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

合集下载

二战后德国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

二战后德国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

二战后德国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二战结束后,德国处于一片废墟之中。

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德国不仅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还背负着残酷的战争罪行。

然而,这个曾经的犯罪国家在战后展示了令世界瞩目的战后政治与社会重建的能力。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政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德国被盟国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掌控。

这个分割将德国直接投入到了二战盟军之间的紧张关系之中。

然而,尽管面临着分割和监管,德国人民在战后的政治重建中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态度。

德国的战后政治重建以民主为基础。

随着盟军的干预和推动,德国开始逐步恢复民主制度。

在西德,由于盟军的支持,他们很快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民主国家。

西德的政府通过重建经济和加强民主进程,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并使国家逐渐走上了繁荣与发展的轨道。

而东德则遭受了苏联占领军的长期统治,直到苏联解体后才得以恢复自主。

尽管东德的发展步伐较慢,但他们仍然在努力追赶西德的发展速度。

除了政治重建,德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重建。

在二战后的混乱时期,德国的基础设施几乎完全被摧毁,城市被炸成废墟。

然而,德国人民展现了惊人的恢复能力。

他们开始着手重建城市和基础设施,恢复生产能力,并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劳动力也逐渐恢复了活力,帮助德国经济复苏。

在战后的社会重建中,德国还积极推动了国际合作。

作为战败国,德国人积极寻求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以弥补过去的过错。

他们加入联合国和欧盟,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

这种积极的合作努力为德国实现战后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德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通过战后的政治和社会重建,德国已经成为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

德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为世界所称道。

此外,德国还在环境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德国的战后建设经验也成为世界各国战后重建的范例。

战后的德国政治与社会重建无论是在范围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

谓 的选举 只不 过是例 行公 事 ,广 大人 民根本 不关 心选举 的 内容和趋 势 。并且 ,篡 改地方选 票 的舞弊 事件频 频发 生, 完 全歪 曲了社 会主义 民主 意义上 的选 举 ,当然也 就不存 在 真 正意 义上 的选举 。此外 ,各 级领 导干部 在经济 上错误 决 策、滥 用权 力、贪 污腐败 等等 的现象 也 时有发 生 。除 此之 外 ,民主德 国政府 在公 民出 国旅 行等 方面 也作 出限制 ,使 地球 上的大 部分地 区成 了 民主 德 国公 民的禁 区。在这 样的 情形 下 ,广 大的 民主德 国人 民喊 出了 “ 自由、不要 社会 要 主义 ” ,要 求党 政分裂 ,要求 建立 法制 国家 ,要求有 出国 旅行 的 自由。于 是越来越 多 的人对 党和政 府不 满 ,对 政治 体制失望 ,开始千方百计 的逃 离东德 。
德 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 因素分析
杨静
(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1 ) 5 0 3
【 摘要】两德 分裂达 四十年 之久 ,实行 两种截 然不 同的政 治制度 ,在经 济结构 、意识 形态 等方 面存 在 明显差异 。 两德 在很 短 的时间 内实现政 治制度 的转轨 ,并最终走 向统一 ,其 背后 受经 济、政 治、 国 际政治局 势及历 史人 物等 因素 的影 响。 【 关键词】词 义 变化 事件域 模 型 转 喻 认知语 言 学 【 中图分类号】 7 【 D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0 —5 4 ( 0 0 1 0 7 2 9 5 9 2 1 )0 一O 1 —0 0

茫。
1 8 年 ,戈 尔 巴乔夫 上 台执 政 ,对 西 方 国家 的态度 95 有 了根本 转变 并在冷 战格局 中表 现 出力不从 心 ,放弃 了同 美 国的对 抗政 策 ,表 现 出被迫 收缩 的局面 。美 国在西 方世 界 中的 霸主地位 受 到冲击 ,希望 局势 有所 缓和 。而 以中国 为首的 第三世 界 的力量 日益发展 壮大 , 日本 、西欧迅 速崛 起 , 世 界 局 势 日益 缓 和 并 向 多 极 化 发 展 。 这 样 就 为 德 国 的 政 治体制转轨创造 了十分有利 的国际背景和条件 。 苏 联 首 先 在 战 略立 场 上 做 了 很大 的改 变 , 放弃 了两 个 德 国 、 两 个 联 合 国 会 员 的 思 想 。 明 确 表 示 出 赞 同德 国 统 在 两 德 统 一进 程 日益加 快 的背 景 下 ,美 国也 表 示 出 希 望 能 通 过 德 国 的 统 一 而 建 立 与 德 国 “ 殊 的 关 系 ” 。这 特 样 ,北约按 美 国的意 图去安 排欧 洲事务 的可 能性增 大 。英 国看 到美 苏支持 德 国的统一 ,统 一 的趋 势 已势不 可挡 ,为 了使 自己不至于 陷入孤 立无 援 的境地 ,英 国也转 而表示 支

德国政体改革

德国政体改革

外因: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思想、政治)
根本原因: 封建割据 阻碍资本 主义发展
2.方式: 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3.性质:民族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
结束封建割据,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促进德意志资本主 义的发展,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欧洲政治力量的对比。
王朝战争实现统一,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普鲁士的专制 主义、军国主义传统)

走上近代民主政治道路,巩固统一,稳定秩序,促
宪 影 进资本主义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制 响 保留并强化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阻碍民主改
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德国的统一(1864——1870)
1. 经济: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
原 政治:维也纳会议,维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

