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按生产要素分配
毛概:按生产要素分配
2016/6/7
这就不难理解,在现实中,为什么我们在大 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总是要强调对其 要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为什么在充分肯 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有利于”的同时,总 是不忘记提醒人们私有制体现着剥削关系; 为什么当允许私营企业家加入共产党时会引 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追根溯源,正是传统 的剥削理论,构成了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理论障碍。
然而,仔细分析 便不难得知,人们 之所以痛恨和诅咒 私有制,并不在于 私有制本身,而在 于人们赋予私有制 的一个似乎是与生 俱有的属性——剥 削。
按照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价值 是惟一地由活劳动创造的,非劳动收入无一不是 非劳动要素的所有制凭借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 权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样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剥削就成了孪生兄弟。而 千百年来,人们痛恨剥削,渴望占有自己的劳动 成果,而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一产 生剥削的根源。
1·如何看待剥削和私有制
按生产要素贡献 分配理论的批评者通 常认为这一理论否定 了剥削。应该说,这一 批评既对,又不对,因为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的理论,既否定了剥削, 又没有否定剥削,问题 在于如何理解剥削,批 评者所谓的剥削是指 什么。
• (1)剥削的定义 • (2)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 等于剥削 • (3)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我们把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 标,手段可能是多样的,公有制可能是可供选择 的一个手段,但不一定是惟一的 私有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它 也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现在的私有制已不 是100多年前的私有制,更不是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的私有制
毛概复习资料(解析题,论述题,简答题)
辨析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正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极端落后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又比较短。
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
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更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3、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错误。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或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
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是劳动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有效的产出。
上述命题只表述了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而忽略了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完全的。
8、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毛概重点名称解释和问答论述题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整理和发展真理。
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5、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6、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问答论述题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在心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
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毛概2013版第八章第三节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教学内容: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教学重点:一、两个内涵。
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事按生产要素分配?二、一个原因。
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三、分配制度涉及的两个基本问题:先富与共富;注重社会公平与防止两极分化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公有制和私有制。
1、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方式,是人类分配关系的一场革命。
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
因为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也就不再成其为分配的根据。
剩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可能: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这三种分配方式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第一种在历史上存在过,第二种是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实行的,第三种是对未来共产主义分配的预测。
社会主义社会包括它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使平均分配变得过时,但又没有发展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实行按需分配又没有条件。
《毛概》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
一、名词解释: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自相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5.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6.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概选择题(全)
毛概选择题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
2.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3.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6.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7.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多选)8.毛泽东思想——七大(写进党章、确立为指导思想)9.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十七大。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1.1982年,在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12.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地写入党章,翌年又载入宪法。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括为三句话: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单选、多选)1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重要)18.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毛概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明确表述了这样一个思想,即未来社会,将会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按劳分配思想。
后来,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地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并全面地阐述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将实行“按劳分配”的思想。
