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的新教传统

合集下载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故事。

在这个小镇上,一位年轻妇女因为与别人通奸而被判定为淫荡,被迫在胸口佩戴着一枚红色的字母“A”,代表“可耻”的标志。

该小说探讨了宗教狂热及道德观念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该主题。

1. 宗教狂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红字》中,宗教狂热贯穿整个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海斯特·普林的内心挣扎和苦闷。

社会对他们所持行为的道德评价和惩罚虽然以宗教符号“红字”为形式,但却直接冲击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

这种精神折磨促使他们反思并探索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真正含义。

2. 宗教狂热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小说中,整个社区受到宗教狂热的统治,作为一种道德法则和约束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然而,宗教狂热也带来了极端主义和偏执心态,导致人们在道德审判上过于苛刻,对罪行表示过度憎恨和谴责。

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并引发了对自由和公正的反思。

3. 道德观念中的权衡与矛盾通过《红字》中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了道德观念中的权衡与矛盾。

一方面,社会期待人们遵循道德准则,但另一方面又对违背准则者进行极端惩罚。

这引发了关于个体意愿、社会福祉以及宽容与包容等问题的思考。

小说呼吁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持有的道德观念,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性关怀。

综上所述,霍桑的《红字》通过宗教狂热和道德观念展示了人类心理、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中的复杂性。

这个主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探索的问题,其对于读者思考自身立场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从红字的内涵看霍桑的宗教观

从红字的内涵看霍桑的宗教观
海 丝 特·白 兰 是 个 美 丽 、善 良,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又坚强的 英国姑娘,不幸嫁给了一个畸形、 伪善的老人而断送了美丽的青 春。在寡居生活中与牧师狄梅斯 迪尔相爱并生一女。事发后,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清教)政权将她 做为训诫罪恶的标本,罚她胸戴 红“A”字(即 英 文 通 奸 Aductery 一 词的第一个字母),开始了一生的 凌辱与惩罚。
的不幸和耻辱似乎变成了美丽的 花环”。那吸引人们视线,并美化 了她的“即胸前绣刺得异常精美, 闪闪发光的红字”。这端庄而又从 容不迫、光彩照人的神态,使人们 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圣母形象。 “世界也因为这个女人的美丽而 更加黑暗”。至此我们从红字“A” 中读到的不光是耻辱,而更多的 是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看到生命 的火焰在燃烧。
狄梅斯迪尔是一个德高望重、 尊崇上帝的牧师。他没有勇气承 认自己的罪行,当海丝特·白兰站 在刑台上被人羞辱责骂时,他却 站在高高的露天看台上,笼罩在 所有人的信任与崇拜之下。为保
090
外国文学
2010.11
学教育
住地位和名誉,他成了隐秘的罪 人。他欺骗了上帝和他忠诚的教 民。宗教的烈火依然在他胸中燃 烧,他内心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 更胜于海丝特·白兰。看到心爱的 人遭受凌辱痛苦,他又不敢公开 承担罪责,不能分担痛苦。他的懦 弱 、胆 怯 、虚 伪 ,使 他 内 心 产 生 了 极度痛苦的自责。他依然选择了 自我惩戒: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 自己,绝食反省悔悟,私自在自己 的胸口烙上火红的红字“A”。这种 自虐式的惩罚,纯粹是清教徒背 叛上帝的道德规范而不能自我原 谅 的 清 教 徒 式 的 ,他 的“ 红 字 ”是 烙在心头的自我救赎般的惩罚, 是宗教的道德规范深深烙上的。 在宗教道德规范的强大威胁之 下,狄梅斯迪尔只有将自己对爱 的渴求向往掩藏在心底,连同对 海 丝 特·白 兰 的 同 情 之 心 也 不 敢 丝毫表现,只有扭曲自己人性的 良知。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小说,讲述了17世纪新英格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被判处戴上红字"A"以示耻辱,并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压迫。

本文将从宗教压迫和道德观念两个角度,详细分析《红字》中展现的主题。

宗教压迫在《红字》中,宗教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

当时的新英格兰是一个清教徒定居点,信仰基督新教,而这种严苛的环境导致了宗教压迫的存在。

原罪观念根据清教徒信仰,在人类诞生之初即有原罪的存在。

《红字》以海瑟小姐(Hester Prynne)作为被社会谴责的受苦者,她被强迫戴上带有“A”的红字来象征她犯下婚外情这一原罪。

本书通过这个形象角色展示了宗教权威对个人的高度控制和惩罚。

社会审判与惩罚《红字》中,社会将不道德行为视为对整个社群的威胁,因此导致了对罪行者的严厉审判和惩罚。

海瑟小姐所接受的公开示众、受辱、舆论压力以及孤立是宗教压迫最明显的体现。

这种惩罚超出了简单的道德警告,更多地是出于宗教权威的意志支配。

道德观念《红字》聚焦于个体行为与社群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试图挑战当时严格约束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下几点是这种冲突以及道德观念变化的反映。

各自责任与真爱之间的平衡在小说中,男主角阿瑟·登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作为海瑟小姐与牧师查拉克(Reverend Arthur Dimmesdale)之间非法关系的隐秘共犯,面对内心的挣扎和道义责任感。

