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

渔家傲秋思的鉴赏《渔家傲·秋思》的鉴赏《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意境、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词的开篇便描绘出了一幅边地秋景图。

秋天的边塞,与中原的景色大不相同。

衡阳的大雁毫无留恋地南飞,仿佛暗示着这里的环境之恶劣,让人难以久留。

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既点明了地域的差异,又为下文描写戍边生活的艰辛埋下了伏笔。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听到了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伴随着军中号角声此起彼伏。

山峦重重叠叠,烟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这里的“长烟落日”,给人一种苍茫、孤寂之感,而“孤城闭”则更是突出了边地的荒凉和局势的紧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士们只能借一杯浊酒来排解思乡之愁。

然而,家乡远在万里之外,而自己还未能立下战功,像东汉的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归期遥遥无望。

这种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和痛苦,令人动容。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悠的羌笛声在霜满地的夜晚响起,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因战事操劳而白发丛生,士兵们也因思乡而落泪。

这里的“白发”和“泪”,生动地刻画了戍边将士们的愁苦和辛酸。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词情景交融,将边地的景色与将士们的情感紧密结合。

通过对秋景的描写,烘托出了凄凉、孤寂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做了铺垫。

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如“家万里”与“燕然未勒”,突出了将士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语言上,范仲淹用词质朴,却又精准有力。

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将士们复杂的心情。

此外,这首词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戍边将士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范仲淹 诗词

范仲淹 诗词

范仲淹诗词
摘要:
1.范仲淹简介
2.范仲淹的诗词成就
3.范仲淹诗词的特点
4.范仲淹诗词的影响
正文: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范仲淹的诗词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还表现在他的词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山水诗,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

在词作方面,范仲淹的作品清新脱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的诗词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诗歌还是词作,都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

其次,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的诗歌作品豪放磅礴,而词作则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风格。

此外,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咏史抒怀的诗篇,也有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为后世诗人树立了榜样,被誉为“诗界元神”。

在词作方面,范仲淹的作品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启示,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同时,范仲淹的诗词作品也成为了后世文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之,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岳阳楼记》的语言美、图画美、结构美饶君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传颂千古,除了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言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美、图画美、结构美,汇成了美的旋律,读后使人如饮醇酒,美味无穷,久而弥笃,受到美的陶冶。

语言美。

(1)或句式整齐押韵,或长短句结合。

文中描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景色的几段话,几乎都是四字句,大多用的是同韵字,既整齐又押韵,如同诗歌,琅琅上口,具有语言的音乐美。

其他地方则长短句交错运用,短到一个字,长到九个字,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

全篇亦骈亦散,独具一格。

(2)联合短语和固定短语多,对偶句多,排比句多。

短语如:“政通人和”、“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心旷神怡”、“朝晖夕阴”、“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等,对偶句有“北通巫峡,南极萧湘”、“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

由于结构对称的短语、对偶句、排比句多,且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遗词精当而隽永。

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宽阔与浩大,连莽莽君山、滚滚长江在它面前也显得那么渺小,这与“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诗)等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还分别表现出了永恒的山、流逝的水的不同势态,真是言简意赅。

形容汹涌的浊浪冲向天空时,作者用了“排”这一动词,富有神韵,难以找出先例。

它写出了浪身之巨,浪头之高,气势之磅礴,远比“横”、“涌”等词富有表现力。

又如“波澜不惊”的“惊”、“锦鳞游泳”的“鳞”,分别运用了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又形象,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图画美。

文中绘了三幅图画。

第一幅(第二自然段)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巴陵胜状,给人们的印象是雄伟壮观。

第二、第三幅图画(第三、四自然段)是用工笔画出洞庭湖霪雨霏霏之时以及春和景明之时的不同景象。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第一篇: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摘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

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虽在一些词中也有豪放的成分,但总体来说,仍符合词之婉约本色。

