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
29、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沈登苗中国文化研究
29、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沈登苗/中国文化研究/1999/59-66/北京/【正文】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一简单的回顾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对历史人才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时,就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抽象的科举中式人数为取样对象。
前者如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注:《科学》第八卷第一期(1923年)。
),以《二十四史》列传人物的籍贯为主要对象。
后者如张耀翔的《中国人才产生地》(注:《晨报副刊》第1480—1481号(1926年)。
),以清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为研究核心。
此后数十年,除潘光旦、费孝通、何炳棣等的若干研究外,有分量的历史人才地理分布及变迁的文章不多见。
70年代末以来,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的研究再掀高潮。
然这一时期的探讨仍以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抽象的进士人数为两大素材。
典型的如陈正祥的《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注:载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1983年,第1—16页。
)、吴培玉的《我国历代人才的地理分布与流向》(注:载《人才研究》,1988年第二期。
)都以唐代诗人、北宋宰相和唐前后期的进士、明代三鼎甲等的籍贯分布来考察人才聚集地及其走势,直到80年代末,相关的研究基本上未涉及人才和进士在地理分布上的具体比较。
1991年第一期《教育研究》发表了缪进鸿教授的著名论文《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人才的比较研究》,对人才和进士的空间分布作了若干间接的比较,显露了进士与人才在地理分布中的一些内在联系,隐现了唐至清科举和人才中心城市形成和转移的轨迹,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起了筚路蓝缕的作用。
近几年,有关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的佳作时有发表。
如陈国生的《〈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注:载陈国生:《〈明史〉入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原因刍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二期。
)、范金明的《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注:载《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
宋元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进士人才涌现的时空差异及其背景研究
2、结构:本研究将分成以下几个部分:①东南地
区进士人才数据库建设、②东南地区进士统计表 格制作与地图绘制、③以温州府为单位,对其宋 元明清时期科举情况(进士人才为中心)进行全 面的透视,解析其兴起、繁荣、衰弱与再兴的过 程及其背景情况。④在前述三项工作的基础上, 选择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与科学 的分析,把该区域的历史人才地理研究演绎到更 深的层次。
5、迄今为止,还没有把东南地区作为一个地域整体进行综合、
通盘的研究。东南地区作为一个科举发达的区域,其内部 有诸多的共同性,各省科举文化兴起、发达、繁荣、衰弱 的过程有着相互的关联,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地域单元进行 综合、深入地考察(相关研究有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 人文》)。另外,以往的研究,由于没有建立成熟、规范 的数据库,一般进士分布没能精确到年份或县级行政区域, 使得问题考察的精度大受局限,如同样是明代,前期、中 期与后期的地域分布可能有明显的区别。同一个府内,各 县之间的差别之大超乎今人的想象,而这一切在粗线条的 研究中无法得到具体的体现。而近年来开始得到运用的 CHGIS技术,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 以往的研究,着重于数据、现象的分布差异,绝大多数的 作者,其大部分时间可能花在了数据的获取上,而这仅仅 是研究的第一步而已,更多的时间应该化在庞大文献资料 中的相关信息解读上。因此,对现象背后的解读方面,多 有隔靴搔痒之感,甚至存在大量的误导。对这个问题如需 深入的分析,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录, 并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彻底读透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信息。
要了解中3虽然宋代以来东南地区就已成为进士人才的重心地区但九百年多年间其内部进士人才的涌现在空间分布上却高度不均衡而且这样的不平衡有其时代性即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状态即该地进士人才的分布自始至终都呈现为时态即该地进士人才的分布自始至终都呈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明显差异这样的差异构成了历史地理学的典型研究内容把这样的时空差异准确科学地揭示出来便是历史文化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也构成为区域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板块
40-我国稀有姓氏研究
我国稀有姓氏研究所谓稀有姓氏,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姓”。
这类姓氏的人口通常不是很多,但姓氏总量却很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相当的数量。
其中的一些可能仅为某一地区或某一家族所拥有,而一姓仅有一人的情况也有所见。
无疑,在那些人口分别都有百万或千万的大姓面前,小姓的人口数量实在有点微不足道。
然而,如果我们从姓氏总量上看,至少有95%的姓氏都在小姓之列。
故而,它们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姓氏群体,我们也有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必要。
