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世家南陵东溪王氏世系源流考
琅琊王氏研究报告解读之(1-4)
琅琊王氏研究报告解读之(1-4)武平王氏宗亲☞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点击观看:被誉为中国最霸气的姓氏歌曲《王氏族歌》,震撼9000万王氏族人!关于表彰《王氏族歌》及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决定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上)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中)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下)天下名门-太原王氏(上)天下名门-太原王氏(下)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点击关注公众号进入对话框回复以下数字查看精彩内容:0.王氏起源 1.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开光视频2.该公画像3.继宗公简介4.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5.三槐世系6.太原世系7.闽台世系8.琅琊世系 9.>王氏族歌>10.均德公简介 11.江左世系12.湖南王氏源流 13.赣县王氏源流14.赣湘世系 15.才溪王氏的源来与播迁16.王姓过琼始祖王居正 17.中华王氏赋18.上海王氏迁始祖王逖 19.被选入《中华族谱集成》的二十部王氏家谱20.广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 21.阅谱知识简介22.天下名门-太原王氏 23.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24.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5.解放军百名王姓将军留青史26.古今王姓名人汇编 27.王姓宗祠门楣楹联知多少?28.王氏郡望王大良先生的琅琊王氏研究报告解读之一:琅琊王氏研究的回顾琅琊王氏是王姓最为重要的支派之一,也是汉唐时期最有影响的一个政治大族。
因此,从学术研宄的角度看,把这样一个政治大族当作研究重点,并为此推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已经并仍在是许多前贤今彦的共同做法。
而从姓氏研究的角度看,琅琊王氏一向与太原王氏和开闽王氏、三槐王氏并称为王姓4大支派,不仅在汉魏以后的许多王姓望族都与它有关,或者由它进一步分出;而且4大支派中的其他3支如果追本求源,也或被确认无疑出自琅琊王氏,或与琅琊王氏有密切关系。
王氏大成世系表之二
王氏大成世系表之二19至33世:琅琊王氏(元、音、览)19世:元。
离长子,初为临淄令,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称“琅琊王氏始祖”。
20世:忠。
元子,秦子婴散侍,子婴降避乱于梁,仕汉为后将军。
21世:浑。
忠子,字元仲,汉睢阳候,子:曜、晖、皎。
22世:曜。
浑长子,字明德,汉秦州牧。
23世:袭。
曜长子,字公武。
汉武帝时为秋官拜中书监,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后将军,子:广、吉。
24世:吉。
袭次子,字子阳。
汉宣帝封为谏议大夫。
子:崧、骏。
25世:骏。
吉次子,字伟宣(亦传伟山),元帝朝谏议大夫。
子:崇、遊。
26世:崇。
骏长子,字德礼,成帝朝为大司空、扶平侯。
27世:遵。
崇子,字伯业,汉中郎将、义乡侯。
子:旹、音。
28世:音。
遵次子,字少元。
大将军掾。
子:安、书。
29世:书。
音次子。
30世:荪。
仕东汉为中大夫。
31世:仁。
荪子,字周望,一字振之后,后汉青州剌史。
子:典、睿、谊、融。
32世:融。
仁四子,字巨伟,一字景彰。
明经史屡辟不就。
子:祥、览。
33世:祥,融长子,生五子:王肇、王夏、王馥、王烈、王芬。
览。
融次子,官清河太守、光禄大夫,拜太子太保。
生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34至61世:江左王氏(裁、导、摶)34世:裁,览长子,字士初,晋镇军司马。
配魏氏子三:导、颖、敞。
35世:导(276~339),字茂宏,丞相,配曹氏子四,继雷氏子二:悦、恬、洽、协、劭、荟;36世:洽(323~358),导三子,字敬和,晋中书令,导诸子中最著名,升平二年(358)卒于官,年三十六。
配刘氏继桓氏荀氏子二、侧室内子一:珣、含、珉。
37世:珣,字元琳,东晋(349—400)金陵人,晋散骑常侍。
配谢氏子五:弘、虞、柳、孺、昙首。
38世:昙首(394~430),晋太子詹事,宋元嘉七年(430)卒,配谢氏继蔡氏郑氏,子二:僧绰、僧虔。
39世:僧绰,南朝宋(423—453)金陵人,宋侍中袭豫宁侯。
配刘氏徐氏,子二:俭、逊。
40世:俭(452~489),字仲宝,字仲宝,齐中书监进爵南昌县公。
衡正安: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衡正安: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内容提要】●琅琊王氏祖籍山东临沂。
据史料考证,“晋室南迁”后琅琊王氏书家生活在现江苏句容。
当时,在南朝有侨置琅琊郡临沂县,并建琅琊城。
南朝琅琊王氏书家人才辈出,史藉有存,试作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琅琊王氏书家考籍贯问题西晋怀帝年间“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人南渡。
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国号东晋。
