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31张PPT)
表现: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德国统一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二为一)
捷克开放边境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一分为五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 目的:为了挽救苏联;结果:失败
推广种植玉米
评价: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人类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尤 里.加加林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⒈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⒉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⒊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跛脚的巨人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 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改革: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 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 失败 4、评价\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 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赫鲁晓夫改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23PPT
2.中苏建交
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 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这对新中国 是很 重要的支持。1950年, 中苏缔结了友 好同盟互 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 义阵营的 力量。新中国 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 斯大 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 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 发 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 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 制;改革工 业管理体制;等等。
1.背景:
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
2.内容:
先经济,后政治
3.结果:
失败,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苏联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2.东欧剧变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 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西方国 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 变”战略。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 激烈动荡。在短短的两三年里, 东欧各国社会制 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 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 场经济。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 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 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轻率地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 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 势 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 加剧。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 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 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 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 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 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 业明显落后。高投 入、高消耗、低效 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22张PPT)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 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 之加强。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名苏共 高级官员发动政 变,试图挽救苏 联,结果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 总统,叶利钦控 制了全局,加速 了苏联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5)
内容: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把科技重心军事方 面;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
重点改革:重工业
材料: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工 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 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 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 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
克里姆林宫升 起俄罗斯国旗。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签订,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 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 高统帅的职务。
小组合作:苏联解体的含义?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 体的原因以及对国家建设的启示?
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斯大林逝世
赫改鲁革晓重夫点(:189农4—业1改971革)
措施:①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垦荒运动;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 所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革工业管理体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共25张PPT)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 1.内容: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 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军事方面。
2.结果(评价)
①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 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但改革仍没有突破斯 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 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内因) 3、客观原因:a.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外因) b.西方和平演变 4、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 多元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东欧剧变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社会制度改变
八一九事件 时间:1991年8月19日 目的:阻止解体,挽救苏联 结果:失败,加速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改革
目的:克服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
措施:① 政治方面;
②经济方面。
结果: 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评价)林模式, 使农业形势有所好 转 ②但没有从根本改变苏联高 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莫斯 科市 民排 队购 买日 用品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 边是高耸的烟筒,五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 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 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 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 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 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 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 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 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东欧剧变
(1)原因:
客观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弊端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主观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效 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2)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
民主制和多党制; ②经济上,实行私有 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 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 的情况下, 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 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 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 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 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 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苏 重点:重工业 联 2.勃列日涅夫改革 —体制更加僵化 的 发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后经济后政治 —直接导致解体 展 与 ———加速解体 4. 八一九事件 改 革
1.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斯大林模式
重点:农业
5.苏联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折
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 苏联是否会存在下去?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根本 原因) 2.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3.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其他原因) 4.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 5.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与 八一九事件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练一练
1、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 本来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 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论 的是( )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6.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 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 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 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主要内容\措施: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 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量
Ë® Ãæ Õ½ ½¢
1978 4500 4600 1968 360 320 ºË µ¯ Í·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对
1978 172 240
1978 11000 4500
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
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 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突患脑 溢血逝世,终 年74岁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力
社 量的壮大
会
主
义
的 发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展
与 挫 东欧剧变与 折 苏联解体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 条约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东欧剧变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 成 课后练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40张PPT)
莫斯科市民排队 购买日用品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why?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 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 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 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 极影响。
(2)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
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 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 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 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 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由于玉 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 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 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 最终彻底破产。
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后,各 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政治经济 体制,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 业,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在短时间内,各国的经 济得到了不同 程度的恢复和发 展。
1。经济 经互会的成立 (1)成立的目的:为与美国的经济援欧计 划抗衡,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经 济援助和与它们的贸易联系。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1月,苏联和东欧7国组成经济互助 委 员会,简称经互会。后来,阿尔巴尼亚退 出,蒙古、古巴①和越南则相继 加入,计 10个成员国。 (3)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 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 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欧洲的联合2、西欧和日本发展的共同原因二、设问导读、自主学习1、苏联通过哪个组织把东欧各国纳入了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2、苏联通过什么条约与中国建立了同盟关系3、最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是?在经济上推行新经济,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上的是?最后一个改革者是?结果如何4、苏联成立和解体的时间,东欧剧变的时间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实质、启示三、知识梳理、释疑解惑四、学以致用、提升素养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明显 B.斯大林的去世C.个人崇拜盛行 D.经济发展停滞2.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3.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指导思想和政策错误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C.苏共内部混乱和分裂 D.共产党对国家的控制力下降4.导致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B.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C.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政权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局势混乱5.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材料二:如图,漫画历史漫画一《美苏争霸》漫画二《苏联解体》材料三:中国将坚定不移参与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为实现亚太地区和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件(含视频)
经互会的成立
“经互会”实际上 是苏联模式的扩大, 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 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 而同苏联的经济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
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 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建交:1949年
1950年,中苏 缔结《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加强了 社会主义阵营的力 量。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 事件 叶利钦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 “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 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 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 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 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 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 件的爆发。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 有1.5%。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 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 皮鞋……
表现 政治
经济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东欧剧变:波兰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三、苏联解体
经济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 改革 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 改革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 之加剧。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评价: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 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
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是苏联对抗美国马歇尔计划而建立的。
中苏建交:
时间:
1949年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时间: 1950年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合作探究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 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直接导致解体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制度的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5、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 了什么经验教训?
