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新人教版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课外古词诵读《贾生》(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词诵读《贾生》(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③可怪: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
(陆游《平水》)
(4)“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乃至 “夜半前席”——不是为了 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 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问”——“不问”的对照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 感概极深沉,极抑扬吞吐。
晚唐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 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 才,李商隐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汉文帝: 但问鬼神
讽刺
晚唐皇帝: 求仙访道、 不顾国计民生
以贾生自况, 感伤自己
怀才不遇
托古讽今:
借评论古 代的人和事 来影射讽刺 现实。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 物和用典。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 图所在。 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 态度,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可怜夜半虚前席”。 承--“夜半前席”,
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 “膝之前于席”而不自知。 转-- “可怜”,诗人笔触一 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 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
①可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②可惜: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夕阳无限好, _______只__是__近__黄__昏__________。 (《乐游图》)

生李
商 隐
(一)听诗歌范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二)全体齐读。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PPT课件_2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PPT课件_2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 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 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 持低调。前180年,太尉周勃、 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 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 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 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 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 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 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求贤若渴,竟然在宣室接见了曾经 被放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华确实还是是 那样无与伦比。 可叹的是,空有了文帝挪前席位与臣子近 如此投机的交谈,因为他们探讨的不是天下 民生大事,而是那些虚妄的鬼神之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前两句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 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真是求 贤若渴,虚怀若谷。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 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好像看 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 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 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 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可怜夜半虚前席 第三句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 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 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 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 “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 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 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 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 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 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等。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 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 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这样的求贤对天下 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诗人仍只 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 有的结论。 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李商隐的一首诗,完成题目。 汉宫词
李商隐 〔唐代〕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注释】《汉宫词》当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之后不久。唐武宗力辟佛教,却笃信神仙之 说,他于会昌五年,“筑望仙台于南郊”,还服食长生药,“饵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不常”。 李商隐此诗即为讽喻唐武宗求仙访道之举而作。 青雀:指青鸟,即《山海经》中提到的西王母所使之神鸟。君王:明指汉武帝,暗喻唐武宗。集灵 台:汉时台名。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 金茎露:承露盘中的露,是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所立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接贮的“云表之露”。传 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艺术特色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通过讽刺文帝来讽刺当今圣上的昏庸。此诗立意精警,咏
史、议论、抒情三者融合为一体。赞美贾谊,讽刺文帝,慨叹时政,借古讽今,同时诗人自己 又是羁旅他乡,怀才不遇,以贾生自况,感伤自己,添加了一定得抒情成份。
欲扬先抑: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思想内容。 2、背诵默写。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 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 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 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 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 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 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公开课课件_0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公开课课件_0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咏贾谊》毛泽东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滕王阁序》王勃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李 商 隐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宣室求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汉文帝求贤若 渴,竟然接见了曾经被放逐的臣子贾 谊,贾谊的才华格调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的是,皇帝向贾谊问询到三更半 夜 ,谈着谈着,把双膝都挪到贾谊跟 前,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 因为皇帝 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之事, 只不过是 鬼鬼神神!
诗人:李商隐 他的诗类型:
他的诗几乎都是和他的身 世遭遇有着密切联系。
诗中人:贾谊 名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
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 治家、文学家。20岁被文帝 召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为 太中大夫。但在23岁时,因 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 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 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 后,贾谊深自歉疚,至33岁 忧伤而死。其散文有《过秦 论》辞赋有《吊屈原赋》等。
2、怜贾生实亦自怜, 感伤自己的怀才不遇。
4、提升内化学诗艺 1、艺术手法:借古讽 今
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 (先扬后抑)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三年谪, 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 饮水对清流。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李商隐 (813~858),字义山,
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 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登进 士第。深陷党争之中,仕 途坎坷,李商隐在党争中 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 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 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 阳,年仅四十七岁。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课件(共22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默写
①、《贾生》中揭露了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
生的诗句是:


②、《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
诗句是:

