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的文化透视

合集下载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摘要:
一、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
二、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
三、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四、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正文:
新感觉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

这一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观感觉和心理体验,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

他们运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将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客观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风格。

这种风格既超越了通俗文学,又与中国第一代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小说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的作品
如《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都以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描绘病态社会和畸形人际关系为主题,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人类情感。

其中,穆时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的来说,新感觉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

他们以创新的文学理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而新感觉派则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本文将解释新感觉派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特点,并探讨其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新感觉派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法国文学中,由作家勒内·克雷特尼尔提出。

他认为传统的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感知和体验的需求,因此提出了新感觉派的概念。

新感觉派文学作品以感知和体验为核心,试图通过描绘物质世界的细节和感觉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新感觉派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们注重感官的刺激和直观的呈现,以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

其次,新感觉派作品常常摄取现实生活中的片段和细节,并进行错位和重新组合,以创造一种独特的感觉和意境。

第三,新感觉派作品追求语言的节奏和音韵,通过诗意的叙述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新感觉派与其他文学流派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差异。

与象征主义派相比,新感觉派更注重感官的直观呈现,更加强调对物质世界的描写和感受。

与现实主义派相比,新感觉派则更关注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更注重对感知和体验的表达。

同时,新感觉派与超现实主义派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都试图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幻想和梦境。

总之,新感觉派是现代文学中一股独特而重要的力量,它通过对感官和体验的关注,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新感觉派的作品以独特的感官刺激和艺术性的语言风格,揭示了现代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对比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新感觉派在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意义。

第五章、新感觉派小说三家

第五章、新感觉派小说三家


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 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椅子是凌乱的,可是整齐的圆桌 子的队伍。翡翠坠子拖到肩上,伸着的胳膊。女 子的笑脸和男子的衬衫的白领。男子的脸和蓬松 的头发。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飘荡 的袍角,飘荡的裙子,当中是一片光滑的地板。 呜呜地冲着人家嚷,那只saxophone伸长了脖子, 张着大嘴。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热情之骨》:现代都市的忧郁诗意 玲玉:“你每开口就像诗人一样地做诗,但是你所 要求的那种诗,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地方都找不 到的。诗的内容已经变换了。即使有诗在你的 眼前,恐怕你也看不出吧。”


你说我太金钱的吗?但是在这一切抽象的东西, 如正义、道德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买的经济时 代,你叫我不要拿贞操向自己所心许的人换点 紧急要用的钱来用吗? 古典爱情的诗意与现代都市的诗意
第五章、新感觉派小说三家
一、新感觉派及其代表作家


1、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 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 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 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 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 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 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2、施蛰存:深层性心理的解剖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简介:本我-自我-超我; 性动力说;释梦;身体心理化。 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郭沫若 《残春》(1921) 典型文本:《石秀》、《春阳》、《鸠摩罗 什》、《将军的头》




