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苏轼被酒独行)
苏轼宋词10首欣赏
苏轼宋词10首欣赏《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浣溪沙》词调,在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宋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宋] 苏轼门外东风雪洒裾。
山头回首望三吴。
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
时平不用鲁连书。
诅楚文[宋] 苏轼碑获於开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厅。
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今墓在开元寺之东南数十步,则寺岂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迁于蜀,至雍,道病卒,则雍非长安,此乃古雍也。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瓚。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构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宋] 苏轼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元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宋] 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宋] 苏轼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灭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宋] 苏轼朝来取饭化,乃是维摩遣。
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
说有陋裴頠,谈无笑王衍。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
苏轼纵笔三首诗歌鉴赏一、原诗呈现。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二、其一赏析。
1. 人物形象刻画。
- 首句“寂寂东坡一病翁”,上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孤寂、患病的老者形象。
“寂寂”这个词啊,就好像把苏轼一个人扔在一个冷冷清清的角落,他又生病,感觉很是可怜呢。
“白须萧散满霜风”,你看,他那白胡子乱乱地在风中飘着,就像被霜打过一样,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2. 幽默的转折。
- 后面“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就特别有趣。
小孩子看到苏轼的脸红红的,还以为他脸色红润有精神呢,高兴得很。
结果苏轼自己心里清楚啊,这哪是什么健康的脸色,不过是喝酒喝得脸红罢了。
这就像一个小玩笑,本来前面的氛围有点压抑和凄凉,这么一来,就有了一种诙谐的感觉。
就好像苏轼在自嘲,自己都这么病恹恹的了,还被小孩子误会身体好呢。
三、其二赏析。
1. 身份与关注。
-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这里说村里的老人们都争着来看苏轼戴着的乌角巾,为啥呢?大概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官呗。
你想啊,在古代,一个村子里能出个当官的那可不得了,虽然苏轼现在被贬了,但他以前当官的光环还在呢。
就像现在一个小村子里出了个大明星或者大官,大家肯定都好奇地围上去看。
2. 孤独的姿态。
-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这一句画面感超强。
苏轼站在溪边古路的三叉口,在夕阳下一个人站着数路过的人。
他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感觉有点被边缘化。
他曾经是个有身份的人,现在却只能这样无所事事地站着看路人,有一种淡淡的落寞和寂寥。
这和前面老人们看他的热闹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热闹是别人的,他只有自己的孤独。
四、其三赏析。
1. 生活的窘迫。
-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这里说北方来的船不到,米就像珍珠一样珍贵。
古诗词赏析(苏轼 被酒独行)
文学赏析——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一、诗歌原文: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苏轼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二、时代背景:本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当年苏轼六十四岁,已被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
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
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三、诗歌鉴赏:某日,东坡访友,兴致所至,则访遍了自己海南的黎家朋友子云、威、徽、先觉,于是酒醉独自回家。
一路走来半醒半醉,环顾四周尽是竹刺藤梢,虽多次向路边人家询问,但终究还是道路难寻,归程难觅,步步迷离。
突然眼前出现了黑黑的一坨,这不是牛屎嘛,我家就在牛栏之西,沿着这牛矢痕迹不就寻得回家之路了么?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半醒半醉”“竹刺藤梢”,甚至“牛矢”都可以入诗。
诗人以最粗俗、最平常的东西下笔,但读起来不是“俗”而是雅,不是“丑”而是美。
乡间最普通平常的景象,日常最寻常随意的事件,一经诗人之手,便成就了饱含哲思和情感的深刻意境。
试想一下,当年荒蛮的海岛上,竹刺藤草之旁,那位漫步于世界文学之巅的大师,正拖着满身酒气,半醒半醉,衣袖破乱,踌躇迷惘不知回家之路,突然灵机一动,笑到眉梢,低头寻找起黑黑的牛矢,以回到自己牛栏之西的家。
这是多么奇妙。
那可是花甲之年而遭贬谪,到了这还未开垦的荒岛的老人啊。
心中有感诗意起,笔尖之下不是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这平常之语;醉酒夜黑路难行,吐露出来的不是对世事的感伤,而是这随和之话,不觉令人心生敬意。
诗歌诗歌,它是诗人心中最本真的歌声,是诗人灵魂的诉说。
确实,天色太晚,路难分辨,家在何方?如果是屈子,可能就是“家在眉山清泉西”“家在洛阳凤楼旁”了。
能把谪贬之所当成家,能沿着牛矢寻觅归路,这要经过多少心灵的跳跃啊。
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原文|译文|赏析《醉落魄·离京口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醉落魄·离京口作》原文宋代:苏轼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译文及注释译文云朵轻轻飘,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船刚开始出发。
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
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
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细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
一觉醒来,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却经常向东南道别。
注释⑴醉落魄:词牌名。
即《一斛珠》。
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
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
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
双调五十七字,仄韵。
⑵京口:古城(今江苏镇江),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⑶二更:又称二鼓,指晚上九时致十一时。
⑷孤城回望苍烟合:孤城,指京口。
苍烟,灰蒙蒙的雾气。
此句意为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
⑸巾偏扇坠藤床滑:巾,指头巾。
此句与下句都是描述词人醉酒后的形态。
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滑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
⑹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所以说“西南”。
他这时正任杭州通判,经常来往于镇江、丹阳、常州一带,所以说“东南别”。
此句写作者仕宦漂零。
赏析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
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
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
