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卫立煌按兵不动拖死几十万国军精锐

合集下载

辽沈战役卫立煌表现_辽沈战役重要角色有谁

辽沈战役卫立煌表现_辽沈战役重要角色有谁

辽沈战役卫立煌表现_辽沈战役重要角色有谁重庆谈判破裂后,国共开始了三年的内战。

在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最早进行的战役。

那辽沈战役卫立煌有何表现?下面是为你搜集辽沈战役卫立煌表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辽沈战役中的卫立煌,实行坚守不出的战略,他把重兵放在沈阳,虽然东北各地的城市告急,但是卫立煌不派兵去营救。

蒋介石对于卫立煌的战略决策十分失望,屡次指示卫立煌出兵解各地之围。

卫立煌认为,只有坚守住几个大城市才可以保住东北,如果派兵与解放军作战,那么必然在东北要分散军队,会被解放军各个击破。

蒋介石非常不满意卫立煌的策略,他亲自到北平督战。

卫立煌派出廖耀湘为代表去听取蒋介石的指示。

蒋介石提出只派少量军队驻守沈阳,大部分军队由廖耀湘指挥,南下锦州,与解放军进行决战。

卫立煌明白了蒋介石的意思,蒋介石是要解除自己的兵权,这个时候的辽沈战役中的卫立煌已经变相地退出了指挥部。

解放军重兵围困锦州的时候,蒋介石命令卫立煌携沈阳的守军前往锦州救援,卫立煌拒不执行命令,认为沈阳的兵力只能自保,如果去救锦州,那么沈阳也会丢失。

蒋介石无法,只得派遣葫芦岛的兵力前往锦州救援,但是锦州在没有等到救兵之前已经被解放军攻陷了。

锦州失陷后,沈阳与葫芦岛相继失陷,卫立煌携带家眷回到南京。

蒋介石将东北失败的责任加到了卫立煌身上,卫立煌被关押到监狱。

辽沈战役中的卫立煌没有错,却要为蒋介石做替罪羊。

卫立煌简介卫立煌,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将领,而且等级颇高,有着“虎将”的著名称号。

当然,称号确实不假,他在中原大战等多个战役中,建立了无数的军功,称号当之无愧!他曾被日军最高司令称为“支那虎将”,而且被多人评为最能干的人。

在1897年,正是卫立煌出生的年代,那时,他的父亲还是清朝的一位官员,家中虽不富裕,但是温饱却不是问题。

后来,卫立煌生长的地方发生了瘟疫,他的父亲就因此离世,家中的担子全都放在哥哥一个人的身上,只能靠哥哥一人打工养活整个家。

从卫立煌简介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是如何成长的。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评价“101”:1949年之前,功大于过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评价“101”:1949年之前,功大于过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评价“101”:1949年之前,功大于过作者:闪闪2007年,过往的风潮已经冷却,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林彪传》一书。

书里复盘了辽沈战役真实的战斗经过,点出了林彪的谨慎和主席的果敢,真正写清楚了二人的战略战术角度问题。

主席晚年回忆辽沈战役,对林彪的评价是:“在1949年之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而本文带来的内容,便是真实的辽沈战役,林彪在开打之前的思维变化,政委和参谋长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一)林彪认为汽油短缺,暂时不能打决战,犹豫是否攻锦州先从敌军的角度来看,从1946年到1948年,东北三次更换总司令,杜聿明和陈诚接连败下阵来。

卫立煌走马上任,采用最谨慎的守城战术,蒋氏怒骂是“乌龟战术”,要求60万的蒋军部队,尽快改变决策,尽快撤出东北……然而,以卫立煌为首的东北指挥层,多数不买蒋氏的账,认为蒋决策错误,暂时守城、整编部队才是上策。

从卫立煌的角度来看,倘若唐突撤出东北的话,极有可能被对面的东北野战军打残。

(卫立煌)再看我军这边。

得知敌军守城不出,延安高层敏锐地察觉到,似乎大决战的时刻来了,绝不放六十万敌军离开东北。

林彪眉头紧锁,他在犹豫要不要决战,虽然明知道敌军已不足60万,却担心自己能否一口吃掉?主席希望先打锦州,抢占战略制高点,一把灭了东北敌军主力;而林彪思考许久,决定先打长春,等以后实力强大了,再去打锦州。

1948年4月18日,东野的七位决策层成员林、罗、高、陈、李、刘、谭开会,决定兵发长春。

共九个纵队集结完毕,分别负责主攻和打援,并把此战术安排,报到了延安。

主席希望打锦州,认为那里才是东北的关键之所在,他已经多次明里暗里地指示林彪,打锦州才是上上策。

可如今东野要打长春,主席虽然同意这一方案,却较为委婉地给出了意见:同意打长春……如果打别处,你们说这困难那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林彪自然能看出主席的意思,而他依旧决定打长春,于是在同年的5月份,派出了两个纵队,试探长春的敌军防御。