1)、《石秀》:历史的重新叙述 《水浒传》中的石秀:侠肝义胆、智勇双 全 《石秀》受性欲支配的行动者。 石秀:在道德与性欲的两难中挣扎

新感觉派的文化透视

新感觉派的文化透视
[关 键 词 ] 新 感 觉 派 ; 借 鉴 ; 创 新 ; 历 史 命 运 [中 图 分 类 号 ]12o6.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l∞ 3— 4l45[2002]o4— 0098— o4 王 敏 ,中 共 山 东 省 委 党 校 副 教 授 山 东 济 南 250o2l
五 四时 期 是 我 国思 想 文 化 领 域 空 前 开 放 的 时 期 。 在 这 个 国 门 洞 开 、广 为 吸 纳 、弃 旧 图 新 的 历 史 时 期 ,西 方 各 种 最 为 流 行 的 文 学 观 念 、艺 术 流 派 、创 作 方 法 、表 现 技 巧 等 都 被 迅 捷 地 介 绍 到 国 内 ,形 成 了 当 时 新 文 艺 、新 思 潮 此 起 彼 伏 的 壮 阔 景 观 。 与 现 实 主 义 、浪 漫 主 义 思 潮 相 比 ,现 代 主 义 思 潮 虽 然 是 当 时 涌 进 国 内 的 几 个 主 要 文 艺 思 潮 之 一 ,但 它 在 国 内的影 响及 被 接 受 的 程 度 都 远 远 小 于 前 者 。在 诗 歌 领 域 ,有 人 说 真 正 称 得 上 现 代 派 的 惟 有 李 金 发 ; 在 小 说 领 域 ,20 年 4E5 ̄ 30 年 代 初 产 生 于 上 海 的 新 感 觉 派 ,其 代 表 作 家 刘 呐 鸥 、穆 时 英 、施 蜇 存 、叶 灵 凤 、黑 婴 等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提 出 自 己 的 理 论 主 张 ,但 他 们 的创 作 活 动 却 形 成 了 当 时 中 国 惟 一 一 个 自觉 地借 鉴现 代 主 义 创 作 手 法 进 行 艺 术 尝 试 的 小 说 流 派 。 新 感 觉 派 以 它 对 都 市 生 活 的 丰 富 感 受 、对 人 的 心 理 感 觉 的 敏 锐 捕 捉 与 描 绘 、对 于创 作 主 体 主 观 感 觉 的极 力 张 扬 ,在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史 上 留 下 了 精 彩 的 一 笔 ,同 时 ,它 来 去 匆 匆 的 短 暂 的 艺 术 之 旅 ,也 为 人 们 留 下 了 诸 多 的 思 索 与 回 味 。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旨在揭示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之处。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是新感觉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家通过对感官的细致描写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与此新感觉派小说也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试图呈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对现实的审美化和意象的重要性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显著特点,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新感觉派小说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文学表达的新领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艺术特征、感官体验、主观意识、现实审美化、意象、语言运用、影响。

1. 引言1.1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欧洲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各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反理性的文学潮流,这一潮流被称为“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强调感官体验、直觉和情感,试图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追求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象。

这种潮流在文学领域表现为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还包括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价值观念。

新感觉派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和突破,追求更加个性化、直观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新感觉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感觉派小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

2. 正文2.1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新感觉派小说在表达感官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

它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锐利的感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田晓(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

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

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

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

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

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

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

二者合而为一。

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

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

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

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

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

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新感觉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该派文学追求的是情感的直觉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官体验,比起传统文学更加追求感性的直觉,而非理性的思辨。

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就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充分表达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以其为中心,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新感觉派文学的背景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三、横光利一的文学观四、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五、《苦菜の花》的主题探究六、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七、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八、《苦菜の花》的评价与影响九、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其中,本文将重点探究《苦菜の花》中的主题以及横光利一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通过对主题的探究,可以发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情感直觉和感官体验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而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可以看到横光利一对女性的敏感度以及对女性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思想与认知。

总之,“新感觉派”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而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则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和文学风格,通过对于该作品的研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提纲: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3. 横光利一的文学观4. 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5. 《苦菜の花》中的主题探究6. 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7. 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9. 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新感觉派”文学的来源、发展以及其作为一个流派的一些共性特点。

可以对比传统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不同之处,为后续讨论提供铺垫。

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其在文学界的地位都是值得介绍的内容。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

浅 谈 日本 的 新 感 觉 派 文 学
以横 光 利 一 的创 作 为 中心
◆ 田 晓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
【 摘要】新感觉派是 日本二十世 纪二 、 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 。第一次世界 大战及俄 国革命之后 , 无产阶级 文学运动 开始 。与之相 对, 大正十三年 , 由一些既厌倦 了当时的文坛 , 又没有加入 无产阶级的新进作 家在 日本发起 了新感 觉派运动 , 并给 以后 的文 学发展带来很大 影响。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 的作 家。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 中心 , 对新感觉派文学 以及该 时期 的文学特征做 了一定程度
的感 受 。
二 、 光 利 一 的生 平 、 论 和 作 品 横 理
中, 作为强者的人最后 坠落悬崖 , 作为 弱者 的苍蝇 却能飞 在空 中。经过 而
这样含讽刺意味的对 比, 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现 实和作者 的思想状态。 《 太阳> 也是横光利一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 阳》(9 3 主要描 太 12 )
代》 发起 了“ , 新感觉派 ” 运动。他的短篇小说《 头与腹> 和长 篇小说《 上海> 例。所谓的新感觉派 的感觉性特征 , 一言代之 , 就是剥去 自然 的外相 , 深入
( 9 1 被认 为具有新感觉派风 格的作 品。1 3 13 ) 90年 发表《 机械 》。 开始 转向 物 体 本 身 而触 发 的主 观 的 直 接 感 受 。
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 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 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 了在 过了人 自身的力量 , 人被物质所控制 , 在物 质面前 , 人变得软 弱无 力。这 不 文坛的支配地位。 出于反 无产阶级 文学 的立场 , 在西 方前卫 文学 的影 响 是作者 的悲观 , 而恰恰 是作者 对真实现 实的反映。《 苍蝇》一文 中。 登场 人

