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二】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沪科版初二全册物理教案:看不见的运动
沪科版初二全册物理教案:11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二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本课应采纳形象生动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去展开教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明白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说明。
(3)明白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明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依照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探究微观世界隐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说明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欢乐。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直截了当感知的现象,估量无法直截了当感知的事实 [来源:学+科+网] 实验探究法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红墨水、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一、引课由《徒弟出师》故事引出新课二、新课讲授◆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课前预备(一)、分子间是否有间隙1、猜想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生:(1)固体、液体的分子可能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的,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隙。
(2)固体的分子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液体和气体具有流淌性,它们的分子可能是运动的。
师:同样我们从气体分子、液体分子、固体分子三个方面研究.第一我们研究气体、液体分子间有间隙吗?2、设计实验(1)学生分组实验1:气体分子间有间隙吗?学生用压缩针筒内的空气(2)学生分组实验2:液体分子间有间隙吗?[来源:学*科*网]设计实验:在量筒中加入4ml左右的水,再在量筒中加入酒精至10ml的位置,摇动量筒底部,混合酒精和水,观看混合后总体积是否还有10ml。
(3)课件展现:研究固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实例介绍。
将机油装入一个壁专门厚、相当牢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那个压强相当于子弹出膛前枪膛里压强的100倍),结果发觉钢筒“流泪”了,也确实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看不见的运动》的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并感受到那些看不见的运动,如分子的运动、磁场的存在等。
一、设计意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感受看不见的运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运动和磁场存在的基本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和磁场存在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分子运动和磁场存在的基本概念。
难点:观察并理解看不见的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屑、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放大镜等。
五、活动过程:1.情境引入: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到看不见的磁场的存在。
2.实际操作:孩子们自己尝试使用磁铁和铁屑,观察并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
3.游戏互动:我设计了一个“寻找分子”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分子运动和磁场存在的基本概念。
难点:观察并理解看不见的运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拓展延伸方面,我让孩子们在家中尝试寻找其他看不见的运动,如风、水流等,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和大家分享。
这样既能巩固他们对看不见的运动的认知,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理解并感受看不见的运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看不见的运动》的活动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孩子们对看不见的运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他们对分子运动和磁场存在的概念感到新奇,这种好奇心和兴趣是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索的基础。
看不见的运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看不见的运动-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继承初中物理的学科思想,学习了解力、功和能等概念。
2.学习了解看不见的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部分,了解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本次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力、功和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了解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难点1.看不见的运动不易被察觉,需要借助科学实验进行解释和探究。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看不见的运动所涉及的力学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看不见的运动是指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观察到的运动,如声音、电磁波、光线等。
讨论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雷达、医学成像等。
2. 概念理解力:力是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物理现象,在运动学中属于矢量量。
向学生展示力的公式F=ma,并进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概念。
功:功是指物体在受到一定力的作用下,由于路径上的各种几何因素,而产生的能量改变。
主要分为正功和负功两类。
能:能是指物体在运动或变形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能量,分为势能和动能两种。
而能的守恒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力、功和能的概念,了解不同物体间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响,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4. 案例分析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带领学生分析研究电梯升降的原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能、功和力的理解。
随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电磁波和光线等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互相分享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5. 总结评价在教学结束前,引导学生整理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和体验,并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困惑,以便在下次课程中进行解答。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看不见的运动和力、能、功等物理学概念,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1.2看不见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的《11.2看不见的运动》。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的运动和扩散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通过实例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扩散现象:解释扩散现象的实质,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导致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
3. 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探讨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分子运动速度和扩散速度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扩散现象的实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酒精灯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茶水变凉、香水弥漫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实例讲解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轨迹,验证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理论。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选择和简答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