一、小姓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小姓,也就是指那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姓,是与人口较多的大姓相对而言的。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身份在社会上活动,为便于活动、便于认知、便于交际,每个人都有姓名。
其中,姓是家庭(族)的符号,目前大多数仍沿袭父姓;名是个人的符号,随意性比较大。
一旦有了姓名,并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就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否则,今天你叫张三,明天改叫李四,后天又叫王二麻子,别人怎么确认你?怎么跟你打交道?朋友无法找你,恐怕公安局要请你说说清楚了。
所以,姓名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受法律保护。
为便于阐述,我们先对小姓给予人为的粗略的界定。
据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我国目前使用的姓氏近4000个,其中占人口总数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95.5%的人只使用200个姓氏,85%人只使用100个姓氏。
这500个、200个和100个姓氏由于人口相对较多,都可以算作大姓,除此之外也就是小姓了,它们在总数上要超过500个大姓的6倍以上,达3000多个,可见是相当多的。
这些姓氏人数最多的有几万或几十万,而最少的仅有1个人。
据载,在1991年苏州的一个典型的“421家庭”中,出现了姓“点”的孩子,这个“点”姓也一般被认为是目前所知人数最少的姓。
关于这个姓,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这个“421家庭”中,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个老人和2位夫妻、一个小孩。
爷爷姓蒋,奶奶姓宋,他们生了个儿子,按照传统习惯,这儿子也就承父姓而姓蒋,我们姑且叫他蒋男;外公姓卞,外婆姓沈,他们生了个女儿,也是依照传统,女儿承父姓而姓卞,我们姑且叫她卞女。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古代科举中,进士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学界对进士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尤其是对于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方面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但是对于进士群体的姓氏研究却是鲜有涉及,只有寥寥几篇。
如,刘陆军《明清河南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及鼎甲者分布小计》o较为完整地罗列了河南进士的姓氏状况。
盛菊《清代安徽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0分析了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姓氏层次及地域分布的基本状态,并揭示其主要特点。
清代陕西省科举较前代发达,科举人物在数量上一直占据西北鳌头,在中国古代科举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以陕西为区域的进士姓氏研究至今未见,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基本状况进行梳理,揭示姓氏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为进士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社会流动频率等科举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视角,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从进士的姓氏地域分布入手,揭示其分布特点以及分布的原因,进而分析陕西人口在清时期在姓氏方面的分布状况和规律。
一、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构成研究范围是以陕甘分闲之后陕西政区,以江度柏《清朝进士题名录》[3]为依据,结合《陕西省志》等相关地方资料,经过统计清朝陕西进士为1031人,以姓氏为统领,二、进士数量在姓氏问分布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处理,1031名进士分布在168个姓氏中。
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准,对168个姓氏进行四个层次分析,一是进士大姓拥有20人以上,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赫、马10个姓,共有508位进士,占清朝陕西进士总量的%;二是进士常见姓,拥有进士数在8-20人之问,有吴、薛、孙、周、梁、高、党、徐、史、田、卫、侯、贾、何、阎、韩16个姓,总共186人,占进士%;三是拥有进士2-7人的进士,如韩、许、崔、白、屈等81个姓,276人,占进士总数%;四是仅有一位进士的进士稀见姓,诸如卿、游、单、符、楚、蒙等61个姓,61人,占进士总数% , 各个姓氏所有进士数相差很大,分布很不均衡。
陕西户县明清进士名录
刘承崇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 1658 江南守备
单永烈 康熙九年庚戌科 1670 贵州守备
张大谟 乾隆四年己未科 1739 江南淮安守备
陈自新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 1748 江南常州营守备
韩期维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 1640 三甲229名 河南新郑知县
张宏襟 万历四十九年癸丑科 1613 三甲135名 礼部主客员外郎、布政司参议
明代进士2(武科进士)
王天良 崇祯十年丁丑科 1637 延绥守备
陕西户县明清进士名录(附贡士、举人)2009-09-24 20:38
陕西户县明清进士名录
户县属周沣之地,辟雍施礼乐教育。科举制度始于唐,由于户县多部旧志失传,尚存旧志仅载有宋建隆年间(960—963)邑人杨砺举进士第一(状元)。至道初年,砺子嵎,赐进士出身。元,张云(立羽)中乡试。户县其它科第名额,明以前无考。从洪武至清光绪539年间,户县学子中进士33人(其中武科9人),举人290人(其中武科116人)。贡生409人,贡生以下秀才,现存的几部旧志均未收录。清末至民国38年间,国外留学的户籍人士24人,进国内各大学及专门学校深造的236人。
关哻(han) 正统元年丙辰科 1436 三甲15名 湖广按察使、大理司司副
王九思 弘治九年丙辰科 1496 三甲36名 翰林院庶吉士、寿州同知等
王九峰 正德三年戊辰科 1508 二甲79名 御史、浙江金华知府、山西副使
二、清代进士1(文科进士)
姓 名 科 别 公元纪年 名 次 略 历
张宏祚 顺治六年乙丑科 1649 三甲251名 山东历城知县
阎登云 嘉庆七年壬戌科 1802 三甲138名 江苏金匮知县、苏州吴江知县
张孝友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 1808 三甲125名 阙
明清时期临清九大名门望族,有你的家族吗?