普鲁士的强大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德 背 政治: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 国 景 思想:法国大革命传播启蒙思想
政 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

——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改 革:
立法权: 议会(联邦议会、帝国国会)
负责 行政权: 皇帝
宰相
君 特点:专制主义

军国主义 以法律形式确立联邦制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皇帝;宰相: 皇帝任命,对 皇帝负责
议会,能监督 国会,与总统
立法 政府;首相有 互相制衡;总
权 创议权
统有否决权
国民议会,能 监督政府;总 统有创议权
联邦议会和帝 国国会,不能 监督政府,须 皇帝批准
特点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总统共和 三权分立
总统制与议会 制的混合
专制军国 皇帝权重

德国统一前后的社会变迁

德国统一前后的社会变迁

德国统一前后的社会变迁20世纪末,东德和西德实现了统一,成为现在的德国联邦共和国。

这次统一,对于德国以及全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将就此一一探讨。

一、经济变化德国统一前,东德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水平远不如西德,经济结构也不同,在统一后,由于东德过度依赖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发展缓慢。

为了推动东德的经济发展,在统一后不久,西德就实施了一系列整合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了在东德培育企业家精神,同时注入资金,并鼓励并购或关闭那些政府拥有的无效企业。

随着德国统一深化,东德初步改善了其经济基础。

此外,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撤销和德国统一使市场竞争成为了东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整个德国的合并和各种制度上的协调,德国经济也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复苏,到2000年代更是出现了强劲增长。

二、文化变化从人们在文化上的态度,到他们集体行动的方式,德国统一也对德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德国经历的文化转变既有象征性的特征,也有实质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东德,传统德国文化一度被压制,德国统一后,因为西德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东德开始重拾德国传统文化,同时西德也接受了一部分东德的文化观念和价值。

这样的文化交流在德国统一后的德国社区中变得非常普遍,育成了新的文化、价值和象征物品,深刻地展现出新的、个性化的德国文化。

三、社会变化德国统一时期,德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东德统一后,其城市化过程的步伐加快,成为了德国最现代化城市之一。

同时,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多样性化,东德的许多经济基础设施被废除和兼并,可以说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从经济基础结构变化开始的。

在德国统一后,东德成为了联邦政府和欧盟提供大量工作机会和社会经济援助的地区。

此外,德国统一使得东德的民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人们更加关注于在世界联系的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数十年分裂的终结。

德国的统一进程不仅是一件政治事件,也是一项经济任务。

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政治经济变革的历程,不仅令国内外关注,也影响着现今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统一前的德国1989年,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口号,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起了东欧国家民众的积极响应。

通过种种途径,东德民众获悉了“红色贵族”的腐败现状,得知了与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德的落后形态,因此开始了反对政府的示威和要求改革的运动。

可在东德统治层中,却一直推行着“稳步发展”的政策,企图保持其在后苏联时代地位,但却因此陷入了困局。

在统治危机与经济紧缩的双重压力下,东德政府愈发不能遏制民众反对的声音。

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发布了一项放宽旅行限制的政策,但没能使民众热情缓解。

大批东德人冲过柏林墙,转而前往西德,最终两个德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二、统一后的德国1.政治体制变革在统一之后,西德体制和法律规范成为了东德的一份子。

德国联邦宪法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新生命素,历经师道智慧之集。

结合东德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情况,德国联邦政府对东德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第一关键点是必须将西德的体制、规范同步到东德。

例如建立了联邦议会、联邦参议会和联邦法院等机构。

第二点是丰富了德国联邦宪法的民主性、自由性和平等性。

比如,明确规定言论自由、性别平等、少数族裔权益等基本人权和自由。

同时,还废止了军队。

2.改革经济体制统一后德国经济体制出现了转型,介于西德的资本主义和东德的计划经济之间。

经济转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统一前、统一时期,将西德的经济体系的优势,如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输入东德,促进了市场化和自由化经济。

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至1993年。

东德的大量国有企业被私有化,伴随着企业的兼并与并购也在加速进行。

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治理及其对策

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治理及其对策
德国社会保险立法的主旨是,遵循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相关规定明显有利于弱势群体。例如,《疾病保险法》规定了6种独立的疾病保险基金,其中“地方基金”专门为本地全体工人设立,保险费用由雇主和雇工共同筹措,雇主负担1/3,雇工负担2/3。基金由雇主和工人两方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管理,凡缴纳保险费者皆有权参加代表选举。《意外事故保险法》规定维护意外保险费用由雇主单独承担。《老年和残废保险法》则规定,凡以工资为生者都必须参加保险以防残废和衰老,只有缴纳相关保险者才能领取老年赡养费和残废赡养费。国家则给每笔赡养费追加一定的补贴。而《职员保险法》则规定,保险费由雇主和被雇者各负担一半,政府不负担任何费用。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社会保险立法系统化,使社会弱势群体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面前得到一定的保护;二是相关社会保险立法适用范围广,几乎庇及所有工业人口;三是社会保险具有强迫性质。国家一方面直接筹备和管理各种保险,甚至分担部分保险费的开支,另一方面则把维持社会的责任比较公平地强行分摊给应负责任者;四是德国政府设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险管理和监督机构。全国自上而下分设帝国保险局、高等保险局和地方保险局三级监督机构,监督各类社会保险组织履行义务和责任。各级保险局成员分别由国家官员、雇主代表和被保险人代表组成,所需经费由政府负担。完备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为顺利推行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组织保证。
德意志帝国时期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广大民众特别是弱势工人群体的生活状况,极大地缓解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压力。1914年,参加疾病、意外事故、老年和残废保险者分别达到1561万、2800万和1655万人,社会保险已经覆盖德国绝大部分劳动群体。国家社会保险和一系列社会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宁的典范。“大街之上不见衣衫褴褛和乞讨之人,任何地方都看不到那种最坏意义上的贫困”“各阶层都表现出普遍的满足感”。德国应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治理之道,也对其他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等国竞相借鉴德国的做法,变成了德国的追随者。

