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

合集下载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_构建和谐社会185《商场现代化》2009年6⽉(下旬刊)总第579期按劳分配与按⽣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乎成了经济学界⼀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永恒问题。

近期论及⼆者⼀致性的主张并不少见,各有其价值与不⾜之处。

但⼆者作为并列的经济概念,理论上不可能没有严格界定,其差别是⽏庸置疑的,但究竟差别何在呢?作此区别有何意义呢?试予分析,以作参考。

⼀、划分标准与⾓度的模糊——理解⼆者关系的误区其⼀,⽣产条件和分配标准的不同。

在⽣产之前,作为⽣产条件,劳动是⽣产的必备因素,当然是⽣产要素;⽣产之后,作为分配标准,则必须将⼈的劳动和物的作⽤分开;分配⾓度的⽣产要素应称之为“分配要素”。

其⼆,⼴义、狭义的不同。

⼴义的⽣产要素包括劳动,⽽狭义的⽣产要素则仅指物的准备。

其三,公私领域劳动的差别。

这个差别实际来⾃于我们对传统按劳分配教条理解的结果。

我们把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称之为按劳分配,⽽把私有制范围内的劳动所得称为⽣产要素分配,其分配形式⽈劳动⼒分配。

其实,由于现实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产资料;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每个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社会⽽⾮企业作为分配主体)的不具备,不赋予传统按劳分配理论以时代内容,它就会⾛向末路,这已成为⼤家的共识。

“任何⼀门学科,哪怕是最深奥的学问,如果不同丰富鲜活的社会⽣活发⽣紧密的关联,就不可能有⽣命⼒”。

事实很清楚,即使在党政事业、国企这些公有制领域,各地各部门各岗位也不是同⼯同酬。

“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否定,⽽是在经济条件发⽣变化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发⽣了变化。

……按劳分配的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贡献多少分配所得”,不必按公私范围区分劳动分配的原则或⽅式,不可⼀种劳动两种解释。

⼆、个⼈性,还是公共性 —— ⼆者差别的关键到底什么是活劳动?个⼈体内储存,因⽽不可剥离,并且与⽣俱在,即作为分配标准与⽣产要素相对⽽⾔的劳动只能是“活劳动”,它必须是属于分配者个⼈的,并限定在劳动者的有⽣之年。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体方式摘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种形式。

二者都是平等的原则和效率的要求统一的产物,各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按劳分配注重人的尊严和平等,但是忽视了效益激励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注重效益激励和公平公正,但是忽视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因此,将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既能满足人的尊重和平等的要求,又能激发效益和公平的需求。

本文将分别从实质和具体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质1. 按劳分配的实质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收入,是一种推崇平等的分配形式。

按劳分配的实质是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是一种推崇效益的分配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激发效益和公平公正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目的。

3. 实质的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相对独立但又互为补充。

二者都是基于平等原则和效率要求的,但各自偏重不同的方面。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彼此的不足。

二、具体方式1.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结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结合,是将两种分配方式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下,权衡其比重的最佳方式。

对于那些重视人尊重和平等的行业和职业,可适当增加按劳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比重;对于那些重视效益激励和公平公正的行业和职业,可适当增加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总分配中的比重。

具体比重的制定需要根据各个行业和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整。

2.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进一步细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进一步细化,将产生贡献的因素具体化并进行量化。

比如,将人的劳动贡献分为时间贡献、技术贡献、智力贡献等,将土地、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别计算。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生产要素和个人的贡献,并更好地实现效益激励。

十二: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十二: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十二: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答:产品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本身分配的方式,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条件分配的这两方面决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1把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结合。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十三;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收入调节机制?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特点,把收入分配总过程分为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在微观层次上贯彻按效率的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贯彻公平分配原则。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

