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论
辽沈战役讲解的心得体会
辽沈战役讲解的心得体会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5日至11月2日之间。
这场战役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国共内战的关键性战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参观辽沈战役馆的过程中,我深受启迪和感动,也对这场战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辽沈战役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胜利给了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决定国共胜负上足够的信心和底气,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的精神”也被视为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精神标志。
在战争的历史中,毫无疑问,辽沈战役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其实,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人民军队的胜利,更是思路的胜利。
作为不同于守株待兔的“活打活消灭”的新战役思路,是辽沈战役的核心战略。
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改革,才让人民军队获得了在实战中的重大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及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先进分子的先进思想和仁义道德刻画成组织中每个人的信仰,这是一个完全合理且总体谋划的行为。
每位先进分子具备每项技能所需的要素,从而在国内的革命中赢得了胜利,成为人民军队的立足之本。
另一方面,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指挥官夸大了敌人消极危险的危险,从而进行全面战术的战役准备,实现了每个小组的良好协作。
它也揭示了人民军队角色在国内战争决胜千万里路中的重要性。
这不仅提出了困难,也提出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辽沈战役给人们揭示了向后看,才能向前走的道路,给我们看到了反腐、反腐败和建设珍爱生命的社会道德底线,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正义和勇气、知道在我们的每个角落都拥有一种精神的传承。
辽沈战役的胜利,让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既是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参观辽沈战役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的不屈精神,懂得了革命的来之不易,更加相信了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辽沈战役(讲稿)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示意图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名称:辽沈战役地点:吉林、辽宁时间: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参战方:东北野战军,国民党军结果:东北野战军胜参战方兵力:东北野战军70万人国民党军55万人伤亡情况: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人国民党军伤亡47万人主要指挥官:林彪、罗荣桓,卫立煌、杜聿明背景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1]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
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战前计划中国国民党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
作战目标:放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杜聿明一、从陈诚的雄心勃勃谈起当1946年下半年起到1947年上半年止,人民解放军已经击退了蒋介石数百万军队的疯狂进攻,并消灭了蒋军100多万,迫使蒋介石转入全面防御的时候,蒋介石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日益加深。
各级高级将领及部队长如顾祝同、刘峙、熊式辉、汤恩伯、杜聿明等均对陈诚表示不满。
因为他自任参谋总长以来,飞扬拔扈,任用私人,排除异己;装备补充,多偏重他的嫡系部队,而对其他各部队多予克扣留难;以至众怨沸腾,议论纷纭,造成大部分失业高级将领在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灵前“哭灵”的事件。
当时蒋管区社会秩序败坏,军纪废弛,曾流行着“军官总”、“青年从”、“伤兵院”、“国大代”、“新闻记”等所谓五毒,到处闯祸。
蒋介石也渐渐发现陈诚既不得军心,又指挥无能,就把蒋军种种败坏和失败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首先收回他的人事权,接着又收回他的军事指挥权,由蒋亲自指挥。
于是陈诚感到他当参谋总长,只能管补给而不能管人事,也对蒋介石私下埋怨。
记得有一次我向陈诚请示时,陈满腹牢骚地说:“你向老头子(指蒋介石)请示好了,我这个总长只是补给司令,其他我管不着。
”正当这时,各方盛传陈诚将去东北。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在1947年4月曾对我说:“陈诚这个家伙现在窘极无聊,出坏主意。
据可靠的消息说:陈诚在关内指挥作战都失败了,想来东北出出风头,挽回他的面子,现在正想打我的主意。
我走了你也难顶他,我们两人要想法子对付这个小鬼。
”以后人民解放军大举进行夏季攻势,围攻四平街,风传陈诚来东北之声反形消沉。
及7月1日人民解放军夏季攻势以束,反动派宣传“四平街解围大捷,消灭敌人十万”。
7日蒋介石发布“戡平共匪叛乱动员令”。
8日我离开东北拟出国治病(以后未去),陈诚12日即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并到诚岭向新六军“授勋”,以资拉拢。
这时,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认为陈诚势将来东北接他的事,即连上蒋介石七封信辞职。
据熊以后在上海对我说,蒋一再复信抚慰,勉以国事为重,继续主持东北,决不更动东北人事。
关于辽沈战役的感悟与反思
关于辽沈战役的感悟与反思1. 辽沈战役啊,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像一场超级风暴席卷而来,让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想想看,那么多战士们前赴后继,为了胜利不惜一切,这是多么伟大啊!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在那个时候,我能有那样的勇气吗?2. 辽沈战役中的决策,那可真是太关键了!就好比下棋,一步走错可能满盘皆输。
林彪他们的那些战略布局,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啊!难道不是吗?这得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断啊!3. 战士们在辽沈战役中所展现出的坚韧,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就像是钢铁长城一般,任敌人怎么冲击都不会垮。
我们现在遇到点困难算什么呀,和他们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4. 辽沈战役的胜利,对我们国家的意义那可太大了!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没有这场胜利,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吗?5. 那些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们,他们的奉献精神真的太让我感动了!就像璀璨的星星,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
我们怎么能忘记他们呢?6. 辽沈战役的过程中,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啊!好比一个个温暖的小火苗,汇聚成了熊熊大火。
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热泪盈眶,真的!7. 想想辽沈战役的惨烈,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和平,这反差也太大了吧!这不就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们可得好好珍惜啊!8. 辽沈战役的战场上,那紧张的气氛,仿佛都能让人窒息。