关于三大战役的详细介绍

关于三大战役的详细介绍

关于三大战役的详细介绍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三大战役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三大战役的详细介绍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1] 。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1] 。

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2] 。

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2]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人员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乘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辽沈战役历史背景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3]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杜聿明一、从陈诚的雄心勃勃谈起当1946年下半年起到1947年上半年止,人民解放军已经击退了蒋介石数百万军队的疯狂进攻,并消灭了蒋军100多万,迫使蒋介石转入全面防御的时候,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加深。

各级高级将领及部队长如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杜聿明等均对陈诚表示不满。

因为他自任参谋总长以来,飞扬拔扈,任用私人,排除异己;装备补充,多偏重他的嫡系部队,而对其他各部队多予克扣留难;以至众怨沸腾,议论纷纭,造成大部分失业高级将领在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灵前“哭灵”的事件。

当时蒋管区社会秩序败坏,军纪废弛,曾流行着“军官总”、“青年从”、“伤兵院”、“国大代”、“新闻记”等所谓五毒,到处闯祸。

蒋介石也渐渐发现陈诚既不得军心,又指挥无能,就把蒋军种种败坏和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首先收回他的人事权,接着又收回他的军事指挥权,由蒋亲自指挥。

于是陈诚感到他当参谋总长,只能管补给而不能管人事,也对蒋介石私下埋怨。

记得有一次我向陈诚请示时,陈满腹牢骚地说:“你向老头子(指蒋介石)请示好了,我这个总长只是补给司令,其他我管不着。

”正当这时,各方盛传陈诚将去东北。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在1947年4月曾对我说:“陈诚这个家伙现在窘极无聊,出坏主意。

据可靠的消息说: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想来东北出出风头,挽回他的面子,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

我走了你也难顶他,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

”以后人民解放军大举进行夏季攻势,围攻四平街,风传陈诚来东北之声反形消沉。

及7月1日人民解放军夏季攻势以束,反动派宣传“四平街解围大捷,消灭敌人十万”。

7日蒋介石发布“戡平共匪叛乱动员令”。

8日我离开东北拟出国治病(以后未去),陈诚12日即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并到诚岭向新六军“授勋”,以资拉拢。

这时,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认为陈诚势将来东北接他的事,即连上蒋介石七封信辞职。

据熊以后在上海对我说,蒋一再复信抚慰,勉以国事为重,继续主持东北,决不更动东北人事。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12⽇⾄11⽉2⽇,中国⼈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战役之⼀。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了重⼤变化。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约五⼗五万⼈,⼈民解放军已达⼀百零三万⼈,东北地区百分之九⼗七以上的⼟地和百分之⼋⼗六以上的⼈⼝已获得解放,⼈⼒物⼒充⾜。

蒋介⽯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地区,采取集中兵⼒,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针。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针。

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三个师,七⼗余万⼈,1948年9⽉12⽇发起辽沈战役。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

⾄10⽉1⽇,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海关三个地区。

2⽇,蒋介⽯飞抵沈阳,抽调⼗⼀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个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

10⽇,东进兵团向塔⼭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

14⽇,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万余⼈,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参见彩图插页第150页)。

蒋介⽯于15⽇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即突围。

17⽇,国民党六⼗军在曾泽⽣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阶段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

辽沈战役的真相

辽沈战役的真相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打锦州阻挡援军所以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

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

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打锦州阻挡援军一般来说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个奇迹,解放军8个师顶住了国军11师还有海空军的海陆空立体化攻击,是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场阻击战,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国军攻下塔山那才是一个奇迹。

1948年秋季,四野发动了解放全东北的大战役,就是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关门,关闭锦州这扇东北通往关内的大门。

这个计划有一个危险性就是如果四野攻击锦州的部队顿兵坚城之下,那么国军从海上,从华北,从沈阳大举出动的援军就有可能夹击在锦州周围地区的解放军四野部队,造成被动形势。

所以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

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

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可是卫立煌阻止不了华北援军,华北国军成了锦州城里国军眼泪麻麻的翘首盼望的对象。

担任塔山地区阻击战任务的是四野4纵、11纵和热河独立4师、6师和炮兵旅,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

国军在华北到处搜刮最后拿出了11个师,分别是第92军21师、62军、39军两个师、54军和暂编62师、独立95师。

辽沈战役最大卧底:卫立煌

辽沈战役最大卧底:卫立煌

辽沈战役最大卧底:卫立煌卫立煌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卫立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