为实现社会公平,利用所得税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作为保障基金的来源,再通过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十四: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那就是要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五: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对储蓄投资结构的影响?答:一国的储蓄结构是在一定国民收入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储蓄结构的变动直接受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逐步放松了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使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微观方面倾斜。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论 按 劳 分 配 与 按 生产 要 素 分 配 相 结 合
刘宝华 ( 威职业学院 武
属于社会价值 判断的伦理学范畴。在资本主义社会 ,少数人独 占资 本, 由于 劳动者 生产 资料上一无所有 , 劳动 力受资本奴役 , 劳动者 与 我 国仍 处在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段 ,其 分 配 方 式 和 分 配 原 则 是 坚 持 资 本 家相 对 立 , 生 产 要 素 分 配表 现 为 资本 对 剩 余 价 值 的 独 占权 , 按 否 按 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同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 定 了劳动力对剩余价值 的占有权 , 因而 自然产生 剥削。 在社会主义公 产 要 素 分 配 结合 起 来 。 目前 , 国 的 分 配 方 式 是 以 按 劳 分 配 为 主体 , 有 制 经 济 中 , 动 者 共 同 占有 生 产 资 料 , 使 资 本 独 占剩 余 价 值 , 我 劳 即 也 资本、 技术、 识产权 、 知 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这是 不 存 在 剥 削 。 在 社会 主 义社 会 , 有 制 为主 体 , 劳 分 配 制度 也将 占 公 按 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主 体 地 位 , 此 , 公 有 制经 济 的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要 受 按 劳 分 配 的 支 因 非 1如何认识按劳分配 配 , 映 出 的本 质 内容 已经 走 了样 。 反 按 劳分配有以下几层含 义。 第~ , 劳分配运用 的是等量劳动互 按 第 四 , 劳 分配 与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的 结合 工作 亟 待 解 决 , 义 重 按 意 换 原则 , 衡量 的是抽象劳动 , 而不是具体劳动 。 第二 , 人们通称 的劳动 大 。 随着 公 有制 实现 形 式 日趋 多 样 化 , 观等价 物的作用 , 不能流通 , 能由劳动者本人使用。 只 第三 , 限于 简 单 按 劳 分 配 的 表 现 形式 ,必须 把 完 整 意 义 上 的 按 劳 分 配 用 商 承 认 人 的 劳 动 存 在质 和 量 的差 别 。 四 , 生 产 资料 劳 动 者 共 同 占有 品 经 济 社 会 的 价值 一般 表 现形 式 充 分 表 现 出来 。 “ 社 会 主 义 时 期 , 第 在 在 的 基础 上 , 按 劳 分配 可 以简 单 规 定 为 劳 动 者 领 得 的 消 费 资 料 。 把 劳 动 者 的劳 动 力具 有 双 重 属 性 : 是 商 品 的属 性 , 是 资 本 的 属 性 , 一 二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 劳 分 配 表 现 出三 个 特 点 。 第 一 , 全 社 会 角 度 劳 动 力 作 为 一 种 生 产 要素 , 市 场 经 济 条件 下可 转化 为 资本 。 动 者 按 从 在 劳 看, 劳动 者 的 个 人 劳 动 应 首 先 加 入 企 业 的联 合 劳 动 , 过 交 换 , 化 所享有 的分配权利也相应具有两个来源 ;一是劳动力作为商品实现 通 转 为社会劳动 , 体现 为货 币衡量的价值。 二 , 第 从企业分配角度看 , 所取 其 价 值 , 获 得 工 资 ; 是 作 为 一 种 具 有 资 本 属 性 的生 产 要 素 , 该 即 二 应 得的价值应做必要的社会扣除 ,具体 分配依据劳动者个人付 出的劳 能够带来收益、 分享利润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劳动力 “ 作 动 量。第三 , 劳分配直接表现为劳动力价值 , 按 间接 表 现 内容 即生 产 为一种具有 资本 属性 的生产要素 ” 与物 化劳动资本地位平 等 , , 共同 资料的个人 占有权没有量化 , 因此可 以称之为简单按劳分配。 生产 平 等 地 拥 有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权 ,因而 劳 动 者 的按 劳 分 配 就 由简 单 形 在 资料所有制经济基本单一的特 定历史阶段 ,实行简单按劳 分配有其 式 转 化 为 按 劳 动 力 价值 分 配和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的 加 总 。 合 理 性 和 必 要 性 , 着 多种 所 有 制 经 济 迅 速 发 展 , 随 简单 按 劳 分配 吕益 在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条件 下 ,完 整 意 义 上 的 按 劳 分 配 包 括 两 部 显露出局限性。 分 , 是按 劳动 力价 值 取 得 的 工 资 收 入 , 是 按 劳 动 力 资 本 属 性 取 得 一 二 按 劳 分 配 是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中个 人 消 费 品 分 配 的基 本 原 则 , 它集 的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收 入 。按 生 产 要 素 分配 是 商 品 经 济 社 会 的 客 观 经 中体 现 了社 会 主 义经 济 制 度 的 本 质 。 按 劳 分 配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分配 原 济规律 。 按劳分配和按 生产要 素分配能够结合起来。 单一公有制经济 则, 它是建立在社 会主 义公有制基础上 的一种崭新 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中 , 劳 分 配表 现 为 劳动 力价 值 , 生产 要 素分 配 部 分 应 该 而 一 般 没 按 按 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 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按 劳分配的本质 要求 有表现 实现形式多样化 的公 有制经济 中, 按劳分配要求将按生产要 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 了一定量的劳动 ,经过各项必要的社 会 素 分 配合 理 量 化 到 劳 动 者 个 人 ; 公 有 制 经 济 中 , 动 者 所 得 包 括 劳 非 劳 扣 除后 , 照 其 本 人 所 提供 的劳 动 数 量 和 质 量 获 得 等 量 消 费 品 。 种 动 力价值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其中按 生产要素分配所得一般小 按 这 分 配 方 式确 认 劳 动 者 所 创 造 的产 品 在 作 了 必 要 的 各 项 社 会 扣 除 后 , 于 应 得 数 额 。 还 必须 以各 自付 出 的劳 动 量 作 为基 础 分 配 个 人 消 费 品 。 社 会 主 义社 按 劳 分配 和 按 生 产 要 素 结 合 起 来参 与 分 配 , 这反 映 了我 国 当前 会 的生 产 资 料 公 有 制 ,为 实 现 劳 动 者 个 人 按 劳 分 配 创 造 了决 定 性 条 分 配状 况 , 现 了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的 分配 形 式 , 体 现 了小 平 同志 体 也 件 。可 见, 以公有制为主体 的社会 主义社会 , 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 提出的“ 先富后富 , 同富裕” 共 的思 想本质。 社会 的主要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体现的经济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 3 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具 有十 分重 要 的 意 义 。 在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 ,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 生产要素 分配结合 2 如何 认识 按 生产 要 素分 配 起 来 。 着 我 国所 有 制 结 构 的调 整 , 有 制 经 济 实现 形 式 的 多样 化 以 随 公 在 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条件 下 , 产 要 素 包括 资 本 、 动 力 、 地 、 及 生 产 要 素 市场 的发 展 , 生 产 要 素 分配 将 越 来 越 重 要 。 因此 , 的 生 劳 土 按 党 技 术 和 信 息 等 。 产 要 素 所 有 者 投 入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 该 取 得 相 应 的 十 五 大 提 出 在按 劳 分配 为主 体 的前 提 下 ,把 按 劳 分配 和 按 生 产 要 素 生 应 收入。 何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 , 如 关键 在 于 如 何 把 握 劳 动 价 值 论 与 按 分 配 结 合 起 来 , 是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济 发展 的 必然 要 求 , 是 分配 理 这 也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

