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管理学是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它是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

围绕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创新等职能展开各章内容。

这些基本原理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任何将来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的这门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既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其感到管理的实用性,又可以奠定专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描述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方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管理学》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管理思想、理念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的管理责任感为灵魂,重视在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以解决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

课程以案例为主线,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将课程分为六大模块。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明确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相关内容和相互关系,理解并掌握各项职能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能够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应的实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管理学》这门课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模块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B类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方法;掌握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激励职能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管理的理论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划、控制、组织、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三、先修及后续课程(一)、先修课程:无(二)、后续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中小企业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第二节管理者与管理职能第三节管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的含义和性质;了解管理的特征、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基本要求:了解早期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掌握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及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第三章社会道德和责任教学内容:第一节管理道德第二节社会责任基本要求:了解管理道德的含义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理解企业道德的特征以及企业道德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掌握对企业员工进行道德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计划教学内容:第一节计划的特征和作用第二节计划的类型与流程第三节计划的编制方法第四节计划制订应注意的问题基本要求:熟悉计划的含义、特点、种类以及计划编制的程序;理解计划与决策的关系;了解计划的作用;初步掌握现代计划的编制方法。

第五章决策教学内容: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第二节决策的类型第三节决策的理论第四节决策的过程第五节决策的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决策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决策的各种类型和决策过程;理解决策的原则;学会运用不同的决策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

管理学基础(第3版)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

管理学基础(第3版)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

《管理学》教学大纲2023年3月修订总体说明【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48学时【周学时数】4学时【学分】 3学分【课程类型(必修/选修)】必修课【开课系(部)】【执笔人】【审核人】【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开设该课程是向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简明地传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各类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后续课程的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管理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概括了解组织、管理、管理者产生的原因,对组织、管理、管理者职责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并未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掌握管理的含义和性质;了解管理的特征、基本职能和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概念进行管理思考;能进行正确的管理角色分工;能按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进行自我培养;能运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问题。

[重点与难点]重点: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基本职能。

难点: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基本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课堂陈述、自学等方法[主要内容]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一、管理的基本概念二、管理的性质三、管理系统的含义和构成第二节管理者与管理的职能一、管理者二、管理者的类型三、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四、管理的职能第三节管理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一、管理学的特点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管理伦理和社会责任一、管理伦理二、组织的社会责任[参考书目]1.【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从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英】约翰·希克斯.厉以宁译.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加拿大】H.明茨伯格.孙耀君译.经理工作的性质.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5.【美】罗伯特·卡茨.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5年7月号刊。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1. 课程性质该课程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该课程是依据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来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管理技能培养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际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管理技能的培养来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实践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管理体验,激活他们的管理创新思维。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管理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让学生掌握管理原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控制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层综合管理技能。

(二)分类目标1.能力目标(1)管理组织机构和团队组建能力;(2)工作任务的计划与决策能力;(3)组织设计与人事管理能力;(5)领导理论和领导方式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能力;(6)运用控制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1)了解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2)熟悉管理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3)熟悉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体验实际管理活动过程,使他们认识到管理技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

通过构建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课程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计划与控制理论等;2. 了解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和案例分析方法;3.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模块:1. 管理学基础理论:介绍管理学的起源、发展、基本概念和原理;2. 组织结构与设计:介绍组织结构类型、组织设计原则和方法;3. 人力资源管理:介绍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4. 领导与沟通:介绍领导理论、沟通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等;5. 决策与计划:介绍决策过程、决策方法、计划编制与调整等;6. 控制与协调:介绍控制方法、协调技巧、危机管理等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上述模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案例分析等活动。

五、教学资源与建设本课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

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研究《管理学》课程,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理解管理学原理及其应用;2.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3.熟悉管理的各个领域和专业;4.具备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5.培养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二)素质与能力目标通过研究《管理学》课程,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4.培养责任和担当精神;5.培养自我管理和职业规划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1.管理学概述;2.管理学原理;3.管理的计划与组织;4.管理的领导与激励;5.管理的沟通与控制;6.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二)教学方法1.讲授;2.讨论;3.案例分析;4.小组讨论;5.视频观摩;6.实践操作。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一)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占总成绩的20%;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二)评价标准1.对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2.对管理职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对管理领域和专业的熟悉程度;4.对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5.对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程度。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相关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各项职能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学生还将能够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正确理解管理的涵义,掌握管理学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了解管理活动的产生、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其主要理论流派,掌握管理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技术方法,认识企业文化的涵义、功能及其塑造途径。

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初步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学科体系,能够对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够制定基本的企业计划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决策,能够运用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理论,对真实组织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职权配置,能够全面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沟通技巧,恰当处理领导工作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后续各门专业管理课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管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其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标准应当是明确的,全面的,能够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标准应当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要求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能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标准应当明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安排。