关键词:范仲淹词以悲为美以真为美范仲淹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一代人臣典范。

作为文人,他也有大量的文章、诗赋传世,然而就词的创作而言,他的词作现存仅五首,数量很少。

但仅仅是这五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后代评论者们针对范词的地位、词作的具体内容屡屡争论不已,充分显示了范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但在讨论范词美学特征时,往往笼统地说“豪放与婉约并举”,虽则大体上是如此,实则是不太准确的,范词有豪放的成分,但主要的风格,宜概括为以悲为美。

因其自由洒落、无拘无束,其词还体现出以真为美。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结合词评家们的种种观点,对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做一深入分析。

一、以悲为美以《渔家傲》一词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34这是一首被广为传颂的边塞词,但是也从它产生之日起,不同的评论者,对于它的风格、主旨却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范仲淹的同时代人欧阳修对其就是持否定态度的,根据魏泰《东轩笔录》的记载,欧阳修曾说这是“穷塞主”之词。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欧阳修为出征的将领送行,也填了一首《渔家傲》,里面的文字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2]并评价这才是“真元帅之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范仲淹这首词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元帅不应该发出这种悲苦之声,应该高扬建功立业的雄浑壮阔之气,而此词太过悲苦。

范仲淹作品特色

范仲淹作品特色

范仲淹作品特色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渭南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尊为范文正公。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

范仲淹的作品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范仲淹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岳阳楼记》,他在文中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引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深思。

他的诗歌作品也常常流露出他对故乡、亲人和友谊的思念之情,使人读后产生共鸣。

二、思想深邃:范仲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

他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善于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思考问题。

在《岳阳楼记》中,他以岳阳楼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现状的忧虑,提出了改革的呼吁。

他的作品还涉及到人生哲理,如《醉翁亭记》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推崇和对修养的追求。

三、文笔优美:范仲淹的作品语言优美,行文流畅。

他擅长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岳阳楼的雄伟壮观,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在《醉翁亭记》中,他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引人深思。

四、言简意赅:范仲淹的作品言简意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他善于提炼问题的核心,避免废话和冗长的叙述,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这一特点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尤为突出,如《岳阳楼记》中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剖析和对改革的明确主张,都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的。

五、道德高尚:范仲淹的作品中融入了高尚的道德观念,弘扬了正直、忠诚和真理的精神。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贪污腐败、奸佞邪恶的批判,对正直忠诚的赞美。

他的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

范仲淹作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文笔优美、言简意赅、道德高尚等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范仲淹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范仲淹宋词作品风格

范仲淹宋词作品风格

范仲淹宋词作品风格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和婉约之美,融合了山水田园景色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1. 唯美婉约:范仲淹的词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以及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段,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相融合,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2. 深情厚意:范仲淹的词作品中常流露出深情厚意,表达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感受。

他常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写,展现出人性中的温暖与真诚。

3. 思想深邃:范仲淹的词作品不仅注重感情的抒发,还常常融入思想的反思和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命运和人性的思考,展现出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深刻洞察和触动人心的启示。

4. 雄浑豪放:除了温婉细腻的风格外,范仲淹的词作品中也有雄浑豪放之美。

他以豪放的意境和奔放的笔触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豁达乐观的态度。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宋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唯美婉约、深
情厚意、思想深邃和雄浑豪放等特点,这些风格的交融使得他的词作品在宋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范仲淹《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岳阳楼记》记事、写景、抒情融为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岳阳楼记》艺术手法与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艺术手法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

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

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赏析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则大体上是如此 . 实则是不太准确的. 范词有豪放的 令 西夏 军 队不 敢 断然 侵 犯 . 但 北 宋 军事 力 量 的 薄 弱趋
成分 , 但主要的风格 , 宜概括为 以悲为美。 因其 自由洒 势仍没有较 大改 观 再加上北宋 王朝重 文抑武 的国 使武将 根本没 有建 功立业 的机会 . 范 仲淹“ 勒燕 落、 无拘无束 , 其词还体现 出以真为美。因此 。 本 文试 策 . 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 . 结合 词评 家们 的种 种观 然 ” 的梦 想 基 本 上 是 不 可 能 实 现 的 . 因此 . 这 首 词 虽 描
只得 三 分 天 地 屈 指 细 寻 思 , 争如 共 、 刘 伶 一 论 空, 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 夜,月华如练,长是人 千 劳 心 力 , 里 愁肠 已断无 由醉, 酒未到, 先成 泪。残灯明灭 醉?人世都无 百岁。少痴呆 、 老成憔悴 。只有 中间, 些
安 徽文 学
WENXUE 文 ANHUI



