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多选或错选不得分)1.下列关于淀粉样变性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可知于结核病B.可见于骨髓瘤C.可以就是全身性疾病D.可以是局灶性病变E,由免疫球蛋白沉积而变成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3.关于血吸虫病的叙述,以下哪项就是恰当的()Λ,晚期急性虫卵结节出现大量类上皮细胞B.慢性虫卵结节的虫卵内毛蝴仍存活C.急性虫卵结节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D.慢性虫卵结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染E.肺内无虫卵结节形成4.液化性发炎常见于0。

A.脑B.心C.肾D.脾5.原位癌就是指()A.早期癌B.原发癌C.然膜内癌D.未出现迁移的癌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6.以下H2受体拮抗剂中,抑酸促进作用最强大且长久而副作用最少的就是()。

A.西咪替丁B.雷尼替丁C.法莫替丁D.尼扎替丁7.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属于()A.凝固性发炎8.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发炎D.固缩性坏死E.坏疽8.甲亢危象的治疗,下列哪组最理想?()A.丙硫氧嗑咤+碘剂+泼尼松8.丙硫氧喀咤+泼尼松C.甲心疏咪哇十泼尼松D.丙硫氧嚅咤+甲磕咪嗖9.以下属营养必需脂肪酸的就是()A.油酸B.亚麻酸C.软脂酸D.硬脂酸E∙十二碳脂肪酸10.有关卢瓦龙县细胞癌的叙述,错误的就是()A.癌细胞形成角化珠B.不好厚腻膀胱和肾盂等处C.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D,呈圆形浸润性生长E.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11.以下细胞中,再造能力最强的就是()。

A.心肌细胞B.骨细胞C.纤维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12.半抗原是指()A.既有免疫原性,又存有抗原性B.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C.具备免疫原性,而没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融合后,可以赢得抗原性13.丙酮酸段化酶是哪一个反应中的关键防?()A.磷酸戊糖途径B.糖原制备C.糖原分解D.糖异生14.脂肪酸大量动员时肝内生成的乙酰CoA主要转变为()。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九章【圣
5 / 155
圣才电子书

(2)寒邪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
Hale Waihona Puke 清湿则伤下。”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病因与发病
7.1 考纲要求
一、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 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二、发病 1.邪正与发病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3 / 155
圣才电子书

A.传染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季节性
C.地域性
D.相兼性
【答案】A
【解析】六淫邪气致病主要有以下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B 项,传
染性是疠气致病的特点。
【例 2】(X 型题)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2007 年研] A.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B.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 C.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 D.可单独致病或合邪致病 【答案】BCD 【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可单独侵袭人体 而致病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可相互影响,在一定 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A 项, 为疠气病邪致病特点,而非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邪的基本概念 a.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燥 邪】
温燥:主发于夏秋交替之际 凉燥:主发于秋冬交替之际
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
干涩伤津,失于濡润 以口、鼻、咽、唇等官窍干 燥,皮肤干涩,毛发不荣为 特征
怒则气上 忧则气闭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影响病情变化 中医基情础志理论波-第动六,章病病因情恶化;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第六章 病 因
【学习要求】
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思考题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概说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生疾 病的原因。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 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1、整体观念
2、审因—辨证求因
根据一系列相关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3、因果关系的相互影响
四、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
外感六淫;疫疠
内因 其他病因
七情;饮食;劳倦
外伤:金刃、创伤、跌仆;水火烫伤 病理产物:瘀血;痰饮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一、关于六淫的概念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湿 邪】
以水为事,久居湿地
湿