他无法公开承认与海瑟小姐的关系,因为宗教和社会禁止这种行为。

这展示了当时道德观念对于真爱以及个体选择的限制。

道德与自由意志《红字》中,海瑟小姐在接受一些社会惩罚后变得独立、坚强,并逐渐改变了她原先道德观念中女性应有的顺从与被动。

通过她的故事,作者表达了个体应该有自主权利去决定自己的人生、爱情和道德行为。

结论《红字》是一部让读者反思宗教执政下对个体道德观念限制和压迫的作品。

《红字》中的道德观与宗教主题探究

《红字》中的道德观与宗教主题探究

红字中的道德观与宗教主题探究《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一部小说,通过一个女子被判处戴上红字“A”作为她在外界追求忏悔及平步静卧生活的标记,以探讨人性、道德观、宗教主题等议题。

本文将就《红字》中的道德观和宗教主题展开探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 道德观的冲突与挑战1.1 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在《红字》中,女主角海丝特·普林常被社会指责和排斥,因为她在婚姻之外怀了孩子。

这引发了关于社会对婚姻道德规范的探索,并强调了社会对于个体选择和自由意志的限制。

作者通过此舞台表达了他对传统道德观念及其对个人自由的影响的思考。

1.2 忏悔与罪行赎除海丝特·普林佩服上帝利亚力所施加在她身上的道德压力,选择过一种忏悔的生活方式。

小说中展现出了对罪行和赎罪观念的深入探讨。

这引发了关于个人内心的道德斗争与挣扎,并带来对社会如何处理犯罪及其后果的思考。

2. 宗教主题的意义与作用2.1 清教徒伦理与宗教体系《红字》背景设定在17世纪晚期清教徒定居地波士顿,作者通过描绘清教徒伦理和宗教体系,展示了当时美国殖民地社会对宗教规则的依从。

这引发了关于宗教对社会结构、个人自由以及个人信仰效忠度等问题的思考。

2.2 圣经和神学元素霍桑通过借鉴圣经中有关原罪和堕落等观念,将他的作品与基督教神学相联系。

通过《红字》中“A”标记赋予海丝特·普林身份的象征意义,作者传达了对神圣惩罚、道德约束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3. 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作品影响3.1 女性地位与社会压力《红字》发生在一个异化女性的时代,男权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凸显。

作者通过描绘海丝特·普林的遭遇,探索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家庭和道德规范带来的压力和限制。

3.2 清教徒理论与美国文化霍桑以清教徒意识形态为背景,强调了宗教信仰在殖民地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揭示清教徒伦理与制度的局限,反思了早期美国社会建立在宗教基础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

《红字》的罪与赎的宗教意义

《红字》的罪与赎的宗教意义

《红字》的罪与赎的宗教意义简介《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850年首次出版。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普玛斯附近小镇上的故事,主要探讨了罪恶、赎罪和宗教信仰等主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红字》中罪与赎的宗教意义。

罪与赎的象征在《红字》中,女主角海瑟尔·普林因婚外情受到严厉惩罚,她被迫戴着醒目的“A”字(代表婚外情)标记在胸前示众。

这个标记明确地表示了她所犯下的罪行以及社会对她的道德审判。

然而,在整个故事中,这个“A”字也被解读为其他象征的象征。

1.神圣性与人类欲望之间的冲突:根据基督教原则,婚外情是一种违背宗教道德规范的行为。

通过将“A”字绑在海瑟尔的胸前,霍桑试图表达人类欲望与神圣性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2.自我意识与羞耻:这个标记不仅公开暴露了海瑟尔的罪行,还导致她在社会上受到嘲笑和排斥。

这种公开示众引发了她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和羞耻感,使她对自己的罪行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

3.赎罪与救赎:红字“A”也可以理解为“赎罪”的象征。

尽管海瑟尔被迫承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但她通过卓越的品质、勇敢地面对社会压力和默默无闻地帮助他人来逐渐获得赎罪之路。

这表明宗教中的赎罪观念,并传递出一个人即使有过让错误并非毁灭一生。

宗教意义1.示众与婚姻道德: 在《红字》中,霍桑把海瑟尔作为一个象征性女性来抨击当时枷锁束缚颠倒。

小说以海瑟尔良好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来证明,即使身处困境中,一个人的灵魂仍然可以得到救赎。

这是对基督教信仰中婚姻道德的侧写。

2.原罪与神圣宽恕: 《红字》中展现了人类的本性有罪,并通过海瑟尔表现出原谅和宽恕的力量。

在基督教信仰中,原罪是每个人所拥有的,但通过神圣宽恕和个人努力,我们能够实现救赎。

3.宗教约束与个体自由: 故事通过“A”字标记和海瑟尔在社会上承受的压力来探讨宗教约束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霍桑试图揭示世俗社会如何将其价值观强加于個人進而限制他们思想及行为。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导言
《红字》是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于185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红字》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并对其意义进行进一步分析。

道德观念的反思与揭示
1. 婚姻与责任
在《红字》中,哥伦布时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严格遵循着清教社会的价值观。

然而,主人公海丝特·普林被指控外遇婚姻如法庭上判。

2. 罪恶与赎罪
3. 社会偏见与审判
宗教主题的解读和辨析
1. 对神权力的信仰和怀疑
《红字》通过描写海丝特·普令她承受着社会的耻辱剥夺场景羞辱。

总结
通过对《红字》中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桑小说中探讨的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偏见等重要主题。