德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变革及其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

德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变革及其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
德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变革及其对我国政府治理 的启示
2 0 1 5 年3 月
1 7卷 第 2期
德 国 地 方 政 府 治 理 结 构 变 革 及 其 对 我 国 政 府 治 理 的 启 示
王 超
( 中共重庆 市委党校

公共 管理 学教研 部 重庆
4 0 0 0 4 1 )
要 :2 0世 纪 6 O年代 到 2 0世 纪 9 0年 代 期 间 ,德 国地 方 治 理 结 构 发 生 了一 系列 变革 , 变革 中既 有 体 制 改 革 , 又有 机
程、 提 高 行 政绩 效 、简 政 放权 将 成 为 地方 治 理 结 构 变 革 的重要 目标 。相似 的历 史状 况 与改 革背景 使 得 德 国地方 政府 的改革 经验 具有重 要 的参考 意义 。 德 国地方政 府治 理结构 变 革的焦 点及成 效


德 国 地方政 府 治理 结构 的 变革 主要 遵从 两 个原 则 :民主 、效率 。 民主和效 率 既是改 革 的 目标 和原 则 ,也 是检 验 改革 成败 的重 要维 度 ,既 是地 方政 府 内部压力推动的结果 ,也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 然 要求 。紧 紧围绕 民主和效 率 这两个 原 则 ,德 国地 方 政府 将 治理 结构 的变 革 聚焦 于 以下三 点 :一 是构 建 俭 约型 地方 政府 ,二是 吸 纳社会 组 织参 与地 方 治 理 ,三 是推广 直 接 民主。
2 0世 纪 6 0年 代 到 9 0年代 期 间 ,德 国地 方 治 理 结构 发 生 了一 系列变 化 ,如 俭约 型地 方政 府 的构
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直接 民主的兴起等。这些 变 革 的 发 生 既 是 释 放 德 国地 方 政 府 内部 压 力 的需 要 ,又是 适用 外部 环境 变 化 的必然 趋 势 。内部 压 力 主要 是 由德 国地 方政府 的财权 和事 权 的不平 衡 性 引 发 的 ,外 部 挑 战 主要 是 由 9 0年代 两 德 的统 一 、欧 盟 的加 入等 因素 带来 的 。当 时 的税 收 分享 机制 、财 政机 制使 得 原本 就存 在 的 “ 富州返 贫 ”现 象更 加严 重。另外 ,德 国联邦政府加入欧盟 ,德国的联邦制 出现 了 从单 一 的合作 联邦 制 国家走 向了竞 争联 邦 制 国家 ,这 一趋 势 促进 了德 国地 方 政府 治理 过程 中的 民主化 进程 。 同样 的 ,现 阶段 的中 国地方 政府 一 方 面 面临 着“ 事 众财 寡 ” 的 压力 ; 另 一方 面 , 基 层 民众 参 与 地 方公 共 事 务 治理 的期 待不 断 升 温 , 推 进 民主 进

德国一统后的政治制度变革与民族建设

德国一统后的政治制度变革与民族建设

德国一统后的政治制度变革与民族建设二战后,德国分裂成了两个国家,东部的德国变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部的德国则成为了联邦德国。

直到1990年10月3日,前苏联解体,东德倒向西德,德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经过长达45年的分裂,统一的德国在政治制度和民族建设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

民主制度的确立德国联邦共和国的宪法是自1949年起一直有效的,但是在东德,民主制度并没有实行。

在东德,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手中,欧洲东部被称为铁幕的一个国家就此诞生。

随着士兵先锋队运动和拆墙运动的兴起,东德政权逐渐瓦解,终于实现了统一。

通过统一,德国联邦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成为了全德国的制度基础。

统一后,德国实现了民主制度的完善,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党竞争等。

拆墙运动的成功后,联邦德国总理黑尔穆特•科尔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布兰特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它称为《道道克门议定书》。

这份文件的宗旨是为了使德国再次融入国际社会。

这份文件明确表述了德国对和平的承诺和对国际关系的信心。

它为德国建立一个开放、合法和现代的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德国在国际社会中复兴确立了信心。

联邦德国的民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多党制和司法制度等。

议会制度是由联邦议院和州议院组成的。

联邦议院是由各州的总理组成,州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产生。

在德国的议会制度中,政党在议会中具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

德国的选举制度包括直接选举和比例代表制等,因为选举系统的变化,德国人逐渐开始了遵纪守法地投票,并开始认真进行政治抉择。

意识形态的人性化在统一后的德国,意识形态也得到了一定的人性化,如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在德国的民主制度中,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民主原则。