感受雾露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3 食类偏嗜: 专食或厌食某类食品 损伤脾胃、湿热痰浊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6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度安闲、缺乏劳动锻炼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37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损耗机体之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 2、劳神过度
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其直接损伤内 脏精气,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ppt课件
2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基本概念
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活动。
七情的生理:正常的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七种 不同的情志反应。
ppt课件
26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七情的表现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一、饮食不节
1、过饥:营养不足、气血亏虚、正气虚弱 2、过饱:食伤脾胃、宿食积滞、郁而化热(痢疾、
痔疮) 3、饮食规律失常:脾胃虚弱 二、饮食不洁 1、饮食变质 2、饮食污染 3、寄生虫
ppt课件
35
三、饮食偏嗜
1 偏寒偏热 偏寒:损伤脾阳、脾胃虚寒 偏热:损伤脾阴、胃热 2 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 五味伤五脏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目前常用中医病因分类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ppt课件
5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一节:六 淫
概述: 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 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中医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与发病
湿邪的概念
·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 邪,称为湿邪。
· 湿为长夏的主气。 ·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
(4) 湿邪
湿邪的概念
·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生转化。
·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 证。
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风邪
风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 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 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 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 内动的病证。
风邪致病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在表
病位游走 不定主要Fra bibliotek症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 多端 肢体异常 运动 多兼邪致病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 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 兼夹证。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 二是病位固定。瘀血一旦停滞,多难以消散,故其病位较为固定。又因瘀 血成因各异,兼邪不同,停留部位不同,病证繁多,表现各异。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六淫)1.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 或喘息胸痛等症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易伤人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的邪气是A.风B.湿C.寒D.火E.燥答案:E D第十一单元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劳伤、跌仆外伤及中毒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如《灵枢.百病始生》说: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陈言在《三因方》中将病因分为外所因、内所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中医探求病因,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细目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称为“六气”。

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人,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先后。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
2020年5月21日星期四
概说
一 病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二 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 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病因的分类
❖《内经》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将 病因和发病部位结合起来。如《素问·调经论》 说“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 食居处,阴阳喜怒。”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 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洪涝、 湿雾瘴气、地震等; (2)环境因素 环境卫生不良,如水源、空气污染、食物污染等
四 辨证求因的概念
辨证求因(审症求因)是以疾病的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 征来推求病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 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询问病因示意图





为 依






询问病因
第一节 六 淫
一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症状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性质 为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
多兼他邪伤人 四季皆可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 风寒湿等兼夹证
风邪袭人 致病最多
(二) 寒 邪
1 寒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和中药的实践。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病因病机理论、辨证施治以及重要的理论体系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而中医药学的实践则是通过应用中药以及针灸等治疗方法来实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以这两个方面为主进行讨论。

一、中医药学的理论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这对中医师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2. 病因病机理论中医将疾病的发生看作是人体内环境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针对病因施治。

3. 辨证施治理论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辨别症候,确定疾病的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和谐相应,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5. 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笼统地将人体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要素。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可以判断和预测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6. 经络学说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对经络的了解,可以判断病情、辨证施治,进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中医药学的实践1. 中药的应用中药是中医药学实践的核心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中医师可以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重要实践方法,通过对特定穴位施加刺激,调动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药学实践中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推拿按摩,可以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促进身体的康复。

