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7《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七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含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七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含课件)第五单元17诗词五首【课前寄语】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如田园诗、边塞诗等,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
单是诗歌就有乐府、律诗、绝句。
到元代,元曲成为主流的文学样式。
他们都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五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
3.品味鉴赏诗歌。
4.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诗人灌溉了中华诗歌这片沃土,这节课让我们先了解其中几位杰出的代表,去品味诗歌的芬芳。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与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七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含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七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含课件)17 ?愯繙娴侀暱锛屼粠銆婅瘲缁忋€嬬畻璧凤紝鑷充粖宸叉湁涓ゅ崈澶氬勾鐨勫巻浠f枃鍖栭仐浜т氱殑鎯呮劅銆?銆?1鎶€宸э?2锛庢帉鎻¤瘲姝屼腑瀛楄瘝鐨勮В閲娿€?3锛庡搧鍛抽壌璧忚瘲姝屻€?4鎰熸儏銆??1??(1)噯澶囧睍绀轰氦娴併€?(2)В鍐炽€?2锛庡悎浣滃?(1)姣忎釜灏忕粍娲?锝??(2)?(3)欏笀涓嶈兘涓€涓嬪瓙缁欏嚭绛鍏?楁瓕鐨勮姮鑺炽€?鐢熸垚鏂扮煡鐭ヨ瘑姊崇悊澶1锛庝綔鑰呬笌浣滃搧闄舵笂鏄?365鈥?27)锛屽瓧鍏冧寒锛屽彿浜旀煶鍏堢敓锛岃哎鍙烽潠鑺傚厛鐢燂紝鍏ュ垬瀹嬪悗鏀瑰悕娼溿€備笢鏅嬫湯?浠婃睙瑗跨渷涔濇睙甯??鐜嬫咕锛?712)锛屼篃?闄堝瓙鏄?659鈥?00)?浠婂睘鍥涘窛)浜恒€傚攼鐫垮畻鏂囨槑鍏冨勾(684)姏涓绘仮澶嶆眽榄忛?鏉庤春(790鈥?16)楝尖€??锛屽攼浠d??绾?251鈥?321)锛屽厓浠f垙鏇蹭綔瀹讹紝鏁f洸瀹讹紝鍙蜂笢绡憋紝澶ч兘(鍖椾含)浜恒€備笌鍏虫眽鍗裤€侀儜鍏О鈥滃厓鏇插洓澶у15с€嬨€婁换椋庡瓙銆嬩竷绉嶃€?2锛庡瓧璇嶇Н绱?(l铆) 鐕曡剛(y膩n zh墨) 鎻愭惡(xi茅) 杞﹂┈鍠?xu膩n) 濉炰笂(s脿i) 鎬嗙劧(chu脿ng) 3В閲?鎮犵劧锛氭偁闂茶嚜寰楃殑鏍峰瓙銆??杞﹂┈鍠э細璇椾腑鎸囦笘淇楀線鏉ョ殑绾锋壈銆??鐪熸剰锛氱湡姝g殑鎰忚叮銆??瀹㈣矾锛氭梾閫斻€?庛€??鏃у勾锛氫竴骞村皢瑕佺粨鏉熺殑鏃跺€欍€??鎮犳偁锛氳窘闃斻€侀仴杩溿€?鎬嗙劧锛氭偛浼ょ殑鏍峰瓙銆?娑曪細鐪兼唱銆?榛戜簯锛氭瘮鍠绘晫鍐涖€?涓达細鎶佃揪銆?澹?鐜夐緳锛氬疂鍓戠殑浠gО銆??鏁翠綋鎰熺煡璧拌繘鏂囨湰1岀粨鍚堟敞閲婅交澹版湕璇昏繖?2?(1)鎸夐煶鑺傚垝鍒嗭細瀹㈣矾/闈掑北/澶栵紝琛岃垷/缁挎按/鍓嶃€?/涓ゅ哺/闃/涓€甯??娴锋棩/鐢??鍏?鏃у勾銆?涔′功/ /杈撅紵褰掗泚/娲涢槼/杈广€?(2)鎸夋剰涔夊崟浣嶅垎锛?瀹㈣矾/闈掑北澶栵紝琛岃垷/缁挎按鍓嶃€?//涓€甯嗘偓銆?娴锋棩/鐢熸畫澶滐紝姹熸槬/鍏ユ棫骞淬€?涔′功//娲涢槼杈广€?(3)?鈶犳暀甯堣寖?闊筹紝骞跺湪姝g‘鍋滈】鏂归潰浣滃叿浣撴寚瀵笺€??3锛庢寜鐓ф剰涔夊仠椤??娣卞眰鎺㈢┒娣卞叆鐞嗚В1锛?1)銆婇ギ閰掋€嬩竴璇椾腑鏃㈢劧鐢熸椿鍦ㄤ汉鏉ヤ汉寰€鐨勭幆澧冧腑锛屼负浠€涔堚€滆€屾棤杞﹂┈鍠р€濆憿锛?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戔€滆溅殑杞﹂┈鍠ч椆鐨勫0闊炽€傛墍浠ワ紝褰撹瘲浜衡€滃績杩溾€濇椂锛屼篃殑寰€鏉ワ紝鍥犺€屽嵆浣胯韩灞呴椆甯傦紝涔熷氨鍍忓眳浣忓湪鍋忚繙瀹夐潤鐨勫湴鏂广€傚紑澶寸殑鍥涘彞璇楋紝琛ㄨ揪浜嗚瘲浜洪剻寮冭拷鍚嶉€愬埄涔嬪績鐨勪汉鐢熸€佸害銆?(2)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戣繖閲岀殑鈥滅湡鎰勪箰瓒c€?(3)紝涓轰粈涔堜細鎴愪负鑴嶇倷浜哄彛鐨勫悕鍙ワ紵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戞儏鏅瘲浜虹殑闂查€傚績鎯呫€傗€滄偁鐒垛€濅簩瀛楃敤寰楀緢濡欙紝璇存槑璇椾汉鎵楀北銆佹墠鏈夋剰鍘绘湜锛屾垚浜嗏€滄湁鎴戜箣澧冣€濓紝灏卞け鍘讳簡涓€绉嶅繕鎴戠殑澶╃湡鎰忚叮銆?2锛?1)簡浠€涔堝唴瀹癸紵?鈶″啓闈掑北缁挎按鎺╃洊涓嶄綇鏃呴€斿咖铏戞儏鎬€锛?浣夸汉椤跨敓鎯嗘€呬箣鎯呫€?鈶e啓鎬濅埂涔嬫儏銆?(2)涔堟牱鐨勬€濇兂鎰熸儏锛?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戞捣鏃ヤ笢鍗囷紝鏄ユ剰钀屽鍘汇€傝繖鏃跺€欙紝涓€缇ゅ寳褰掔殑澶ч泚姝f帬杩囨櫞绌恒€傞泚鍎挎鏁呬簨锛э細闆佸効鍟婏紝鐑﹀姵浣犱滑椋炶繃娲涢槼鐨勬$殑鎬濅埂鎰佺华銆?3锛?1)銆婄櫥骞藉窞鍙版瓕銆嬩负鎴戜滑鎻忕粯浜嗕竴骞?(2)銆婄櫥骞藉窞鍙版瓕銆嬭〃鐜颁簡璇椾汉浠€涔堟牱鐨勬儏鎬€锛?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戣繖棣栬瘲閫氳繃鎶掑彂璇椾汉鐧绘ゼ杩滅?4锛?1)銆婇?殑琛屽姩銆?(2)?殑瑙掑害銆?(3)棣栬瘲鍑犱箮姣忓彞閮芥湁椴滄槑鐨勮壊褰╋紝璇曚妇渚嬪垎鏋愯繖鏍峰啓鐨?濈殑鑳屾櫙涓嬶紝鐐规煋鈥滈噾槌炩€濃€滅嚂鑴傗€濃€滅孩鏃椻€濃€滈?5锛?1)?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戣〃杈句?(2)銆婂?(3)濡備綍鐞嗚В鈥滃?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戣繖鍙涓嬧€濈偣鏄庢椂闂达紝骞剁収搴斾笂鏂囩殑鈥滄槒鈥濆瓧銆傗€滄柇鑲犱汉鍥?鎬荤粨璇炬枃 鎷撳睍寤朵几 (涓€)鎬荤粨璇炬枃 1锛庢€荤粨鍐欐硶 鈥腑寰楀埌浣撶幇鐨勶紵 銆愪氦娴佺偣鎷ㄣ€戣繖棣栧皬浠ゆ棬鍦ㄨ〃杈惧ぉ娑紝浣嗕汉鐨勬劅鎯呮槸鎶借薄鐨勶紝闅句互琛ㄨ揪锛屼綔鑰呰繍鐢ㄤ紶缁熺殑瀵勬儏浜庣墿鐨勫啓娉曪紝鎶婅繖绉嶅噭鑻︽剚浣夸汉鎰熷埌鍏蜂綋鐢熷姩銆?2锛庡綊绾充富棰?銆婇ギ閰掋€嬭繖棣栬瘲涓昏?銆嬭繖棣栬瘲閫氳繃瀵规部閫旀櫙鐗╃殑鎻忓啓锛屾姃鍙戜簡浣滆€呮梾灞呭?銆婄櫥骞藉窞鍙版瓕銆嬭繖棣栬瘲閫氳繃繁鍒荤殑鍏稿瀷绀句細鎰忎箟銆??銆婂ぉ鍑€娌?(浜?鎷撳睍寤朵几т富棰橈紝璇锋悳闆嗚繖绫昏瘲姝屼腑鐨勫悕鍙ャ€?(鎬濅埂鎴栨姤鍥? 1锛庡簥鍓庢湀锛屼綆澶存€濇晠涔°€?鏉庣櫧銆婇潤澶滄€濄€? 2?鏉庣櫧銆婃浮鑽嗛棬閫佸埆銆? 3浜烘剚銆?宕旂亸銆婇粍楣ゆゼ銆? 4?鏉庣櫧銆婄嫭婕夌瘒銆? 5??岃〃杈炬偁鐒堕棽閫傜殑蹇冩儏??缁挎按鍓?钩宀搁様姹熸槬鏃у勾鎬濅埂锛氫埂涔﹀綊闆?涔℃剚闅捐В缇佹梾涔嬫儏鐧诲菇宸?鍙版瓕鎶掑彂鐨勬儏鎬€瀛ょ嫭鐨勬叏鍙?浜虹敓鑻︾煭鐨勬偛鎰?鎬€鎵嶄笉閬囩殑鍝€浼?腑娌夐儊鎮插.?鐨勬稌涓?钑磋棌鐨??鐨勬姤鍥?鎰挎湜鏉ュ娍姹规惫Э鑻卞彂銆佸洓鍙ワ細鎯婂績鍔ㄩ瓌鐨勬垬鏂?︽垬?澶╁噣娌欌х???璇惧悗鍙嶆€?鏌ユ紡琛ョ己??。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 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17.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
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
能说出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自主学习1.文体链接歌、行:古代诗歌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词:是唐末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名。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
它是一种配着音乐歌唱的艺术形式.它源于诗又不同于诗。
在形式上,每首词都有词调,词的句式不像诗那样整齐,而是参差错落,有长有短,押韵也比诗灵活。
在内容上,词所反映的生活面不如诗广阔。
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而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形式。
小令在元代又称“叶儿”。
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