外国文学史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新感觉派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外国文学史里的新感觉派吗?这可真是个超有意思的文
学流派呢!
新感觉派啊,就好像是文学世界里的一群“冒险家”。

打个比方吧,
传统文学像是走在平坦大道上,规规矩矩的,而新感觉派呢,就像是
在丛林中穿梭,充满了新奇和刺激!它兴起于 20 世纪初,主要在欧洲
和日本等地活跃。

想想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梦境,充满了各种奇奇
怪怪的意象和感觉。

他们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就像拿着
一把小铲子,一点点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和情感。

比如在他
们的笔下,一个普通的街道可能会变得无比奇幻,充满了各种色彩和
声音。

新感觉派的作家们可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哦!他们大胆创新,追求独
特的表达方式。

他们会用一些非常特别的手法,比如快速的场景切换、奇特的比喻,让读者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
又到那儿了。

哎呀,这不就跟现在的那些科幻大片似的,各种眼花缭
乱的场景变换!
像日本的川端康成,他的作品里就有很多新感觉派的影子。

读他的
文字,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又迷人的世界。

“难道不是吗?”这就是新感觉派的魅力所在啊!
新感觉派在外国文学史上可是有着独特的地位呢。

它就像是一颗闪亮的星星,虽然可能不是最耀眼的,但绝对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总之,新感觉派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文学流派,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对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

者在此阶段两条不同的文学创作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横光利
一。
“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小说的第二代,以现 代杂志为主要阵地.我国的代表作家有刘呐 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半殖 民地中国现代都是的畸形和病态,刻意描写
主观感受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 潜意识的开掘,有时流露出颓废悲观的情绪, 因为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所以被称为 中国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的帽子,是当 时的左翼文人楼适夷给刘呐鸥等人戴上的.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 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 川端康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 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 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 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 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 “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 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 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 代派。
施蛰存(1905——),生于杭 州,8岁时随家迁居松江。中学 毕业后,先入之江大学,1923 入上海大学,1926年秋转入震 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同年加入共 青团。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 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秋 后,与刘呐鸥、戴望舒、杜衡等 同学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 参编《无轨列车》《新文艺》杂 志。1932年应现代书局之聘, 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辞 职。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 学、厦门大学等任教。1947年 回上海,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 任教。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
起。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以后岸田国士、南幸
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著名评论家千
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

日本新感觉派

日本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

由当时创办了《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他们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主义,企图进行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他们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态;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

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下,在30年代步其后尘发展起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又与中国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日两国的新感觉派在文学史中,各自存在的时间虽然都不长,但对文坛的影响却不可低估。

一1,日本新感觉派诞生的背景及其特点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作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京一夜之间变成废墟,全国处于恐慌不安之中。

加上其不久前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社会感到悲观绝望。

这时西方贪图享乐的风气又接踵而至,冲击着日本传统的伦理观和文化观,社会的动荡使人们看不到前途,丧失了理想,竭力追求刹那间的美感和官能上的享受,社会上充满了及时行乐的风气。

在文学上,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相继泛滥起来,而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出现了衰退的趋向,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兴起,这些都成为新感觉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的新感觉派力图从形式上突破传统文学“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表现日本近代社会的崩溃”。

以丰富的感受性表达人们内心的苦闷情绪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安,运用主观感受折射人与人的关系和当时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新感觉派是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

新感觉派的始末兴衰是与《文艺时代》杂志的创刊停刊密不可分的。

1924年10月,《文艺时代》的创刊号由东京金星堂出版发行。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

日本新感觉派文学评析何乃英近年以来,由于日本新感觉代表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被大量译成中文和与日本新感觉派有密切联系的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被重新出版发行,所以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来龙去脉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

鉴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予以评析。

一新感觉派是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

新感觉派的始末兴衰是与《文艺时代》杂志的创刊停刊密不可分的。

1924年10月,《文艺时代》的创刊号由东京金星堂出版发行。

《文艺时代》是个文学刊物,采取同人形式,参加者绝大多数都是20多岁的青年,不过并非完全的无名者,而是初登文坛的年青作家,目的在于团结一致开拓自己的道路,打破文坛沉闷的气氛,创造所谓新型的文艺,据说最初的发起人是jiān ①忠雄、今东光和石滨金作三人,以后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参加进来,逐渐形成一个具体方案。