1938年,卫立煌访问延安时与毛泽东的合影。

卫立煌卫立煌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卫立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

而要解开这一谜团,须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剿共”遭遇“西安事变”卫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于合肥,祖父两辈为贫农。

1911年武昌起义,不满15岁的卫立煌应征新军。

大革命受挫后,他转道武汉,加入湘军,成为职业军人。

后经民主革命人士介绍,赴上海加盟孙中山讨伐袁世凯队伍,成为孙中山的卫士。

北伐战争中,卫立煌屡立战功,成为最年轻的“小营长”。

骁勇善战的卫立煌,多次与红军作战,“剿共”曾给他“荣誉”,也给他悔恨。

1926年,卫立煌就任师长,但因未出生浙江且不属于黄埔系,难以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只是蒋嫡系中的“杂牌”,二人由此芥蒂丛生。

尽管战功显赫,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但卫立煌并未获得实权高官。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陕甘宁边区总指挥”,再次充当“围剿”红军的工具。

然而,“西安事变”枪响,让他们成了阶下囚。

当时,卫立煌南京政府的随员家眷等四五十人,被囚禁在西京招待所。

卫立煌知道,自己“反共”闻名,必死无疑。

然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共产党不计前嫌。

对此,卫立煌感慨万端,从此走上人生新起点。

喜结中共高层1937年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个月后,更名为第18集团军,隶属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的第二战区序列。

阎锡山面对复杂局面,将作战指挥权交给前敌总指挥卫立煌。

这样,卫立煌成了八路军的名义“上司”。

1939年忻口战役后,卫立煌三次与周恩来聚会。

论卫立煌将军的抗日人生

论卫立煌将军的抗日人生

论卫立煌将军的抗日人生摘要:卫立煌将军一生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是国名党军中难得的一位抗日名将。

然而,他却经常惹恼蒋介石,导致被削去实权。

一次又一次的被蒋介石重新任命,足以看出卫立煌将军的才能。

卫立煌将军在南口激战,太原会战,远东战场中显露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一颗热爱中国的心。

他,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缅怀。

关键词:卫立煌;南口激战;太原会战;远东战场;爱国的心卫立煌将军是国民党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

他的一生涵盖了辛亥革命到第二次国共内战,尤其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他,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中国形势危急。

卫立煌将军在庐山会议中说了这么一番话,“我们是军人,保国卫民是我们的天职。

目前人民一致要求联合抗日,我非常同情。

我们要作走上抗日前线的准备。

”语气铿锵有力,从中我们看到了一颗赤诚的,迫切想要保卫中国的心。

这种气魄在当时的国名党军中,实属难见。

兴许,在现在的国人中,这种气魄已经濒临灭绝了。

1937年7月底,日军大举进攻平津。

卫立煌主动请缨北上,守卫家园,在南口与日军激战。

从8月19日到9月10日,卫立煌各部均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后来,日军调集重兵,企图围剿当时被日本称为“支那虎将”的卫立煌。

在面对敌人的三路包围,卫立煌利用地形,从日军的间隙中穿行,和日军比拼速度。

在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军队时,卫立煌不胆怯,不害怕,显示了其临危不惧的天性。

突出包围时,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利用地形,在敌人之中穿插,其军事指挥能力毋庸质疑。

然而,当时国名党“五虎将之首”的刘峙在卫立煌将军面前相形见绌。

面对日本人的飞机、大炮,身为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集团军司令的刘峙还未上前线就不战而逃,十余天败退近千里,引起全线崩溃,把华北的大地拱手让给日寇,被当时的人们送他一个外号"长跑将军"。

这是没有爱国心的人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人具有的特质。

辽沈战役前夕,长春粮食紧缺到什么地步,以至于10万守军放下武器

辽沈战役前夕,长春粮食紧缺到什么地步,以至于10万守军放下武器

辽沈战役中,长春的粮食缺到什么地步,十万精锐守军集体放下武器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的辽沈战役期间,困守东北的55万国民党军龟缩在沈阳、锦州、长春三大据点中,但其中沈阳处在铁岭、营盘、抚顺、本溪、辽中和新民等城市的拱卫之中,其间的大面积区域内可以出产部分粮食,最说不是十分宽裕,但却能够勉强维持。

锦州守军则通过锦西、葫芦岛与海上通道连接,不但能通过海路补给物资,还能在攻城战斗中得到大批增援。

但最北端的长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全城内外当时共有居民50余万人,加上守军官兵眷属、公教人员及警察等,总人数近70万人,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相当大数量的粮食。

但从1948年8月开始,随着四平的解放、永吉的放弃,长春已经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城了,不仅周边城镇,就连能够出产粮食的乡村都不在其守军的控制之中,这就导致其粮食来源只能完全依赖空投。