这部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引起了读者关于道德观念和宗教问题的思考。

《红
字》还告诉我们,尽管一个人可能犯下错误,但他们仍然有机会通过赎罪与内省来寻求救赎和重新获得尊严。

需要指出的是,《红字》是一部文学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所折射出的情感和人类行为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红字 读后感

红字 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红字读后感。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子因婚外情而被判处戴上红字“A”的惩罚,以示警戒和耻辱。

小说以其深刻的道德思考和对人性的揭示而著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中对于道德和宗教的探讨让我深思不已。

在那个时代,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主人公因婚外情而被戴上红字“A”的情节更是让我对宗教和道德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向我们展示了宗教和道德对人的束缚和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宗教和道德在人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次,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揭示也让我深感震撼。

主人公因一时的冲动而犯下了婚外情的错误,却又因为宗教和道德的束缚而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耻辱。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也让我对人性的本质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对于宽恕和救赎的探讨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性的关怀。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也让我深深着迷。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经历着种种的磨难和挑战。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倍感紧张和兴奋,也让我对小说的情节和结局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期待。

总的来说,红字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宗教、道德和人性的探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世界,也让我对人生和人性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同时,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让我深深着迷,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和兴奋。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希望能够读更多的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文献综述.doc

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文献综述.doc

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文献综述:
纳萨尼尔·霍桑作为美国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深刻的表现了霍桑对清教的认同和怀疑。

国外有关专家学着对于《红字》的研究有着很久远的历史。

尤其是美国专家学者关于这篇小说的研究数不胜数。

大多是从主要人物的心理、宗教以及文章的象征意义从而在文章中逐个展开。

Donald J. Greiner在他的的文章《肉体和灵魂》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性本能论”对《红字》人物心理进行解析,提出了“丁梅斯代尔身上明显存在着宗教信仰与性本能的冲突。

” (近代文学杂志,x年,第4期)。

Sam Elliott《红字中象征主义的运用》(2006)研究是国外学者通过象征、心理学等方面对《红字》的探讨。

2009年8月11日,《纽约时报》刊发书评,评介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对一卷霍桑日记的新解,称其中映射出的慈父形象,让后人终于可将生活中的霍桑与《红字》的作者区别看待。

《红字》是一部多元主题的作品,关于《红字》的论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自从这部作品发表至今一直以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学术界也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如今《红字》被各方认可,霍桑也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图从《红字》中探索霍桑的宗教观,以便分析作者的内心动态。

1 / 1。

_红字_的宗教意识与美国新教传统

_红字_的宗教意识与美国新教传统

…2012.1《红字》是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运用了多种复杂精妙的文学技巧,例如哥特式的阴郁和离奇、抽象开放的象征和隐喻、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和剖析等。

这些技巧辅之以虚实结合的情节和颇具想象色彩的语言,使得《红字》成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不朽之作。

而作品忧郁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扑朔迷离的宗教主题更为后世评论家和读者解读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红字》故事的发生背景为霍桑生活时代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

不堪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们纷纷离开故土,迁居北美,试图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

从这一角度上说,美国的新教文化具有其深刻的欧洲宗教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底蕴,是欧洲传统文化的延续、分化、变异和发展。

殖民地的先民们,特别是精英阶层和统治者,采用实用主义的扬弃理念对传统宗教思想加以改造和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殖民地的统治和对民众的治理。

而对殖民地时期的居民来说,作为他们精神支柱和核心的宗教信仰对于民族心理的凝聚和统一道德观的形成,更是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在宗教伦理的层面上,新教的三大支柱理念———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在《红字》中都有清晰的体现,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痛苦挣扎和悲剧的症结所在。

一、原罪论基督教新教是建立在性本恶论的文化基点之上的。

人生而有罪,即“原罪”。

原罪是基督教历史上最灾难性的一页。

世界上的第一对男人和女人———亚当和夏娃被化身为蛇的撒旦引诱,打破了与上帝订下的契约(the First Covenant),偷食了禁果。

这触怒了上帝,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乐园。

亚当不仅自己有罪,而且把罪孽遗传给了他的后代,因此所有的亚当后裔———最为情欲的产物都是有罪的。

人生活在贪欲之中,受情欲驱使,具有自身无法控制的犯罪倾向,当人到达一定年龄就会犯罪。

因此,上帝降罪于所有人,没有人能逃脱上帝的惩罚。

对于殖民地笃信上帝的教民来说,他们对上帝的惩罚怀有最深刻的恐惧,惩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瘟疫、天灾、印第安人的入侵或来自于英国的镇压”[1]40,都会成为他们的梦魇。

论《红字》的清教观

论《红字》的清教观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Nathaniel Hawthorne’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a classical nove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novel displays Puritanism’s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and thought. This thesis will give a picture of puritans’ life and ide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uritan town Boston and some related characters, and introduce how the communities in the town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Meanwhile, by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 Hester, the thesis will present the harshness and the strict punishment in Puritan society. In Puritan communities, whoever commits a sin will be punished. The thesis also presents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On one hand, he appreciates the Puritan thought and value; on the other hand, he condemn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uritan society on people’s spirit.Key Words: Puritanism,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 Boston,Hester论《红字》的清教观内容提要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本古典小说。