但战士们却毫不畏惧,这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遇到点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9. 辽沈战役这场伟大的战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我们要从中汲取力量,像战士们一样勇敢前行,不是吗?10. 辽沈战役啊,它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一座丰碑。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
这是毋庸置疑的呀!观点结论:辽沈战役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我们要铭记它带来的感悟与反思,传承和弘扬先烈们的精神,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辽沈战役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回顾和学习辽沈战役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辽沈战役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党的英明领导和正确的战略决策。
1948年9月,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决定在东北战场发起战略决战,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辽沈战役的成功,是党中央、毛主席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东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的结果。
其次,辽沈战役的成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
在战役期间,东北人民解放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们踊跃参军、支前,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再次,辽沈战役的成功,展现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和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在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指战员们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英勇奋战,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下面,我想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几点体会:一、坚定理想信念。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党的英明领导和正确决策的结果。
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指战员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三、加强团结协作。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东北野战军指战员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们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努力。
四、提高自身素质。
辽沈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指战员们的高素质。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辽沈战役是一段光辉的历史,我们要认真学习、传承和发扬辽沈战役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浅谈辽沈战役及意义
浅谈辽沈战役及意义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历时52天,创造了以伤亡6.9万歼敌并俘虏47万的辉煌战绩,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局,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败局已定。
首先,从全国战局分析,当时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国共双方兵力比已从战争爆发初期3.14:1变为1.3:1,统观全局,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一到。
当时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区也是中国的粮仓,一旦将东北控制,就会获得强大的战略后方不和估量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讲,所以东北在当时成为国共争夺的焦点,当时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东北地区90以上的土地和85%以上的人口,国民党军及附属部队共计55万人,但大多数被分散在沈阳、长春、锦州等互不相连的大城市中,虽然国民党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但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和坚定的战斗意志,而东北野战军在当时是全国战场上唯一一支总兵力超过国民党的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有完整的后勤保障和群众支持,所以当时中央决定先解放东北是战略上的成功选择,虽然在整个辽沈战役过程中在是否先打锦州问题上出现了小分歧,但不至于影响整个战局,最终东北野战军先攻克锦州,封锁国民党部队向关内及海上逃窜的道路,将其全部消灭。
辽沈战役国民党的完败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国民党不得人心,古语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国民党缺乏群众支持,人民对其怨声载道;二是国民党低估了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冒然与东北野战军决战,,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东北野战军在装备和人员上都是最强的,而且得到群众的支持。
第三,国民党军心涣散,战斗意志不强,在锦州问题上意见不一,举棋不定,后勤保障完全依靠空投,完全陷入人民战争之中。
所以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完败也是必然的。
辽沈战役的胜利在战略战术上准确运用为我军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都得到了实践验证,以战术上的以多胜少实现战略上的以少胜多,辽沈战役的胜利,首先为我军获得了稳固的战略后勤保障,东北地区在当时人口、粮食产量、重工业水平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辽沈战役后东北参军人数都大幅上升,辽沈战役过后,解放军总兵力达到300万人,而国民党军减少到290万,对于加速打败国民党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放军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辽沈战役的胜利从精神上极大的鼓舞了我军解放全中国的战斗热情,同时也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战斗意志,兵法上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辽沈战役过程中,政治攻势对于战役的胜利也起了极大的作用,比如攻打长春时,国民党守军主动起义,解放军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长春,国民党成建制的起义倒戈,对于减少我军战斗伤亡都起了巨大的帮助,对于以后的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辽沈战役的真相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打锦州阻挡援军所以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
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
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打锦州阻挡援军一般来说认为塔山阻击战是一个奇迹,解放军8个师顶住了国军11师还有海空军的海陆空立体化攻击,是一个伟大的战争奇迹,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这场阻击战,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国军攻下塔山那才是一个奇迹。
