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唐文英“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

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

”[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谁也不能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

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国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

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此圾着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

于是,他们的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

他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

他们希求人类之爱的醒,他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

”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价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

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试题: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答案:朦胧诗的特点: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根底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个性关注。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相关阅读】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构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但是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好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这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泼于《这天》杂志的诗人包括之后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我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一样的面貌。

这些诗歌之后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命名于历史的误会,也能够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好处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

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朦胧诗内涵及其特点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

思想内容1。

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

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

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

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

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

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

80年代朦胧诗评价

80年代朦胧诗评价

80年代朦胧诗评价
80年代朦胧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盛行一时。

这种诗歌风格以模糊、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为主,意在表达一种模糊、迷离的情感状态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以下是对80年代朦胧诗的一些评价:
1. 突破传统:80年代朦胧诗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和创新,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明确意象和明确表达,注重情感、意境和思维的迸发。

2. 模糊的表达:朦胧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意在突破语言的限制,通过模糊的形象和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3. 反对现实主义:80年代朦胧诗主要反对当时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功利和宣传性,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和纯粹,寻找抒发情感的自由空间。

4. 主观意识的抒发:朦胧诗更加注重个体主观感受的抒发,将诗歌视为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表达的方式,追求个体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5. 批判与反思:朦胧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带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对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等进行了思想上的质疑。

总体而言,80年代朦胧诗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受到了一些文学评论家的赞誉,认为它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认为其语言过于晦涩难懂,缺乏准确的表达。

无论如何,80年代朦胧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试题: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答案:朦胧诗的特点: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个性关注。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相关阅读】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构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但是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好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这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这天》杂志的诗人包括之后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我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一样的面貌。

这些诗歌之后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历史的误会,也能够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好处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流派,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的中国诗坛,其核心成员包括张炎、韩维、郭沫若以及钱钟书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闪耀出别样的独特光芒,其诗歌特色在与众不同,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也曾在北洋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痕迹。

首先,朦胧诗派以其诗意空灵清新的特点著称。

朦胧诗派的诗歌充满了虚幻的气氛,表达了一种沉静而理智的宗教哲学思想。

朦胧诗歌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一股虚无的风格,仿佛这些诗句在指引着读者走向另一种未知的世界,气韵空灵,富有哲学思想,有让读者远离尘世,远离喧嚣的虚无之境。

另外,朦胧诗派也有一种象征主义的文学风格。

在朦胧诗派中,诗歌中有许多象征、象征主义和隐喻,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表达一些深刻的哲学思想。

比如郭沫若的《遗失的声音》,他用假想的声音来寄寓清末萧条社会的不满和痛苦,这种象征性的言表现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最后,朦胧诗派的诗歌常常有强烈的社会评论意味。

朦胧诗人用自己的超现实诗歌来揭露腐败的社会现实,他们把诗歌表达出对不公正现实深深的不满,甚至激起社会对社会变革的热情。

凭借着他们前卫的诗歌思想,朦胧诗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朦胧诗派的诗歌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其浪漫的诗意和前卫的社会精神,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朦胧诗歌的虚无之美让读者思想放飞,前卫的社会评论意蕴又给人们以警醒,它是中国诗歌
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

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朦胧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其美学原则主张追求含混、模糊、神秘的艺术效果。

朦胧诗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意象构筑,展现出一种模糊与超验的美感。

以下是朦胧诗的美学原则的探讨。

一、模糊性朦胧诗主张善于运用模糊、不完全和多义的语言表达,通过模糊的形式和难以捉摸的意义来达到艺术效果。

朦胧诗的语言形式常常是半吟半唱的,诗人运用诸如悬念、省略、断句、打散等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隐晦、模糊,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二、意象的建构朦胧诗的意象与常理相悖,追求异质的美学效果。

诗人常常使用不可思议的意象和抽象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不可解释的存在感。

这些抽象的、超越常规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迷离、令人困惑但又诱人的诗意世界。

三、内在的力量朦胧诗注重诗歌中内在的力量和静默的存在。

通过对自然、人性和宇宙的深入思考,诗人将那些无法言状的存在引入到诗歌中。

这种内在的力量使诗歌散发出一种神秘而超脱的魅力,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四、声音的魔力朦胧诗注重声音和音乐性的表现。