4. 中医养生中医药学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还包括了养生保健。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六章病因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A.张仲景B.陶弘景C.陈无择D.巢元方E.刘完素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A.两者互不转化B.两者相互作用C.两者互不关联D.两者对立制约E.两者静止不变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A.疠气B.六淫C.七情D.瘀血E.劳逸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暑邪B.燥邪C.风邪D.火邪E.寒邪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A.暑B.湿C.寒D.风E.热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燥邪E.湿邪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A.寒邪伤于肌表B.寒邪入中经脉C.寒邪自内而生D.寒邪直中脏腑E.寒邪侵及血分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A.寒邪B.火邪C.风邪D.暑邪E.湿邪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A.火邪B.燥邪C.湿邪D.风邪E.以上都不是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收引E.易袭阴位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热(火)邪D.湿邪E.燥邪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A.津液B.气血C.肾精D.肝血E.阳气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A.夏末秋初B.近冬深秋C.长夏季节D.冬末春初E.春末夏初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A.风邪B.湿邪C.火邪D.燥邪E.寒邪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A.易伤津耗气B.易生风动血C.易扰乱神明D.易致肿疡E.易阻遏气机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A.寒邪B.湿邪C.暑邪D.热邪E.风邪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E.生风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燥邪D.湿邪E.暑邪19.虚邪是指:A.微邪B.较弱的邪气C.瘀血D.贼邪E.致病邪气的通称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寒邪B.燥邪C.湿邪D.暑邪E.热邪21.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湿邪B.燥邪C.热邪D.暑邪E.寒邪22.伤于风者:A.上先受之B.下先受之C.阳先受之D.阴先受之E.外先受之23.异气是指:A.六淫邪气B.异常气候C.情志变化D.气机失常E.乖戾之气24.怒则:A.气缓B.气上C.气下D.气消E.气结25.恐则:A.气消B.气上C.气泄D.气耗E.气下26.劳则:A.气上B.气下C.气收D.气耗E.气缓27.寒则:A.气结B.气缓C.气收D.气泄E.气上28.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的原因是:A.恐则气下B.惊则气乱C.怒则气上D.喜则气缓E.悲则气消29.七情太过首先伤及:A.肝气B.脾阳C.肾精D.肺津E.心神30.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B.病势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老少皆能致病31.《素问·宣明五气篇》提出:久卧伤:A.气B.血C.肉D.精E.筋32.“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A.致病广泛B.病势缠绵C.阻滞气机D.阻碍气血E.扰动神明33.痰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的原因是:A.痰可扰乱神明B.痰可化火化风C.痰阻碍气血运行D.痰似风善行数变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34.与痰饮成因关系较小的内脏是:A.脾B.心C.肺D.肾E.三焦35.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A.胀痛B.掣痛C.隐痛D.灼痛E.刺痛36.瘀血引起出血的特点:A.出血量多B.出血颜色鲜明C.出血量少D.出血伴有血块E.出血色淡质清稀37.结石致痛一般表现为:A.胀痛B.灼痛C.刺痛D.隐痛E.冷痛38.痰饮、瘀血、结石在形成过程中均与下列哪项有关:A.寒凝B.气虚C.气滞D.血热E.湿热39.寄生虫病的发生,除与饮食不洁有关外,还与下列哪项有关:A.寒湿内停B.气血不足C. 恣食厚味D.过度劳累E.湿热内积40.下列哪项不属于寒邪的致病特点:A.寒为阴邪B.寒性黏滞C.寒性收引D.寒性凝滞E.易伤阳气41.下列哪项不属于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A.气候反常B.环境污染C.社会因素D.暴饮暴食E.饮食不洁42.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致病广泛B.变化多端C.扰乱神明D.局部刺痛E.阻滞气机43.在水湿痰饮四者关系中,哪项是错误的:A.饮之凝聚成痰B.水乃湿聚而成C.水液积聚成饮D.水聚稠浊为饮E.湿乃水液弥散之态44.以下哪项不属瘀血致痛的特点:A.痛处固定B.刺痛C.疼痛喜按D.疼痛拒按E.疼痛夜间加重45.下列不属于瘀血的别名是:A.恶血B.败血C. 衃血D.蓄血E.溢血46.下列哪项不属于蛔虫病的临床表现:A.脐周疼痛B.时发时止C.寐时磨牙D.脘腹剧痛E.皮下结节47.下列哪项与绦虫病的形成与临床表现无关:A.肛门奇痒B.食欲亢进C.形体消瘦D.大便中有白色虫体节片E.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48.在钩虫病的形成及临床表现中,哪些是错误的:A.有异食癖B.脐周疼痛C.初起见皮肤瘙痒D.手足皮肤直接接触粪土E.面色萎黄,甚至周身浮肿(二)B型题A.易耗气伤津B.易损伤阳气C.易袭阳位D.易袭阴位E.易阻滞气机1.风邪致病2.暑邪致病3.寒邪致病A.上先受之B.外先受之C.阴受之D.阳受之E.下先受之4.伤于风者5.伤于湿者6.犯贼风虚邪者A.风邪B.湿邪C.暑邪D.燥邪E.火邪7.六淫中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8.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9.易致疮痈的邪气是:A. 气消B.气结C.气下D.气收E.气耗10.悲则:11.劳则:12.寒则:(三)D型题1.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A. 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有关情况,推断病因B.以临床表现为依据辨证求因C.从一般到个别进行思维演绎D.主要研究六气的变化E.以五行为依据推衍2.广义之火是指:A. 宿食滞留B.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C.火热之邪D.血运不畅的病理产物E.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3.寒邪、湿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 均为阴邪B.易伤阳气C.耗气伤津D.粘腻重浊E.易袭阴位4.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点是:A. 均为阴邪B.均为阳邪C.均可挟湿D.均伤津耗气E.均可致疮痈5.虚邪是指:A. 五邪之一B.较弱的邪气C.微邪D.贼邪E.致病邪气的通称6.过度安逸可致:A. 伤津耗液B.耗损肝血C.全身虚弱D.损伤肾精E.气血运行不畅7.偏嗜饮酒可致:A.损伤心肺B.损伤肝肾C.损伤脾胃D.内生湿热E.气滞血瘀8.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可致:A. 内生寒湿B.损伤脾胃阳气C.阴虚火旺D.损伤心肺气血E.损伤肝肾精血9.瘀血可致体内癥块,其特点是:A.时聚时散B.柔软喜按C.腹胀喜暖D.位置固定E.质硬拒按10.病因中先天因素是指:A. 婴儿阶段喂养不当B.婴儿阶段体弱多病C.婴儿阶段发育不良D.胎儿早期,其母感受邪气或误用药物E.人未出生前父母体质差,影响胎儿发育11.风性“善行而数变”主要是指:A. 病位游走不定B.风为百病之长C.风有向外的特性D.风有向上的特性E.变幻无常,发病迅速12.六淫中属阴邪的有:A. 寒邪B.火邪C.湿邪D.风邪E.暑邪13.易致人体上部(头面)发病的邪气是:A. 风B.寒C.湿D.燥E.火14.易使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的邪气是:A.燥邪B.风邪C.湿邪D.寒邪E.暑邪15.劳神过度则耗伤:A.心血B.肺气C.肝血D.脾气E.肾精(四)X型题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E.变化性2.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A. 风邪B.燥邪C.暑邪D.火邪E.寒邪3.疠气的致病特点是: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E.易于流行4.饮食不节致病表现为:A. 脾胃损伤B.饮食停滞C.气血衰少D.聚湿成痰E.化生内热5.形成瘀血的原因有:A.气虚B.气滞C.血寒D.血热E.内外伤6.与痰饮形成有关的是:A.外感六淫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三焦水道不利E.肺脾肾功能失常7.目前根据病因发生的途径及形成过程,将病因分为:A.外感病因B.内伤病因C.外伤病因D.其他病因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8.陈无择将病因分为:A. 内因B.其他病因C.外因D.不内外因E.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9.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 热性干涩B.热为阳邪C.易扰心神D.易生风动血E.善行数变10.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湿邪B.水湿痰饮C.瘀血D.七情内伤E.结石11.疠气又称:A.疫气B.戾气C.异气D.毒气E.乖戾之气12.过劳包括:A.劳力过度B.劳神过度C.房劳过度D.安逸过度E.饮酒过度13.瘀血又称为:A.恶血B.溢血C.败血D. 衃血E.蓄血14.与水湿痰饮形成的相关脏腑是:A.肺B.膀胱C.三焦D.脾E.肾15.结石多发于:A.大肠B.胃C.胆D.膀胱E.肾16.结石的致病特点是:A.多发于五脏B.多发于六腑C.易阻滞气机D.发生绞痛E.损伤脉络17.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致病均为:A.导致疼痛B.致病因素C.阻滞气机D.有形病理产物E.致病广泛,病程较长二、填空题代______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七情损伤,首先影响A.精气B.津气C.心神D.运化正确答案:C解析: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2.痰饮的致病特点为A.阻滞气血运行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C.影响血脉运行D.影响新血生成正确答案:A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