在德国,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权利,甚至包括一些看似极端的意见,只要没有对别人造成明显的伤害或威胁。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非常广泛的信息。

但这种信息也往往很容易被利用,政治宣传和虚假新闻也可能在网络上流传。

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

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

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1990年,德国东西部在冷战结束后正式实现统一,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统一。

然而,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近三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但是德国统一后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政治经济德国统一后经济方面的改革和转型是历经波折的。

东德经济体系在统一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许多企业和银行垮台导致了高失业率和经济不景气。

德国东西部统一后,西德的税收、社会保障和失业救济制度被引入东德,这对于东德民众来说是一个福音。

然而,这也导致了德国财政赤字的增加。

此外,德意志马克在统一前后的价值被贬值,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经济的困境。

为了应对统一后的困境,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东德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就业,以及发放国家援助。

这些措施对于德国统一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德国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这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努力。

文化发展德国统一后,东德和西德的文化差异也面临着相互融合和适应的挑战。

在文化上,德国统一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新的情况。

在东德,人们长期受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在西德,人们受到的是更为自由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在各大城市举办文化节、电影节、音乐会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让东德和西德的文化逐渐融合。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德国的文化地位也得到了增强。

例如,在艺术、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德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之一。

结语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适应和改造,无论是在东德还是西德,这个过程都是艰辛的。

不过今天的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开放和自由的国家之一。

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人民共同努力的最好范例。

未来,德国将继续坚定地朝着更加积极、开放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德国的政治文化演变

德国的政治文化演变

德国的政治文化演变德国是欧洲的大国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强国,其政治和文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政治文化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德国的政治文化演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I. 前现代德国的政治文化在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德国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传统。

同时,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对德国社会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响。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德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II. 现代德国的政治文化19世纪,德国逐渐统一,共同的政治和文化传统也开始形成。

1867年,北德意志邦联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这一时期德国的政治文化主要体现在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上。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实力和影响力在当时居于领先地位,这使得德国的自信心和民族主义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0世纪初,德国政治文化进一步演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这使得德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德国开始追求新的政治文化,市民社会和民主主义得到了重新关注。

然而,纳粹主义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德国再次陷入战争中。

战后,德国人民反思历史,强调人权和自由,这对德国的政治文化施加了深远的影响。

III. 当代德国的政治文化二战后,德国继续寻求自身和欧洲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1949年德国成立联邦共和国,1961年被柏林墙分隔成两部分,直到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

1990年两德统一,成立今日的德国联邦共和国。

此后,德国进一步加强了欧洲和国际合作,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在政治方面,德国走向了社会民主主义和联邦制,成为一个稳定和民主的国家。

总之,德国的政治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德国的政治和文化演变与其历史,地理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德国的政治文化也会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

关于左翼党
1. 德国左翼力量的重新兴起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是原 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国统一 社会党的后继党,它是在1989 年12月召开的德国统一社会党 特别代表大会上改名为民主社 会主义党。德文简称是PDS, 中文简称是德国民社党。 民主社会主义党在成立之 后,因其历史出身,在德国社 会遭到排斥,并深受政治挤压。 但是,该党还是在律师出身, 并于1989年下半年的德国动荡 中崭露头角的居西的领导下, 不屈不挠地宣讲自己的主张, 竭尽全力让德国社会能够听到 他们的声音,并取得了稳步的 逐渐扩大影响的发展。
3. 2002年大选失利引起了党内的严 重分歧
围绕着大选失利,党内早已出现的意见分歧 更加公开。一种被称作保守派的观点认为, 党正在失去党的源自社会主义历史的目标, 也就是正在失去自我,而向德国社会民主党 靠拢。既然没有了自我,又何言胜利。另一 种被称作改革派的观点认为,党在此番大选 中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党本身的旧传统、 旧痕迹太多,因而遭到大多数民众的唾弃。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党要想重振旗鼓,就必 须进一步抛弃党自身带有的旧东西。

学 企 育 习 业 科 资 职 学 助 业 研 和 教 究 促 育 技 进 立 术 科 法 部 研 、 , 及 高 但 高 等 其 校 教 权 建 育 限 设 原 主 等 则 要 方 立 在 面 法 于 。 、 联 邦 虽 然 也 设 有 教 “科 学 艺 术 部 ” 等 。 育 教 所 教 收 部 育 谓 育 等 ” 事 各 事 涉 或 业 州 业 及 的 享 的 整 “教 政 有 立 个 科 府 法 联 “文 和 邦 部 部 ” 门 化 行 利 或 名 主 政 益 称 权 权 的 “文 不 ” 限 领 教 一 。 归 域 部 , 各 各 , ” 或 州 州 而 或 “ 主 , 文 教 司 即 化 限 (即 邦 在 宪 和 国 法 各 防 ) 州 、 来 的 外 明 立 交 确 法 、 。 权 海 通 力 关 常 由 、 , 《 邮 联 基 政 邦 本 以 的 法 及 立 》 税 法 权 联 德 国 是 联 邦 制 国 家 , 由 16 个 州 组 成 。 : 况 概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摘要:德国的政治体制转型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的,是从一个昔日专制纳粹国家转变为一个正常的欧洲民主制国家。

