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1
云南民居一颗印
![云南民居一颗印](https://img.taocdn.com/s3/m/c5cfd1e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a.png)
云南民居一颗印【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
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 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460e14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3.png)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融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苗族建筑与民居的特色进行论述。
一、山水相依的建筑布局苗族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常常选择附近水系交错、地势平坦、风水宜人的地方。
苗族民居通常建在山坡或山脚下,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生活,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苗族建筑的主楼通常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以便俯瞰周围的高山、流水和居民区。
同时,二楼的阳台和庭院也是苗族建筑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聊天休闲。
二、木结构与壮丽屋顶苗族建筑讲究木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结构上,苗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木梁、木柱等构件牢固耐用。
苗族建筑的屋顶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苗族的屋顶通常采用坡顶或屋脊形式,屋顶的覆盖材料多为青瓦或草茅,使得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壮丽的风貌。
屋顶上通常还会装饰各式各样的雕刻,如苗族图腾、花纹等,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彩绘与壁饰的艺术表达苗族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尤其在屋内壁面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民居通常采用壁画、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
壁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寓意深远。
同时,苗族还善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竹子、稻草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还富有生态环保的特点。
苗族的壁饰设计丰富多样,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别具一格,每一处壁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舞台与集会的多功能用途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拥有独特的舞台和集会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苗族传统舞蹈和文化表演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商议重大事务、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的场所。
苗族的舞台多半建在民居的庭院中央或贴近居民区,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大量人群的空间,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团结的平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46ac386a48d7c1c708a145d1.png)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土楼为客家建筑,主要
分布在我国闽min(福 建)、粤yue(广州)、 赣gan(江西)3省交界 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
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五角形等。 大、群居、易守难攻。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
有小,大者,可纳20 多人 。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游
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
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
蒙古包最大优点就是拆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
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 夏季、秋季住的毡房, 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 或木房(俗称“冬窝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6494313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8.png)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495c0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b.png)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4a7baec558f5f61fb7366696.png)
少数民族建筑的瑰宝——彝族民居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展成熟,民族建筑元素丰富的少数民族,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杈杈房、木罗罗房、瓦板房、土掌房和三房一照壁。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频繁思念迁徙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习俗的20多个支系,人口约657万,居全国各民族人口排列的第10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
作为农牧兼营的民族,彝族村寨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或斜坡上,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
在高山区一般为散居,平坝河谷地带则为聚居。
彝族民间对住址的选择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
虽各地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将“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作为理想的地方。
杂居区的彝族受汉族“风水”观念的影响,选择房基地时多考虑“龙脉”宝地。
彝居作为我国民居之一,与其他民族建筑一样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逐渐累积沉淀、承传的产物。
尽管不同时基地选择期、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彝居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却受到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选址,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居室功能,从建筑结构构造到装饰,都映射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每个地区的不同支系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受到彝族文化影响的典型彝居则大致分为五类。
(一)杈杈房这是旧时彝族的传统民居,常见于贵州彝寨和四川凉山彝村,是贫苦的阿加和呷西居住的一种简易房舍。
一般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树杈叉做柱子,一根树干横在叉上作为横梁房架,四周用茅草或竹遮掩围合而成,无墙壁。
(如右图)(二)木罗罗房这是小凉山林区曲诺居住的传统民居。
就地取用原木纵横交错叠成并式结构,构成房屋的整体,由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组合而成为复杂式纯木结构居舍。
(三)瓦板房这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民居。
墙体主要有土夯墙、竹笆墙、木板墙或混合墙四种,墙上安放栋梁构成屋架,上部从两边向内多层出挑,且层层抬高,构为内拱。
外墙也采用多层出挑,类似室内拱架。
傣族竹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傣族竹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282c317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4.png)
傣族竹楼——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傣族竹楼是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之一,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傣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
傣族竹楼以其别致的造型、优美的线条、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建筑技艺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傣族竹楼建筑大多采用竹子、木材、稻草等自然材料,结构简单却稳固,构造精巧却容易组装拆卸。
傣族竹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呈方形或长方形,常常有三层以上,每层的房屋结构都与下面的不同,通过一些奇妙的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包容了当地的气象、民族风情以及环境生态。
外面则常常借助斜屋顶和悬空建筑,使建筑的外观更具修饰和美感。
从整个建筑的外形来看,傣族竹楼被誉为“泼水节的盛宴”。
在造型上,傣族竹楼在原始、自然的材料上,融入了浓郁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表现。
主要表现在屋顶上,多数采用圆形、方形、角形、梯形等不同形状的屋顶装饰,结合着雕刻、彩画、绘画等花饰,使顶部的设计具有了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在装饰上,傣族竹楼以花丝、花带、宝龙为主要装饰材料,采用彩画、瘦金体、线刻等多种手法装饰屋面、檐口、门窗、柱子等部位,加强了建筑的整体装饰效果,增强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辨识度。