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7《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饮酒》《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积累诗词名句。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就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的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2.积累文言字词(1)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2)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3)而无车马喧.(吵闹的声音)(4)欲辨.已忘言(辨别,说明)(5)念天地之悠悠..(辽阔,遥远)(6)独怆然..而涕下(悲伤的样子)3.划分节奏,朗读指导明确:(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合作探究(一)研读《饮酒》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作者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明确: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所以心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语文版
饮酒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语文版2016年秋季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导学案范文
《诗五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语文组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绮窗()淮上()潇湘()阙()辅()宦游()歧路()酬()畔()畔2.文学常识。
1.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乐天”就是。
3.《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
4.原文填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名句是。
二、导入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三、学习第一首《杂诗》1.朗读《杂诗》“杂诗”是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王维共写“杂诗”三首,这是第二首。
2.作家作品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21岁进士及第,调任大乐丞,后贬济州作司库参军。
张九龄执政,被任命为右拾遗,曾出使塞上,后定居长安郊外的山林优胜处,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苏轼称赞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
代表作品有《王右丞集》。
比较有名的诗作有《鸟鸣涧》、《从军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3、[注释]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绮窗:雕镂花纹的窗。
着花未:开了花没有。
未:疑问词4、诗句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七课诗词五首导学习型教学案(语文版含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第十七课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含课件)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 第五单元7诗词五首【课前寄语】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如田园诗、边塞诗等,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极大的发展。
单是诗歌就有乐府、律诗、绝句。
到元代,元曲成为主流的文学样式。
他们都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五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学习目标】.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
3.品味鉴赏诗歌。
4.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诗人灌溉了中华诗歌这片沃土,这节课让我们先了解其中几位杰出的代表,去品味诗歌的芬芳。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作者与作品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17、古诗五首
17、《古诗五首》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识,体会诗歌的意蕴。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关于唐诗唐诗的体裁和类别: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
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
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五种。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在五言的每句前面加上平仄相对的两字。
绝句:则是取律诗的一半。
排律: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
排律通常为五言。
2、诗歌的特点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
采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
多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
3、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就离职回乡。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
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诗人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明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人)。
唐文学家。
【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饮酒》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诗的断句、语速,从中体会诗的节奏美。
先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再结合写作背景在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饮酒》全诗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
从_ _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置身,却能做到,不染世俗之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引导学生了解诗词背景
深入研读
指导学生分析诗词意境
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诗词 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拓展相关诗词作品, 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 朗诵和表演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 创作,培养写作能 力
归纳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 内容
总结诗词五首的 鉴赏方法
强调重点和难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目标:理解 诗歌内容,体会 诗人情感
教学内容:介绍诗 歌背景、作者、主 题、艺术手法等