德国的政治经济特点与其它的西方民主国家存在着明显不同。

本文尝试从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因素出发,分析德国在二战后如何成功地实现政治体制转型以及其转型特点。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的特点,第一,政治文化观念的转变如何通过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推动新政治模式的有效运作;第二,战后德国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其竞争和经济民主与公正原则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促进民主政治体制的稳固。

使我国在转型过程中从德国的转型的中学到成功的经验。

关键字:政治体制转型政治文化经济体制1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的历程1、1在政治文化方面变化1945- 1966年被称为重新确立议会民主的阶段。

二战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国真正运行和巩固,在盟国的主导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

重建运动首先从反省纳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意识的再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运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

其次是学校教育在再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中,政治教育开始被视为系统地学习民主的重要途径,而民主不仅被理解为政府的组成和运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必须去认知、掌握和实践的。

再次是大众传媒在肃清纳粹余毒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将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和了解了纳粹极权统治的真相,更引发德国人自身的反思。

为了使大众传媒不再像纳粹时期那样成为独裁统治的宣传机器,战后德国对媒体也进行了改造,开始建立公法广播电视,使其摆脱受制于政府的地位和命运。

通过向民众征收广播电视税来保障其资金来源,维持其运营,在管理方面也保证其独立性,但由政府和社会各利益团体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对其进行监理,这样媒体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场,从而保障了充分的资讯自由,使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公开和透明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念的交流,形成公众意见,监督并影响政治生活。

德国政党政治生态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德国政党政治生态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基社盟主席泽 霍费尔 (左 )和社 民 党主席舒 尔茨 出席新闻发布会。
201 7年9月25 E1.德 国新一届联 邦议院选 举 初步计票结 果显示 .右翼 民粹主义政 党德国 另类选择 党获得1 2 6%的选票 .将首 次进入 联邦议 院并 成为第三大党 。图为 当 日.在德 国首都柏林 .德国另类选择党主席彼得 里. 联邦发言 人奠 伊滕、大选候选人高兰和 魏德 尔 (从左至右 )出席新 闻发布会 。
将 首 次 在六 个 政 党 间进 行分 配 。这 大 不同 ,大 部分 人 以个人 主义 为导 向, 衰 退 。为 了阻止 危 机 ,德 国对 这 些 国
一 选 举结 果 不仅 给 德 国新 政府 组 阁带 没 有形成 明确 的代 表 集体 意志 的 政 治 家 采取 了一系 列救 助 措施 ,并 坚 称 它
【关键 词】德 国政 党 ;政 治生态 ;欧洲一体化 ;民粹主 义
DOI:10.19422/j.cnki.ddsj.2018.03.011
在 ,
造成 主流 政党选 民流失
的土 壤 。
二 战后 ,随着 科 技 的巨 大进 步和
二 、危机 性事 件 对主 流政 党 的信
盟 党 …和 社 民党 创 下二 战 以来 最 差 的 社会 生 产 力的 迅速 发 展 ,德 国逐 渐形 任度 带来 负面 影响
难 民危 机 后 , 默 克 尔 的 难 民政
德 国政 党 政 治生态 的 变化 是伴 随 再 能 引起 他 们 的兴 趣 。 同时 ,主 流政 策 不仅给 德 国带来 前所 未 有 的融 入压
着德 国的 现代 化 、全 球化 以及 欧洲 一 党 的组 织 形 式 与 参 与机 制较 为 落 后 , 力,也给普通 民众带来不安全感和心

德国统一前后的文化变革与社会转型

德国统一前后的文化变革与社会转型

德国统一前后的文化变革与社会转型德国统一是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虽然在西德和东德的不同历史背景下,两部分的文化和社会都有不同的发展,但德国统一后的文化变革和社会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德国统一前后的文化变革与社会转型。

一、经济变革引发的文化变化1989年,德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获胜的民主派力量和东德革命。

此时,海东州的经济形势十分恶劣,因此,统一后应当采取何种经济政策来推动该地区的转型和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

在统一后的文化变革中,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开放,资本主义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规定强迫东德文化和思想从割据的、统制的过渡到更加自由和开放。

随着巨大市场空间的开放,商业投资拓宽了文化和艺术产业的市场。

从经济开放中获得文化多元化,多样性和创新的可能性是文化变革的核心。

在此过程中,市场的功效可以在文化政策和创造性产业之间建立理想的来源。

艺术家和文化企业一直在寻求自己的利益,终于成功地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和自由的生存环境。

二、民主化进程下社会转型的推动德国统一之前,德国东西部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

东德是一个统治阶层极权主义的国家,自由和民主的空间被严重限制。

统一后,德国东西部的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层次不齐的过程。

与此同时,西德必须适应东德制度的同化以及一个新的统一的政治和经济结构。

统一后,社会改革是推动整个德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民主化进程促进了言论自由和公民代表的落实,德国政治模式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1年,比例代表制通过了次级选举,使德国议会逐步实现民主化。

三、教育改革与文化多样性的推进东德和西德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统一后,德国的教育体系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在德国统一后的文化变革中,高等教育、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重要门类得到了重新评估。

通过改善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提升教育层次,德国在东德的资产阶级中寻找了在新的现实下获胜的动力。

德意志统一后的政治和文化重建与发展

德意志统一后的政治和文化重建与发展

德意志统一后的政治和文化重建与发展19世纪,德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发动法国-普鲁士战争,最终使德国各个邦国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为德国的政治和文化重建提供了契机,它被视为德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新的国家体系下,德国政治和文化不断发展,成为欧洲最先进、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政治重建:国家广场满布“统一之花”德国统一的政治重建在国家体制上得到了体现。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使得德国拥有了一个中央政府,特别是威廉一世担任皇帝后,德国更加统一。