诗人通过运用音乐的手法,如押韵、音律、重复、拗口等来构筑诗歌的声响结构,使诗歌具备了一种强烈的音乐美感。

通过声音的魅力,朦胧诗能够引起读者审美上的震撼和感知上的共鸣。

五、解构与超验朦胧诗注重对传统诗歌形式与结构的解构和颠覆。

它试图挑战传统文学的规范和固定形式,以达到超越常规的艺术效果。

通过打破诗歌形式的束缚、颠覆传统的表达方式和追求超验的艺术境界,朦胧诗在一种模糊和超越的状态中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六、思辨与哲学朦胧诗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歌形式。

在诗歌中,诗人经常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对生命、存在、时间等重大问题的探索,给诗歌赋予了深度和内涵。

这种深邃的哲思使得朦胧诗具备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哲理,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悟到一种更加深刻的人生境界。

总之,朦胧诗美学的原则是在模糊、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中追求神秘、超验的艺术效果。

通过模糊性、意象建构、内在的力量、声音的魔力、解构与超验、思辨与哲学等手法,朦胧诗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与框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和思考。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是一种诗歌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并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

朦胧诗的特点是语言模糊、形象模糊、意义难以捉摸,给人一种模糊、迷离的感觉。

朦胧诗注重表达情感、思想和感觉的混沌状态,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与抵触。

诗人运用词汇的随意组合、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和模糊的意象,创造出一种深度抽象和幻觉的效果。

朦胧诗的主题多样化,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各个领域,但都以模糊不清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

这种诗歌形式对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读和感悟。

朦胧诗具有一定的抗议和反叛精神,它试图摆脱传统诗歌规范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越常规的表达形式。

当代文学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的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朦胧诗的名词解释当代文学中的朦胧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流派,其诗歌表达方式模糊不清,多以模糊、含糊的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意境。

朦胧诗以模糊、幻影的形式呈现,给人以曖昧、模糊的感觉,类似于一幅暗淡而美丽的画面,仿佛置身于迷蒙的情境中。

朦胧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法国,主要与一位法国诗人保罗·哥勒斯特(Paul Valéry)有关。

他通过研究象征主义诗歌,提出了一种以探索内心、描绘人类心理状态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方式,即朦胧诗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朦胧诗在欧洲其他国家和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被誉为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流派。

朦胧诗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上的曖昧和意义上的不确定,远离传统诗歌的明确、直接表达。

它注重诗歌中的隐喻、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以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朦胧诗往往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暗示、拟人等,以模糊的画面和语言抓住读者的心灵,使其感受到一种诗歌中莫名的美感。

朦胧诗也注重诗句之间的联想和对比,通过大胆的词语和形象组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感觉。

它追求一种模糊而深沉的美,引导读者在诗歌中思考、感受。

朦胧诗通过其模糊的语言和曖昧的形象,使读者对诗歌的解读产生多样的想象和理解。

它不局限于特定的主题或情感,而是试图传递一种诗意、迷惑和无限的美感。

朦胧诗带给读者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在其中找到舒适和安宁。

不同于传统诗歌的明确和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朦胧诗给予读者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

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解读诗歌,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和领悟。

这也是朦胧诗受到许多人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知来赋予诗歌以不同的意义。

朦胧诗也常常借助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来增强其曖昧性。

诗歌的排列、韵律和节奏都可以影响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朦胧诗借助押韵、重复和断句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流动、模糊的氛围,使诗歌更具诗意和韵律感。

朦胧诗的诞生和发展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简述朦胧诗的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特征

简述朦胧诗的特征
朦胧诗的特征如下:
1. 意象优美:朦胧诗特别注重形式美,把意象改变到一个特别宁静美好的境界,使人能有一种无以言表的舒适感。

2. 方式简练:朦胧诗回避尘世的关系场景,语言简练而不简单,内容也不深,而是节制的及时表达,把朦胧的意象展示出来。

3. 抒情细腻:朦胧诗特别注重抒情,把朦胧的情感用淡淡的笔触写出来,用虚无的抒情表达朦胧的想象。

4. 结尾:朦胧诗结尾多为一句节制的总结,用来重新回顾诗中包含的朦胧之意,从而营造出一种完美的虚无之感。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

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试题:朦胧诗的特点以及代表诗人答案:朦胧诗的特点: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根底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个性关注。