六、板书设计11.2 看不见的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实例:茶水变凉、香水弥漫等速度与温度关系扩散现象实质:分子无规则运动导致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影响因素:温度、压强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答案:略2. 简述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在设计这节《看不见的运动》的物理课,我的意图是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互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扩散现象,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分子间的无规则运动。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描述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特征;2)解释扩散现象及其说明分子运动;3)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分子运动的差异。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特征与实际观察到的扩散现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点,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和其与温度关系的复杂性。
一、情景引入(5分钟):我会向学生展示一段分子运动模拟实验的视频,让他们看到在不同温度下,染料分子如何进入水中的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能看见分子的运动吗?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分子?”二、实验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温度下,染料溶液在水中扩散的情况。
每组都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并用记录表记录实验数据。
三、知识讲解(10分钟):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我会向学生讲解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特征,以及扩散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讨论交流(5分钟):学生将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与理论讲解进行对比,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的联系。
五、难点解析(5分钟):我将重点解析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和温度对其影响的具体机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学生将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思考分子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学习,理解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特征和扩散现象;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和温度对其影响的具体机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理解分子运动的科学原理,还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的设计:我选择了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分子运动模拟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一个直观的背景,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准备。
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教案:11.2 看不见的运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的11.2章节,章节为“看不见的运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实例;3. 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4. 探究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2. 让学生掌握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实例,能够运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相关问题;3. 让学生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温度变化来解释分子运动的规律;4. 通过探究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实例;3.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4. 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分子运动实验装置、温度计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运动现象,如香气四溢的饭菜、湿衣服变干等,引发学生对分子运动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a. 讲解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如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速度与温度关系等;b. 通过实例讲解扩散现象的原理,如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现象;c. 讲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如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的分子运动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讨论与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分子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实例;3.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4. 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的分子运动现象,并举例说明;2.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并得出结论;3. 请运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更快变干。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初二物理沪科版八年级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关于"看不见的运动"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一些运动,但它们确实存在,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理解: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我们看到的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的选择会影响我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如尺子、球等,以及一些学具,如纸飞机、小车等。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课题。
我会让学生观察一个静止的物体,比如一张桌子,然后我会迅速移动桌子,让学生看到桌子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即使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物体的运动,但通过其他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它的运动。
然后,我会引入参照物的概念。
我会让学生观察一个球,以桌子为参照物,球是静止的;然后我会让学生以地面为参照物,球是运动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会影响我们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认为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我会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这个概念。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上,我会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哪些情况下会遇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关于"看不见的运动"的物理知识,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感受到即使无法直接看到物体的运动,但通过其他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11章第2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案: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一、教学内容(1)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2节《看不见的运动》。
(2)详细内容:① 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② 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③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运动与扩散现象,掌握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能够运用分子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的运动特点,布朗运动的形成原因及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布朗运动的现象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酒精的气味传播等。