明清时期临清九大名门望族,有你的家族吗?路氏家族路氏,是临西传承有序的唯一一个最古老的土著姓氏,按王俊旧志(清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王俊主编),谓“路氏出于姬姓,尧封于中路,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汉符离侯路博德始居阳平(郡治,治今大名东,清渊县属之,——笔者杨遵义注)世为清渊人。
”据此可知,路氏一族早在尧,舜,禹三代时即有封侯者,因尧封其于中路,故以路为氏,此路姓之来源也。
至西汉时,汉符离侯路博德始居阳平清渊,故云“世为清渊人也”。
清渊,汉初置县,今临西域即前清渊也。
路博德居住之地当为清渊之榆阳。
考古调查表明,榆阳古城位于清渊县治所之北的今临西县,西马鸣堂村东南。
此城始于春秋末期,兴于战国,盛于西汉,亡于两汉之交的一场战争。
为躲避战争,榆阳城灭后,路氏后裔西迁至距榆阳十里的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的早期名字不得而知,有证据表明,至少元代时即称“路家庄“,明代山西东迁之民,又于此立韩家村,北小岗等村。
清代,路家庄和韩家村,北小岗等几个小村庄融合在一起,因元代路通在今下堡寺村西南重修寺庙曰”下堡“,故村其名曰”下堡寺“,此下堡寺村名之来历也。
路博德始居阳平清渊后,至南北朝时期,路氏家族人物迭出,仕宦鼎盛,计有十数位之多。
之后的隋代,又有路文逸扬名于世,官至申州司马,多有建树。
唐代,文逸之子敬淳,敬潜兄弟二人也被载入史册。
路敬淳,是今临西域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进士,他是研究天下姓氏郡望的大家,著作等身,后人对于姓氏郡望的研究多本他的著作。
路敬潜,初任怀州录事参军,后以才仕遂安令,终于中书舍人之职《唐书.名宦》载其名。
元代,路氏家族中又有一个跟随忽必烈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曾被忽必烈封侯的兵马大元帅路通为人们所称道。
今下堡寺(南镇)之路姓旧谱尊路通为始祖,当不妄也。
元代,还有路士郁者,辈分难考,他以才仕云内太守兼劝农使,政绩卓著。
今下堡寺路氏自路通起至今已传二十七八世,600余人。
其中,明代早年从今下堡寺迁居今邱县路布寨的路姓一支也发展至三四百人。
清朝进士名录和籍贯
清朝进士名录和籍贯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道光元年(1821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共240年。
在这240年中,科举制度一直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进士是科举中的最高等级,考取进士后便可以担任高级官员,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
今天,我们将通过清朝进士名录和籍贯,来了解这些能够在科举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各个地方。
一、明清进士清朝的进士考试形式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成为了封建中国的长官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实行了300年,历经明朝和清朝两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进士考试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文化大事”,参加考试的人数也居高不下。
据史书记载,从明朝开始到清朝末年,共有130多万人考取进士,其中近60%来自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
二、清朝进士清朝进士考试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清朝时期,各地为、府、县三级进行考试选拔官员,特别重视进士的选拔。
许多人感慨,月下飞照尘土斑,是为士人痕迹,寒窗苦读终入官,是为榜眼人生。
其中,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人数比较多。
三、进士籍贯清朝进士名录中,福建、广东、江苏等地的人数明显超过其他地区。
其中,福建省在清朝的进士总数中占比第一,并有历代进士占据榜眼、状元等高级职位。
其次是广东和江苏,江苏在清朝文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毕竟,江苏在历史上也一直是文明之地,割恶保良、抗倭救国、盘踞江南等历史事件中都能找到江苏官员的身影。
四、进士的家族清朝的进士考试竞争大,每年招收的人数较少,只有200多个。
此外,在某些望族中,多年来少不了走进士的人。
因此,进士家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这些家族在清朝官场上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以馆阁、重地等形式为来自同家族的进士和官员提供保障。
一个进士家族的典型代表是邱少云家族。
邱少云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他的孙子邱维侠也成为了进士,担任过边防将领,并在边境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邱少云家族在乾隆十年(1745年)建立,历代共有20多位进士,其地位和影响力在当时的文化界和政治界都是相当大的。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
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中的问题展开全文涉及到明清科举的计量研究,都会碰到进士的籍贯归属问题。
而籍贯归属的处理规则有差异,则会导致进士地理分布上的计量差异。
由于籍贯记载歧异的原因比较多,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在进行计量时,结果都不会完全一致。
故执其一端,是此而非彼,均非良策。
而追求籍贯归属上的绝对准确,更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一、籍贯归属歧异的基本情形明清进士籍贯归属上之所以发生歧异,根本的原因是史料记载上存在歧异。
归纳一下,大略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史料错误。
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这种情形了,因为如果缺乏旁证资料,这类错误有时根本无法发现,更别谈纠正了。
例如:永乐二年进士朱光才,明俞宪《明登科考》作广西柳州人;张朝瑞《明贡举考》卷二永乐二年会试题名作广西柳州府,但注云"或曰湖广郴州"。
《万历广西通志》卷一四选举志二本科进士题名:"朱光才,柳州府人。
"下注:"二人乡试不知何科。
"(按:另一人为文彬,礼部侍郎,柳城人。
)《乾隆柳州府志》卷二二《选举》本科进士题名作柳州人。
粗看之下,这条记载并无多大问题,《明登科考》、《明贡举考》都是专门的进士题名著作,而《万历广西通志》更是明代成书的,三种书记载的可信度很高。
但是,我们在明黄佐《南雍志》卷一五《储养考·进士题名》中,却发现朱光才的籍贯作湖广郴州人。
张朝瑞的注,也可能因此而来。
进一步查《万历郴州志》卷四《科贡表》本科进士题名,有朱光才,注"见传",且同卷举人表朱光才乡举科年在洪武壬午;卷一六《人物传》的传文虽然简略,但毕竟算是立传了。
再检《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二,永乐十五年八月"戊午,升……户部郎中朱光才为陕西布政司左参政"。
