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资料

合集下载

四库全书读解

四库全书读解

四库全书读解
摘要:
1.四库全书的背景与意义
2.四库全书的内容概述
3.四库全书的读解方法与技巧
4.四库全书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四库全书的背景与意义】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文献集成,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

它由清朝乾隆皇帝亲自下令编撰,历时三十余年,共收录了近八千种古籍,约十万卷。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囊括了儒、道、佛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库全书的内容概述】
1.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等。

2.史部:包括了自先秦至清朝的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3.子部:涉及诸子百家及佛教、道教等宗教著作,如《道德经》、《庄子》、《孟子》等。

4.集部:主要收录了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楚辞》、《全唐诗》、《红楼梦》等。

【四库全书的读解方法与技巧】
1.对照阅读:由于四库全书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阅读时可以对照不同领域的书籍,以便更好地理解。

2.系统阅读: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建议采用系统阅读的方法,分阶段、分主题进行阅读。

3.笔记与心得: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记录自己的心得与感悟,以便日后查阅和总结。

【四库全书的价值与影响】
《四库全书》的编撰不仅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四库全书》的分类《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又称“四库”。

部下有类,类下有属。

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四库全书》的分类法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之一。

经部《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孝经》《尔雅》《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部《国语》《史记》《汉书》《晋书》《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史通》《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北齐书》《旧唐书》《新唐书》《列女传》《越绝书》《水经注》《岛夷志略》《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吴越春秋》《风俗通义》《华阳国志》《建康实录》《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天工开物》《东周列国志》子部儒家:《荀子》《说苑》《帝范》《政训》《潜书》《新序》《盐铁论》《潜夫论》《近思录》《郁离子》《传习录》《呻吟语》《孔子家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兵家:《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孙膑兵法》《六韬》《三略》《握奇经》《素书》《将苑》《李卫公问对》《虎钤经》《守城录》《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何博士备论》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农家《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医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洗冤集录》数理天文类:《周髀算经》集部《楚辞》《诗品》《曲品》《南戏》《花间集》《柳永词》《晏殊词》《东坡词》《秦观词》《放翁词》《姜夔词》收起信息返回顶部。

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类名说明1999年左右念研时詹冠群老师上课时发的讲义经部: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法定”的以孔子编撰整理为代表的几部儒家经典。

1、易类:古代占卜的书。

凡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易正义》。

2、书类:上古的书,战国前各时代统治者的官方文件。

凡注释、解说《尚书》的书也入此类。

如《尚书正义》。

3、诗类:《诗经》本来称为《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整理后,选取305篇。

凡注释、解说《诗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毛诗正义》。

4、礼类:凡阐发和注释《周礼》、《仪礼》、《礼记》的著作均入此类。

1)周礼之属:记载古代官制的书。

凡注释、解说《周礼》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礼注疏》。

2)仪礼之属:贵族行为规范的汇总,也称士礼。

凡注释、解说《仪礼》的书也入此类(专谈丧服、丧礼的书也入本类) 。

如《仪礼注疏》3)礼记之属:专门讲解礼的著作总汇,注解《礼记》的书也入本类,如《礼记正义》,但注解《大学》《中庸》的书入“四书类”。

4)三礼总义之属:对以上三礼进行综合研究而不可分属的书入本类。

如《三礼图》。

5)通礼之属:以三礼为主体,进行贯通解释、重订次序或兼辑历代礼制的书入本类。

如《礼书纲目》。

6)杂礼书之属:私人所作的论礼和谈私家礼注的书入本类。

如《家礼》。

5、春秋类: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凡注解《春秋》及《三传》的书入本类。

如《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6、孝经类:专讲封建偷、事亲孝道的书。

凡海角《孝经》经文的书也入本类。

如《孝经注疏》。

7、五经总义类:凡注解群经的书入本类。

如《经典释文》。

8、四书类:解释阐述儒家经义的书。

《论语》、《孟子》记孔孟思想言行;《大学》《中庸》谈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凡分注一书、兼释两书、通释四书的入本类。

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四书集注》。

9、乐类:收录音乐理论和古乐有关的论着。

但不收乐谱。

如《古乐经传》。

10、小学类:文字之学。

1)训诂之属:以字义分类的字典及关于解释字义的书入本类。

四库全书 冷知识

四库全书 冷知识

四库全书冷知识
(原创版)
目录
1.四库全书的简介
2.四库全书中的冷知识
3.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正文
【1.四库全书的简介】
四库全书,全名为《钦定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文献集成。