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于蒙蔽心神B.易于阻滞气机C.影响血脉运行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正确答案:A解析:瘀血的致病特点为:(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逸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

(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4.下列哪项对燥邪的叙述是不正确的A.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B.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发为外燥病症C.燥为秋季的主气,兼邪不同可分温燥、凉燥。

温燥发于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由燥与热合所致,凉燥发于深秋近冬寒,由燥与寒合所致D.燥邪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正确答案:D解析:D为湿性黏滞病程缠绵的致病特点。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5.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A.饮食不当B.情志内伤C.药物服用不当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D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行;空腹吃柿子、生枣。

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医药的起源

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医药的起源

第二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9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1. 阴阳的概念
【内涵】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 克一致) 【原因】 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 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 弱。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侮 ”。——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 【次序】 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二、临床医学
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 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 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 有显著的发展。
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 发展。 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 。 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
(2)五行相克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 克” 两个方 面的联系。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
【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
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性质
轻扬开泄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主要病症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性质
风善行而数变
致病特点
病位游走不定
症状变化多端
行痹之四肢关节 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 隐时现、此起彼伏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性质 主动
致病特点
动摇不定
脾胃久伤 主要病症 消渴、肥胖、痔疮、
或营养过剩
心脉痹阻
食积日久 主要病症
脾胃受损
聚湿、化热、生痰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饮 食 不 洁
饮食不洁
胃肠功 能紊乱
主要病症
脘腹疼痛、恶心 呕吐、肠鸣腹泻、 痢下脓血
腹痛时作、面黄 主要病症 肌瘦、嗜食异物
肠寄生虫病
食物中毒
主要病症
轻:脘腹疼痛、 呕吐腹泻
(六) 暑 邪
1 基本概念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2 暑
炎热
阳热证
高热、烦渴、面 红、脉洪大