1948年秋季,四野发动了解放全东北的大战役,就是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的关键就是关门,关闭锦州这扇东北通往关内的大门。
这个计划有一个危险性就是如果四野攻击锦州的部队顿兵坚城之下,那么国军从海上,从华北,从沈阳大举出动的援军就有可能夹击在锦州周围地区的解放军四野部队,造成被动形势。
所以解放军将在黑山阻击沈阳援军,在塔山阻击从海上而来的华北国军援军。
中间攻坚2面阻援,任务非常艰巨。
但是解放军也有一个有利情况,那就是国军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上将在1946年就已经秘密加入苏联共产党。
他利用职务之便,拖住了沈阳国军第9兵团的出动,等大局已定,四野已经准备好了,才放第9兵团出击锦州,结果就是以行军状态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到四野从四面八方的围攻最后灭亡,直接被冲垮了,根本都没有打几枪。
可是卫立煌阻止不了华北援军,华北国军成了锦州城里国军眼泪麻麻的翘首盼望的对象。
担任塔山地区阻击战任务的是四野4纵、11纵和热河独立4师、6师和炮兵旅,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
国军在华北到处搜刮最后拿出了11个师,分别是第92军21师、62军、39军两个师、54军和暂编62师、独立95师。
辽沈战役心得体会1500字(9篇)
辽沈战役心得体会1500字(9篇) 关于辽沈战役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而且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一行人在这个时候,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军训。
辽沈战役心得体会(范文):1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而且有意义的日子,我们一行人在这个时候,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军训。
今天,我们要军训,这次我们要去体验生活,在这里我们要感悟的艰辛,这个时候我们要感悟我们身处在战场上,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的,在烈日下训练的同时,我们也要感悟的精神。
我们的军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段经历让我们感悟出身上所存在的优良品质,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这次军训中,我们要感悟到的坚强,的严谨,这些精神,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次军训让我们懂得要坚持,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不愉快,而影响了我们以后的日子,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要坚持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辽沈战役心得体会(范文):2我们的祖国在不断地长大,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身边,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他们的事迹,一个个英勇牺牲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什么是“舍身炸碉堡——舍身炸碉堡——一腔热血洒热血”。
这些英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无上的热血,感受到了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伟大力量。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里,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无比幸福的。
然而,我们的祖国在不断地发展中,在不断地壮大中,却始终无法忘记这位英雄的故事。
“我的祖国”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民族。
她的英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在她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要向她致敬,向她学习,学习她那种对党、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祖国是我们的骄傲和傲!辽沈战役心得体会(范文):3为了纪念中国诞辰75周年,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和民族凝聚力,我们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爱国电影。
关于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问题
关于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问题作者:不详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表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林彪一九五九年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以后更加完备了,影响和危害也更大了。
我们今天介绍的只是在辽沈战役中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同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斗争的一些情况。
下面分成四个问题向同志们作介绍:一、辽沈战役的地位和作用;二、辽沈战役前全国和东北的战略形势;三、辽沈战役中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主要问题(这是今天介绍的重点);四、林彪在辽沈战役中错误路线的历史根源。
一、辽沈战役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这个问题,想帮助首长和同志们进一步了解林彪这条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在当时给战争造成了一些什么危害,进一步了解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战胜了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
才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才促进了整个战局的迅速发展。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
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构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战略决战阶段,全部歼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辽沈战役是这三个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
这个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的先头部队到达北宁线开始(北宁线即北京到沈阳的铁路线),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日结束,前后历时五十二天,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九月十二日开始,到十月十八日结束,我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消灭敌人两个兵团,二十多万人,俘虏了在锦州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长春的“东北剿总”另一个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
第二阶段从十月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二十八日结束,我军在辽宁省西部的黑山、大虎山地区消灭了敌人一个兵团五个军十二个师约十万人。
第三阶段从十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一月二日结束,我军占领了沈阳、营口。
消灭敌人将近十五万人。
整个战役共歼灭敌人一个“总部”,即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四个兵团部,即第一、第六、第八、第九兵团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六个正规师,另九个非正规师,全部约四十七万人。