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至此,琅琊王氏家族掀开了新的一页。
由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重大迁移,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达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
”【1】其中王氏一族最盛,有十余派。
以王浑、王济、王坦之等属太原之裔;王睿、王彝、王矩属弘农人;王肃、王珣、王恺属兰陵人。
而王祥、王览、王导等为琅琊人。
【2】“但琅琊王氏是晋书坛盟主,从晋之南朝,许多著名书家都出于此门。
”【3】南渡后的琅琊王氏落户江左何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317年之后出生的琅琊王氏书家的出生地,肯定不再山东临沂。
有意思的是,现在所有的文献材料,只要介绍到琅琊王氏书家籍贯时,就一概称之为“琅琊临沂人”,有的还加上“今属山东”。
如:“王僧虔(四二六年――四八五年),南朝齐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4】《宣和书谱》介绍王僧虔时,也作“琅琊琅琊人,官至侍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习惯和史书记载过于简单。
例如《二十五史》在列传各条目里只记载第一个人的籍贯,其晚辈的籍贯大都不再说明。
例如:《晋书》第六十七卷,郗鉴条:“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
”而其子郗愔、郗昙,其孙郗超、郗恢都不再注明其籍贯。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东晋的侨置郡县有关。
南朝虽然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但其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基本上都秉承东晋以来的结构和形态。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
中华王氏王导王羲之家族历代一、《中华王氏通谱》、《琅琊王氏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的总撰、特约主编、南京旺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太子晋八十三世、王徽之五十世孙南山一樵(即王耿)先生家的祠堂谱,就是南京江宁山阴村王羲之家族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南京溧水山阳乡王导家族的《江左王氏族谱》、溧水崇贤乡的《崇贤里王氏家谱》,这三个村庄相隔不到五公里垂直距离,宋代以来其中还有一些王姓为主的村庄相间,三个村庄总祠谱山阴村的《王氏宗谱》宋代以前为《琅琊郡王氏宗谱》,元代以后为《三槐堂王氏宗谱》和《山阴王氏宗谱》,所以我们在编这个通谱时,就统称其为南京山阴村《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这样比较符合历史和现实整体观。
并且,我们也非常谨慎地以这套谱的人物世系为线索,制出了这个琅琊王氏的世系和代表人物的通表。
这套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编纂这套通表的依据呢?首先是因为这套谱形成的最早,其次是因为这套谱是在当时的江左王氏的大本营南京形成的。
太子晋、鬼谷子、王翦、王陵、王融、王吉、王充、王祥、王导、王羲之、王褒、王方庆、王昌龄、王璧、王旦、王皋、王守仁、王原祁等中华王氏主流家族的代表人物构成了这个家谱的中心线索。
南山一樵的家谱最早形成于公元322年,即东晋永昌元年,这也是琅琊王氏的第一部谱牒。
当时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江宁山阴村一带,南京的江左王氏的掌门人、退休的宰相王导为了修家谱,便委托当时的宰相崔琳等人联名向皇上申请,经两任皇上晋元帝和晋成帝御准,由宰相庾亮等为皇上代笔成敕及序,当时成谱的名字有两本《江左王氏历世宗图谱》和《琅琊临沂王氏谱》,前者从太子晋至王导孙王珣等,后者从太子晋至王羲之子王徽之等,前者以像、像赞、铭、志为主(因王导王羲之等人均在世,所以只能以像赞、简志代传,逝者方可立传。
此谱成书五年后王导逝。
),后者则有了较为详细的世表格式,由于当时尚未有欧苏两式,所以谱牒较为朴实,均以散文式的文字为主,附有世系图,年表类格式(详见本志《王氏世谱》散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世说新语》附本《琅琊临沂王氏谱》。
新安琅琊王氏世系表
新安琅琊王⽒世系表
灵王太⼦姬晋世系:(1—18)
姬晋→王宗敬→王森→王彬→王升(sheng)→王宥→王硕→王错→王贡→王谕→王息→王恢→王永→王颐→王翦→王贲→王离→王元琅琊王⽒世系:(18—29)王元→王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尊→王仁→王融→王览→王裁→王导江左王⽒世系:(29—48)王导→王恰→王珣→王昙⾸→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zi)→王宏直→王綝(lin)→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乂(yì)→王釒戚→王壁新安王⽒世系:(48—67)王壁→王思谦→王敬逸→王华→王安→王⽂颢→王守龄→王⼗⼋→王六⼆→王七七→王千三→王细九→王庆七→王德三→王尚⼀→王选⼀→王美三→王⼭⼀→王青⼆→王芳四义桥王⽒世系:(67—89)王芳四→王绍忠→王龙海→王洞辉→王⽇堂(星堂)→王万珍→王彦思→王重舜→王世应→王宗远→王家诚→王茂琪→王荣唕→王华蓬→王永禄→王邦星→王宪智→王⽂思→王武淦→王忠圣→王紫雹→王阁领→王晓刚附:义桥王⽒字辈芳绍龙辉⽇,万彦重世宗。
家茂荣华永,邦宪⽂武忠。