以上帝的名义―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以上帝的名义―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以上帝的名义―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摘要】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宗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从霍桑的宗教背景和《红字》对宗教的探讨入手,探讨了宗教对霍桑的影响、《红字》中的宗教符号、宗教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宗教与个体道德选择以及宗教对罪恶与赎罪的观念。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霍桑对宗教的态度、宗教在《红字》中的作用以及宗教观的多元性。

霍桑巧妙地运用宗教元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让读者深思罪恶与赎罪的概念,并体会到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将为读者带来对霍桑宗教观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霍桥宗教观, 红字, 宗教影响, 宗教符号, 社会秩序, 个体道德选择, 罪恶与赎罪, 宗教态度, 多元性。

1. 引言1.1 霍桑的宗教背景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宗教的影响。

霍桑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其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牧师。

他在家庭和学校都接受了宗教的教育和影响,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桑的宗教背景让他对罪恶、赎罪、道德选择等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他对宗教的思考和探讨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在《红字》这部代表作中,宗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霍桑通过《红字》展现了对宗教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宗教、道德、罪恶和赎罪的问题,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深具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

霍桑的宗教背景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宗教的深度和厚重感。

1.2 《红字》对宗教的探讨《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海斯特·品钦的故事,探讨了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宗教被描绘为一种权威和规范,对品钦和其他人物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品钦因为与神秘的女子海斯特·品钦私通而被判刑,被迫背负着一枚红字“A”,这枚红字成为了他一生的标志,也是他与宗教的联系。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矛盾描写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矛盾描写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矛盾描写介绍《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小说。

该小说以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海曼·普林斯及其妻子赫斯特·普林斯的经历,揭示了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宗教与道德观念的构建在《红字》中,宗教和道德观念贯穿始终,并对人物行为起着重要影响。

这些观念主要基于当时清教社会的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体系。

清教社会信仰体系清教社会在17世纪新英格兰扎根并迅速发展起来,信仰基础坚定。

他们相信上帝的至高无上和神圣命令,并奉行严苛的道德标准。

道德价值体系清教传统强调个人责任、自我约束与公民道德。

他们将淫荡、诋毁、谎言等行为视为罪恶,将婚姻忠诚、道德纯洁、公德意识等理念认定为美德。

海曼·普林斯的宗教挣扎海曼·普林斯是《红字》中的主人公之一,他与赫斯特·普林斯在婚外产下了一个孩子,并被社会公开羞辱。

他在小说中面临着宗教信仰和个人欲望之间的矛盾。

宗教责任与个人愿望作为一个清教徒,海曼·普林斯内心深处明白他所犯下的罪过,并对该行为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然而,他对赫斯特仍有感情,并渴望与她重建家庭关系。

悔过与社会认可尽管他意识到自己需悔过于宗教规则限制下,但迫于清教社会的舆论压力,海曼主动承担了自己的罪行并接受屈辱性的刑罚。

这体现了对道德约束和社会期望的应对态度。

赫斯特·普林斯的宗教与道德困境赫斯特·普林斯是《红字》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她象征着矛盾的宗教观念与道德观念。

道德审判与自我批评在婚外生子被发现后,赫斯特遭受到社会的谴责和道德审判。

她在面对舆论的压力时,开始自我反省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有罪。

宗教信仰与个人选择尽管饱受痛苦和羞耻,赫斯特选择了保护海曼以及他们婚外生下的孩子,并且拒绝透露孩子父亲的身份。

这表明她对于个人情感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视。

结论《红字》中通过宗教与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描写,展现了当时清教社会内部矛盾和个体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

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困惑1 霍桑的时代背景霍桑(1804~1864)出生在新英格兰,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清教世袭领地。

由于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在英国受到迫害,到达新英格兰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居民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霍桑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的,因此,当地流传的宗教迫害故事及清教思想对他的创作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清教在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后,到十九世纪初期,它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压抑作用日益明显,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和理想的愿望日益突出。

在这一时代下,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宗教束缚和传统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开始对宗教进行反思和批判,希望能重新认识基督教的上帝。

他们认为“上帝与每个人同在,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人们无须通过教堂、牧师等与上帝交流,只要在大自然中仔细感受,凭自己的直觉和努力便能与上帝沟通。

”这一理论削弱了教会的势力,提高了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对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霍桑深受这一文学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想逐渐偏离宗教影响,向宗教束缚发起猛烈的抨击,他开始揭露宗教的虚伪及其对人性的迫害,讴歌人性解放和个人幸福。

他执着于加尔文教意义上的“恶”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看待社会现象,把这一种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对自由和个性解放有着强烈渴望的同时,对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斗争又抱怀疑态度。

正是在这种孕育着宗教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霍桑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态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小说《红字》。

《红字》 读后感

《红字》 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一部引起思考的文艺作品:《红字》读后感作为一部文艺作品,《红字》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都相当引人入胜。

这部小说的故事背景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定居点,主角是一位年轻的女性海薇。

她在一个无情的社会中独立生存,奋斗,最终获得了自由。

《红字》是一部基督教文学作品,强调了罪与赎的主题。

神权与教权对个体的影响,一方面教育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和宗教信仰,制约人性中的邪恶因素;另一方面,过于严格或执拗的宗教教条,可能压抑人的天性、损害个体自由,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在小说中,年轻的海薇因不守妇道而被社会摒弃,她被迫戴上了一个红字"A",意味着"犯罪者",在社会中遭受歧视、排斥。