辽沈战役讲稿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历史背景1.为什么要打大决战?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3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国民党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降至365万人,其次国民党军的5个战略集团,被分割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陷入全面被动地位,同时国民党内部矛盾更加尖锐,政治、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
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
为赢得战争胜利,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
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
”2、为什么大决战的首战要选在在东北打?在全局条件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捕捉战略决战最为有利的时机,是实施战略决战的关键问题。
战略决战的首战,不仅影响战役各个阶段的顺利展开,而且关系各个战役的顺利发展。
这是毛主席的慎重初战的原则!从人民解放军自身实力来讲,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其中野战军70万人),解放区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
部队武器装备得到改善。
全军拥有步兵炮、迫击炮1600余门,山炮、榴弹炮、加农炮660门,高射炮116门。
东北国民党军总兵力有55万人(其中正规军40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他们“军心战力均未恢复常态,将士亦多无斗志”。
战前部署卫立煌实行固守三大城市,用锦州维持华北与东北的联系,要是东北有大战,可以从华北出兵增援,要是东北战事不利,可以从锦州撤退至关内的部署。
我军关于大决战的战略方向选择,毛泽东和林彪有不同的看法。
毛泽东提出“南下北宁线,封闭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思想。
但是,林彪认为只要长春等地的国民党军被我军抓住,蒋介石就不会下决心撤退。
而且,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会遭到关内的傅作义军团的增援,背后又有可能被沈阳、长春的守敌攻击,如果攻城不克,情况就很危急,所以必须先把长春守敌这块心腹大患解决掉。
小学议论文作文:辽沈战役6
辽沈战役为了配合学校发出的热爱家乡、迎接国庆六十周年活动,我在暑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
1948年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打响,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
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
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低了大约100米,共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们有攻克了营口。
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
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
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辽沈地区这片曾被鲜血染红的土地,如今国泰民安、生活幸福,我们相信英雄们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辽沈战役故事
辽沈战役故事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性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地点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和沈阳地区。
这场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国共内战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辽沈战役的背景是国共内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地区拥有充足的兵力和物资,力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南方推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则意识到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决心在这里消灭国民党军队,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性一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分割包围的策略,逐步削弱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在战役的初期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权。
在辽沈战役的中期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加强了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作战技巧。
而国民党军队则陷入了被动局面,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最终,在辽沈战役的收官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最后的攻势,他们配合空军和炮兵的火力支援,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全面的包围和歼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下,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最终溃不成军,被迫撤退。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了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国共内战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作战技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局势,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理论文
用《孙子兵法》来看辽沈战役上海海洋大学14金融1 1443115 夏杏目录1.摘要2.关键字3.正文4.结论5.参考文献摘要: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中国东北在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占领了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重工业基地,以提升日本的工业能力,特别是军工能力。
当时东北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东北也是最大的产粮区。
东北对两方的战略都非常重要,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本论文重在讲述辽沈战役中共党指挥官在战略上对孙子兵法的运用。
关键字:辽沈战役孙子兵法共产党正文:1.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孙子兵法虚实篇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东北野战军有70万人。
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1948年时,中共尚未在全国战场上取得优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共军都处在不利的条件上.但在东北情况不同.苏联远东司令部在击溃关东军后将大量日军武器和资源留给了共军.使得共军,特别是东北共军的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辽沈战役1..
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在海空军掩护下,从葫
芦岛和锦西出发,一举打过塔山,冲到锦州城下, 会同由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夹击攻击锦州的 东北野战军,彻底解锦州之围,企图挽救其在东 北山穷水尽的败局。 林彪要实现中央军委、毛泽东提出的“在十 天内外攻克锦州”的目标,必须死死地扼住塔山 这个大门,否则,敌10万余“东进兵团”一旦 突破塔山防线,将像决堤的洪水涌向锦州,攻锦 的东北野战军腹背受敌,形势将非常危险。据此, 林彪命令攻下兴城后正向锦州开进的吴克华、莫 文骅第四纵队,迅速进入塔山一线,在第11纵 队配合下,阻击来自葫芦岛方面的援敌。 塔山的战斗,不仅影响到东北野战军对锦州的攻 击前景,甚至将影响整个辽沈决战的进程。
毛泽东:我们的目的是杀人! 林彪:我们的目的是占地盘!