2. 知识讲解:(1)分子运动的看不见的特点,引出扩散现象;(2)讲解布朗运动的形成原因,展示布朗运动的实验现象;(3)分析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得出分子运动的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分子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分子运动与布朗运动的知识。
5. 知识拓展:讨论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1.2 看不见的运动分子运动:看不见的特点、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形成原因、实验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影响分子热运动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 Example: 厨房里煮饭时,香味弥漫整个房间。
这是因为食材中的气味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域(煮饭的锅)向低浓度区域(整个厨房)扩散,直到达到平衡。
2. 简述布朗运动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或气体中悬浮微粒受到分子碰撞的不平衡力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
它反映了分子热运动的存在,对于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温度如何影响分子热运动。
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教案:11.2 看不见的运动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1.2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分子的运动,特别是扩散现象。
学生将学习到分子是如何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的,以及如何通过扩散现象来观察这种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 扩散现象的解释3. 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子是如何进行无规则运动的。
2. 学生能够解释扩散现象,并了解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3. 学生能够分析影响扩散速度的各种因素。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扩散现象的数学描述。
重点: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掌握扩散现象的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分子运动的动画和实验过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扩散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香味会弥漫整个教室?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可能原因。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2. 扩散现象的解释:当两种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它们的分子会互相进入对方,形成混合物。
这个过程叫做扩散。
3. 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温度、浓度梯度等。
三、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数学描述。
例如,一个理想气体中的分子在单位时间内与容器壁碰撞的次数与分子速率和容器壁面积的关系。
四、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利用实验数据来分析温度对扩散速度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设计应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原理和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香味会弥漫整个教室。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温度对扩散速度的影响。
沪科版-物理沪科八年级教案11.2看不见的运动
内容
课题
§11. 2看不见的运动(共1课时,第1课时)
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扩散的规律。2、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如图11-15和图11-16所示,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后得出
结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实例。
教师补充:闻到花香、炒菜入盐、盐鸭蛋入盐、墙角长期堆煤刮去墙壁表面内里有黑色的煤粉等。
(三)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学生分组实验,如图11-17和图11-18所示,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启发: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肉眼看不见分子,怎样才能知道分子在还是没在运动呢?板书课题。
二、 新课教学
(一)分子间有空隙吗
学生分组实验,如图11-14所示,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类比说明:绿豆与黄豆混合、油菜籽与绿豆混合等。
(二)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后得出
结论。
教师补充:荷叶上露珠融合、打气筒打气时要用力等。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状态,加深对分子运动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三、练习巩固
课后练习题和基础训练,教师据反馈情况讲解,使学生熟练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初步形成能力。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23作业第1、2、3题。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1.2看不见的运动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1.2 看不见的运动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看不见的运动》的课程,旨在引导孩子们了解和认识那些看不见的运动,如分子运动、电子运动等,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让他们感受到这些看不见的运动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其中,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难以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运动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分子运动模型、电子运动模型、实验器材等。
通过这些教具和学具的使用,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现象,如蒸发、摩擦起电等,引导孩子们了解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运动。
第二步:展示。
通过分子运动模型和电子运动模型的展示,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基本概念。
第三步:实验。
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感受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影响。
第五步:拓展。
引导孩子们思考和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会遇到一些重难点,如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概念、实验操作等。
我们将重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
通过这节《看不见的运动》的课程,我们相信孩子们将能够了解和认识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基本概念,感受到这些看不见的运动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分子运动和电子运动的基本概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2看不见的运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课设计11.2 看不见的运动11.2 看不见的运动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全部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2.能辨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看法进行解说。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分子热运动的看法;2.分子间存在互相作使劲。
【教课难点】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前准备100mL量筒2只,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2只,同样容积的空广口瓶2只,250mL烧杯2只,冷、热水适当,滴管一只,红(蓝)墨水一瓶,注射器一只(5~10mL),染色酒精50mL,水50mL,毛玻璃2片,一段细铁丝。
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如何摆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仍是像墙同样密不漏风呢?问题提出后,老师依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察看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得见水和酒中的缝隙吗?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分子间有缝隙以下列图,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第一个实验研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淆后的整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处。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比较。