以国民党空军在东北地区的飞机数量,本身能够空投的粮食就数量有限,对长春城70万军民海量的消耗相比,无异杯水车薪,根本就不敷分配。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前空军部队在长春驻防时,与驻扎于此的新7军发生过摩擦,因此空军部队在空投期间往往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既不愿意飞得太低,又不按规定办法空投,结果许多粮食误投至解放军阵地上,而丢在城内的粮食又经常乱丢一气,能够落到指定空投区域的则少之又少。

作为长春城内军政一把抓的最高指挥官,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第1兵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最头疼的就是粮食问题,早在1948年3月下旬他上任伊始,就下令全市进行户口清查和余粮登记,发现按照当时城内的人数和全城存量数,无论怎么节省都只能维持到7月底。

为此,他也曾设法疏散市民,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最后只能是将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生整编为幼年兵团,和军队一起吃军粮,但对一般居民就毫无办法了。

当然,为了确保长春,最优先保障的自然还是军粮。

因此郑洞国不仅命令城内守军各部加紧自行抢购军粮,还令吉林省粮政局和长春市田粮管理处分别代为抢购,从3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间,先后抢购军粮300万斤左右。

这才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完爆三大战役,差点出动日军

这才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完爆三大战役,差点出动日军

这才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完爆三大战役,差点出动日军提起解放战争,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确实,这三大战役在解放战争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辽沈战役激战52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淮海战役激战66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但是今天,大鹏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打了六个月的战役,其时长和惨烈程度完爆三大战役之和。

1948年,为夺取太原,歼灭阎锡山集团,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徐向前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统一指挥第1兵团、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2旅等部共18个旅11.5万余人,于10月5日发起太原战役。

太原是阎锡山的命根子,自然不会轻易放手,于是双方就在东山展开了鏖战,这次要塞攻防战,是国共战史上最惨烈的战事之一。

东山上的每一个据点、每一座碉堡都经过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残酷争夺。

战斗接近尾声时,徐向前旧病复发,胸部因大量积水剧痛难忍。

他躺在担架上不肯撤后,前线官兵的巨大伤亡令他心痛不已。

此战,阎锡山部损失兵力万余,徐向前部伤亡8500多人。

11月上旬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已成惊弓之鸟。

中共中央军委考虑到太原攻克过早,有可能使傅作义集团感到孤立而由平津地区南逃或西撤,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于1948年11月16日发出缓攻太原的电令,人民解放军开始通过战场喊话、散发传单、动员守军官兵亲属规劝等方式,广泛开展政治攻势,促使大批守军起义投诚。

平津战役结束后,1949年3月底,包括傅作义部在内的32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城下,此时,阎锡山手中只剩下7万多人,阎老西病急乱投医,于1949年3月28日晚,向美国政府求援:“如能支持十万日军俘虏,拨飞机200架,归阎某指挥,定可横行华北,扑灭共产军。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按中共中内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进行了战略决策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70万人,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指挥下,遵照中共中央的决战部署,发动了辽沈战役。

当时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卫立煜集团总兵力约55万人,分别收编在长春、沈阳。

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10余万人,俘东北“剿总”副司令员范汉杰,切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逃往关内的道路,17日,长春国民党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2万多人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领其部7万人投降,长春即告解放。

这时蒋介石仍企图夺回锦州,占营口,解放军于10月26日—28日在黑山、大虎山及其地区围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于11月2日解放沈阳,歼敌13万余人。

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国民党军一个“剿匪”总司令部,第一、六、八、九等共四个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六个正规师,连同非正规师及其他游击武装,共四十七万人,东北全境获得了解放。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群众和中国人民的士气,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人民解放军从此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占有了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东北是最早被日军侵占的地区,长期处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从这里建立红色根据地的时间上看,“群众基础”应该不强,为什么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能够支撑大兵团作战的强有力保障,秘诀在于发动群众。

当时长期以来,共产党处于非执政党,有关“她”的消息被国民党政府严密封锁和垄断。

但共产党能在短时间内发动群众,非常了不起。

从辽沈战役的胜利来看,一个政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戴下,我们的党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历史故事-辽沈战役的胜利

历史故事-辽沈战役的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
1948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二),辽沈战役大获全胜。

1948年11月2日,东北解放军攻占沈阳,自此东北全境解放。

10月28日,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防止沈阳地区国民党军从海上撤走,在部署辽西会战的同时,就作了追歼沈阳、营口国民党军的部署。

东北野战军相继攻克了抚顺、本溪、鞍山等城镇。

11月1日,攻城部队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2日占领沈阳全城,歼国民党军13万人,俘国防部派驻东北“剿总”中将部员黄师岳、第五十三军副军长赵振藩等27名将级军官。