教学重点:理解 诗歌中的意象和 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 人情感,引导学生 思考人生意义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和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朗读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掌握诗词的鉴赏技巧
重点
理解五首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五首诗词的艺术手法
体会五首诗词的语言魅力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难点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力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通过介绍诗词的背 景、作者等直接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 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与诗词相 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 的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参与度 和理解程度
评价方式
小组讨论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 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交 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作 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 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21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
(二)激发自己的阅读与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与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重点对于诗词的朗读及背诵难点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与理解。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作者及写作背景:1.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土开场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2.春望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及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出色代表。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及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及体会。
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4.西江月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及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都未得到采纳与施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7 诗词五首 饮酒教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 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 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7 诗词五首饮酒教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饮酒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知——析赏——评—-行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创作背景的介绍。
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媒体设计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诗词五首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诗词五首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课题诗词五首第21教时编制时间:3 月 24 日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学科组长签字:预习内容:[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江月》巩固训练:1.对这首诗的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在.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对比.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事物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C.“烽火”原指古代边境上遇到有敌情而升起的作为警报的烟火.这里喻“战争”.D.“家书抵万金”是极言战时收到家书之不易,而并非家书价值万金.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春望》,意为春天登高远望而有所感.B.诗的前四句寄景生情,抒写忧国情怀,战争已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破坏掉了,剩下的只是山河依旧.C.后四句抒写作者的思家愁怀,用家书的不易得到,更短的白发已几乎不能用簪子插了.进一步突出主题,表现对家人的强烈思念.D.这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课后检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
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
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
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1)狐裘不暖锦衾薄裘:衾:(2)散入珠帘湿罗幕罗幕:(3)都护铁衣冷难着着:(4)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阑干:2、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②" "表达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17诗词五首导学案无答按语文版
2.(2分)参考例如l:诗人采纳对照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的地方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我要提问】
【当堂检测】
一、默写全诗。
二、依照要求默写。
(1)诗中描述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2)诗中引用典故,说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
3、本诗刻画了一场边关战争,变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的缘故。
《天净沙 秋思》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一)、课前预习
一、说明以下词语:
(1)前: (2)前人、来者:
(3)念: (4)悠悠:
(5)怆( )然: (6)涕( ):
二、用“/”划分节拍。
前不见前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
3、结合注释,试议全文。
(二)、合作探讨:
一、有无同窗对幽州台了解的?
二、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 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面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试题链接】