它始编于清朝乾隆年间,由纪昀、陆锡熊等学者历时十三年完成。

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 3503 种、79337 卷、36304 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巨著。

【2.四库全书中的冷知识】
尽管四库全书被广泛地研究,但仍存在许多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例如,四库全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古代科技文献,如农业、水利、建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显示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

另外,四库全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域风俗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都是现代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3.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它集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使得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下来。

其次,四库全书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都从中获取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第1页共1页。

《四库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四库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四库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四库全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导思想,梳理出大致的编撰经过
卷首 二
进表(殿本) • 表文(浙本) •
• 职名

后人一般把它称为《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或《奏进四库全书表文》 一篇4300多字的骈文,起首语为“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奉敕编纂四库全书告 成谨奉表上进者”,落款时间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
殿本中全称《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浙本中全称《乾隆四十七年 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一般简称为“职名表” 编委会:浙本有而殿本无者1人,浙本无而殿本有者11人——共370人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总目》提要的编撰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 四要求采书时需附简要介绍开始,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 七月十九日完成,前后又因《全书》的抽毁增补,《总目》 随之改动,于乾隆六十年(1795)方刊印问世,由永瑢等 人奉表奏上。
复杂的政治背景,纷繁的人事,决定了《总目》问世 的曲折历程。
纪版本目录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这一观点毫无依据,他
认为浙本早于殿本,理由如下:
殿本《总目》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
校刊负责人曹文埴《奏折》有详确记录。浙本《总目》
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浙江学政阮元有《跋》
为证。浙本的底本是乾隆五十七年的四库馆写本,殿本
的底本是乾隆六十年的纪昀修订“完竣”稿本。
以上参考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总目》的《出版说明》
目录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二)“浙本翻刻殿本”的争议 (三)刻本:殿本、浙本、粤本 (四)影印本与整理本 二、《四库全书总目》收书与标准 三、《四库全书总目》基本结构 (一)体系——部-类-子目(属)-具体典籍 (二)卷首——圣谕、表文、职名、凡例 (三)正文——部序、类序、案语、提要 四、诗文评类 (一)诗文评类概貌 (二)《诗文评》批评的结构框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附注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附注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附注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唐】林宝《元和姓纂》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一臣等谨案:《元和姓纂》·十卷[1],唐林宝[2]撰。

宝,济南人。

官朝议郎,太常博士。

序称元和壬辰(812)岁,盖宪宗七年也。

宝,《唐书》无传,其名见於《艺文志》。

诸家书目所载并同。

惟《唐会要》称王涯[3]撰,盖以涯曾作序而讹。

郑樵[4]《通志》又称李林宝撰,则因李吉甫[5]命宝作是书,当日二名连书,传写脱去吉甫字,遂并为一人。

观樵《姓氏略》中讥宝作《姓纂》,而不知林姓所自出,则《艺文略》中本作林宝可知也。

焦竑[6]《国史经籍志》亦因之作李林宝,误之甚矣。

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风俗通》。

其他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诸书,不传於今者,赖其徵引,亦皆班班可见。

郑樵氏作《族略》,全祖其文,盖亦服其该博也。

但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有讹谬。

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

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

颠倒时代,悖谬显然,其他可知。

洪迈[7]《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

然於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

书至宋,已颇散佚。

故黄伯思《东观馀论》称得富弼家本,已阙数卷。

陈振孙[8]《书录解题》亦称绝无善本,仅存七八。

此本在《永乐大典》中,皆割裂其文,分载於太祖《御制千家姓》下,又非其旧第。

幸原序犹存,可以考见其体例。

今仍依《唐韵》,以四声二百六部次其后先,又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所引各条补其阙佚。

仍厘为一十八卷。

其字句之讹谬,则参校诸书,详加订正,各附案语於下方。

至原序称皇族之外各以四声类集,则李姓必居首卷。

今独无一字之存,殆修《永乐大典》时已佚其第一册欤?然残编断简,究为文献之所徵也。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9]臣陆锡熊[10]臣孙士毅[11]总校官臣陆费墀[12][1] 又作十八卷[2] 林宝,唐朝著名姓氏学家,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代表作《元和姓纂》。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一、引言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库,由清代官方编纂,收录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对四库全书的概况、内容分类和编纂历史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概况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巨著,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汇编成一套系统的文库。