投诚者有第八兵团中将司令周福成,东北“剿总”小将副参谋长袁克征等66名高级将领。

2日,解放军一部向营口市发起攻击。

激战3小时,攻克营口,歼国民党守军1.4万余人。

辽沈战役全部结束,东北解放军以伤亡6.9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东北国民党军47万余人。

7招养出高情商宝宝:
第一,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使他逐渐培养起关心人的情感。

第二,要给孩子从小为别人服务的机会。

第三、身教重于言教。

要教育孩子关心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经常想到别人,做出榜样。

第四、当孩子的自私行为萌芽时,决不能因为孩子小而有所忽略。

第五、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

第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增强幼儿的关心意识。

第七、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行为,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识。

1。

兵败东北后的卫立煌

兵败东北后的卫立煌
野, 退 居 奉 化 。李 宗 仁 出任 代 总 统 , 收拾 残 局 。 1月 2 5 日 .卫 立 煌 住 宅 一 直 阒寂 无 声 的 电话 铃 突然响了 , 卫 立 煌 惊 讶 地 拿 起 电话 。
两 日后 , 蒋介 石再 度 找 卫立 煌 谈 话 。蒋 显 得 很 动 情
地说 : “ 过 去 几 十 年 你 多 次 挽 救 了 危 险 的 局 面 , 我 都 记
得 清 清楚 楚 。 现 又值 紧要 关 头 , 唯 有你 能担 此重 任 ” 。 见 卫 立 煌 不 吭 声 .蒋 介 石 又表 态 : “ 东北 党 政 军 全 部 职 权 都 交 给你 。万 一 战局 失 利 , 责 任 也 不 要你 负 。 ” 正是 这 句 话 令 卫 立 煌 有 些 感 动 。 卫 于 是 表 态 先 去
责 卫 立煌 “ 通敌” 的罪 名显 然 已 不成 立 。对 卫 立 煌 的 监 控 措 施 也 因
此松懈 。
立 煌 成 为 解 放 军 的俘 虏 。他 是 另 有 所 谋 , 整个 东北的丢失 , 蒋 介 石
要 找 个 替 罪 羊 以作 交 待 。 1 9 4 7年 l 0月 , 在 美 国访 问 的 卫 立 煌 被 急 电 招 回 , 即 刻 又 被 专
州。
示, 不敢 擅 自撤离 。绿 衣 使 者 可 敲 门而 入 。一 天 , 卫 立 煌 收 到 一 封 来 自于 江北 扬 州 一 个 寺 院 的方 丈 的信 , 信 中说 , 南 京 环 境不 好 . 想请他到江北寺院散散心。 卫 立 煌明 白, 这 是 江 北 的朋 友 以方 丈 的 名 义 劝 他 渡 江 。但
卫立煌来到南京 , 径 直 前 往 上 海 路 自己的 住 宅 。 与 卫 几 乎 同时

国民党新六军少尉:我所亲历的辽沈战役

国民党新六军少尉:我所亲历的辽沈战役

《1944-1948我的战争》封面(文汇读书周报图片)《1944-1948我的战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为口述历史,作者黄耀武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于国民革命军新六军服役。

该书真实记录了他的这两段军旅生涯,从抗战时的同仇敌忾,到内战时的普遍厌战,展现了同一支国民党军队面对两场截然不同性质的战争,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心态。

这是一场非输不可的战争不久,辽沈战役开始。

解围锦州,首先在以廖耀湘为首的高级军官里就认为是不可能的。

廖耀湘提出很多借口,重武器过不去,又是辽河,又是大凌河,困难很多。

他的意思就是不想去锦州,想按照之前两次去南京时的思路往营口撤,这是唯一的出路,还不损失实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左右他。

但蒋介石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是要攻,可傅作义的主力部队没调过来,向塔山进攻的东进兵团里,就有从沈阳去葫芦岛刚补充完兵员的六十二师,我们有几个同学就在这个师,刚补充的新兵能打仗吗?六十二师师长是打过沙岭战斗的刘梓皋,这个人很有军事才能,三十多岁就当了少将师长。

后期六十二师的兵员不足,去葫芦岛补充新兵比较方便,准备补完了再调回来。

增援葫芦岛的几个师是傅作义给的,但是总兵力还是单薄。

一个防守纵队也是三个师四五万人,那是不容易拿下的,进攻兵力必须要比防守兵力多两三倍的程度才好攻下来,现在进攻的兵力比防守的兵力没有多多少,那就难打。

六十师的师长陈赝华原来是新六军六十六团团长,他的参谋长赵照是我们学生大队时的大队长,在缅甸给我写“抗战功成归故处”留言的就是他。

这个师只有六千人,相当于一个师常规建制的一半,锦州战役六十师守外围,全师被歼,邱钟岳就在这个师当团长,这些人应该都是被俘了。

作为上级指挥层面,蒋介石、卫立煌、廖耀湘的想法都不一致,蒋介石认为锦州肯定能拿回来,你就给我打;卫立煌认为打不赢的,往沈阳撤就算了;廖耀湘要往营口撤,思想都不统一。