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实质上已经指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

目前,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知识产权、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

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分配,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性,排除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分配,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分配。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量报酬的统一标准。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和意义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和意义

林学院生态学(1)班学号:040404022 苏佩婷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和意义1.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所以要相结合,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本身就是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第二、是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决定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例如,国有股份制企业的职工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股分红。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资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种类、范围越来越广,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生产要素所有权不仅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且还要求高效率获取高回报。

否则,就不能调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四,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需要。

按劳分配比较注重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比较注重效率,二者可以实现互补。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该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该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总之,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

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

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

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

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

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3 )两种分配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

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还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难以说通。

外延上,生产要素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的范围,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从内涵、性质上看,按劳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劳动者之间相互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关系。

浅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浅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公平与效率兼顾: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公平与效率,使不同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的回报,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缺点
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公 平
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 分配的适用范围
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
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范围: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分配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保障措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添加章节标题
按劳分配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按照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数 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劳动者的劳动是分配的主要 标准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 则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特点
劳动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在实践中难以完全实现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优点
激励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 展。
资源配置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更好地配置资源,使资源流向最需要、最有效率的领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驱动: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鼓励人们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添加副标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定义与特点
02 按劳分配的定义与 特点
04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的异同点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问题摘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需要面对三个理论问题,即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两者能否结合和如何结合。