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 处。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名著内容。实 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舞雩,出 自新课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 春者,。”
答:《论语》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作答时,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问作者 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 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 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平时对苏轼的生平的积累, 同时据注解“四黎”即“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 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 的最南端,素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宋代,是边远偏 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这里戴罪立功的艰 辛令人谈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 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是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 能抵达的,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 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 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 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 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 出处。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 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 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示例:本诗表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始 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 作者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 遭到重大挫折,但他胸怀坦然;面对热情 的黎胞、天真无邪的儿童,作者感到无限 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皙所描绘的孔子向 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忘却了宦海沉浮的 怅惘之情,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意。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西江月①【宋】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弥弥:水盛的样子。
③横:广远。
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
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
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
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
⑥欹(qī:歪,斜。
⑦杜宇:杜鹃鸟书杨朴事【宋】苏轼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③,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④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
②杞:地名。
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
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及觉已晓()(2)书此语桥柱上()(3)妻子送余出门()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15.用/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2分)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2分)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3分)A.爱惜B.惋惜C .吝惜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渔父·渔父醉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渔父·渔父醉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渔父·渔父醉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渔父·渔父醉宋代苏轼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译文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
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
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
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注释蓑(suō)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
却:往回走。
短棹(zhào):小桨。
赏析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
“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
“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
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苏轼的自勉诗句、《饮酒》全诗赏析、描写环境的诗句等诗词合集
苏轼的自勉诗句苏轼的自勉诗句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解读:封建时代有不少文人真真假假退隐山林,苏东坡也时时自比陶渊明,隐逸遁世不离口,其实,他是很入世的,执着的关心着社稷苍生,或许正是这种使命感,使他不避时政风雨而“一意孤行”?夜读苏轼词《定风波》,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然自在的苏东坡,不管处境怎样窘迫,依然“一蓑烟雨任平生”,其豪迈胸襟和洒脱个性令人景仰。
写此词时,苏东坡已在被迁逐之地黄州两载,生活十分困顿。
词中写苏东坡去看新买的耕地路途遇雨,作者借题发挥,夹叙夹议抒发内心感受,不掩豁达,从容吟啸,好一个“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在写作上也可圈可点,其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通过意境发议论,风穿林,雨打叶,东坡却是徐步而行,从容不迫,甚至还有些逗趣,以此把东坡的天性显露无遗,想想他是在去看一个士大夫将要耕种的土地的路上啊!很长时间里,笔者多抱怨时运不济,处境窘迫。
苏轼写酒的诗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诗作。
全文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
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
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苏轼被贬后所写的诗,希望能帮到你!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此诗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
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
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
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与大旱时期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