紫阁图书耀,青缃德泽隆。
祥光绵亿代,孝义仰⾼风。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二)
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二)二、由孝友文化谈到琅琊王氏传承世系与衍变发展源流以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为开基创姓始祖的琅琊王氏,在秦末汉初与太原王氏分为两派后,发展到魏、晋时代,因为出了一个以孝行显的大孝子王祥和以友扬名的王览,成为名门望族。
秦末汉初,因避战乱由频阳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迁居琅琊皋虞即今山东省即墨市的王元、王威兄弟,尔后分离,王威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晋阳即今山西省太原市,遂为太原王氏始祖;而王元世居皋虞,便为琅琊王氏始祖。
王元四世孙王吉为汉代著名经学家,便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于是,王吉便为琅琊王氏居琅琊临沂始迁祖。
中经王吉之子王骏、王骏之子王崇、王崇之孙王遵(最新考证),均是汉代著名经学家。
尤其是王遵(当时有三位王遵,笔者于卷二《传承世系人物叙述》中已作考证),历史记载他出身于五经博士,在汉光武帝刘秀时代任乐浪太守,官至中大夫,因讨伐叛逆王调立有战功,被封为义乡侯。
至汉明帝刘庄时代,又受朝廷派遣,西方拜佛取经,并推算《周书异记》以佐证西方有佛。
自此以后,琅琊王氏尊奉儒、道、释三教合一。
由王崇经王昇(王遗)——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数代,至王融长子王祥,以卧冰求鲤孝敬后母朱氏的事迹闻名遐迩,加上以后被元人列入二十四孝之中,自此以后,琅琊王氏由琅琊皋虞迁居琅琊临沂一支,便被称为“孝感王”(取卧冰求鲤感天动地之意),简称“孝王”了;与此同时,随着王祥之孝而来的,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之友即兄弟友谊,这在二十四孝中是独树一帜的。
于是,体现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的孝文化,便又称之曰“孝友文化”了。
这里,笔者略作考证。
关于孝与友,做为时代意识,古已有之。
古文《尚书·周书》于《君陈》篇中写周成王发布策书,命令君陈继任周公姬旦的职务,勉励他继续执行周公制定的治国方略和治殷常法,施行德政,彻底改造殷氏,曾告戒说:“君陈,惟尔令德孝恭。
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王汝涛·魏晋琅琊王氏述考
王汝涛·魏晋琅琊王氏述考2018-06-21 17:25:23来源:世界王氏网一、世系简表《新唐表》记述魏晋琅邪王氏传承世系如下:融字巨伟。
二子:祥、览。
览字玄通,晋宗正卿,即丘贞子。
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裁字士初,抚军长史,袭即丘子,三子:导、颖、敞。
导字茂弘,丞相、始兴文献公。
六子:悦、恬、劭、洽、协、荟。
洽字敬和,散骑侍郎。
二子:珣、珉。
珣字元琳,尚书令,前将军,谥曰献穆。
按,《新唐表》是为在唐朝曾任宰相的人修立世谱的,上溯祖先,只记直系一支,入唐以后,才详及父祖子孙分支。
故虽琅邪王氏实始兴于王祥,但《表》中王祥的名字只出现了一次,却详细记述了其弟王览的后裔,因为唐宰相王方庆、王玙、王抟的始祖是王览,不是王祥。
也因此,又上溯另一位宰相王璇的始祖到王正(这是因为前面已经记了王正是王览之子):正字士则,尚书郎。
三子:廙⑴、旷、彬。
彬字世儒,尚书右仆射,肃侯。
二子:彭之、彪之⑵。
彪之字叔武,尚书令,谥曰简。
二子:越之、临之。
临之生纳之(此后入南北朝)。
体例攸关,《新唐表》只详于有唐一代任过宰相的家族。
唐代以前均是上溯性质。
自周灵王太子晋,至东汉末的王融,补上了子、史家未记琅邪王氏(包括太原王氏)之缺,虽然记述有缺有误,作为研究王氏家族的资料,起到拾遗补缺作用,其价值是其他文献不能代替的。
其记魏晋南朝部分,由于正是琅邪王氏鼎盛时期,王氏重要成员,多人正史列传,故这一段,可依史书所载,立一个较详细的世系表。
今参考正史及赵宋汪藻的《琅邪临沂王氏谱》,加上少量补正之处,列魏晋琅邪王氏谱表(3)于下。
西晋琅邪王氏之兴,实由于王雄、王祥、王览三人。
王雄、王祥,传三至四代后,史书失记。
王览之后嗣,入东晋后,世系绵长,故分列三表,以明端绪。
(一)魏晋世系表:(二)说明:1、这个谱表示笔者参考所能见到的资料编排而成的,主要依据的是《晋书》和《世说新语》。
汪藻的《琅邪临沂王氏谱》本当作为主要参考书。
访南陵东溪王氏始祖桂二公墓地
访桂二公墓地家谱记载:我东溪王氏始祖桂二公,寿七旬一,卒后葬于南陵分界山王家襌叚村园。
夫人方氏及二子勉、度卒后亦下葬于同园。
今年4月28日,谱堂成立当日,修谱理事会决定第一项工作便是寻根。
次日,明国会长、思植、柏春、永善三位先生和我一行五人,怀着虔诚、激动的心情驱车上路,开始寻访桂二公墓园。
我们首先来到南陵与泾县之交界处分界山,四处打听王家襌所在,连问数人竟无人知此地名。
大家一时茫然,思植老先生坚持继续查问,终于,祖宗显灵。
王家襌原是古地名,现已改称“文昌宫”村,我们在205国道界山街道下车,往东沿一条水泥路前行约一公里,过了一所小学校,再往东南方向走数百米,便进了一个静谧、古朴的小村庄,这就是王家襌村。
该地为平坦开阔的平原,南依分界山,风光秀丽。
桂二公墓地就在村口南边,名叚村园。
我们来到园前,只见半亩大小一块水田,东面一口小池塘,已不见墓冢形状。
村中老人说,“王家老坟”就在此地,王家襌古地名就是由此而来,他们儿时,还可见规模庞大的几座坟茔,坟山东向,封土堆顶高过丈。
墓前立有石兽、翁仲华表,巨大的方形石碑厚达八寸,墓地四周栽有界桩石。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国共内战,川军来到此地,在坟茔上修筑了一个大碉堡,石碑等由此遭到破坏。
解放后,土地改革时,坟头封土堆又被用于填平旁边的池塘。
不过地下墓室是否也遭破坏不得而知。