它由《永乐大典》、《四部全书》、《史部》、《藏书志》四个部分组成,共计包含经、史、子、集四大类图书,以及永乐大典的辑录本。

三、内容分类1. 经部经部是四库全书中的重要部分,包含了儒家经典和其他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经典包括《易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这些经典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史部史部是关于历史方面的著作,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和诸家野史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

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 子部子部是涵盖儿童教育、教育学、文学、诗词等方面的文献。

其中包括《论语》、《诗经》、《全唐诗》等重要著作。

这些文献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教育和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4. 集部集部收录了各种著作集子和经传注疏。

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如《庄子》、《论法师谈》、《四子书》等。

这些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和学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5. 永乐大典辑录本《永乐大典》是明代朱棣为了庆祝自己登基而编纂的一部巨著。

在四库全书中,收录了《永乐大典》的辑录本,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编纂历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177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82年才完成。

在此期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并下达了560多道命令,对编纂工作做出了细致的指导和要求。

为了保证全书的质量,皇帝特地聘请了大量的学者和编纂人员,使得编纂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
01 历史背景
03 主要内容 05 历史价值
目录
02 历史沿革 04 收藏版本 06 社会评价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 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 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 ),36000余册,约八亿字。
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 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
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 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 样摹写的书本。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清朝统治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 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清廷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 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 方文书。
乾隆帝弘历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 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中国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 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 给自己的使命。乾隆也想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

对《四库全书》的认识

对《四库全书》的认识

《四库全书》汇集了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宝库。
《四库全书》最大的价值和功用,就在于保存典籍,传承文化,为学者研究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完整的文献资料。而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二月开始后,四十六年 (1781) 十二月第一份初稿修成,乾隆下令修文渊阁存放这部《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问世增强了当时各民族成员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度。文化认同度是指全体民族成员在价值取向、民族理想、思维方式、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共享程度。一般来说,文化认同度与民族凝聚力成正比关系。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问世强化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传统对当时各民族成员的思想整合力。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 3460 余种。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关于《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 3460 余种。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 1774 — 1776 年)建成。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大型迭石假山环列阁后,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连阁的左右门道阶梯也增加迭石艺术处理,使文渊阁的气氛更加浓厚。阁内悬有乾隆御书"汇流澄鉴"四字匾。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历史上卷帙最为浩大的成套丛书,她以磅礴的气势汇总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彩内涵,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并被誉为代表中国历史形象的三大工程。

她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鸿篇巨著,擎世力作《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

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献集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据此,清朝乾隆皇帝将之命名为《四库全书》。

该书共收书3 503种,79 339卷,36 304册,总字数99 700万字,共230多万页。

其著录之宏富,卷帙之浩繁,可以说是一部人类史上空前的鸿篇巨著。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承的鼎盛之作,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巅峰巨制。

文化,乃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身份证,集数千年中国悠久文化之大成的《四库全书》巨制,久历岁月磨洗,历经山川沐浴,已深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不愧是东方文明的典范代表作之一。

编纂概况盛世修书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统,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清代统治者以异族入主中原,依靠的是武力。

在文化修养较高的汉族知识分子眼中,满清政权与那些原始而落后的蛮夷戎狄没有多大差别。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夷夏观念深入人心,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单靠武功不行,还需文治。

于是,乾隆皇帝总结其父祖的经验教训,下决心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四日,乾隆向全国发出一道上谕,令各省官员广泛收集前代遗书和本朝着作,送到京城。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此拉开序幕。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馆在翰林院设立,首先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古书,同时整理从全国各地征收来的书籍以及朝廷原有藏书,正式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分类框架

《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分类框架

《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分类框架《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汇编,它的四部分类框架包含了文、史、子、集四大部分。

其中,“文”包含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儒家、经籍三种内容;“史”包括了正史、别史、编年、野史、地方志等五类内容;“子”则包括了儒家文集、古文尚书、百家姓等内容;“集”则包括了诗、赋、歌、颂、骈文、话本等。

“文”部分是《四库全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所涵盖的绝大部分内容,其中经、史、子、集四种类型几乎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涵盖得十分全面、细致。

在“文”部分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和主流。

在儒家经典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文化至高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诸子百家》中,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而“经籍”则包含了国粹中的《易经》、《尚书》、《礼记》等各种文化经典,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史”部分则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全部。

正史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均为中国古代史学史料的重要来源。

而《别史》、《编年》、《野史》、《地方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子”部分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数量众多,且多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化作品。

其中《百家姓》、《千字文》等,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基础读物,是中华文化内涵的体现。

“集”部分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悠久的章节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其中,《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总之,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大部分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对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新唐书翻译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新唐书翻译