威廉一世积极地推行大众的民族主义,强化德国人的国家意识,并且热衷于向外扩张,努力实现德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德国的重建中,国家广场被视为建设的中心。

广场上快速的开展起来,各地政府的设计、建筑,通过广场上的“统一之花”来加深人们对德国统一的认同感。

大批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纷纷涌向广场,竞相在德国统一的大事上献出自己的才华。

这些建筑以不同风格特点,让广场上的城市风貌愈加多元化。

文化重建:文艺复兴德国统一后,文化重建快速展开。

德国文化作为欧洲文化宝库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当时,德国的文化界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德国有着众多著名文化人物,比如贝多芬、歌德、海涅、维特根斯坦等。

他们带领着全国人民奋起文艺复兴,推动了德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德国文化重建的发展和进步围绕着德国的名胜古迹,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科学、技术、政治和民族志趣等多个方面展开。

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中,德国的文化艺术开始欣欣向荣,德国音乐逐渐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

在文化上,德国的重要文化中心有巴伐利亚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比如各种文化展览、音乐会、表演活动和文化节庆典等。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慕尼黑啤酒节』,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啤酒节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同时,德国的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文化领域的进步。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德国已经成为了欧洲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这使得德国文化在科技、艺术和文化产业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方向和创新。

德国统一与欧洲的权力平衡

德国统一与欧洲的权力平衡

德国统一与欧洲的权力平衡1990年10月3日,德国东西部统一,结束了长达四十年的分裂。

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对德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也对整个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统一使得欧洲权力平衡发生了重要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调整。

德国统一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

东德政权垮台后,东西德之间的差距变得愈发明显,西德政府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重建压力。

为了实现统一,西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资金援助、法律和行政改革等。

然而,统一的过程并不顺利,东德经济的崩溃和失业率的上升成为了主要问题。

欧洲的权力平衡也因德国统一而发生了变化。

在统一之前,欧洲的权力结构主要由法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组成。

德国统一后,德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人口大国,权力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引发了其他欧洲国家的担忧,他们担心德国会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主导整个欧洲。

为了维护欧洲的权力平衡,欧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欧洲联盟加强了对德国的监督和控制。

德国加入欧洲联盟后,必须遵守欧盟的法律和规定,这限制了德国单方面行使权力的可能性。

其次,欧洲国家加强了对欧洲中央银行的控制,确保德国不会通过操纵货币政策来影响整个欧洲经济。

此外,欧洲国家还加强了对欧洲议会和欧洲委员会的监督,确保德国在欧洲决策中无法独断专行。

然而,尽管欧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权力平衡,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忽视。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和财政政策对整个欧洲具有重要影响。

德国的决策往往会对欧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策产生连锁反应。

此外,德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也得到了认可,德国领导人在欧洲议会和欧洲委员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德国统一对欧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还体现在经济领域。

德国统一后,东德经济的崩溃给西德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

为了支持东德经济的重建,西德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

这导致了西德经济的放缓和通货膨胀的上升。

此外,德国统一后,东德的劳动力市场也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影响。

德国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塑

德国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塑

德国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塑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

其中,德国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统一发生在1990年,这标志着西德和东德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

德国统一不仅改变了德国内部的政治形势,也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国统一使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中心。

在统一之前,德国被分成两个国家。

西德成为欧洲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力量,而东德则处于苏联的影响下。

德国统一后,德国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德国的统一给欧洲带来了一个强大的贸易伙伴和一个重要的决策者。

德国的统一还意味着德国人民的自由和团结,这对于整个欧洲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

其次,德国统一引发了欧洲内部的重新平衡。

德国统一后,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力量重新洗牌。

之前以法国为首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了德国的压制,但德国统一后,德国成为了欧洲内部的重要议事者。

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使其在欧盟内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统一也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因为其他欧洲国家意识到必须与德国建立平衡的合作关系,以维持整个欧洲的稳定。

德国统一还推动了欧洲的外交政策发展。

统一后的德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有意识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德国成为了和法国并列的欧洲两大主导国家。

德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来发挥影响力,例如在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冲突中起到了重要调停的作用。

德国还加大了与东欧国家的合作力度,积极推动欧盟的扩展以加强其在欧洲地区的影响。

德国统一还对欧洲的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统一后的德国坚定地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并通过加强与邻国的合作来维护欧洲的稳定。

德国的统一使得欧盟在处理国际安全问题时更加统一和有力。

德国的统一也为欧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

总的来说,德国统一对欧洲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的统一使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中心,重新平衡了欧洲内部的力量,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欧洲的外交政策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欧洲的安全稳定。

德国统一中的东德转型

德国统一中的东德转型

导言:德国统一中的东德转型——关于公平、效率、稳定与代价的反思朱小平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及国家政治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及中央集权体制)向市场经济(及社会分权体制)转变的历史事件,即所谓的“转型”这一类历史事件,是在1989年后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家中几乎同时发生的。