试谂 范仲淹词的 美学特征
高梦纳
江 南大 学人 文 学院

要: 范仲淹存词仅五首 , 但篇篇 几乎都是 经典之作。与诗赋辞章不同 , 他的词 , 表 现 了他柔情的一 面, 一切

任性 自然 , 表露 真情 实感 , 在 关学风格上 , 则表现 为以悲为美, 以真为美。虽在一些词 中也有 豪放 的成分 . 但 总
雄浑壮阔之气 . 而此词太过悲苦 。 近代有人认为“ 范不
这首 词 中 .我们看 到的更 多的是悲秋怀 人的感
应作衰飒语 . 自杀大将威风” . 同意欧 阳修 关于范词悲 慨 , 极 具婉 约的情 志和格 调 。许 昂霄 《 词综偶 评》 中 苦 的评价 后来的论者 , 多有将此词解释为豪放 。 如 黄 说 : “ ‘ 酒人愁肠 ’ 二句 。 铁石心肠人 , 亦作此 销魂语 。 ”

意境悲壮苍凉情感沉郁哀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艺术特色赏析

意境悲壮苍凉情感沉郁哀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艺术特色赏析

意境悲壮苍凉情感沉郁哀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艺术特色赏析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振国兴邦,不仅政绩卓著,文学创作也有极高建树。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代表作,词作描绘了边塞苍凉的景象,展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以及将士们浓郁的思乡之情,抒发了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词作豪迈大气,章法大开大合,意境苍凉雄阔,情感沉郁哀婉。

一、章法大开大合《渔家傲·秋思》将戍边将士作为主人公,以边塞的景色、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将军功业未成难以还乡的思乡情感作为创作题材,抒发作者的情怀,突破了以往诗词抒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意,为一时宴饮之乐堆砌词藻、着意铺陈的窠臼,开创了后世豪放词风的先河。

词作以慢声细吟开头,细细地描绘风景,以“南归之雁”表达心中的思乡之情,深幽而哀怨。

从第三句起,词作的格局陡然扩大,呜咽的边角之声,层层叠叠的山峰,冲天而起的长烟,远方徐徐坠下的落日,辽阔的天地间,一座与世隔绝的边塞城市,顽强地与秋日肃杀的景象抗衡。

词作上阕的前两句慢回低吟,与后三句的雄阔苍凉形成鲜明对比。

一面是细腻的思乡之情,一面是金戈铁马、号角长鸣的杀意,思乡之情愈浓,厮杀之意越烈。

相比文人墨客吟咏风花雪月,《渔家傲·秋思》于大气磅礴中显露出的一丝悲寂,更为深邃旷远,如同征夫们的思乡之意,与冲天长烟一起,弥漫于整个塞外,纵然是连天的鸣角之声,也难以令其消散。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负责西北边防时所作,其任职期间,发生了无数重大的事件,但在创作这首词时,他并没有选择具体的事件进行描述,而是始终紧扣“边塞之景”与“征人之思”,通过边塞雄壮却苍凉的景象,展现了征人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士兵们思家而不得归,将军功业未成也不得归。

词人正是抓住了边塞风景最显著的特征,以及将士们矛盾的心理,通过辽阔多变的景色,来展现复杂的情感,从而达到情与景、人与景融合为一的效果,独特的构思显示了词人的胸襟与气魄,开创了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岳阳楼记品味范仲淹词的豪情与壮丽之美

岳阳楼记品味范仲淹词的豪情与壮丽之美

岳阳楼记品味范仲淹词的豪情与壮丽之美岳阳楼,一座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古建筑,以其卓越的建筑艺术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而《岳阳楼记》,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情激昂的词句和壮丽辞章展现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致与丰沛文化内涵。

