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精编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早期殖民掠夺》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侵略和掠夺,以及这一过程中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殖民扩张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行为,以及殖民地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殖民扩张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欧洲历史和新航路开辟有所了解。

但对于早期殖民掠夺的具体过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入手,分析殖民扩张的过程、原因和后果,以及殖民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侵略和掠夺;掌握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殖民扩张的过程、原因和后果,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殖民扩张行为的批判性思考,认识殖民扩张给被殖民地带来的灾难,以及殖民地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史实;殖民扩张的过程、原因和后果。

2.教学难点: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殖民地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殖民扩张的过程、原因和后果,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殖民扩张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提炼出殖民扩张的规律,认识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11《古代日本》教案教学设计精编.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11《古代日本》教案教学设计精编.docx

《古代日本》教材分析: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像唐朝学习,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口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口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学习。

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二战时期成为tl军的精神支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吋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吋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來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FI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tl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FI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主要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教材内容涉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确立等关键史实,旨在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史实和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掌握相关史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君主立宪制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影响,理解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等关键史实。

2.教学难点: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史实,让学生深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史实和案例资料。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等关键史实,让学生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和影响,以及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容和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历史背景、兴起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对欧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需要结合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掌握相关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相关论文、书籍。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过程及其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过程,包括城市复苏、大学创建等环节,同时阐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欧洲文化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课件(精品课件)【部编教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课件(精品课件)【部编教材】

山 坡
布 匹
几种有趣的埃及象 形文字
三、古代埃及文明
2 . 历 法 : 太 阳 历
依据: 尼罗河水的涨落 和农作物的生长规 律 内 容:
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 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 加5天宗教日,一年365天。
象形文字:
它形成于5000多年前。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 读音。
①形成时间: 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特点: 与事物形状相似,有读音 ③意义: 真正的文字就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起来
你 认 识 它 吗 ?
哭 走 日
象形文字
刻划符号(雏 文 形) 字 产 生 图画文 的 字 过 程 象形文字 (真正的文 字) 无读音
,都源于这种历法。
医学:
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他们初步知 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血液循环与 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 而且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 那么,什么是木乃伊?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 木乃伊呢?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 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 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 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有读音
太阳历
依据: 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划分 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 : 获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
末加5天宗教节日,一年就为365天 。 这生动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
密切关系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地位
: 这一发明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的 意义 罗马历法以及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 :
古埃及的兴衰简史
(1)强盛: 公元前15世纪时,埃及国力强盛,成为 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2)衰亡: ①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灭亡。 ②7世纪,这片土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 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识记:国家出现(前3500年前后) 初步统一(前3100年) 强盛(前15世纪) 灭亡(前6世纪)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尼罗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法老王权的象征。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特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重点难点
【重点】
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难点】
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哪些等级是统治阶级?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答案提示:婆罗门、刹帝利是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3)种姓制度有哪些特征?
答案提示: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教师总结:种姓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知识点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阅读教材P12、P13的内容,思考:
(1)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哪几个等级?各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答案提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最高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实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特点及其与后续工业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工业革命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的过程及其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特点及其与后续工业革命的关系。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套)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3课 古代印度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1课 古代埃及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典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8课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9课 西欧庄园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10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 起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 国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12课 古代日本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13课 阿拉伯帝国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版)(全套)精品课件目录
0002页 0047页 0133页 0207页 0253页 0305页 0347页 0393页 0452页 0530页 0569页 0614页 0633页 0635页 069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8课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第10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3课 阿拉伯帝国 第14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6课 探寻新航路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第19课 美国的独立 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22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讲述了日本从公元前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历史发展。

课程内容包括:日本的位置、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日本的大化改新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日本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同时,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兴趣较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大化改新的内容。

2.难点: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大化改新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日本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展示古代日本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代文明,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通过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日本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加深对大化改新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之《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这些都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我们要好好的加以保护。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2、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3、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4、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2、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

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

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

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

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

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1.图片展示:盲诗人在唱诗2.教师讲述:到底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罗马城邦的兴起、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罗马城的地理位置、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马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罗马历史的相关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罗马历史的时间线索,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马城的地理位置、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发展,认识罗马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马城的地理位置、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发展。

2.难点: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异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资源,如相关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料,简要介绍罗马城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罗马文明的起源。

2.呈现(10分钟)讲述罗马城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介绍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建立背景。

3.操练(10分钟)分析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如执政官、元老院等,引导学生了解罗马共和国的运作方式。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主要发明及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有所了解。

但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

2.教学难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收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的资料,以备学生课后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哪个国家?2.呈现(15分钟)采用PPT课件,详细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过程、主要发明及影响。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b.主要发明及发明人,如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史蒂芬孙的火车等;c.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涉及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的课件;2.教材:准备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产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但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国历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难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

4.比较法:引导学生将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提高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参考资料:有关古希腊罗马历史的书籍、文章、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希腊罗马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

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

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

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二)希腊城邦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全部教案(共21页)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全部教案(共21页)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
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地理环境特点:
主题是希腊半岛,环海、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影响:
●政治:多山影响了希腊的统一。

●经济: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
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合作探究】2.梳理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

师: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回答。

(1)三幅图反映的是古代欧洲哪个地方的民主政治的情况?生:雅典
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提示,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讲解出示答案。

出示任务:任务三
过渡:教师出示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时期的地
教案序号:课题:6、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罗马:
吸收了希腊建筑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主要特点是实用。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学生在探究问题单上填写此表格五、罗马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埃及》教材分析:古埃及作为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尼罗河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黄河与黄河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

本课先通过文字和图片等介绍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的航运条件等,建立起古代埃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以及了解尼罗河的优越性。

再通过一系列文明成就的展示,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如何影响文明产生。

在本课教材最后,概述了古埃及的盛衰史。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2、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3、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1、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2、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1.图片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3.教师提问:(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

提示:尼罗河是唯一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提示:便于航行。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

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

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

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

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

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设计意图】提供历史学习素材,丰富拓展学生历史学习视野。

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

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

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巨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

(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

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

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提示: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总结: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许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

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板书设计1.自然环境2.文明历程: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4.法老统治【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走上台演讲,是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时刻,他们所表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演”的课堂教学方式,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古代两河流域》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崛起的完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

通过对本课的介绍,是学生对两河流域的概况及其古代发展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3、了解楔形文字;4、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1、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2、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进入导入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的导入方式巩固学生对书本的掌握。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

(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

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提取知识的能力。

课堂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