听完老人的叙述,我们一时间静默无言。
立于叚村园前,望眼前田园青葱,远方群山绵绵。
思我祖为避乱几度迁徙,为安家历尽苦难艰辛,开创了东溪王氏巨族春秋。
至今日遗嗣千万,子姓富贵,自己的安身之所却是如此荒凉境况。
我等身为桂二公裔孙,自觉羞愧而无颜。
惟有回转身来,默然长拜于墓前。
令人欣慰的是桂二公墓地旧址犹在,至今并未被屋基侵占。
只期望有朝一日,我族中亲宗敬祖之精英能够出面,组织决议,集全体族人之力、斥资重建始祖陵园,恢复家庙宗祠,以告慰先祖!让我东溪王氏列祖列宗能够永享后嗣祭祀优典。
大一房二十四世裔孙汉东拜撰二〇一一年九月。
琅琊王氏宗谱
二十九世
字思寂。任给事中,袭南昌侯。谥曰:安。娶章氏。子一:规。
骞
三十五世
字敬和。佐穆帝任散骑常侍,迁中书令。有才善草书。子二: 、珉。从弟羲之,字逸少,为右军,书法第一,天下宗之。
洽
三十世
綝之子
骞之子
字光辅。折节读书,日记万言。任衡州刺史。子二:宠、宰。
曒
四十一世
字威明。仕梁为光禄大夫,袭封南昌县侯。谥曰文。娶周氏。子一:褒。
元
十八世
字伯业。仕东汉为益州刺史,拜光禄大夫,封义乡侯。娶高氏。子二:时、仁。
遵
二十四世
英敏真达,足以有为,仕汉任司户。娶孔氏。子一:渊。
诚
十九世
字德优。晋书作仁,任青州刺史。唐书作音,任大将军掾。当以晋书为正。娶金氏。子四:谊、睿、典、融。
仁
二十五世
字源之。少有文学,累徵不仕。娶马氏。子一:吉。
渊
宗敬
二 世
唐书世系表,间有旁支按史记、晋隋唐书各人传中所载编刊。
从周灵王太子晋到唐尚书府君璧世系名讳,悉本欧阳文忠公
字子成。以才智荐上大夫,摄司徒事。葬于鲁宓山。娶上官氏。子二:彬、质。
森
三 世
字灿然。任中军大夫,赠武烈侯。葬嵋山。娶范氏。子三:升、羿、翌。
彬
四 世
字起阳。以文学著名,召任秘书。娶朱氏。子二:宥、昱。
鼒
三十八世
字伯绍。任谏议大夫。子一:玙。
绍
四十四世
字长宗。唐贞观时为荆王府友,赠魏州刺史。谥曰孝。娶赵氏。子五:缄、续、绩、綝、绲。
弘直
三十九世
肅宗朝为中书侍郎、平章事。谥简怀公。子二:及、乂。
玙
四十五世
字方庆。史以字行。武后朝为鸾台侍郎、同平章。有匡复中宗功载史。娶屠氏。子十:晞、晦、曒、蛭、晔、晙、暟、昕、暐、晖。
[新版]琅琊世家南陵东溪王氏世系源流考
东溪王氏世系源流考宋末元初,大规模战乱虽已平息,但由于生产力遭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
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仍不稳定。
我族东溪王氏始祖桂二公,本是一介布衣。
为避战乱曾几度迁徙,元朝至正年间,始定居南陵分界山,建家立业,发展繁衍。
桂二公后嗣兴盛,称为“东溪王氏”,大明洪武年间已经成为南陵县五大望族之一。
所谓“籍山何、仙叶桥、曲塘刘、东溪王、西溪张”。
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开始创修宗谱,修建东溪王氏宗祠。
尊奉始迁祖桂二公为东溪一世祖。
然而宗谱创修之时距桂二公迁居南陵已200余年。
今族谱上所载:桂二公系出唐末名臣王璧四子——思茂公。
又有“据父老相传,桂二公出自璧公九子思谦公之说”附载,此二说并载。
可见当时,祖先们创修家乘之时,关于始祖桂二公的记载,依据应为族中父老遗说。
并不能确定我族到底出自璧公几房?此疑问亦随着家谱代代相传,至今已过去400余年,仍悬而未决。
如今,我辈逢盛世进行第七次家谱大修。
对于祖宗留下来的问题,借助于当今便利的交通、畅通的信息,我们理应能够考证清楚、梳理明白。
于是,几年前,王家墩思植老先生便几赴祁门,辗转太平新丰镇、泾县厚岸、安吴等地。
不辞辛苦,态度严谨,考察了各地王氏族谱,寻找线索,收获颇多。
今年,我也曾前往祁门、安吴、太丰等璧公后裔所在地。
借阅了《泾县安吴王氏宗谱》、《太丰金阁王氏宗谱》、《茆镇王氏宗谱》、《沙港王氏宗谱》、《亭溪王氏宗谱》等各房派老谱。
进行了查证比对。
然而,还是未能得出一个准确答案。
自璧公开创了新安琅琊王氏大家族以来,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已近千年。
璧公后裔散居各地、分支无数。
各分支房派也都先后各自创修了本宗谱牒。
在今日看来,因受过去的时代限制,各地支房谱牒上的记载,难免会有一些互相矛盾之处。
但总的来说,璧公九子、二十三孙之下分各派之大的世系脉络是清晰的,大家的记载也是相同的。
现将有关桂二公的信息资料罗列出来,希望族中对家族历史有兴趣的名士、先生明鉴,或作进一步探究,为我东溪家族史誌的完善作出贡献。
琅琊王氏传承世系源流考
琅琊王氏传承世系源流考王晓家研究员木有本,水有源。
通谱之叙,即为寻本求源也。
由此,上统下系,条分缕晰,代代传承,叙之于宗谱,以激励后人。
由此,重新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势在必行,意义十分深远。
一、由谱学研究谈到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衍变发展源流从大的范畴讲,谱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补充和发展;在某些方面,谱学研究又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譬如,《世本》、《史记·世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二十四史》中的许多志、表、纪和人物传记,史官除了取自当时国家流行的档案材料和对当时时事的考察采撷外,有不少来自当时的谱牒。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修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必须严肃而认真地去做。
也就是说,修谱工作的开展,应以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历史资料进行广泛搜集、整理、比较、考证、甄别,从而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历史真实。