面对社会的冷漠和指责,海薇选择了勇敢地接受惩罚和谴责,并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她并没有抛弃良心和对爱情的渴望,而是义无反顾地为自己和心爱的人挣取幸福。

这种对正义和自由的坚持,对人性的探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体察和思考。

此外,海薇和另一位女性珍妮兼具美丽和坚韧的品质也是小说所强调的。

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十分卑微,通常被贬低为父权社会的附庸和妻子职位的代表。

作者通过这两位女性人物的刻画,揭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尊严,让读者对历史和现实中的女性地位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红字》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艺作品,它揭示了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关注了正义、信仰、自由和人性等主题。

此外,它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氛围,让我们回顾普通人在历史和环境下的抗争和成长。

读完《红字》后,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反思,会发现自己对周遭环境更敏感,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也更深入。

这样一部文艺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或消遣方式,更是起到了启迪和教育作用。

它让读者在享受文艺之美的同时,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义、自己的价值以及社会的良心。

最后,推荐大家都可以尝试一下《红字》,或许它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让你在繁琐的生活中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摘要: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的认同与怀疑:一方面对人性恶与救赎之路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又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

就整篇作品而言,后者占据了主要方面。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引言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

在欧洲的发展史上,宗教更是无处不在,特别是基督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于欧美文学中。

基督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深扎根在信仰上帝的人们的心里,主导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获缺的存在。

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尔·霍桑就把关注的领域集中到宗教这方深沉而宽广的土地上。

出生于清教世家的霍桑,自幼丧父随寡母寄居在外公家,超验主义对他的影响很深,再加上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这些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源泉。

但霍桑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清教徒,对于清教自身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复杂性,他有着困惑和怀疑。

作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最典型的体现了霍桑对待清教有着矛盾性这一特征。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一、原罪与救赎之路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经历,是一个从犯罪,堕落到赎罪并获得拯救的典型,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踏上了痛苦的赎罪之路。

《圣经》指出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通过赎回原罪,行善去恶,人们将会在死后重返伊甸园。

救赎作为清教教义之一,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这一方面,霍桑是认同这样的清教教义的。

在《红字》中,体现在对人性罪恶的深入挖掘上,也体现在内心的忏悔与行为的过失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上。

通过《红字》探讨道德与宗教的冲突

通过《红字》探讨道德与宗教的冲突

通过《红字》探讨道德与宗教的冲突
简介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视为美国文
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某个新英格兰村庄为背景,讲
述了一位正在等待外地丈夫归来的女子和她不明确身份的爱人之间的禁恋故事。

道德与宗教主题
在《红字》中,纳撒尼尔·霍桑通过描绘主角海斯特·普林与阿瓦鲁斯·彭士修堂
牧师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探讨了道德与宗教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彭士修堂牧师的角色
彭士修堂牧师代表着社会和宗教道德规范。

他拥有权威地位,并试图通过对海
斯特发布公开审判和谴责来维护道德秩序。

然而,他本人也面临着内心挣扎和
矛盾。

海斯特的道德挑战
海斯特作为主角,他深陷道德困境中。

她怀孕了,但却没有丈夫在身边。

按照
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这是一种不允许的行为。

她被迫佩戴上红色的字母“A”来象征自己的罪行,为所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

宗教与宽恕
《红字》中还涉及到宗教对于宽恕和救赎的观念。

彭士修堂牧师本应该代表着
这种宽恕之力,然而他始终无法真正地原谅海斯特,并一直试图将她逼向灭亡。

结论
通过《红字》,我们可以看到霍桑对于道德规范与个体良知、人性之间紧张关
系的关注。

他用小说中两个角色之间的冲突,探索了当时社会里存在的宗教和
道德观念之间复杂而又矛盾的互动。

这部小说使我们反思了当代社会中道德与宗教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挑战,并
引发我们对于个体选择、道义约束和宽恕的思考。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红字》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所写的小说,出版于1850年。

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宗教与道德观念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1. 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在《红字》中,宗教信仰被视为塑造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力量。

主角海丽薇特(Hester Prynne)因出婚外情而受到社会谴责。

她带着孩子在胸前戴上了一个象征她犯罪身份的"红字A"字母。

2. 道德责任和后果通过描述海丽薇特遭受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的压力,霍桑强调了道德责任对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重要性。

海丽薇特选择坦然面对惩罚,并通过无私地关心他人来补偿自己的错误。

传统与新观念之间的冲突1. 社会道德规范《红字》所描绘的17世纪普渡人社会,对婚姻的专注和婚外情的道德看法被认为是重要的。

霍桑通过揭示这种传统道德观念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的冲突,呼吁审视这些规范是否合理。