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

在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中,必须采取市场化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关键词:按劳分配;生产要素;劳动力价值1 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1.1按劳分配准确把握马克思所讲的按劳分配的确切含义是论述上述问题的出发点。

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观点,可以得出按劳分配有几层含义。

第一,按劳分配运用的是等量劳动互换原则,衡量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

第二,人们通称的劳动券(证书)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能流通,只能由劳动者本人使用。

第三,承认人的劳动存在质和量的差别。

第四,在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基础上,把按劳分配可以简单规定为劳动者领得的消费资料。

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从全社会角度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应首先加入企业的联合劳动,通过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体现为货币衡量的价值。

第二,从企业分配角度看,所取得的价值应做必要的社会扣除,具体分配依据劳动者个人付出的劳动量。

第三,按劳分配直接表现为劳动力价值,间接表现内容即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权没有量化,因此可以称之为简单按劳分配。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基本单一的特定历史阶段,实行简单按劳分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简单按劳分配日益显露出局限性。

1.2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1.2.1劳动价值论仍然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并不因所有制关系改变而改变,也不因分配形式改变而改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含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含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旨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按劳分配作为主体,体现了劳动者根据自身贡献获取报酬的原则,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适应了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然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获取他人劳动成的方式,具有剥削性质。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通过全民所有制企业收取利润,实质上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这些收入最终通过各种渠道返还给人民,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并非完全等同于剥削。它既可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也可与公有制结合。总的来说,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既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在 诞 生 之 初 , 动 价 值 论 就 体 现 了 一 种 人 文 劳
关 怀 , 种 对 弱 者 的 关 注 。 资 本 主 义得 到 充 分 发 一 在 展之 后 , 克 思重 新 阐释 劳 动 价 值 论 , 更 具 有 了 马 就
合 时代 而 生 , 恰 相 反 , 可 能 正 是 一 种 “ 动 ” 恰 它 反 。 劳 动价 值论 的提 出 正是 因为 以前 的劳 动不 受重
维普资讯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
梁 立 俊 , 东 来 , 静 秋 苏 许
( 吉林 省 工 商 银 行 , 林 长 春 吉 10 6 ) 3 0 1
( 林 大学, 吉 吉林
长春
10 1 ) 3 0 2
摘 要 : 文 在 论 述 了劳 动 价 值 论 的意 义 基础 上 , 析 了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的 利 弊 , 出按 劳 分 配 与按 本 分 提
关 于 什 么 样 的社 会 布 局 是 正 确 的观 点 —— 一 种 任 按 生 产 要 素 分 配 体 现 的是 效 率 优 先 的 观 念 。 流 行 的 观 点 认 为 , 要 素 分 配 有 利 于 资 源 的 最 优 按 配 置 和 经 济 效 率 的 提 高 , 利 于 整 个 社 会 生 产 力 有 何 有 理 性 的 、 实 的 人 必 须 接 受 的 观 点 。 而 现 代 诚 ”
关 怀 出发 , 论 述 他 的经 济 思想 , 的 本 意 是 一 种 来 他
改 造 社 会 的设 想 。 因此 , 们 要 深 刻 理 解 的 决 不 单 我 是 他 的 结 论 , 是 他 思 考 的 角 度 、 思 想 的 独 立 性 而 他
的标准论 证 了全 部社会 价值 应 当平等地 分 配 , 除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怎样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行初三《思想品德》新教材第十课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分配制度,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一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那首先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和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实现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的理解:一、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⑴在公有制情况下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

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制单位参加劳动,提供劳动;⑶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劳动者个人能分得多少消费品,取决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当然还取决于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想要弄清什么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分配。

马克思对分配概念的说明是。

“由每年新追加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分成三部分,他们采取三种不同的收入形势,这些形势表明,这个价值的一部分属于或归于劳动力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属于或归于土地所有权的占有者。

因此这就是分配的关系和形势,因为它们表示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所以,分配,实际上就是新生产的价值归谁所有。