在这一工作进程中,当正史即国史与谱牒发生矛盾的时候,当然要以正史为主,但要找出原因。
这又不是绝对的。
因为有时正史记载是依据谱牒而叙述,因此,在正史、谱牒与新发现的文物史料以及历史上的记载与碑版等实物记载在诸如辈份和生卒年月差别较大、重名人物发生矛盾时,就需要认真审视对待了。
从特定意义讲,谱牒虽对正史有所补充和发展,但毕竟不同于正史。
一般官修的正史记载,史官除了对皇族和礼仪有所忌讳外,对一般人物立传,大多比较真实可信;而在谱牒撰修方面,则往往出现为亲者讳或因避祸而语焉不详,并且拉名人入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所以,在撰修过程中,就要认真甄别其真伪了。
再就是有些谱牒的撰修者和研究者,因受文化水平和史料限制,往往对历史时代的变迁和郡望的形成没弄明白,所以改变了历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后次序弄颠倒了。
譬如,有关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关系问题,本来史有所征,已成定论。
查史籍,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
嗣后,汉朝开国,始有郡望。
那时,随着儒家经学的发展,所谓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只有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时代和情况下才开始出现。
山东琅琊临沂世系(王伯飞整理)
山东琅琊临沂世系(王伯飞整理)山东琅邪王氏临沂世系太子晋(河南)一宗敬一凤一覃一渠一丰一芝一亿一错一墳一渝一恢一亢一颐一翦,王翦一戊一离一(迁居琅琊)元一忠一浑一曜一袭。
王袭一王吉一王骏一王崇、王游;王游生王望、王晦,王晦一王扶、王扔,王骏长子王崇一王遵一王时(早世)、王音;王袭次子王吉,字子陽,汉代,明经举,賢良方正,为临邛令,后举孝廉,为昌邑尉,任諫大夫,谢病归居阜虞,徙臨沂都乡南仁里,元帝即位后,遣使微之道,病卒时七十七岁。
琅邪诸葛豐为他写墓誌,配刘氏生二子:王崧、王骏。
王骏,字伟山,汉御史大夫,即左右相,配貢氏生二子:王崇、王游。
王望是王游的长子,王望,字慈卿,琅邪人。
明经为部,汉光武时,为青州刺史(见沂州志)。
王游次子王晦字含初,躬耕不任,配诸葛氏,生二子:王扶、王扔。
王吉一王骏一王祟、王游,王崇一遵一王音一王仁一王誼一王雄一王浑、王乂,王浑一王戎、王衣。
王音生王仁,王仁生王谊,王谊生王雄,王雄,字元伯,《三国志.崔林传》,少有东莱刘岱同举茂才,历任三县政,成人和迁涿州太守,建安初一诏为散骑常侍,幽州刺史,乌丸校尉,七十五卒,(见沂州志)配卢江何氏生二子:王浑、王乂;继陈郡谢氏生一子:王鋻,一女嫁宛陵侯诸葛瑾,王鋻过继从弟王薰为后代。
王雄长子,王浑,字长源,少有才望,曹操辟为丞相军事,历任凉州耕史,魏受禪拜尚书令,六十八岁卒,葬在沂州,配孟氏生一个儿子,王戎,妾生一子:王衣、一女嫁蔡州刺史叶隧。
王音儿子王仁,字周望,少修清节,汉,元嘉初,举茂才,历青州刺史;葬神峯山<见山东省志>配茂才郑元女儿,有賢行,生了四个儿子:王谊,字克正、王叡,字通耀、王典,字臣伟、王融,字景彰。
王仁长子,王谊,字克正,汉,左中郎,配卡氏生子一雄,王雄次子王乂,字叔元,以才勇知名,魏.北平将军,七十一岁卒,葬洛城,配羊氏生四个儿子:王衍、王愔、王诩、王澄,王愔过继给从弟王鉴为后。
王仁次子,王叡一王薰一王鉴一王愔,王薰,字元香,因父被害,终身不仕,配和氏无后代,继从兄王雄幼子王鉴为嗣子。
王氏起源:宰相世家江左望族----琅琊王
王氏起源:宰相世家江左望族----琅琊王王氏起源:宰相世家江左望族----琅琊王琅邪王秦朝时,王氏得姓后18世王离,继承祖辈王翦、父辈王贲之志,为秦王朝效忠。
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
秦二世二年(前208),秦朝大将章邯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后,率兵20万渡过黄河;又调大将王离统帅20万大军进攻反叛的赵国。
王离打下邯郸,围赵军于巨鹿,赵王歇及张耳皆困巨鹿。
赵求救于楚、齐、魏、燕。
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楚军主力5万人救赵。
行至安阳,宋义屯兵不进;十一月,项羽斩宋义。
怀王乃命项羽为上将军。
十二月,陈馀兵败。
齐将田都、燕将臧荼、赵将张敖等皆不敢战。
项羽遣英布、蒲将军以2万兵渡过黄河,断绝秦军甬道;然后亲率楚军渡过漳水,令“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楚军士气振奋,越打越勇。
经过九次激烈交锋,秦军统帅王离被俘后自杀。
此战载入史册。
王离生有二子:王元、王威。
敌国将领的后代——王元为了躲避汉朝追查,远迁山东琅琊;其弟王威仕汉任扬州剌史,称为太原王氏之祖。
王元为琅邪王氏始祖,所迁之地为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
西汉时,王元四世孙王吉为谏议大夫、经学名家,王吉祖孙三代,“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
”历代史家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
琅琊王氏被称之为一等门阀士族。
琅琊王氏王元以下世系:19世元——立——中书令藏——御史大夫邑——光禄大夫达节—御史章——太守咸——淮陵侯霸——议郎经——郡守龚——觉贤孝——朗属湛(子:祥、览)——光禄大夫览——长史裁——郡公茂宏:东晋元帝渡江中兴功臣——洽——兰田县侯怀祖——简公继美:晋名臣,乌衣王氏首——坦之——40 太常季池——太守茂仁——刺史彦猷——广阳侯囧——忠公神念——45 永宁公僧辩:北齐江州司马大都督景陵太守,司徒,太尉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从祀武威王庙,事迹载《梁书》。
中华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崛起!
