
【期刊名称】《农业装备技术》
【年(卷),期】2024(50)1
【摘要】氰烯菌酯作为一种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化学结构独特,微毒性,具有
内吸及向顶传导活性,耐雨水冲刷。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了7个氰烯菌酯产品,其中原药1个,制剂6个。
大田试验表明,氰烯菌酯不但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效果良好,还有助于提升小麦的产量。
氰烯菌酯在其他植物中也可防治由镰刀菌引起的某些病害。
目前,对氰烯菌酯的抗性研究,明确了一些生产上和氰烯菌酯无交互抗性的常见药剂,而导致禾谷镰孢菌对其抗性产生的原因研究仍在进一步验证中。
未来,氰烯菌酯的
防治潜能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防治谱也有望进一步拓宽。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吴小美;朱友理;何东兵
【作者单位】镇江市植保植检站;镇江市农业农村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
【相关文献】
1.氰烯菌酯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比较试验
2.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
3.创制
杀菌剂氰烯菌酯的应用研究4.创制杀菌剂——氰烯菌酯5.杀菌剂氰烯菌酯前景广阔——访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创制农药中的精英——氰烯菌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农药快讯》《现代农药》编辑部柏亚罗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不同,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与主流杀菌剂大多广谱不同,氰烯菌酯更专注于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
氰烯菌酯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众多创制农药中独树一帜。
其作用机理虽仍未明确,但从其与大多数市售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来看,其作用机理与众不同;初步研究推测,其作用靶标为肌球蛋白-5(myosin-5)。
2007年底登记的氰烯菌酯,2014年实现了亿元的销售额,有望成为国内继扬农氯氟醚菊酯(2012年销售额亿元)之后,第2个迈入亿元方阵的创制产品。
对于氰烯菌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兄弟单位全方位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了氰烯菌酯的优秀性能,展示了其对环境的友好态度,凸显了它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收获了用户和市场对氰烯菌酯的高度认可和可观回报。
国内创制农药约50个,而氰烯菌酯就这么“任性”,凭借其专注的特性将自己锻造成精品。
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抗性发展呼唤新药剂的诞生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流行性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江淮流域、西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小麦扬花期遇雨极易流行。
赤霉病不仅能引起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而且赤霉病菌分泌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致人畜中毒。
自1972年我国首次筛选出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抽穗扬花期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70年代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但自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等在浙江海宁市小麦病穗上检测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发现抗药性病原群体比例迅速上升,抗药性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华东地区已因抗药性而面临着多菌灵等现有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治失效的风险。
长期、单一、连续使用多菌灵,导致赤霉病菌对其抗药性持续上升,其抗性基因在染色体中稳定遗传,而且抗性菌株产毒能力更强。
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杀菌剂来替代多菌灵或减少多菌灵的使用。
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已不在少数,主要包括苯并咪唑类、氰烯菌酯、咪鲜胺系列和三唑类等杀菌剂。
其中氰烯菌酯因对镰刀菌特别是小麦赤霉病专化型有特效,并且能有效抑制赤霉病菌产生毒素而备受关注。
氰烯菌酯的使用可以将赤霉病指数和霉菌毒素水平降低80%。
水稻恶苗病是一种常见种传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主要靠带菌种子传播,发病率高,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的达50%以上。
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江苏省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发生程度也呈加重趋势,重病田块病株率超过35%。
生产上主要采用多菌灵、咪鲜胺等浸种。
然而,多菌灵因抗性问题对恶苗病的防治几近失效。
咪鲜胺用作水稻浸种剂防治恶苗病亦已超过20年。
研究表明,水稻恶苗病对咪鲜胺抗性风险较高,有些地区已产生中抗和高抗,甚至咪鲜胺高抗菌株已经成为江苏省的恶苗病菌优势群体。
利用咪鲜胺浸种防控恶苗病存在很大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刘西莉教授认为,水稻恶苗病长期依赖多菌灵、咪鲜胺等浸种,已呈现出药效显着下降趋势,田间已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
近几年,氰烯菌酯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方面已小试牛刀。
研究表明,氰烯菌酯不仅能很好地防治水稻恶苗病,而且与多菌灵、咪鲜胺无交互抗性。
在小麦赤霉病和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上,氰烯菌酯显然已表现不俗。
氰烯菌酯的理化性质氰烯菌酯的化学结构式为:N H2C2H5OCNO氰烯菌酯的英文通用名为:phenamacril;IUPAC名为:ethyl (2EZ)- 2-cyano-3-amino-3-phenylacrylate;化学名称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试验代号为:JS399-19、JS399;分子式为:C12H12N2O2;相对分子质量为:。
氰烯菌酯纯品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原药含量≥95%。
熔点(纯品):117~119℃。
难溶于石油醚、甲苯等非极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等极性溶剂。
氰烯菌酯的毒性1 哺乳动物毒性对氰烯菌酯原药,雄、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
雄、雌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 mg/kg;对眼和皮肤无刺激性;致敏强度为Ⅰ级,属弱致敏物。
%氰烯菌酯原药对大鼠13周喂饲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雄性为每日± mg/kg,雌性为每日± mg/kg。