在技艺上,傣族竹楼注重洛阳大智、由简入繁的运用。
建筑篇幅、墙面装饰、屋脊造型、庭院布局、门窗风格等构成了傣族竹屋的美学特点。
每个竹楼内部的房屋都是有着独特的设计,满足不同居住需求,并加上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优防护设施,能够起到保温、遮阳、防雨、防火等作用。
在文化上,傣族竹楼融合了傣族的深度文化底蕴,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方式,展现了傣族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了傣族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傣族文化。
同时,傣族竹楼还是傣族民间舞蹈“泼水节”的主要活动场所,让游客从那里领略到了差异化魅力和文化独特性。
总之,傣族竹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是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它的独特风格、精湛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能够感受傣族文化和欣赏历史文化的场所。
少数民族民居(最新整理)
![少数民族民居(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1e0a4aea45177232e60a296.png)
少数民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傣族竹楼鄂伦春族仙人柱鄂伦春族的住宅叫“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
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
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
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
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
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
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土家族吊脚楼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家里人吃饭乘凉的地方。
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
如今清江两岸的高山或半高山上,吊脚楼仍在沿用,在凤凰古城内后者上百座吊脚楼;在长阳县城、五峰县城现在所建的高楼大厦也采用吊脚楼形式,只是建材应用钢筋混凝土了。
客家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正稿)各具特色的民居
![(正稿)各具特色的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5acc0930376baf1ffc4fad0c.png)
傣家竹楼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关于傣族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主要 从事农业。寺塔和竹楼、竹桥显示出别具 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 史的民族,“傣”为本民族自称。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 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来源于梵 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原有傣力、傣那、傣 绷、金平四种,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 种文字。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 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 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 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 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 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 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傣家竹楼
位置 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 浓绿中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
位置 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 浓绿中 防酷热和湿气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
位置 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 浓绿中 防酷热和湿气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
傣家竹楼
文化特征
关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 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 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 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 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 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 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8c2984b87375a417866f8fb1.png)
历史
中国干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1976年在 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发现了我国 最早、最重要的干阑建筑遗址,距今约7000多 年。
原始社会(巢居)
巢居的演化
原始社会(巢居)
1.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2.原始建筑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浅谈桂林阳朔东街“观景木楼”
干阑式建筑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是广西少 数民族地区重要的建筑形式,亦是西南民族传统建筑 研究方向的重要课题。如何挖掘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 化底蕴?如何从传统中提炼出“适合”的造型特征和 元素?需从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找到答案,并加以论 证。
一、“观景木楼”的设计始发
木构干阑式建筑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 色建筑, 其在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较 之北方建筑 的四平八稳、浑厚端庄,干阑建筑轻盈 的体态、通透 明亮的房屋设计以及顺势而立的自然 造型法则,使其 获得世人赞许的眼光。
榫卯
榫卯是干阑建筑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它的本义就是指 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连接主体。
榫即指用坊木通过加工制作成凸出来的固定部分, 称 之为榫头; 卯是指通过坊木加工, 被凿成凹陷进去的 固定部分称之为卯孔。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一 傣族
1. 底层架空,有宽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晒台 2. 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 3. 高脚,防止地面的潮气 4. 多为竹木结构,茅草屋顶,外观上以低垂的檐部
壮族:带甬道的“丅”字形
“高台式土木建筑”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哈尼族 蘑菇房
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 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 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aed2b5c7fab069dc502201fc.png)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广东围龙屋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地穴式。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
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
现在一般农户花2 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较好的石窑。
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潮湿。
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
![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9c767bc0da38376baf1fae26.png)
竹楼群落外观
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
如蘑菇,由土基墙、 竹木架和茅草顶构 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 牛马堆放家具等; 中层用木板铺设, 隔成左、中、右三 间,中间设有一个 常年烟火不断的方 形火塘;顶层则用 泥土覆盖,既有防 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
房顶又是晒场。有的
大梁架在木柱上,担 上垫木,铺茅草或稻 草,草上覆盖稀泥, 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 屋或三层。
土掌房屋頂 云南楚雄
地区的土掌房,是土墙、 土顶、外墙和底层无窗 的两层楼房。有的內院 也盖屋頂, 称“无內 院式”。设天窗采光, 屋頂还能当晒台。整個 村落沿山坡而建,巷道 很窄,远远望去,你家 的屋頂是他家的院子, 只要上了一家屋頂,就 能靠活动的木梯自由往 來。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
栏式住宅。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
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 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 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 工方便而且迅速。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