中华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崛起!——汤汇、南溪、古碑、白塔琅琊王氏的调查报告在中国王姓中,太原、琅琊二系,是一世祖晋公下两支最大的旺族,历史上就有太原、琅琊门第之争,各自宰相辈出,官宦林立。
太子晋18世孙王离生二子,长子王元避难山东,始为琅琊王氏始祖。
次子王威,传承太原,始为太原王氏始祖。
一般理解,琅琊王氏多在山东,或从山东迁出。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经过我们对金寨有关王氏的调查发现,琅琊王氏人口在金寨约占50%左右,而且大多是从江西、湖北、皖东南迁来。
金寨有这么多的琅琊王氏后裔,基本都是54世祖(有的作49世)王壁的后裔。
王壁生于唐武宗会昌乙丑(845)年,曾任淮南节度判官,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晚年定居安徽祁门县。
壁公生九子: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谅、思谦。
他们兄弟九人共生二十三个儿子,分别在安徽、湖北、江西各地各立门户。
一、白塔畈乡的白塔畈王氏4月26日,我们到金寨东北隅的白塔畈调研得知,该宗王氏就是琅琊王氏壁公的三子思仲的后裔。
明末清初从潜山迁来,在白塔畈居住集中,人口繁多,是当地王氏大户。
与霍邱、霍山有直接的世系关系,2002年当地三王合一王统续时,人丁就有四、五万人,历史文化背景也相当丰富。
详细情况本刊已在第一期作了报道。
二、汤汇镇的汤汇王氏5月25日上午,本会常务理事王宣国、王东海、王福礼、王科孝和南溪的王才茂、王宏应、王宝正、王超等一行来到汤汇镇汤汇村,对汤汇王氏的渊源关系和世系传承进行了调查研究。
汤汇王氏理事、汤汇中学校长王际宽与本宗王际亭、王宇、王显正、王显道、王显文等宗亲给予热情地接待。
我们先在王际亭老人家里查看了民国年间修的老譜和1983年修的新譜。
据譜序记载:汤汇王氏系琅琊王氏53世壁公的第九子谦公的后裔。
璧公幼年有节,好读书,由杭迁祁门北隅。
置乱世累立战功,其兄搏进奏京师,授镇东节度判官,时搏遇害,璧痛恨饮泣,勉力从戎,军功盖伟,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
第一章琅琊王氏的家族渊源
第一章琅琊王氏的家族渊源琅琊王氏家族,源远流长,上可溯源至东周灵王太子晋。
秦朝末年,秦将王离之子王元始迁居琅琊。
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后裔迁居琅琊郡临沂县之都乡南仁里。
从魏、晋之交的王祥、王览开始,琅琊王氏家族成为望族。
历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作为一个大家族延续达700余年。
为了对琅琊王氏家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姓氏来源和早期家族历史进行一番探讨。
一、琅琊王氏姓氏起源我国的姓氏起源较早,一般认为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中国古代,其是先秦时期,姓与氏有着严格的区别,意义也大不相同。
姓是标志着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的称号。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人们不知其父,只知其母姓就成为同一个母系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标志。
故许慎《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
……因生以为姓,从女、生。
”随着同一个氏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母系氏族就会不断地分化。
分化出来新的支系既要保持原来氏族的名称和姓,又要有自己的新的识别符号,于是就出现了氏。
同时,伴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氏不仅体现了血缘的亲疏,而且还体现了地位和财富的不同。
这样,每个人有了姓之后,又在同姓之中有了氏。
一般说来,远古时代的姓表示同一个祖母所生,氏差不多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和标识。
古人之所以有姓和氏的区别,是因为姓和氏有其不同的社会作用。
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分。
”这里很明确地道出了远古时代姓和氏的社会作用。
我国古代有着“同姓不婚”的严格限制,一个“姓”通常就是一个通婚单位。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子是社会的主角,是社会财富的支配者,因而贵族男子都称氏不称姓。
《白虎通·姓名》曰:“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秦汉以后。
琅琊王氏家族后人在哪后裔大多集中在这些地方(2)
琅琊王氏家族后人在哪后裔大多集中在这些地方(2)
其中一支便由孝友村迁居蔡村(今郯城县黄山乡),世系失考。
至明朝中叶,王彬迁居郡城(临沂城),王彬被认为是南楼王氏始迁祖。
经三代,王锡勇因厌居城市,自郡城迁居义堂南楼。
而东墠王氏就是自南楼迁来,是少三房佩璠次子者聘一支。
后生四子:鍹、鐖、钅召、鈵。
王氏家族遂在东墠发展起来。
南楼王氏家族鼎盛时期是在清朝。
先后有王壎、王者臣、王嘉麟、王殿麟、王肇修、王肇敏、王景禧7位进士,而东墠就占据了4位。
此外南楼王氏家族,还培养出王佩瑀(武)、王者栋、王者洵、王曰安(武)、王步曾、王闲、王楷、王慕麟、王高麟、王阁麟、王薪传、王景祜、王景佑、王景祎14位举人,及贡生29位。
近代更有王公达、王聿均等知名学者,王林秋、王兰生、王印槐等众多革命者,可谓人才辈出。
兰山望族文化研究会顾问王思印对记者说,现在东墠王氏家族,与南楼王氏家族一脉相传,并没单独分出。
因此东墠王氏家族与南楼王氏是同一个祠堂,同一本家谱。
所以南楼王氏家族的傲人历史也成为东墠王氏家族共同的骄傲。
来源:秀目网。
琅琊王氏家族的三次迁徙
090SAILING CITY王氏祖脉儒学传家西汉时期,以王吉为首的王氏家族,是青岛最早并且有较大影响的家族。
王吉是第一个在青岛即墨定居且是史料有明确记载的琅琊王氏最早的先祖。