2. 宗教权威 vs. 个体意愿小说中的牧师亚瑟·唐宁戴尔(Arthur Dimmesdale)隐藏了自己与海丽薇特的婚外情关系。

这展现了宗教权威对于个体意愿和内心真实表达的限制。

自我救赎与容忍1. 良心拷问和自我救赎亚瑟·唐宁戴尔在小说中经历了良心拷问并尝试通过忏悔来实现自我救赎。

这表明了宽恕和接受过去错误行为的重要性。

2. 社会容忍和包容《红字》也提倡社会对错误行为者进行重新接纳和容忍。

通过黑人奴隶酋长道查斯特(Roger Chillingworth)作为一个假名诵读器推动了他应当接受回归社会,并责备别人容忍程度的重要性。

总之,《红字》通过揭示宗教与道德观念在个体行为、社会关系和自我救赎中所起的作用,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价值观念的思考。

霍桑通过深入剖析主角的内心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的努力来达到自我救赎,在《红字》中带给读者深刻而有启发性的思考。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杨胜南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早期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深受清教主义影响。

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雕像》等等。

他的代表作——《红字》,尤其受到了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通过清教思想生动地描述了美国19世纪早期生活的蓝图。

许多研究者对清教主义做了许多研究,包括霍桑和他的作品。

从霍桑的作品中我们清楚地了解清教徒的观点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关键词:《红字》;霍桑;清教主义作者简介:杨胜南(1993-),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84-03一、引言《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著名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受加尔文控制波士顿。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作者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当权者摧毁了人们的心理、心灵和道德。

海丝特被认为是道德的化身。

她不仅感动了牧师,甚至是都充满了原罪的整个社会。

而她的丈夫,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个复仇者。

小说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而且人物、情节和语言都是主观想象的。

在描述中,它的重点是人的精神活动和直觉。

总之,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

在《红字》的结尾中,珍珠一直过着快乐的生活,海丝特回到波士顿纪念自己的罪恶,痛苦和忏悔。

二、关于霍桑和清教主义的介绍纳撒尼尔•霍桑,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不仅继承而且批判者新英格兰清教传统。

虽然他不是一个清教的信仰者,但他深受其学说影响。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人们的思想、精神上的矛盾和生活中的悲剧,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红字》。

2.1关于霍桑和《红字》的介绍纳撒尼尔•霍桑,十九世纪早期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简析霍桑的《红字》中的清教主义作者:杨胜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摘要: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早期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深受清教主义影响。

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雕像》等等。

他的代表作——《红字》,尤其受到了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通过清教思想生动地描述了美国19世纪早期生活的蓝图。

许多研究者对清教主义做了许多研究,包括霍桑和他的作品。

从霍桑的作品中我们清楚地了解清教徒的观点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关键词:《红字》;霍桑;清教主义作者简介:杨胜南(1993-),吉林辽源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3一、引言《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著名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受加尔文控制波士顿。

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作者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当权者摧毁了人们的心理、心灵和道德。

海丝特被认为是道德的化身。

她不仅感动了牧师,甚至是都充满了原罪的整个社会。

而她的丈夫,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个复仇者。

小说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而且人物、情节和语言都是主观想象的。

在描述中,它的重点是人的精神活动和直觉。

总之,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

在《红字》的结尾中,珍珠一直过着快乐的生活,海丝特回到波士顿纪念自己的罪恶,痛苦和忏悔。

二、关于霍桑和清教主义的介绍纳撒尼尔·霍桑,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不仅继承而且批判者新英格兰清教传统。

虽然他不是一个清教的信仰者,但他深受其学说影响。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人们的思想、精神上的矛盾和生活中的悲剧,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红字》。

2.1关于霍桑和《红字》的介绍纳撒尼尔·霍桑,十九世纪早期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观后感红字让我思考道德和宗教对个体的束缚

观后感红字让我思考道德和宗教对个体的束缚

观后感红字让我思考道德和宗教对个体的束缚《观后感:红字让我思考道德和宗教对个体的束缚》影片《红字》自从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片中展现了17世纪的美国清教社会中,因为通奸而被迫带上红字"A"的女主角海丽·普林,以及她身上的红字带来的思想和道德触动。

这部电影引发我对道德和宗教对个体的束缚的深思。

影片展现了一个道德极端束缚的社会,强调纯洁与道德的信仰,宗教几乎成了每个人生活的核心。

信仰的力量在这个社会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个体的情感表达和自由发展方面受到了许多限制。

海丽作为一个犯下通奸罪行的女性,被裁定带着红字一直生活,以示警示并向社会示众,她受尽了道德和宗教的指责与压迫。

这种道德和宗教对个体的束缚,引发了我对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是否应该如此严苛的思考。

个体在社会中有权利选择和追求他们认为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权利是否应该受到道德和宗教的限制呢?影片中的美国清教社会强调的是道德的绝对性,一旦道德被破坏,个体将被社会指责与唾弃。

然而,海丽的人性化和她对爱的追求使得我思考,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德是相对的,个体因为自身的理解和价值观念而有不同的选择和行为。

不应该将个体的选择机会无限制地受到道德和宗教的限制,应该给予每个人自由和尊重的空间。

宗教作为道德价值观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宗教信仰也存在着对个体自由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个极端的社会中。

影片中的清教徒社会极其信奉上帝,将宗教信仰几乎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对个体生活的干涉,使得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宗教信仰应该成为人们个人的选择,而不是被强加于个体。

宗教给予人们信仰和寄托,但是宗教信仰也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立意志和自由选择。

