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与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与复习指导

命题思路:

1. 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

2. 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5. 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6. 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7. 适应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考生。

考试要求与答题路径:“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说明、论证问题和表达结论”。

考试内容

※第一是考学科知识体系。

所谓考学科知识体系,不是指考察的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内综合的主要内容。学科内的综合就是把各个有联系的不同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整体即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知识点主要是指学科主干知识。就历史学科而言,除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之外,主要指的是能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知识点,能说明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特点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史实,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历史事件。这些主干知识,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已形成了这样的命题特点,即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角度确定主题,选择典型性或再生性知识设计情境,从对历史知识的定性分析、内涵揭示、整体把握和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过去的高考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现在的高考主要考察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知识点针对性强、设问构思精巧、灵活,业已成为高考文综命题的一大特点。

因此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核心,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对知识点进行理性定位,进而形成以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为主体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教师指导考生应考复习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第二是考综合。考试说明中对文综高考的定位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跨学科综合命题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以现实问题立意,结合各学科主干知识和内在联系,利用现实问题进行学科渗透,通过现实问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继而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命题对社会热点采取了隐性介入的方式。考生在应考复习中要采取“关注热点、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冷热有度”的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分析,总结出综合试题的命题步骤为

“明确主题---选择素材---确定切入点---设计问题”。综合性试题最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2002年《清明上河图》一题则为理想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该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由此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设计思想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面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考生要注意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历史经验的现实借鉴意义,整合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考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要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在“是什么”(概念性质特点)、“为什么”(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评价”(地位作用意义影响)等方面的把握;熟练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注意同类事物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概括出不同点;异类事物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特点,概括出相同点。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对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的整体把握。

※第四是考习惯。

高考命题往往会出现逆向思维的问题。很多考生由于平时学习不求甚解形成了某些错误的思维定式和认识误区,还有的考生忽视具体题目情境与要求,把高考试题与自己平时所做的模拟题对号入座。教师要指导考生力戒想当然的思维习惯,注意积累和总结平时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内容和原因,强化思维的科学性和缜密性,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

※第五是考心理。

心理因素对考试有着重要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考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考生要作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在平时复习中对高考的各项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复习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题海战术,强化应变能力的训练等。

能力考查探究:

记忆、理解、应用

记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关系。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内部和现象之间是一种结构关系,这其中,地缘、事实、意识是这一结构的主体因素。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

这三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理解: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结论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科学思维的途径,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

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运用材料的前提是阅读和理解材料。材料的形式包括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图表、数据等。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针对某一问题,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

对材料进行归纳,提出问题。

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对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

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有:

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和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

揭示材料与社会主题、自然现象的关系;

材料与问题是否相互印证等。

判断、归纳、推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所谓科学和有效是指思维的正确性。

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确认什么:范畴、性质、类别)

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

对事物的现状以及流变有清楚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予以证明;

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判断的理论支持;

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判断和清晰、翔实地解说判断。

归纳是对事物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

导致正确归纳的因素有:

有正确的判断作为依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