王吉精通儒家经典,为官清正忠直,谏言不避权贵,是朝庭倚重的大臣,官至谏议大夫,当时有“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说法,成语“弹冠相庆”就由此而来。
他做昌邑中尉时,向昌邑王刘贺进谏,劝阻他不要游猎无度;当昭帝驾崩无嗣,昌邑王被迎入宫时,王吉又进戒书,提醒昌邑王谨言慎行,尤其要敬重掌握实权的大将军霍光;做博士谏大夫时,上书汉宣帝,言为政之得失。
王吉之子王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大的发展,先后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御史大夫,官至丞相,有专对之才。
在做京兆尹时,王骏就与赵广汉、张敞、王遵、王章等大臣齐名,当时京师称之为“前有赵张,后有三王”,对其褒奖有加。
王骏之子王崇在其父祖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先后任御史大夫、大司空,最后封为扶平侯。
王吉祖孙三代皆有能名,均入祀即墨乡贤,被列为名臣,并有传记。
他们是青岛家族文化开风气之先者。
从王吉开始,琅琊王氏家风初露端倪。
据《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少时好学明经”,“兼通《五经》”。
汉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王吉精通儒家经典,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还使琅琊王氏家族形成了以儒学传家的文化传统,为其成为文化世族,并进而获取政治高位打下了基础。
如果把王吉与王祥、王彪之、王俭等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有政治才能,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他们的这种相同绝不是纯粹的巧合,而是受到王吉的影响。
可见,由王吉开创的儒家文化传统,始终在王氏家族内部如草蛇灰线般传延着,在两晋南朝时期的王氏家族内部,始终没有断线过。
从王吉开始,琅琊王氏的儒学风范、家学风气就形成并传延下来了。
王吉的政治倾向和政治阅历,也对后世王氏子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晋南朝的王氏子弟,一方面致力于政治事功,为皇权服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成熟与圆通,在一次次波谲云诡的政治事变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不能不说与从王吉以来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历代累积起来的政治经验有密切关系。
天下王姓之琅琊王氏家族及世系
天下王姓之琅琊王氏家族及世系《琅琊王氏》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姫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
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南京市栖霞区)。
《家族历史》秦汉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人物,除了韩以外其余五国齐、楚、燕、赵国、魏均为此父子二人所灭,所以《史记·王翦传》中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秦朝统一天下以来,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并不多见,然王氏祖孙三代(王翦、王贲、王离)皆受封列侯,可见一斑。
王离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
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
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
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
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
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
魏晋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大孝子,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
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一次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起为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
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
吕虔委以王祥州事。
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士兵,频讨破之。
州界清静,政化大行。
琅琊王氏谱系(魏晋南北朝第一门阀)
王越之 王临之
王裕之(王裕?)
桓玄姐夫,东晋南平太守 宋太常、尚书令、侍中
东阳太守 殷仲堪岳父
王瓒之 王升之 王恢之 光禄勋 新安太守 吏部尚书 金紫光禄大夫
王讷之
御史中丞
王瓌之 王逡之
齐侍中 光禄大夫
王峻
齐司徒主簿 梁侍中、步兵校尉、吏部 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王延之 王秀之 宋中书令 宋都官尚书、 侍中、射声校尉
王绥
早卒
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
红色表示宰相
王玄
王徽
陈留太守 二人均为乞活军所杀
王导,东晋第一开国功臣
王悦
王恬
王洽
司徒左长史 中领军 拒任中书令
王协
早卒无子
王劭
尚书仆射 中领军 追赠车骑将军
王荟
左将军 追赠卫将军
中书侍郎 后将军 早于父卒 散骑常侍 不受父宠
王琨(混?)