通过品味范仲淹词中所表达的豪情与壮丽之美,我们可以感受到岳阳楼作为历史遗迹的独特魅力,以及范仲淹作为一代文豪的文学才情。

《岳阳楼记》首先向我们描绘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色,范仲淹以娓娓动听的笔触,将楼台、山水、湖波等景物与情感交织在一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景象将落日余晖与孤鹜飞翔有机地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在岳阳楼上俯瞰远方,远处的湖波与天空融为一体的豪情壮美之感。

范仲淹的词句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岳阳楼的美景,让读者心生向往之情。

其次,《岳阳楼记》用豪情激昂的笔墨,表达了范仲淹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出仕官场的决心。

他在文中提到:“潇湘何事待人论,直道相思了无益。

”表明了他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对社会风气不满的态度。

范仲淹以个人情感和大时代融为一体的笔触,将岳阳楼作为自己反思人生和国家命运的象征。

他以宏大的意境和深沉的诗意,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责任感。

最后,《岳阳楼记》以铿锵有力的文辞,表达了范仲淹对自然界和人类文化的赞美与敬意。

他写到:“人亦有言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岳阳楼尤为良观。

”这句话寄托了范仲淹对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岳阳楼作为一座哲学智慧的体现的理解。

范仲淹的豪情壮丽之词既凸显了岳阳楼作为人类智慧和艺术结晶的非凡价值,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和哲学视野。

综上所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凭借其豪情激昂的词句和壮丽辞章,展现了岳阳楼的壮美景致与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凸显了范仲淹作为一代文豪的文学才情。

通过品味范仲淹词中所表达的豪情与壮丽之美,我们更能感受到岳阳楼作为历史遗迹的独特魅力,以及范仲淹作为一代文豪的卓越成就。

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分析

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分析

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分析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它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精美的描写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名。

本文将对《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一、艺术感受与意境《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突出了艺术感受和意境的表达。

文章以岳阳楼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楼的情感和景色的感受。

例如,篇章中描绘楼台的状况,娓娓道来,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楼的壮丽和庄严。

二、描写手法与文采斐然《岳阳楼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文章笔力雄浑,文采斐然。

范仲淹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又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例如,“壮则有豪杰之气,美则有文人之雅”的描写,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岳阳楼的魅力。

三、叙事结构与文笔流畅《岳阳楼记》采用了叙事的结构,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情节,引导读者了解岳阳楼的背景和历史。

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文章整体流畅,情节递进自然,读起来更加有趣。

范仲淹的文笔优美流畅,字字珠玑,句句削肉。

他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四、语言之美与修辞手法《岳阳楼记》中的语言之美可谓品味独特。

范仲淹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微之,千里洪炉”中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艺术性。

五、思想深度与感悟《岳阳楼记》除了文学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感悟。

在对岳阳楼的描写中,范仲淹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人生哲理,通过对楼的描绘,深化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句子,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岳阳楼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艺术感受与意境的表达、描写手法与文采斐然、叙事结构与流畅的文笔、语言之美与修辞手法以及思想深度与感悟,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岳阳楼记》的文学魅力。

论范仲淹词意境的审美特征

论范仲淹词意境的审美特征

论范仲淹词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赵银芳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2期摘要:范仲淹词情景交融,意深调高,意境的设置呈现出三大特征:清秋冷落,夜色朦胧;萧条阔大;典雅精工,幽深绵远。

范词大笔振迅,有境界,有气魄。

关键词:范仲淹词意境审美特征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粲然可观。

少时孤贫,两岁时父死母改嫁,随继父朱氏生活。

少年时期即有志节操守,致力向学,持之以恒,昼夜不息。

性格刚柔兼济,事母至孝。

一生虽三遭迁谪,但功业彪炳,出将入相,所到之处皆有惠政,广受百姓爱戴。

更有甚者,如恩、庆二州以及羌族之人,画了范仲淹的像,立祠供奉,以示崇敬。

今存词甚少,但出手不凡,笔调幽婉,理致深蕴,情景苍凉,语言典雅,温润秀洁,堪称大手笔,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尤其是《渔家傲》、《苏幕遮》等词,历来受到词论家的赞赏。

