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PPT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PPT课件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 1/6/23 2021/6/ 232021 /6/232 021/6/2 36/23/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6 月23日 星期三 2021/6 /23202 1/6/232 021/6/ 23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6月 2021/6 /23202 1/6/232 021/6/ 236/23/ 2021
42
1.让学生试着解释为什么要把小 数点对齐。
2021/6/20
43
2021/6/20
44
2.计算3.4-2.65时,为什么要在 被减数末尾添0?
2021/6/20
45
2021/6/20
46
3.结合计算器计算教学小数加减 混合式题。
2021/6/20
47
4.本单元不涉及加法运算律及其 应用。
2021/6/20
11
2021/6/20
12
3.通过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021/6/20
13
2021/6/20
14
4.适当渗透正、负数的大小和简 单计算。
2021/6/20
15
2021/6/20
16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2021/6/20
17
1.以图形转化为主线,逐步掌握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2021/6/20
30
1.是从人民币的单位引入,还是 从长度单位引入?
2021/6/20
31
2.有层次地建立小数的概念。
2021/6/2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小数与整数相乘,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包括例1、例2、例3和练习十二。

第二段,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包括例4、例5、例6和练习十三。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为什么要把小数乘、除法混合编排?和传统的编排思路不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本单元安排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之外,另外在第九单元安排教学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小数与整数相乘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便于转化成整数乘、除法,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自主探索算法。

而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

因此,分开编排有利于学生根据不同计算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第二,由于小数乘、除法的知识点较多,难点相对集中,分开编排既有利于消除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可能会引起的厌倦心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便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为什么要结合小数乘、除法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传统教材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般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进行教学。

这主要是因为上述规律本质上研究的是小数自身的一种性质。

本套教材把这一内容移至本单元进行教学,这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有关专家认为,用扩大多少倍和缩小多少倍表达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状况不够规范,要求把扩大多少倍改为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把缩小多少倍改为缩小到原数的几分之一。

但问题是,要理解一个数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先要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这个知识点尚未教学。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学设计(共56个课时)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学设计(共56个课时)

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学设计(共56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材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为主。

教材内容全面,结构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此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同时,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

2.难点:对教材中一些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实例等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4.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例、图片等教学素材。

3.学具:为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如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4.课堂练习题: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准备适量的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实物等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

•讲解知识点,阐述其应用和意义。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画图、计算等,巩固所学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内容图形的相似与全等页码30-47本单元主要介绍图形的相似和全等,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判断图形相似或全等的方法,并能应用相似和全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图形的相似,包括相似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相似比的计算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图形的全等,包括全等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图形的应用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综合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相似和全等的应用方法。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图形相似和全等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以及应用,能够运用相似和全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相似和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研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图形的相似和全等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以及应用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的计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法学法讨论教学法、小组合作研究课时安排2课时1、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口算。

2、能运用小数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使学生在研究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法学法:观察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研究。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六单元内容:小数的应用页码:84-98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小数的单位换算、小数的百分数表示和应用,小数的利用率等方面。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单位换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单位进行换算。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要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教材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

对于公顷,教材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则重点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足球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

至于平方千米,只要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单位就可以了。

2.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公顷,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公顷作单位。

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教学例2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平方千米,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新旧教材目录对比主要调整变化1.整合小数乘、除法,适当加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修订后乘除法为一个单元,集中安排,便于教学。

减少机械重复练习,给探索性的数学学习留出更大空间;进一步丰富对小数运算的理解提高应用小数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乘除法单元还专门安排例题教学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适当要求列综合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更加重视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

与实验教材比整合了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更重视组合图形与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更加透彻理解面积及计算方法,并学会合理选择面积测量和计算方法。

3.降低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难度,突出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更突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选择过程与具体操作方法,突出从策略的角度反思曾经经历的数学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过程,帮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问题背景中体验有序列举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适当降低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难度,以日常生活问题为主,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

4.把“用字母表示数”由四年级下册移至本册。

一是因为内容抽象,涉及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后移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与五下的简易方程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二、各单元的修订情况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

1.借助直观初步了解,知道区分正、负数要以0作标准。

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

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

2.联系生活丰富认识,知道意义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行走的路程等现实情境中,应用正数与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3.通过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比较大,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标准(2021)》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从第一学段调整到了第二学段。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单元则是以此为基础,唤起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通过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挖掘丰富的现实世界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开展适当、有效地操作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