打哪,才能一下就把他弄死。是 锦州还是长春(什么是主要矛盾)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 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 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 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 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 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 对锦州发起总攻,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 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 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 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 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成对廖 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 万人,生俘廖耀湘。
从辽沈战役看
主要、次要矛盾
林彪在辽沈战役打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和动摇反映出
辽沈战役论
辽沈战役论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
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
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
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
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
国共自不用说。
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
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
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
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
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
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
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
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
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
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
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
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1946年6⽉,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民解放军所属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在东北战场上将国民党主⼒军队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要点及其附近的狭⼩地带。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已呈现困守之势,解放军则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性。
但因为组建不久的解放军缺乏攻城拔寨的经验,⽽国民党军队对运动战并不擅长,所以是各有忌惮,谁都不会贸然出击。
但随着“关门打狗”这⼀战略部署的执⾏,顿时打破了这种僵局,使得战局明朗化起来,也可以说其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
东北战略地位⽰意图国共战略僵局下解放军积极备战1948年3⽉,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后,解放了东北⾯积70%以上的地区和⼈⼝,使绝⼤部分解放区连成了⼀⽚。
在解放军连续的攻势作战之下,国民党军队已⽆⼒发动新的攻势,接连丧失失地。
于是国民党⽅⾯⾛马换将,任命卫⽴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
卫⽴煌到达东北后,看清了解放军意在围点打援的战术,执⾏了收缩防线、进⾏重点防御的策略。
在实⼒对⽐上,解放军从刚出关时的11万⼈发展到了近100万⼈,其中东北野战军正规部队有近70万⼈,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均居各⼤野战军之冠,可谓是兵强马壮。
反观在东北的国民党军,经过三⼤攻势后虽还剩50多万⼈,但都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相连的区域内,不但兵⼒优势丧失殆尽,在战略上更是陷⼊了⾮常孤⽴的境地。
其中,总司令卫⽴煌坐镇沈阳⼤本营,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率2个兵团8个军约30万⼈防守;副总司令兼第⼀兵团司令郑洞国率2个军约10万⼈,在北⽅防守已成孤城的长春;另⼀位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则率1个兵团4个军约15万⼈防守锦州、⼭海关、葫芦岛⼀线。
遼沈战役前国共双⽅态势图在这三条战线上,除锦州地区还能维持着与关内的铁路和海上交通外,长春和沈阳地区都已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陆路与海上交通断绝,全靠并不充⾜的空运补给。
⾄此,⽆论政治、经济、军⼒、⼠⽓、民⼼,中共东北局的⼒量均对东北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全⾯压倒优势,这在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是唯⼀的。
大决战辽沈战役结合工作读后感
大决战辽沈战役结合工作读后感标题:辽沈战役——一个决定胜败的关键战役引言: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扭转战局、彻底解放东北地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以强大的意志和韧性,与顽强抵抗的敌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本文将从作战策略、组织实施、战斗经验等方面对辽沈战役进行分析,展现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作战策略的制定辽沈战役前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充分调研和分析,制定了明确的作战目标和战略计划。
采取分兵打援、分进合击的战略思路,通过先后渡过松花江和辽河两条重要水系,实现迅速穿越和缓解我军主攻方向上的敌军压力。
这一作战策略的制定,为后续战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实施的紧密配合辽沈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挥机关和部队紧密配合,形成了整体作战合力。
解放军采取分区域展开、各个击破的方式,分组突破、分兵转移,使得敌军无法形成有效反抗,进一步削弱了其抵抗力。
在战斗实施过程中,解放军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如地道战、冷兵器攻坚等,有效地降低了自身伤亡,提高了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三、战斗经验的总结与应用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摸索和实践,它为后来的战斗经验积累和战术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本战役中,解放军在山地和平原交替地带的作战、水路渡江运输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解放全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这场战斗也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军事风貌,为全军树立了榜样。
四、战役的意义和影响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东北地区的解放,更是标志着解放军全面掌握着战略主动权。
这场战役的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东北地区的围剿,从而确保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辽沈战役不仅震动了国内,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它在战争史上堪称一次经典的军事操作,对于探索新时期中国军事策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辽沈战役的启示与思考
辽沈战役的启示与思考辽沈战役,这个名字听着就挺有气势,是吧?要说这场战役,真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转折点。
想当年,战斗激烈得就像大街上小孩追逐打闹,谁也不愿意输。
你看,辽沈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较量。
老百姓也跟着热血沸腾,那种劲儿就好比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打入制胜球,心里一阵激荡。
当时的东北,情况复杂得很,敌我双方各有各的打算。
国民党那边,满怀信心,觉得自己能稳操胜券。
可谁知道,咱们的人民解放军可不是吃素的,手腕一翻,战斗策略运用得相当灵活。
就像打麻将,偶尔来个逆风翻盘,那滋味真是爽得很。
解放军的指挥官们眼光独到,果断出击,打得敌人猝不及防,瞬间让他们心里七上八下。
这场战役,不光是枪炮声震耳欲聋,更有无数士兵在烈火中拼搏,满怀对未来的期望。
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个个都像是冲锋陷阵的英雄,心中燃烧着不屈的信念。
想想他们的决心,真让人感动,简直是“宁死不屈”的体现。
无论是战斗中的艰难,还是后方的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这种团结的力量,简直无与伦比。
