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美国的宗教历史-清教徒

合集下载

清教徒文学的名词解释

清教徒文学的名词解释

清教徒文学的名词解释清教徒文学是指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在北美殖民地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

这种文学以宗教为中心,主要反映了清教徒在新大陆的信仰、道德和生活态度。

清教徒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宗教性质,还开创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清教徒文学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宗教信仰清教徒文学的核心是清教徒的信仰体系。

清教徒是英国国教改革运动的一支,他们追求真实宗教体验,强调个体与上帝的直接联系。

由于在英国国教会内部,他们无法追求宗教自由,于是清教徒们乘船前往北美,建立了新英格兰殖民地。

清教徒文学的作品充满了对上帝的赞美、祈祷和对罪孽的自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新大陆上的信仰宣传和殖民事业的热情。

二、历史背景清教徒文学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17世纪初,英国正处于宗教和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

国王詹姆斯一世试图恢复英国国教的教权,引发了清教徒们的不满。

这导致许多清教徒选择前往北美,追求宗教自由和更为纯粹的信仰。

他们的殖民活动也为清教徒文学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和动力。

三、特点清教徒文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道德导向。

它对人类性情的描写非常深刻,强调人的罪孽和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文学通过宗教寓言、祷告、讲道和传记等形式传达清教徒的信仰观念。

作品重视个体心灵的救赎和对上帝的仰慕,同时也关注社会道德标准的建立。

清教徒文学的语言简单朴实,充满了宗教象征和隐喻,体现了清教徒对素朴、真实生活的追求。

四、影响清教徒文学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奠定了美国文学的基石,打下了道德和宗教作品的基础。

继承清教徒文学传统的作家,如约翰·威因斯堡、伊明萨·韦兹尔和乔纳森·爱德华兹等,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其次,清教徒文学唤起了美国人民对国家身份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激发了民主主义、自由和平等观念的萌芽。

最后,清教徒文学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主题和创作手法的启迪,其对美国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殖民地生活清教徒与印第安人的交融与冲突

美国殖民地生活清教徒与印第安人的交融与冲突

美国殖民地生活清教徒与印第安人的交融与冲突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与印第安人之间的交融与冲突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

清教徒来到美洲寻求宗教自由,而印第安人则是当地的原住民。

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在相遇时往往会碰撞出各种不同的观念和争端。

本文将探讨这一交融与冲突的过程,以及其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清教徒是北美殖民地最早的欧洲移民之一,他们追求宗教自由并希望在美洲建立一个符合其信仰的社会。

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清教徒坚信自己的信仰是唯一正确的,因此他们试图传播自己的宗教,并将其价值观强加于印第安人身上。

这种强行传播宗教所带来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促使清教徒与印第安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清教徒试图将印第安人转变为基督教信徒,以实现他们的传教目标。

他们创办了学校和教堂,向印第安人传授信仰和教义。

同时,清教徒还试图将自己的生活方式、法律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印第安人身上。

这种强制性的改变引发了印第安人对清教徒的反抗和不满。

他们坚持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并为保护自己的文化和土地而奋斗。

另一方面,清教徒与印第安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融。

在殖民地的早期,双方通过贸易建立了联系。

清教徒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习农业和生存技能,而印第安人则从清教徒那里获得了新的工具和武器。

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欺压和剥削逐渐加剧。

他们占领了印第安人的土地,推动了土地的私有化,这对印第安人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印第安人对清教徒的不满逐渐转化为反抗和战争。

这些冲突最终导致了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死亡和种族灭绝,以及殖民地的扩张与繁荣。

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与印第安人的交融与冲突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清教徒的到来为美国的宗教自由和多元文化奠定了基础。

他们开创了美国作为一个开放和容纳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的传统。

另一方面,印第安人的遭受的苦难和对土地的剥夺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部分,反映出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问题。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清教徒

清教徒

《美国文学史》课程作业题目:简述清教主义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英语1班学号:**************名:**2015年3月26日摘要: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要受到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而学习美国文学,必须了解清教主义,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教义,特点以及对对美国文学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一、历史根源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人们长期在基督教压抑呆板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前面的文艺复兴的影响,长期受到压抑的人们像干涸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空气。