就算意见统一这个仗也难打,锦州为什么三十八小时就失守了?首先对解放军的兵力估计不足,当时以为整个东北的解放军部队多说也就是四五十万,实际不止,有上百万。

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困守长春孤城,10万守军直接放弃4万

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困守长春孤城,10万守军直接放弃4万

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困守长春孤城,10万守军直接放弃4万1948年3月初,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奉命到吉林省会长春,指挥驻吉林市的第60军曾泽生部撤往长春集结;不料,撤退事宜结束后,他又得到命令,留在长春兼任第1兵团司令、吉林省主席等职,执掌全省军政大权。

这种升官的机会,郑洞国却十分抵触,再三向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发电报,声称要离开长春,请假到北平去治病,后来还直接乘飞机跑回沈阳。

蒋介石拒绝放弃长春孤城他之所以如此不愿就任,并不是反感长春这座原“伪满洲国”都城,而是对当前的局势有些灰心丧气,因为随着永吉的放弃,黑龙江、吉林两省就仅剩长春一地还在国民党军手中,距其最近的沈阳也在600里,实实在在就是一座孤城。

其实,早在部署永吉撤退的时候,郑洞国就曾主张同时放弃长春,认为这里距离主力太远,被吃掉的可能性很大。

不如主动提前放弃,将部队集中在沈阳、锦州之间,这样就能战、能守、能退,还可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

但远在南京的蒋介石认为放弃长春对国际影响太大,更何况固守长春,可以吸引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一部分兵力,减轻其对沈阳、锦州的压力。

因此,蒋不但死活不同意长春守军南撤,还坚决要求郑洞国到长春负总责;3月中旬,郑以无可奈何的心情飞回了长春。

4万非正规军被轰出城外尽管心中非常抵触,但郑洞国毕竟是征战沙场20余年的抗战名将,上任之后并未坐困愁城,而是积极加强长春的守备,用4句话来概括:“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巩固内部,搜购食粮。

”但很快,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就赶来包围了长春,切断了城外粮食、柴火等物资的输入通道;郑洞国从麾下抽调2个师,组成一支出击部队,企图将围城的东北野战军部队驱逐,并趁机从郊区抢些粮食。

不料,出击部队仅出去3里地就遭到袭击,不仅损失了2个团,连城西北的飞机场也被攻占,使得长春、沈阳间的空中交通也断绝了,只能通过空投获得少许补给。

“开源”不成,郑洞国只能考虑“节流”,当时长春城内守军多达1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6万人,包括第1兵团部直属部队和新7军、第60军;另外都是些地方游杂部队、保安团等,虽然这些部队的司令都自称由成千上万部队,却都有名无实,加起来总共才4万人。

辽沈战役故事

辽沈战役故事

辽沈战役故事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性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地点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和沈阳地区。

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国共内战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辽沈战役的背景是国共内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地区拥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资,力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南方推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则意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决心在这里消灭国民党军队,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性一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分割包围的策略,逐步削弱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在战役的初期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在辽沈战役的中期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加强了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作战技巧。

而国民党军队则陷入了被动局面,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最终,在辽沈战役的收官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最后的攻势,他们配合空军和炮兵的火力支援,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全面的包围和歼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下,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最终溃不成军,被迫撤退。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了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国共内战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作战技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局势,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沈战役中,此人身为国军总司令却抗命不遵,结果还得了善终

辽沈战役中,此人身为国军总司令却抗命不遵,结果还得了善终

辽沈战役中,此人身为国军总司令却抗命不遵,结果还得了善终暖日大视野佳慧昨天15:04在辽沈战役这场关乎战事双方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中,国民党方面因为错综复杂的派系矛盾,以及对战场形势的不同判断,导致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作战方案,最终在一片混乱之中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要说起在辽沈战役期间,国民党方面那两个人的矛盾最大,就不得不说一下蒋介石和当时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的卫立煌了。

卫立煌很早就追随孙中山参与革命事业,其在国民党内部算是资历比较高的,与蒋介石算是同时期的人物。

虽然不管是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原军阀混战时期,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卫立煌都作为蒋介石的下属带兵打仗,但蒋介石却并没有卫立煌视作自己的嫡系,因为卫立煌并不是黄埔军校毕业,也不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