四庫全書總目·史部·正史類·新唐書翻译
摘要:
一、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二、史部分类及正史类的地位
三、新唐书的成书背景与作者
四、新唐书的内容及历史价值
五、新唐书在四库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文: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余种。

四库全书总目是对这些图书的提要和总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史部分类及正史类的地位】
史部是四库全书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正史、编年、纪事、传记等类别。

正史类是史部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收录纪传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历史权威性。

【新唐书的成书背景与作者】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正史,全书共有一百五十卷。

新唐书是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补充和修订而成,对研究唐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新唐书的内容及历史价值】
新唐书详细记载了唐朝的历史,包括本纪、表、志、列传等内容。

其中,
本纪记录皇帝的事迹,表、志分别记载地理、职官、食货等事项,列传则为人物传记。

新唐书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史书,还是研究唐代文学、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唐书在四库全书中的地位与影响】
新唐书作为一部正史类史书,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史部正史类中,反映了其在历史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新唐书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经验。

四库全书 六家诗名物疏

四库全书 六家诗名物疏

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的主持下,由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历时十三年编成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总量达79337卷,约8亿字。

《六家诗名物疏》是明朝王梧溪编撰的一部诗歌名物考据著作。

该书对《诗经》中涉及的动植物等名物进行考据注释,共分六家,分别为:齐氏(齐彦槐)、邵氏(邵晋涵)、陈氏(陈奂)、薛氏(薛福成)、郑氏(郑樵)、朱氏(朱权)。

每家均以《诗经》中的一句诗为纲,对其中的名物进行详细的考据注释。

该书是研究《诗经》名物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如需获取更多详情,建议查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六家诗名物疏的专门资料或者咨询专业的文史专家。

钦定四库全书原文与解析

钦定四库全书原文与解析

钦定四库全书原文与解析《钦定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官修文集,由清代乾隆皇帝于1773年开启修撰,历时20余年完成。

它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书籍编纂项目,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

本文将对《钦定四库全书》的原文与解析进行探讨。

一、《四库全书》的内容《四库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即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

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种类,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下面将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 经部经部是《四库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包含了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2. 史部史部包含了历史著作,主要包括正史和编年体史书。

正史是官修的史书,如《史记》、《后汉书》等,编年体史书则是以编年为主的历史记录。

3. 子部子部主要收录各类子子孙孙的著作,如儒家的《论语》、法家的《韩非子》等。

这部分内容多样,涉及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和理论。

集部主要收录文学作品和各种琐碎杂记,如诗词、小说、杂志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和生活百态。

二、《四库全书》的价值《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集,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首先,它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其次,它对于后世的思想启迪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儒家经典的收录,使得中国传统儒学能够源远流长,影响至今。

三、《四库全书》原文的特点《四库全书》的原文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文献收录和文字整理。

首先,在文献收录上,《四库全书》几乎收录了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文献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

其次,在文字整理上,《四库全书》采用了原文采撷的方式,即在珍贵文献无法获得原件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抄本进行整理,力求还原原文的完整性。

四、《四库全书》解析的重要性《四库全书》解析的重要性在于对原文的解读和理解。

通过对原文进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献背后的含义和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三、古代系统书目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一)《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时期为加强文化统治,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诏求遗书,令各地官员加紧办理。

三十八年,安徽学政朱筠建言自《永乐大典》中辑录失传的图书,遂设立四库全书馆,校辑《永乐大典》及各地征集采购之书,以及宫廷藏书、私人进献之书等。

命皇子及军机大臣等为总裁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为总纂官,又令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入馆校书。

在《全书》书前列名的馆臣达三百六十人之多。

同年,又命编撰《四库全书总目》。

于是边征集图书,边整理、边编目。

经过十年努力,从搜求到的约一万五千种图书中选出“有关世道人心”、“有裨实用”的著作抄录入《四库全书》,价值稍逊或浅俚讹谬者,则仅列书名于《总目》而不抄入《全书》,称存目。

图书大旨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则加禁毁,书中文字有碍统治者的则加删削改写。

每缮写一书则进呈皇帝审阅,以“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从而显示皇帝“睿鉴高深”。

最后编入《全书》者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书六千七百九十三部,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四库全书》共著录图书一万零二百五十四部,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全书》抄成,入藏宫中文渊阁,此后又陆续抄成三部,依次分藏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是为北四阁。

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成三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南三阁书准许读书人登阁阅览抄录。