他们所选择的同人,大多是对既成文坛势力表示不满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持有戒心的人。

按照这个标准,最后形成一个14人的集团。

其中川端康成、石滨金作、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四人是从第六届《新思潮》到《文艺春秋》的编辑同人,横光利一、中河与一、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等四人是《文艺春秋》的编辑同人,此外伊藤贵麻吕、加宫贵一、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管忠雄、诹访三郎等六人则与《文艺春秋》无关(其后同人队伍又有变化,从第二号起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加入,第二年今东光退出,第三年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加入)。

刊物编辑采取同人轮流负责的办法,创刊号由川端康成和片冈铁兵编辑。

《文艺时代》创刊不久,千叶龟雄便在《世纪》第二号(1924年11月)上发表文艺时评,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指出《文艺时代》青年作家的倾向是重视技巧和感觉,喜欢站在特殊视野的绝顶,从中透视、展望和具体形象地表现隐蔽的人生全貌,通过小孔窥视人生内部全面的存在和意义,他们比迄今所出现的任何感觉派艺术家都具有更新的词汇、诗情和节奏感,在如今令人窒息的文坛空气中,作为某种新嫩芽的萌发期,他们的活动不能不令人关切,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新感觉派的诞生。

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
代派流派
首先对“现代派”做简单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为“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诞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理,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然后,对“新感觉派”作为文学流派做一个综合性的评述。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
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关注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
二、分析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现代派的特征,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与爱情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注意联系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作品来分析论证。

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 -回复

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 -回复

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回复题目:试评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引言:新感觉派是二十世纪初期兴起的一股文学流派,其核心是通过感官经验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本文将从新感觉派的起源、特点、发展和影响方面逐步回答中括号内的内容。

第一部分:起源新感觉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特别是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

他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通过对感官体验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感受到文本中悬浮的气息、音乐的旋律和风景的美。

他“在时间的层面上表达感触并将其融入现实世界”这一创新理念,为新感觉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特点新感觉派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感觉化叙述方式。

在新感觉派的作品中,作者注重描写人物的体感和感官经验,通过繁复而准确的形容词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内心世界和意识流展现给读者。

这种感觉化叙述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描述的感觉,进而从中建构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三部分:发展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方式在二十世纪初几乎影响了所有文学领域。

例如,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至灯谜楼》就采用了普鲁斯特的叙述手法,将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小说之中。

另外,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也受到新感觉派的启发,他的小说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第四部分:影响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方式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叙述方式的局限,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情感和意义。

这种感觉化叙述方式还引发了对主体性和观念建构的思考。

通过感官体验的呈现,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得到了深化。

结论:新感觉派的感觉化叙述方式为文学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通过感官体验的描写,使读者与作品中的情感世界相互交织,达到了心理共鸣的效果。

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影响,这一篇文章简要回答了中括号中的问题,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新感觉派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与成就

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与成就

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与成就(1)日本新感觉派日本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日本文坛的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的文学流派,也是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14名作家创办同仁杂志《文艺时代》。

“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

而没有新的感觉,则没有新的表现。

”这是川端康成为《文艺时代》撰写的发刊词,宣告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诞生。

(2)日本新感觉派的基本主张日本新感觉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从诞生之日起,便打出“反传统”的旗号,力图从形式和技巧上,另创新路。

他们反对艺术创作注重形象塑造和环境描写,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主张不再通过视觉进入知觉、把握客观规律认识世界,而是通过变形的主观来反映客观世界,描写超现实的幻想和心理变T;强调艺术至上,认为现实中没有艺术,没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虚幻的美。

横光利一的《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3)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采用纯新感觉派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如拟人法和拟声法的大量使用,不同形象和联想的突然组合,重视色彩的对比,故意造成节奏的跳动和快速的反复等。

小小说集《感情装饰》中的许多作品便是这种倾向的产物。

从思想内容来说,这些小说一般不大重视反映客观现实,也不强调对于客观现实作出评价,它们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抒情味道。

从表现形式来说,这些作品特别注意色彩的对比和配合,借以渲染气氛;经常使用种种比拟的手法,以便强化力量;有时采取罕见的反复句式,用以加深印象。

川端康成对艺术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使他成为新感觉派成就最高的作家。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