于是,一场的“宗教改革”风暴在席卷欧洲大陆肆虐起来,1517 年,马丁·路德首先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了,新教出现。

而在英国,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就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理论传入英国,并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继而使宗教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宗教之中,有一支对后来北美殖民地以及再后来的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清教徒。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清教徒”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清教徒”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清教徒”与美国感恩节的由来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

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

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

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

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

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

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

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

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

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作为一个以自由、民主与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国家,其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清教主义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早期英国改革运动的一部分,于17世纪初传入美洲,成为美国殖民地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教主义深深嵌入了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塑造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当时的英格兰国教会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积弊的影响,清教徒们希望通过改革使教会回归到早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去除一切不合圣经教导的教义和仪式。

他们主张注重个体与神的直接联系,反对灵魂的中介,强调内心的信仰体验,推崇信徒的责任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这些观念在美洲的殖民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清教主义。

清教徒们在寻求宗教自由和实践信仰自由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新大陆。

他们希望在新世界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会,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生活。

在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这次迁徙标志着清教徒在美洲的开始,也为美国的建国奠定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将他们的信仰视为上帝赐予的使命,相信他们通过在新大陆上建立道德、纯洁的社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建立一支光辉的城市。

他们的信仰体系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个体的道德行为是获得救赎的表现,也是构建一个神圣社会的重要因素。

清教徒们积极追寻个人敬虔和社区公共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他们注重个人的宗教体验,教导信徒诚实、廉洁和奉献的价值观。

清教主义对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对个体的重视和自由信仰的追求催生了美国的宪政传统。

美国国父们在起草宪法过程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他们坚信个体的信仰自由和人权应该受到保护,这就体现在《宪法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重视。

此外,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美国文化的缔造者!

清教徒,美国文化的缔造者!

清教徒,美国文化的缔造者!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身上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

北美大陆早期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是如何影响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呢?请随笔者一起探寻。

▌追求自由的流浪者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所谓的新教也就是主张改革的一支教派,而清教徒的改革呼声更为强烈,他们要求清除英国国教教会内的旧制和烦琐仪式,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要求建立“纯洁”教会,故得名。

大约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信奉新教的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

但清教徒在国内遭到政府的严厉镇压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屈服于英国的封建王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摆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因此对故土的感情一天天地淡化。

为了彻底摆脱宗教迫害,为下一代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恰在此时,北美大陆向清教徒发出了“召唤”。

众所周知,哥伦布偶然间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最重要的是这块大陆上没有国王、议会和刽子手,完全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清教徒们才能轻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并传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开拓出一块真正属于他们的人间乐园。

带着坚定的信念,清教徒们相继踏上了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

他们希冀在这块新大陆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把基督教的真正精神贯彻实施,建造一个“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一批批清教徒纷至沓来,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他们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精神的基石,而这个国家后来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何为清教徒起始于十六世纪中叶,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清教徒

清教徒

清教徒作者:王家乐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22期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身上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美国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美国社会和美国精神的基调,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

北美大陆早期以清教徒为主体的移民是如何影响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呢?请随笔者一起探寻。

追求自由的流浪者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所谓的新教也就是主张改革的一支教派,而清教徒的改革呼声更为强烈,他们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会内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要求建立“纯洁”教会,故得名。

大约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信奉新教的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

但清教徒在国内遭到政府的严厉镇压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

虔诚的清教徒们没有屈服于英国的封建王权,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

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

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摆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因此对故土的感情一天天地淡化。

为了彻底摆脱宗教迫害,为下一代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恰在此时,北美大陆向清教徒发出了“召唤”。

众所周知,哥伦布偶然间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最重要的是这块大陆上没有国王、议会和刽子手,完全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清教徒们才能轻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并传播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开拓出一块真正属于他们的人间乐园。

带着坚定的信念,清教徒们相继踏上了移民北美的漫长旅途。

他们希冀在这块新大陆上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把基督教的真正精神贯彻实施,建造一个“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

一批批清教徒纷至沓来,也正是他们开创了“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他们的精神成为一个国家精神的基石,而这个国家后来在世界上独领风骚。