③、从《贾生》中

,我们
体味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
④、宣室求贤访逐臣,

,不问苍生问鬼神。
选择
(1)下列对《贾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次句隐含汉文帝对贾谊的赞叹,赞美贾生才华横溢, 无与伦比。 B.首句一个“求”和一个“访”,似乎能够看出汉文帝的诚 意。 C.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 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D.这首诗托古讽今,揭示了汉代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 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02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 此 时 唐王朝日 趋衰败 。 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 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 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 托 古 讽 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问道、不过国计民生的 社会现实。
贾谊
西汉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 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 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贾 生
李商 隐
目 录
CONTENTS
1 作者介绍 2 写作背景 3 赏析诗文 4 拓展训练
01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 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 又号樊南生,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 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 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李商隐 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 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 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课件_0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课件_0
部编七年级下册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 十八公推荐,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也 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 21岁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论积贮疏》 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 太傅。《吊屈原赋》 贾谊,西汉著名 政论家、文学家 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 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
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藩镇割据,朋党争斗,
宦官专权,共同组成毁灭的力量,将唐王朝一步步推向
灭亡的深渊。而这一时期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
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宪宗、穆宗、敬宗、 武宗都因为服食仙丹妙药而死。
3.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 在全诗中的作用。 末句是全诗警策之句,紧承“可怜”“虚”。 “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 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 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 —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 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 极深沉,却又极具抑扬吞吐之妙。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 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坐宣室 (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 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 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贾生
李商隐
宣 室 求 贤 访 逐 臣,贾 生 才 调 更 无 伦。 可 怜 夜 半 虚 前 席,不 问 苍 生 问 鬼 神。
2.“可怜夜半虚前席”抓住“夜半前席”典型细节描写 汉文帝宣室夜对怎样的情形?如何理解句中“可怜” 和 “虚 ”?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公开课课件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公开课课件_1

唐宪宗死于公元820年2月,次年,穆宗 即位。自穆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 在以后的十代皇帝中,仅因服食丹药而 死的就有三人(共有:唐宪宗、唐穆宗、唐 敬宗、唐武宗、唐宣宗),这更加速了李 唐王朝的灭亡速度。
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这首诗写的是汉代,其实是托 古讽今,通过描写汉文帝求访 逐臣,迷信鬼神之说,暗示晚 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 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 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商隐(约813年-约 858年),晚唐著名 诗人,字义山,号玉 谿(xī)生,又号樊 南生,和杜牧合称 “小李杜”,与温庭 筠合称“温李”。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弱 小孤男,撑持着门面,备尝艰辛。家境困厄, 却没有荒废学业,16岁就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 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但是 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与妻子王氏恩爱情 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 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 板气。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 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 襟抱未曾开。”
唐·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jiù)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可贾宣 贾
问怜生室 苍夜才求

生半调贤李
问 鬼 神
虚 前 席
更 无 伦
访 逐 臣
商 隐
。,。,
贾谊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 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 神的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对鬼 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 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 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 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PPT课件_1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优质课PPT课件_1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背景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 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 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 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 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 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 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 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 开明,实则昏庸无能。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 商 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 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其诗构思 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 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 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自主活动: 快速自读书旁注释三遍。
小组活动,翻译全文。
汉文帝求贤,宣室召见 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 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 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 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知识小贴士 抑:降低; 扬:升高; 顿:停顿; 挫:转折。 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⑴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⑵略:大致,差不多。据《汉书· 贾谊传》载, 当时贾谊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议,最后多为文 帝所采纳。 ⑶君王:指汉文帝刘桓(前179-前157在位)。 薄:轻视,亏待。 ⑷爵位:官爵和职位。废:弃置,废弃。 ⑸何啻chì :何止。啻:仅,止。 公卿:达官贵人。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 一类,是以 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 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 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 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 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 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公开课课件_0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公开课课件_0

“前席”指向前移动座位,以便更好倾听 虚心垂询、凝神倾听 “可怜”即可惜,“虚”徒然。 使人产生疑惑
悲愤,怀才不遇

通过同学们的解读朗诵,我们了解了 诗意,作者匠心独运,先歌颂文帝的贤明 圣德,转而可怜其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 一种什么手法呢? 欲
联系《阿长与山海经》。你是否 能迁移知识?
抑 先 扬
贾 生
李 商 隐
一读:顺
贾生 李商隐
fǎng zh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请反复诵读,并结合书下的阅读提示以及你 的预习,说一说你了解了贾生的哪些信息。
1、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 2、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 郁郁不得志
贾谊出生于洛阳,年少得志,备受汉文帝 青睐,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 的他遭受了当时权贵的排挤和诽谤。当时一 个名为邓通的弄臣,不学无术,只知蛊惑帝 王。他与贾谊政见不合,便诬陷他。致贾谊 被贬长沙。 三年之后,文帝想起了这个曾经为自己 出谋划策的人才,备感思念,于是将其召见 回来
贾谊
二读:品
要求:聆听他人,写下感受,想一 想,他读的好在哪里
• ①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句意解释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 谊的才华无人能及。 “求”“访”点出了汉文帝求贤若渴,“更”点 出对贾生才能的高度赞扬。
• ②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句意解释:可惜半夜里汉文帝徒然前移位子, 靠近贾谊。却不问天下百姓只问神鬼之谈。
同学们让我们也能学会坦荡释然,笑 对磨难。
作业:熟背《贾生》
三读:情
主旨探寻
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通过描写汉文帝 深夜召见贾谊,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 国事民生。发出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议论。表现 出贾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伤。讽刺了汉文 帝的不问政事,昏庸无能。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新人教版课件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新人教版课件