据此线索,继续检《康熙陕西通志》卷一七陕西布政司左参政题名,正作:朱光才,湖广郴州人。
《万历郴州志》卷一六朱光才传《南雍志》上的进士题名过录自旧志,而旧志的题名有较大可能来自当时立在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
清代族谱字辈问题研究
清代族谱字辈问题研究清代族谱字辈问题研究我们再从各姓入蜀来源看,他们分别来自湖广(含湖南、湖北,楚)、广东、江西、陕西等省(承宣布政使司)。
湖广有十姓,来自麻城县、桃源县、新化县、新宁县、陵零县、衡阳县。
广东有三姓,来自长乐县、永安县、博罗县。
来自江西一姓。
来自陕西扶风县一姓。
各姓回籍和入蜀落业后,大多数获得一定土地,随着清初逐步稳定,以及清代统治者赋税政策的优惠和生产上的一些扶持,蜀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由于生产的继续发展,客观上需要劳动力的支持,加之主观上壮大宗族(家族)力量、封建伦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等等,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宗族内人口增多,为维护宗族制度,族谱的编修和续修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
《雷谱》说:“迄于今,生齿渐繁,基址宏开,衣食既足,礼义宜兴。
倘不将谱参阅校订修明,数世而后则昭穆无所考证,凡我同宗亲疏等相遇,恐视至亲如秦越者也矣。
”《朱谱》也说:族谱“列以尊卑,纲纪正焉;序以昭穆,人伦明焉。
纲纪正而人伦明,则一本之绪传不紊,斯百世之宗派自清,且一脉所流班次可据,名号可考,包括无余,胥备至当矣。
”《马谱》还说:“家谱之修何为乎?上稽宗祧,述遗徽,彰祖德;下定班行,依字派,正人伦也。
”《陶谱》称“谱者,所以敬祖宗而合宗族也。
”我国修续族谱的历史悠久,郑樵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氏族序》),“由汉到唐,崇尚门阀谱系”(《古代的礼制和宗法》李学勤)。
唐末农民战争对门阀制度毁灭性打击,“谱遂大废”(《嘉祐集》卷13《谱例》)。
经过北宋苏洵、欧阳修等编修本家新族谱的大力倡导,族谱修续又兴。
四川在清代是一个移民大省,通过修续族谱追叙宗族和先辈创业历史,增强宗族凝聚力尤为重要和突出。
因此,四川在整个清代期间,以至民国,族谱的修续工作方兴未艾。
在各族谱中,修谱时间最早、续修次数最多的是《李谱》。
第一次修谱是康熙甲午年(1714),第二次续修是道光十年(1830),第三次续修是光绪丁丑年(1877),第四次续修民国元年(1912)。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
中国古代状元进士主要地域分布一、文科人才明清全国进士、状元的时空分布表★表1明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名次省份进士1浙江36972江西31143江苏29774福建23745山东17636河南17297河北16218四川13699山西119410安徽116911湖北100912陕西87013广东85714湖南48115广西20716云南12217甘肃11918贵州3219辽东23★表2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名次省份状元1浙江202江西183江苏174福建105安徽6★表3清代各省进士的地理分布名次省份进士1江苏29492浙江28083河北26744山东22705江西19196河南17217山西14208福建13719湖北124710安徽111911陕西104312广东101113四川75314湖南71415云南69416贵州60717广西56818甘肃28919辽东186★表4清代状元分布表(前五位)名次省份状元1江苏272浙江203安徽74山东55河北/福建3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明代进士、状元大多出生于南方,北方则全面落后。
进士中只有山东勉强挤进了前五名,状元中前五名的省则无一是北方的。
这固然与南宋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有关,但南北能相差这么多,与蒙元一百多年间对我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经济、文化、人才的全面破坏是分不开的。
由于这一百多年的屠杀和破坏,北方元气大伤,有明一代恢复非常艰难!再看清代的进士、状元分布,虽然北方依然落后,但已经出现了强劲反弹。
尤其是河北、山东,无论是进士总数还是状元人数,竟双双进入前五名。
这与明清几百年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平原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元气逐渐恢复有关!总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人口中心在南移的同时,也在加速向东北部尤其是渤海地区转移。
随着清末民初,大量汉族人口对东北地区的迁移定居,这一趋势表现的更加明显!二、武科人才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
清代陕甘人口研究
清代陕甘人口研究本文是一篇区域断代人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清代陕甘地区的人口问题,研究的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陕、甘两省政区为基础,时间范围则从康熙中叶一直延续到宣统末年。
清代前中期,西北疆域的拓展引发了陕甘人口大规模的西迁浪潮。
及至道、咸年间,历经二百余年的发展,陕甘人口臻于极盛。
同、光年间的战争、灾荒,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此后直到清朝灭亡,陕甘人口再也没有恢复到极盛时期的水平。
本文即主要研究这一变化过程中的区域人口迁移、人口管理制度、人口聚落分布以及人口数量变化等等问题。
但是,受资料、时间、篇幅以及个人能力所限,部分重要问题,如同治战时及战后人口迁移、人口安置等,本文暂未涉及,只能留待以后再继续补充、完善。
本文首先对清代陕甘地区人口管理制度,尤其是回民人口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然后,本文全面梳理了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西迁的历史进程,并对人口西迁中的一个经典个案,即雍正敦煌移民以及移民管理制度“农坊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对农坊制度下人口统计意义上的“户”逐步演化成一个纳税单位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接下来,本文对清代陕甘人口极盛时期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这一时期的回民聚落名称及分布状况,在州县一级的精度上,逐一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最后,本文对有关清代陕甘人口数量的部分问题,如清代陕甘回民峰值人口规模等,进行了研究,并以陕西省为个案,对同光年间陕西省的人口变动进行了数量分析,最后又以宣统人口普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为样本,对清末甘肃人口进行了个案研究。
研究表明,在人口管理制度方面,区域内的回民人口与普通人口存在明显差异。