上犯头目
头昏、目眩
的 性
上扰心神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口渴多饮,

伤津耗气
气短乏力。
特 点
多夹湿
湿暑 夹杂证
身热不扬、烦渴、 身重倦怠,苔黄腻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五)燥 邪
1 基本概念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
时间
温燥 初秋
凉燥 深秋
气候 证候
有夏热之余气,燥 与热结合
燥而偏热 (温燥证)
有近冬之寒气, 燥与寒结合
燥而偏寒 (凉燥证)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干燥
2 燥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 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另:温邪与火热之邪同类,是温热病的致病因 素,一般只在温病学范畴内应用。)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2
火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肾 气 不 固 二便失禁、滑精、遗精 恐则气下 气 陷 于 下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恐与惊的区别表
情志表现 知与不知 渐与暂 易复与难解
惊 惊吓、突然 惊不自知
紧张
,从外入

恐 恐惧、害怕 恐为自知
心理
,从内入

惊出于暂 恐出于渐
惊易复 恐难结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证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 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发为实
高 热、烦 渴、

热性病证
汗 出、脉 洪。

, 性 趋 上
侵害人 体上部
目赤肿痛、咽喉肿 痛、口舌生疮糜烂 、牙龈肿痛、耳内
肿痛流脓。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火热入营血
临床症状

轻者



重者
心神不宁而 心烦、失眠
狂躁不安, 神昏、谵语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临床症状

有 不同的侵袭和传变途径。 他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指出六淫邪 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 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 因。现代对病因的分类,基本沿用此法。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四 辨证求因的概念
辨证求因(审症求因)是以疾病的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 征来推求病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 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1 外感性
口鼻
肌表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2 季节性
长夏 湿 春风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秋燥
冬寒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3 地域性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4 相兼性
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或两种以同时侵犯人体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性质
寒性收引
致病特点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三) 湿 邪
1 湿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
的外邪称为湿邪。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2
湿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东汉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指出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 ,为内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 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进”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宋代陈言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 “三因学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病因
怒伤肝
惊喜 伤心
恐伤肾
皆从
心 而发
悲忧
伤肺
思伤脾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 3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 4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 现的病证。 潜病之脏腑是指潜病所在的脏腑。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二)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询问病因示意图





为 依






询问病因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第一节 六 淫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一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 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六气: 六淫: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3)预防措施不当 若预防隔离工作不力,也往往会使疫病发
生或流行; (4)社会因素 若战乱不停,社会动荡,工作环境恶劣,
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第三节 七 情 内 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 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 因其直接伤及内脏精气,故可导致多种情志病 和身心疾病。
湿为阴邪,易阻滞 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阻遏气机,损 伤阳气

湿阻胸隔见胸隔 满闷;湿阻中焦 见脘痞腹胀,食 欲减退;湿停下 焦见小腹胀满, 小便淋涩不畅。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症状的 粘滞性
分泌物和排泄 物多滞涩不畅
症状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性质 为百病之长
致病特点
多兼他邪伤人 四季皆可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 风寒湿等兼夹证
风邪袭人 致病最多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二) 寒 邪
1 寒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 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 外寒: 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 伤寒: 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 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第四节 饮 食 失 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一 饮食不节
主要病症 脏腑失养,
气血亏虚
功能衰退,
全身虚弱
过饥
主要病症
正气虚弱
易感外邪
而生病
主要病症
胃腑失养
胃部不适,
胃脘疼痛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过饱
饮 食 积 主要病症 滞不化
脘腹胀满疼痛, 嗳腐吞酸,呕吐 泄泻,厌食,纳呆
热极

生风


迫血

妄行
高热神昏、 四肢抽搐、 两目上视
吐血、便血、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易致疮疡 临床症状
热入营血 腐蚀血肉
疮疡以局部红 肿热痛为特征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2月24日星期三
概说
一 病因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二 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 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理论基础病因[1]
三病因的分类
❖《内经》以阴阳为总纲对病因进行分类,将 病因和发病部位结合起来。如《素问·调经论》 说“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 食居处,阴阳喜怒。”
重:神智昏迷、 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