“山巅之城”的建立者“碧海万里移民找谋生路,白纸一张教徒绘创世图。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深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独特的信仰体系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信仰的核心原则、节日庆典、道德准则以及清教徒的社会角色等方面探讨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

1. 信仰的核心原则清教徒的信仰源于基督新教的改革思想,他们强调每个人个体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中间人的介入。

清教徒相信上帝拣选了一些人来得救,这被称为“预定论”。

他们追求纯洁的生活,遵循圣经的教诲。

清教徒相信个人拥有人生的选择权,同时也相信上帝对每个人的命运有着主导作用。

2. 节日庆典宗教节日对于清教徒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基督教传统节日如复活节和圣诞节外,清教徒还有自己的宗教庆典,如感恩节和斋戒日。

感恩节是清教徒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感谢上帝的恩赐。

斋戒日是清教徒进行守斋的日子,他们通过斋戒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加专注于宗教信仰的实践。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满足了清教徒的宗教需求,也成为社区内的社交活动。

3. 道德准则清教徒的道德准则严格,他们强调纯洁、节制和个体努力。

清教徒将个人的品德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信通过遵守上帝的教诲来获得永生。

因此,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诚实、勤奋和节俭。

清教徒对自我约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得到上帝的认可,并在社会中树立榜样。

4. 清教徒的社会角色清教徒在殖民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社区中的领导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

清教徒社区的组织和决策都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清教徒通过教堂来实现社区内的组织和控制,他们的宗教信仰影响了社区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

总结: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于个人的生活和社区的运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通过信仰的核心原则、节日庆典、道德准则和在社会中的角色来展现他们的宗教信仰。

他们的信仰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通过遵循上帝的教诲来获得永生。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

浅谈美国清教英本二班2012410010224魏宇婷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

16世纪出现于英国。

该派要求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

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故名。

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

清教徒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派别,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的一种统称。

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

认为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

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一、清教起源与发展清教产生于英国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在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

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

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

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长老派(presbyterian)和独立派(Independents)。

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

;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

16世纪末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

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与南部种植园的建立

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与南部种植园的建立

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与南部种植园的建立在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和南部种植园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清教徒是指那些信奉基督新教清教主义的英国移民,他们对美国的殖民地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南部种植园则是以种植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和经济系统,其兴起与清教徒在殖民地的定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清教徒的定居与价值观清教徒自17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定居于美洲殖民地,以建立一个按照清教主义原则的理想国家为目标。

他们有着严格的信仰观念,崇尚节约、勤劳和社区意识。

他们将劳动视为上帝的赐予,并认为个人奋斗和成功是上帝的恩惠。

清教徒追求宗教自由,但却对异端和异教徒持有零容忍的态度。

二、清教徒的社区组织和民主精神清教徒在殖民地建立起严密的社区组织,以教会作为社区的中心。

他们通过教会会员资格的设立,极大地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清教徒强调平等和公正,会议制度和选举制度在他们的社区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这种民主精神和社区自治的模式为美国后来的政治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南部种植园及其特点与清教徒不同,南部的殖民地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烟草、棉花和糖。

南方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封建制度的特点,建立在大庄园主的统治下,他们通常是来自英国的移民,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劳动。

南方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种植园,奴隶制度的存在使得南方成为一个残酷的人种和阶级剥削的社会。

四、清教徒与南方种植园的冲突与对抗清教徒和南方种植园的建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对抗。

清教徒的价值观与种植园制度的本质相悖,他们反对种植园主的奢侈和亲英立场。

清教徒奉行的劳动伦理与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清教徒的价值观也对美国后来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影响。

五、清教徒与南方种植园的历史意义清教徒和南方种植园的建立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两种相互对立的社会模式。

清教徒的价值观和社区自治为美国后来的民主政治打下了基础,而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度则成为了言论、真理和人权斗争的焦点。

美国的宗教历史1:提倡禁欲节俭努力工作的清教徒精神

美国的宗教历史1:提倡禁欲节俭努力工作的清教徒精神

美国的宗教历史1:提倡禁欲节俭努力工作的清教徒精神一般中国人也许不太了解,美国是一个清教徒建立起来的国家。

什么是清教徒呢?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Calvinism),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