因为当神产出的新的价值的时候,这些新的价值必定要归属于一个或多个的所有者,这些所有者是谁时谁呢?只能是在生产过剩中提供生产条件的人恩,什么是生产条件恩?马克思也做了说明,“一方面,物质的生产资料,即客观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活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目的变现出来的劳动力,即主观的生产条件”。

因此,马克思说的生产条件包括主观的生产条件和客观的生产条件,主观的生产条件表现出来的是人,即劳动力;客观的生产条件表现出来的是物,即各种生产资料。

从马克思对生产条件的论述可以看出,伸长条件也即是我们产说的生产要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我们下面讨论的基础。

一次,提供生产条件的人也就是提供生产要素的人,他们就是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从产权的角度来说,就是拥有伸长要素的产权。

在分配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的产权,要分配一部分价值,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产权,同样要分配部分价值;资本所有者拥有资本的产权,也要分配一部分价值。

可以看出,参与分配的主体必须拥有相应的产权,分配关系体现了参与生产过程的相应生产要素的不同产权。

所以,产权式分配的核心。

一、按劳分配的条件及含义我们所说的按劳分配时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种模式就是我国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存在市场没分配也完全与市场无关。

国家拥有土地、资金、技术等多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土地的使用由国家统一安排,没有地租这种分配方式;资金的使用也由国家统一划拨,各个经济单位无偿使用,没有其他的资金所有者,没有资金市场,也没有利息;生产技术也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研制,不存在技术专利的所有,也不存在技术的转让问题。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然而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占主导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补充,与按劳分配并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以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更多的工作,更多的收获,更少的工作,更少的收获。

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

第二种含义是指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参与生产。

从我国实际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在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各种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城乡对劳动力需求的差距仍然很大,因此,多劳动与少脑力劳动只能有很大的差距。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

这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这一原则对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工作能力和家庭人口的不同,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种“劣势”,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适当的按劳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产品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构建和谐社会
生 劳 动 养此 生 ,应 成 为处理 分 配问题 的 基 本论 调 ,他 人 之 财 当限 ,非 法 之 财 当禁 。
【 词 1 劳 分 配 按 生 产要
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 的关系几乎成 了经 济学界一个 人劳动成果 .只能 用 一生”来界定最恰 当 .这才是 “ ”的 活
产要 素 应 称 之 为 “ 配要 素 ” 分 。
即为 “ 劳动 ” 萨伊添 加的 ” 活 . 资本 则 为公众物化 劳动的长期
其二.广义 狭义的不 同。广义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 而狭 积 累 。不 管 价 值 二 因 素 还 是 三 因 素 . 财 富 的 生 产 包 括 人 和 物 义的生产要素则仅指物的准备 。 两大要素 。前者是人的 劳动 .包括体 力劳动和作 为人的能力的
二 个人性 .还是公共性 —— 二者差别的关键
食利者 ”或 到底什 么是活劳动 7个 人体 内储存 因而不可 剥离 .并且 繁杂的多种分配方式说法并不科学。在此 .我们对 “ 按资分配 ” 做一详细分析 。 食利者可分两种情形:本人储蓄利息 与生俱在 ,即作为分配标准 与生产要 素相对而言 的劳动只能是 “ ” 活劳动“ ,它必须是属 于分配者个人 的 ,并限定 在劳动者 的有 是按劳分配 .接 受遗产利息则是按所有权分配 .即按资分配。参 如果是 白手起家 . 则其全部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 生之年 。只要 是在有生之 年 .正在进 行中的劳动 与已经物化 的 与经营 的企业家 . 劳动都是 活劳动 ” 。因为一天 、一月 、一年 的所 得瞬间都可 物 因为他在生产中使 用的生产资料 ,或购买 .或租赁 .都不是无偿
在呢 作此 区别有何意义呢7试予分析 .以作参考。

就无人辛 苦劳作 、省吃俭用去进行 积累 了 .鼓励挥 霍 .社 会进 步也就 无从 谈起 。还有两个很重要 的生产要 素 一个是 以土地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安排与按要素安排相结合基本概念和内容按劳安排是社会主义的安排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进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安排制度。

按劳安排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供应了肯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根据其本人所供应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

这种安排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安排,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安排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打算了安排方式上的公正性,排解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安排为主体的安排方式。

按劳安排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安排,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安排。

在我们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力健配实行按劳安排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打算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仆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野酬劳的统一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劳动者个人]劳安排制造了打算性条件。