• 施蛰存(1905—2003)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 代堪称独步。出生于杭州,曾与刘呐鸥一起编办 《无轨列车》,1932年起主编《现代》。《上元 灯》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汲取了西方小说的 章法,又不失东方的神韵。 30年代,创作了《将 军底头》、《梅雨之夕》两部小说集,开始熟练的 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体察刻划人物的深层心理, 尤其是性心理。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将 军底头》是以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故事与 人物的代表性作品集;《梅雨之夕》则表现现代都 市压抑、苦闷的两性心理,及大都会快节奏下人的 怪诞奇异的幻觉。
新感觉派小说
• 属于海派层面的作家,多带商埠文化意 识,他们的创作体现了新文学的世俗化 与商业化的特点。作家擅长表现“都市 男女”,书写两性题材和两性心理。初 期的海派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曾虚 白等。 • 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 帝的儿女们》 等。 • 叶灵凤:小说集《菊子夫人》、《红的 天使》等 。曾虚白:长篇《三棱》
பைடு நூலகம்
• 刘呐鸥(1900-1939),1928出资主办杂志 《无轨列车》。主要作品集《都市风景线》, 作者在这部集子中,着力描绘了摩登变幻的现 代都市文化与景观 。 • 穆时英(1912-1940) ,在运用新的技巧来描 写都市生活上,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 圣手”。初期的作品收在《南北极》。从1932 前后,他的创作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运 用印象主义、感觉主义的手法描写上海大都市 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与纸醉金迷的生活。小说集 《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集中体现了他 的新感觉派的现代风格。
• 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 是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 到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 是在日本的新感觉派以及西方的一些现代主义 表现方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 从最初的产生、发展到解体,前后经历了不过 短短5年多时间。新感觉派的主要文艺阵地有 《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新感觉派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强调主观感 觉在创作中的作用,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 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 的城与人的神韵。

漫话近景魔术发展中的“新感觉派”

漫话近景魔术发展中的“新感觉派”

2018.462与漫话近景魔术发展中的“新感觉派”◎ 文︱田源(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图︱肖钰(四川省杂技家协会)随着魔术师刘谦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国内魔术近几年发展很快,从一开始大热的近景魔术,到心灵魔术,再到高科技魔术,中国魔术应着时代的潮流蓬勃发展。

从表演距离来划分,近景魔术是和中距离魔术、舞台魔术、电视魔术等魔术门类分开的,与心灵魔术或高科技魔术有部分交集。

其近距离观看所产生的震撼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因此近几年得以飞速发展。

近景魔术有如下特点:多数为表演者与观众面对面,观众的参与度较高,具有互动性、娱乐性;从观众身上借来的东西在表演者手中产生奇迹,或表演者从观众身上变出东西等,都是魔术最基本也最神奇的特征;观众在观看近景魔术表演时有机会触碰到魔术道具等。

近景魔术表演中,视觉化效果往往最为震撼。

笔者认为,视觉化效果是近景魔术与舞台魔术的有机结合。

舞台魔术更倾向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舞蹈”,表演者在台上不仅仅是表演者,更是魔术效果的一部分。

魔术师托帕斯把舞台魔术角色表现方式分为三类:一是目击者,二是杀手,三是受害者。

将该分类运用到近景魔术中也是适配的,舞台魔术中的视觉化效果占有很大比例,若是移至近景魔术,其视觉化效果更好。

中国现代文学中引进的“新感觉派”小说的铺陈手法与当下魔术表演的发展如出一辙。

从魔术发展的角度解构“新感觉派”,可以看出当下魔术的发展倾向于更为视觉化的冲击。

视觉化感觉以其主观性、直观性优势震撼观众的内心。

古典魔术呈现的是“自然主义文学化”的,它颇具写实主义的风范,力求以极致的现实主义手法及不浮夸的道具完成相应表演。

当下的部分魔术因为想要在短期内做出强有力的效果,势必会摒弃古典魔术专有的细腻、优雅、纯正等特质。

如今国内魔术商业演出市场、魔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魔术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也因此反映出现代魔术的特点——十分钟表演十个爆炸效果,一节课传授五个简单的视觉化道具魔术,稍加练习便可给别人演出。

试析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

试析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

试析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论文关键词:中国新感觉派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中国传统美学论文摘要: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一一新感觉派。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派。

本文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足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

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加以梳理,则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二,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第三,当时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社会现实的影响;第四,中国传统美学的浸润。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的新文学是在世界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诞生的。

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以郭沫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先驱本着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粹化为自己的血肉的原则,就开始介绍、传播乃至实践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了。