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相关阅读】1980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构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但是去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开启了诗歌的多个方向,启迪了当代汉语诗歌的多种可能性,它的源头性的好处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来说,朦胧诗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这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泼于《这天》杂志的诗人包括之后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我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一样的面貌。

这些诗歌之后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命名于历史的误会,也能够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好处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

朦胧诗派的特点“朦胧诗派”是指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潮流中的一支代表性诗派,其创作风格以“朦胧”为特征,以其传统、艺术和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受到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喜爱。

朦胧诗派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冯至和杨元锡为代表,涉及中国新诗发展的近现代文学史上多位诗人,如陈师道、冯志安、徐志摩、余光中等。

朦胧诗派的特点有很多,首先,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美感,显得抽象而模糊,表达在语言层面上是一种抽象的意象,它将实际的概念及其具体表现以及深层含义等一起表达出来,而这些都被混淆在一起,使得读者在解读诗歌时,必须动脑筋去推演,而这种推演的过程也成为了读者的极大乐趣,另外,杨元锡曾提出“玄伽诗”的理论,即以宗教为表达方式,把个人感受融入宗教文化之中,去强调人的虔诚性,而其中的抽象意象正是符合朦胧诗派的特点,另外,朦胧诗派在审美方面突出地倡导不仅可以表现日常生活的客观内容,以及不仅可以表现人类生活实际需要,而且可以表现客观事物中更深层次的形象、思想和审美情趣。

朦胧诗派虽然以“朦胧”为特征,但它的内容却是多样的。

它把生活中的心情、感受与国画、古典诗词等审美美学相结合,运用绘画、古代文学艺术等手段,表现出一个充满古典色彩的审美形式,从而表现出其超越实际物质范畴的审美情趣。

此外,朦胧诗派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歌中有着明显的虚无主义或抽象主义思想。

朦胧诗人追求一种抽象的感受,它们总是写出一种充满虚无感和抽象感的语言,而这正是一种超越物质范畴的审美情趣。

朦胧诗派的创作风格被隐隐约约地表现出来,它既不局限于固定的诗歌格式,也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不同的意义,而因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朦胧诗歌的广泛关注。

此外,朦胧诗派还有一个更为独特的特点,就是它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抽象而特殊的特点,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一个鲜活而又朦胧的人物形象,即使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在朦胧诗歌中也可以有着现实的温度和情感。

朦胧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潮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延续着传统的审美精神,也拓展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感受,使诗歌得以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诗的特点

朦胧派诗歌的特点——舒婷的女性美、顾城的意蕴美、杨炼的真切美朦胧试派是在70年代末、80时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诗群,“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了一个“崛起的诗群”。

这些青年诗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囿限,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他们强调表现自我,注意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

其作品追求意象的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被誉为新诗三杰的舒婷、顾城、杨炼分别是在这三方面站在顶峰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一、舒婷的女性美舒婷,朦胧诗派的“独生女”,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她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一“自我”为核心,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命熔解的秘密。

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女性情怀将朦胧试的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在她的诗歌中展现的更加真切: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是其全部诗歌的思想核心。

她的《致橡树》不仅仅在于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诗人以凌霄花、鸟儿、泉源与险峰、日光与春雨,六个一般代表美好事物的意象,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依附、不从属、不一味地给予和奉献、不甘于奉献、不甘于陪衬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并且给予了大胆的批判;又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张扬,使主题更广泛、更深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强调两个人平等的关系、各自都有着独立的尊严和各自完整的个性;“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风、红霓”决定了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生活原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诗歌】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诗歌】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诗歌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语言艺术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

”[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以及寻求自由的心灵。

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

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适时地将情感协调力的缰绳兜头抛去,以心灵的综合成意象符号的情感空间。

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在短短的诗节中,作者把“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深深地震撼着一个又一个读者。

朦胧诗的特点是什么?