《全书》底本存翰林院。

圆明园文源阁本和翰林院底本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侵略之战,文宗、文汇二阁本1853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澜阁本1861年亦于太平天国战火中焚毁大半,此后数十年中陆续抄补齐全。

故《四库全书》原本今存三部半。

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近年均有线装影印本问世,文渊阁本的缩印本则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共二百卷,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下再分类,有些类下还分子目,全书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

《四库全书》内容及装帧

《四库全书》内容及装帧

《四库全书》内容及装帧尽全国之力,历时16年才完成的这部宏伟巨著―《四库全书》,其时间上自先秦起,迄于清乾隆年间;内容自经、子以至山经地志、小说戏曲,无不博采兼收,凡公私书库所得之秘籍孤本,务必择其优良;目录学方面亦是古代最高成就,考释源流,钩稽史实,创写传记,用力甚劬,其本身即为杰作,且分为有繁有简之两部,甚便读者查阅;本书装潢,亦煞费苦心,用纸为甚不易得之太史连纸,彩色套印,包背装,封面丝绸以绿、红、蓝、褐四色,函箧为金丝楠木或楸木,殊为古朴庄丽;全书竣事后,亦为订校之始,有字句讹误、脱漏,必指令校改,有违碍诋毁,更要挖改销毁、严令追究,以期尽善。

200多年前,在庞大帝国的辉煌光晕之下,这部巨制终以尽可能的完美之姿付梓,交付历史、交付读者、交付评论家审视。

我们只有慢慢认识它每一个侧面和细节的光泽,才能洞见这部书在历史与未来中真实的地位和价值《四库全书》命名及图书体例之建立“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多,都不出四库之目也。

”(乾隆《文渊阁记》)乾隆皇帝亲自将这部大丛书定名为“四库全书”所谓“四库”,就是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的古代书籍分类方法乾隆皇帝认为经、史、子、集部次图书为国学之根本,国脉所系。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上谕云:“从来四库书目,以经史子集为纲领,裒辑分储,实古今不易之法。

”此外,宋代以后,出书者常以“全书”命名,以示书籍内容丰富。

因此,乾隆皇帝将全书命名为“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内容《四库全书》收录书籍最大的特点是:将凡能收入的内容全部完整收入,体现了“述而不作”的传统精神。

集散为整,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丛书。

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虽然没能收尽天下的典籍,但已经反映了当时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面貌经部列四部之首的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四库全书读解

四库全书读解

四库全书读解
摘要:
1.四库全书的概述
2.四库全书的内容与结构
3.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4.四库全书的现代读解与应用
正文:
【四库全书的概述】
四库全书,全名《钦定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广的一部官修典籍。

它汇集了古代诸多重要文献,包含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库全书的内容与结构】
四库全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类:经、史、子、集。

其中,“经”部主要收录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周易》、《尚书》等;“史”部则包含了各个朝代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子”部主要收录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集”部则主要收录了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如《唐诗三百首》、《楚辞》等。

【四库全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撰,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历时三十余年。

它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四库全书的编撰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大规模梳理和总结,它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库全书的现代读解与应用】
虽然四库全书编撰于几百年前,但它对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想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还是想研究传统文化,甚至是探索古代的科技和艺术,四库全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同时,四库全书的阅读和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丛书名。

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

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

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

“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

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命运《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

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

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

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

文溯阁本1 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近些年对这部书是否要归还沈阳,甘肃、辽宁两省一直未能达成一致。

避暑山庄文津阁本于1950年代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

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於戈壁沙漠中。

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

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

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处争议中。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

1999年香港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别与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

《四库全书》的编纂,无疑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大巨献。

乾隆牵头把这件事情做起来,费时之长,耗资之巨,确实是功不可没。

香港文汇报报道称,功劳归功劳,在修纂《四库全书》这件事情上,乾隆还是包藏了一点私心的。

这个私心,说到底就是想清除不符合满清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消除文化界的杂音,具体来讲,就是把那些掺杂了“反清”意识的书销毁。

在这件事情上,乾隆充分展示了作为统治者的权变之术。

他利用修纂《四库全书》的良机,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让那些“蛇”主动地游走出来,然后一个个打死,最终达到了清除“不良思想”的预期目的。

《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

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

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

总共44类。

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

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

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

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

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

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

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

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四库全书》誊缮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

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

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

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

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

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

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

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

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

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

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

弥足珍贵。

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

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

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

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如运输、转卖、转抄、争执等)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

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补,加以已意而写成的书。

续书: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做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传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四库全书》所收古籍许多经过篡改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

《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