唐圭璋先生曾誉之为苏辛两家的先驱,称其词“有境界,有气魄,豪迈沉雄”[1]。

范仲淹本无意在词坛上争胜,为何偶作小词却受人如此之推崇呢?本文即从范词的意境特征入手,来解开这个“谜团”。

品词讲意境由来已久,然何为意境?笔者在此做一个简单的界定。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范仲淹词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清秋冷落,夜色朦胧的意境范仲淹词和其诗文截然不同,其诗文坚持宗经、明道、致用的原则和重散、尚朴的风格,其词则不然,范词生动传神,婉转幽深,把作者深长、细腻、丰富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另外一面,即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既有刚强英武的一面,也有独处时的忧伤与缠绵,惟其多面方能斥成为立体的“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亦是凡人。

范仲淹也受当时的文坛风气影响很大,北宋初期的词坛基本上还沉浸在浅斟低唱的软语声中,尚未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仍然把词视为“诗余小道”。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被誉为一个杰出的国画家,其作品以其精湛的描
写技巧远近闻名。

在景物描写方面,他有着独特的特色:
一、天空描写精细丰富
范仲淹擅于描绘乡村天空,用透彻的画笔勾勒出绚烂多彩的乡村夜晚。

他的作品中,晴朗的天空时而被湛蓝色的云彩所美化,但不失其轻快感;时而有着像淡粉色梦境一般的日出或地平线被火焰般的云层抹上。

二、山水景观迷人清新
范仲淹山水画景色优美,整幅画面上充满了童真与自然之美。

他会将
那清幽幽的溪流潺潺流淌及山水间,把握每一次余晖的调色;他绘画
中的丘陵、山容也不会被平淡而缺乏灵性,总是以灵动为特色而脱颖
而出。

三、花鸟林木烟雨缥缈
范仲淹的作品中不乏有繁花似锦的花鸟林木景象,更加凸显出乡野的
秀丽、闲适。

他的画中,有着江南的烟柳细雨,把普通的山林染上一
层幻彩;也有着山峰上空、鸟语花香的灵动感,那淡淡的烟霞洒落,
渲染出一种梦幻缥缈的气息。

四、山水融合风格超凡
范仲淹画中运用的山水融合风格独特而绚烂多彩,一方面,他把山水之间空灵浪漫的古典意境以及水墨语言传统注入作品中;另一方面,也会加入折衷主义的线条以及雅俗共存的调和,使作品立体生动,别具一格。

总而言之,范仲淹在景物描写的特点是精细丰富,画面富有童趣和自然之美,有着空灵浪漫的古典意境以及灵动的立体感,给人带来梦幻缥缈的气息。

范仲淹写作风格

范仲淹写作风格

范仲淹写作风格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写作风格深受当时文化风气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范仲淹的写作风格非常朴实、自然,不拘泥于形式。

他经常运用明快、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感受。

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

”的形象语言描写了从高处俯瞰景色的感受。

其次,范仲淹的写作风格非常深邃、含蓄。

他常常通过暗示、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描述“楼上夜啼”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治理之道的思考。

最后,范仲淹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

他的作品不仅文辞优美、思想深邃,而且富有感情色彩和亲和力,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和感慨。

总之,范仲淹的写作风格是深受当时文化和政治环境影响的,具有朴实、自然、深邃、含蓄、感召力和亲和力等多个特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 1 -。

范仲淹 诗词

范仲淹 诗词

范仲淹诗词摘要:1.范仲淹简介2.范仲淹诗词的特点3.范仲淹诗词中的主题4.范仲淹诗词的艺术价值5.范仲淹诗词的影响正文:范仲淹,字希文,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丰富的成果。

其中,他的诗词作品更是堪称经典。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磅礴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风情。

他的词,则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既有豪放的山水田园诗,又有婉约的抒情小令。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词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忧国忧民等。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诗词作品的主要主题。

