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六章病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 阳气。 A、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 水属阴,故湿为阴邪。 B、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 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 损伤脾阳。
阻遏气机:湿邪侵犯人体, 留滞脏腑经络,易阻滞气机, 气机升降不利,使人困闷不爽。 临床常称“湿困”. 损伤阳气:主要损伤脾阳, 脾失健运而腹泻、水肿。
3.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 (1)六气太过或不及。 《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至 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 也”。 (2)非其时有其气 《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 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 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 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 体的适应。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 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 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 淫。
(2)风善行数变: A、性质: 善行:风邪易行无定处 数变:风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B、致病特点 : 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 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 如《素问· 风论》说:“风者,善行 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为外感病的先导, 其它五邪多依附风侵犯人体致病,表现为 风寒、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热)等 兼挟证的特点。《临证指南医案》:“六 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曰风寒、 兼暑曰风暑、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 兼火曰风火。盖因风以鼓荡此五气而伤人, 故曰百病之长也”。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 口鼻或两者同 时受邪,都是从外感 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 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 有关。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暑 (热)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处地区及 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地区易感湿邪 为病;高温环境作业易患燥热之病。 4.单一性和兼挟性:六淫之邪既可单 一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相互兼挟 侵犯人体致病。如感冒、痹证等。 5.转化性: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如可随人 体的体质不同,病证性质发生转化。
第 六 章 病 因
概 说
一、病因的涵义 二、病因学说涵义 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 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五、病因分类
一、病因的涵义:
病因是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 相对平衡协调状态,导致疾病发生 的各种原因。 《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 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 因”。
二、病因学说涵义 研究和阐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 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一门学说。
(3)湿性粘滞 A、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
畅之性, B、致病特点: 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 大便粘 腻滞涩不畅。 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 程较长,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A、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 下,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 B、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 见人体下部症状。如浮肿多以下肢为 甚,淋浊带下,等以下部症状多见。 《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一 六淫 (一)六气、六淫的涵义: 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 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气分主四时,是四时气候变 化的本元。故《素问· 六元正纪大 论》又称为“六元”。
2.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 (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 “六邪”。 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 《神农本草经疏》:“淫则为 邪,以其为天之气从外而入,故曰 外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夫 六淫者,寒暑湿燥风热是也”。
伤脾阳
脘腹冷痛、呕吐清水。
伤心肾之阳
形寒踡卧,手足厥冷, 下利清谷,精神萎靡。
(2)寒性凝滞主痛 A、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 滞不通的特 性。 B、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 阻滞不通,产生疼 痛的症状。 如 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关 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
(3)寒性收引
A、寒为阴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 《素问· 举痛论》说: “寒则气收” B、致病特点:使人体气机收敛,肌肤腠理收 缩,汗孔闭塞,筋肉、经脉收缩拘急。 如《灵枢· 岁露》说:“寒则皮肤急而腠理 闭”。 C、临床常见: 寒客血脉:脉紧。 寒邪袭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 不仁。
(2)湿性重浊
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 垢腻 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 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 首如裹”。 《素问· 痹论》说:“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 湿邪在上——面垢,眵多。 湿浊下注——小便浑浊不清,大便下痢粘 液脓血,妇女带下。 湿邪浸淫肌肤——湿疹,疮疡脓水秽浊。
7、元· 明清以来病因学得补充和完善。 (1)元· 朱丹溪提出“百病皆由痰作 崇”。 (2)明· 吴又可,创“戾气”学说。
《瘟疫论》说:“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 种异气所感”。
(3)清· 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法促成了瘀 血致病说。
四、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一)取象比类: 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比较,认识 和推断病因。 中医病因学的各基本概念是以具体的, 形象的物质名词来表达抽象的要领, 但决不能将中医的病因概念简单地理 解为其名词所代表的具体事物。
《内经》虽没有六淫的概念, 却有六淫内容的叙述。 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 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3、《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途径概 括三个途径,最早提出“三因致病 说”。 张仲景曰:千般疢难,不越三 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 内所因;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3)暑多挟湿:
夏季气候炎热,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又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 漫,故暑多挟湿邪侵犯人体,形成暑 湿夹杂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 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 舌苔黄腻。“凡治暑者,不兼治其湿, 乃医之过也”