因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卫立煌被蒋介石挤压的只好去出国考察。

后来,在辽沈战役爆发前,国民党方面在东北的局面日益凶险,在多次走马换将不见效果的情况下,蒋介石这才再次找到卫立煌,请求他到东北赴任。

卫立煌到达东北之后,一改过去国民党军在东北四面出击的战术,转而实行固守沈阳等大城市的策略。

因为,在卫立煌看来,当时的局面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不如固守要点以待国际局势的变化。

但是,蒋介石却不赞同卫立煌的看法,蒋介石让卫立煌到东北的目的,是扭转颓势而不是死守不出。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和卫立煌得矛盾逐渐显现了出来。

不过,他们之间矛盾的总爆发还是在辽沈战役爆发前后。

辽沈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有意将国民党军从沈阳撤退到锦州,以便日后局势不利就从容退到关内。

但是,卫立煌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死守沈阳,所以多次拒绝了蒋介石撤军的命令。

最后在多方调和之下,国民党方面采取了暂时维持现状不变的策略。

此后不久,辽沈战役爆发,东北野战军发起了对锦州的攻势,蒋介石一看就急了,催促卫立煌赶紧从沈阳出兵救援,结果卫立煌并不听从指挥,任由蒋介石说破天,也不允许军队出沈阳半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沈战役卫立煌按兵不动拖死几十万国军精锐
195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条醒目的消息:“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已在十五日返回人民祖国。

”卫立煌和夫人韩权华自香港抵达广州时,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林李明和统战部部长饶彰风等前往迎接。

卫氏随即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呼吁在台军政友人“及早醒悟,对于有助于解放台湾者,在有形无形中,各自乘机量力而为”。

(卫立煌:《告台湾袍泽朋友书》,1955年3月15日,《新华月报》1955年第4号)卫立煌1897年生于安徽合肥,出身行伍,是蒋介石中央军中最善于用兵的将领之一,曾因“围剿”红军时首先率部进入苏区中心金寨有功,得到褒奖,蒋介石专门将金寨及其周边地区划为一县,命名为“立煌县”。

史迪威在其回忆录中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也称他为“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

解放战争时期,卫立煌统领蒋介石嫡系几十万大军在东北战场上与解放军作战,因而被中共列为国民党战争要犯。

全国解放前夕,卫立煌逃往香港,但回归祖国后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相继接见,并出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6 年,毛泽东在他的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中还专门提到:“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是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纵观卫立煌的人生历程,如果说,与卫立煌同任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傅作义是因为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那么卫立煌的主要贡献则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

抗战期间,卫立煌率部转战山西、滇西等地,立下显赫战功,但是蒋介石对卫立煌在山西作战时与八路军的密切关系有所觉察,所以抗战胜利后借口让他出国考察,解除了他的兵权。

1947年春,在巴黎的卫立煌收到蒋介石催其回国的急电。

卫知道回国后就要参加内战,便设法通过留法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大意是:“为了尽快结束中国
内战,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与中共合作;因个人环境关系,希望绝对保守秘密。

”(严如平:《民国著名人物传》,第64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948年初,卫立煌一回国,旋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总揽东北党军政大权。

这时,蒋介石正举棋不定,他考虑过放弃东北,保留实力,确保华北和华中,但又顾虑这样做会使局面一败而不可收拾,因而未敢贸然决策。

他希望借重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回东北战场的颓势。

然而蒋介石根本没有料到,卫立煌已不是原来的卫立煌了。

他在抗战中曾保证以后再也不打共产党,甚至曾秘密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考虑到抗战大局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当时中共中央婉转地告诉卫立煌,到哪里都能为人民做事,不一定非要加入共产党。

卫立煌到东北后,即集中兵力,固守要点。

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同时他加紧网罗旧属,收揽人心,开展部队的训练整顿,修筑工事。

这些貌似积极的备战姿态,颇能掩人耳目。

他常对周围的人说:“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

”(彭杰如:《卫立煌到东北》,《辽沈战役亲历记》,第47-48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与此同时,卫密电汪德昭回国担任他的秘书处长,以便和解放军取得直接联系。

(严如平:《民国著名人物传》,第649页)
蒋介石见战事吃紧,卫立煌又按兵不动,就急令卫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至锦州,阻止解放军入关,必要时可放弃吉林、长春,甚至将东北全部兵力退守华北。