一.(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 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诗词五首《饮酒》导学案【课前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1.结庐:2.喧:3.君:4.心远地自偏:5.悠然: 6.辨:7.忘言:8.相与还: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三.朗读诗歌【课堂练习】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与陶渊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
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试题链接】一、(2011年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二、(2011年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l~2题。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结庐:建造房屋。
庐:简陋的房屋。
2.喧:吵闹的声音。
3.君: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文中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4.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5.悠然:闲适的样子。
6.辨:说明。
7.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8.相与还:结伴而归。
【课堂练习】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见”字好。
“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或:“望”字好。
“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6.C【课后练习】1.示例一:“采菊”示例二:“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三:“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试题链接】一.(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二、(4分)1.(2分)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想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2分)参考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参考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表现手法把握准确计1分,分析恰当计1分;语意相近即可)《次北固山下》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时一课时。
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课前复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
( ) ( )( )竦峙..萧瑟.2. 默写诗《观沧海》。
3. 给《观沧海》分层。
第1层(开头句):交代观海的。
观沧海第2 层(—句):描写与。
(实景)第3层(—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想象)4.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答:①“。
”②“。
”5. 《观沧海》表现了诗人博大的,奋发昂扬的。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
课前预习1. 默写诗《次北固山下》。
2.了解《次北固山下》诗意。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整体感知1.背诵本诗2.哪些诗句表现了思乡之情?答:《登幽州台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诗歌,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
(重点)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领会这首诗丰富的内涵。
(难点)3、体会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二、课堂活动设计导入:幽州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而我们的诗人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的身份,有幸见证了这场战争,并写下了旷古烁今的《登幽州台歌》1.相关链接陈子昂的人生经历: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
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题目解析: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蓟,当时属于幽州(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
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一)、课前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1)前:(2)古人、来者:(3)念:(4)悠悠:(5)怆()然:(6)涕():2、用“/”划分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结合注释,试议全文。
(二)、合作探究: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3、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4、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三)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四)课外拓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岘山怀古(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①,尚想卧龙图②。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释:①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
这里即指碑)。
②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应专指《隆中对》。
结合《登幽州台歌》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2、学会赏析诗歌,能用书面语言作批注,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1、给易读错字加点注音并划分诗歌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用正楷将诗歌抄写一遍。
3、口头译诗。
4、搜集诗人李贺的故事。
【课堂助学】1、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小组合作交流】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1)自主完成。
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2)小组合作。
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3)交流活动。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我要提问】【当堂检测】1、默写全诗。
2、根据要求默写。
(1)诗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2)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变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