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

新教是区别于天主教的另一大分支,同样都是信上帝,但是新教认为努力工作就是对上帝的侍奉,不需要对神父、祭司、教皇这些进行供奉或者献身。

清教徒本来发源于英国16世纪,后来有一批清教徒不堪当时天主教的迫害,于1620年9月,乘坐“五月花号”轮船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这是写进美国历史的现代美国的真正来源。

这些被称为'清教徒’的美国创始者,提倡禁欲、克己、节俭,敬畏上帝,辛苦工作;他们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

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

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

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

美国总统手按《圣经》宣誓就职的传统美国有大概多少清教徒呢?三亿多人口大概有一半都是清教徒,是美国第一大宗教。

和我们经常看到的美国好莱坞大片里面的故事情节中的各种赌场、酒吧、夜总会,糜烂的夜生活不同,大部分美国人还是保持着保守的清教徒生活。

他们工作压力之大,劳动强度之高,敬业精神之强,不比中国人、日本人差,更甚于除了德国以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特别是那些欠了一屁股国债的南欧国家。

美国殖民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信仰多元化

美国殖民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信仰多元化

美国殖民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信仰多元化在美国的殖民时期,宗教改革与信仰的多元化,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话题。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在其最早的几个世纪里,宗教信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宗教对于当时美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也是因为宗教的多元化给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种类。

本文将探讨美国殖民时期的宗教改革与信仰多元化,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宗教改革美国殖民时期的宗教改革,主要指的是清教徒运动。

清教徒是来自英格兰东部的一批基督教新教徒,他们因为在英格兰遭到政治和宗教迫害,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船前往了北美的普利茅斯,开辟了新大陆的殖民地。

这批清教徒对于当时英格兰国教会的教义和制度非常不满,他们认为国教会与天主教徒没有本质区别,并且将其视为假教。

因此,清教徒们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活动,试图打破国教会的教义和制度。

宗教改革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义改革。

清教徒们认为人类对上帝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圣经的研究和阐发,才能更好地认识上帝。

因此,他们开始致力于对圣经的研究和阐发,并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道和自学。

另一方面是制度改革。

清教徒们认为教会制度过于世俗化,不应该受政府干涉。

因此,他们试图建立一种独立的教会制度,使教会脱离政府的干涉。

二、信仰多元化与宗教改革不同,信仰多元化则是指美国殖民时期的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

除了清教徒外,还有许多其他宗教信仰的移民来到了北美,如德国梅诺派教徒、法国胡格诺派教徒、荷兰归义会和犹太人等。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形成了北美殖民地的多元化。

在殖民地内部,这些宗教信仰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清教徒们一直试图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行为推广到其他殖民地居民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也带有一定的压迫色彩。

与此同时,其他宗教信仰的移民则试图保护自己的权利和信仰自由。

这种互相冲突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美国独立战争期间。

美国往事——宗教信仰的力量(一)

美国往事——宗教信仰的力量(一)

美国往事——宗教信仰的力量(一)基督教在美国建国的历史上,至关重要。

人们常说,美国是基督教徒,特别是清教徒建立起来的。

如果我们追寻美国建国前各殖民地的发展史,就会深深感受到,基督教信仰在美国这块大地上震撼人心的力量。

建立属于上帝的“山巅之城”1630年6月14日,著名的清教领袖约翰·温斯罗普(1588—1649)率领着七百多名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湾的塞勒姆港停靠上岸,开拓建设马萨诸塞殖民地。

这是英国的清教徒向北美殖民地大规模移民的开始。

(安全到达的清教徒,感恩上帝,应许他们一个美丽的新大陆。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它不仅预示了新英格兰的诞生,甚至预示了美国的诞生。