一、《哥达纲领批判》中告诉我们哪些必须坚持的按劳分配思想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与经典作家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有着较大的差别,但就其基本经济制度而言,与经典作家的设想是吻合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这些原理主要有: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之中的原理。
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指资本主义社会——引者)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
2.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劳动还仅仅是谋生手段,因而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理。
在这一阶段,还必须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3.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依据所付出的劳动量取得个人消费品的原理。
“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领回的,正好是他所给予社会的。
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4.按劳分配中的“劳”以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计量的原理。
为了使劳动成为一种尺度,“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
5.在个人分配之前先要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劳动者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即6项扣除)的原理。
“不是每一个单个工人成为这种‘自己劳动的十足收入’的所有者,而是纯由工人组成的整个社会成为他们劳动的总产品的所有者,由这个社会把总产品的一部分分配给他们劳动的成员去消费,一部分用以补偿和增加自己的生产资料,一部分积累起来作为生产和消费的后备基金。
”[1]6.按劳分配中存在着“资产阶级权利”的原理。
毛概题目6-10
判断1 生产要素价值论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错误2 政府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正确3 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正确4 台湾问题决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正确5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错误6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正确7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错误8 判断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人治还是法治,关键是看法律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权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权。
()正确9 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我党的一贯思想。
()错误10 现阶段,生产要素之所以能参与分配,是因为它创造了价值。
()错误11 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军事建设的核心目标。
()正确12 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正确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错误14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正确15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发展高科技,农业不应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错误16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正确17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条件是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发展的需要。
()正确18 “一国两制”的实质是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
()正确19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正确20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股份制。
()错误21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正确22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不需要丰富和发展。
()错误23 人民军队建设必须遵循党指挥枪的原则。
()正确24 人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毛概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1)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两次飞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4、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
勇于变革。
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创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而形成,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发展内容,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
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
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
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
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
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3 )两种分配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
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还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难以说通。
外延上,生产要素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的范围,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从内涵、性质上看,按劳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劳动者之间相互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关系。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
浅谈按生产要素分配与的按劳分配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然而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占主导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按劳分配的补充,与按劳分配并存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
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
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毛概下知识点