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管理学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标准应当明确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

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合理选择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标准包括考试评价、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合理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标准应当明确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教学质量的保障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监督机制包括教学评估、教学检查和教学反馈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的教学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高校和教师能够重视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

《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1.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学时数:36 学分: 2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2. 课程性质《管理学原理》是教育部制定的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学基础。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

《管理学原理》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专业后续的相关管理课程,如:《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3. 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构架、基本概念,打好管理专业的入门基础,为以后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和为日后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让学生理解管理的基本职能、基本原理,建立管理学的基本素养。

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初步拥有解决管理问题的工具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3.1 知识目标K1管理的概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的基本职能等;K2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K3计划的含义、计划的编制、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等;K4组织的含义、组织设计原则、组织结构形式、组织职权的种类、组织文化等;K5领导理论、沟通、激励理论、激励方法等;K6控制的概念、类型、方法步骤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特别是企业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管理学原理》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

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任务(1)在教学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际管理技能为根本。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

“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即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二是管理思想;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 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管理过程的内容,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能够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手段解决管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

《管理学原理》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1.知识目标(1)了解和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

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管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名称2、适用专业3、开设学期4、课程学时5、课程学分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管理学原理》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管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

因此,也称管理学基础或管理原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中的核心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结合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联系中国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

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管理学原理学科的基本框架,明确管理的各项职能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达到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管理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管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的目的,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依据1、立足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侧重于培养营销管理划与营销推广的职业能力。

2、知识板块和能力本位训练板块相配套并融为一体。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拟工作场景和分解学习环境来构建课程学习与实训内容(二)课程设计思路1、知识板块:按照管理学的逻辑思路设计八个个学习情境教学内容2、实训项目板块:对应八个学习情境内容,分解为十三个子情境和四个实训项目3、坚持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实操,由仿真到全真的教授流程,坚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环节实施 (三)课程内容设计“管理学”市场营销第二学期644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上紧紧围绕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的培养方针,以满足高职高专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属于B类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方法,以及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激励职能的相关知识。

通过研究,学生将具备计划、控制、组织、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先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中小企业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

课程内容包括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道德和责任、计划、决策、组织等章节。

其中,第一章教授管理的含义和性质、管理的特征、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管理的职能,以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教授早期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及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第三章教授管理道德的含义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员工进行道德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第四章教授计划的含义、特点、种类以及计划编制的程序,以及现代计划的编制方法;第五章教授决策的含义和特点、各种类型和决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六章教授组织结构设计、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等内容。

通过研究《管理学》,学生将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具备一定的计划、控制、组织、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能力。

第三节:组织的部门化组织的部门化是指将企业按照不同的功能、产品或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分割,形成多个部门,每个部门有明确的职责和任务。

部门化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分工与协调的平衡,使企业能够高效地运作。

在设计部门化结构时,应遵循适度分割、协调一致、灵活变通的原则,以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整体效能。

第四节:组织权利的配置组织权利的配置是指将权力分配给不同的职位和人员,以实现企业目标的达成。

权利的构成包括职权、责任和义务。

在配置权利时,应遵循权责一致、适度集中、分权授权的原则,以确保权利的有效行使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是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管理研究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结合。

在多变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前途和命运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如何充分开发人的智力与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任务。

管理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

通过管理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基础,并在今后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必将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水平。

1.2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本课程的设置依据是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我院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学生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最基础的职业能力。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功能正是培养学生管理应用能力,因此本课程对学生从事各行业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一定基础,作为管理类(财经商贸等)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熟悉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管理学概论、管理理论,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等内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管理问题。

本课程采用讲述、多媒体、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以项目为载体来组织课程内容。

本课程确定以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沟通、控制、创新管理为设计思路,实际项目设计既有在企业中应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又能最为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达到本课程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 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 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特编制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管理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实践课类型的专业基础课,以管理职能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程,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管理基本职能的概念、原则、过程、方法、理论等,为专业其它课程及项目的实施奠定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能等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者的技能与角色及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决策的基本理论和类型、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掌握计划的程序与方法、目标管理的含义和过程;理解组织工作的原则、掌握组织结构的类型及特点、了解组织变革的原因、动力与阻碍;理解领导者的含义、掌握领导理论;理解激励含义、掌握激励理论、了解激励的基本途径与手段;理解控制的含义、掌握控制类型及控制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能编制规范的计划书,能根据计划的程序和方法制定计划;能运用决策的方法进行决策;能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或绘制组织结构图;能运用领导理论分析、解释和处理企业的有关领导问题;能运用激励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企业有关激励问题;能运用控制的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3.态度目标:通过对管理活动及管理职责的认识激发学生从事管理岗位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管理思维和树立管理理念;养成良好的时间和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意识、人际关系、学习精神、创新意识。