贾生1.易错字逐zhú苍生cāng2.词语释义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访:咨询,征求意见;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可怜:可惜;虚:徒然;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苍生:指百姓;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着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有李义山全集;文题解说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2.背诵全诗;难点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导入一:解题型设计意图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导入二:复习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揭题激趣;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着名;有李义山诗集;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2.齐读,整体感知;〔明确〕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3.自由读,分析字词;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访:咨询,征求意见;逐臣:被贬谪的大臣;指贾谊;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伦:无人能比;可怜:可惜;虚:徒然;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明确〕“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在赞扬他求贤若渴;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四、重点研读,感知写法设计意图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明确〕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有议论;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3.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作业安排:背诵并默写全诗;贾→先抑后扬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练,自然,和谐,浑然无迹;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安定城楼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刘学锴阅读李商隐的贾生一诗,回答问题;1.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的“可怜”都怎样理解2.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做分析;答案与解析1.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的意思;2.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 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3.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贾生学案新人教版课件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贾生1.易错字逐(zhú)苍生(cāng)2.词语释义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

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

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着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全集》。

【文题解说】贾生即贾谊,西汉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

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商隐及其作品。

2.了解李商隐咏史诗的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了解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恼。

【重点】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贾生》一诗的主旨。

2.背诵全诗。

【难点】赏析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领会写法导入一:解题型[设计意图] 通过贾生经历的引入,让学生认知诗作产生的背景,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人物里,有一个是西汉时期的才子贾谊。

谈起他,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对怀才不遇者的慨叹。

因为贾谊实实在在是个大才子。

少年时就有文才,博览群书,十几岁就能教《春秋左氏传》,20岁就已成为博士,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家顾问。

谁能像他一般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已备受文帝恩宠,升任太中大夫。

天下大事,贾生纵横议论,了然于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汉与匈奴的矛盾,他以一双慧眼,老早就看得清清楚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才华横溢招来的是朝廷一干老臣的排挤和无德无才的新贵的诽谤。

贾谊的死对头,有个叫邓通的,是个不学无术的弄臣。

说起他的发家史,也是一个笑话。

原来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上不了天,正在着急,后面有个戴黄帽子的人一推,文帝就上天了。

于是文帝四处打听这个“黄头人”的下落,偏巧某日有人见邓通戴着顶黄帽子,面貌又与文帝梦中所见之人酷似,于是邓通便青云直上。

这个不学无术的邓通无由受宠,自然是贾谊所看不惯的。

于是,两人成了死对头。

文帝最终在邓通等人的多次诋毁下,把贾谊放逐到了长沙。

这个时候,贾谊年方23岁。

弃置长沙,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之块垒。

屈原与贾谊,他们的才干,他们的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绝世才华,无与伦比;都是年少得志,破格提拔;都是抵触权贵,蒙冤被贬;都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

被贬长沙三年之后,文帝终于又思念贾谊,派人速召贾谊回京。

宣室接见,文帝与贾谊谈至深夜。

李商隐的《贾生》,就描述了这次宣室接见。

那么,李商隐是怎么看待这次接见的呢现在我们就从李商隐的《贾生》一诗里来寻找答案。

导入二:复习型[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李商隐的名句,揭题激趣。

我们曾学过李商隐太多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图》)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诗题、作者)一、资料助读[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生。

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秾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着名。

有《李义山诗集》。

2.关于作品: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的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2.齐读,整体感知。

〔明确〕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3.自由读,分析字词。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

指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苍生:指百姓。

三、自主学习,赏析内容[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探讨,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这两句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是贬〔明确〕“求”(寻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在赞扬他求贤若渴。

2.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

可怜,即可惜。

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虚”者,徒然之谓。

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3.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不问苍生问鬼神。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四、重点研读,感知写法[设计意图] 通过译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学法,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诗人语含讽刺,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促膝谈心,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2.本首诗仅仅是为了讽刺汉文帝吗有没有深层含义〔明确〕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

诗中有讽刺,有感慨。

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同时,诗人怜贾谊正是自怜。

既表达了对皇帝的讽刺,又抒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其实关于贾谊与汉文帝之间遇合的历史真相,向来多有议论。

贾谊年少出仕,召为博士,颇受文帝重视,一年后就为太中大夫。

因其部分主张触犯了豪强贵族利益,又好议国事,批评时政,权臣周勃、灌婴排挤他出京,任长沙王傅,几年后仍由文帝召还。

后再次被贬,三十三岁而死。

其主张在文帝时并非都未付诸实施。

司马迁《史记》中将贾谊与屈原同列,用意在于同情二人怀才不遇,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融于其中。

唐人作诗多以贾谊不遇为题,用以安慰朋友或自己的不幸遭遇。

其实,贾谊的主张,大致还是得以施行了的,不能完全说汉文帝对他不好,王安石就在《贾生》中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诗文小结:1.内容: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

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汉文帝史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

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

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2.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3.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

诗中有讽刺,有感慨。

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作业安排:背诵并默写全诗。

贾→先抑后扬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