实验结果是整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掉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由。
假如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为何?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缝隙。
问: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研究点二分子的运动1.各小组将空瓶口瞄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以下列图,按第二个实验研究做),-1-/3抽去中间的毛玻璃,察看空瓶中能否有棕色的气体。
2.以下列图,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察看墨水能否散开,哪个散得快。
请学生回复察看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由。
扩散: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得快。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_《看不见的运动》学习指导书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分子状态.3.能利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分子间有空隙分子热运动阅读课本第219、220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填空:1.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__小__.这说明分子之间__存在空隙__.2.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会彼此进入对方,这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__在永不停息地运动__.3.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香皂的分子运动到鼻子里去了__.【实验1】往装有50 cm3水的量筒中注入50 cm3的染色酒精,比较预计得到的总体积和实际得到的总体积,你发现了什么?__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__.实验结果表明__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__.【实验2】气体分子的运动1.抽掉玻璃板,过了一会儿,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__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__.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__不能倒过来,这样才能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的运动不是因为密度较大(重力较大)引起的__.3.既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为什么在实验中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会上升到上方的空气中,而使空气的颜色发生改变?该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__因为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这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_.【实验3】液体分子的运动将一滴蓝墨水滴入一杯热水中,稍等一会儿,看到的现象是__整杯水都变蓝了__.该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__墨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__.【实验4】在分别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两杯水中墨水的扩散现象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__热水杯中的水很快就变红了,说明分子运动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__.1.以上实验说明: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扩散越快.2.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是扩散现象.3.分子热运动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同.1.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__扩散__现象.2.往一杯水中放入一些糖,过一会儿,水变甜了,这一现象说明物体的__分子__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的温度越高,水越快变甜,又说明了分子扩散现象与__温度__有关.3.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的是(D)A .在一杯热水中滴入两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红了B.向教室地面喷洒消毒药液,在教室内能闻到药味C.炒菜时,香味四处飘逸D.狂风卷起地面上的尘土分子间的作用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阅读课本第221、222页的内容,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图是分子作用力模型:分子之间既有__引力__又有__斥力__,当分子距离很小时,__斥__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距离稍大时,__引力__起主要作用;如果分子间距很大,则作用力__十分微弱__.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分子间作用力形状体积能否流动固体较强固定固定__不能流动__液体较弱__不固定__ 固定__能流动__气体很弱__不固定__ __不固定__ __能流动__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__因为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使得分子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运动,所以固体和液体总保持一定的体积__.2.教材中图11-17能说明什么?__分子间有引力__.3.分子间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__这是因为分子间还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__.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__引力__又有__斥力__.设分子间的平衡距离为r0.则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引力__大于__斥力,表现为__引力__;当r<r0时,引力__小于__斥力,表现为__斥力__;当r=r0时,引力__等于__斥力,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当r>10r0时,作用力可忽略不计.1.关于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C)A.矿石被粉碎成粉末,说明矿石分子很小B.有时很难拔出热水瓶塞子,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污水排入池塘后不久,整个池塘水被污染了,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D.压缩弹簧需要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2.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D)A.盐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3.物质有三种存在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小的是__固态__,分子间作用力最小的是__气态__,体积不变但没有确定形状、且具有流动性的是__液态__.4.常言道“破镜不能重圆”,这是由于镜子被打破后,再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绝大多数分子之间距离变__大__,分子之间几乎没有__分子力__的作用.5.钢铁公司在制造钢铁零件时,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并适当加热,这样碳分子就可以较快地渗入到零件的表层,试用所学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当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时,碳分子会运动到钢铁零件的表层.当升高温度时,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碳分子填充在铁分子间,使分子与分子之间接触紧密,有更多的分子间作用力作用在那里,所以表面的强度更大了.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练习部分.。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1.2《看不见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空隙等。
2.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掌握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热胀冷缩、扩散等,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热胀冷缩、扩散现象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运动的实际存在。引导学生关注分子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1.2《看不见的教学内容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1.2节《看不见的运动》。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分子运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热胀冷缩、扩散等,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实验情境,如不同温度下的分子运动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体验分子运动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新版)沪科版