①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 切忌教条主义。 ②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 演变”。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 主义国家成为历史。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原因:
苏联解体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2)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内容/措施:
(1)政治 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应该怎样评价“经互会”? 2.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欧洲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 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这些事情”指的是什么事?
(1)东欧剧变。
(2)根据材料,归纳东欧剧变的内因和外因。 (2)内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照搬斯 大林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 外因: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 影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加强了 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P84,说出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应该怎样评价赫鲁 晓夫改革? 1.措施: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 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
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 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 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 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1949年,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有利于恢复发展东欧各国经济,但是也有利于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掀起学习苏联高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苏联模式弊端:政治: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等改革者内容评价赫鲁晓夫(侧重工业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侧重军事改革)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加强经济刺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戈尔巴乔夫加速经济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危机加重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三、东欧剧变1.背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3.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四、苏联解体(1991.12.25)——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1.原因:(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6)西方和平演变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部原因)2.启示:苏联解体反应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五、苏(联)东(欧)剧变影响1.“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2.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敲黑板,划重点)联系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抓好党建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更新发展党的指导思想2.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不断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5.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好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摸着石头过河)1.成就: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举世瞩目的奇迹。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共28PPT)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 “二十大”闭幕的当晚,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 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滥用权 力和违反法制的严重错误。但没有把个人崇拜的 产生同苏联的政治体制联系起来,也没有对斯大 林的功过作全面的分析,结果在苏共党内和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思想混乱。后来,赫鲁晓 夫又大搞起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①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Hale Waihona Puke 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发展经
济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③改革要顺应历史
发展的潮流。 赫鲁晓夫的墓碑 用7块黑白大理石 相向衔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毁誉参 半的一生。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赫鲁晓夫的墓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在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取 得了重大的成就。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 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第一艘载人
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为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世界第一座试验性核电站在 苏联莫斯科附近问世
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1957年)
1961年4月16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 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太空和地球轨道 的人类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开始时间: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抗衡,并加强彼此间 的经济合作,苏联、保加 利亚、匈牙利、波兰、罗 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 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图为执行委员会在开会
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PPT
动
的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
展
史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 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 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 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力 1949年,经互会成立
社 量的壮大 会 主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
义
的
赫鲁晓夫改革
发 展 与 挫
苏联的发 勃列日涅夫改革 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折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解体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 搞“乱”了,勃列日涅 夫改革把苏联搞“僵” 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 苏联搞“垮”了。特别 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 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 接原因。苏联的政治、 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 深,直接引发“八一九” 事件的爆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 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 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表现: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 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难点释疑
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 了正确的对策。
历史图片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首页 末页
历史图片
克里姆林宫升起俄罗 斯国旗
苏联解体漫画
解题技巧
★(2018泰安)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D )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更加集 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 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高唱着“忠于十月革命的
理想,忠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口号,却在 1990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修改宪法中 有关党的领导地位条款的建议,并表示准备实 行多党制。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下)
过关训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谈谈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为什 么要从农业开始。
解题技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历史。注意掌握相关基 础知识。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力 更加分散,不是集中,①法错误。D符合题意。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赫鲁晓夫改革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 放的先河。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共 同之处是( A )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目标导航
首页
末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对比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思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89年东欧事变发生后,“华约”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经互会__”。
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__友好同盟互助条约__,加强了__社会主义阵营__的力量。
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__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__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__根本上突破__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苏联曾经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它在1991年 却解体了。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 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 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 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 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 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内容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开幕,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 工人党的代表团应邀列席大会。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做了总结报告,并为此通过了 决议。大会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 系列重大方针。在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突然向全体代表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 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对斯大林采取全面否定态度。这份 报告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内部和革命人民中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给全世界社会主义的 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的成立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51—1983年, 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国民收入占世界的 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 量。……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他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特别是各成 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 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 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