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呈阴性,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对25%氰烯菌酯SC,雄、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 mg/kg。
雄、雌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 mg/kg;对眼、皮肤无刺激性;对皮肤无致敏作用。
总之,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SC均属微毒。
2 生态毒性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对25%氰烯菌酯SC进行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认为,该产品对蜜蜂、家蚕低毒,对鱼、鹌鹑等中毒,使用时注意对鱼和蜜蜂的影响。
鸟类:鹌鹑LD50(7 d)为321 mg/kg (体重)。
鱼类:斑马鱼LC50(96 h)为 mg/L。
蜜蜂:LC50(48 h)为436 mg/L。
家蚕:LC50(二龄)为536 mg/kg (桑叶)。
3 环境归趋25%氰烯菌酯SC在小麦上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3 kg/hm2(有效成分 kg/hm2)和高剂量(推荐量的2倍)使用,间隔期21 d,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未检出[(< mg/kg)~ mg/kg];间隔期28 d,小麦籽粒残留量为未检出[(< mg/kg)~ mg/kg]。
间隔21 d,土壤残留量为~ mg/kg;间隔28 d,土壤残留量为~ mg/kg。
氰烯菌酯在小麦上使用后21~28 d,收获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药剂残留。
土壤降解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12个月,难降解;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为3~6个月,较难土壤降解性。
水解作用:在25℃时pH5、pH7、pH9条件下,水解半衰期均大于3个月,具有较强的化学稳定性,较难水解。
光解作用:在1,000 W氙灯光源下,氰烯菌酯在水中及在土壤表面均难光解。
吸附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均属较难吸附性。
淋溶作用: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中的移动分配系数R f值分别为、、,在江西红壤具有中等移动性,在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属不易移动性。
挥发作用:氰烯菌酯在玻璃表面(空气)、水相和土壤表面的挥发率均小于1%,属难挥发性。
生物富集作用:氰烯菌酯在鱼体中的BCF8小于10,为弱生物富集性农药。
氰烯菌酯的市场开发氰烯菌酯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也即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于1998年合成的对镰刀菌具有较高专化活性的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特别是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其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活性,其作用机制新颖,对环境安全。
许多该类化合物含有杂环,对杂草、害虫、真菌病原体、病毒和癌症等显示了杰出的防治效果。
其中,氰基丙烯酸酯类除草剂为光系统Ⅱ(PS Ⅱ)电子传递抑制剂。
该产品2001年进入田间试验;2005、2006年,委托江苏省农药检定所、湖南省农药检定所、湖北省农科院土肥所、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进行了25%氰烯菌酯SC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2008、2009年,委托江苏南方农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农药管理检定站、湖北省农科院土肥所、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25%氰烯菌酯SC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07年,95%氰烯菌酯原药和25%氰烯菌酯SC取得临时登记(登记证号分别为:LS和LS);2012年,两产品取得了正式登记(登记证号分别为:PD和PD)。
根据2015年2月3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登记信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记了95%氰烯菌酯原药、25%氰烯菌酯SC(商品名:劲护)以及48%氰烯·戊唑醇SC(12%戊唑醇+36%氰烯菌酯;商品名:劲兴)。
另外,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正式登记了20%氰烯·己唑醇SC(5%己唑醇+15%氰烯菌酯;商品名:实粒)。
氰烯菌酯的专利概况氰烯菌酯已获6项中国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1项,应用专利5项。
这6项专利分别为:(CN1160318C,化合物专利,2001年5月8日申请),2-氰基-3-取代苯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农作物杀菌剂上的应用;(CN1279817C,申请于2004年2月18日),含有化合物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的杀菌组合物;(CN1C,申请于2004年10月27日),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农药组合物;(CN5C,申请于2004年2月18日),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防治农作物病害的应用;(CN6B,申请于2007年3月16日),含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与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CN2B,2008年12月4日申请),2-氰基-3-氨基丙烯酸酯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氰烯菌酯作用独特氰烯菌酯作用机制独特。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周明国教授的带领下,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其他分子途径等,正在研究氰烯菌酯的抗性机理和作用机制。
初步推测,氰烯菌酯作用于禾谷镰孢菌肌球蛋白-5。
氰烯菌酯具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能强烈抑制引起麦类赤霉病的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的菌丝生长和发育。
研究表明,氰烯菌酯在离体条件下对禾谷镰孢菌抗多菌灵菌株及野生敏感菌株的菌丝生长均有很高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和(±)μg/mL。
氰烯菌酯可降低禾谷镰孢菌敏感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速率,影响其萌发方式,使芽管从分生孢子基部和中间细胞萌发的比率增加;同时氰烯菌酯使敏感菌株分生孢子膨大、畸形,并使其芽管肿胀、扭曲,明显抑制其芽管的伸长生长。
但氰烯菌酯对抗性菌株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很小,致畸作用不明显。
氰烯菌酯具有内吸及向顶传导活性,可以被植物根部、叶片吸收,在植物导管或木质部以短距离运输方式向上输导。
灌根处理发现,氰烯菌酯可以通过小麦根部吸收,并向上输导,但输导速度较慢,分布比较均匀。
叶面处理试验表明,氰烯菌酯可被叶片吸收、滞留,并具有向叶片顶端的输导性,但向叶片基部的输导能力较差,在叶片间的跨层输导性也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