而在现实社会中,也存在许多类似于影片中的现象。

有些人因为选取的生活方式或者信仰观念与主流社会不符而被贴上各种标签和背离的红字,这种现象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个体更多的尊重和包容,不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在一个多元化和宽容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个体的选择和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字》的宗教意识与美国新教传统(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含颖薛冬岩张瑞红)摘要: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新教文化基点与传统之上的,新教教义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心中,成为美国人精神生活的支柱与核心,对于民族心理的凝聚、民族特性的构建以及统一道德观的形成,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本文以美国浪漫主义大师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文本为基础,从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等新教传统伦理和理念出发,分析了小说所蕴含的复杂宗教主题,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并以作品中清教徒实行宗教不容忍和迫害的事实为根据,展现了霍桑彷徨、矛盾的宗教观。

关键词:霍桑;《红字》;新教;原罪论;选择论;宗教迫害2009年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和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项目编号:Fs20091703一、引言《红字》是美国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大师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

在这部作品中,霍桑运用了多种复杂精妙的文学技巧,例如哥特式的阴郁和离奇、抽象开放的象征和隐喻、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和剖析等。

这些技巧辅之以虚实结合的情节和颇具想象色彩的语言,使得《红字》成为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不朽之作。

而作品忧郁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扑朔迷离的宗教主题更为后世评论家和读者解读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红字》故事的发生背景为霍桑生活时代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

不堪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们,纷纷离开故土,迁居北美,试图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

从这一角度上说,美国的新教文化具有其深刻的欧洲宗教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底蕴,是欧洲传统文化的延续、分化、变异和发展。

殖民地的先民们,特别是精英阶层和统治者,采用实用主义的扬弃理念对传统宗教思想加以改造和更新,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殖民地的统治和对民众的治理。

而对殖民地时期的居民来说,作为他们精神支柱和核心的宗教信仰对于民族心理的凝聚和统一道德观的形成,更是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在宗教伦理的层面上,新教的三大支柱理念——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在《红字》中都有清晰的体现,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痛苦挣扎和悲剧的症结所在。

二、原罪论----新教伦理的文化基点基督教新教是建立在性本恶论的文化基点之上的。

人生而有罪,即“原罪”。

原罪是基督教历史上最灾难性的一页。

世界上的第一对男人和女人,亚当和夏娃,被化身为蛇的撒旦引诱,打破了与上帝订下的契约(the First Covenant),偷食了禁果。

这触怒了上帝,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乐园。

亚当不仅自己有罪,而且把罪孽遗传给了他的后代,因此所有的亚当后裔——最为情欲的产物——都是有罪的。

人生活在贪欲之中,受情欲驱使,具有自身无法控制的犯罪倾向,当人到达一定年龄就会犯罪。

因此,上帝降罪于所有人,没有人能逃脱上帝的惩罚。

对于殖民地笃信上帝的教民来说,他们对上帝的惩罚怀有最深刻的恐惧,惩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瘟疫、天灾、印第安人的入侵或来自于英国的镇压”[1](P40),都会成为他们的梦魇。

而在《红字》的文本中,也处处体现着原罪论的痕迹。

书中谈到波儿长相完美、充满灵气,很配在伊甸园里长大,却不忘提及“人世间的第一对父母是被赶出来的”[2](P39);而看似纯洁如圣人般的丁梅斯代尔“却从他父亲或母亲那里继承了一种强烈的兽性”[2](P76),“在他内心的情欲燃烧之际,干出过一件出格的事情”[2](P83);在林中海斯特和波儿散步时,海斯特祈祷孩子永远不会像她一样带上象征罪孽与耻辱的红色A字,波儿却说:“等我长成一个女人时,它不是自然就会来到胸前吗?[2](P127)”由此可见,原罪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是他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摆脱的宿命。

在这种宿命论或命定论的支配下,人们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恐惧中,等待着上帝无情的审判。

三、选择论----奋斗而获救赎的新教理念虽然人生而有罪,清教徒们却坚信某种力量可以使他们获得拯救,免于惩罚,那就是救世主耶稣的出现。

耶稣和上帝订下了二次契约,即非常少的一些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定之人,获得救赎。

在清教徒的眼中,即使这些人的天性是堕落的,但由于上帝的仁慈,在他们出生前上帝就预定他们将获得救赎。

因此每个清教徒都热烈期盼自己能成为这极少数选定之人中的一员。

但另一方面,选定论又和宿命论紧密交织在一起。

是否获得救赎、是否注定沉沦;是否成为选民、是否成为弃民;是否进入天堂永生、是否进入地狱永亡,所有的一切都是预先注定的,是人类力量所不能企及加以变更的。

人虽然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但却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表现来体现上帝的意旨和安排,证实自己为上帝的选民。

这样的理念反映到小说中的世俗生活中,殖民地的清教徒们十分看重人的道德性、职责性和纪律性,推崇禁欲主义,笃信上帝、一心行善、勤勉工作、积极进取、清心寡欲、注重节约、不追求物质享受,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为上帝选定之人。

小说中犯下大罪的海斯特没有离开这片让她饱受耻辱和苦难的伤心之地,而是选择留在殖民地承受清教徒们无情的蔑视和孤立。

因为她自我欺骗的妄想可以弥补自己的罪孽,“这里是她犯下罪孽的地方,那么这里也应该是她接受人世惩罚的地方,这样,她每天受辱的折磨也许会最终把她的灵魂清洗干净,造就一个她已经失去的纯洁之躯,而且因为甘受苦难,修成正果。