丹阳尹 过继王悦 追赠太常
王廞(xīn)、 王怿
六子王操之 七子王献之
(339-398) 侍中、尚书 会稽太守 (344-386) 中书令、驸马 无子
王蕴之
(王凝之之子)
王淳之
书法家
王靖之 王桢之
侍中 大司马长史
王宣之 王慧之
王平之
王亨之
王恩之
(王徽之之子) 晋义兴太守 宋司徒左长史
300年王旷渡江,定居无锡洛社。 303年王羲之出生于无锡洛社。 307年司马睿、王导渡江定居建康。 317年司马睿于建康称帝,建东晋。 王羲之因与扬州刺史王述(卒赠骠 骑将军) 不和,于晋穆帝永和十一 年(公元355年)辞官,三月从无锡 洛社迁会稽,隐居剡县金庭。
王准之
宋丹阳尹 追赠太常
王羲之(303-36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溪王氏世系源流考
宋末元初,大规模战乱虽已平息,但由于生产力遭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
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仍不稳定。
我族东溪王氏始祖桂二公,本是一介布衣。
为避战乱曾几度迁徙,元朝至正年间,始定居南陵分界山,建家立业,发展繁衍。
桂二公后嗣兴盛,称为“东溪王氏”,大明洪武年间已经成为南陵县五大望族之一。
所谓“籍山何、仙叶桥、曲塘刘、东溪王、西溪张”。
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开始创修宗谱,修建东溪王氏宗祠。
尊奉始迁祖桂二公为东溪一世祖。
然而宗谱创修之时距桂二公迁居南陵已200余年。
今族谱上所载:桂二公系出唐末名臣王璧四子——思茂公。
又有“据父老相传,桂二公出自璧公九子思谦公之说”附载,此二说并载。
可见当时,祖先们创修家乘之时,关于始祖桂二公的记载,依据应为族中父老遗说。
并不能确定我族到底出自璧公几房?此疑问亦随着家谱代代相传,至今已过去400余年,仍悬而未决。
如今,我辈逢盛世进行第七次家谱大修。
对于祖宗留下来的问题,借助于当今便利的交通、畅通的信息,我们理应能够考证清楚、梳理明白。
于是,几年前,王家墩思植老先生便几赴祁门,辗转太平新丰镇、泾县厚岸、安吴等地。
不辞辛苦,态度严谨,考察了各地王氏族谱,寻找线索,收获颇多。
今年,我也曾前往祁门、安吴、
太丰等璧公后裔所在地。
借阅了《泾县安吴王氏宗谱》、《太丰金阁王氏宗谱》、《茆镇王氏宗谱》、《沙港王氏宗谱》、《亭溪王氏宗谱》等各房派老谱。
进行了查证比对。
然而,还是未能得出一个准确答案。
自璧公开创了新安琅琊王氏大家族以来,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已近千年。
璧公后裔散居各地、分支无数。
各分支房派也都先后各自创修了本宗谱牒。
在今日看来,因受过去的时代限制,各地支房谱牒上的记载,难免会有一些互相矛盾之处。
但总的来说,璧公九子、二十三孙之下分各派之大的世系脉络是清晰的,大家的记载也是相同的。
现将有关桂二公的信息资料罗列出来,希望族中对家族历史有兴趣的名士、先生明鉴,或作进一步探究,为我东溪家族史誌的完善作出贡献。
一.四房思茂公支下说;
我东溪老谱记载:始祖桂二公系出唐璧公四房十八世裔孙——伯虎公。
柏虎公,字槐一,生子七。
次子桂二迁居南陵东溪。
其世系图表为:王璧——思茂——敬祥——晓——四——三五——千七——有能——文皋——佰馀——二——七二——八六——五四——乙千——元勋——应凤——伯虎——桂二【为璧公之十九世传人】。
但我在王氏发祥地、璧公故里祁门县闪里镇,查阅了《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和《四房思茂公支下老系》两部总谱【均为明代创修】。
发现四房系“敬祥公”至“晓公”之间还有八世传人,即“晓公”乃是璧公之十二世传人。
而我东溪老
谱上却无此记载。
若是采信该两部老谱所载,则四房之桂二公已是璧公之二十七世传人。
然而璧公生于公元845年,桂二公生于公元1289年,其间隔为444年。
推算下来,仅为17年就传一世。
查阅其它谱牒上有关四房系的图表,亦未见有与我东溪老谱相同之记载。
二.二房思联公支下说;
《泾县安吴王氏宗谱》记载:二房思联公派下其中一支,第十二世传人为元四公【亦称伯虎公】。
元四生子二,长子桂一【号居一】;次子桂二【迁南陵东溪】;桂一定居落星潭,生子四:长子观一为厚岸始祖,次子泽民、三子佛民、四子泰民皆为安吴始祖。
其世系图表为:王璧——思联——敬文——十三——代五——三八——富一——则琼——七三——太乙——千九——元四——桂二【为璧公之十三世传人】。
但此二房之桂二公世系图表,在其它各派宗谱上均无有记载。
三.九房思谦公支下说;
《太丰金阁王氏宗谱》记载:九房思谦公支下也有一桂二。
其世系图表与我东溪派老谱上附载“桂二公系出九房思谦公一说”完全相同。
为:王璧——思谦——敬和——一五——镜八——延志——可信——旌一——万一——庆一——祥一——瑞生——贵一——桂二【为璧公之十四世传人】。
但并未记载此桂二公迁东溪。
却有“第六世传人延志公迁南邑东溪,为东溪、安吴共祖”、
“延志公派下分支璧公之十三世裔孙,亦名为桂一【号居一】,定居落星潭,生子一泽民”等内容。
令人不解的是,此支派中的桂一父子资料,竟和二房系安吴谱上有关桂一、泽民父子的记载雷同。
以上金阁老谱上关于九房系桂二公的记载,在二房系《沙港王氏宗谱》、八房系《亭溪王氏宗谱》上也均有佐证。
《太丰金阁王氏宗谱》创修于元朝至正二年,成谱较其它各房老谱要早200多年,该谱上的资料相比较应更为准确。
四.综合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我个人认为:虽然还不能解除几百年来的疑问,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族东溪王氏出自唐末名臣王璧无疑;南陵东溪王氏和泾县安吴王氏、厚岸金鼎王氏应是出自同一支派。
本人无势无才,本无资格提出此质疑之说。
只因抱有一颗敬祖亲宗的赤子之心,方敢斗胆作此考证一文,并借身为此次修谱者之一的便利,晒于宗谱卷首。
实是不胜惶恐。
文中纰漏、狂妄之处,敬请族人批评、谅解。
大一房二十四世裔孙汉东
二〇一一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