朦胧诗的特点是什么?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
特征。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的,回顾朦胧诗远去的一路风尘,我们深深意识到,雷同平庸的标准件艺术终于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句号。下面,本文将从朦胧诗的思维方式、文本结构、语言艺术三个方面予以论述之。
(一)意识流结构突起
乌托邦政治实践在70年代末的解体,必然带来被权力意识形态长期挟持的文学的解放,诗歌的艺术变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实际上,诗歌理论已滞后于创作。“文革”中,公开诗坛上“假、大、空”的标语口号式韵文泛滥,而在民间,“落难”诗人的苦难的生命汁液痛苦地分泌而为真的诗;一些在迷惘中觉醒的青年作者,凭着善感的心灵和有限的新诗知识,尝试着个人化的审美世界的建立。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主要是对一个瞬间情绪感觉的捕捉和表现。诗中的云、我、你都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就是象云一样自由,但当远和近两个概念加入意象时,美好的东西被击碎了。因为不管读者怎样去理解“我”“你”之间的远近关系,每一种关系产生的一瞬,都或明或暗地让人感到“我”与“你”过去或现在已有或正在发生的一种隔膜。这种隔膜散发出一种人所无法自拔的孤独情绪,并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它使人在一刹那间明白:这世上有“你”和“我”这么两个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秩序或规律所排挤,他们成了只能与浮云保持亲密的独处者。舒婷的《在潮湿的小站上》:若有若无的风/星星点点的雨/空荡荡的月台/缓缓开动的列车//夜晚的橙色光晕/轻轻闪动的白纱巾……。诗除了通过韵律给人以音乐效果外,它对感觉经验的捕捉、集中,呈现有普遍的重视。又如舒婷的诗句:“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前句表达因内心的动荡引发的变幻的视觉意象,后句则是听觉幻化为固体状态的意象。“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为一组意象的构成是繁复的:听觉——有附着的味觉——心理感觉的外化。《路遇》成功地调动了感觉经验的丰富性,以为表达伴随痛苦记忆而来的心理惊悸效力。北岛的《古寺》:“逝去的钟声结成蛛网/在柱子的裂缝里/扩散成一圈圈的年轮”,钟声作为听觉,蛛网作为视觉,年轮作为视、触觉,三类物件同其在具象上的某种相似或相通而造出了意象的重叠。传达的是对于过去历史的心理剖析,这种依靠艺术的变幻所创造的意象的魔方,说明着诗人精神经历中的直接感觉经验对于意象形成的奇异效果。这种契合情绪流的意识流结构表明:朦胧诗已不再恪守着首尾贯通的逻辑因果链条,不再单向固定地平面叙述;而从直觉意识流动出发,以意象的大跨度组接与散点透视,捣毁了完整的物理时空秩序与概念,打破了线性逻辑认知结构,重筑了表现瞬间感受的感性心理时空;从而使想象逻辑战胜了情感逻辑,主体真实压倒了客体把握,强化心理深度同时.又拓宽了复杂微妙的心理版图。[5]
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唐文英
“朦胧” (ambiguity,又译“模糊”、“晦涩”和“含混”等)是一个本体论范畴。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入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1]也就是说,优秀的诗作所表达的东西都是不可名状的,因此,用清晰明确的语言根本无法将其表达出来,只有用朦胧的语言,才能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语言之外的东西。
朦胧诗歌这种意象思维以其自身固有的直观性与朦胧性造成的间离效应,使抒情主体节制情感泛滥、摆脱简单叙述者身份的同时,避免了诗对生活平面粘着的模拟复制,恢复了现代诗歌的意象化传统,并且对意象思维进行了新的拓展与创造。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爱情的诗作,因为这是一个千古常新的题材。在古典诗词里,我们曾经欣赏过“山无陵天地绝”的忠诚奉献和“到死方休”的缠绵悱恻,可在舒婷的诗作《致橡树》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崭新的形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个性之美,既不是“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是“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而是“仿佛永远相离/却又终身相依”,“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是现代女性的坚贞的爱情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一反阴柔之气的木棉树传达了追求平等、自立、自强的爱情宣言。又如,顾城的《感觉》,“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作者通过这种天、路、楼、雨的变形或者变态感受,突出了淡红、淡绿,发现了一片灰色之中的希望,是对新美的欢愉与对单调的厌恶。其次,通过意象印证对传统比兴进行再造,即先描写一个具有比兴的意象,再把另一个与之相关意象迭出,使二者相互叠印烘托。如“春天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耳语/而脚下的落叶却揭示/冬的罪证/一种阴暗的回忆……我突然觉得/我是一片落叶/躺在黑暗的泥土里/风在为我举行葬仪/我安详地等待/那绿茸茸的梦/从我身上取得第一线生机”(舒婷《落叶》),先写落叶,接着却迭出另一组意象,二者叠印产生了一种审美合力,一种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物象、意象与象外之象混凝一处。
一、思维方式:诗歌精神的嬗变