清代有专门的回民户籍,即“回籍”。
“回籍”的主要作用是界定涉回案件中回民的族属身份,因此,“回籍”的产生与涉回法律条文的制定正相关,其时间大约在乾隆中叶。
回民户籍信息只记载于州、县一级的地方保甲册中。
保甲册的编制,视各地回民人口具体情况,既有单独编列者,亦有统一编列后又在回民人口部分加注特殊标记者。
论清代历科进士及历朝巍科人物的省级分布
论清代历科进士及历朝巍科人物的省级分布t◎沈登苗提要:清代全国各地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
较大层面的不一致,大多可用特殊性加以解释,即各地巍科人物的多寡和内部进士的集中程度及产生的 时段有关。
研究的现状要求我们对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缩到最小时空单位,即以县 为纬、以科年为经对全国进士做动态研究,如此方能反映进士在清代人文地理研究 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有助于科举学的进展。
本文关于清代历科进士的省级分布、清代历朝巍科人物的省级分布的统计分析,为比较准确地进行县/科年为单位的动态 研究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探讨清代全国进士的时空分布打下一定基础。
关键词:历科进士巍科人物清代省级分布作者沈登苗,浙江慈溪人,独立学者(邮政编码315300)。
一旧题重拾20世纪90年代后期,笔者在缪进鸿教授等的无私帮助下,撰写了《明清全国 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以下简称《关系》)一文。
文章明确提出并*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毛晓阳教授、江庆柏教授、侯美珍教授的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86杭州学刊2018年第1期翔实论证了明清全国人才中心随着科举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科举中心实质上就是教 育中心和文化中心,也基本上是人才中心的观点,为研究明清全国的区域文化与人 才分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并认为,我们在整体上对科举制度的客观性、选拔人才 的公正性、考试内容的智力性不应怀疑,对科举的教育功能应重新评估[1]。
以此文 为基础,笔者接着又写了科举与教育、人才方面的一系列论文[2],在学术界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把有关资料应用到其他研究中[3]。
撰写《关系》时,仅进士的 统计表格就有数百页,根本不可能把有价值的资料都反映出来。
故在后续研究中,我在引用并标注出处时往往说明:含未发表的统计资料。
这些后续研究成果,均收 人我的论文集《文化的薪火》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台湾成功大学的侯美珍教授来信热情鼓励,同时提出问题:关于进士人数的引 用(指《关系》发表后的若干引用),他人不能复查,影响了可信度,别人更不能 享用。
清朝进士地区
清朝进士地区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进士选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许多优秀人才得以涌现,为清朝政治、文化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进士地区是指进士及其父亲所在的原籍,也就是进士的籍贯。
进士地区在清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清代,进士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区域性和特色化的特点。
其中,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山东五省是进士数量最多的地区,被称为“五省秀才盛会”。
而在这五省中,陕西、河南两省是进士榜上人数最多的省份。
此外,江南地区也是进士较为集中的地区,主要包括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
由于地处沿海,江南文化底蕴深厚,所以这几个省份在科举考试中表现良好,江南进士数量也一直位居前列。
各地进士的质量、发展也有不同的特色。
河南进士数量虽然众多,但在科举考试中居中表现,而陕西进士虽然数量稍少,但是其质量比较高,陕西经常排名前列。
四川进士种类多样,不仅有经院录取,还有进士科和会试。
而浙江和江苏进士数量不少,但多数都是普通的进士,不乏精英,但不如陕西、湖北等省份的进士。
进士地区的特点主要由地理、人文、经济等各种因素所决定。
例如,陕西由于位于白蒲山的北面,地势险要,又因为历史上曾是皇家都城,文化传承深厚,所以其进士较为优秀。
而河南在清代时期经济比较发达,所以进士较多。
进士地区的特点也影响了清代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发展模式。
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进士地区的重要性被充分体现。
首先,进士地区是士族和望族的根据地,在其中建立门第,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进士地区为清朝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智慧,这对于清朝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进士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清朝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陕西宝鸡、湖北黄州等地政府均曾设立书院,培养大量的人才。
进士制度所塑造的“桃李满天下”的文化氛围,推动了社会的智慧积累,推进了社会的发展。
总之,进士地区在清朝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JournalofNorthwestNormal;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李润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平衡状态,清中期以后,江南沿海地区高,内地边远;[中图分类号]K249/252[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0 5 Vol142No11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李润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清中期以后,江南沿海地区高,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也说明内地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
[关键词]清代;进士;时空;分布[中图分类号]K24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162(2005)0120062207 清代科举制度,承明代而来,共延续了260年112科,考取满汉进士26848人,成为科举考试实施比较连贯的一个时期。
考察清代进士时空分布状况,对于研究清代进士群体、科举制度,探讨古代人才分布规律及人文地理,积极意义。