[2](P31”她不断行善,逆来顺受,把所有剩余的钱财都用来接济那些侮辱她的人。

她试图通过化身为受难者和慈善者来洗刷自己的罪孽,证实自己依然有可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她的共犯,才华横溢、雄辩虔诚的“命定圣徒”丁梅斯代尔牧师也生活在这样的自我蒙蔽之中,认为善行以及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可以使自己变得纯洁,救赎自己的灵魂。

他伪善地不敢承认自己是波儿的父亲,“因为这样一来,过去的罪恶也不能用更好的善行来救赎了。

[2](P79)”他经常实行斋戒和守夜,仿佛僧侣一样禁欲独身,经常用一根血淋淋的鞭子狠狠地抽打自己,在胸口私自烙下火红的A字。

作为深受教民爱戴的牧师,神圣如他被认为很有可能成为选民,进入天堂享受荣光,但他知道由于自己犯下通奸大罪,将被投入地狱永世沉沦,这是他内心痛苦的根源所在。

四、宗教迫害----新教文化的排他性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们把宗教信仰视作精神生活的核心和支柱,严格奉行禁欲主义,保持高度的道德性和纪律性,对于违犯道德和伦理准则的人进行严酷的惩罚。

这样的“宗教狂热和道德热情使他们竭力保持社会的纯洁。

在清教徒看来,一个纯洁的社会不但要求道德和伦理,而且要求真理性,即社会的正统化。

所以,在那里,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到要一致,尽管这都是自愿的,其中强制性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3](P191)”这也是殖民地早期清教徒们所施行的排外主义和严酷宗教迫害的原因所在。

新英格兰的政治体制是政教合一的寡头政治,在那里没有宗教容忍,只有宗教迫害。

清教徒们残酷的迫害宗教异端,凭借《圣经》中“行邪术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的话,在殖民地时期有超过40名无辜的女性被控告为“女巫”,被监禁、鞭打乃至绞死或惨遭火刑。

讽刺地是,清教徒们来到新英格兰正是源于在英国饱受宗教迫害。

可是当他们在新世界站稳脚跟后,却实行了比旧世界更为严酷的排斥异端的政策。

霍桑出生在笃信加尔文教的新教世家,故乡马萨诸塞赛勒姆是殖民地第一个清教徒教会的所在地,宗教气氛浓厚,而且是早期宗教派别斗争的中心。

他的两位先祖,威廉·哈桑和他的儿子约翰·哈桑,作为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要员, 前者参与过17世纪五六十年代迫害教友派的活动,而后者更是1692年臭名昭著的塞勒姆驱巫案的三名法官之一。

霍桑为祖先迫害宗教异端的残忍和狭隘所不耻,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也在包括《红字》在内的多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于宗教狂热和不容忍的厌恶和愤怒。

小说中曾多次出现安妮·哈钦森的名字,并屡次将她和主人公海斯特进行对比。

安妮·哈钦森作为宗教改革者,是一个坚定的清教正统派反对者,主张靠直觉接触上帝,被视作“唯信仰论”宗教异端的领袖,移居新英格兰后遭驱逐,最终为印第安人所杀。

霍桑将她和海斯特联系起来,展现两者的相通之处。

在小说的开始,海斯特在走出波士顿的监狱时,是踏着安妮·哈钦森的脚步出来的;在“海斯特的另一个视角”一章中,更加凸显了二者的联系,“她也许会与安妮·哈钦森手拉着手,成为一个教派的奠基人。

也许会在某个阶段,修炼成女先知。

她也许,而且很有可能,惨死在那个时期严酷的法庭判官之手,只因她试图颠覆清教徒体制的根基”[2](P109);小说结尾,海斯特回忆起在较早的生活中,“曾想象过,她自己也许会成为命中注定的女先知[2](P201)”,而“女先知”正是霍桑经常用来描述哈钦森的。

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展现出了对于两位女性的同情,以及对她们被清教徒社会所排斥、孤立和迫害的愤慨。

除了安妮·哈钦森,小说中也提到了贝林汉姆总督的妹妹希宾斯夫人。

作为一个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她被当作女巫处以极刑。

文中还多次提到清教徒对贵格派教徒的镇压,甚至连孩子们也在“扮演拷问贵格派教徒的把戏[2](P43)”。

究其根本,清教徒这种排斥宗教异端的行为实质上还是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社会秩序。

五、结语:综上所述,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新教文化基点与传统之上的,基督教教义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深深扎根于美国人的心中。

特别是在早期殖民地时期,新教在统一伦理道德、凝聚民族心理、构建民族特性、维护国家秩序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以上帝的名义压抑人性,禁锢人的个性与创造力,一旦接受了清教思想,就终生难以摆脱。

本文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文本为基础,从原罪论、命定论和选择论等新教传统理念出发,分析了小说所蕴含的宗教主题,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以作品中清教徒实行宗教不容忍和迫害的事实为根据,展现了霍桑彷徨、矛盾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1] 克劳迪娅·约翰逊. 《红字》解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霍桑. 红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 董小川. 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