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获取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和主要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

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爆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讨论过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小组内讨论,整理出各自的观点和答案。
3.分享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四)课堂练习
1.列出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描述其影响。
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3.比较辛亥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的不同之处,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未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局限性,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哪些?
b.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
c.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d.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影响?
3.主题探讨法:围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他们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4.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氛围,增强其对历史事件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
5.课后拓展法: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辛亥革命相关论文或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向家人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家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4.视频观看:推荐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等,让学生在视觉影像中进一步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视野,提高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回顾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生:1894年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创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在这一政党的指引下,1895-1911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多起武装起义,但1911年10月之前的革命大多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但对革命志士来说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1911年10月将革命推向高潮。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讲述新课: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一个多世纪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师解释课题: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是指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师展示材料:内忧外患,帝制飘摇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

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

教学设计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3: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武昌起义的相关视频资料,结合本课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引导学生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学习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浮雕,反映的是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英勇杀敌、勇往直前的场景。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

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同样以失败告终。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能成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讲授(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展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示意图》。

提出要求:结合教材第42—43页文字,表格归纳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名称时间革命党人地点影响萍浏醴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以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浙皖起义1907年秋瑾、徐锡麟安徽安庆、浙江绍兴—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广西镇南关—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广东广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2.教师讲解:1911年4月27日,由于情况变化,在起义尚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幸亥革命教案初中

幸亥革命教案初中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众疾苦,清政府腐败无能。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8课,自主阅读“辛亥革命”部分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和完善。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 完成教材第8课“思考与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18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8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8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18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人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学法:合作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这三方势力如何格斗角逐,为什么历史最终走向了革命?(设置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讲授新课危机中的选择一一民心之变1.体制内改革:1901年新政和1906年预备立宪【展示材料】材料一:据统计,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办工厂总数有340家,平均每年设厂数为31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达5600万元,平均每年新增资本510万元。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想依靠这些新军来镇压革命、维护统治,然而多数地区的新军却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对象,是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主要战斗力量一一摘录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1909年全国各类学校达59177所,留学日本者有5000多人。

辛亥革命前具有世界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达20万人左右。

这个群里爱国心强,思想早熟,组织能力强。

一一吴于厘、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结合新政内容和材料,思考:清末新政对20世纪初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史料实证素养,帮助学生理解清末新政为什么从一场自救运动变成了自我毁灭。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八)板书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整合、把握程度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讲究技巧性、艺术性,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目的。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9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9课 辛亥革命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国家挺身而出的理念!二、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II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材料:“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一一习近平【新课设计】回忆:19世纪末,当越来越多的人希冀通过改良的方式拯救祖国于危亡之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行者开始了革命救国的伟大尝试,根据上节课学习,回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做了哪些准备?(学生回答)宣传革命思想、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形势一日千里!革命救国逐渐成为时代主旋律,以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代表的革命志士掀起了表表烈烈的反清斗争!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42、P43页文字,完成以下表格一、革命志士的奋斗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观看剪辑视频“革命志士的奋斗.出示材料:材料一:徐锡解临刑前,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终年34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