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再到遭遇挫折的过程。

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以及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优势和不足;2.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2.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3.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

然后呈现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及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东欧剧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1884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诞生,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再到苏联建立标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那么苏联成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曾经强大一时的苏联又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解体?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时间:1949年成员国: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②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2.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①建交时间:1949年②缔约时间:1950年③意义: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做法: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刺激;为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特别是军事工业,造成苏联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

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

此后没过多久,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师讲述东欧范围,并让学生观察PPT上东欧范围。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全方位内部改造;●中苏互助;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

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教材通过介绍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认识不足,容易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掌握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独立了解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4.情感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传递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和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和挫折的相关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史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發展与挫折。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统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统编)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掌握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史实。

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终结,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东欧巨变的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1.东欧剧变的原因。

2.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苏联解体漫画》教师: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

曾经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也随之突然土崩瓦解。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又是怎样土崩瓦解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苏联解体图片,曾经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突然解体了,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也终结了。

设置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苏联是如何解体的。

既直观形象有震撼人心。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北约、华约的建立,最终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了。

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指的是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展示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8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地图、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分裂进一步加快。

底,苏联解体。
小组内先合作学习,后教师总结。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
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
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 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
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国家。
(3)如何评价?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
措施:1985 年到 1988 年实施加速经 济改革的方案 效果:总体效果仍 然不佳。 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 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 开性”和“政治 多元化” 效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 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 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 剧。 2、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原因: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 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 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80 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 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 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
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
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
政发生在何时?1953 年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培养学生合作学 习,分享智慧的 能力。
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 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 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 (1)勃列日涅夫何时开始执政? 1964 年 (2)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 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经济: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 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 激。影响:仍然没有从根然没有从 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军事: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 面。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 展状态。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 位。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 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 苏联经济的痼疾。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8课,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挫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展开,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挫折,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过程和挫折的原因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等方面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挫折、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2.难点: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发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的基本内容。

2.史料分析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相关的史料和图片。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史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10.展示图片和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给苏联带来的困扰。

11.展示人们对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三位领导人改革的评价,提问:为什么这么说?12.介绍赫鲁晓夫的改革。

1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总结改革失败原因。

14.介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5.展示表格,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备赶上美国。

16.展示漫画,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失衡的状况越发严重。

17.介绍戈尔巴乔夫改革。

18.分析戈尔巴乔夫失败的原因。

19.归纳三位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总结出启示。

20.介绍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表现。

21.展示图片和地图,说明东欧剧变给一些国家带来的影响。

22.介绍苏联解体。

23.提问: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请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4.提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备注:视频《苏联解体》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播放给学生观看。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美苏冷战的大背适合国情最重要。

课堂小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失败,仍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20世纪80年代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18《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从诞生到发展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教材通过详细阐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教材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的起源、苏联模式、东欧剧变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所经历的挫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存在片面或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掌握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性和曲折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

2.难点:分析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比较法:比较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挫折原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含反思)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的发展和挫折。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挫折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最终会取得胜利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的挫折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概念,引出本课的主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教学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表对比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思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55年5月14日,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1989年东欧事变发生后,“华约”解体。

1991年12月,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经互会__”。

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了__友好同盟互助条约__,加强了__社会主义阵营__的力量。

3.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在__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__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__根本上突破__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
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学生预习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提问: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学生自由发言,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教师过渡: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苏联模式和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不但影响到了自己的发展,还影响到了整个东欧,那么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怎么样呢?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教师讲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原因:直接原因是经济出现了困难,根本原因则是照搬的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显现。

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提问: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情况怎样呢?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而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

提问:东欧各国的风云突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请从内、外两方面思考。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总结:内因: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显露,这是根本原因;东欧各国改革出现失误,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直接原因;外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在外交上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等。

2.启发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归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苏联解体的本质是经济制度迫不得已的要求,巨变造成的上层建筑的倒塌。

苏联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了,原有的苏联式的政治体制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苏联的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苏联结束了美苏对峙的争霸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3.提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师生共同总结: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实行依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三、课堂总结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的建立
2.中苏建交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巧设疑问。

如增加一些材料,追问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其实质是什么。

东欧剧变是承上启下的大事,但是书本少了连贯性的阐述,给学生一种割断历史的感觉。

善于设计问题,不
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强知识结构体系的连贯性,让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有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