怀着对英国教会和政府的深深失望,这群清教徒将这次迁徙视为与上帝立了约的神圣使命。

如同上帝曾经将迦南应许给犹太人一样,今天,上帝将北美大地这个新迦南应许给了他们。

他们要在这儿,建立一个真正属于上帝的“山巅之城”,一个最圣洁的教会和政府,作为“世上的光”,供全世界效仿,以荣耀上帝,感恩上帝。

马萨诸塞殖民地虽然有教会和政府之别,但政府是为教会服务的。

政府的成员由教会选出,而且必须是教会会员。

为了保证教会的圣洁,吸收教会会员有一套相当严格的审查和批准制度。

虽然,马萨诸塞的居民都必须信仰上帝,但是教会会员并不多。

而成为教会会员,就有权参与殖民地的管理,也就是英王室在特许经营状中称为的“自由民”。

(上帝那俯视万物的目光,正注视着他们。

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按上帝的旨意,建立一座理想的山巅之城。

)由于自由民人数很少,便比较容易产生独裁统治。

但马萨诸塞殖民地并没有出现独裁统治。

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四次自由民大会,讨论决定殖民地内部的重要事情。

殖民地总督也是每年都要选举一次。

正如温斯罗普对大家说的那样:“经上帝恩准以及大家的同意,更由基督教会特许,我们着手进行的事业是在一个合适的政教合一的政权下寻求共同生活之地,亲密相处。

在此情况下,公共的利益必须高于私人的利益,我们的良心和政策都要求我们为公益服务。

美国历史与宗教

美国历史与宗教

美国历史与宗教美国,这个在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其历史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在美国的形成、扩张和社会演变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早期的北美大陆,对于欧洲的移民们来说,不仅是一片充满机遇和未知的土地,也是他们寻求宗教自由的新家园。

清教徒们为了摆脱英国国教的束缚,远渡重洋来到新大陆,他们怀揣着对宗教理想的坚定信念,试图在这里建立一个符合他们宗教理念的社会。

这些早期移民的宗教信仰成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殖民时期,宗教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个殖民地有着不同的宗教背景,例如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南方的圣公会等。

宗教机构不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还承担了教育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教堂是社区的中心,宗教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美国的独立和发展,宗教的多样性逐渐显现。

不同教派的涌入和本土宗教运动的兴起,使得美国成为了一个宗教的大熔炉。

其中,基督教新教的各个派别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天主教、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其他宗教也都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宗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许多政治领袖都公开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宗教价值观。

例如,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宗教对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观点常常被纳入讨论。

同时,宗教团体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主张。

教育领域同样能看到宗教的痕迹。

早期的学校很多由宗教团体创办,宗教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后来随着公立教育的发展,宗教教育在公立学校中的地位有所变化,但在一些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宗教教育仍然占据重要位置。

在社会文化方面,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宗教的价值观也渗透到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

宗教对于家庭、婚姻和个人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宗教在美国的历史中并非一帆风顺。

宗教之间的冲突和争议时有发生,例如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清教徒及清教徒文学

美国的清教徒及清教徒文学

作者: 陆凡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73-76页
主题词: 英国国教;正统派;保守派;激进派;清教徒文学;新大陆;十七世纪;加尔文;选民;自治
摘要: <正> 清教徒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英国伊利莎白时代(1558——1603)。

当时有一部分教徒要对英国国教中复杂的宗教仪式进行改革,要“净化”宗教。

“净化”一词英语为“puri-fy”,于是人称他们为“puritan”,即“净化者”。

中译也可译为“清除者”,遂译为“清教徒”。

清教徒中又分两派。

多数清教徒主张宗教国家化,他们并不完全反对英国国教,只是要简化许多方面,所以他们自己仍属于英国国教的教徒。

这部分人是清教徒中的保守派或正统派。

清教徒中还有少数人主张彻底脱离英国国教而独立。

他们不同意宗教国家化,而提倡教徒们通过“圣约”关系组织成独立的教团。

各个教团都能自治,与英国国教分离。

所以他们被称为“分离派”,是清教徒中的激进派。

这一派自1580年由罗伯特·布娄恩(Robert Browne)领导,所以又称
为“布娄恩主义者”(Brownist)。

他们聚集教众开会(congregation)。

所以后来又被称
为“congregationist”,中译为“公理教派”。

清教徒

清教徒

《美国文学史》课程作业题目:简述清教主义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英语1班学号:**************名:**2015年3月26日摘要:清教思想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走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民族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要受到思想、文化、风俗、道德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美国文学从其萌芽状态起就受到清教思想的强烈影响。