第六章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第一,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我们必须坚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坚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起一层含义阐明的是社会阶段的性质,起一层含义阐明的是社会阶段的性质,起一层含义阐明的是社会阶段的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过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过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2)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3)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发展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有较长时间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有较长时间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初级阶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段的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两层含义,既指明了我国现阶段既指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又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特征。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怎样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行初三《思想品德》新教材第十课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分配制度,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一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那首先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和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实现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的理解:一、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⑴在公有制情况下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
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制单位参加劳动,提供劳动;⑶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劳动者个人能分得多少消费品,取决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当然还取决于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原则
决 定社 会主 义社会 个 人收入分 配原 则和 分 配方式 的 因 素是 多种 的 , 至 少 包括 生 产力 水 平 、 生 产 资 料 ( 或 生 产要 素 ) 所有 制关 系 、 社
力要 素 内部还 包 含 许 多 的要 素 , 如管 理 要 素 、 技术要 素 、 体 力要 素等 , 这 些要 素参 与分 配恰 是按要 素分 配 。 对 于 我 国实 行 的 要 素分 配 , 也要 以按劳 动 力要 素 分配 为 主要 内容 , 保 障 劳动者 劳动 力要 素的 正 当收 入 获 取 权 , 逐 步 创造劳 动 力要 素培 养的 平等条 件 。 其 他 的要
素分 配都 是 围 绕劳 动 力 要 素分 配 , 最 终 为实 现 高发 展阶段 的平 等 的 按 劳 动 力要 素分 配 , 即按 劳分 配 。
( 作者单 位 : 南京政 治 学院经 济 系 3 队 ) ( 责任 编辑 : 竹 青 )
会经济形式、 社 会 资 源配 置 方 式 和经 济 运 行 方式 。 ( ) 生 产力 水 平 为选 择 分 配 原则 和 分 配方 式提 供了一 个“ 可行域” 。 在 原始社 会到 共产 主义社 会 之 间的 历 史时期 内 , 生 产力 水 平介于两 个社 会 阶段 之 间 , 社会 所能 提 供 的
(责任 编辑 : 言茂 )
产 品维持 人们 的简 单 生 存 已经 有 余 , 但 又 不
能 满 足按 需 分 配 , 生 产 要 素所 有权 又 是 多 元 化的 , 因此 只能 实 行按 生 产要 素 分 配 。 社 会 主义初级 阶段 的 生产 力 水平 , 正好 处 于 实 行 按 生产要 素 分 配原 则 的“ 可行 域” 内 , 所 以现 阶段我 国 只 能 实 行按 生 产 要 素分 配 。 ( 2) 生 产资料 ( 或要 素 ) 所有 制关 系决 定分 配原则 和 分配方式 中 个 人收 入 的 归属 , 即 决定 产 品 必 须分配给 生 产资料 ( 或要 素) 的所 有者 。 这是 生产资料 (或 要 素 )所 有权 在经 济上 的 实现 。 只要生产 要 素分 属 于 不 同所 有 者 (或 不 同利 益主 体 ) , 就必 然 存在 “ 按生 产要 素分 配” 规 律 。 它存 在于 生产要 素所有 权没 有统 一于 同 一 主体的 所有社 会经 济之 中。 在 社会主 义初 级 阶段 , 不仅存 在着公 有制为 主体 、 多种 所有 制形式 并 存的 所 有制 结 构 , 而 且 即使 是 公 有 制经 济中的劳动者 , 除 了 自己 的劳 动力外 , 还 可 以拥 有其 它各种 生产要 素 , 并 可 以 自由、 自 愿地将它 们投入 生 产 过 程 去谋取物质利益。 在这 种情 况 下 , 社 会 主 义 社 会的 个人 收 入 分 配 原则 , 就不 可能 是 按 单 一 的劳 动 力 要 素分 配 , 而 仍 然 是按 全 部 生 产 要 素分配 。 ( 3) 社 会 经济 形式 、 资源 配置方 式和 经济运 行方 式 , 决 定分配 原 则 的具 体 实 现方 式 ( 即 分 配 方式 ) 。 一 定的分配 原则必 须通过 一 定的渠道 和具 体 实现方 式才 能得 以 贯彻 。 如果 社会 经济形 式 是产品经 济 , 资 源配 置 方 式和 经 济 运 行 方 式 是计划经 济 , 那 么 , 个人 收 入分 配必然 以非 市 场 化的方 式 , 由有关社 会机 构有 计划 、 有组织 地 统一评 定 、 发 放来实 现的 ; 如果 社会 经济形 式是 商 品经 济 , 资源 配 置 方 式 和 经 济 运 行 方 式是 市场 经济, 那么 , 个人收 入分 配必然 是通 过市场 , 以市场化 的 方式 来 实 现 。 在 我 国社 会主 义 初级 阶段 中 , 还 存 在着 商 品经 济 、 市场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大全(8-14章)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1.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反映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分配方式最终决定于所有制,取决于所有制的性质及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则是单一的按劳分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其他经济成分并存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分配领域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因此,有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反映。
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中国所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特别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明确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结果。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些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归根到底就是生产要素产权的不同组合方式,因此,与生产要素产权组合方式相适应,生产要素必须按不同产权关系取得相应的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明确了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从而既肯定了要按生产要素取得收入,又明确了按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成为必然。
第一,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与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相适应的收益权也属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公有制占主体,但还存在生产要素归私人所有的非公有制,由于生产资料是私人占有的,产品的分配必然体现私人所有者的利益,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在经济上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仍 然可能存在,但是,不能一概认为 凡是私营企业或私有经济就一定 会存在剥削。 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如果按照 市场价格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对劳 动所得感到满意,就不能说他在遭 受剥削。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在 非公有制经济中存有剥削,但这种 剥削不一定是私有制造成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也是“按贡献分配”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显然不是按生 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也不能按生产要 素的数量或质量分配,因为生产要素的 数量再多、质量再高,如果没有得到有 效地利用,也不能成为分配的依据。这 里,能够成为收入分配度的,也只能 是生产要素的贡献,即各种 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然而,仔细分析 便不难得知,人们 之所以痛恨和诅咒 私有制,并不在于 私有制本身,而在 于人们赋予私有制 的一个似乎是与生 俱有的属性——剥 削。