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学界的关注,,(1993年)、范金(1997年)、(1997年)、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1999年)等等。
本文拟以清代进士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考察清代进士群体分布状况及其特征。
朝、咸丰朝,按照降序排列,、道光、399,名,,乾隆五81人,是清代进士人数最少的一次。
略论清代陕西籍解元地理分布
略论清代陕西籍解元地理分布杨银权【摘要】清朝陕甘合闱时期陕西籍解元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这一时期的解元主要分布在西安府、同州府等关中地区,陕北和陕南的解元人数非常少,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究其原因,影响解元分布的因素非常复杂,既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也与学校教育机构的分布、行政设置、自然环境、交通道路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导致人才地理分布不均衡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所以,教育资源的不均状态,不仅在今天存在,早在科举时代就已经非常明显了.【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0)005【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清代;陕西;解元分布【作者】杨银权【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与状元、进士等其他科名获得者一样,一个时间段内解元的区域空间分布不仅能反映出该时间段内各府州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文风、学风、士风等等,而且,解元在各府州县的分布不均状况也与该省的行政设置、交通便利等密切相关。
很显然,导致人才分布不均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是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因为,人才首先来自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培养。
一个地区学校资源的优势必定导致人才占有方面的独特地位。
清代陕西共举行乡试94科。
这94科的时间范围是从顺治二年(1645)乙酉科开始,截止到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即陕甘合闱时期,并未包括光绪年间。
因为,从光绪元年(1875)开始,陕甘分闱。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在此期间的陕西开科次数与全国开科次数也不一致,主要是: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1]48、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科[1]48、同治元年(1862)辛亥恩科[1]707、同治三年(1864)甲子科[1]711、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1]715、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1]716、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科[1]990,共7科陕西没有举行乡试。
天、沔清朝时期进士小考
天、沔清朝时期进士小考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殿试),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明、清时,殿试通过后,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清朝距今不算久远,有关进士的资料非常完整,天沔籍进士情况大致如下:一、概况清朝从1646年开科以来至1904年废除科举考试的260年间,一共进行了112次殿试,天沔有54次金榜题名,接近50%。
湖北籍进士一共1232人,天沔籍进士91人,其中:天门54人,沔阳37人,占7.38%。
按2012年统计数据,湖北人口5779万,天沔人口分别为167万、153万,合计为320万,占5.54%,可见天沔籍进士比例远高于总人口比例,体现了本地区较高的教育文化水平。
其中天门人口占比2.89%,进士占比4.38%;沔阳人口占比2.65%,进士占比3.00%。
二、鼎甲盛世鼎甲是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清朝时期,湖北共有12人荣登鼎甲。
其中3名状元分别是黄冈刘子壮、天门蒋立镛、浠水陈沆;另外4名榜眼和5名探花分别出自钟祥、黄梅、江夏、天门、汉阳、黄陂、孝感。
都可谓人中豪杰、一代翘楚!刘子壮做官时间短,去世又早,但由于才气过人,在整个清代文人们都没有忘记他,为清代名状元之一。
刘子壮的同榜进士、曾任江南按察司副使和江西布政司参政的周体观在路过黄州时,不由得想起这位英才早逝的状元,情之所至,矢口成文,作《拨棹杂咏》诗曰:不见当年刘克猷,西风吹泪过黄州。
旧时江路能来否,落日招魂古驿楼。
被传为同窗友谊的佳话。
蒋立镛自其父蒋祥墀开始,及其儿子、孙子、曾孙五人皆高中进士。
其子蒋元溥于1833年中一甲第三名,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九江知府;其孙蒋启勋于1860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河南道御史、镇江及苏州知府;其曾孙蒋传燮于1886年中进士,任四川雅安县令。
陕西方言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结论怎么写
陕西方言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结论怎么写陕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一位大姓,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在当代全国近12亿汉族中,陕姓人群大约占了0.47%,即每一10000个中国人中姓陕的人至少在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4余万。
历史上陕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陕姓活动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期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陕西。
秦汉朝时陕姓已经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的陕姓已发展成为望族。
晋朝时在东南的江陕、浙江、安徽等地,南部的广东,已有了陕姓的足迹。
唐朝时陕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移民中的陕姓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北宋时陕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