三、学时学分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课时为72,学分为4。

四、内容要求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表2.课程技能点分析课程技能点分析表五、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发现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但另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鉴于以上特点,本课程可以开展一些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能让他们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如下:(1)头脑风暴法。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06071007适用专业:经管类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学时:52 学分:3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与定位《管理学》是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在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修课。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等的理解。

3、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

以学习单元为基础,基本依据是:一是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 的逻辑顺序;二是从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认识和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了解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理解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内容。

2、理解并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

3、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

4、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项目1 管理认知(1)教师讲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管理者的技能与角色、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对管理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管理的具体内容打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管理学是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及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它是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程。

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

围绕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创新等职能展开各章内容。

这些基本原理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都具有指导意义,任何将来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和学习的这门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这门既要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其感到管理的实用性,又可以奠定专业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描述课程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还是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或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

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本课程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专业能力定位,服务于哪些岗位要求开设本课程的;如是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应说明针对哪些专业人才培养的哪些职业素质或者能力定位,服务于从事哪些职业工作要求开设的课程;专门为掌握知识、拓展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可以按照传统的描述方式。

(二)先修后续课程
除说明本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外,还应说明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管理学》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为突破口,以提升学生管理思想、理念为核心;以塑造学生的管理责任感为灵魂,重视在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以解决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

课程以案例为主线,按照“管理认知、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管理创新”的逻辑顺序将课程分为六大模块。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明确管理的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相关内容和相互关系,理解并掌握各项职能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能够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应的实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管理的涵义,掌握管理学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2.了解管理活动的产生、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其主要理论流派;
3.掌握管理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及技术方法;
4.认识企业文化的涵义、功能及其塑造途径。

(二)能力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学科体系,能够对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2.能够制定基本的企业计划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科学决策;
3.能够运用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和理论,对真实组织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职权配置;
4.能够全面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沟通技巧,恰当处理领导工作中遇到的一般问题;
5.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各门专业管理课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所学专业,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强烈的法律意识;
2.具有胜任管理工作的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3.具有管理方面的市场竞争意识,分析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设计
本课程安排了6 个学习模块,通过6 个模块中学习情景中的工作任务,进而掌握“预测与决策”“计划与组织”“领导与激励”“沟通与控制”的有关知识。

达到掌握管理基本职能的要
56。

(二)实施方法
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岗位的特征,学生完成学习是一个“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过程。

学生同时扮演学徒工的角色,教师同时扮演师傅的角色,实训室既是学生学习的教室,同时也是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

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按照教学讲授和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方法知识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工作过程管理—工作质量控制—工作效果评价。

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岗位的划分可锻炼学生的分工与合作的团队意识,管理工作的过程要自觉遵守,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每一个工作任务必须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在深刻理解基本规律的同时,取得实际的经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的过程要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练习的时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充分照顾到能力差的学生,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努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成功,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实做项目的完成,是通过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看到了管理任务的成功完成,这样的成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极大热情。

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课时可分散可集中使用,在开学初教师、学生、场地管理教师、教学督导部门都能够拿到本门课程的学期教学计划,并严格贯彻执行。

六、课程考核
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分三个部分:职业素养考核、知识考核、技能考核:
(1)职业素养考核,包括平时的出勤率、听课态度,完成书面作业任务的情况等,占总评价成绩的30%左右。

部分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其学习态度、努力的程度以及表现出来的效果。

(2)期末综合实训,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综合管理问题的处理,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建议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3)期末考试,卷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的实际掌握情况,占70%左右。

(4)鼓励学生参加管理类职业资格考试。

七、实施条件要求
(一)师资队伍要求
本课程宜采用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40人为宜;任课教师可采用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配合的组合方式,主讲教师应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工作经验。

(二)教学场所要求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办公室的特征:
(1)专门的管理项实训集中实训室内完成,实训室内集中办公用桌凳,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及相应的实训器材与工具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学生与教师统一在实训室完成岗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指导教师充分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简单的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八、课程资源
1、教材编写建议
(1)以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相融合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适应高职教学的开发目标。

力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

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重点,全教材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

(2)教材呈现文本格式要图文并茂,文本表述由学习目标、学习提示、正文知识、扩展知识、理论链接、案例资料、实训资料等组成。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实训设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管理岗位设计开发教学项目,以实训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配备完整的工具、材料等,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景。

(2)开发实训指导书、教师指导书、网络资源等;
(3)选择部分企事业单位建立一批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九、课程制定依据
依据管理的相关职业的任职要求、岗位资格标准以及高职教育理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