文革十年断裂的艺术空白为朦胧诗提供了恣意纵横的广阔诗意空间,听命于直觉的驱动,朦胧诗人们顿悟到诗歌它不能镜子般被动地再现外在生活,而应曲笔涉入折射外在生活的心理空间,从而抵达诗歌质的本性,进而对人生、社会、自我进行思考和感悟,从他们灵感迸放出来漫天的绚丽烟花里,此时的诗歌是个“在这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时间和空间被超越,仿佛回到宇宙的初创期,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发生变形。”[2]以此寄托急剧变幻的现实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风暴。
二、文本结构:内部空间意指拓宽
朦胧诗古已有之,并非当代专属。朦胧诗也不是一种庞大的艺术潮流,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那样,成为诗歌文学史上的主要背景。朦胧诗只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样式。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据说,孔子编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过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话虽夸张,但也立下了传统:文艺是传道的工具。 诗歌在传统上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只在表现方式上。由于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带来的心灵感受复杂化,由于哲学意识的全方位渗透,朦胧诗空间意指的文本结构开始复活。
(一)灵感迸放出了意象的火花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经过长时间的“冰川”冻结后,灵感像决口的河堤,从冰缝里迸发出来,晶莹、高洁、绚丽……它使朦胧诗人们将意象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凭借,进行艺术的感觉、思考和创造。变化莫测的婀娜灵感窜出来时,朦胧诗人们适时地将情感协调力的缰绳兜头抛去,以心灵的综合成意象符号的情感空间。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呵!……” (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在短短的诗节中,作者把“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实物名词加上定性的动词和形容词后,形成了一组组语言表达简洁而潜台词又十分丰富的意象画面,并且把它们集中排列,就象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尽管这些生活现象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可在整体内涵上又如此的丰富和谐,深深地震撼着一个又一个读者。再如顾城的《弧线》,“鸟儿在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硬币//葡萄藤因为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有如几幅排列在一起的印象派图画,它通过风、一枚硬币、幻想、海潮、鸟、少年、葡萄藤、海几种叠加在一起的意象群,给我们因风转向、单调、努力了却接不出葡萄般甜果、大海般壮大的理想也在海潮里退却的无奈、感伤和人生无常,凸现了诗人灵魂的颤音,让人感觉某种情绪又说不真切。
(二)蒙太奇意象组合结构呈现
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人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朦胧诗人的共同探索。意象蒙太奇没有诗人的中心话语与意念直接表露,有时句与句、意象与意象之间也很少有逻辑关系。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拾捡/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脊梁”。(《弧线》顾城)四个互不关联的奇手法将之并列联结起来,完成了一幅动态流转的视觉画面,质感直观,喻言着讽刺与挖苦。而在徐敬亚的《既然》,“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恋着波澜/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人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这四个既然句式反复,叠合出四个蒙太奇镜头,之间的连接线已被抽掉,并且已不仅并列叠加,而且逐层递进,力量一次比一次强烈,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隆起了一股豁达顽韧的向上气概。完全可以断言:诗歌对蒙太奇的介入,强化了诗歌的直观性与流动感,因词与词、句与句间连接媒介的省略取消,使诗拥有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二)哲学思辩、意象与观念的差异
谢冕先生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中认为,“朦胧诗”是“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适当方式。”“他们是新的探索者。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3]从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漂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即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当时看到这首诗的人们,当然会感到震惊了,就是现在读起来,我们心里也仍然沉甸甸的。因为这是另外一种声音,是痛苦的呻吟,是悲壮的呐喊,是对过去的否定并由此而展开的反思。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才知道,当时的社会正在孕育着什么样的变革。冰河解冻,残雪消融,原有价值观念顷刻坍塌,一切在瞬间失去了规范遵循,神性光晕渐渐淡化,个人的尊严悄然回归,从迷狂愚昧的青春激动,到清醒后的冷峻反省,朦胧诗人们和众多的人民群众一样,开始怀疑、感伤、迷惘、批判、探索人生、寄予希望……共同促成了这种以怀疑论为核心的时代氛围和思考女神的降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