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 和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杂物,楼上有堂屋和 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 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傣族竹楼
竹楼内部
藏族碉房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
居是碉房。碉房多为 石木结构,外形端庄 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外墙向上收缩,依山 而建者,内坡仍为垂 直。主要特征是平屋 顶,石块砌成,墙面 上有很小的门洞和窗 洞。
碉房一般分两层,
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 贮藏室,层高较 低;二层为居住 层,大间作堂屋、 卧室、厨房、小 间为储藏室或楼 梯间。若有第三 层,则多作经堂 和晒台之用。
其他特色民族民居欣赏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379c128d51e79b89680226fb.png)
•
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 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 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 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
东乡族现在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土房、瓦房。近几年在东乡族地区有建楼房的,原 来的窑洞如今已经很少住人了,大多用于畜圈、草料棚、水房、洋芋窖或存放农 具。 瓦房和土房的格局一样,都是一户一院,木制双扇大门设在东面或西面,门上镶 嵌铜环等金属饰物。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为配房,正房两侧还建有角房,东 北角设厨房。北房为正房,当地叫上房或大房子,建筑庄重,地基高于院面和其 它屋基,房顶起脊盖瓦,正面为砖木结构,屋廊宽阔,檐前雕刻复杂精美。正房 一门两窗三间,即房门在中间,窗户在门的两边。
•
•
•
10.东乡族
•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意为庭院。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 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 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 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庄窠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 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 •
• 木刻楞房
13.俄罗斯族
• 大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地基有各种园石或砖块砌成,较厚,达六十至八十公分。 房屋特点是冬暖夏凉,屋顶为起脊形,用方木、园木搭成三角形,用木板把三角 架盖严后,再钉上铁皮上漆即成。在房顶一侧留有小木门,可在三角形架内用作 储藏杂物,也可用来做养鸽房。房屋内地面多数用加五板铺成的地板,地板与地 面空间用园木顶柱支撑。地面有上漆的,也有保持木头原状的,天棚用加五板铺 成,并用刻制好的,三角形图形木块构成花边。房门大多为两扇门板做成,门把 特别讲究,有玻璃园柱形,铁制园形对称。内加玻璃木门两扇。窗户为木制框 (双层),并在上角有小窗口通气。窗外一周有木刻花纹装饰。门外有雨棚,用 木板、护栏搭成,并有靠凳、台阶。房屋有多种布局,多数为主门在中间,进门 后向两侧延伸有多室连成,有大客厅、大卧室、书房、厨房,墙有大毛炉(壁炉) 取暖。厨房内有列巴火炉(用来烤制面包),墙上有各种壁橱、衣橱、书橱、碗 橱,有玻璃和木板做成。院内有洗澡房、闷气式浴室(类似桑拿浴室),为转木 结构,用石头垒成的炉子,大多为十几平方米。厕所多为木板钉成小木房,位置 在院墙一角处。院落大门为木制,多种多样,两扇,稍大,可进出马车,大门装 饰多用园形、方形,门框、门把手讲究用铁环,门上框中间刻有建房南,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 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称堂屋,正上方有凹形神龛,内 供观音佛像,以及“天地国亲师”神牌。堂屋专供喜庆、婚取、 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板作壁隔为两间,里称 内房,多为老人和已婚夫妇居住,外称“火炕屋”,靠角处用岩 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炕,坑内放三脚铁架,专供冬季烤火和炊事 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或作 贮藏之用;有转角楼的,楼阁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秀的场所。 有的楼阁也作客房,招待嘉宾。房屋前面坪地上铺岩板,作乘凉 和晒东西之用。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659b5cf528ea81c758f57845.png)
02
“斜仁柱”正对门的铺位叫“玛路”,是供神的地方,只许男性客人和男主 人坐卧。儿子、儿媳住左侧铺位,父母住右侧铺位。中间有火塘,上吊一铁锅, 也有用三角架支锅的。“奥伦”是一种搭盖在森林中的高脚仓房,存放暂时不用 的衣着、肉干、干菜、粮食等
03
鄂伦春族
地处东北,冬天降雪量大,如果房顶坡度小, 积雪会把房顶压塌。尖尖的房顶可使积雪顺利滑 掉,减小房顶的压力。
12
初极狭,才通人,而 后豁然开朗。不知留园的 主人是不是向往桃花仙境 ,以此为灵感,所以设计 了从狭小的走廊进入,在 走廊一直走,忽然看见一 个出口,走出去你便看到 大开的无限风光,这种感 受便像是寻到了人间仙境 。留园的冠云峰,是江南 园林中的湖石之最。太湖 石“瘦、漏、透、皱”的 奇美,在其身上体现的淋
18
03
02
3、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 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 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 04 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 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 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 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 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 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 种演变形式。
19
04
03
02
4、蛮子门 门扉安装在外 檐柱间,门扇槛握的形式 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 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 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 金往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 的又一种形式。
7
04
03
02
8
苏 州 园 林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 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 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 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苏州园 林是一种隐逸文化的代表, 当你走进那些私家园林的 时候,感觉到的是这些园 林的主人,都在用诗意的 方式去热爱生活。
少数民族民居
![少数民族民居](https://img.taocdn.com/s3/m/161f7db0bb68a98270fefa98.png)
维吾尔族 阿以旺式民居
新疆维吾尔民居内部
阿以旺式民居由阿以旺厅而得名,“阿 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 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享有盛名的建筑型 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已有2000多年历史。
傣族 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干栏式建 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 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 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 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 速。
傣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照耀了建筑文化史,对于我国建筑 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 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 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
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 既坚固又美观。
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
观了。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8
少数民族民居
蒙古族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 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 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 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 游牧。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 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 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 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 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 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 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 风雨雪天覆以毡。