1这一历史事件是前所未有的、突发性的。

因此,在“转型”已作为历史展现之时,乃至“转型”本身已显现出很高的社会成本与代价之时,对“转型”及如何“转型”的理解都是严重缺失的。

“转型”是在没有任何理论先导与思想准备的状态下的历史突发事件。

转型作为一个历时的过程,肯定有其起点与终点。

转型的起点,在“转型”所指的那个具体的国家,当然是由历史已经决定并通常有其具体的特征,而其终点则只能是一项社会选择,故从广义来讲,其终点是达致一项不同于转型前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契约。

2“社会契约”实际就是一项社会共识及其按此共识所建构的一套政治、经济的制度。

任何社会契约所要达到的目标归结起来就是公平、效率与稳定。

在这里,“公平”与“稳定”的字面意义是直观的、自1当然,广义的说,“转型”与中国的常用语“改革”有相当大的重合性,但即便如此,仍不能武断地认定中国的“改革”所具有的意义就是“转型”。

2 中国有一些学者处于某些考虑,拒绝承认“转型”一定有“终点”。

我个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从逻辑上讲,一个不存在终点的转型只能认为是历史演化本身,因而就不再能称其为“转型”了。

明的。

“效率”则是指在所建构的制度安排下,国民经济就其要素禀赋而言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边界——至少理论上就是这样。

在“效率”目标的意义下所涵盖的通常仅指经济活动(生产、交换、个人选择、公共政策)中的成本—收益(效用)比较的优化。

因此,就转型过程而言,通常(即经济学意义下)的“效率”这一术语并不能涵盖转型作为一个历史在其全过程中社会本身所承负的种种代价。

所以,在思考转型问题时,就要求拓展一般社会契约论关于以上所指的三个目标,而使之成为这样的四个目标:公平、效率、稳定与(转型)代价。

重新统一以来的原民主德国地区经济

重新统一以来的原民主德国地区经济

作者: 段钰
出版物刊名: 国际论坛
页码: 27-32页
主题词: 地区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西德马克;两德统一;德国东部;德国经济;中央银行;产业结构;危机期;经济融合
摘要:<正> 两德统一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原民主德国地区的经济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试在这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转轨换制早在实现两德政治统一以前,民主德国就开始了经济上的转轨换制。

1990年5月18日,两德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条约规定: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高德平[内容提要]1989年政局剧变后,民主德国实行制度上的某种转变。

仅在政治取向上,民主德国放弃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一直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5个新联邦州”)全面采用联邦德国政治制度。

十多年过去了,德国东部新旧政治体制“转换”早已结束,从宪法和法律上已完全实行联邦德国政治制度。

但是,要按照联邦德国模式在德国东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则仍有一个过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东部政治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

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称,“路仅仅走完一半”。

人们通常也说,德国统一十多年了,钢筋水泥筑造的“柏林墙”早已被推倒,而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遗留在许多东德人的头脑中,即“新”的政治制度尚未为他们所完全接受,尤其是地区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

[关键词]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五个新联邦州”);政治制度转型;“新”政治体制运作[作者简介]高德平,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京100007)1989年政局剧变后,民主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开始重新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实行制度上的某种转变。

也就是说,从这年的11月起,在政治取向上,民主德国已放弃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长期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体制方面,通过国营经济(重新)私有化,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取代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宣布建立和发展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间的“契约共同体”。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以恢复5个联邦州建制的形式整体“加入”联邦德国并因此而不复存在,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五个新联邦州”)全面采用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加快其政治经济制度转轨进程。

十多年过去了,德国〖LL〗东部新旧政治经济体制“转换”早已结束,德国东部从宪法和法律上已完全实行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但是,要在德国东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使之完全符合联邦德国模式,则仍需一个过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东部政治经济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

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说,“路仅仅走完一半”。

人们通常也说,德国统一十多年了,钢筋水泥筑造的“柏林墙”早已被推倒,而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遗留在许多东德人的头脑中,即“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尚未被他们完全接受,尤其是地区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

本文仅试图探讨一下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制度转型进展、“新”政治体制的运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制度转型的几个不同阶段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制度转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年11月~1990年6月)。

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允许多种类型的政党存在并实行多党制。

众所周知,在1989年之前,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民主德国除了存在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之外,还存在一些“民主党派”。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民主德国存在各种类型的政党,至少不能说民主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

所以,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民主德国政治体制转轨也是从允许建立多种类型的政党并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开始的。

民主德国是1989年东欧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三个国家。

自这年的年初起,面对高高的“柏林墙”,许多民主德国居民都选择了“出逃”之路。

截止10月7日,约有10多万民主德国公民或经西方国家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使馆或经匈牙利与奥地利的开放边界前往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从而形成了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居民出逃大浪潮。

在政治方面,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民主德国一直是东欧国家中的佼佼者。

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昂纳克曾引以自豪。

即便民主德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滞胀,昂纳克也从不提“改革”二字。

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迎来了国庆40周年。

然而,就在昂纳克于这天在(东)柏林民主德国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大谈民主德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民主德国的一些地方城市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群众示威游行,要求发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等。

当天晚上,正当(东)柏林共和宫举行民主德国成立40周年招待会的时候,(东)柏林一批青年人也在离会场不远的地方举行示威游行,一路上加入的群众达六、七千人之多。

当局出动了警察。

警察与示威者发生了冲突,数以千计的游行者被捕,游行队伍亦被驱散。

从10月8日起,(东)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许多大城市再次相继爆发了群众性的抗议示威活动,其人数之多为民主德国历史上所罕见。