这种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因而学习美国文学,必须了解清教主义,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教义,特点以及对对美国文学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一、历史根源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宗教史人们长期在基督教压抑呆板的统治之下,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前面的文艺复兴的影响,长期受到压抑的人们像干涸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空气。

于是,一场的“宗教改革”风暴在席卷欧洲大陆肆虐起来,1517 年,马丁·路德首先举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了,新教出现。

而在英国,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就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通过宗教改革,新教理论传入英国,并把新教作为英国国教,继而使宗教多元化,在这多元化的宗教之中,有一支对后来北美殖民地以及再后来的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就是清教徒。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新教中的一支——加尔文派。

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在政治上脱离了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摆脱了教皇对于英国内政的干涉,但在教义及宗教仪式上却没有任何变动。

这引起了一部分信仰加尔文教义的宗教改革激进派的不满。

他们提出“净化”(purify)和改革英国国教。

这些人的宗教思想被称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他们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清教徒们主张取消宗教等级差别,从国王任命的主教手中把权力转移到某种形式的委员会手中,强烈反对天主教和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度。

清教主义与英国国教不仅有神学观点的不同,甚至后来发展到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告诉你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那帮清教徒为什么要去美国?

告诉你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那帮清教徒为什么要去美国?

告诉你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那帮清教徒为什么要去美国?2019-07-30 07:22华人号:华人宝典当我们谈起美国历史的时候,首先会讲《五月花号公约》,认为这是美国历史的开始。

如果我们从时间上算的话,英国在美国的第一个殖民地是弗吉尼亚,它要比五月花号到达美国要早13年。

英国为什么要在美国建立殖民地呢?为什么这批清教徒到达美国才算作美国历史的起点呢?英国为什么要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在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非洲和南美洲,大发横财,而此时英国只能看着眼红,而且此时英国的人口急剧增加,英国政府认为向殖民地输出人口,才能缓解巨大人口增长的压力。

当时英国贵族为了维护其尊贵的身份,需要办party来维护其身份,但是这种依靠金钱堆积起来的华贵,需要有可持续的收入,很可惜的是这些贵族并没有什么入项。

当西班牙、葡萄牙把殖民地贵金属带回到欧洲的时候,引发了整个欧洲物价飞涨,这让英国贵族更加雪上加霜。

即使能够收地租的贵族,在此时物价飞涨中也朝不保夕。

英国为了保证土地的完整性,要求只有长子才能拥有土地和头衔的继承权,那些贵族其他子弟只能自谋生路。

这些因素促使了英国没落贵族去开拓海外殖民地。

亨利八世为什么这么多的清教徒到达北美16世纪英国亨利八世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他希望实现宗教的国家化,让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领袖,最终实现政教一体。

这种激进的宗教改革,却引起了英国国内的宗教分裂。

那些不满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教徒被称之为清教徒,他们发起的一场反对英国国王的运动,被称之为清教运动。

其实这批清教徒起源于瑞士的加尔文派,他们认为上帝是一切的标准,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反过来成为衡量上帝的标准。

如果教义太强调理性,就会对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的意志有所削弱,而原初的基督教正是高度强调上帝的这种意志。

而天主教这种偏理性化的思想意识,偏离了天主教会最初的耶稣教义,是对耶稣的背叛。

这些清教徒在英国遭到了天主教的迫害,因此他们纷纷选择移民北美大陆。

人们认为美国的这种自治精神就是来自于这批清教徒,他们从《圣经》中学些了圣约传统,即每个人都跟上帝订立圣约,建立一种伙伴关系。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

美国:清教徒们死磕出来的国家1.谈起“死磕”这个词,大家都比较熟悉。

但是,“死磕”的鼻祖却是16世纪英国的“公知”——清教徒。

当然,他们当时不叫“死磕”,叫做:“不自由,毋宁死。

”就是这些英国“公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民主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1620年9月,一批清教徒移民在清教牧师威廉·布雷福德的率领下,从英国普利茅斯港乘坐“五月花”号货运帆船出发,驶向大西洋的彼岸。