北京四合院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 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 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 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 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 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 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 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 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 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 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 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 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 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 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 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赏。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 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 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 筑,当然以木构
各具特色的民居 竹楼
![各具特色的民居 竹楼](https://img.taocdn.com/s3/m/871cc91679563c1ec5da71c6.png)
词语认读:
竹篾别致Fra bibliotek布局均匀
蜂拥而至 家道兴旺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 绿色的世界。 傣家人居住地的的特点—— 充满绿色
1、有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 傍水而居”的习惯。 傍:靠近,临近。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 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 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相同点:
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居欣赏:
土家族吊脚楼
蒙古族的蒙古包:
延安窑洞
北京四合院
皖南民居
西藏碉房
3、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
傣家竹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4、结构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
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 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傣家人团结互助, 和睦相处的良好民风。
那么,傣家竹楼都有什么特点呢?
(1)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2)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 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 气。 (3)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 (4)傣家竹楼结构简单。 (5)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6) 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7)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 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 盖房的一大特点。
2、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
为什么傣家人会有这样的习惯?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4af846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7.png)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少数民族的民居更是具有浓厚的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某少数民族的民居为例,探讨其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
以壮族为例,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民居以“三间两堂”为主要形式,即由三间房屋和两个天井组成。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
三间房屋分别用于起居、睡眠和储物,而两个天井则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壮族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瓦片覆盖。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另一个例子是藏族的民居。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等地。
藏族的民居以“堆秀”为主要形式,即由多层建筑组成的独特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又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藏族的民居通常采用土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石板覆盖。
建筑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底层用于养牲畜,中层用于居住,顶层用于储藏。
此外,藏族的民居还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彩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除了壮族和藏族,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例如,哈萨克族的民居以“毡房”为主要形式,即由毡子和木材构成的圆顶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毡房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能够抵御严寒和风沙。
此外,毡房还常常装饰有哈萨克族的传统图案和绣花,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的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们融合了民族的历史、信仰、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些民居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地。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碉房一般分两层, 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牧畜圈和 贮藏室,层高较 低;二层为居住 层,大间作堂屋、 卧室、厨房、小 间为储藏室或楼 梯间。若有第三 层,则多作经堂 和晒台之用。
其他特色民族民居欣赏
壮族吊脚楼
白族建筑
大理白族建筑
佤族民居
景颇族民居
丽江摩梭人民居
丽江摩梭人民居入口
傣族竹楼
•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 栏式住宅。
•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 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 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 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 工方便而且迅速。 •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 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 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 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 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 竹楼内部
竹楼群落外观
哈尼族蘑菇房
•
• •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 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 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 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 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 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 蘑菇房玲珑美 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 人的严冬,屋 里也是暖融融 的;而赤日炎 炎的夏天,屋 里却十分凉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彝族土掌房
•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建筑。多 建于斜坡上。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 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 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 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 水。
•
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 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 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 分为二屋或三层。
• 土掌房屋頂 云南楚雄 地区的土掌房,是土墙、 土顶、外墙和底层无窗 的两层楼房。有的內院 也盖屋頂, 称“无內 院式”。设天窗采光, 屋頂还能当晒台。整個 村落沿山坡而建,巷道 很窄,远远望去,你家 的屋頂是他家的院子, 只要上了一家屋頂,就 能靠活动的木梯自由往 來。
藏族碉房
•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 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 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 坡仍为垂直。主要特征是平屋顶,石块 砌成,墙面上有很小的门洞和窗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