致病特点:暑热与湿滞夹杂。
4.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在中原一带为夏秋 之交,此时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气 候潮湿,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时。 然而形成湿邪的原因很多,张仲景将 湿邪分为清浊二种: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 和辨证求因。
• 此外中医病因还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疾病某 一阶段是结果的东西,而在另一阶段可能成为原因。例 如: 水湿内停 停肺 痰浊阻肺 脏腑功能失调 痰饮, 痰饮 (果) (因)阻中焦 痰湿困脾
血行不畅 阻滞血行
气虚或气滞
瘀血, 瘀血 (果) (因)
出血或血瘀
4、晋· 葛洪认为疾病的发生“一为 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5、隋· 巢元方提出“乖戾之气”。
6、宋· 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 陈氏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说:“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 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淫, 不内外乃背经常”。 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 对病因学的发展研究起了很大的推 动作用。
3.暑邪
• 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如《素问· 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 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 暑具有严格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 《素问· 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 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符合天文 学对夏季的定义,从夏至到秋分为夏 季。暑邪致病,纯属外邪,无内暑之 说。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A、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为夏季炎 热之气。故具有炎热的性质 B、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 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 等症状。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 B、致病特点: 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 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
致病特点:兼他邪致病,致病广泛。
(4)风性主动。 A、性质: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 性质。 B、致病特点:多见动摇不定症 状,如抽搐、眩晕、口眼斜、 半身不遂等。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风胜则动”。
2.寒邪 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致病可根据 侵犯人体部位的浅深不同有伤寒与中 寒之别: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 阳气。出现形寒,肢冷。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 “阴胜则寒”。
A、性质
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 B、致病特点: 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 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 稀便
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 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C 、临床常见:
伤卫阳
寒邪袭表 寒邪直中肠胃 寒邪直中少阴
恶寒、流清涕、头身疼痛。
1、秦国名医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 (1)最早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 病因概念。 (2)提出“淫生六疾”的病理观 阴淫寒疾:阴寒太过,易致寒疾。 阳淫热疾:阳热太过,易致热病。 风淫末疾:风气太过,可致四肢疾病。 雨淫腹疾:雨湿太过,易致肠胃病。 晦淫惑疾:就寝过晚,易致心神惑乱病。 明淫心疾:白天思虑过度,可致心劳疲 惫疾病。
2《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分类
《素问· 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 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 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 风、雨、寒、暑—易侵袭人体外部肌表 病始于表—属阳邪 饮食居处 易伤人体内在脏腑 阴阳喜怒 病始于里——属阴邪 这种分类方法开创了病因分类之先河。
• 易上犯头目——如伤暑出现头昏、目眩。 • 易上扰心神——如中暑出现烦躁甚至突然昏 倒,不省人事。《温热经纬》:“暑邪易入 心经”。 • 使腠理开泄——汗多《灵枢· 岁露》:“暑则 皮肤缓而腠理开” • 伤津——汗出过多——口渴多饮,尿短赤、 舌红少津常见气阴两虚 • 耗气——气随津泄而耗散——体倦乏力,短 气。
清 —— 雾露之湿
浊 —— 泥泞之湿
• 所处的环境湿盛,也可成为致病的湿 邪,再有阴雨所客,或因汗出沾衣为 风所瘀,或因涉水行泥,水寒所郁或 因引饮过多等等,如《医原记略》说: “湿之为病最多,人多不觉湿来,但 知避寒避风,而不知避湿者,因其为 害最缓,最隐,而难觉察也”。
• 一般而言,湿邪能否致病,还与个体 体质特点密切相关,
五、病因分类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疫疠。 (二)内伤致病因素: 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过度。 (三)病理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 (四)其它病因: 外伤,虫兽,金刃, 跌打,药邪,医过,胎传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
• 所谓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 然界,多从口鼻、肌表侵入人 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六淫、疫疠。
中医所采用的是从宏观角度,通过 “取象比类”把疾病的症状,体征广 泛地与自然界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了 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分类,从而认 识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这就 是中医病因学的第一现为依据,通过 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 又叫“审证求因”。为临床治疗用 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
如《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 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临床上当用化气 利湿通利小便之法,使气机通畅,水道通 调,湿去则阳气自复。故叶天士《外感温 热篇》说:“湿胜则阳微”,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 脾有喜燥恶湿的特性,陈无择在《三 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夫湿者,在天 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 脾”
有人认为病因是从基础理论到 临床的桥梁。 陈无择的《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先须 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
三、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沿革
中医病因学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对病因就有认识, 《周礼· 天官》说:“夫天之寒暑, 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 人之喜怒阴阳,运于营卫之间交 通则和,有余不中则病”。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风为春季之主气,风邪是外感病因中 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A、性质:阳邪 阳邪:风性轻扬、向上、向外的特性。 开泄:风性有散发、透泄之性。
B、致病特点: 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 肺系症状。 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 等。 故《素问· 太阴阳明论》说: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