但卫立煌以解放军已占领锦州沈阳间的要隘沟帮子、国民党驻沈部队须经相当时期的整补方能投入战斗为由,拒绝了蒋的命令。

1948年5月初,蒋介石再次电令卫立煌打通沈锦线。

他决心将主力撤到锦州,成立机动兵团以随时准备行动。

但卫根本不同意,阳奉阴违使事情不了了之。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况》,《辽沈战役亲历记》第12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蒋介石对卫立煌逐渐失去信任,为了挽救东北主力,他费尽心思地在东北物色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他命令的将领,先后属意于廖耀湘和范汉杰,但此二人无论地位还是资历均无法与卫抗衡。

卫立煌则坚持按兵不动,静待时机,这种僵持状况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开始。

蒋介石三飞沈阳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解放军以迅猛动作切断北宁路,占领了辽西走廊,将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

蒋介石见势不妙,急飞北平亲自指挥,他命令卫立煌立刻出辽西解锦州之围。

卫却借口“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而不执行蒋的命令。

9月24日,驻守锦州的范汉杰连电告急。

同日,蒋介石急召卫立煌到南京,迫令卫由沈阳出兵西进锦州。

卫表示沈阳兵力不足,不能西进,要蒋就近从关内调援军解锦州之围。

蒋坚持原命,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监督卫立煌执行命令。

卫立煌回沈后,在军事会议上仍坚持己见,多数将领唯唯诺诺,无所适从。

无奈,顾祝同只得溜回南京复命。

10月2日,蒋介石亲飞沈阳,撇开卫立煌直接授命廖耀湘组织机动兵团,以南下解锦州之围。

同时命令葫芦岛的侯镜如指挥东进兵团强攻塔山。

其间,卫立煌曾亲上葫芦岛,据侯镜如回忆,卫说:“你这个兵团解锦州之围,并率部与廖兵团会师是不容易办到的。

”卫再三嘱咐他,要稳扎稳打,不要强行攻坚,徒作无益的牺牲。

在锦州危急之际,蒋介石命令范汉杰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守锦西。

但卫立煌却指示:“锦州坚守不动,以免影响全军。

”等到最后锦州难以维持,范汉杰再向锦西撤退时,已走投无路了。

15日,蒋介石再飞沈阳,严令廖耀湘加速西进,否则军法从事,然而还是无济于事。

18日,蒋介石三飞沈阳,名义上是与卫立煌“商决规复锦州之计”,实则决心临阵换将,彻底撇开卫立煌,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指挥侯镜如兵团和廖耀湘兵团东西对进,收复锦州。

卫立煌则命令廖耀湘必须谨慎,部队如有闪失将惟
他是问,并暗中命令,供应廖耀湘装甲兵团的燃料弹药不准超过一星期,使其无法快速推进。

据卫夫人韩权华回忆,当时卫立煌告诉她:“看他盲人瞎马怎么走。


此外,卫立煌还做了一些保护城市的工作,他叮嘱沈阳市长董文琦,对市辖各单位的粮食分配要从宽发放,同时通知沈阳城防司令胡家骥、第一三○师师长王理寰,要他们尽一切力量维持治安,使两百万市民免遭侵扰。

卫还制止了联勤总司令郭忏破坏沈阳兵工厂和城市设施的计划,并暗中命人将炸药投入河中,以防不测。

10月28日,行动迟缓的廖耀湘兵团被全部歼灭,廖耀湘及所部将领悉数被俘。

坐镇北平指挥的蒋介石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东北全军,拟陷于尽墨之命运。

寸土焦虑,诚不知所止矣!”11月2日,沈阳守军王理寰一三○师起义。

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12月26日,蒋介石发布命令:“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蒋介石担心立刻审判卫立煌将使军心大乱,就将卫软禁在南京寓所。

不久,趁李宗仁上台放松看管之机,卫立煌经上海逃往香港。

尽可能按兵不动
战后国民党方面在谈及辽沈战役失利的原因时,认为“东北之失陷,基于锦州之失守,由于沈阳援兵久而不至。

沈援之不能速达,在于卫立煌之不能即时奉行命令”,卫立煌“贻误戎机达十三日之久”,“古今中外,除非作乱造反,否则,断未见有此种不受节制之将领”。

(陈孝威:《为什么失去大陆》)美国方面亦认为“卫立煌于9月25日奉命解锦州之围,迟至10月9日始率其一部兵力离沈,途中与敌遭遇,被其各个击破,遂不能达目的地”。

国民党和美国方面将东北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卫立煌的贻误战机与抗命不遵,显然是片面的。

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辽沈战役时期卫立煌的良苦用心。

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按兵不动,并利用他的地位造成影响,既使东北的高级将领们无所适从,也使蒋介石的战略计划化为泡影,从而在中国革命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配合了人民
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他不仅保护了东北重镇沈阳,还有效破坏了蒋介石要把东北几十万主力撤回关内,以便在华北、中原战场再与解放军一决雌雄的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