现代主义的再现派、未来派、超现实派、意识流文学都对中国新感觉派产生过影响,但相对而言,还是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蔼理斯的性心理学这些学说和创作的影响更多。

显氏是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第一位把现代意义的“内心独白”作为一种新文体引入德语文学的,而中国新感觉派始终把显氏的作品看成心理分析在文学上运用的样板。

施蛰存说:“二十年代末我读了显尼志勒的许多作品。

我心向往之,加紧了对这类小说的涉猎和勘察,不但翻译了这些小说,还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接连出版了《将军的头;.《善女人行品》等集子。

rr (1}施蛰存还在总结自己创作历程时说:“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依德的心理学说而已。

”在弗洛依德看来,人的本能就是自私,总想侵犯和占有别人的。

一旦“本我”受到“自我”(理智)或“超我”(道德)的限制,就会形成矛盾,因此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这是弗氏学说几乎必然得出的结论。

试析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2)

试析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2)

试析中国新感觉派形成探因(2)二、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乃是来自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小说和创作理论。

日本的新感觉派形成于20年代初,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支流。

1924年10月创刊的《文艺时代》标志着它的诞生,领导人物是横光利一、川端康成。

他们理论主张的核心是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反对单纯的平面的描写外部现实。

主张从主观感觉出发,把主观感觉融注于创作客体,创作主观感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艺术世界。

他们注重取材于现代都市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反映都市物质文明,享乐主义和扭曲变态的心理状态,也因之是都会主义文学。

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刘呐鸥,自幼生长在日本,对日本文学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而对新感觉派更欢。

他在《色情文化》的《译者题记》中,对之给予了大力的推崇和赞扬。

中国新感觉派作家都有灵敏的艺术感觉,他们在把握感觉对象时,不追求精确,但却比常人的感觉更具体、更丰富、更敏捷、更细腻,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情绪感知性和独特性。

所以他们无论写人、绘画、记事,总是善于将色香味音光形等凭感觉器官才能体味到的东西细致逼真地又交相感应的描画出来,构成一幅幅动态的立体图,具有一种可触可感的艺术魅力。

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代都市的心理复杂不可捉摸无法认识,只有凭感觉去体验把握才行。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描绘舞厅里黑白两色象疾风掀浪般狂翻乱滚,使人联想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那红蓝紫的色彩装饰在跳跃的竟虹灯的映照下,使整个天空泛着变幻莫测的光潮。

这番狂乱的的景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狂乱人群的狂乱气氛,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多描写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从舞女、少爷、水手、姨太太、资本家、投机商、公司职员到各类市民,以及劳动者、流氓无产者等等无所不包。

有人在介绍《都市风景线》及作者刘呐鸥时说:“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爵士乐、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括,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研究新感觉派的文化透视王 敏[提要] 上海新感觉派的产生,有着思想文化的基础和现实的基础,而它迅速走向消隐,更反映出历史的某种必然。

新感觉派强调主体的新奇感觉,注重心理分析,展示感觉外化的世界,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关键词] 新感觉派; 借鉴; 创新; 历史命运[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2]04 0098 04王 敏,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山东 济南 250021五四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空前开放的时期。

在这个国门洞开、广为吸纳、弃旧图新的历史时期,西方各种最为流行的文学观念、艺术流派、创作方法、表现技巧等都被迅捷地介绍到国内,形成了当时新文艺、新思潮此起彼伏的壮阔景观。

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思潮相比,现代主义思潮虽然是当时涌进国内的几个主要文艺思潮之一,但它在国内的影响及被接受的程度都远远小于前者。

在诗歌领域,有人说真正称得上现代派的惟有李金发;在小说领域,20年代末30年代初产生于上海的新感觉派,其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叶灵凤、黑婴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他们的创作活动却形成了当时中国惟一一个自觉地借鉴现代主义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尝试的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以它对都市生活的丰富感受、对人的心理感觉的敏锐捕捉与描绘、对于创作主体主观感觉的极力张扬,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同时,它来去匆匆的短暂的艺术之旅,也为人们留下了诸多的思索与回味。

一、新感觉派从萌生到成熟从文化环境上讲,五四时期的开放背景是新感觉派产生的前提。

此时,恰逢西方现代主义文艺运动发展的鼎盛阶段,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意识流等文学流派,纷纷在各自的旗帜下有目标地构建反传统的艺术审美原则及价值体系,在小说、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电影以及建筑等领域都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及传世之作,影响深远。