所以教材特别注意了选取学生较为熟悉或标志性的场景作为学习素材。

例如,在公顷的认识中选择了鸟巢的占地面积,在平方千米的认识时,选择了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练习中,则有故宫、颐和园、教室以及部分省、自治区的面积等材料,以帮助学生将土地面积单位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二)、依托学生的学习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完善面积单位体系对学生而言,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积单位。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教材除了在例题材料的生活化选择之外,还强调了学习者经验的唤起与应用,突出了经验的链接价值。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呈现过程中,通过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的描述,唤醒学生面积单位学习的经验,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以前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学习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为新的面积单位学习服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连续性与衔接性。

(三)、开展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促进土地面积单位直观表象的形成从本节内容的目标定位来看,引导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初步表象是一个重要任务。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教材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已经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如下数学事实:第一,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第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第三,笔算加、减法的基本程序及进、退位的规则。

因此,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算理、明确方法。

如果学生把小数点对齐,则可让他们联系已有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在讨论中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如果学生把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则可先引导学生通过估算发现错误,再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在讨论中明确: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而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并不一定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适当指导学生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

这类题目是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

难在哪里?一是难在写出的竖式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存在矛盾。

如3.4-2.65,列出的竖式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的百分数有“5”。

面对这一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情境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二是计算过程往往涉及退位或连续退位,而退位本来就是学生计算减法的难点。

教学时着重应抓住两个环节。

第一,启发学生想到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0。

以计算3.4-2.65为例,列出竖式后可以提示:这道题要从哪一位算起?百分位上要算几减几?如果学生基础较差,也可以先把题中的3.4元和2.65元先分别改写成以“分”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以帮助学生在计算小数减法时打开思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说课稿(一共5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说课稿(一共5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说课稿(一共54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共有54课时。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等多个方面。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和实践操作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分析问题、列式计算等。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如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如四则运算、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分析、列式计算、解答问题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道具、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趣味故事、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方式,掌握新知识。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教师巡回指导。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5.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如画图、计算等,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教学设计(一共5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教学设计(一共54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教学设计(一共54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一册教学设计,共54课时。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算式与方程、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广角等。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高;而有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学习被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算式与方程、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广角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算式与方程、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广角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2.教学难点:分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百分数的应用、空间图形的计算、统计与概率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运用、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因数与倍数的应用、算式与方程的解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故事、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8个单元的内容和2个综合综合活动1个探索规律。

其中,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6个单元,包括“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用字母表示数”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了个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六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班级联欢会”“校园的绿地面积”。

还有探索规律——“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方面: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初步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

2、联系生活经验和对小数的已有认识,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其顺序。

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小数四则运算试题。

能根据需要求积与商的近似数。

3、联系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口算、笔算小数四混合则运算试题,体会整数加法乘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能应用运算律及相关运算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4、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小数四则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初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公式,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6、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和相关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过程,能应用计算常见的多边形的面积,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土地面积的大小,能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7、在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标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联系需要解决的问题解释统计结果。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是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6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第二段,是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

这部分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是多少”,为接下来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作些准备。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认识负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把注意力集中于体会量的相反意义,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建立较为合理的有关数的认知结构。

第二,希望学生随着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从而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2.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内容一共安排了四道例题,第一课时教学例1和例2,第二课时教学例3和例4。

那么,例1、例2与例3、例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例1、例2以及与之配合的练习题,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高度。

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

例3、例4所涉及的盈亏金额、不同方向的路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

而且,教学例4后的“试一试”中,教材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从而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此外,与例3、例4相配合练习题中,涉及的素材也更加宽泛,有升降机上升和下降的米数,有评委评分时的加分与扣分,有存折上的存入与取出,有水库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有汽车上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八个单元:《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

二、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第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是第六单元的“圆”图形的认识。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三次。

“积与积的奇偶性”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

“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

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

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积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等活动中,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5、在手机和整理数据,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6、在基于数据作出判断和简单预测,以及应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增强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7、在探索计算方法、检查计算结果、发展数学规律,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表达前整理、在倾听后总结,进一步增强主动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分解质因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异分母加减法、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应用转化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合计68课时)
简易方程……………………………………………………………………………12课时折线统计图…………………………………………………………………………3课时
蒜叶的生长…………………………………………………………………………1课时
因数和倍数…………………………………………………………………………12课时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6课时球的反弹高度………………………………………………………………………1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4课时
圆……………………………………………………………………………………1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整理与复习…………………………………………………………………………5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