明清两朝陕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陕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宋朝时期,陕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33位。
陕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陕姓总人口的43%。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二省的陕姓大约占陕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省。
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陕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陕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4位大姓。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品纯增长率是20%,陕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 9万。
广西为陕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陕姓人口的19%。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安徽、浙江、河北、江陕、山西,这六省的陕姓又集中了35%。
南方陕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陕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镜头。
宋、元、明600余年,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二大块陕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陕姓的分布和频率:当代陕姓的人口564万,排在全国第41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在这1000年中陕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四省区,大约占陕姓总人口的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古代科举中,进士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学界对进士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尤其是对于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方面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但是对于进士群体的姓氏研究却是鲜有涉及,只有寥寥几篇。
如,刘陆军《明清河南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及鼎甲者分布小计》o较为完整地罗列了河南进士的姓氏状况。
盛菊《清代安徽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0分析了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姓氏层次及地域分布的基本状态,并揭示其主要特点。
清代陕西省科举较前代发达,科举人物在数量上一直占据西北鳌头,在中国古代科举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以陕西为区域的进士姓氏研究至今未见,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基本状况进行梳理,揭示姓氏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为进士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社会流动频率等科举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视角,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从进士的姓氏地域分布入手,揭示其分布特点以及分布的原因,进而分析陕西人口在清时期在姓氏方面的分布状况和规律。
一、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构成研究范围是以陕甘分闲之后陕西政区,以江度柏《清朝进士题名录》[3]为依据,结合《陕西省志》等相关地方资料,经过统计清朝陕西进士为1031人,以姓氏为统领,二、进士数量在姓氏问分布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处理,1031名进士分布在168个姓氏中。
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准,对168个姓氏进行四个层次分析,一是进士大姓拥有20人以上,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赫、马10个姓,共有508位进士,占清朝陕西进士总量的%;二是进士常见姓,拥有进士数在8-20人之问,有吴、薛、孙、周、梁、高、党、徐、史、田、卫、侯、贾、何、阎、韩16个姓,总共186人,占进士%;三是拥有进士2-7人的进士,如韩、许、崔、白、屈等81个姓,276人,占进士总数%;四是仅有一位进士的进士稀见姓,诸如卿、游、单、符、楚、蒙等61个姓,61人,占进士总数% , 各个姓氏所有进士数相差很大,分布很不均衡。
既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郭、马、吴、薛、孙等大姓,每姓进士几}一人之多,亦有汝、晃、安、蓝、麒,遏、佘、培、鲁、谭、计等姓,每姓仅一人,其中张、土两姓人数最多,第一大姓为张姓,共有106位进士,占总进士数之比高达%,第二大姓土姓,共有进士105人,占清代陕西进士总数%。
第三大姓李姓,共75人,占清代陕西进士总数%。
所占人数比例较高,前l一姓氏共有进士455人,占清朝进士总数%。
张、土、李、刘、陈、杨、赵、雷、郭、马、吴、薛、孙等进士大姓氏进士人数较多,占清朝进士比例较高。
而晃、安、麒、遏、余、培、鲁、谭、计等61姓仅分别拥有一个进士,占清朝进士总数仅%,占有较少比例厂由此可知,清朝进士在姓氏层次分布上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由平均值的角度来看,清朝进士共1031人,分布于168个姓氏中,各姓氏所有进士数平均为人,只有37个姓的进士数高于平均数,但是拥有进士的数量为769人,131个姓进士数低于该均数,但是只有262人,这意味着%的姓氏所有进士占总进士人数量的%,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同样鲜明。
从社会学领域引入五等分法进一步考察姓氏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五等分法又称欧西玛指数,由英国学者佩什提出。
此方法是把总人口按照收入高低分为五等份,考察每一部分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
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即为收入不良指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