这客观上为上海新感觉派的产生打下了深广的思想文化基础。

新感觉派小说起源于日本,是1924年以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今光东等人创刊文艺时代!、推出新进作家为标志的。

新感觉派极力推崇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与实践,并汲取了日本传统的物哀心理小说特长,尝试着运用新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及现代都市生活,试图创造一个全新的、充满主观感觉意味的世界。

新感觉派标新立异的艺术实践在20年代的日本文坛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

刘呐鸥第一个把日本的新感觉派介绍到中国。

刘呐鸥是生长于日本的台湾人,幼年在东京青山学院专攻文学,对西方及日本文学颇有了解,1925 1926年在上海的震旦大学法文班与施蜇存、戴望舒、杜衡相识。

1926年施蜇存、戴望舒、杜衡等曾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刊物缨珞!,表现了他们意从西方现代文学中汲取营养的创作意向,1927年时,三人酝酿创办同人刊物文学工场!,因内容激进而被出版商拒绝。

此时,刘呐鸥回到上海,他不仅大力筹措资金,于1928年合力推出文学半月刊无轨列车!,而且还把大量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理论主张译介过来。

无轨列车!虽如同一个从内容到形式98山东社会科学∀5/2002都没有一定轨道的驳杂的刊物,而事实上对介绍国外新兴的艺术理论和样式有着浓厚兴趣,大量刊发刘呐鸥、戴望舒、徐霞村、姚蓬子等人的翻译和创作,同年,法国作家保尔∀穆杭来中国时,还特地出版了保尔∀穆杭的小说专号。

无轨列车!的新锐表现在文艺界产生了相当反响。

无轨列车!的新奇追求不久就给自己带来了厄运,它仅出版8期便被禁止了。

1929年9月,师承无轨列车!的新文艺!创刊,编委几乎是原班人马,只是在#左联∃的影响下加大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分量,同时也在新感觉小说上有了新的推进。

在此期间,刘呐鸥发表了8篇以新感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17岁的穆时英以旺盛的创作加入到新文艺!的队伍,其中不乏运用下层人物的语言表现都市奢华与劳工贫困的对立;叶灵凤、施蜇存等都有性心理分析的作品问世。

可新文艺!同样在出版8期后被迫停刊。

1932年5月,由施蜇存等主编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创刊,不仅以现代!为阵地聚集起了被称之为#现代派∃的诗人群体,而且也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了繁荣阶段。

仅穆时英就一发而不可收地在现代!发表了11篇风格成熟的作品,包括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Pierrot!等,从而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

另外,徐霞村、黑婴等亦创作出一些风格类似的作品,加上施蜇存的及时评点推介,使新感觉派的影响日渐扩大。

至此,可以说经过无轨列车!、到新文艺!、再到现代!,新感觉派已由自发的酝酿到自觉的聚合,并由艺术尝试发展到它的艺术收获时期,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1930年),穆时英的小说集公墓!(1933年)、白金的女体塑像!(1934年),施蜇存的小说集上元灯!(1929年)、将军底头!(1931)、梅雨之夕!(1932年)等的集结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颇具先锋意识及影响力的小说流派的形成。

二、新感觉派的艺术创新日本的新感觉派明确表示,接受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意在打破传统的文学表现方法,创造出新的文学形式。

川端康成曾在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一文中谈到:#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文艺;没有新的表现,便没有新的内容。

而没有新的感觉,则没有新的表现。

∃#表现主义的认识论,达达主义的思想表达方法,就是新感觉派表现的理论根据。

∃中国的新感觉派作家最初虽未明确标榜这一点,但到了现代!时期,施蜇存借#现代诗∃的辩解亦传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讲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

它们是现代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并且进一步阐发:#所谓现代生活,这里面包括着各式各样的独特的形态:汇集着大船舶的港湾,轰响着噪音的工场,深入地下的矿坑,奏着Jazz (爵士)乐的舞场,摩天楼的百货店,飞机的空中战,广大的竞马场%%甚至连自然景物也和前代的不同了。

这种生活所给予我们的诗人的感情,难道会与上代诗人从他们的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情相同吗?∃(又关于本刊的诗!,现代!第1卷第1期)由这些阐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触到新感觉派小说艺术追求的哲学文化基础与社会现实基础,也可以看到这一流派别具一格的创新特点。