他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最好诠释。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艺术价值极高。

他的诗歌,既有李白的豪放,又有杜甫的沉郁,融汇古今,自成一派。

他的词,则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范仲淹的诗词作品,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影响了他的同时代人,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论范仲淹诗词的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

论范仲淹诗词的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

论范仲淹诗词的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摘要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北宋时期,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范仲淹作为政治家,他勇于革新、励精图治,一手开创了庆历新政的繁荣局面;作为军事家,他老年时亲自戍守边疆,苦心孤诣地经营,在大西北边疆地区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御屏障,有效地挡住了敌人的入侵;作为文学家,他开展了永载史册的著名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出了很多经世致用立矫文弊的文学主张,并且取得了辉煌的创作实绩从此屹立文坛。

对于北宋的这位权臣和名臣,文学界过多他对政治思想、政治功绩和军事成就方面的贡献,而对他的文学诗词关注和研究比较少本文将从范仲淹作为文学家这个角度,探讨他的诗词的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

主要从诗词理论、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范仲淹;审美意象;诗词理论;艺术特征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 images in FanZhongyan's PoemsAbstractFan Zhongyan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famous politicians, writers, thinkers, strategists, posthumous title "pap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nown as "Fan Wenzheng", "Fan Wenzheng" author document set. Fan Zhongyan as a politician, he dares to innovation, good governance, single handedly created the Qingli prosperity; as a military family, his old age to garrison the frontier, try hard to manage, in the northwest frontier area builds a solid defensive barrier, effectively blocked the enemy's invasion; as a writer, he carried out the historic famous prose movement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put forward a lot of practical Li Jiao Wen's literary views, and has made creative achievement brilliant then stands literature.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f the powerful minister and minister, literature too much on his political thought,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on his literary poetry concerns and relatively few studies from the angle of Fan Zhongyan as a writer,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image of his poetry. Mainly launches the elaboration from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theory, aesthetic imagery, aesthetic imagery of these aspects.keyword:Fan Zhongyan; aesthetic imagery theory;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1.引言 (4)2.范仲淹诗词理论与分析 (4)2.1意气论 (4)2.2师教论 (5)2.3风格论 (5)3.范仲淹诗词的审美意象 (6)3.1政治意象 (6)3.2民生意象 (7)3.3山水意象 (8)4.范仲淹诗词的审美意象的艺术特征 (8)5.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1.引言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谥号“文正”,北宋时期,世称“范文正公”,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岳阳楼记》探美

《岳阳楼记》探美

《岳阳楼记》探美
《岳阳楼记》探美
读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为它和谐的意境、优美的旋律、独特的构思所感染与陶醉。

一、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
美就其本质而言,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

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古代美学以“和谐”为美,实质上是对美作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朴素的认识。

古人认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与阳、风与雨、晦与明是对立的。

然而又是互相渗透、不断变化,可以达到统一的。

如果“六气”合规律地互相联系和运动变化,就能达到统一,使得风调雨顺,万物兴旺,人民安乐,这就叫“和谐”,亦即“美”。

试看《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可为“六气”也,显然“阴与阳”、“风和雨”“晦与明”是对立的。

但它们又相互联系,正因为是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才有了文章开头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和乐景观。

二、浓厚的音乐美
文言文是用来塑造形象的,这种语言必然是与情感,表象紧密相连着的,必然是最具情感色彩、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

因此,作为散文,语言离不开音乐美。

进一层,这样逐层披露,腾挪跌宕,如深渊探宝,渐如胜境,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引出题旨,浑然一体也。

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美

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美

赏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修篇章。

这篇文章不仅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打动着世人之心,而且能用文中的“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洗涤世人之污浊而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现赏析一二,供各位同仁品评。