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含答案(2014·江西卷·T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2分)答:【答案】《论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由“舞雩”可想到“风乎舞雩”,据此可知出自《论语·先进》。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6分)答:【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二要结合本诗内容。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表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作者与他们亲密的关系。
“莫作天涯万里意”直抒胸臆,说明他被政敌迫害、漂泊天涯却不以为然,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
“溪边自有舞雩风”用典,表明作者的欣慰。
同时,还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人生态度”,而不是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莫作天涯万里意——苏轼《被酒独行……》二首浅析
莫作天涯万里意——苏轼《被酒独行……》二首浅析
肖戎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0(000)012
【摘要】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以六十二岁的垂暮之年,从惠州贬所又被贬到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
名义上是“琼州别驾”,实际上是个“不得签书公事”、受监管的政治囚犯。
当时的儋州,偏僻荒凉,人口稀疏,毒蛇出没,瘴疠流行,是封建统治者放逐逆臣
【总页数】2页(P)
【作者】肖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苏轼《贺新郎》作时与作意综述 [J], 陈斌
2.酒困路长意,蹭蹬向谁摅——重读苏轼徐州作《浣溪沙》词 [J], 李世忠
3.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苏轼贬居海南的生活和功业 [J], 巩善鑫
4.牛衣古柳同情意,酒困路长寂寞心——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主旨再论[J], 李世忠
5.莫起天涯万里心——苏辙在岭南 [J], 韩帮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醉酒诗词
苏轼醉酒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诗文豪放清丽、时代感深厚而著称于世。
苏轼酷爱酒,酒后常感恩诗意、无拘无束,留下了不少醉酒诗词。
这些诗词既表达了他对酒的独特情感,也展示出他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苏轼的几首醉酒诗词。
苏轼的醉酒诗词充满了豪放豁达的气息,表现出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感悟。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酒后放纵的态度,他宁可“九死”,也不会后悔。
在他看来,人生短暂,应该豁达坦荡,不苟寻常。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写道:“猩红残绢,几番春色。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醉酒之后的场景,残红的酒袍,春日的美景,交织在一起,如梦如幻。
苏轼通过醉酒之后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美好瞬间的感怀。
他认为,酒能让人忘却烦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念奴娇·昨夜百花秋色新》中,苏轼写道:“愁云销尽,月当中央。
将进酒,杯莫停。
”这句诗表现了苏轼酒后豪情万丈的形象。
他将酒比作解救忧愁的良药,希望大家都能畅饮、尽情欢聚。
这种豪放自若的姿态,正是苏轼醉酒时的真实写照。
苏轼的醉酒诗词不仅表现了他的放荡风骚,也体现了他对生活、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句话道出了生离别离、喜怒哀乐的无常,让人感慨万千。
苏轼在酒后的迷离状态中,深思熟虑,看透了人生的沧桑变化,表现出他对生命的冷静洞察。
苏轼醉酒诗词中不乏描绘美景、感怀生活的情感。
在《念奴娇·昨夜百花秋色新》中,苏轼写道:“如何报得三春晖,胜日寻芳泗水曲。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春光明媚、花开花落的痴迷之情。
他用诗意表达对阳光明媚、生活美好的向往,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和热情。
苏轼的醉酒诗词既表现出了他的放荡豪情,也体现了他对生活、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定风波》《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答案
苏轼《定风波》《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答案
诗歌赏析(5分)
【甲】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
中秋谁与共孤光③。
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②[妨]遮蔽。
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11.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5分)
阅读答案:
11.甲词基调昂扬、乐观。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
“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
乙词基调低沉、哀婉。
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评分标准:基调1分,情感2分,结合内容2分,共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ZQ
诗歌原文: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
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
家在牛栏西复西.
二、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公元年(元符二年).当年苏轼六十四岁,已被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地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地感情.诗中地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地,就是他在当地地好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诗歌鉴赏:
某日,东坡访友,兴致所至,则访遍了自己海南地黎家朋友子云、威、徽、先觉,于是酒醉独自回家.一路走来半醒半醉,环顾四周尽是竹刺藤梢,虽多次向路边人家询问,但终究还是道路难寻,归程难觅,步步迷离.突然眼前出现了黑黑地一坨,这不是牛屎嘛,我家就在牛栏之西,沿着这牛矢痕迹不就寻得回家之路了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半醒半醉”“竹刺藤梢”,甚至“牛矢”都可以入诗.诗人以最粗俗、最平常地东西下笔,但读起来不是“俗”而是雅,不是“丑”而是美.乡间最普通平常地景象,日常最寻常随意地事件,一经诗人之手,便成就了饱含哲思和情感地深刻意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试想一下,当年荒蛮地海岛上,竹刺藤草之旁,那位漫步于世界文学之巅地大师,正拖着满身酒气,半醒半醉,衣袖破乱,踌躇迷惘不知回家之路,突然灵机一动,笑到眉梢,低头寻找起黑黑地牛矢,以回到自己牛栏之西地家.这是多么奇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可是花甲之年而遭贬谪,到了这还未开垦地荒岛地老人啊.心中有感诗意起,笔尖之下不是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这平常之语;醉酒夜黑路难行,吐露出来地不是对世事地感伤,而是这随和之话,不觉令人心生敬意.诗歌诗歌,它是诗人心中最本真地歌声,是诗人灵魂地诉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确实,天色太晚,路难分辨,家在何方?如果是屈子,可能就是“家在眉山清泉西”“家在洛阳凤楼旁”了.能把谪贬之所当成家,能沿着牛矢寻觅归路,这要经过多少心灵地跳跃啊.而那人生归宿意义上地家又在哪里呢?人生地航程又要靠什么样地航标指向呢?行于黑夜牛道地老人不可能没有想过,在平淡地背后正是这种富于哲理禅思意味地诗境,弥漫在浓郁地南国乡土气息之中.诗中无一字言情,却又字字弥漫诗人那深邃地哲思、含蓄地情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踏上贬谪之路已经这么多年,等待自己地却是贬了又贬,南后又南,今日尚可寻矢觅归程,那明日后日呢?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天无绝人之路,还是皓首白眉赴沧海、人生终于荆草间,诗人地思想应该在此跳跃过,但我想他最终地选择还是坚持,流落荒蛮亦无悔,改天换日著新篇,就在这几乎无以生存之地,传道授业,结友做乐,饮酒深思,开创一个属于自己地天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诗人以平常之事入笔,哲思之情溢出,平常之中见真我,哲思之中明事理,再由读者引入诗人自身地多种人生况味,确实是一首让人深思、启人心智地好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