1、突出主体的新奇感觉。

新感觉派艺术审美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审美视角的#向内转∃,将主体感觉作为艺术表现的核心,开掘都市人丰富的直观感受,在对现实世界的描摹中突出人的感觉意向的作用,创造出了迥然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新文本。

外在事物和场景经过主体感觉的过滤、切割和组合,便被抹上了一层感觉化了的质地,故刘呐鸥、穆时英等笔下的大上海,无不是一派主观感觉映射下的都市风景,是弥漫着各色气味、色彩与情绪的混乱交织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跑马场里#流着光闪闪汗珠∃的白云,#滚成蚁巢般∃的看台,异物充斥的#郁悴的天空∃及#太得意的Union Jac k∃(英国旗),就连鸦片烟的香味也有了#古铜色的∃的颜色,失落的情绪是#啤酒似的,花生似的,朱古力糖似的∃,笑声#骑在绯色的灯光上从窗帘的缝里逃出来∃,#卖报的小孩子张着蓝嘴∃叫卖,舞娘#嘴唇上的胭脂透过衬衫直印到我的皮肤里 我的心脏也给染红了。

∃这里,外界景物不再以原始的、自然的形态进入作品,而是围绕人物主体的心境,表现出具有通感意味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并呈的独特意象,显示一个非常态的意向中的现实世界。

新感觉派对于人的心理感觉的强化,并非一味制造文字上的标新立异,更多地是以这种感觉的新奇,去探索和描绘现代都市人各自体验着的骚动的精神世界,去发掘都市人的心理心态,表现那些刺激的生活场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以上海为活动基地的新感觉派,是最早反映中国工业文明的出现及现代都市形态的一群,由于工业文明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这种文明的演进也更多地带上了对于人的异化、压抑、扭曲的色彩。

新感觉派小说以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到了这一点,以快节奏的韵律、繁复跃动的意象展现了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超乎常态的感觉,衬托出各式人物的贪婪、焦灼、寥落、疲惫、绝望的心态,描绘99出都市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无所不在的金钱关系。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少作品都描绘了这个#正义、道德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买得到的经济时代∃的种种特征,譬如理想与信仰的破灭,文化的失范,一切都金钱化了,包括最神圣的爱情。

热情之骨!里的主人公比也尔,因失望于西方现代文明,而远渡重洋来到浪漫的东方寻求理想的爱情,然而,在这里他得到的却是渗透骨髓的绝望,他所热恋的女子竟也成了赤裸裸物欲的化身。

穆时英的创作在内容上略显深广,艺术上更趋成熟,小说中最常见的是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失意者,无论是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破产的金子大王胡均益,还是Pierrot!中落魄寂寥的魏鹤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他们一方面要被#人生的急行列车∃追赶着拼命地奔跑,另一方面又在你争我夺、明争暗斗的奔忙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如黑牡丹!的主人公所坦言的:#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春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

∃另外,新感觉派小说的笔触还涉及到社会的底层,除了展示上流社会沉醉和空虚的人生之外,不时出现多组交叉映衬的生活场景,上海的狐步舞!开篇即这样议论:#上海。

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作品让富商阔少们的纵情享乐与下层社会的苦难遭遇形成对比,表现出在透视现实生活上的某些深刻之处。

2、开创心理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由于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描写与发掘人物的意识、潜意识、微妙的心理变化以至变态心理方面,同样表现出开拓创新意识,创作出了一批思想艺术上更趋成熟的心理分析小说,成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刘呐鸥的小说已有了刻意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潜意识的作品,像残留!这个短篇,全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让主人公秦霞玲的意识、心理活动不拘时空的任意流淌浮动。

穆时英、叶灵凤的一些作品更多地流露出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欣赏,白金的女体塑像!是穆时英运用无意识、性压抑理论描写人的心理变化与冲突的最精彩的一篇。

作品通过女病人在言语、形体上带给谢医师的感官刺激,十分细腻地展开了谢医师性心理活动的过程,并表现出了这种心理对于人生信条、生活轨道的重大改变。

施蜇存之被归于新感觉派,从那时至今都是存有争议的,施蜇存自己也认为新感觉派的头衔对于他#不十分确实∃,其小说只不过应用了些弗氏心理学说。

的确,相对于表现快节奏、意象叠加的感觉世界来说,施蜇存更擅长于心理的发掘和心态的刻画,将军底头!、梅雨之夕!两个集子里所呈现的浓厚的精神分析色彩、自然舒畅的意识流动,不仅在30年代、即使在之后的中国文坛也是十分鲜见和突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