此方法主要用来分析人口社会差距,我们引用此方法来分析进士的层次分布不均衡状态,使得各姓氏进士数量层次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就能得到更加清晰的体现,将其168个进士姓氏按降序排列,分成各占20%的五等分,分别计算各部分姓氏所有进士数及所占比例,最高、次高、中问、次低和最低五个部分进士数分别为736,140, 78, 41和36人,占比分别是% } %% .%和%。
该组数据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各姓氏进士数量分布的不均衡状态,最高部分的33姓氏有736位进士,占比为%,而最低部分的36个姓氏只有36位进士,占比仅为%,最高部分是最低部分的倍,表明进士群体个姓氏之问进士分布不均衡状态较为严重,进士中各姓氏的分化趋势较为明显。
陕西清代进士姓氏特点的形成,与中国总人口姓氏分布规律密切相关。
由于“各类同姓人群的分布在全国早己定局”,从清代到当代陕西人口几乎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我们以袁义达等制《当代100大姓频率表》的数据作为基本参照,同时对照陕西当今姓氏分布,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进行对比考察。
陕西省这一个进士大姓全部位于100大姓之列,由此可见,姓氏大小直接决定其科举实力与进士多少,换言之,成为进士大姓或常见姓的主导h}因素是其姓氏总人口的数量与规模。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姓氏大小直接影响进士实力强弱,姓氏人数的多少影响成为进士大姓氏或者进士常见姓氏的主要因素。
三、进士姓氏的动态分布进士群体姓氏分布非均衡状态是就整体状况而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当中。
根据清朝政局发展特点,以及进士姓氏数据,清代进士变化规律以道光元年住821年)为界,将清代科举考试分成前中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朝,开科73次,后一阶段历道光、咸丰、同治与光绪诸帝,开科39次。
清朝陕西前中期产生进士629人,占陕西总进士数的%,后期进士402人,占比为%,与前中期相较,后期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一,和清代前中期相较,后中期进士群体人数有卜降趋势,但是姓氏几乎没多大变化。
前期629人分布于125个姓氏中,后中期402人分布于119个姓氏。
但就具体姓氏进士人数而言,仍然有一定变化,其中进士大姓中的土姓,前中期75人,后中期30人,前中期土姓取得进士功名人数多于后中期一倍,张、杨、赵也是如此情况变化较大,存在卜降趋势。
但也有个别姓氏存在进士人数前后期增加或者持平的情况。
如雷姓,前中期8人,后中期16人,增加一倍,上升趋势很明显。
而郭姓前中期与后中期取得进士功名人数相等,陈姓也是如此,前期后期进士人数相等,马、吴两姓前中期与后中期仅仅一人只差,严、催、程、杜、苏、武等这些姓氏进士人数在清朝前中期与后中期获取功名人数几乎持平,变化不是很大。
第二,姓氏集中度有弱化的趋势。
前中期有125个姓氏中,其中米、慕、裴、秦、等49个姓氏在后期未再获中进士,而孟、温、席、袁、吕、贾等25姓在后中期仅有一位进士。
但是在后期进士姓氏中则出现一些新的姓氏,计、蓝、安、韦等43个姓氏,在前中期无一人进士,在中后期则出现进士,所以清代后期进士共有119个姓氏,相较前中期减少了6个,降幅较小。
从表面看来,进士姓氏数目减少了,但如果充分考虑清代后期和前中期在开科数及进士产生数方面的差异因素,前中期每姓平均有进士人,后期姓均人,就进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来说,不但未随数目减少而加强,而是有明显的弱化趋势。
第三,与清代整体的进士姓氏排序相比,前中期及后期的姓氏排序有较大变动。
前中期排列前}一的姓氏分别是张、土、李、刘、杨、赵、陈、郭、周、马、卫、梁、孙、薛、雷、吴、党、史(其中张、土两姓氏卫并列第一,均为75人;周、马两姓卫并列第八,均为12人;卫、梁、孙、薛四姓为并列第九均为9人;雷、吴、党、史四姓卫并列第}一,均为8人),后期排列前}一的姓氏分别张、土、李、刘、陈、雷、郭、马、(郭、马并列第七均为12人)杨、赵、吴、徐(并列第九均为9人)、杨,均处于陕西进士}一大姓之中。
两者相较,杨由前期的第四位跌至后期的第}一位,周、卫、梁、孙、薛、党、史则跌出前}一位,而高、徐、赵诸姓则在中后期跻身于前}一列,这种排序变化反映了特定姓氏的进士数在不同阶段有明显的变动,而张、土、李等大姓氏依然排在前}一位。
说明在较大姓氏中进士数在清朝前后期变化不是特别大。
第四,两种发展趋向。
根据前后期所举行的科举场数,判定变动趋向的主要指标应该是两个阶段的进士数量,一般说来,一个姓氏前中期进士数应占其总数的60%左右,后期占比约为40%左右,如果其实际数量距离该比有较大差距,则说明该姓氏进士数在两个阶段产生了明显变动。
除前后两个阶段进士占比基本均衡外,主要有两种变动趋向,一是由少变多,表明该姓氏在科举及进士体系当中的崛起倾向,二是由多变少,意味着该姓氏在进士格局中逐渐衰落的倾向。
具有崛起倾向的姓氏主要有雷、马、吴、高、徐、田、何、谢、胡、姚、郑、段、宋等,其中雷、马、高、徐、田诸姓较为典型。
雷前期8人,后期则为16人,高前期4人,后期10人,徐前期3人,后期9人,后期开科少,但是雷、高、徐等姓进士人数后期则多于前期,说明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高姓进士14人,其中10人出于后期,崛起之势非常明显。
具有衰落倾向的姓氏主要有张、土、李、刘、陈、杨、赵、薛、周、卫、米、慕、荆、裴、申等姓,其中又以张、土、李、刘、赵、周、卫诸姓最有代表性。
张姓前中期有进士75人,高居各姓之首,而后期31人,虽然也居于各姓氏之首位,但是人数明显卜降,土姓也是如此,前中期75人,后中期30人,人数卜降一半,杨姓前中期23人,后中期则h降为9人,虽未跌出前l一,但是h降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卫姓卜降最为明显,前中期9人,后中期则无一人获取进士,从中后期姓氏中消失。
将姓氏动态分布趋势与陕西进士分布结合考察,其意义更为明显,部分姓氏进士数的增减,直接影响进士区域分布。
韩城地区曾经有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在明清时期进士人数众多,清代韩城共有进士69人,其中前期52人,占清朝全省进士总数%,后期进士17人,占全省总数%。
与韩城进士衰落有关的主要和卫、解、张三个姓氏进士衰落有关。
卫、解、张三个姓氏进士人数在后期出现卜降,韩城卫姓在清朝前期共有7位进士,后期无一位进士出现,解姓氏进士在清朝前期2位进士,后期无一位进士,解姓家族在明末清初取得进士功名人数较多,清朝时期顺治年问出现两位进士之后再未出现进士,解姓家族在清朝出现明显衰落趋势;张姓也是如此,前期张姓氏共6位进士,后期同样无一位进士,衰落趋势比较明显。
雷姓崛起在朝邑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前期仅一位进士,后期出现6位进士,崛起趋势明显,提升雷姓进士在朝邑地位的比重,使得朝邑地区在清朝前后期进士人数几乎持平。
路姓进士崛起在整厘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前期路姓氏仅一位进士,后期出现了4位进士。
对于进士姓氏方面的动态研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分析出进士的社会流动水平,从而探讨明清时期我国科举开始对平民的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