一、雄伟壮丽之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从文中可见洞庭湖气势之恢弘,覆盖之广袤。

湖水动而非不安,静而非无物。

动静相接趋于和谐。

湖面开阔、大气、水域无边,月色千里,看到这种景色,使人内心趋于激动,但不会不安;使人心潮逐浪,但无压抑。

置身于其中,会使人感觉到己之渺小,自然之雄伟,湖景之磅礴。

真可谓壮美之极至以。

二、柔弱优雅之美文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等句。

小巧玲珑,清谈秀丽,圆融清新,轻盈流畅,幽雅宁静。

空中飞舞的沙鸥,夜晚湖面上渔歌的互答,岸边的幽草,水中嬉戏的锦鱼,使人直接感到愉悦,心旷神怡。

此景平和、舒畅、宽朗、静谧,使人保持祥和的心态。

外加此时此景把酒临风,真可谓一个“爽”字,幽雅之极至以。

三、色彩之绚丽美文章在描绘阴雨图景之时,色彩略显暗淡。

而在描绘岳阳楼之大观时,则有碧绿的湖水,青色的远山,白浪滚滚的长江,金色浮动的朝晖。

在描绘春和景明之时,更显色彩纷呈,蓝天、碧水、黄滩、白鸥、彩鱼、青草、兰花……交辉相应,赤橙黄绿青蓝紫,各尽其能,共同编织了美丽的画面。

就是在描绘洞庭月夜之时,作者也没有忘了把“浮光跃金”添加上去。

几次描景,色彩之鲜明艳丽,画面之清晰纷繁,景色之美丽迷人,印象之深刻难忘,无不使人留恋。

在这里绚丽的色彩起到了不可缺失的作用。

文中的色彩之全,调配之均可谓范文之典范。

四、文中之和谐美五、立意之精髓美文章是文、道、质的结合体。

其中质是文章之精髓,作者之心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
摘要:范仲淹存词仅五首,但篇篇几乎都是经典之作。

与诗赋辞章不同,他的词,表现了他柔情的一面,一切任性自然,表露真情实感,在美学风格上,则表现为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虽在一些词中也有豪放的成分,但总体来说,仍符合词之婉约本色。

关键词:范仲淹词以悲为美以真为美
范仲淹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一代人臣典范。

作为文人,他也有大量的文章、诗赋传世,然而就词的创作而言,他的词作现存仅五首,数量很少。

但仅仅是这五首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后代评论者们针对范词的地位、词作的具体内容屡屡争论不已,充分显示了范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但在讨论范词美学特征时,往往笼统地说“豪放与婉约并举”,虽则大体上是如此,实则是不太准确的,范词有豪放的成分,但主要的风格,宜概括为以悲为美。

因其自由洒落、无拘无束,其词还体现出以真为美。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范仲淹词作,结合词评家们的种种观点,对范仲淹词的美学特征做一深入分析。

一、以悲为美
以《渔家傲》一词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34
这是一首被广为传颂的边塞词,但是也从它产生之日起,不同的评论者,对于它的风格、主旨却有不同的判断。

例如范仲淹的同时代人欧阳修对其就是持否定态度的,根据魏泰《东轩笔录》的记载,欧阳修曾说这是“穷塞主”之词。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欧阳修为出征的将领送行,也填了一首《渔家傲》,里面的文字是:“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

”[2]并评价这才是“真元帅之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范仲淹这首词的态度,他认为作为一个元帅不应该发出这种悲苦之声,应该高扬建功立业的雄浑壮阔之气,而此词太过悲苦。

近代有人认为“范不应作衰飒语,自杀大将威风”,同意欧阳修关于范词悲苦的评价。

后来的论者,多有将此词解释为豪放,如黄蓼园在《蓼园词评》中先引用沈雄的话说:“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

…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之后自己评论道:“文正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

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

至今读之,尤凛凛有生气。

”[3]180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该词的解读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其消极悲哀的,另一种认为其虽写悲哀,实则豪迈壮阔的。

那么,哪种更有道理呢?从历史上看,范仲淹当时镇守边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令西夏军队不敢断然侵犯,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趋势仍没有较大改观。

再加上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使武将根本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范仲淹“勒燕然”的梦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首词虽描述边关雄奇壮丽的景色,气象开阔,但感情基调是很低沉的,虽有豪放,但仍是以悲为主。