事态在不断地扩大、蔓延,口号也从要求“改革”、“旅行自由”、“新闻自由”迅速转变为要求反对派组织合法化、实行真正的多党制、举行“自由选举”等。

这期间,民主德国政治反对派组织也应运而生,其中于9月19日宣告成立的(第一个)反对派组织“新论坛”(该组织成立后随即被取缔,但它仍在公开活动)迅速壮大。

10月18日,担任党的最高职务长达20年之久的昂纳克被迫辞职。

新任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上台后立即宣布实行“彻底改革”,严厉批评前领导的严重错误,宣布赦免所有非法外逃和非法游行的人。

然而,抗议活动并未因此中止。

次日,各地群众继续举行示威游行。

人们呼喊“我们是人民”口号,要求出版自由、旅行自由,实行自由选举,结束共产党一党“独裁”。

29日,民主德国撤销对“新论坛”的起诉(这项起诉指控“新论坛”为国家的敌人)。

11月4日,东柏林50多万人大游行;6日,莱比锡也有50多万人大游行。

在强大的压力下,民主德国不得不加大变革力度。

11月7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集体辞职。

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十一届十中全会,政治局宣布集体辞职,同时选出以埃贡·克伦茨为首的新政治局。

党总书记克伦茨在此次中央全会上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承诺,民主德国要在世界开放的形势下革新社会主义,进行彻底改革。

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日起公民无需申报特殊理由即可获准办理出国旅游或移居国外的护照。

这意味着推倒柏林墙,开放边界。

随着柏林墙被推倒和边界彻底开放,民主德国政治多元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11月13日,民主德国民主党派“德国民主农民党”主席京特·马洛伊达在民主德国人民议院九届十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民议院主席,这是民主德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一种现象。

11月17日,以积极主张改革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新任政治局委员、原德累斯顿专区党委第一书记汉斯·莫德罗为首的联合政府宣告成立,此届政府由原来的44人减至26人,其中15人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成员,11人为其他4个民主党派的成员,而这种力量对比在民主德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这一天,莫德罗政府提出建立和发展两德间的“契约共同体”构想(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

12月1日,民主德国人民议院通过修改宪法第一条的提案,删去了关于民主德国受“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内容。

6日,克伦茨下台。

7日,民主德国14个党派、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代表在柏林举行“圆桌会议”。

这不仅是民主德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全国政治力量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而且表明德国统一社会党正式承认政治反对派组织的合法地位并准备实行多党制。

12月8日、9日、16日、17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41岁的律师格·居西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并正式确定:将党的名称更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实行多党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议会“自由选举”提前(原定于5月6日)举行,共有24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参加了竞选,93.22%的选民参加了投票。

经选举,民主德国基民盟以40.82%的选票获胜(在人民议院400个议席中占163席,成为第一大党并获得组阁权),而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而来(实际上已“改名易帜”)的民主社会主义党仅获得16.40%的选票(在人民议院400个议席中占66席,成为第三大党)。

4月12日,以民主德国基民盟为主体的德国联盟(在人民议院400个议席中共占192席)与民主德国社民党等达成协议并组成新的大联合政府,民主社会主义党由此而失去执政地位并成为在野党。

5月6日,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地方议会“自由选举”正式举行。

在这次地方议会选举中,民主社会主义党再次失利,总共仅获得14.59%的选票。

由于以积极主张德国统一的民主德国基民盟为主体的德国联盟在民主德国执掌大权,德国统一进程加快,民主德国政治体制转型也随之加速。

2.彻底变革和转换阶段(1990年7月~1996年)。

自1990年4月起,有关两德统一问题的艰难谈判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5月18日,两德正式签署有关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

7月1日,该条约生效,东马克退出流通领域,西马克进入民主德国并作为其惟一合法的支付手段。

这意味着两德走向经济统一,民主德国开始接受联邦德国的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

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

第二个“国家条约”包括规定两德统一的原则、方式和时间,确定两德统一后的政治制度等。

经过讨价还价,8月23日,民主德国终于作出决定,即民主德国将恢复1952年行政区划改革前的五个州建制,并于10月3日按联邦德国宪法即基本法第23条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很显然,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就意味着德国统一后的政治制度为联邦德国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多党议会“民主”政治制度。

从国名上就可以看出德国(联邦德国,全称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

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决定联邦制国家,则意味着不仅有中央国家联邦,而且还有16个具有国家性质的联邦州,即联邦州不是省份,而是具有国家权力的政体。

各州都有自己的州宪法。

各州在制定其宪法方面享有广泛的自由,它们各有自己的、限制在一定领域里并由自己的立法、行政及司法机构行使的领土权。

但各州宪法必须与基本法确定的共和制、民主制和福利制的法治国家的原则相符合。

在国家任务和管辖权分配给联邦和各州之后,立法的重点事实上在中央国家联邦,而各州主要是负责行政、执行基本法和其他法律等。

8月31日,两德正式签署了实现两德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

自此,民主德国便按照第二个“国家条约”和联邦德国基本法的规定着手彻底变革和转换其政治体制,如恢复五个州建制,“调整”议会机构(名义上将一院制议会变为两院制议会并分配即将进入联邦德国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的席位),“调整”政府机构(主要实行政府部门大裁员),向联邦德国驻外机构移交民主德国驻外机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