可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安排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安排方式。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进展,是我们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进展,必定导致安排的多元化。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按劳安排为主体的方式虽然没有变化,但安排的单一格局已发生了变化,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渐渐参加了安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生产力进展要素的不仅仅只有劳动力及其劳动,还有资本、技术、学问产权、经营管理等,它们共同构成生产力的要素系统和生产力进展的作用系统,因此,体现在收入安排方面,就必需承认不同的生产力要素具有不同的效益和贡献,因而也就必定存在与这些贡献相联系、相适应的收入安排以及安排形式,劳动不再是全社会唯一的收入安排原则,而衡量收入安排是否合理也不仅仅是按劳安排这个单一的尺度。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
杨明洪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本文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各自的利弊 ,以此为基础 ,论述了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根据 ,进而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最后文章指出 ,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有两个条件 :一是明晰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产权 ,二是实行公平竞争。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杨明洪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系!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含义 [J], 魏新丽
2.对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考 [J], 赵丽莎
3.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J], 刘宝华
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深层思考 [J], 杨明洪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模式分析 [J], 梁军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在分配领域中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市场经济模式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以及其它多种分配方式。

所以在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将二者结合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延伸;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面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一下分析。

1、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同时是我国经济的明显特征,如果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以其它的分配方式为主体,那势必会影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劳动来生产商品,劳动构成了商品价值的绝大部分,只有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劳动的量确定下来,商品的价值量才能确定下来,商品之间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从而才能进行商品买卖的经济活动。

生产要素也能构成商品的价值,但它
不占主要部分。

人们要想实现它的自身价值向商品价值的转移,就必须通过劳动,因此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性质,和生产要素在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和地位上看,它不能取代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

2、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这主要是因为:(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载体,因为一切劳动都要依托生产要素,没有了生产要素,劳动的过程就无法展开,没有生产要素这一物质基础,劳动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进而也就谈不到具有分配层面的意义了。

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按生产要素分配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市场经济则要求我们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这样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并将其优化的作用,如果各种生产要素被束缚住,市场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价值规律就难以体现。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虽然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它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但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满足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然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弥补了单一的按劳分配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们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上的依据,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现阶段建立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且共同发展。

因此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就必然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会不断地得到完善,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价值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是针对当时欧洲的经济状况提出的,其中一些基本原理也只是提供了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当今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经济状况和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而且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不是硬性的规定,它不教条、不僵化,因此我们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实际情况,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对它的发展和创新。

另外,我们从马克思对商品概念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构成商品价值的因素不仅仅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来衡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是劳动占了绝大部分而已,参与商品生产的资金、技术、土地等其它生产要素,也能够影响商品的价值,只是不如劳动对它的影响大而已,因为它们的价值通过劳动也转移到了商品的价值中。

这些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只要是商品经济的存在,它们就会影响分配关系,因此我国的商品经济越是发展,我们就越必须坚持二者的科学的、有机的结合,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延伸,对当前经济的发展有前瞻性的意义
劳动价值论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生产要素不产生剩余价值,只是在劳动中进行价值意义上的转化,但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社会生产力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对价值的转化和创造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可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工人们从事商品生产的劳动属于直接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就属于间接劳动,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都要在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基础上创造价值,实际上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也在参与生成过程,生产要素的价值通过劳动转移到了商品中,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实现货币
的量化后,其中就包括了生产要素的价值,因此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就会得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得,同时间接劳动也会创造出一部分价值,在再分配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也会得到这部分价值分配,实现利润的增长。

如今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像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么简单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劳动和生产要素都会参与到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剩余价值的来源趋于多元化、复杂化。

因此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不能停留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要把着眼点放在现在,对现实经济问题给予切实的关注。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使生产要素、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结合得更加紧密,是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拓展和延伸,它符合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的状况,对现在乃至今后经济的发展,都将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与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也必然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此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 2005年9月第1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
[2] 张燕、李增强.2003年第1期.《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
配相结合的意义》
[3] 贺京同著译.2006年7月第1版.《行为经济学与中国经济行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 刘诗白.2004年7月第2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5] 朱国宏.2003年10月第2版.《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6] 施凤江、周滨、陈五星.2001年9月第1版.《市场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