很多评论根据词中“燕然未勒”这一典故的使用,推断其情感基调为豪放,
实际上是不太准确的。

霍去病说的原话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的确是一种豪迈自信的气概,但范仲淹引用之,说“归无计”,有一种深深的悲凉无奈在里面,后句又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为结尾,更加深了这种悲伤和无奈,悲而不壮,这与悲壮的简单判断是不同的。

另外,从词的感情抒发与音韵的关系这一方面来看,这首词押“i”韵,声调低沉抑郁,也从侧面证明了此词的悲哀基调。

范仲淹后来的词作,更体现了这种以悲为美的风格,如名作《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735
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悲秋怀人的感慨,极具婉约的情志和格调。

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销魂语。

”[3]1309到了《御街行》,这种悲情发展得更为深入: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735
《渔家傲》里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到这里就成了“酒未到,先成泪”,似乎悲哀在一步步地加深。

“年年今夜”,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

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

悲哀以至深处,悲不胜悲。

二、以真为美
缪钺先生在论述范仲淹词时说:“范仲淹……作词时,都是抒写真实的感受与情思,配合其内容,而产生相应的风格,纯是自然流露,并未尝有意要如何作。

范词之所以可贵,正在于此。

”[4]“杨海明先生说:“艺术的力量首先在于真实。

唯其真实,所以深刻。

”[5]范词存词数量如此之少,但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为历代评论家所看重,除了高超的艺术之外,还有难得的真实体验和深挚的真情实感。

这些言论主要是针对其真实的内容而言的,范仲淹有真实的边塞经历,所写的都是真实见闻,比那些只是间接得来的感受自然深刻得多。

更为可贵的一面是范词中情感之真挚,在前文所引述的《渔家傲》中,范仲淹并没有发出昂扬向上的雄放之声,反而写出了功业难成、思乡念家的悲伤,在欧阳修看来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范仲淹并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是把他在边关的真实见闻、感受写了出来,而无所谓将军身份的约束,边庭之苦如是,自己之所思所想如是,又何必隐瞒?范仲淹的确是国之栋梁,朝之名将,一世之英豪。

时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是“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

但他并没有为这些光环遮蔽双眼,依旧直视自己的内心,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出来。

通过他的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个赤胆忠心守卫边防的名将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

他在词中表现出的胸襟之开阔,他看到了别人都未能看到的景象,并以之入词,这纯是自然之流露,与他的人格是相配的。

无所顾忌地表现真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文体的影响。

对于北宋士大夫而言,词不过是用来遣兴的小道,不必寄寓天下家国,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就更少道德拘束,更多真情,有些在诗文中不能表露的感情在这里完全可以表露无遗。

范之自然率性,词这一文体的自由自在,共同铸成了范词的真诚之美。

范仲淹一向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但我们在范仲淹的词中,也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消极”思想,最明显的莫过于这首有诗化倾向的《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呆、老成憔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1]748
这首词是咏史之作,虽说是宴会上的应酬之作,其中所表现的思想也颇堪玩味。

他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小的时候不知世事,老了憔悴不堪,只有壮年时候才能享受一番,为什么要为了一点蜗角微名、蝇头微利,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呢?不如及时行乐,享尽人世繁华。

这是词中的另一个范仲淹,没有拔高,没有道德文章,只有作为普通人的真实感受。

他顾虑天下家国,同样也看尽人生真相。

再如晚年退出政界闲居后所写的《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1]748-749
范仲淹时常陷入矛盾,他不像欧阳修一样“有一种遣玩的意兴”,[6]他总是陷入矛盾之中,退居闲养,本该彻底地寄情于山水,可他难以做到。

在这首词中,他还是真实地表现了他的矛盾心情。

百花洲上春色正浓,落英缤纷,莺歌燕舞,恍若桃园,他说自己要“聊逸豫”,可实际情况却是“争教我辈无欢绪”,透露出对现实失意的无法真正释怀。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有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其中婉约词也被称为本色词。

几百年来,针对婉约与豪放的争执一直在激烈进行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