他们出发时,许多老水手都怀疑能否顺利抵达,因为这种小船在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弱不禁风,而且此时风向又不适合越洋航行,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五月花号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走上这条凶险的不归路?清教徒们并非为生活所迫,他们中不少人在英国的生活相当优裕,而且此时美洲大陆上蕴藏金银的地盘也早被西班牙、葡萄牙占据。

他们之所以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美洲,只是因为他们有着特殊的宗教理想和“死磕”精神。

英国清教徒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产物。

16世纪后期,英国完成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分裂后成为一个新教国家,也就是基督教,成为英国的国教,但它仍保留了许多天主教的残余。

于是就有一部分人要求“清洗”国教中残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

如取消教堂中的华丽装饰和过于铺张的宗教庆典,提倡过一种“勤俭、清洁”的生活,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

清教徒自认为他们在英国开展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最纯洁的,但是这种宗教理想与英国王室发生了冲突。

对于英国王室来说,任何企图动摇国教的人都是异教徒,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

于是,从16世纪80年代起,王室开始对清教徒进行残酷迫害。

从詹姆士一世起,就强迫清教徒接受国教,否则就驱逐出境。

到了查理一世继位后,对异教徒采取更为严重的迫害政策。

如禁止新教中的加尔文派进行传教活动,对编写清教小册子的人当众鞭打,施以酷刑,终身监禁。

清教徒丁道尔在政府的高压政策的打压下,清教徒在英国的宗教梦想破灭了,当然他们没有留在英国玩命,而是奉行“此处不留人,自有留爷处”的方针,去北美战天斗地去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uritans and Harvard
清教徒和哈佛
Puritan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arvard history as well as in American history.
清教徒不仅在美国历史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同样在哈佛大学的历史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y, a series of religious reforms took place in England Finally,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established as the Established Church. People did not have religious freedom. Those people who did not agree with the Church of England were regarded as Separatists and were persecuted. To escape religious persecution, many people fled from England to other countries. Many Puritans chose to go to the New World.
在16和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一系列宗教改革,最终圣公会被定为英国国教。

人们没有宗教自由。

那些不同意英国国教观点的人被视为宗教分裂者,并遭到迫害。

为了逃脱宗教迫害,许多人逃离英国,前往其他国家。

很多清教徒选择移民到新大陆。

In 1620, a ship named Mayflower left England. It transported the English Separatists, better known as Pilgrims, from Plymouth, England to Plymouth, Massachusetts,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were 102 passengers, more than one third of whom were Puritans. During the following decade, the number of Puritans grew. Then in 1628 these Puritans established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离开了英国,它载着英国宗教分离派——更熟悉的称号是“清教徒前辈移民”,离开了英国的普利茅斯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

船上有102名乘客,其中1/3多的人是清教徒。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清教徒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并于1628年建立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Many Puritans had received classic sty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xford University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England. They wanted to pass on to their descendants this kind of education. Besides, these colonists saw colleges as an effective way to disperse religious belief. Therefore, in 1636 the first and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established by vote of the Great and General Court of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140 years earlier than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许多清教徒都曾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接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他们想把这种教育传给子孙后代。

此外,这些殖民者把大学看做是传播宗教信仰的有效途径。

所以,1636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法院投票通过并建立了美国第一所也是最古老的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比美国建国早了140年。

The institution was initially named “New College” or “the College at New Towne"(or “Cambridge College”). The town where the college located was named Cambridge, becau se many Puritans had studied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The name of the town demonstrated that many people still cherished their memory of life in England. Although they had been persecuted in England, many people still saw England as their motherland. The college followed the style of English universities as well. Then in 1639 the college was renamed Harvard College after a benefactor called John Harvard who was a clergyman. Therefore, in a sense, Harvard University was the product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这所机构最初被命名为“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又名“剑桥学院”)。

因为许多清教徒都出身于剑桥大学,所以学院所在镇被命名为“剑桥”(现称“坎布里奇”)。

小镇的名字表明了许多人仍然怀念在英国的生活。

虽然在那里受到了压迫,但这时许多人还把英国看做自己的祖国,学院的模式也是延续了英国那些大学的模式。

1639年学院以一位名叫约翰哈佛的捐赠者重新命名,改名为哈佛学院,而约翰哈佛本人是个牧师。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哈佛大学是宗教活动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