问题:请解释电磁运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解答:
电磁运动与电流密切相关。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电流有作用力。例如,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导线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导致导线发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电磁运动。电磁运动在许多应用中都有重要作用,如电动机、发电机等。
题型五:看不见的运动与生活实例的关系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分子运动、地球运动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看不见的运动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作业反馈:
a.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解题思路不清晰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b.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c.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讲解,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d.鼓励学生进行作业反思,总结自己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题型三: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的关系
问题:请解释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之间的关系。
解答:
地球公转是导致四季更替的原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轴倾斜,使得不同季节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例如,在北半球的春季和夏季,地球公转使北半球更接近太阳,因此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气温较高;而在北半球的秋季和冬季,地球公转使北半球远离太阳,因此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小,气温较低。
3.实践与探究:
a.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看不见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11.2看不见的运动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明珠,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培养。
在这节课中,我将以“看不见的运动”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实践操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微观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现象,知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增强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现象,知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显微镜、分子模型、原子模型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微观世界运动现象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微观世界中的物体在运动吗?他们是怎样运动的?”2. 实践操作(10分钟)分发显微镜,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微观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微观粒子的运动现象,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3. 互动讨论(10分钟)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讨论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以及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
4. 创意绘画(10分钟)根据观察到的微观世界运动现象,让孩子们用画笔和彩纸创作一幅微观世界运动图。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现象,知道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的区别。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互动讨论和创意绘画环节的表现,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成因。
(3)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难点:应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问题猜想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你知道物质的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分子是否运动?分子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分子很小,也很轻,肉眼是看不见的,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以上问题的正确答案了。
二、新课教学1、分子间有空隙吗?实验步骤:(1)在两个量筒中分别装50㎝3的水和酒精。
(2)往装有50㎝3水的量筒中注入50㎝3的染色酒精。
(3)预计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观察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均匀后,读出混合后的总体积。
(5)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实验中应注意的是(1)倒水时,要小心,要倒干净。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相平。
请比较表格中你预计得到的总体积与实际得到的总体积,你发现什么?【答案】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应比预计的要小。
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液体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间隙。
将机油装入一个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这个压强相当于子弹出膛前枪膛里压强的100倍),结果发现钢筒“流泪”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
学生分组实验:将针筒的活塞拉到最上端,针筒中充满空气,用手将针筒嘴按住,往下推活塞,针筒中空气被压缩。
该现象表明了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看不见的运动
课型课时:
采用猜想→实验→再猜想1课时完成知识传授。
教学策略:
在回忆物质组成知识的基础上,由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这些微粒在物体中是怎样组合的呢?将学生的思维拉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上。
教具学具:
分8组实验:每组器材为100ml量筒2只,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2只,相同容积的空广口瓶2只,250ml烧杯2只,冷、热水适量,滴管一只,红(蓝)墨水一瓶,注射器一只,(5~10ml)染色酒精50ml,水50ml,毛玻璃2片,一段细铁丝。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已知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但是同学们想过没有,组成物体的这些微粒是怎样排列的?是像士兵的队伍还是像墙一样密不透风呢?
问题提出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在黑板上画简图,并请出同学们观察桌上的装有50ml酒精和50ml水的量筒,问学生看见水和酒中的空隙吗?
生答:……
2、新课教学:
板书:看不见的运动
探究一:分子间有空隙,请同学们按P149实验探究做实验,要求将水倒入酒精中,倒入前,请各组猜想混合后的总体积并记录在课本的空白片。
比较实验结果,并与猜想的结果对照。
实验结果是总体积没有100ml,那么少的那些体积跑到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猜想原因。
如果猜不出,老师提示:往一堆鸡蛋里撒一把细沙子,你能看见细沙吗?
为什么?直到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分子间有空隙。
板书:一、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师问:组成物体的微粒都在原地不动吗?请猜想。
探究二:分子的运动:
①各小组将空瓶口对准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口(按P150图9-12)抽去中间的毛玻璃,观察空瓶中是否有棕色的气体。
②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墨水是否散开,哪个散的快。
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二、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温度高时扩散的
快。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存在间隙。
②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①请同学们把细铁丝拉长一点,说明用力情况,容易吗?
②将注射器中入筒水,用手堵住针筒嘴,用力推活塞,容易推动吗?(与空气相比)
请同学说明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板书:
⑴、固体:分子靠的很近有规律的紧挨在一起。
所以,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⑵、液体:分子靠在一起。
在一定限度内,分子能运动或滑动,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
⑶、气体:分子离的比较远,能自由地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