可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可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
你得知道,战斗之前,咱们的准备工作可做得相当充分。
情报、物资、士兵的训练,全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就像咱们平时上学,考前复习抓得紧,结果考试的时候能考出好成绩。
真是“功夫下在平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天的鏖战,辽沈战役终于落下帷幕,结果可想而知,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溃不成军,直接逃了个精光。
大家的欢呼声就像过年放鞭炮一样,响彻云霄。
可是,胜利的背后也有许多反思。
战争虽然带来了胜利,但同样也让人心痛,那些为之付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牺牲更是值得我们铭记。
我们不妨想想,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背后有多少人曾经付出过血与泪。
辽沈战役的启示,不只是军事上的经验,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启发。
团结合作、坚持信念,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铭记的道理。
面对困难的时候,咱们也要像那些英雄一样,心中有信念,勇往直前。
辽沈战役为什么叫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为什么叫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辽沈战役为什么叫辽沈战役,一起来看看吧。
辽沈战役叫辽沈战役的原因三大战役的名字基本上都是从战场地点上来选的,其实为什么叫辽沈战役是因为这场战役的地点是在辽宁和沈阳,所以被定位了辽沈战役。
但是有人也会说为什么要去辽宁和沈阳这两个地方的,战争是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怎么只取了两个地方的名称。
因为这两个地方是这场战争的关键地方。
也有人说叫辽锦战役,因为最先攻打的是锦州,其实不然,东北野战军在攻打锦州时候,并没有费很大的劲儿,而且之后又在塔山还有其他的地方都发生了战争,辽锦显得太片面了。
辽沈战役也更能说明这次战役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不管是锦州还是塔山,或者是沈阳都只是一个小地方,用来当做战争的名字的话并没有体现出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第一场打的辽沈战役是有意义的也是很重要的,为以后的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名称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
辽沈战役是跨越了辽宁整个省区的,沈阳又是一个省会城市,用来当做这个战役的名称是再合适不过的,可以让人们去记住这个重要的战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辽沈战役的原因。
这次战役解放了东北的全境,为之后的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场很重要的战役,所以名字上取得也很慎重。
而且用战场的所在城市名称来纪念这场战役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个城市在当时受到了重创,但同时也见证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军人们的流血牺牲都是在这发生的,所以用城市的名字来命名是最合适不过的。
辽沈战役的特点介绍辽沈战役主要地区就是在中国北部一九四九年的时候中国正式解放,而在四八年的时候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了决定性的战争,而这场辽沈战役的特点在军事中也是颇有意思的。
那么辽沈战役的特点是什么呢?辽沈战役的特点主要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关门打狗,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当时东北这个国家的主力点已经基本上是共产党的地方了,而国民党的在地部队兵力远远不如共产党的部队,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以及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都看重这片土地,后来在经过重重准备之后,国民党开始下命令攻打锦州地区,共产党就曾着这个机会将国民党的后路断掉,让国民党的粮食供给有了一定的限制,然后开始攻打被围剿的国民党,这就是当时比较出名的作战计划,这一计也称之为关门打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沈战役论
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
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
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
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
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
国共自不用说。
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
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
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
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
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
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
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
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
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
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
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
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
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
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
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
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
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
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
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
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
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
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
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
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
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
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
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
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
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
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著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
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
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
另外,林彪本来
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
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
林彪可能一生都会后悔四平攻坚战中,没有听信邓华建议多投入一个纵队,若如此,历史将会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
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
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
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
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
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
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
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
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
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
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
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
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在想,如果让历史重演,即使知道这个结局,还会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当,请方家斧正。
关注楼主。