按照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价值 是惟一地由活劳动创造的,非劳动收入无一不是 非劳动要素的所有制凭借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 权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样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剥削就成了孪生兄弟。而 千百年来,人们痛恨剥削,渴望占有自己的劳动 成果,而要消灭剥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这一产 生剥削的根源。
1·如何看待剥削和私有制
按生产要素贡献 分配理论的批评者通 常认为这一理论否定 了剥削。应该说,这一 批评既对,又不对,因为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的理论,既否定了剥削, 又没有否定剥削,问题 在于如何理解剥削,批2)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 等于剥削 • (3)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2016/6/7
(1)剥削的定义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剥削是对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 罗宾逊则认为,剥削是垄断厂商获取的劳动 的边际成本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 值之间的差额。 从上述不同定义中,我们抽象出剥削的一般 定义:所谓剥削,就是在利用(开发)他人拥有的 生产要素时所付报酬低于其贡献,其实质是对 他人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
从强调剥削的实质 是无偿占有这一点 来看,马克思的剥削 概念本身并没有 错——如果剩余价 值果真都是由工人 创造的,占有其中任 何一个百分比自然 都构成剥削。
2016/6/7
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是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而“剩余价值”乃至全 部价值并非都是由工人 的劳动创造的,其中也 有非劳动要素所做的贡 献。假如劳动和资本两 种要素共同创造了剩余 价值,并根据各自的贡 献,得到了各自相应的 份额,那就没有剥削。 但是,如果资本所得超过了资本的贡献,就等于无偿 占有了劳动创造的财富,这是对劳动的剥削。反过来,如 果劳动所得超过了劳动的贡献,就造成对资本的剥削。
改革 开放 十三 大 十五 大 十六 大
三难&六乱
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中, 仍然比较普遍地面临着“三难” (登记创业难,融资难,诉讼难) 和“六乱”(乱审批,乱许可,乱 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的 困扰,与国有企业甚至外资企 业相比,在土地征用、人才引 进、信息获取、户籍管理等方 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其主要原因在于,“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恐 私、怕私、惧私”的传统观念还深深扎根于人们的 头脑中。
当然,即使承认非劳 动要素参与价值和剩余价 值的创造,也不能排除劳 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部分 或全部被资本家或其他非 劳动要素所有者所无偿占 有。马克思当年所揭示的 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在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创 造的前提下仍然是可能的。
(2)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等 于剥削
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只要其收入份额 是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就不能认作是剥削, 而是一种报酬,是对非劳动要素贡献的补偿。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本质上是按各种 生产要素(包括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 做的贡献进行分配,这和单纯地凭借非生产 要素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剥 削行为不能相提并论。
(4)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我们把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 标,手段可能是多样的,公有制可能是可供选择 的一个手段,但不一定是惟一的 私有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它 也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现在的私有制已不 是100多年前的私有制,更不是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的私有制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许多学者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出发,把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分割开来,认为价值 是惟一地由活劳动创造的,但价值的分配 可以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因此,按 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仍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 基础的。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意义
按生产要素 贡献分配理论, 对于正确认识剥 削和私有制的关 系,对于保护私 有财产和发展非 公有制经济,具 有重大的理论意 义和政策意义。
2016/6/7
这就不难理解,在现实中,为什么我们在大 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总是要强调对其 要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为什么在充分肯 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有利于”的同时,总 是不忘记提醒人们私有制体现着剥削关系; 为什么当允许私营企业家加入共产党时会引 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追根溯源,正是传统 的剥削理论,构成了 非公有制经济进一 步发展的理论障碍。
2·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保护私有财产 的理论依据
经历了: 的发展,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与公有制并列,成 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的对象。 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确认了非公有制 经济的合法地位,明确提出公民合法的私有 财产不受侵犯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消除 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障碍。
2016/6/7
只要我们全面地把握按贡献分配的思 想,把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统一起 来,把非劳动收入和剥削区分开来,把 剥削与私有制区分开来,保护合法的非 劳动收入与保护私有财产就会顺理成章, 消灭剥削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会并行 不悖,我们就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 模式对人们的束缚,使保护私有财产逐 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为非公有制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思想上、理论上 的障碍。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 素贡献分配,既是我国分 配制度的伟大变革,也是 我国分配理论的重大创 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 配理论和原则的确立,对 于重新认识剥削和私有 制的关系,对于保护私人 财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 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那么,又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呢?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社 会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 商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 的投入比例和贡献大小 给予的报酬,即要素所 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 的实现。 生产要素既包括 劳动要素,也包括资本、 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非 劳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